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读书报告范文合集 毛概《中国震撼》读后感精选范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感受、体会和思考的总结和记录,它能够帮助读者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知识和思想。以下是关于《中国震撼》读书报告范文合集,以及毛概《中国震撼》读后感精选范文的相关模板,可供大家来参考。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范文合集 毛概《中国震撼》读后感精选范文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1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作者张维为,现任上海复旦大 学中国研究院院长,80 年代曾做过伟人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本书是张教授三 十多年来实地考察 100 多个国家以观察者的身份完成的著作。它语言朴实易懂,文 风洒脱不羁,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的眼光,让我们对国家的发展趋势以及 存在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感受它的震撼。

中国在短短 70 年里,从一个备受欺凌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 故事实在是非常精彩。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拥有话语权的人,老是在骂我们, 甚至我们自己的知识界、媒体界,很多人都表现的不自信,网络空间把一个生机勃 勃的中国,描绘得一团漆黑。我们民间有一种说法,毛泽东时代我们解决了一个挨 打的问题,邓小平时代我们解决了一个挨饿的问题,今天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挨骂的 问题。《中国震撼》这本书就是要让我们真的了解这个世界,夺回属于我们的话语权。

要说中国的崛起,既要有纵向的历史比较,也要有横向的国际比较,我们从哪 里来?我们要走什么道路,我们将往何处去,《中国震撼》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他的答 案。

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我们从领先到 落后、从落后到追赶、从追赶到超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根据购买力评价,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级,成了世界 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向世界输出最多的游客。而且已经基本建立了全民养老,全民 医保。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可以和西方经济模式进行竞争。从这个 角度来看我们的成绩足以使我们感到自豪,我们找到了自己成功的道路。“中国模式” 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所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 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 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 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我们的文化基因太强大了, 你不想要中国特色,也会有中国特色,中国引领的现代化大潮是一个充满中国特色 的潮流,它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版图,并将改变世界政治文明的版图。 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任何事情只要经过中国模式处理,马上就在世界上产 生一套新的坐标;今日世界所有的难题都需要中国人的智慧才能解决好;西方话语 独霸天下的局面将寿终正寝,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将被全世界承认。这种崛起的一 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是改变你自己,世界就会因你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一个“文 明型国家”的崛起给世界带来的震撼!

书读完了,一种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满 满的,做一个中国人能生活在中国真好!

最后借用曾国藩的名联,作为今天的结束语,那就是: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 归来再读书。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2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 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 辟的理论总结。以下是带来的中国震撼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中国震撼读书心得篇一: 中国近 30 年进展制造的经济奇迹,是非常伟大的。中国房地

产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总结中国模式离不开房地产,进行 中外对比也离不开房地产。

中国人向来非凡谦虚,总是爱用国外的语言体系来衡量中国的 情况。这样一衡量,就麻烦了,没自信了,没话语权了,没自己的模 式了,也没了对未来的信心。这是错的,我们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的理 论体系,得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即便要用国外的,也要把 它的实质情况搞清楚,然后再进行比较。

中国的“平均温度”没有意义

20xx 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 济体,但是按人均计算,却只能排到一百名以后,真是一会儿膨胀, 一会儿难受。为什么会陷入这么麻烦且说不清楚的境地呢?是因为我们对中国本身没有进行细分,这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来 判定全中国的情况。

打个比方,拿气温来说。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可以说平均气 温多少多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就全中国说平均气温,是没有 意义的,因为从中国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群岛,有时气温相差 好几十度。所以,假如总是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或标准来描述中国的情 况,就有可能总也描述不清,甚至越描越乱。中国的事得分片儿来说。 说平均气温,假如分成东北、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北、青藏 高原,就会相对比较正确了。分析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也一样。

“准发达板块”与“进展中板块”

我们一提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就说高得离谱,完全可 以跟纽约、东京、香港比了,而中国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很低,这个 悖论让中国房地产人都很纠结。假如懂得“中国即世界”,我们就能 知道,中国即使是房地产行业,也要分块儿来讲。我们不能把整个中 国跟一个欧洲国家比。事实上,中国光苏州一个城市的人口就跟瑞士 差不多,所以拿苏州跟瑞士比就比较合适,假如拿整个中国跟瑞士比, 那人均就没法比,就好比拿大海比小湖,轻易对比出问题来。

中国的房地产也可以大概分成两个板块,一个以东南沿海及一线城市为主,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这个板块叫“准发 达板块”。另一个叫做“进展中板块”,就是中西部地区,这个板块更大。

比的应该是家庭净资产用购买力平价(注解见文章末尾)来说,可以认为“准发达板块” 人均 GDP 大概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中国整个发达板块经济总 量有多大?大概是 30 个中等欧洲国家之和。单单一个上海的经济总量, 就接近芬兰一个国家的量,相当于两个希腊了。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的 公共投入,像是地铁、高铁以及体育馆、图书馆等,都是参照国际一 流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的,比如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北京的首都机场 3 号航站楼等。这样看来,上海、北京正在跟纽约、东京这些世界上 最发达的城市比肩,广州、深圳等也是一样,瞄准的是世界最发达的 城市。

再来看人均情况。假如按照纳税收入来比,中国人均收入很低, 世界排名很靠后,甚至落后于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菲律宾、泰国 这些国家。但中国的情况实际上是人为偏低,因为中国人的很多收入 是没有计入纳税收入的,我们和其他国家不在一个同等可比较的范围 内。深圳农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他们几乎没有收入, 但在深圳人人都知道当地农民非常富裕,有好几套房子在出租,这些却都没纳入收入统计。这样比就显然不对了。

应该比什么呢?应该比家庭净资产,即家庭总资产减去负债。 这么一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沿海板块的家庭净资产不比美国家庭差。 去年的统计,美国中位家庭净资产约合 60~70 万人民币,而中国沿 海板块家庭比这高多了,甚至城镇也跟这差不多。当然,美国有过度 消费、过度借债的问题,而中国人很勤奋、很省钱。但即便这样,也 是可比的。美国次贷,就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也给你贷款,而在中 国则绝对不给你贷,当首付涨到 3 成甚至 5 成时,楼价却都不跌,这 是解释为什么中国沿海房价高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很多疑问需要解开, 否则房地产从业者都没有自信了。

两个板块间的互通与流动

中国同时存在着一个“准发达板块”和“进展中板块”,这使 得中国的未来更有前途,因为“准发达板块”和“进展中板块”之间 有人口流动。中国每年新参加工作的人口中,仅包括大学和高中毕业 的知识青年就将近 1300 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比如捷克 的人口。而由于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又减少了这种流动性 的障碍。再加上高铁的四横四纵,连起整个中国,使得中国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

假如是一个小国家,例如瑞士以手表为主要产业,假如手表卖 不动,国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中国有很大的腹地,像是现在“准 发达板块”的生产成本高了,便可向“进展中板块”转移,富士康、 TCL 这类企业正在进行这种转移。中国的沿海“发达板块”带动内陆 “进展中板块”,两个板块之间的互动推动中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强, 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这就是中国的情况,不能简单地去跟其他国家做比较,要不然 无法弄懂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中国问题要有国际视野,但又不能简 单套用西方的语言模式和话语体系,这有利于目前中国解决自身问题。

注解: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 PPP, 又称相对购买力指标,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 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 行合理比较。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 误导,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3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才阅读了《中国震撼》这本书。

《中国震撼》的作者是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张维为,曾任邓小平资深翻译, 目前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通过自己走访 100 多个国家的亲身经 历,依靠自身深厚的学术背景,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 验”,近一步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内涵,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 家”崛起的命题。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伟大 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 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 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党校的老师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曾说过,关于我们身边出现频率最多的问 题,这本书里都有提及,而且有别于我们狭隘的视角,张维为教授也对中国社会的 现状给出了他的理解。

改革开放到现在也有 30 年了,这期间中国的领导人也换了几届,我们看 到中国从当初的一个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 绩,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像房价过高的问题,年轻人信仰缺失的问 题,贫富差异过大的问题,官员贪腐的问题,以及一切民生问题。因为太多的问题 而使一部分人对我们的党的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产生了怀疑,对于这些,我读 《中国震撼》都有了一些答案。

例如,有人说,中国腐化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 时,他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化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 话:无论从研究腐化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 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腐化程度都高于中国,尽管这 些国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埃及、印度尼 西亚、俄罗斯等。例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很多人根本买不起房子,更 别说婚房了,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 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 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 70 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 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 36%,35 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 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4

这本书强调了“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一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 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 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 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因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 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性质的国家崛起,“其崛起的主 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 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5

这本书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动力,他认为,大量人口、民主体制等并不表 示必然会带来经济腾飞。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而且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民 主国家,但经济上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的优越正是在于能够有效开发人口红 利——通过制度的改善和限制的逐步放松,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经济自由和保障, 才能建设起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一方面,中国逐渐放宽管制、推动经济和政治 的改革,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强大的底层动力;另 一方面,“强政府”的政治形式产生了巨大的资源动员力量,确保在转型和发展过 程中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总之,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按邓小平的方法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与 我们渐行渐远,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我们应该用更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年轻 的政府。当然,就我自身而言,也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社 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6

读《中国震撼》有感近一段时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每天忙于连队的工 作,只得利用平日空闲时间每天翻上几页,最近在光明日报等多份报纸看到过专家 学者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文章,这本书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带着这个是问题我不由 多看了几页,发现作者张维为作为走过 100 多个国家、专注研究现实政治的作者, 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深刻的’理论总结,对中国道路的发展 模式有着独特的见解,文字通俗易懂,叙述清晰,许多论断不乏精辟独到之处,我 是边读过联想我身边的事实,联想最多的是身边现实物质生活进步发展,以及部队 的这几年条件改善,让我倍感自豪,透过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中国的发展来之不易, 民族崛起的艰苦历程。

我平时比较关心国家的发展,私下里也曾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外国的发展对 比了一下,但只是自己的浅肤的认识而已,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有的很多认 识太肤浅了,还有不少错误的认识,由其是里面有很多新视角、新思维、新观念的 值得我们去关注,特别是开卷第一章就从“不再误读自己”说起,总结了中国崛起 这个不争的事实,作者是深谙中国人谦虚谨慎、韬光养晦的秉性的,告诉国人,中 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

心。树立强大的信心是我们发展的思想基础,做为一名军人,面对新的国 际形势变化,特别是我们目前周边安全环境并不乐观,像台海的问题、钩鱼岛争端、黄岩岛冲突等时刻提醒我们,军人的使命还很重,军人的责任重大。随着这些 年祖国的发展,我们要对祖国充满信心,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去践行当 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我们平时看新闻读报对于腐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 问题,比较关注敏感,就我们连队来讲很多战友平时比较喜欢谈论这些问题,对 此,我通过看阅读这本书之后,我自己不但明白了这些矛盾产生的问题由来,更重 要的是通过我的学习,可以给战士讲课时引用其中,做好官兵的思想引导工作,让 官兵们明白这些现象在是发展中存在矛盾必然性,通过引用书中不同国家的对比分 析,告诉官兵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正 确看待这些问题,寻找心理的平衡。

当我读到作者说“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 信。”时我体会是,目前,社会出现各种不安定的因素很多,大多是来自自己的不 自信,在我们连队也是一样,很多战友谈英国如何的好、美国的如何强、政府如何 忍让等等问题时,这就说明我们官兵中多少存在对自己国家的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 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 本,殊不知,中国才发展多少年,美国和西方国家发展了多少年,中国发展这么快 的速度完全证明了我们的发展模式是正确的,因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要告诉我身边 的战友、朋友 你们应该对我们国家要留有足够的信心。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 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 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 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法国学者高大伟 2009 年 2 月在《亚洲时报》曾发表一篇评论文章写到: “中国公民正在向世界公民转变。”当我看到这么一段时,我非常激动认为,中国 军人也正在向世界军人转变,你看看中国派出的多国维和部队、世界反恐部队、中 国走出国门参加的索马里护航海军等等事件,充分表现了我们军队一步步向向世迈 出了坚定的步伐,无不在展示出我们中国军人向世界的转变,体出我们强大的国防 力量,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也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自豪。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此为契机,专委九局党支部开展了各类丰富的学习纪念活动,并向大家推荐阅读一本新书——《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本书年初刊印不久就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作者张维为曾担任多位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一百多个国家,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春秋综合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兼任教授,曾发表过许多关于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文章。也许是作者独特的个人背景和研究经历,使本书不仅包含了关于“中国模式”的学理阐释,还加入了大量的直观感受和比较分析,建构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新命题。

《中国震撼》仅249页,并非厚重艰涩的理论著作。恰恰相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信息量巨大的“中国模式”研究入门教程,涵盖了诸多方面的概念、数据和资料,脉络清晰,语言生动,阅读中绝不会给读者杂乱无章的感觉。除引言、结语部分外,全书共有八章内容,在我看来,可进一步划分为三大主题:

主题一:怎样认识中国的发展

“我自己曾多次说过一个观点:你可以开车从北京或上海市中心出发,往任何方向开,只要不开到海里去,不开出国境线,开20个小时,你会看到很多的农村和城市,你把你一路所看到的贫困现象加在一起,可能会少于印度的孟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市中心往城外开 2小时所看到的贫困。”——《中国震撼》,第12页。

毋庸置疑,近30余年中国取得了震撼世人的发展成就:从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当年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50%左右,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越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全球经济和政治权利的转移,甚至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还预测,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中国经济规模可能超过美国。

本书开篇第一章题为“不再误读自己”,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作者认为无论“谦虚谨慎也好,韬光养晦也好,关键是要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对中国今天真正的经济规模要心中有数”。一方面,应当充分肯定我们在维持和平环境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这与西方崛起的动荡与战争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新中国的发展更是在一贫如洗、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进行现代化建设,并且在自己的国土上化解所有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因此中国的成功和发展模式非同寻常,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里程碑意义。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比如城乡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但也要客观认识这些问题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发展中的必然衍生品,不能因此就否定已有的发展成就。其中,作者特别对当前国内采用的GDP计算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现有的按照官方汇率来计算GDP的方式会低估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尽管有助于保持我国在GDP问题上的谦虚谨慎,但却不利于对真实实力的准确把握。为此,他建议可考虑采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计算GDP。第三,作者最后提示中国人应既不因外界的乐观预测而得意忘形,又不因为当前的迅速发展而忘乎所以,提前在软、硬实力上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主题二:关于“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即中国模式)而崛起的,今后也会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深刻地影响世界的未来”。——摘自《中国震撼》,第59页。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本书的副标题,也是全书的重点理论建构,涉及四章(第二章至第五章)内容,占据了全书一半的篇幅。简要总结,有4个重点概念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1.“板块概念”和“板块关系概念”

作者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准发达国家”板块和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板块:“准发达国家”板块(或“发达板块”)包括了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唐都市圈,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内地城市,该板块内的总体发展水平都达到甚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环境指标、公民文化素质等仍有待提高,因此只能是“准发达”。以中西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板块(或“新兴板块”)则具有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并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圈和城市效应。当前,这两大板块之间实现了高度互补的良性互动,逐步实现区域间发展差距的缩小。

2.“民族国家”、“文明国家”和“文明型国家”

“民族国家”指的是一些具有共同特性(如语言、宗教或生活方式等)的人民组成的国家。在西方政治话语中,“民族国家”(nation-state)即为“现代国家”。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民族国家”尚在形成中,转而提出了“文明形态的国家”,即“文明国家”(civilization-state)的专指概念,由此强调中国从“文明国家”变成“民族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然而作者在参考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当今中国已是将“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civilizational-state),既有古老文明的特质,又具备了现代国家的品质。进而,作者又建构了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简称“四超”、“四特”: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3.中国模式

1987年10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来华访问,当时东欧和苏联的动荡已经初现,邓小平向他提出忠告:不要照搬西方的做法;不要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不要丢掉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上述三条意见就是对中国模式总体思路的一个很好概括。在作者看来,中国模式主要有八个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简言之,中国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回归实践理性,回归中国人慎思明辨、兼收并蓄、和谐中道、综合创新的传统。

4.中国理念

在作者看来,政治话语的核心是理念,随着金融海啸暴露出西方制度的弊病,以中国理念为代表的“后西方话语”时代已经开启。中国成功崛起背后有八个重要理念值得重视: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的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

主题三:西方模式的困境

“世界根本不存在其他文化必须一致照搬的民主模式,世界各国都应该自己去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模式,也就是说民主模式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元化的,世界的政治发展也不可能是一种单线的西方民主模式。”——摘自《中国震撼》,第231页。

西方模式不只是应用于西方世界,书中所提及的印度、东欧、东亚三地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随着本国、本地区的历史发展而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选择了西方的发展模式,但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出现了因西方模式而产生的困境。

印度独立后在政治上实行了西方民主制度,经济上先实行官僚控制的计划经济和公平优先于效率的政策,后逐步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大力吸引外资。然而,若干年过去后,印度仍旧存有大片的贫民窟,仍保持着落后的种姓制度。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民主品质“散、软、短、泛、粹”,即有民主而无集中,政府无力整合不同利益诉求,国家一盘散沙;政府实施计划能力不足,法治进程效率低下;政府仅考虑短期问题,不为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谋划;党阀之争导致讨论问题泛政治化倾向严重,很难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为了扩大竞选票源,政客们往往宣扬民粹主义,引发宗教冲突和恐怖主义等不稳定因素。

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产生了“两个激进”,即政治上激进转型,由原来的共产党体制迅速转变为西方式的多党制,经济上采用激进的“休克疗法”,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迅速地转向私有化、市场化。结果政治激进带来的是政治参与突然爆炸和持续混乱,“休克疗法”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失业人数增多。现今,东欧经济竞争力仍普遍疲软,政治上虽有宪政的架子,但没有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批私自私立的政客争权夺利,导致百姓对政府普遍失望。

东亚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大都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明圈”之列,先后都采用了西方多元民主制度,但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其民主政体的品质普遍不佳,都遇到了非西方社会采用西方政治制度后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社会分裂、贪污盛行、经济滑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司法独立和法治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公民文化”严重不足。事实上,东亚社会有着与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更多地以家庭及其衍生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一整套风俗、习惯和制度,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为基础的文化传统。因此,在民主建设上,应当结合自身文化传统,进行趋利避害的制度创新,而不是一味改造自己的文化以适应西方文化及其影响下产生的政治制度。在这一点上,对于任何一个非西方世界国家都是发展道路上通行的惟一办法。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头脑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中国,究竟震撼了谁?最初,我认为这些年我们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带给世界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曾经以为中国将在风云变幻的政治风暴、经济危机,甚至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中逐步衰退的那些消极论调,全部因有力的事实而不攻自破。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8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初衷:中国的震撼来自于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维护自身国情特点、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中国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明型国家”发展理念。这种在宏观上区别于既有西方模式传统的描述,以及带有神秘东方色彩且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使诸多西方人受到了“震撼”。其实,事实上连我们自己都并没有想到能够取得如此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不善谈“模式”、“结构”等等西方舶来词语的中国人,“中国模式”听起来既陌生又自豪,却也在这微妙而朴实的情感变化中被深深地“震撼”。当然,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更是触动了一些从学理上捕捉、阐述大国发展规律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之中有戴着西方意识形态有色镜而瞠目结舌却仍不断抛出所谓“中国拐点论”等危言,也有站在纯粹学术意义上解析中国文化传统及习俗制度所不同于西方的优劣态势,甚至在中国学者中也分为了不同的派别,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面对中国带来的震撼,无论外人如何评说,中国人自己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种震撼背后的无穷力量和效应呢?顺应这种震撼,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大国自信,不骄不躁,韬光养晦,继续保持难得的和平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大国自尊,不受外界无端干扰,无论是“捧杀论”还是“消极悲观论”,都只是一叶障目,要勇于直面现实中的难题和困难,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继续保持充沛旺盛的发展加速度。第三,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大国自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断反思自身文化优势和发展规律,寻找符合中国客观情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保持团结创新的建设性视角。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将属于中国的震撼与辉煌继续下去——而处于新时代发展关键期的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了呢?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9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前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结束了革命与狂飙的年代,走上了理性与和平的全新道路,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顾历史,不胜唏嘘,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前人的努力与局限,经验与教训,如今都已经成为一笔历史的财富,让人深深的回味。

  最近读了张维为写的《中国震撼》这本书,写的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如何运用大国的韬略和智慧、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传统、如何在前行的道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改变,以独特的观察力和理性的分析,丰富和诠释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是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其有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些都是作者对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崛起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经验的基本概括。其中高铁的出现可谓是体现了中国发展模式背后的基本思路,书中也专门提到了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的种种联系。高铁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在中国逐步推广并且发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热烈讨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是建设高铁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先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通过谈判让世界四大公司转让部分高铁技术,然后组织自己十多万的科研人员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高铁技术,这也是中国模式的战略思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自己优势;在对别人之长进行学习、消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实现对西方标准的超越,并最终影响世界。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率就相对变大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薄、基础差、资源缺、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各种不良现象如城乡差距、腐败问题、房价问题等也一直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和组织,那么想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多做事都是不可想象的,想要保稳定、促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成了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依然有很多人对中国的未来不自信,特别是谈到中国的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时会显得尤为突出,觉得还是“西方的月亮更圆”。但是书中却客观的给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西方国家的制度是有一些优点,但是却并不像他们所标榜的那么好,所谓的民主其实也是少部分人,那些选民的民主,并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而我们中国讲究的是注重民意,为生民立命,为人民服务。而且一种制度并不是看好不好,而是适不适合,照搬西方制度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欧一些国家和印度,对比一下他们现在的情况就很明了了。自然,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但也不能一味夸大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存在的问题在西方发展的同阶段也同样出现过,我们切不可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妄自菲薄。而且,现阶段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国家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改革,制定规范法律等解决这些问题,环境污染在逐步治理,贫困人口逐渐减少,反腐活动也进行的如火如荼,虽然短时间可能达不到理想状态,但是未来一定是会实现的。

  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以往中国各朝代的制度有的曾经辉煌闪耀过,但最终都化为了尘埃。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理念,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任务,‚坚定不移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汲取了其它文明的一切长处为我所用而又保持了自身的长处和优势,通过自己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得中国这只雄鹰再次鲲鹏展翅,鹰击长空,飞向西方文明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而震撼了西方所谓民主国家,震撼了整个世界。;我们坚信,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将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着,在崛起的道路上她可能继续经历着磕磕碰碰,但其崛起的势头已不可阻挡,其崛起的方向已不可逆转,她必将以其独有的发展模式和成效带给世界更多的震撼!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共和国公民,一个从事教育的育人工作者,要大力发扬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身体力行、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从本职工作出发,做好份内的工作,为幼儿教育的的发展升级献计献策,为九幼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为中国的崛起努力奋斗。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10

 中国,一个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来,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世界震惊!

  《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教授,他以客观的眼光,写了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是如何的崛起。

  一、合理利用国情,走自己的模式

  作者认为“中国模式”不是转型而是创新,要适当借鉴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我们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我们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得到了最大发挥。反之,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这个观点张维为教授在走访了100多个国家之后也在书中总结道:“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模式,基本上是照搬一个,失败一个。”

  总之,我们通过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概率就大。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二、推崇和平,迅速崛起

  书中提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然而史实也确实如此,西方的崛起充斥着侵略、战争、屠杀、征服、奴役,中国也是受害者之一。中国自古就是“百国之和”,以和为先,以和为贵。因为有了“和”,中国才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才会让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少了“和”那是万万不可的。

  三、民生为大,稳定发展

  何为民生?民生就是一个国家推动政治改革,解决了人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后,再着眼于更高、更广的层次上提升民生的品质,政府能为百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能让人民过上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安稳呢?而西方推动“民主化”压倒一切,结果造成了政治改革与民生改善完全脱节,造成了非西方国家无穷的动荡和战乱。

  四、对外开放,经济增长

  开放、互动、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我们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推陈出新。历史上是这样的情况,今天还是这样,今后还会是这样。只有这样,“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之崛起不可阻挡。

  品读完此书,我由心底产生一种震撼,一种对自己日益强大祖国的敬佩和自豪!通读全书,我更加相信,依靠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依靠自己的治国理念,依靠对五千年文明的发扬光大,加上我们每一名中国人不懈努力地创新创业、拼搏奋斗,未来中国一定会不断给世界带来新的震撼!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11

 在写这篇读后感前,我想先声明自己的立场和视角,我是以一个稍有受教育经历的普通社会青年的立场和身份来欣赏和评述此书的。相比起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和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和地位,我似乎没有资格和阅历去评判此书,但作为中国人,作为书中普通百姓的原形,既然要写观后感,那我也就斗胆说一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年纪尚轻,阅历尚浅,积淀尚浅,不足狭隘之处在所难免,还望阅者海涵。

  现在来说一说这本书,此书我只读了个开头,甚至可以说只看了几页。并不是书不精彩,也非是观念不合而不愿再读,只是时间仓促而已,只匆匆一瞥目录及开篇引言,以求对全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好在中国人写书,而且是写上了档次的书,基本都还是有开门见山的好习惯,文章的开头都讲究阐明主体,要求言简意赅,所以依稀还是能对作者的思想有个大致的了解。

  扯了这么多,现在引出我的观点,就像韩寒说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却有贵贱之分。韩寒是何许人,或者这话是不是韩寒第一个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觉得他的话比较符合国情,也符合现代人的追求。写这类书时,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立足的根本,所以依稀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追求。因此,这话来衡量此书倒也勉强有据可依。当然,无所谓贵贱之分,只是应归结为不同的观点由不同的背景经历和立足点所支撑!所以,含蓄地说,作者和我们普通百姓活的,似乎不是一个世界。

  让我们来看一看着书的内容,既然我只看了目录和引言,那自然也就只有谈这些的权利,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这点似乎社科院的院长是有足够的发言权的,他们手头有研究人员提供的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统计数据”,他们能够引经据典,他们的格局显然更高,阅历显然更广;一句话,他们所站的高度决定了他们目光的焦距。就此而言,他们的依据、他们的立场便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的阐述肯定是客观而公正的,所谓的质疑,大概顶多只能执着于所谓的权威数据而已了吧。

  引言中提到了西方预测1989年中国崩溃,苏联解体后中国要离析,邓小平辞世后中国要大乱;以此来描绘出西方就是个笑话。可我不禁要问,这西方究竟是谁?多少人?是否主流?有多少真正存有严谨和真意?用大家都一笑置之的笑话来论证中国的强盛与西方的愚昧,是否妥当?难道没有哗众取宠的意思么?

  而就“国内种种原因,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心存疑虑”的问题,简单地把一些人只认同西方模式作为典型,还藉此来引出有国际事业的人都有“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的论据,是否有混淆视听,避重就轻的嫌疑?稍微受点教育的人都知道事务的两面性,美中文化观念,每种社会形态都依托时代的局限有其优点与缺点,西方固然有其好,也自然有其坏。过分的夸大某个面都只能引起误读。然而事物之间又确实存在比较性,简单通过片面的放大对手不足和强调自身的无懈可击,都是掩耳盗铃的作法。其实坦然地说,我们不需要和西方比,如果我们做好我们自己,如果人民能安静乐业,社会能和谐发展,其乐融融,谁又会分心在意西方怎么样呢?从作者的引言及后面的一些话,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似乎笔墨较多地都是在围绕西方模式的不足,中国的各种神奇数据作文章。关于百姓的生活和幸福,社会的各种现象,作者却只言片语,避而不谈。我觉得这种思路很有趣,难道这些问题不需要我们正视吗?我不会简单粗俗地用“国进民退”的观点来表达此类现象,但我觉得,确实需要有人来认真而慎重地正视这些问题,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考解决之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与作者的出发点其实是一致的,作者引经据典,附带生活经历的论证也为广大爱国青年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读书,要信,也要质疑;能举一反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我坦然地表达观点,藉此汲取养分而成长,并力求自我完善。有此文,自己也颇决意外,心中点点温暖,依稀证明着自己不灭的爱国热情。

  生活需要不断感悟、积累与沉淀。此文在我看来也该行至尾声了,最后,想借用最近在郎咸平博客里的话来结束,准确地记不得了,只是记得大致意思是:社会越来越冷,“愤青”几乎消亡,而“淡定”之人却越来越多。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不快乐,政府不快乐,房地产商不快乐,老百姓不快乐;而他所看到的解决之法是沟通,真诚地沟通!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12

一口气看完了张维为的《中国震撼》,感觉我们生在中国是非常幸福的。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成果是无可质疑的,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存在,有的甚至比中国还严重,比如意大利的腐败。但如果中国意识到了,就会集中高效处理这些问题,比如环保技术。作者认为只比较GDP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掩盖了许多背后的差异。GDP不能说明我们生活是否幸福。我们通常会用GDP总量来说明中国实力如何强大,或用人均GDP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GDP应该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而且没有算上房产。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比中国高但作者看到其首都比北京落后三十年。

  作者以自己在许多国家的亲身经历,说明中国比其它发展中国家发展得还要好,比如农村有楼房,有自来水,通电,有电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比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还好,一样有高楼,高铁,机场。一些西方人来到上海的感受可以用“震惊”来形容。这得益于小平的远见,让部分城市富裕起来,这是田忌赛马的道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城市发展起来了,可以通过税收来支援贫困地区。

  作者认为任何一个非西方国家在学习西方那套制度,没有不失败的。不能简单地以民主,专制来说明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认为民主是好的,专制是坏的。而是要以人民的生活是否幸福来判断。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西方民主,结果人民生活一团糟。他认为西方之所以民主成功,是因为他们足够发达,政治上的折腾不会对经济有很大影响。况且西方国家的建立和初期发展不是民主产生的,而是通过暴力,战争,掠夺来积累财富。那些推崇西方民主的人怎能忘记这段历史?而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民主后,本来脆弱的经济被各种选举,政党斗争搅乱了。国家内的几个政党,利益集团在斗争,互相扯皮。人们教育水平不高。一些贫民窟的人被黑帮利用作为票仓。

  一个国家文化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不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秩序,家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如果引进西方制度,把本来团结的群体拆散,让其斗争,那不是比原来更坏?有人打个比方,中国的领导制度,就像是公司的CEO制,能一人一票选CEO吗,那么公司一定破产。如果军队一人一票选指挥官,一定打不好仗。民主选出来的不一定是有才能的人,可能是多数人的暴政。一些民主国家就是例子,如菲律宾,海地,泰国,它们zzdd。民主国家决策低效率,各方吵架。比如印度要改造贫民窟,计划改造90万户,5年才改造6000户。民主无所谓好坏,没有适合所有国家的唯一民主气度。只有适合一个国家特点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中国有自己的民主观。我们认为政权的合法性在于民心,而且中国推崇选才举能。而西方人认为民选的才是合法的。

  中国的人权观和美国不同。中国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重要的。而西方国家认为政治权利是最重要的。于是按照他们的人权观,美国还有很多贫困人口,而他们无法解决。但是,在吃不饱,无处住的情况下,还谈什么选举权,言论自由呢?请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制度后的情况。而且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说明美国制度靠不住。美国也不得不采取政府干预市场的办法。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中国如果采用美国的一套,后果是毁灭性的。

  作者认为中国是个十亿级人口的大国,人口比几千万的英国等欧洲国家,人口几亿的美国,日本还要大。其问题也复杂。但根据自身的特点(实事求是),用渐进改革,不断尝试的方法,一定会超过美国。这就反驳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适合的政治体制应该是多元的。不客气地对美国说,到时候,我们发展起来了,看看是我学习你,还是你学习我呢?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13

 今天我想谈谈《中国震撼》这本书我的读书心得。

  这部着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中国问题”.比如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他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尽管这些国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这部着作,给我的又一个深刻印象是,强调了”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一概念。按照他的解释,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因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性质的国家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个人认为,这个见解对于深刻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部着作,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全面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动力源泉。他认为,大量人口、民主体制等并不表示必然会带来经济腾飞。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而且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但经济上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的优越正是在于能够有效开发人口红利——通过制度的改善和限制的逐步放松,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经济自由和保障,才能建设起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一方面,中国逐渐放宽管制、推动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强大的底层动力;另一方面,强政府的政治形式产生了巨大的资源动员力量,确保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张教授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自信”.是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当今的时代仅仅是物质丰盈已经不能满足综合国力竞争的需求。很多时候国家安全的保障仅靠强大的国防力量是没用的,更需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健康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张教授的着作为国人再一次”开眼看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国人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脉搏,有利于辩证的看待自己的国家。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14

首先,中国人你要自信。现在的中国不再是清王朝末年统治下的中国,不再是辛亥革命时的中国,更不是军阀割据时期的中国。在近代的百年屈辱中,我们学习西方、学习日本、学习苏联,但都没有使国家摆脱落后的局面,没能找到一条能富国强民的道路。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自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坚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终于形成了一套我们自己的关于国家发展的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也就是中国模式。在改革开放后,我们到底有什么可自信的呢?来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1)我国GDP2010年是1979年的18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中国的上海等“准发达国家”板块在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人均寿命等指标均好于纽约,上海的居民幸福指数也高于纽约。(3)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西方崛起而言是奇迹。中国在没发动对外战争、对内安定团结的条件下崛起,而西方崛起则是一部动荡和战争的历史。尤其是如英两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日本发动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让国人无法忘记的那段屈辱历史,同样的遭遇还发生在除九州大地外的南亚、澳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个角落。(4)与邻国日本相比,日本在崛起时一个甲午海战就掠走白银2.3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当时中国的GDP可是世界第一),用于本国的军事装备扩充、投资教育、投资工厂、投资城市建设等。我们今天是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而富起来强起来的我们能经受住世界的风浪(如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的苏联解体,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金融海啸及汶川大地震等),我们有自信的资本,这种资本不同与印度,印度人的自信有很大部分西方世界帮他“吹上去的”。

第二,中国崛起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一种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的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所以对中国的未来,我认为应坚持中国模式【如将中国在传统经济学上“人本经济(也就是经世济民的观点)”与西方“市场经济学”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今后也会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即中国模式)而崛起,但是这并不是代表中国与西方就会必然走向冲突与对抗(况且这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是想要寻求不同体制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借鉴交流、共同发展。

第三,中国人应坚持自己强势政府的传统。正所谓“百代多行秦政治”,中国有一个比较中性的强势的政府,他有明确的现代化导向,能制定和执行符合自己民族长远利益的战略和政策。很多人总认为中国的“一党执政民主制度”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西方多党竞争制才是民主。其实这是一种浅薄的政治观念,它只是强调“一人一票”式的“程序民主”,而非“实质民主”。多党竞争制若实行则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我想,那时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四大特征——人口、地域、传统、文化,都会由独有的优势转变成为劣势。由于强调和谐的政治变成西方强调对抗的政治,“百国之和”变成“百国之异”。我们“百国之和”的人口将成为中国混乱的导火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可能缺乏认同感);我们“百国之和”的疆土将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我们“百国之和”的传统将成为无数纷争的借口;我们“百国之和”的文化将成为不同文化文化族群大规模冲突的根源。中华民族崛起的梦想将被彻底断送。

而且,民主的核心是提现人民意志,实现国家的良好政治治理,而不是为了民主而民主,为了选举而选举。中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传承,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和“选贤任能”理念,靠的是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儒家执政集团来实现。中国的执政党与西方政党的“党”最大的不同就在一个代表人民整体利益,而一个是公开的部分利益党。对于老百姓而言,无论多党制、一党制、无党制,只要有代表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就可以了。因为世界各国都是需要改革的,而若没有代表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就很难突破既得利益而进行改革。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模式一定能在中国现代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震撼》读书报告15

 自《中国触动全球》之后,近日又读了张维为所著《中国震撼》一书。书中提出“文明型国家”的概念,对“中国模式”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文风与此前别无差别,通俗易懂,叙述清晰,其中许多论断均有精辟独到之处。“以我为主”的视角贯穿始终,对现实问题后的历史、文化、哲学、人文等背景因素有了更多解读,通读下来还是比较畅快的。诚然,中国今天已经让西方有所“震撼”,但“震撼”的恐怕只是上层精英,而程度还很难讲,真正要影响国外广大民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到了那一天,恐怕才能算“文明型国家”成熟之时。

  此外,书中的内容虽然精彩,但前后重复较多,论述的整体感不强,再下一些功夫,至少可以去掉三分之一的文字量,这样会更加精妙一些。一本好书,还是需要反复打磨的,否则也难算精品。

  今日的中国和国人,既要有自信,也要有所畏、有所虑。但掌握好这个“度”,挺难……

  自《中国触动全球》之后,近日又读了张维为所著《中国震撼》一书。书中提出“文明型国家”的概念,对“中国模式”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文风与此前别无差别,通俗易懂,叙述清晰,其中许多论断均有精辟独到之处。“以我为主”的视角贯穿始终,对现实问题后的历史、文化、哲学、人文等背景因素有了更多解读,通读下来还是比较畅快的。诚然,中国今天已经让西方有所“震撼”,但“震撼”的恐怕只是上层精英,而程度还很难讲,真正要影响国外广大民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到了那一天,恐怕才能算“文明型国家”成熟之时。

  此外,书中的内容虽然精彩,但前后重复较多,论述的整体感不强,再下一些功夫,至少可以去掉三分之一的文字量,这样会更加精妙一些。一本好书,还是需要反复打磨的,否则也难算精品。

  今日的中国和国人,既要有自信,也要有所畏、有所虑。但掌握好这个“度”,挺难……

以上即是关于《中国震撼》读书报告范文合集的全部模板了,这些模板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从而促进交流和互相学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分享阅读体验,希望对大家有用。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3149.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3年12月3日 下午6:00
下一篇 2023年12月3日 下午6: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