《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范文 《大国兴衰》读后感精选模板

阅读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读书感悟,加深对学到的知识的记忆,也可以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所以写好阅读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那么,关于《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范文有哪些呢?关于《大国兴衰》读后感精选模板又有哪些内容值得借鉴呢?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范文 《大国兴衰》读后感精选模板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1

未来的世界将是没有战争,没有杀戮的;未来的世界是和平的。无论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或者是黑种人。无论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人都和谐共处,过着自由,光明,幸福的生活。

未来的人口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探索和开发宇宙,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不过,只靠飞船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使用一种机器来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可以用一种大型电梯运载人们上去。可是这样耗费人力物力,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建一扇门,连着时空隧道。只要进入这扇门,就能在一分钟到达宇宙的各个角落。你说星球之间串门你说方便不方便?

未来的交通工具就不再用汽油了。要使用不污染环境的清洁能源。比如把太阳能,风能转换成电能为交通工具提供动力。还可以从水中分解氢气为它们提供动力,出门时加两桶水就行。

未来人们住的房子很坚固。它不怕地震,海啸,龙卷风,洪水等地质灾害的袭击。我们住的房子都是绿色环保的,恒温的。房子的外墙在夏天可以把外面的热转换成电能,为空调提供动力。冬天可以把太阳能风能直接吸收为我们供暖。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地球上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天空会越来越蓝,江河湖海会变得越来越清。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大花园之中。

未来的我将是一位科学家,为人类和地球母亲做出贡献。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2

每当我们站在这里,唱着激昂雄壮的国歌,目睹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一股豪情油然而生。那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正如一团跳动不息的火焰,那么炽烈,灼烧着我们每一双眼睛,震撼着我们每一颗心灵。

1949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高高飘起。没有一种标志,能像五星红旗那样凝聚华夏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没有一种笔,能像五星红旗那样把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赞美写向永恒的蓝天;没有一种语言,能像五星红旗那样淋漓尽致地表达我们心中对祖国的敬意。

在那五星红旗的猎猎飘扬中,我们听到了四万万同胞共同埋葬日本侵略者的怒吼,听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隆隆炮声,听到了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军歌;在那五星红旗的猎猎飘扬中,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神奇土地上诞生的无数奇迹:香港澳门顺利的回归,神舟七号完美的飞天,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今天,我们在您的恩泽下,挥写着永远的明天。用奥运会上的金牌,体现一个民族的强盛;用发射场上的火箭,再现巨龙腾飞的形象;用崛起的跨世纪宣言,迎来全世界羡慕的目光;用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创造中华民族的灿烂和辉煌!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3

500年的历史风云,夹带着多少人的血与泪,记载着多少国家的兴旺与衰落。当你还在为昨天的辉煌而庆祝的时候,死亡或许已经悄悄的向你靠近。世界格局在这500年内多次的更改,没有谁是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才是永远的王道。

何为大国?大国的观念如今早已经不是以往的靠人多,兵强马壮来衡量,而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构成的整体的综合实力强大。特别是在各国联系紧密的现代,一个大国的兴与衰会直接牵涉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从而对整个世界的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大国的魅力。所以说了解一个大国的兴与衰,不仅仅对我们自身有借鉴作用,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要做到的。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了解大国的兴衰更加显得有必要。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以其睿智独到的眼光以及丰富的历史资料,再用富有魔力的文字为我们分析记载了这五个世纪里面发生的一次次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一段段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每个大国在这五个世纪里面都不可能完全的独善其身,必然会受到外来的各种冲击。落后就要挨打,胜利才是王者,这句话在那段时期就像是真理一般存在。所以,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快速发展生产力,应该是当时很多统治者所日夜头疼的事情。欧洲人思想启蒙较早,眼光也比东方人看得长远一些,因此欧洲才会成为近代的萌芽地。

1500年的世界,欧洲各国不断混战,虽然各有损失,但是总的来说却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因为在他们不断的征战中,一些体制发生了变革,经济发生了碰撞,科技也不断进步。不知不觉中,欧洲人已经大大领先了他们梦中的神话一般的地方——东方。那时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可是接下来欧洲却风云突变,虽然各国之间依然纷争不断,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强大如葡萄牙与荷兰这般的国家却渐渐衰落,终成强弩之末。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五国渐渐发展成为欧洲五大强国。18世纪末,当欧洲格局相对稳定的时候,便是大力发展经济的黄金阶段。各国鼓励生产,大力发展科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俨然成为全世界科学技术最高的地区。但是欧洲本土却远远不能满足工业革命需要的大量原材料。于是一大批欧洲人便到处远航,到世界各地寻求原材料,几乎毫无争议的,他们来到了当时他们认为的黄金遍地的东方。当西方的使者把滑轮,蒸汽机等当时最先进的科技献给乾隆皇帝时却得到了漠视,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把当时中国的落后腐败展露的一览无遗。于是欧洲人把他们的坚船利炮开到了东方大陆,几乎是毫不费力的就把东方各国给瓜分了。欧洲人虽然从东方掠夺了大量的原材料,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方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后,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世界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和德国纳粹被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打败,经济自然遭受极大打击,世界也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格局,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

保罗·肯尼迪在书中的描述认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会导致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使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当国家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向外扩张,然而过度的扩张又会使一个大国走向衰落。近代的英国很明显就属于这种情况,当年英国的殖民地几乎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可是过度的扩张并没有使英国成为以后的超级强国。古代的中国一直都是世界的强国,但是中国人的血液里面并没有太多野蛮的成分,几乎都是在保卫着自己的家园。而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国家除了逼迫他们承认朝廷的伟大以及每年的朝贡之外并没有大肆的侵略压迫那里的人民,甚至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还大施恩惠给途经的国家,这或许也是中国历史文化能够几千年来一直孜孜不断的原因吧。

保罗·肯尼迪在书中还认为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某些国家的相对实力,从而也就降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科技,但是科技的发展必须靠教育!美国作为如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美国之所以可以领导世界这么多年,教育应居首因。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教育既全民为对象,并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未来,故教育既是国家的大事, 又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事,大家都把人力, 物力, 财力, 精力投到教育上,使形成教育多轨制,调动起多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 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 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最大特色。美国人不仅在教育上花费巨大,而且还善于在教育中灌输先进理念,所以美国的教育往往会取得成功。一个国家有了高素质人才的保证,又怎么会轻易给人打败呢?如今中国有14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数,只要我们继续开放的姿态大力发展教育,中国人以后更会令人刮目相看。

书中作者多次提到中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世界大国却突然在19世纪被当时清王朝统治者所称为西方“蛮夷小国”所打败,甚至被一个向中国臣服多年的日本欺辱,这种种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最终我们的领导人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从清王朝时期的“师夷”开始,中国人已经逐渐认识到科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只是可惜由于当年的历史条件原因不适合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所以一系列的改革都宣告失败了。但这相对古老落后,思想保守的中国来说,这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了。中国,一个近代史饱含沧桑的国家,在天朝大国美梦被鸦片战争打碎了以后近一百年不断遭受着屈辱,但是突然遭受的大灾大难并没有让一个辉煌了几千年的民族丧失了节气。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计划,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渐行渐近。虽然如今我们已经再次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但是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比不上那些开放比较早的国家,林则徐当年说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今天仍然适用。虽然我们的近代史满目苍夷,但是中国人天生就有种不服输的精神,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无数人日夜操劳,前赴后继地奔赴建设的第一线,为的就是不让别人看不起,为的就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好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如今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仍然在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的“八荣八耻”,最后到如今的习李执政,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但是最终目标还是带领我们国家不断的前进,最终走向繁荣。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无论你当时是多么繁荣强大的国家,最终还是会走向衰落,无论你当时处于怎样的劣势,只要你肯开拓创新,最终也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随着时间的车轮不停的转动,谁可以把握好时机大力发展,谁就有可能“后浪推前浪”。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竞争存在,我们的世界才会发展,人类才会进步。对于我们这些大国而言,现阶段各方面都比小国更有优势,我们应该更加应该时时刻刻反省自身,居安思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努力的完善自己,作出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

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大国,一直都坚持非霸权主义强国,并且坚持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它国家友好相处,为全球繁荣竭心尽力,所以我们国家才会在国际上赢得良好口碑。相对于美国来说,虽然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繁荣程度比不上,但是美国的强权政治以及霸权主义已经使他在世界的地位逐渐衰弱,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未来世界的中心还会向我们亚洲倾斜,到时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总之,我们拭目以待吧,未来会是我们的。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4

《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和思维都宽阔了许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思路有多么开阔——作者自己也坦言说只是从某一个主线去论述国际政治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非国际政治学专业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和无容置喙的受益。这本书带给了我们思考国际政治问题的专业眼光,以及鞭辟入里的分析方法,我认为这些知识是我们在这本书之外很少能够系统性地获取的。因此,我愿意把最热烈的赞美之词献给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为其给我所带来的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思维而深深致敬。

我感觉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每个知识分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基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某种偏执。就我而言,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曾经毫不动摇地坚信加里·贝克尔博士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用一种经济学有色眼镜去观察世界的每一种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然而,当我读完这本著作的时候,我蓦然发现解释世界的角度和理论远远不是我之前所接受的那么狭隘和单一,其立论的方法和依据也远不是我之前不以为然的松散和薄弱。当学科的融合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思维的定势已是知识创新的“反动警察”,我觉得这种跨学科阅读所带来的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快速切换,真的是一种进步和享受。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5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在大国战争,特别是大国联盟战争中,对最后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联盟的经济能力和信用评价,前者决定了从本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后者决定了从他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此外,国家地缘和国民素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两者概括了经济因素所不能涵盖的、但是对最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东西。由此及彼,我领悟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的意义所在。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台湾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等诸多政治和外交语言的内在含义。

意识形态的不同,意味着国家的发展路径不同。然而,“不同”并不等于“对立”,这是前苏联领导人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冷战思维和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成了禁锢创新和生产力的铜墙铁壁。正是对“指令性经济”的偏执,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和苏联的死气沉沉;同样,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所发生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是基于其对“自由放任经济”的绝对信仰。所不同的是,后者进行了自我调整和修复;而在前者,笼罩在自东欧大平原到东西伯利亚山地上空的意识形态之云,在铁幕之后强调着两种经济形态的对立性,从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敌我化的国内阶级斗争。这导致了前苏联的訇然倒地,同时也以鲜活的实例,验证了1978年秋《光明日报》上的那个举世瞩目的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思想上的解放,释放了创新精神,激发了生产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历史的轨迹也暗含了这一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多次强调了现代国家平衡“大炮、黄油和投资”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一个国家有限的经济资源中,应该如何合理地在这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政治智慧和外交头脑的问题。大炮对应着国防开支,黄油对应着消费,剩下的一部分则是投资。国防开支减少,对应着国民生活水平(黄油)和长期经济发展(投资)的提升,但是当前的国家安全则成为问题。消费减少,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家安全建设(大炮)和长期经济发展(投资),但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恶化及随之而来的稳定问题则不容忽视。投资减少,那么当前的国民生活水平(黄油)和国家安全(大炮)都可以显著提高,然而从长期来讲,消费支出和国防开支都会受到削弱。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一个短期国家安全和长期国家安全之间的权衡取舍。在这里,理想主义的经济学也许就会失去了解释能力,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领导人所应该考虑的问题就不再那么单一了。这个理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朝鲜人民宁愿过着清苦的日子,也会支持国家发展核武器的宏伟计划”,为什么“伊朗花大笔的钱提炼浓缩铀,而不是提炼石油”,为什么“21世纪初我国面临着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等等。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历史人物的贡献,例如哈布斯堡帝国的联姻背景,沙俄大军的宪兵作用,梅特涅、莫洛托夫等明星外交家的纵横捭阖。正如铁血宰相卑斯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所有国家都在“时间的长河”中航行,它们“不能创造或控制时间”,但却“能以不同的技能和经验驾驶航船前进”。这样的认识并没有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滑入历史唯心主义,因为作者在论述大国力量对比的文字中始终强调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相反,它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才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我们对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新见解。人们一直在谈论着这样的话题:假如历史上没有拿破仑、没有毛泽东,是否一定会有另外一个领军人物去扮演同样的角色?尽管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是昭然确定的,但过程和格局也许会有所不同。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游戏规则不会改变,但游戏对手是不断变化的。由此联想到,“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性。更进一步,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因为如下几点而至关重要:所培养的人才能影响历史的轨迹和进程;所传播的理念能统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6

以前读袁腾飞的《二战那些事》的时候,被意大利军队给逗乐了,袁腾飞形象的说意大利军队的纪律涣散,说“如果中午伙食没有意大利面条,意大利军队就不干了,下午不上战场了!”

最近又读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又一次被意大利军队给逗乐了,1939—1940年,西方同盟国经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的利弊得失:让意大利参加德国一边作战,而不要让它保持中立。总的说来,英国三军参谋长宁愿让意大利置身于战争之外,以便维持地中海和近东的和平,但是也存在着强有力的反对论调,它事后看来是正确的。在人类冲突的历史上,论证出另一个敌人的参战给敌方造成的损害甚于己方,这种情况还是极为罕见的,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至少在这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读到这里,很多人会想象出意大利军队是如此不堪一击,从而可能上升到意大利人不行的角度,从表象看似乎是如此,只是当我们仔细分析战争背后的经济因素时,战争中的胜负其实早已经注定,国家力量尤其是经济和军事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按人均收入,意大利1920年的水平或许只相当于英国和美国在19世纪初期以及法国在19世纪中期所达到的水平。从根本上说,意大利的软弱就在于它一直依赖于小规模的农业。1920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为40%,并吸收了劳动人口总数的50%.甚至到1938年,意大利在一个家庭中的过半支出仍用于购买食物。

1938年,意大利只拥有世界制造业产量的2.8%,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当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陆军的主战坦克是重量为3.5吨的菲亚特型坦克,没有无线设备,视野狭窄,只配备有两挺机枪,而这时最新式的德国和法国坦克设计重量都接近20吨,并装有威力大得多的火炮。

二战时,意大利号称拥有8500多架飞机,进一步的核实将这一数字减少到总共只有454架轰炸机和129架战斗机,其中没有多少在他国空军中堪称第一流的飞机,墨索里尼在这样的条件下在1940年就把自己的国家投入了另一场大国战争,事实上,只有奇迹,或者说是德国人,才使意大利避免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或许如果仅仅以经济和军事力量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过于绝对,还要考虑到领导能力、人员素质和国民对于战争的态度等等,但是无论怎样,客观条件都是第一位的!是客观决定主观!抗美援朝中如果没有苏制武器的支持,我们的军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没法和美国对抗的。

现代战争打的就是经济,打的就是技术,打的就是综合国力!当然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强大,才能更好的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7

从小到大写过很多有关于小说的读后感,这还是第一次尝试对一篇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演变的巨著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本书对于阅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并非对简单的史书一般进行历史叙述,而是在进行历史分析。阅读历史分析类的书籍对于史料的掌握程度要求还是很高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我不得不时刻拿着手机查阅很多书中提到的,例如佩里的“黑船队”这样的例子。但我对这本书是敬慕的,甚至于在刚看完第一章后就迫不及待的向我父亲推荐了这本书,父亲还打趣我终于开始看涉及学术的书籍了,因此这篇文章中存在知识的浅薄是必然的,亦会有很多幼稚甚至荒谬的想法。这样的完成度,并不适合去上交一份作业,但完成这篇文章相较于完成已经写过很多次的有吸引力太多了。

毋庸置疑,作者保罗·肯尼迪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16—20世纪几个世界大国的兴衰中进行大战略的分析,涵盖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力量、领导人品格等诸多现实主义思想下的权势因素,并且他尤为注重地缘政治对兴衰造成的影响,这种大战略背景的叙述,读来使人感觉非常的通透,还能培养发散性思维。当然,这下说法过于客观与空洞,实际意义太小,但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在前工业社会篇,开篇便从欧洲地理的多样性出发,分析了欧洲社会统一的大型专制国家不会长久存在(区别于中国),其多元化富有竞争性的政治主体和市民社会结构长期来说是优于中央集权停滞的东亚和伊斯兰模式,因而对比闭关锁国的东亚,欧洲更易为了谋求发展而越来越重视经济贸易,这也是本书除了地缘以外的另一个鲜明的主题:经济基础决定国家兴亡。经济基础确与国运的昌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单从这一方面来分析,未免还是过于狭隘了,不可否认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存在偏激的立场,这大概也能解释作者为什么崇尚以经济贸易发展贯穿大国的兴衰始末了。

我们都曾学过当今世界政治在多元化发展,不会再出现近代英美那样的超级大国,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兴起,为世界政治局势注入新鲜的血液,多国并立局势的出现,也是基于那些超级大国的衰落的,本书中,作者的观点是英美的衰落是由于有利的历史和技术环境改变而使这两国的一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大家相安无事的情况下分析,各国所占财富比例以地理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划分,那么英国应占3%—4%,美国应占16%—18%。书中未提中国应占多少,但按照这样的理论推论,中国占比不会比美国少,是不是也意味着未来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美国,而是印度。印度虽然在这种换算标准下比不上美国,但从地缘角度分析,它毕竟与中国紧邻,同中国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这样看来,就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了。

当然,以上分析的前提是相安无事,那么倘若出现了战争冲突呢,毫无疑义的一点就是,战争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的摧毁力是无与伦比的,避免发生战争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的主流口号。常规武器的单价越来越昂贵一定程度上成为发动战争的经济阻力,但倘若核武器这样非常规武器的出现在世界战争的舞台上呢?作者在书中也表达了对当时两大阵营爆发核大战的忧虑,当然这样的忧虑随着苏联的解体消弭了不少,在现今世界上小国对大国使用核武器无异于自杀,但若是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呢?比如印巴两个有核国之间局势的恶化,朝鲜用核武器向西方敲诈,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同时拥有核武器的可能,除此之外,最不稳定的因素是来自伊斯兰。伊斯兰教旨主义是不受任何国家限制的强大力量,从以往的历史事实中可以窥见,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法律、任何良知的约束,可以使用任何他们能够使用的手段来攻击西方,甚至包括核武器。俄罗斯庞大却又缺乏经费的核武器库以及可以贩毒、印假钞的无赖国家朝鲜,都为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埋下隐患。核武器是不能出现在战场上的,一旦出现,怕就要变成人类敲响的丧钟了。

当然,正如作者所言,很多偶然的因素令历史无法预测,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太多了。貌似国力强盛的今天,人均水平试图赶上美国,也得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基尼系数超过0.45,非法收入无法控制,似乎又要出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样的尴尬局面。但还是衷心的期望,有生之年中华民族可以实现从经济到文化的全面复兴。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8

《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 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 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 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 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 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 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 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这个观点与孟子的”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在《欧 洲的奇迹》一章中,这个观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近代欧 洲可以脱颖而出?正是由于欧洲各国长期存在的竞争关系,如军 备竞赛,殖民地争夺。一个国家兴起了,另外一个紧紧跟上,几 乎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这使得欧洲国家们得以保持前进。

 反观《明朝的中国》一章,中国闭关自守,自认为是大国强国不需要发展,内部抑制商业的竞争性,在安稳的天朝旧梦中渐渐衰 败。因此,竞争是复兴的源泉,闭守则是衰败的土壤。中华民族 的复兴,竞争是必要的。

中国的复兴,竞争对手很多,邻近的日俄,印度,世界范围 的欧美。简单地从经济竞争而言,其中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对世界 经济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如西谚所讲”与高手过招的时候,弱者 也会变成高手”。更何况,我们不是弱者。因此,中国的大企业 应该做的不是守着国内市场,依靠排挤竞争的垄断来牟利,而是 走出去,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同时,也应该改变国内市场由某 些大型国企垄断的局面,扶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市场经济是 竞争的经济,如今中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深化,对于竞 争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经济方面来讲,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还是保罗肯尼迪的”经济与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看到了经济 对一个国家兴起的重要性。就以《大国的兴衰》中《财政革命》 一章为例,讲述了西欧的荷兰,英国,法国的”银子优先”政策。 以经济实力为支柱,进行军事扩张与商业贸易,最后先后成为强 国。而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的描述,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平衡术》 一章,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济, 对于穷了一百年,而现在正处于复兴阶段的中国而言,太重要了。 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成为全球经济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来可以利用经济收入,完善基建,增强国防。甚至支撑起整个 国家未来的发展。二来可以在经济上与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

大国的兴起,军事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正如保罗肯 尼迪所说,”任何一个大国的胜利,或者另一个大国的崩溃,往 往都是军队进行长期战斗的结果”。英国有三次英荷战争、七年 英法战争。美国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有普奥战争、 普法战争。日本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军事手段是获得资源比 较直接的方式。退一步来讲,即使没有对外战争,但积极的防御 力量还是必须的。引用《大国复兴》的一句台词,”中华民族是 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何来和平的保 障?”例如中国海军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典型的军事保障经济。反 观近代中国,经历两次中英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 场战争的失利,逐步衰落。落后的军事实力连国家都保护不了, 更不用说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了。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 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只要我们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认准一个目标,这种巨 大的正能量,就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利益,冬 天更感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一片热土上,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为了国家,为了民 族,为了我们自己,努力工作。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9

读《大国的兴衰》,一览 500 多年世界风云,大国兴衰。

我总想起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差不多也是 500 年。旧有的秩序打破 了,新的秩序需要重新建立,于是群雄并起,征讨不已,欧洲终 于把战火染遍世界,两次世界大战让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如今中 东地区还是战火不断。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德 国、俄国、日本、美国都称霸一时。

战争向来都是利益冲突最露骨的表现。为了土地、为了资源、 为了贸易、为了人口,披着宗教的、民族的、自由的旗号进行着 你死我活的争斗。只要利益存在,争斗就不可避免,过去是这样, 未来也是这样。有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在战斗,而是国家联盟之 间的争斗。

在《大国兴衰》中作者特别指出:在大规模的,持久的大国 (并且通常是联盟)间的战争中,在交战双方都平等地投入全力争 取胜利的情况下,经济和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他在书中也 一再强调了地理环境、外交关系、军官素养勇气、后勤技术保障、 经济生产力转化军事效能等方面的作用。

《大国兴衰》没有过多强调领袖在大国塑造中的作用,但也 注意到强人们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时代 的问题。如果我们翻阅《东周列国志》,看到更多的是英雄人物 的风采,而《大国的兴衰》看到的是战争背后的经济和创新力量, 也许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确实是人民创造的。看过《东周列国 志》,可能会萌生建功立业,征战沙场的斗志,看过《大国的兴 衰》,才能明白个人命运和国家捆绑在一起,民强则国兴,国强则民富。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10

1500 年以来世界主导力量的影响力,从区域性到全球性,从单领域 到多领域,构成了世界历史的缩影。 在《大国的兴衰》书中,保罗·肯尼迪回顾了五百年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的兴 衰更迭,这些大国和他们的国家行为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以来决定世界历史发展进 程的动力;并且分析了促成这些权力与力量中心得以翻云覆雨所依赖的发展因素 与生存模式,以及伟业所不能摆脱的日落西山为人所替的命运之因。在这个历程 中,新兴大国的聚合力随着越来越紧密发展的世界历史,更加顺利的替代前任, 并且更加成功的左右着世界的格局,至少五百年以来如此。 这种聚合力表现在大国在不断地优化权力、国家以及世界结构(现代化军队、 代议制政府、中央银行、殖民体系……),不断地扩充自身的影响力,这也是一 个大国的标配。简单来说,这种影响力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五百年来首屈一指 的大国,是从地区性的大国到全球性大国的转化。通过新航路开辟而兴起的暴发 户西、葡两国,他们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深入到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在拉美和 西太平洋的殖民只能说明当时的大国影响力还是区域性的。更加明显的表现是德 国和法国,二者在全球性方面与英国有天壤之差,但他们都是数百年来有着举足 轻重地位的大国,虽然德法更执着于欧洲大陆的霸权,是天生的陆权国家,这也 表明了单就影响力而言他们只能算地区性的大国。英国显然是全球性大国的代表, 但他的“成果”在二十世纪中叶后基本为美苏所瓜分。美苏的影响力,毫不客气 地说,覆盖了这个世界上存在文明成分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力大的惊人,这是地 区性大国所做不到的。 大国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它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 从单一或者说少领域扩展到多领域的过程。地理发现以来的世界大国,最初通过 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从军事领域或者说单纯的征服掠夺影响世界,继而不再依赖 这一野蛮行为,采用相对文明的贸易和政治和关税来影响世界,大英帝国加速了 这一深化过程,他在语言、文化、政体等方面影响了几乎全世界。

二十世纪以来江河日下的英国,由于他本身不再文明领域内领先世界,所以渐渐被美苏所取代, 两个超级大国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影响力,大到决定世界战争和人 类存亡、小到游戏一样的干涉一国内政,更换一国政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意 识形态和文化学术等诸多领域深刻地决定了许多现代国家的基因。

从英、法、德等国家主导世界到美苏主导世界,当中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后 二者在国土、人口和资源上更有优势。在全球国家和民族主义泛滥的时代里,前 三位所拥有的殖民优势已然损失殆尽,故而同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美苏的本土 优势把他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中国目前在经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等硬性 指标上优势明显(印度和巴西也是如此),但迈向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路,真正的 崛起是要在文化、人类优良思想成果、学术和科研等层面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分量, 质言之,话语权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中国的国家崛起还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挑 战,国家发展和政治文化在骨子里不被西方所接受,并且一直受制于国际上的遏 制。客观的说当下中国难以对美国霸权形成有力的挑战,但美国却担心的是中国 的潜力和未来。

上一次的世界权力权柄的交接,是在两个文化基因高度相似,直到今天仍然 存在着良好的政府与民间友谊的国家间进行。但中国远未达到挑战世界领导权的 程度。一个一百零几年前还存在着绝对君主制,六十多年还没有统一、三十多年 前还十分封闭、至今国家发展尚不均衡的国家,崛起的道路仍然遥远,换言之中 国的当下的重心应当是发展而不是自矜和着急于超越。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部分国家对此产生了疑虑,它们认为,中国在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必将与传统强国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针对类似的疑虑,在2014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之前,总书记接受了西方媒体专访。总书记向世界重申:“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

  我相信领导人有实现国家民族和平崛起的决心,但是以自己当时的认识,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一选择。

  因为,我作为一个关心时事的人,对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印象深刻,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会挑战传统大国,而传统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挑战,因此激烈冲突甚至是战争将不可避免。”这位历史学家的观点源于公元前5世纪,当时,新崛起的雅典挑战传统强国斯巴达,引起长达30余年的武装冲突。其实,历史中各个时期的国家冲突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因此,后人称这种现象为“修昔底德陷阱”。

  所以在当时,我对我们能否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能否通过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并不坚定。

  在阅读完哈佛大学肯尼迪教授写的《大国的兴衰》之后,我的疑虑完全消除了。这本书让我放弃了之前深信不疑的国家崛起二元对立论,也让我对和平崛起实现中国梦充满了信心。

  《大国的兴衰》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作者眼中的大国是指“能够不受它国影响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还能给其它国家带来影响的世界领导国家”。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和平崛起的必要性。因为作者在书中告诉我:近五个世纪来,有许多新兴国家向世界领导国家发起过武力挑战,但是它们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莫德尔斯基的近现代世界政治大循环理论认为: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过四个领导国家,分别是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界的荷兰、18世纪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另外一方面,与前述领导国家对应的是一系列试图挑战其领导地位的新兴国家,包括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的路易十四法国、19世纪初的拿破仑法国以及二十世纪的德国日本。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战前的世界秩序可以称作“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当时身为欧洲大陆新兴国家的纳粹德国挑战的是其中的凡尔赛体系,希特勒利用国民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情绪发动战争。

  而身处东方的新兴国家日本试图挑战华盛顿体系,当时华盛顿会议的两个主要文件都是针对日本的,“九国公约”不允许日本将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的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5:3把日本钉死在二等海军强国的位置。因此当时日本发动战争的口号是“建立东亚新秩序”。

  历史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前述武力挑战者都难逃失败的厄运,所以我认识到选择和平崛起道路的正确性。

  那么和平崛起之路存在吗?

  《大国的兴衰》让我认识到,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可行的。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12

肯尼迪教授通过此书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新的世界领导大国大多是前一代世界领导大国的重要合作伙伴,比如20世纪之初,英国和美国的领导国家地位的交替,它们之间的地位交替是和平的过程,正在衰落中的领导者最终将领导地位“禅让”给它的合作伙伴。

  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问题专家时殷弘教授认为,新兴国家与世界领导国家合作而不是搞对抗,是以局部的、暂时的代价换取更广泛更长久的利益。新兴国家虽然因身居从属地位而利益受损,但是却能最大程度的换取领导国家的支持和其他实惠,从而有机会后来居上成为新的领导者。

  在总结了美国的历史经验以后,时殷弘教授总结了三大经验:“自助、不出头、搭便车”。

  “自助”既是依靠经济、外交和军事努力来独立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埋头实干,做好我们自己的事。”

  “不出头”既是我们常说的“韬光养晦”的意思。邓小平说过:“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

  “搭便车”既是与世界领导国家合作,以自身部分利益换取领导国家的支持与更多实惠,同时减少来自领导国家的威胁。21世纪已经不是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世界领导国的地位并不能带来早年那种丰厚的利益回报,所以我们应该向邓小平说的那样,目前“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出头”。

  上世纪前半叶中华民族复兴出现过两个短暂的高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并首次成为近代以来的战胜国,1922年战胜国集团签订的“九国公约”保障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与行政自主,自此以后直至日本侵华战争之前,当时中国现代经济获得了明显的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二次高峰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总统将中国列为“维持世界和平的四大国之一”。此后,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也位列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此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基于上述读过《大国的兴衰》之后的心得体会,我现在完全理解并拥护总书记通过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

  通过读书,我认识到我们目前仍处于向现代国家演进的最后阶段,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抱负,我们曾经认为,只要实现了物质上的成功,就将赢得世界的尊重,但是却总有种种事实提醒我们,民族复兴之路显然不是坦途。

  通过读书,我认识到中国的复兴之路是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我们不应该急功近利、也不应该妄自菲薄。只要我们专注于自身的发展,苦练硬功夫,增强软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必然实现。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13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和思维都宽阔了许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思路有多么开阔——作者自己也坦言说只是从某一个主线去论述国际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非国际学专业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和无容置喙的受益。这本书带给了我们思考国际问题的专业眼光,以及鞭辟入里的分析方法,我认为这些知识是我们在这本书之外很少能够系统性地获取的。因此,我愿意把最热烈的赞美之词献给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为其给我所带来的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思维而深深致敬。

  我感觉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每个知识分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基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某种偏执。就我而言,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曾经毫不动摇地坚信加里·贝克尔博士的“经济学帝国”,用一种经济学有色眼镜去观察世界的每一种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然而,当我读完这本著作的时候,我蓦然发现解释世界的角度和理论远远不是我之前所接受的那么狭隘和单一,其立论的方法和依据也远不是我之前不以为然的松散和薄弱。当学科的融合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思维的定势已是知识创新的“”,我觉得这种跨学科阅读所带来的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快速切换,真的是一种进步和享受。

  至少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在大国战争,特别是大国联盟战争中,对最后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联盟的经济能力和信用评价,前者决定了从本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后者决定了从他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此外,国家地缘和国民素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两者概括了经济因素所不能涵盖的、但是对最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东西。由此及彼,我领悟到了1978年开放以来,放弃“以阶级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的意义所在。

  的不同,意味着国家的发展路径不同。然而,“不同”并不等于“对立”,这是前苏联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冷战思维和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成了禁锢创新和生产力的铜墙铁壁。正是对“指令性经济”的偏执,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和苏联的死气沉沉;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所发生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是基于其对“放任经济”的绝对信仰。所不同的是,后者进行了自我调整和修复;而在前者,笼罩在自东欧大原到东西伯利亚山地上空的之云,在铁幕之后强调着两种经济形态的对立性,从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敌我化的阶级。这导致了前苏联的訇然倒地,同时也以鲜活的实例,验证了1978年秋《》上的那个举世瞩目的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思想上的,了创新精神,激发了生产力。“思想是发展特色的一大法宝”,要“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历史的轨迹也暗含了这一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多次强调了现代国家衡“大炮、黄油和投资”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一个国家有限的经济资源中,应该如何合理地在这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智慧和外交头脑的问题。大炮对应着国防开支,黄油对应着消费,剩下的一部分则是投资。国防开支减少,对应着国民生活水(黄油)和长期经济发展(投资)的提升,但是当前的则成为问题。消费减少,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建设(大炮)和长期经济发展(投资),但是国民生活水的恶化及随之而来的稳定问题则不容忽视。投资减少,那么当前的国民生活水(黄油)和(大炮)都可以显著提高,然而从长期来讲,消费支出和国防开支都会受到削弱。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一个短期和长期之间的权衡取舍。在这里,理想的经济学也许就会失去了解释能力,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在的国际环境中,所应该考虑的问题就不再那么单一了。为什么“伊朗花大笔的钱提炼浓缩铀,而不是提炼石油”,为什么“21世纪初我国面临着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等等。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历史人物的贡献,例如哈布斯堡帝国的联姻背景,沙俄大军的宪兵作用,梅特涅、莫洛托夫等明星外交家的纵横捭阖。正如铁血卑斯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所有国家都在“时间的长河”中航行,它们“不能创造或时间”,但却“能以不同的技能和经验驾驶航船前进”。这样的认识并没有违背历史唯物的观点,而滑入历史唯心,因为作者在论述大国力量对比的文字中始终强调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相反,它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才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我们对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新见解。人们一直在谈论着这样的话题:假如历史上没有拿破仑、是否一定会有另外一个领物去扮演同样的角色?尽管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是昭然确定的,但过程和格局也许会有所不同。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游戏规则不会改变,但游戏对手是不断变化的。由此联想到,“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保持员”的重要性。更进一步,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因为如下几点而至关重要:所培养的人才能影响历史的轨迹和进程;所传播的理念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14

作者保罗肯尼迪综合经济的、军事的、国际关系史的等多重视角,对1500年-2000年五个世纪际舞台上的主角进行了广泛的剖析。在这个宏大的舞台上,大国之间或明争或暗夺,一个个都试图在整个世界,至少是某一个地区操控局势、充当霸主。但遗憾的是,至今为止,还未曾有一个大国能够永久地维持霸权地位。是的,就目前来看,已然主宰世界一个世纪(即使在美苏两级共同分享世界权时,以后人的眼光来看无疑也是占有多方面的优势的),但考虑到所受到的其他力量中心的剧烈冲击以及在这一时期的相对衰落过程,没人能够底气十足地说它将永保霸权地位。历史的辩证法颇为悲剧地见证了一个个大国兴起又衰落,周而复始。而这一切是不是有一天会终结,大国将不复存在,人类将走向大同,彻底脱离世界状态,没有人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显示的那样,保罗肯尼迪着重从经济基础这个层面来破译大国兴衰的密码。在两个国家的对抗中,最后的胜利者往往是长期稳定占有经济优势的那一方,包括农业的发展、工业基础、技术革新的速度等等。一战、二战两次世界性大战中,德国都是发起战争的那一方,两次的失败均是因为德国一方的经济实力无法和对方联盟相抗衡。在战争的开端,德国占有精心谋划、军事指挥得当、战斗人员素质高于对手、社会和国家积累了一定财富、战前和战争期间不惜一切发展军事工业等方面的优势,但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战线铺的越来越广,德国及其盟国劣于对手的经济实力导致战争越发难以承受,最终不免失败的命运。副标题中另一部分是军事冲突,作者没有辜负所取的标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和分析历史上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战争。大国既是靠战争雄起,最终也是因战争而衰落,这是历史的悖论。历史上的很多大国,经济发展到一定地步,就开始有军事扩张的野心,如果实力足够、扩张成功,就会有更多的军事上的投资来稳固自己的霸权,但国防的过度增长早晚会超出国家经济运转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衰败。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在每一个大国自身“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军事只是,而经济因素才是一切的起因和终结。

  不容否认,经济的走势对一国——不论它是大国还是小国——的现实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从经济的视角来解释国家的发展与衰落也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容易理解。在经济因素中,作者分外重视科技对一国发展的巨大作用。一个现存的大国,很可能因为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新兴的大国,导致在经济上被超越。就这一点来说,20世纪英国的衰落可以算作一个例子。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国家,轻视新技术的革新,但老本儿总有吃完的那一天,而那也即是它陷入难以避免的失败的深渊之时。

  然而,我个人一般比较反对将历史做简单化的处理。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做出一项决定脑中都必定经过了无数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个国家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国家不一定是一个理性的行为体,国家的决策包含了各部门的竞争、院外集团的游说、主要或团体的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利益牵扯。经济原因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但并不能解释一切问题。有今天的强大,其经济和军事后盾所发挥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同样不能不提的是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民众的巨大吸引力。在评估一个国家实力的时候,尤其是当今,“软实力”绝对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比传统“硬实力”作用更为明显的一种力量。由于在“软实力”上具有的优势,每年都可以吸引大批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科学家赴美工作,他们给带来的财富是难以估量的。即使单从这一点说,很多学者预言的的衰落也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至今依然对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极具力,他们的思想和技术不断给注入新鲜血液。

  在舞台上的地位,从开篇到结尾始终都在肯尼迪的关注之中。古老的,在经历了千年的受人瞩目的世界领先的繁华,又遭遇了的近一个世纪的耻辱之后,现在正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向前。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举世瞩目的,相比之下其军事力量和大国身份并不匹配,虽然比较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但也并不出风头。这样的事实符合人一贯倾向于中庸之道的文化,也算是遵循了前辈“”“不出头”的建议。除去在菲律宾等事关的事件上过于“不出头”了一些让民族不满,但这样缓和型的“大战略”很适合去走:一来这和国家的文化传统相合;二来过早地参与到与现存世界主导国家争夺的中来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来说十分不利,对国防加大投资会严重干扰原本就脆弱的经济基础(农业相对落后、过分依赖外贸,市场开发不足,消费不旺);第三,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凡是以胜利为目的来夺取胜利的,往往失败的也快,而那些致力于建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提高的国家,反而能在一段时间的积累过后在国际关系中占有比较有利的地位,也可以以此为鉴先将的事情作为主线,再去关注外部事务。

  至于将来的世界,是接过的接力棒还是二者共同主宰世界,没必要做过多的分析和语言。从现在的情势来看,多极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如何完善自我,而不是怎样尽快主导世界,才是最应加以关注的。

《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15

 冬日洋洋,坐在草木依然葱郁的阳台上,读书是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1988年《大国的兴衰》在初版时,仰仗她的大名,粗略地游览过,近来清闲,再读此书xx年的再版本,结合这二三十年世界的巨大变迁,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有些心得体会。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结合我们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唐、清二朝是多么的强盛,疆土是多么辽阔,几乎是世界的中心。由于内部战争闭关自守,经济和科技的落后,慢慢丧失这种大国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曾几何时,,在烧杀抢掠。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侵略者的乐园,更有近代的入侵,祖国山河,受到惨无人道的践踏和欺侮,惨痛的经历和教训,让我们的民族,懂得了什么是耻辱。

  读这本书,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名字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她的内容更多。成长在,很容易被“大国的兴衰”这样的题目所吸引。因为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和深刻的焦虑之中。我们国家处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最后阶段,我们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要克服在世界上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象仍需要更多艰苦卓越的努力。特要实现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

以上是《大国兴衰》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的优秀范文可以帮我们顺利开展书写工作,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灵感上的启发,希望以上的优质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3884.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3年12月5日 下午6:00
下一篇 2023年12月5日 下午6: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