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艺术论》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他对于雕塑艺术的思考和理解。他强调艺术家对于形式和内涵的把握,以及对于材料和空间的运用。他认为雕塑艺术应该追求真实和自然,而非形式上的美感和华丽。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雕塑艺术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艺术哲学和审美观念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和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欢迎大家阅读!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1
艺术中美与丑的问题,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了。常常是公婆各执一词,各自呛得脸红脖子粗,也没有个是非结果。但这个问题又是讨论艺术时,绕不开的一个问题。艺术家们常常创作一些诸如:罗丹的欧米哀尔这样的年老色衰的老年妓女,那泰罗的老年莫大娜,弥勒的农夫,雨果的卡西莫多,博德莱尔的蛆虫,闻一多的死水。
美与丑的分辨并不困难,但丑的事物能够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主角,这就让人们的认知和感情,出现矛盾与撕裂的感觉。如果仅仅只有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有丑的存在也就算了,要命的是还有许多本来就不成熟甚至扭曲的作品,同样充满丑的存在,还说要“唱给骑士们听,”这就让问题的纠结程度以几何次方的速度增长起来。
当指南针像陀螺一样飞转不停的时候,与其争论是指针的问题还是手持的问题,不如把它收起来看看太阳的位置。美丑是单一事物的审美判断,但艺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物。就如同好坏是对单一事物的价值判断,但人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事物。用局部的标准审视整体,必然导致以偏概全各执一端的矛盾局面。
假如艺术作品中有丑的角色、形象,并不是因为艺术家运用了魔杖或者点金术、仙法什么的玩意,让丑化成了美。对于艺术家来说,根本没有注意到美与丑的问题,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美与丑的问题。这里说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特指触及艺术根本的优秀作品与作者,请自动忽略学习中的未来艺术大师和他们的作品。
艺术是美的创造,但又绝不局限于美,特别是不局限于表面形式的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以表面形式的美感为目标和标准的艺术家们,只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他们想要表达、表现的素材、形象、材料、手法,或许是表现如卡西莫多那样的心理的美,或者如闻一多根本就是要抨击一下丑陋的繁荣。这个时候,美与丑变得不那么重要,至少不会是艺术品和艺术创作的唯一的标准,丑的事物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艺术作品中来。
美与丑只是作品创作材料的局部审美属性,不代表作品艺术形象的审美属性和思想主题,欣赏艺术作品时,应当抛弃简单的美丑判断方式。欣赏者如果一定要戴着美丑两色的眼镜来观看,枉顾作品的情绪、主题、思想和艺术家表达的更多更重要的内容,因此陷入到盲人摸象的困境中去就不奇怪了。
所谓审丑与将丑点化为美的臆想,与给阿波罗和维纳斯的雕塑添加无花果树叶,一样的善良而又愚昧。丑的事物,就是丑的事物,不因为作者或者作品的名气、价值就会变得美起来。古往今来的圣贤也要放屁打嗝,而且绝对不会香气扑鼻。后来者,或许会担心佛像脸上落了灰尘,会影响了每天的香火钱,阿罗汉却就着脏手大嚼肥鸡。或许是认知不足,或许是关心的点根本就不同。
艺术中的美丑,就如汪洋中的明与暗,艺术家们有人喜欢光明表现光明,但也会有人喜欢大海的浩瀚、幽深、静谧、狂暴、甚至凶险。幽暗的色调、汹涌的怒涛、破碎的船板和鱼虾,可以表现大海的力量与激情。即便有不合乎漂亮美丽规则的色调、音符、韵脚,那又如何,只要它们表现出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感、胸怀、向往,都将被纳入艺术作品之中。
艺术家们会运用丑的元素、材料、方法,但是他们绝不是故意将作品做得丑陋,将丑作为艺术创作的标准和目的,他们只按照艺术的规律去创作,根本没有按照美丑的标准去创作,更没有什么越丑越高级的奇谈怪论。在优秀的作品中的丑的元素、形象、人物,也是生动、鲜活、感人的丑,绝不会是死水一潭是一味丑陋难闻。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某些伤痕文学、逆反情绪、西方潮流有意或无意的影响之下,在某些场合、某些领域,主义、真理,甚至唯物主义都成了可笑的词语,而先锋、流行、人脉、圈层、崇拜则成了津津乐道的东西。懵懂的孩子都会讨厌手执教鞭的班主任,喜欢给糖的怪叔叔,但他们终究会长大,即便大部分会沉沦于染缸的底层,总还是会有人能够成熟且清醒过来。
对世界的真实性认知,是一切行为的基础,真实的东西,对任何人都一样真实。真正的至理规则,对任何时间、空间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四海皆准的真理。如果世界真的会因为某些人、某个神的意志而变幻莫定,匍匐在这个神或这些人的脚下,就将成为唯一的选择。
幸运的是,任何神仙、皇帝、首富,都不能改变这个客观的真实世界,这才让初生的人类,以刚刚起步的智力,能够一点点揭示其真相,通过古往今来的先贤不断积累不断接近真理。对于按照亿万年纪年,按照亿万光年计数的宇宙来说,百万年的人类文明还很幼稚,宇宙的一切真理对于我们来说还很困难,需要累积数辈人的前赴后继才能发现其万一真理
对于如此年轻的人类来说,所谓传统不过是幼年时期的一个更早阶段。三岁小孩一本正经地谈论我这辈子,让人觉得可笑或者可爱,成年人甚至是耄耋老人,将一些幼稚的观念和陈规旧习,当作开天辟地的真理,就一点也不可爱了。
前辈的探索虽然比我们早行一步,但也早得不是太多,人类智慧进步的速度,距离宇宙膨胀的速度还要差得很远,倒头膜拜前辈的时间远远没有到来。模仿、盲从、浪费时间在交际场圈子里,拉关系、勾心斗角地谋求各种身体与心理的欲望,只会造成一批一批莫名其妙被大海吞噬而不自知的履鼠罢了。
尊重传统,是尊重古往今来与我们一样追寻着世界真理的先贤,尊重历经数十万数百万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尊重这些知识与认知知识的过程中蕴藏着的真理。从传统中区别出深层的生命力的来源,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表面,墨守形式、表象,盲从袭守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真理的认知上,古今中外的先贤虽然语言与认知深度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和方向是一致的,因为这个世界的客观真实性是唯一的,一切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人,都将相聚相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圣人所认知的朋友,来自不同时空中,同样追寻真理的人群,而不是酒肉嬉笑、群聚终日言不及义的所谓。
罗丹所谓对生命力的爱好和真挚,与老子的大道玄之又玄,与孔子的天下归仁,与世界与历史的辩证统一,追求的是同样的真理。不为一切历史的或现实的观念和外物束缚干扰,不断地探究真实,是一切真挚思考、真实生活过的人的共同本质。
对艺术形式之内更深处的真正的美,“在美好的雕刻中,人们常常猜得出是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这就是古代艺术的秘密。”“一切生命皆从一个中心上迸生出来,由内到外,滋长发芽,灿烂开花。”虽然罗丹的叙述并不明确,但其方向无疑指向了美的真正本质,那是形式深处的,包含着文化与思想情感的美。“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作为艺术家,在追寻艺术本质认知的同时,对艺术创作的实践更不能落后。从认知上来说,形式是美与艺术的最表层,但也是艺术形象存在的基础,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创作的形式技巧锻炼,丝毫也不能松懈。“没有体积、比例、色彩,没有创作的手,最强烈的情感也是瘫痪的。不通语言的诗人,什么也做不了。”
“照相、翻模是低级的精确”,“不要扮鬼脸、做怪样来吸引群众。” 艺术绝不止于精确、创新,正如美并不是简单的象与新奇,真正感动人心、震撼灵魂的美与艺术,都是饱满的情感、智慧、真理的表现与传达。
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真理,需要每一个真正生活的人、真正思考创作的艺术家去真实感受认知。“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即使和现有的思想相反,即便最初不被理解认同,但孤寂是暂时的。”“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去除错误、丑恶,真理的胜利是绝对的。”“尊重自己的事业,最珍贵的报酬就是创作的喜悦!人人都快乐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幸福。”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3
正如一些人对未来的美好,总是充满毫无道理的幻想一样,更多的人对过去的美好,也有着迷之怀恋。这大约是太相信书本、小说、传奇故事的缘故,即便是孔夫子这样的智者也会将恢复古制当做人生的理想,你就能够知道怀着这样想法的人有多少了。流言、传说、转述,就是一个人为的加工过程,好的会更美好,坏的会更丑恶,即便无中生有黑白颠倒也是常有的事情。
对于许多人来说,清廷剧、宫斗剧就是历史认知的最重要来源,皇帝高大帅气、贵妃漂亮温柔、臣子们知书达理,一切都是这么美好。太久远的东西不好去比较真假,看看抗战神剧的骚操作,看看肥皂爱情剧的华丽生活,对比下常识,你就不难发现这些商业剧本,压根没有一点生活的真实可言。借此可知,孔夫子耳朵听到的,书册上看到的上古禅让君臣周礼,也并不真是那么的美好舒适。
不明就里便像青春期的小迷妹一样追逐网红,一门心思歌颂自由空气的甜味,艳羡崇拜别人的信仰有多么坚贞,不过是些围城内外的可怜幻觉罢了。“如今我们对古代的神有好感,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再也不能加害我们了。”
罗丹这样真正的艺术大师,在初次面对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时,也会“感到非常狼狈。他的作品随时否定我人为已经绝对获得的真理。我自言道:奇怪!为什么身子要弯曲,为什么这边的臀部偏高,那边的肩膀下垂?可是米开朗琪罗不可能搞错!应该这样理解。我于是刻苦钻研,终于成功。”
要说幸好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才没有被一脚踢开呢?还是说罗丹拥有足够严谨、客观的求知精神,才没有依从自己的第一感觉轻易做出判断呢?二者可能兼而有之吧。艺术与美一样依从于客观世界千奇百怪的感觉体验,各种奇特或闻所未闻的事物与景象,会随着人们的探索发现而不断涌现。
面对艺术和美的态度,与我们面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完全一致,对陌生或新生的事物保持谨慎与敬畏之心,却又能不固步自封拒之千里,不受当前事物与认知以外的所有成见、利益干扰,才是健康而成熟的心理态度。不成熟的幼稚态度,要么恐惧畏缩,要么自大自是;势利油滑的守旧态度,要么排挤打压,要么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最终都无法客观认知事物的本来面目,也无法真正认知感受到任何美与艺术。
多样而丰富的艺术作品,需要我们以所有的感官、精神、思维与知识去体会感受,将之作为平等对待的独立存在,暂时放下一切偏见、成见、不相干的利益纠葛、其它作品或风格的记忆与习气,将身心清空如同白纸,任由作品的世界慢慢从感官到思维浸润透彻,然后体会其间的滋味、色彩、音调、浓淡、冲突、清逸,渐渐感知其情绪、喜怒、思想、追求。
不用担心糟糕的艺术作品或者事物,将我们敞开的感知与心灵污染,越是在空白的纸张和平静的心灵之上,丑恶的艺术或其它事物,越是容易显露出粗陋恶俗,更不容易被花哨的外表或其它干扰所掩盖,巧言善辩并不能改变事实的腐臭。只是对于仅仅有悖于习惯与常识的事物,不要急于下结论,你以为的常识与规律,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
“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的精神意义,我们确定他的雕像是表现人类苦痛的反省、不安的毅力、绝望的行动意志,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难。”“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4
尊敬传统而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对自然的挚爱与人格的忠诚。 内在的“真”? 艺术是需要果断的。能把线条推向远处的时光,你才沉浸入空间,抓到了“深”的感觉。 生命之泉,是由中小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这是古艺术的秘密。伟大的画家深入空间,他们的“力”,就蕴蓄在深厚之中。艺术只是情操,但没有体积,比例,颜色的知识,没有灵感的手腕,最活跃的感情也要僵死。 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情感。 ……,这些东西或许是准确的,但决非真实的,因为它们并不激动心灵。 要彻底地桀骜地真实。要毫不踌躇地表白你的感觉,哪怕你的感觉与固有思想是冲突的。 拙劣的艺者,常戴着别人的眼镜。 最主要的是要感动、爱憎、希望、呻吟,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做起人来。 真的艺术一定痛恶技巧。 艺者醉心于他的事业,此便是艺者心魂。 真正的艺者不惮干犯一切既成偏见,诚实地表现他的感觉。 情感 —— 它是能影响我的视觉的 —— 所显于我的自然,我便照样再现出来。 艺人则‘视’而有所‘见’,他心底的慧眼能深深地洞烛到自然的奥秘。 艺人只要相信他的眼镜就是。 在太严酷的真理面前,一般人是站不住的。 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 在自然中被认为丑的事物,较之被认为美的事物,呈露着更多的特性。一个病态的紧张的面容,一个罪人的局促的情态,或是破相,或是?垢的脸上,比着正则而健全的形象更容易显露它内在的真。 艺术所认为丑的,只是绝无品格的事物,就是既无外表真,更无内心真的东西。 还有于艺术认为丑的:是假的,造作的,不求表情,只图悦目的,强作轻佻,充为贵侈,作欢容而无中心之喜悦,装腔作势、故意眩人,或协肩谄笑,或高视阔步,却无真情,徒具外表。总之,一切欺诓,都是丑恶。 当他想把痛苦的情调消解,想把老年的哀颓隐藏,为取悦庸众计,想安排自然,使它柔和,那么,他定创造出丑来,因为他惧怕真。 没有生命,即没有艺术,……可是艺术中生命的憶憬是全靠模塑与动作两个条件的。 动作是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过渡。 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出一部分已经过去的动作,同时又可认出一部分将要实现的动作。 真正的美的素描与风格是令人为它所表现的内容所吸引,而无暇去称颂它们本身。 唯一的美,即蕴藏的真。 当一件艺术品或一部文学作品映现出真,表达深刻的思想,激起强烈的情绪时,它的风格或色彩与素描显然是美的了,但这“美”只在作品反映出来的“真”上。 无疑的,技巧只是方法:但艺人如忽略了它,将永远达不到他的目的,永远传达不出情操的思想。 艺术永不可不用技巧,正相反,必具有纯熟的手腕,才能表自其所知。。。然而艺术的顶点及其难处,无论是作油画,绘素描,还是写作,都要力求自然、简洁。 你看一张画,读一篇文章,你全没注意到它的素描、色彩或风格,但你是真被感动到心坎里,那时你可以确信,这素描、色彩。风格,一切技巧都已到了完满的地步。 色彩与素描,不能单独着赏鉴,这是一而二,二而一,原来是一件东西。 然而,艺术是如是复杂,或可说是以艺术为喉舌的人类心灵是如是复杂,任何区别与分类都不免无聊虚妄。 希腊的女性固然是美的,但她的美尤其蕴藏在表现她的雕塑像的思想里。 总之,美是到处有的,并非美在我们的眼目之前付之阙如,而是我们的眼目看不见美。 人体尤其是心灵之镜,就是这一点造成了它的至美。 “假使艺术家只图再现外表的形相,如照相师一般只把脸上的线条准确地临摹起来,而绝无性格之表现,那么他绝对不配人家的赞赏。他应得探求的肖似是灵魂的肖似,只有这个是重要的,也就是这个为艺术家所应参透外表的脸相而到内心寻找的。” 一切线条都要能表白,就是要能起到内心的传达。 外表只能欺骗匆遽的观象。一个善观气色之人,能立辨这是假意逢迎或是真诚的好意。这正是艺者的责任去揭发真理,就是当真理被外表所蒙蔽之时。 艺术的领土中,更无比肖像或半身像更深入人之内心的了。 就在一个最无意义的头上,也藏着生命与力量,为艺人产生杰作时所汲取不尽的材料。 你难道没有注意到当反省深思到极点,在矛盾中彷徨不决的时候,竟会有寂灭的想望吗? 智慧之于艺术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无论一个雕刻家塑什么像。第一要深切地蕴蓄着大体的动作;第二便须自始至终把中心思想在明白觉醒的心地中维持着,这样才可使作品中最微细的地方,也永远与中心思想有密切的联络。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5
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指引了自然科学的方向,那么谁指引了牛顿呢?唯心主义可能会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下地下唯我独尊,但有着科学认知能力的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答案。我们从故事里知道,那只掉落的苹果指引了牛顿,但那只苹果肯定是不懂得什么万有引力定律的。
“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真实。”观察、认知世界有很多种方式、角度、层次,艺术家与科学家能够从更深层次感知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外表之下艺术或科学的真实。苹果懂不懂的万有引力、明不明白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本身蕴含了美、遵循了万有引力定律,只等待能够发现认识它们的艺术家与科学家。
艺术家与科学家将从客观事物中认识发现的美与规律,用艺术作品、科学定律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帮助不能直接从客观事物现象中认识发现它们的人们了解知道美与规律,进而运用于生活、工作中获得改变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与科学家是探索者、发现者、实践者,当然也是某方面的引导者,但绝不是凭空独造唯我独尊的神圣。
这是一些或懵懂不自知,或痴迷忘我于唯心主义的艺术家、学者、专家们容易犯的错误,他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自认为在象牙塔中冥想、从故纸堆里摘抄的故作惊艳的说教,就可以指引世人、鄙视群众。先进的认知、文化、科学、艺术,当然是人们的指引者。但先进的认知并非凭空得来的东西,它的先进性只能由其来源保证,而不是由诉说者的身份、地位、财富保证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身份、地位、财富常常是与认知的先进性成反比的。
知识、认知、思想是无法通过强制来统一的,即便是灌输、诱导、愚化,也只能在一段时间、一小部分人群中实现,最终必将通过认知学习或实践验证而醒悟,必将回归客观的真实。人的自由与平等,首先是知识与思想的自由平等,这是不受任何强权、财富束缚,甚至难以用生死胁迫的。
从历史的、发展的尺度来观察先进性,往往是以其对客观发展的符合程度来判定的,符合客观实际与历史发展的认知才能称得上先进。一时之中更新奇的、声音更大的、传播范围更广的未必就是先进的,也可能是倒退与反动的。唯一能够让人们认同与追随的方式,只能是比众人认知的更真实、更深刻、更正确。率先追随真理的人,必然被大众追随,因为大众最终都将追随于真理。
就人类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说,探索认识这个世界才是最大的任务,客观世界近乎无穷的知识和美尚有待我们发掘认识。艺术家、科学家们需要做的是,从现实的世界中感受、认知、捕捉其表象以下更深刻的真实和美感,然后像辛勤不辍的奶牛一样,产出更营养、更易于吸收利用的作品。妄想凭空创造任何科学、艺术、美,都是对这些知识或事物的本质认知不足的狂妄表现。
认知不仅仅是肉眼的所见,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灵、智慧、思想,去理解、发现更深层次的世界,从沙子里淘出金子,从矿石里冶炼精钢。卖油的老翁,当然比普通人倒油的手法更熟练,屠宰牛羊的庖丁,当然比别人更熟悉解牛的刀法,从事科学、艺术、学问研究的工作者,当然应该比群众认知了解的更深刻,不必为了多知道几个字的写法而沾沾自喜,否则要你何用!
创作也不仅仅是照抄照搬,“枝枝节节、不厌其详,毫无好处。”而是对更深刻理解与认识的表现表达,通过或强调、或突出、或夸张的各种艺术手法,将最真实、深刻的认知、美感、情绪完整的呈现出来。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6
在西欧历史的黎明时期,古希腊的雕刻竭力将神人化,这一现象反映出人的思维对深的怀疑、亲近和畏惧。菲狄阿斯在矛盾中寻求幸福、宁静、*,形成在雕刻史上的一座高峰。
昏迷与觉醒,对立并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束缚与挣扎。罗丹的作品,代表着西方雕刻史上的另一座伟峰,在他之后的杰出的雕刻家丰富了人类的文化氛围,视觉享受。但是从总体来说,却不能在罗丹的基础上有所超越。罗丹通过他的作品透露出对他对人生的思考。他创作、思考、歌颂人类的创造力,人的尊严和为了维护尊严而付出的代价。不仅如此,在罗丹的作品中,我们还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丑,如《丑之美》时,用美的手段表现出那般惊心的丑。
罗丹首先是雕刻家与创造家,其次才是理想家,没有一系列的雕刻,他谈不出《艺术论》,退一万步来讲,能谈出《艺术论》也足以不朽,一篇《艺术论》贯穿对前人的崇敬,对欧洲雕刻史的总结概括,引导后人走向正确的道路,前人的探索是的后人的学习经验与方法更能提升自己的创作思维与灵感。
当读完此书的时候,我深深着迷于罗丹的魅力之中。盖谈艺者不乏其人,能将自己所得聚腋成裘,有创见,有情感,有**。渊博精纯的艺术家,百年有几。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当艺术家成就愈高、享受的荣誉越多,就更是要善于淡泊名利,善于发现生活,心胸宽广,不怕留言,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才能成为罗丹雕刻*下的思想者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7
我觉得《罗丹艺术论》的精华部分全部凝聚在嘱词部分了,艺术家罗丹把我们称之为“美”的使者,那么我们必将承担起“美”的使者的责任,把发现大自然的美、传播大自然的美作为我们的终身任务,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是“美”的搬运工,完成上帝赋予给我们的任务是我们终身的目的。那么作为一个“美”的使者,我们也必须虔诚的阅读和领会前辈大师留给我们的教导和他们的经验之谈。
艺术家罗**示我们不要去模仿前人,因为艺术必须以创造为前提,而不是一味的模仿,一味的模仿会让你丢失自己的灵魂,模仿出来的作品不仅丢失的是你自己的灵魂,同时也丢失了它原有的价值,没有灵魂的作品只不过是一个空壳,虚有华丽外表的皮囊而已。另一方面,只知道盲目模仿大师的作品,只会把你囚禁在监狱里,永远不会出来。你被形成的风所束缚,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然作为艺术初学者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位,既要解放思想又要明辨是非,要在大师们的作品当中的价值构成、创作规则、文化策略等方面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而不是盲目效仿、随波逐流。
当我们的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我们就可以从大师们已经形成的传统和风格中吸收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并适当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罗丹说:“尊敬传统而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即对于自然地热爱与人格的忠诚”。艺术作品是意识的产物,哲学唯物主义认为
首先是物质,然后是意识,所有的物质都属于自然,所以艺术作品是自然的产物。大师们通过对自然的挚爱和崇拜,善于发现自然、观察爱自然、审视自然,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源于自然。伟大作品的目的是保持人格的忠诚。从自然到个性,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认识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生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动物则没有意识,不能改造世界。我们人类拥有最大的智慧去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美丽的事物并让它们继续前行。
罗丹在嘱词部分说到: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的核心,如能发见其品信,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这“真”也即是“美”。自然是不会丑的,唯一的美,即蕴藏在自然里的“真”。
说到“真”,有什么能比自然更真呢?我们应该像罗丹那样,用锐利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蕴藏在大自然中的美,在艺术家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可能在别人眼中是毫无价值的垃圾,在艺术家的眼里就是无价之宝,艺术家的魅力所在就是能发现那些蕴藏在我们身边那些不起眼却美丽的东西。只要用心观察,用心探索,也能发现普通人看不到的美。
前辈的作品教会了我们如何跳出笼子,找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前面已经说到过唯一的美,即蕴藏的真,失去内核思想支撑的一切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是不可能从内心
深处去打动观者的。那么所谓的“真”是什么呢?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触到的东西吗?
不是的!所谓的“真”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手触摸到以后,进过大脑的思考,用心去感受到的东西。从你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这样一个过程会带给你一次独特的旅程,一次灵魂的旅程。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件作品的时候,在不诸世事的儿童和成年人的眼中、男人和女人的眼中、有知识和没知识的人眼中等等是完全不同的,学***、经历、性格、性别、国籍等等都会影响这幅作品到给你的感受。但是唯一只有一样东西不会改变,那就是真实的情感。好的作品是多种形式加上真实的情感。我相信真正的情感是不分性别、年龄和国籍的。只要你能看到这部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情感,你就会被它感动和感动。
艺术家的工作不仅是再现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也不是平白直叙的记叙一件事情,而是把当时的氛围、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融入这件作品当中去,毫不踌躇的表白自己的感觉,才能与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罗丹看来,一幅画、一件雕塑都可以讲述出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因为其中饱含着罗丹真实的情感。
“拙劣的艺者,常戴着别人的眼镜”。对于这句话我非常赞同,戴着别人的眼镜,看到的是别人看到的景象,过着别人的生活,情绪受别人的牵引,似乎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只有空壳的木偶,被别人随意掌控和牵引,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感受和眼界,随波逐流着,这样的人注定只是一个拙劣的艺者,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相反,高质量的艺术家从不受任何人的摆布。他们有自己的
内在做真实最单纯的思想和感情,并且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真实的感觉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用一切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作品当中所采用的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表达自己内心最真诚的感情。然而当你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当你把所有的形式都抛弃掉,达到一种境界,一种无论是色彩和形状、还是构图和材质都达到煞费苦心的精准,但是在作品当中又看起来没有丝毫的费力和特意的安排。
罗丹认为真的艺术一定痛恨技巧,在我眼中,艺术创作其实就是有目的性的把自己的想法用所谓的技巧表现出来,艺术创作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工作,不管用什么表现方式,你所要传达的内容才是你的艺术创作的灵魂,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说过:“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我们的艺术创作的作品如果没有思想去支撑它,那么用来表现的技法,其价值也等于零。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它实际上是一个有目的的选择过程。把你所要表现的思想留下来,把所有一切阻碍表现你的想法的东西全部抛弃掉。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那么所有的表现技巧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只有你明确自己的主题思想之后,你才会进行选择,做设计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一个有目的的选择的过程,比如我本科毕业设计是做一套花茶的包装设计,我所要表现的就是花茶能喝出美丽,确定了我的设计目的,我才会去考虑技法、材料、盒型、表现手法,花茶的重点消费人群是女性,所以在技法上我选择
用女性的形象和花茶结合,用水彩画出一组花女郎,每一个花女郎代表花茶的一种口味,为了体现喝出美丽的主题;在盒型上选择八角盒型,与花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处:材料我则选择浅黄色的铜版纸,浅黄色给人温柔素雅的感觉。这些材料、工艺、盒型等的选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喝上美丽的花茶。
从最开始的想法到最后实物的成型,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花茶喝出美丽”的主题。
另一方面,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忘记了人类表演的目的,才能完全达到无私的境界。你传达的主题是一个让每个人都感动,同时又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地方。一件艺术品只有能让观众感动并产生共鸣,才能被接受。人们认识到,他所说的绘画就像是一个向生活敞开的天窗,而其他人的绘画只是**。
我认为之所以也纳.加里爱的画像天窗,是因为他的画表现的是人生最本质的东西,能体悟人性深处的东西,而不是他的画技巧有多么的丰富,材料有多么的精美。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8
“今天,艺术家和喜爱艺术家的人们,好像化石动物那样邈远古老。试想一头太古的巨兽或是一头恐龙在巴黎街道上散步吧。我们这个时代是技师和厂主的时代,而绝不是艺术家的时代”。这话听起来耳熟,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不也是金融家和企业家、网红的时代吗,艺术家看起来大都转做企业家或网红了,艺术已死的言语不绝于耳。
但一个世纪过去了,艺术并没有死亡。正如杞人担忧的天,两千多年了,并没有塌下来。知识、智慧与艺术,虽然会不断向着大众传播、扩散,但最顶端的专业范畴,永远不是普通人能够涉及的领域。毕竟能够依靠知识和艺术为生,或者生来衣食无忧的人,从来都是少之又少的,绝大多数人必须为了衣食和生存忙碌。
但这同样不会影响人们对知识、智慧、美和艺术的追求,哪怕只是最廉价的一段红头绳,最俗不可赖的一张海报或江湖书法,也是内心中对美的向往。只要人们还怀揣着对美的向往,在人海之中总会暗暗生长出灿烂的花朵,保证美和艺术的传承世代不断。艺术的存在,不是因为自身的优秀,而是因着人们的追求,人们的追求不断,艺术便不会死亡。
生活着的人们,谁又没有自己的苦难与磨砺呢。苦难也好、委屈也罢,对我们所能造成的影响与结果如何,完全在于面对它们的我们自身。为什么出身地痞的创业者,能够成就旷世伟业,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子,却荒淫懦弱败坏基业。困难是磨砺,知识、财富、荣誉未尝不是磨砺,而且是更容易消磨意志、更难以摆脱的磨砺。
世界并不会等待任何人准备好了以后再喊出开始,它自顾自地无时无刻不再变化,流动成一去不回的时间。艺术也不能期望有一个全民爱戴、全民认识清醒的舞台,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是最坏的或者最好的,期待回到过去,或者到未来某天,能够怎样怎样,都是不现实的幻想罢了。
好坏、悲喜总是纠缠存在,不必因为好的方面而自大自满,也不必为了坏的方面而悲观失望。保持前进的姿态与努力,艺术也好,任何其它事业也罢,总是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的,特别是与人们的追求、与时代的潮流相一致的事业
艺术,恐怕确实不算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倒可以说是艺术家们的最崇高使命。每个方面的专家都会有类似人类最崇高使命的念头,即便奥特曼也以打怪兽为最崇高使命,大反叛以覆灭世界为使命,毕竟使命感是人类基于价值观的行为驱动方式。不过可惜,现实总是这么残酷,使命往往是人类个体自身价值观赋予自己的,或者通过群体的思想价值灌输得来的。
一个对艺术没有崇高追求的人,和对艺术的现实价值有过高估计的人,都无法在艺术与现实之间长久地生存下去,要么归于平庸,要么毁于挫折,终究归于幻灭。艺术有其崇高的追求,但又并非是人人不可或缺的崇高,现实蕴含崇高,但她并不是现实不可缺少的东西,现实不可缺少的反而是生存的平庸。
在幻想中追求艺术,犹如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寻求成功和满足,从中得到的一切会随着虚拟的世界一起虚幻和消灭。陶醉在艺术的幻想中的艺术追求,也将随着那些不切实际的想象而一同消逝。过于美好的幻象,既不符合世界的面貌,也不符合艺术的实际,艺术能带给人们美,但并不神奇、神秘、崇高,与科学、研究、制造、耕种、教育、医疗、服务一样,是一种不同的职业。不切实际的期待,容易造成不切实际的认知和行为,容易患得患失伤春悲秋,也容易被诈骗或资本所利用。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9
罗丹说,艺术所认为美的,只是有特性的事物。他说的特性指强烈的真实性——两重真:外表的真和内在的真。而艺术所认为丑的,只是绝无品格的事物,既无外表真,更无内心真的东西。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因为丑的事物呈露着更多的特性,更容易显露它内在的真。他的雕塑《丑之美美丽的老宫女》,是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典范之作。
他认为真正艺者具有洞烛自然奥秘的慧眼,强调“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他说,在一个名副其实的艺人面前,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眼睛能接受所有的外表的真,并能如在一本开展的画卷中,读到它所有的内在的真。他只要一望人的脸孔,便可看到一个灵魂。他在兽类的瞩视与动作中,体验到它们微贱的生命。
他说要表达真实的感觉,真实的感情,哪怕你的感觉与固有思想是冲突的。真正的艺者不惮于犯一切既成偏见,诚实的表现他的感觉。他指斥以悦目为务无内在真的作品绝非艺术,而“视”而不“见”的抄录自然也不能产生艺术品,他警告不要装腔作势勾引群众。
我从中看到,罗丹对艺术的的定义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发现真和表达真。“真”是什么?自然的奥秘、柏拉图的“理式”、亚里斯多德的摹仿中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罗丹本人说的是:事物的特性。那应该就是不同事物的不同特性,一物之所以成为一物的本质属性,一状态之所以成为一状态的本质属性。去掉附属性,只留下能说明、能表现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的东西,这就是罗丹说的真。去掉附属性,发现本质的东西,这需要一双慧眼。真的是“事物如果要显得美,一方面要靠它本身的特质,一方面也要靠观众的认识能力”。
狄德罗也很好的表述真与美的同一性,他说:“艺术中的美和哲学中的真都根据同一个基础。真是什么?真就是我们的判断与事物的一致。摹仿性艺术的美是什么?这种美就是所描绘的形象与事物的一致。”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10
故罗丹不会为追求外在的形美而试图改变自然,他说“我唯一的野心,就是对于自然的卑顺忠实。”但艺术不等于对自然的临摹,艺术是艺术家将自然的内在的真用特定的艺术形式将之表现出来已给观者隐示,故为表现艺术家自己所观察到的、体会到的自然的真,艺术作品与自然又总是有一定出入的。例如罗丹的巴尔扎克像,那星空下被无端的思绪困扰的伟大的头颅,纠结的肌肉,仿佛要迸发的对人类命运思索的痛苦,通过一个被评价为“装在袋子里的癞**”般的抽象的巴尔扎克像,变现的淋漓尽致。
其外在与巴尔扎克未必肖似,但内在的生命的痛苦与冲突,却是如此神似,同等的憾人心扉。
让石头长出灵魂的秘密,不只在技法,更在思想,仅以我喜欢的罗丹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塑中,往往有强烈的内在振动。”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11
罗丹阐述了艺术中的神秘美,他认为,这种神秘是基于围着“渺小的已知世界”的无穷的不可知。我们的知觉和灵魂所能感受的细微的一部分,其余的都沉浸入无垠的黑暗之中。迷惘的情绪、悲愁的醉意、无垠的天际、何来何去生存之谜,罗丹说:“心魂的追念想望那梦幻的王国,与无边的自由的境界,这确是感念我最深的神秘。”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12
罗丹一生热爱艺术,忠于自然,坚守人格的忠诚。他以真实而又单纯的视角,在常人以为是习以为常的事物上,窥出艺术的美,在艺术的道路上,罗丹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罗丹的作品代表了西方雕塑史上的一座高峰。
罗丹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首先,他是一个创造者,他的创造性思维是关于人类苦难的。用美的手段歌颂了人们的创造力。人们为有尊严地保护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次他是一位理论家,他的《艺术论》同样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并且他有许多对名作的罕见,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刻痕,和点滴的自省,引导后人走向正确的道路,前人的探索是后人学习的经验,更能提升自己的创作思维与灵感。
论的嘱词是罗丹于垂暮之年所作,仍然以忠诚恳切之言
作此嘱词,其中他忠诚而又恳切的语气,为我们后代所感动的同时,又为我们揭开云雾,开启寻找关于艺术的真谛之路。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当艺术家的成就越高、享受荣誉越多时,就会更加的淡泊名利,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人格的忠诚。
在艺人的眼中,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罗丹的《母之美》引出了“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因为他以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了一切众生万物的核心,也就是其本源。
如同发现其品性,就是透过外在的形看到内在的“真”。这个“真”也即是“美”。所以罗丹一直追寻自然,以一名拥有独到的眼光的艺人去发现生活中独特真实,并用内心的真来表达艺术在自然界中的美。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让一切隐秘无所遁形,把这份习以为常的美,用内心的真来表达这份独到的美。罗丹对于自然的遵从,甚至于他完全服从自然,从没想去支配自然唯一的野心就是对于自然忠实的态度,更是需要用独到的眼睛去发现真实存在的美。敏锐的观察力在任何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有势。
动画设计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用心灵去创造,用内心的情感去创造动画人物的生活。赋予他们一样的精神状态,在自然景色中,最强烈的“真实性”即是他的特性,罗丹对于艺术的诠释,对现代在艺术领域不停追求,并对生命的共省,无疑是他们最真实的表达。艺术是追求无尽的真实并用内心真实情感来表现,这一点是不可一视的美好。
艺术知识和情感,但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知识,没有敏感的手腕,最活跃的情感就会被冻结。“要有耐性”啊!这是罗丹对艺术道路上的年轻人的真诚建议。
艺术家的美德是智慧、专注和真诚的意志,就像一个诚实的工人,耐心地塑造艺术之美。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用艺术家的智慧去发现自然特征所能表达的美。以精湛的工艺塑造和表现一件艺术品,并以强烈的工人一志。
耐心地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如此厚实的教学,为年轻艺术家们培训之后。忠诚、执着于人格的提升,作品也体现了创作者的精神修养。
追寻内在的单纯与天真。
真正的艺者不惮于犯一切既成偏见,诚实的表现他的感觉,以真实的内心姿态去塑造一件作品。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快乐。罗丹,所谓“艺术家”,广言之即以工作为乐事的人,如果不以工作为苦役,而是畏之为生存的目标,那人们的幸福感会很强,以创造为乐,以发现美为趣,用单纯的心看待者并不复杂的世界,也许一切都不是那么繁琐。
罗丹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亦有返璞归真的意味,用真实的境,表现生活中的美,诚实表现创作者对自然的第一触觉,如孩童般摒除杂念,专心认真创作艺术作品。这样的心境是对艺者的要求,更是如呓语般在耳边萦绕。动画片的创作,动漫作者的设计都要求我们本着最初的单纯之心,无论从剧本创作,人物角色设计,分镜头绘制,后期制作都需要坚持着最真的心,与意志去完成。
从趣味性的表现到深层次意蕴的揭示,动画的创作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个人意志的体现,本着真实的感觉赋予动画人物生命,并表现动画之美。艺术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只要创作者按照最初自己真实的态度去刻画,去坚持去表现,去坚持塑造那是无处不在的。
浅读《罗丹艺术论》,罗丹思想的深邃不是我们一时半会就可以领悟到的,但他的艺术的独特的境界,常常令我们惊喜,在青年艺术家的求知路上,他的思想为年轻的艺者指明了道路……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锦集13
发现真的确是一个难题,而表达真更是一个难题。
如何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发现的真?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感觉、感受、思想?
这种表达首先是凸显、聚焦、放大事物本质属性,以至通过想象对其加以理想化。当然,这种理想化要符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正如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描写”,也如朱光潜总结培根的观点:艺术要对自然加以理想化,借提高自然来提高人的心灵,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
其次是表达技巧。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的方式不同,文学靠语言,书法靠线条,绘画靠造形敷色等等,随之而来的表达技巧也不同。对任何艺术表达方式的运用,首先是一种技术,有其技术规范,这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的东西。罗丹说:“真的艺术痛恶技巧”,只是为了强调,艺人眼中所看到、手中所表出的,是从心底流出。绝不是说不要技巧,相反,他说:“谁说轻视技巧?无疑的,技巧只是方法。但艺人如忽略了它,将永远达不到他的目的,永远传达不出情操和思想。”“要对于形式与比例有深切的认识,要把各种情绪都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具体表现,这是任何灵感不能替代的苦功。我说应该使人不觉察他的技巧,绝非谓艺术家可以不用技巧。正是相反,必具有纯熟的手腕,才能表白其所知。”
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说艺术家是用手思维,他说“那些用手去思维的真幸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罗丹艺术论有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