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通议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本政治书籍,书中探讨了当时政治体制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建议。在读完这本书后,读者可以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改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变法通议读后感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不妨到下文看看。
变法通议读后感1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但微其绪,未敢昌言。”可见,《变法通议》是为“批评秕政”,为救清廷政治之弊而作的。全篇都是在鼓吹变法,倡言维新。由于梁启超和其他维新派人士一样,是教育救国论者,在《变法通议》中,教育救国思想非常明显。
梁启超指出,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必须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前提下,并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远见灼识。
梁启超专门讨论了科举改革问题。梁启超指出,国家作育人才,皆为有用,教而不用,不如不教;学生学习,唯在效用,学不见用,不如不学。科举之变是必然的,完全率由旧章显然有悖于时代的要求,问题只是大变还是小变的问题,“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
梁启超指出,国之兴,在于兴学,学之兴,系乎教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上帝,其道德文章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虽不一定能称得上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但称之为著名的教育思想宣传家却是当之无愧的。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东渐之西学为思想武器,用不同于当时文坛的新文体,即用更为痛快淋漓,剀切锐利,富有情感,不避俚俗的语言,大声疾呼变法之迫切性与必要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梁启超所鼓吹的变法也主要的是指教育变法。梁启超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窥测到了当时中国变法的迫切性,他在《变法通议》中的变法主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强烈呼声,因而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变法通议》之所以倡言变法,鼓吹改革的理论依据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进化论,这种以自然万物之进化与人类社会之发展作自然比附的思想方法无疑是形而上学的。
《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
于今看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述的思想恐怕是平谈无奇的,其中甚至还有失当之处,但是,作为大潮的先声,《变法通议》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震聋爰聩、开启民心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清末的兴学校,还是科举由改革到废止,所有这些,都无疑受到了来自《变法通议》的重要影响!
变法通议读后感2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但微其绪,未敢昌言。”可见,《变法通议》是为“批评秕政”,为救清廷政治之弊而作的。全篇都是在鼓吹变法,倡言维新。由于梁启超和其他维新派人士一样,是教育救国论者,在《变法通议》中,教育救国思想非常明显。
梁启超指出,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必须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前提下,并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远见灼识。梁启超专门讨论了科举改革问题。梁启超指出,国家作育人才,皆为有用,教而不用,不如不教;学生学习,唯在效用,学不见用,不如不学。科举之变是必然的,完全率由旧章显然有悖于时代的要求,问题只是大变还是小变的问题,“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
梁启超指出,国之兴,在于兴学,学之兴,系乎教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上帝,其道德文章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虽不一定能称得上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但称之为著名的教育思想宣传家却是当之无愧的。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东渐之西学为思想武器,用不同于当时文坛的新文体,即用更为痛快淋漓,剀切锐利,富有情感,不避俚俗的语言,大声疾呼变法之迫切性与必要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梁启超所鼓吹的变法也主要的是指教育变法。梁启超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窥测到了当时中国变法的迫切性,他在《变法通议》中的变法主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强烈呼声,因而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变法通议》之所以倡言变法,鼓吹改革的理论依据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进化论,这种以自然万物之进化与人类社会之发展作自然比附的思想方法无疑是形而上学的。
《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于今看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述的思想恐怕是平谈无奇的,其中甚至还有失当之处,但是,作为大潮的先声,《变法通议》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震聋爰聩、开启民心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清末的兴学校,还是科举由改革到废止,所有这些,都无疑受到了来自《变法通议》的重要影响!
变法通议读后感3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主张的变法主要围绕教育变法而展开。这些教育变法主张一改封建社会教育专制下的愚民政策,强调开启民智来挽救民族危亡,这集中反映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变法革新的主张,与时代需要相呼应,具有重要的进步作用。《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落后以及民智的愚蒙无知,然后把教育落后层面上升到了政治落后的原因。因此,他主张的变法主要是围绕教育而展开的。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当今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变法通议读后感4
詹媛 历史13班 201302405159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在学习维新变法的时候,就对梁启超先生的《变法通议》就有了极大的好奇心,我在想着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能在当时那个黑暗的年代产生救亡图存的影响呢?而在我接触这本书时,由于我个人的文言文功底的不足,致使我在阅读此书时不能很好的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再加上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我们对当时清末的状况只能从先人留下来的资料所能了解到,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难题。因此本文仅代表我个人阅读粗鄙的见解而已。
在阅读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梁启超曾说的一句话,那即是:1896年,“启超创一旬刊杂志于上海,曰时务报。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但微其绪,未敢昌言。”因此可见,《变法通议》是为“批评秕政”,为救清廷政治之弊而作的。那么《变法通议》中的“变”有什么样的含义?它是否是指中国千年不遇之变局?它的“变”又到底是变在哪里呢?带着这些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走进这本百年的著作之后,联系自己曾在课堂上学到的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以及我们现在应如何的借鉴本书中的精华,怎样去避免历史的错误再次重演。
一、《变法通议》的主要思想及其内容。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时发表的早期政论文章的结集,发表的起止日期为1896年至1899年。《变法通议》共有14篇,其中,《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论译书》、《论金银涨落》等12篇,刊于1896年至1898年的《时务报》,《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等两篇,刊于1898年底至1899年初的《清议报》。而在当时使得《时务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此书算的上是深得民心。
在《变法通议》这一书中,开篇的《自序》、《论不变法之害》和《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梁启超指出,变为自然和社会之普遍法则,自然由变而成,社会也由变而生,“借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上引历史,下及现实,左观印(度)日(本),右览俄(国)德(意志),极言变法之必要,他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
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所以由此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当时,梁启超主张维新变革,以“变”之形式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可以与世界各国比肩而立也。但是在面对法之如何变的问题时,“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在变科举,所有这些最终又需依靠体制的变革,这即是说,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必须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前提下,并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远见灼识,这对今天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二、关于教育的变革。 我们在阅读本书的内容时就可以明确的知道,梁启超先生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法,在《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和《论幼学》等论文中都有提到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教育制度的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学校总论》中,梁启超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而民智开于学,兴学立于教,因此,教育是系乎国家兴亡的大事!那么,为什么会有学校不兴,教育不立的现实呢?梁启超指出,这都是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所使然。统治者为箝制思想,便用制义、诗赋、楷法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如此便使学校存其名而无其实。所以在国难当头之时,中国惟有陈旧落后的兵器与狂妄自大的士人来与列强的坚船利炮对抗,最终只能落得个割地赔款的下场。面对士、农,工、商、兵五等级的划分,封建等级深严的制度,日日腐朽的清王朝,我们只能埋首叹息。 在《论师范》中,梁启超指出,国之兴,在于兴学,学之兴,系乎教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上帝,其道德文章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主张:“一须通习六经大义,二须讲求历朝掌故,三须通达文字源,四须周知列国情状,五须分学格致专门,六须仞习诸国言语,”从京师到各省府州县,遍设小学堂,同时辅之以师范学堂。小学堂之教师由师范学堂之学生充任,以小学堂教学之效果,来检验师范学堂教学之效果。如此,“则天下之士,必争自鼓舞”,“十年之间,奇才异能,遍行省矣。” 在《论女学》中,梁启超提出了“欲强国必由女学”的惊人之论。梁启超列举了世界诸国之女学状况,指出,女学最盛者,其国也最强,美国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也次强,英、法、德、日诸国是也;女学衰微者,则其国得存已为辜事,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梁启超说,到了太平之世,国界、种界、兵事全无,男女也无有分别,男女“皆可各执一业以自
养,而无或能或不能之别,故女学与男学必相合”。 因此,梁启超于当时中国妇女并受身心二重戕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指出,中国妇女不仅深居闺阁,足不出户,以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未可作诗填词,无论实学,而且要蒙缠足毁体之害,所以,“缠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打破了我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古局面。
三、思考与感悟。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直是我国的政治家、改革家所借鉴的方法。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它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教育制度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极为重视的国民问题。 在《学校总论》的最后,专门论述了教育经费问题。梁启超指出,没有教育经费,学校之议无异空纸,所以,“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指筹措教育经费)为大,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所以,梁启超沉痛地疾呼:如果今日仍不图举,则“恐他日之患,其数倍于今之所谓二万万者,未有巳时。”从《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和《论幼学》中,都可以看到这些都是现我国所重视的问题,由于我国进入改革深水区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金钱至上的观点都在腐蚀着人们的灵魂,道德滑落、人心冷漠。我国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接踵不断,不论是在教师的素质层面,还是幼学的大力发展,不管是中小学生的升级考试,还是硕博研究生的选拔等都是与《变法通议》有相似之处的,但是《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所以在我们当今的改革中,我们要统筹兼顾,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教育的不足之处,同样也要看清我们的国情,我们的改革不能照搬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发达国家的制度,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一点一点的使我们的教育制度,使我们的综合国力等方面提升,让我们的国人以我们的国家引以为豪。 所以在面对我们如今的深水区改革与当时清末千年不遇之变革不同的时代背景时,我们在改革时都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就简单的一言以蔽之。虽说“以不变亦应万变”是千古流传下来的哲学道理,但是在变革之际,改革之时,我们要当变则变,以“变”而取胜者也。
变法通议读后感5
在每一个变动的时代中,受人瞩目的学者往往是和社会、政治有些关系的。作为两千年来大变局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无疑是最具影响和争议的人物。
说起最具影响,大多以其政论、教育等方面讲起。而其身份的认定和学术思想地位的评价问题,至今仍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变法通议读后感6
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因此,他所鼓吹的变法也主要的是指教育变法。梁启超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窥测到了当时中国变法的迫切性,他在《变法通议》中的变法主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强烈呼声,因而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变法通议》之所以倡言变法,鼓吹改革的理论依据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进化论,这种以自然万物之进化与人类社会之发展作自然比附的思想方法无疑是形而上学的。《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
权的基础。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变法通议》在当时社会上起了相当大的影响, 上自皇帝, 下至士大夫无有不知者。有力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它在梁启超前期的著作中, 是重要的政治论文, 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即使在梁启超一生的全部著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是梁启超的成名之作, 它和梁启超的名字一起载入了史册。
变法通议读后感7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但微其绪,未敢昌言。”可见,《变法通议》是为“批评秕政”,为救清廷政治之弊而作的。全篇都是在鼓吹变法,倡言维新。由于梁启超和其他维新派人士一样,是教育救国论者,在《变法通议》中,教育救国思想非常明显。
梁启超指出,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必须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前提下,并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远见灼识。
梁启超专门讨论了科举改革问题。梁启超指出,国家作育人才,皆为有用,教而不用,不如不教;学生学习,唯在效用,学不见用,不如不学。科举之变是必然的,完全率由旧章显然有悖于时代的要求,问题只是大变还是小变的问题,“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
梁启超指出,国之兴,在于兴学,学之兴,系乎教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上帝,其道德文章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虽不一定能称得上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但称之为著名的教育思想宣传家却是当之无愧的。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东渐之西学为思想武器,用不同于当时文坛的新文体,即用更为痛快淋漓,剀切锐利,富有情感,不避俚俗的语言,大声疾呼变法之迫切性与必要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梁启超所鼓吹的变法也主要的是指教育变法。梁启超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窥测到了当时中国变法的迫切性,他在《变法通议》中的变法主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强烈呼声,因而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变法通议》之所以倡言变法,鼓吹改革的理论依据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进化论,这种以自然万物之进化与人类社会之发展作自然比附的思想方法无疑是形而上学的。
《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
于今看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述的思想恐怕是平谈无奇的,其中甚至还有失当之处,但是,作为大潮的先声,《变法通议》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震聋爰聩、开启民心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清末的兴学校,还是科举由改革到废止,所有这些,都无疑受到了来自《变法通议》的重要影响!
变法通议读后感8
梁启超《变法通议》一书生机勃勃,其见解不乏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深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他说:“彼君臣上下,尤瞰然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浮然守之,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百事废弛,卒至腐敝,不可收拾。”接着,他反复阐述不变法的危机,说明变法的必要。他指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变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生机,不变则一切万物都会死去,因此,“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势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非可阈制。变亦
变, 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 变之权操诸己, 可以保国, 可以保种, 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 变之权让诸人, 束缚之, 肥骤之。呜呼, 则昨吾之所敢言矣! ”梁启超还在《变法通议》中以世界历史为例,说日本以“自变”而强,印度以“不变”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他以振聋发聩之势要求清政府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变法,免遭吞并或瓜分的命运。文中还指出变法的本源是“变科举”。他揭露出旧的科举制度禁锢人的思想,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更改这种状况,就要变科举,兴学校。他还指斥今日讲求变法者不知本原的种种弊端,指出变法的根本,即“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兴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提出变法必先变人,改革封建官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而且文章文字生动流畅,在当时曾传诵一时,一时之间上至“通邑大都,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新会梁氏者。”
变法通议读后感9
梁启超疾呼“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梁启超作为一位教育救国论者,非常强调教育变法,在《变法通议》中也花费了很多笔墨来阐述他的教育变法的思想,涉及面很广,讲得也很深刻。他在《变法通议》中的变法主张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其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说明了造成中国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地指出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而且,中国的落后是多方面的落后,仅靠教育的改革是不够的,需要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造,才能建立起一个新的中国。
《变法通议》作为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其中闪耀着梁启超作为一代大家的思想光芒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去品读和思考。
变法通议读后感10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使《时务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的美誉。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宣传家。梁启超学识超群,才华横溢,一生极其勤奋,虽身在政坛不忘笔耕,因而著述极其丰富。据初步估计,其著述约有1400万字。
《变法通议》主要论证了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变法通议》共有14篇,其中,在《自序》、《论不变法之害》和《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梁启超指出,变为自然和社会之普遍法则,自然由变而成,社会也由变而生,极言变法之必要。他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在变科举,所有这些最终又需依靠体制的变革,这即是说,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必须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前提下,并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来实现。在《学校总论》中,梁启超指出:教育是系乎国家兴亡的大事!而且梁启超还在《学校总论》的最后专门论述了教育经费问题,他指出,没有教育经费,学校之议无异空纸,所以,“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指筹措教育经费)为大,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在《论科举》中,梁启超专门讨论了科举改革问题。梁启超指出,国家作育人才,皆为有用,教而不用,不如不教;学生学习,唯在效用,学不见用,不如不学。在《论师范》中,梁启超指出,国之兴,在于兴学,学之兴,系乎教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上帝,其道德文章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论女学》中,梁启超提出了“欲强国必由女学”的惊人之论。梁启超极为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所以,在《论幼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问题。他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先进的儿童教育方法充满了赞美之情,认为这些国家所实行的“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的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学不躐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中国当时的未尝识字即先授经,未尝辨训、造句即要作文的儿童教育程序无疑是本末倒置。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虽不一定能称得上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但称之为著名的教育思想宣传家却是当之无愧的。梁启超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窥测到了当时中国变法的迫切性,他在《变法通议》中的变法主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强烈呼声,因而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于今看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述的思想恐怕是平谈无奇的,其中甚至还有失当之处,但是,在清政府的统治如此腐败,中华民族的危机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应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振兴国家出一份力,作为大潮的先声,《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震聋爰聩、开启民心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清末的兴学校,还是科举由改革到废止,所有这些,都无疑受到了来自《变法通议》的重要影响,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
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以上是有关变法通议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变法通议的阅读体验可以帮助读者深刻认识到时代背景对政治改革的影响,以及改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因此,变法通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政治书籍。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