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回顾和总结所读的内容,加深对其中的思想和感情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是关于学习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读后感心得精选范文合集的相关模板,有此需求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1
“其身正不令而行”,是《礼记·中庸》中的一句名言,意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外部规范和道德要求, 更关键的是内在的品格和自我要求。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 道德的真谛,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人生信条。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些人循规蹈矩, 盲目地奉行一些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但是却缺乏内在真 正的信仰和自我要求。这样的人,往往不会有出色的表现 和真正的成就,也不会从心底里感到自己有什么担当和责任。
相反的,“其身正不令而行”,指的就是一个人应该 有自己固有的良好品质和内在的行为准则,这样的人就能 够自然而然地遵循其内心的判断和信仰。这种内在的品质 和自我要求,会像一种自然的力量,准确地引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不再盲目地奉行外在的道德准则,而更加真实 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态度和观点。
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 等等,都应该以我们的内在品格和自我要求为基础,这样 我们的行为和成就才能得到世人的公正评价和肯定。如果 我们只是奉行一些外在的道德准则和规范,那么我们的行为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缺乏内在的激情和动力,也难以 给人带来真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品 格和内在要求,让自己成为一种有盼望、有担当、有责任 心的人。这种内在品质和自我要求,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 积淀和锤炼,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注重塑造自己的人格、强化自我意识和自我建设。
当我们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担当和有责任心的人时,我 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了。我们会像 一颗耀眼的太阳,散发出自己的光芒和热力,让周围的人 受益无穷。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会得到来自周围人的认 可和赞誉,并且展露出自己的无限潜力和创造力。
总之,“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一种境界和一种追求,是一个人在品格和行为方面达到的一种高度,是一个人心灵和人性的完美表现。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不 断地自我提高和自我要求,让自己成为这种完美境界的典范,成为这个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2
孔子说: 统治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论从政的名言, 与此类似的名言还有春秋 时期鲁国的正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对曰: “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意思是说:为官要义在于正,如 果居上位的领导拿正道做表率,下属岂敢走歪道?所以我认为, 孔子论从政最推崇的品质就是一个 “ 正 ” 字。
的确,一个“ 正 ”字是做人做处事的全部真谛。正人先正已。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处处事事以身作则,率 先垂范。据 2007 年《决策》杂志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领导者 修炼性要素比如责任、尊重、文化、道德等,最受公务员欣赏, 99% 的公务员承认领导的作风和思想品质对下属有示范和影响 作用。 记得电视上有条“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妈妈讲故事哄儿子睡觉,然后去帮年迈的母亲洗脚,那么仔细, 顾不上擦擦脸上的汗水,年幼的儿子看着妈妈的一举一动……, 当妈妈终于为老人洗好脚,坐下休息时, 却看到年幼的儿子端着一盘水叫着“妈妈”洗脚,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教 育着孩子,比起那些家长的“说教”和“棒棍教育”效果不知要 好上多少倍。 教育孩子尚且如此,做领导的何尚不是这样呢?
当然,这里 所说的领导不是简单的指单位的 “一把手” 而应包括各个领域, 每个岗位的干部。明智的领导不用自己的权威让下属服从自己,而是以身作则,从自身抓起,通过不断的严于律己作好表率,从 自身的行动让下属从内心佩服。一个领导,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 不顾制度的约束,不管法纪的权威,却要求下属甚至群众听从他 的命令,即使服从了,也只是迫于领导的淫威,而不是真心地服 从。 当然作为下属, 特别是作为市委的一般干部,“正其身” 也要 , 因为我们每个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市 委的形象。所以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要以比一般单位的干部 更高的标准来作为自己言行依据,把执行做到位,把工作做好。
当领导批评或者提醒、指导时,也应该是先自我内省,看自己的 哪些方向做的还不够好,还能改进,而不是反视领导哪些做的不 好。 总之,假若每位领导从我做起,事事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在单位上下形成风清气顺的环境,全体干部职工就 会自然拧起一股劲,任何工作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我们的工作才能让群众满意、上级满意,我们的事业就能再上一台阶。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3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习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妈妈也表扬我大方。《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论语》教会我的做学问、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终身受用!这便是我读《论语》的宝贵收获。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4
孔子说:“执政者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照着去做;执政者品行不当,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此语原义针对君臣的关系而言,君主贤明,良臣得附,政令行于天下;君王无道,群奸得志,政令不为百姓所实行。
这种“身自为率”的思想,推而广之,在上司与下属之间,师长与学子之间,乃至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得到体现。“身自为率”的教子原则,是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实施于子女教育上的一个原则。
“身自为率”的教子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曾举一个事例颇能说明问题:有一位父亲最喜欢赌博,有时候他儿子站在桌边看他赌,看得熟了,又觉得好玩,就模仿着用蚕豆作筹码玩赌博游戏。
到了新年,孩子有了压岁钱,就拿压岁钱来赌。渐渐长大了,赌博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天天与人赌博,他父亲觉得不妙,禁止他赌,但他根本不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照赌不误。这种现象,恰可借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段高论:
“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你自己便决不能在他的面前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符。他有了这道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假如他看见你自己做了某件事情,一旦他做了你又去加以惩罚,你的严厉是因爱护他,望他改过的意思,但他是不会知道的;他一定以为你是倚仗父亲的地位,无理专横,自己有自由,有快乐,却毫无理由地不许做儿子的去获取自由和寻求快乐。若是你觉得之所以放随便一点是年岁较大的人的特权,这是一个孩子所不能够明白的,你这种想法反而可以使得你所做出的榜样增加新的吸引力量,反而使得他更想照样去做。”
父母的不良品行不仅会被子女模仿,而且日久,这类父母也会被子女所轻视,以致对父母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对立的态度。请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小男孩在拟题《假如我是爸爸》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我爸爸和同学们的爸爸一样,很关心我的学习。我考得好,他奖给我五元钱;我考得不好,他就罚我。每天放学回家,把我锁在房里,规定不做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他自己却到隔壁打麻将。
我做完一科作业,多么想玩一下,可是门锁着;我遇到难题,多么想问问爸爸,可他不理我……我几次同爸爸讲理,他总是说:你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如果你考不上大学,就不是好孩子!
像我爸爸这样的爸爸,不够资格当爸爸,不是好爸爸!假如我是爸爸,在下班后,我一定辅导孩子做作业,帮助孩子解难题,孩子做完作业,就领他做游戏,给他讲故事,或者让他打开电视机看少儿节目,听“小喇叭”广播……假如我是爸爸,我决不打孩子,骂孩子。孩子考得不好,也不罚他,而是向老师了解情况,回家辅导,帮孩子把成绩赶上去。
我希望爸爸像我这样做爸爸。”老师阅完这篇作文,非常激动,说:“他的作文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说出了同学们的心里话。
”做父亲的自己玩乐,却要求儿子用功读书,儿子怎能服气!这就如古人所说:父母自己没有好的德行,要想以道德伦理去规范子女的行为,恐怕也未必奏效。
另一方面,子女明白事理后,对于父母的劣迹败行当然也不会加以赞同,所以,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指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父母在教育子女中,自己的榜样作用比喋喋不休地叮嘱子女,效果要好得多。中国有句俗语:“身教重于言教,”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教”,《说文解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通俗地说,教就是上行下效。
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与被教育者——子女之间,这种上行下效的作用尤其明显。有一幅漫画颇为耐人寻味。漫画的画一是,男孩哭闹,父亲给他一巴掌;画二是,这个男孩的妹妹哭闹,男孩上前就甩了一巴掌,而父亲在旁干瞪着眼。
漫画标题:“上行下效”。这幅漫画用幽默的形式告诉人们,子女是以父母的言行为范例的,也证实了洛克下列论断的正确性,即“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那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所以有人比喻说:“子女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形象往往从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父母若要培养子女成为一个有道德品行的人,先要修炼自己的德行,事事谨慎,时时留意为子女作出好的示范。
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在家庭中,子女的小眼睛就像一架摄影机,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摄进了童稚的脑海,并作为日后言行中的准则。
难怪人称“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由此可见,父母的榜样表率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家庭中扮演榜样主角的父母必须要自慎。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5
从我个人体验来说,对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观点是颇为赞同的。在与儿子十八年的相处中,我努力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榜样形象:因为我希望儿子“积极上进”,我自己就从不停止人生追求,将“终身奋斗,便成天才”作为座右铭;因为希望儿子将来能叱咤于国际公司中,我自己便大胆放弃铁饭碗,去外资企业体验并实践八年;因为希望儿子能“忍辱负重、踏实肯干、顽强拼搏、力争上游”,我自己就默默守护着儿子,独自一个拼搏了13年,终于在2007年8月31日将儿子送进了号称“中国的硅谷”——全国综合排名第七位的华中科技大学;当儿子在大学竞选班长时,我鼓励儿子:
“万事开头难。你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仔细观察,学会挑选人才,学会用人,学会培训助手,学会沉着冷静、忍辱负重,还要有幽默感,妈妈知道你都能做到的。
”入校一个月后,当儿子在五个竞争者中获胜的信息传来时,我很自豪,我觉得自己的儿子真的是像我:因为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做班长,从儿子身上,我又似乎看到青春时代的自己——朝气蓬勃、奋发向上!2007年10月11日,儿子生日,他的短信再一次印证了孔子的至理名言的千真万确,儿子这样写道:
“老妈,我爱你,你用你十八年前的痛苦换来了我小小的生命,你用你的心血造就了今天这个彭楚尧,你用你的全身心爱着我,你用你的严厉要求让我成长得更快,你用你的行动影响着我,我感谢上苍赐给我这么好的一个妈妈,我明白你对我的那一份爱,真的,以前我们总是辩论有时甚至是吵架,但我后来静下来后都知道你是为了我好。我好想你!这段时间过得好苦,每天感觉时间不够用,感觉学习效率好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当我想起你,我觉得自己不能够退缩,我会坚持下去的,我们也会坚持下去的,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尽力就好了,尽力就问心无愧了,我相信我们都会成就我们的梦想的!
老妈,我们永远同在,我爱你,真的爱你。还有一句话:我会用一生去爱你的,妈,我们一起加油吧!
”儿子对自己的承诺是很认真去兑现的,因为这是我们家族的传统,“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是我们的家风,果然,就在我即将写完这篇感想的时候,儿子又发来了短信:“这段时间我已经调整过来了,我现在过得很开心,学习也上来了,别担心我,放心。”
真正是母子连心呵。
古人言:“教者必己正”,真正想培育出优秀孩子的父母们,你们一定要率先垂范,持之以恒修炼呵。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6
《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意为一个人如果自身品德正直,就不需要别人的强制或命令,也能自觉地做出 正确的行为。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种引导和激励,让我坚信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和道德观念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是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之一,也是社会公认 的价值观念。它涉及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生命安全、公共秩序等方面,贯穿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他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质疑,甚至会影响到周围人的生活和安全。只 有身正者,才能行正事,做出正面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因为缺乏道德素养而陷入困境,甚至犯罪。一方面,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往往会为了利益 而放弃原则和道德,从而产生一些负面的行为。另一方面,教育和家 庭环境也是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公民。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身正行正的人,为社会做出正面的贡献。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7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老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我国现代哲学家杨维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俄罗斯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幼儿树立榜样。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偏与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8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启示,就是需要在孩子面前去做到很好的一个榜样。就是说在孩子面前做到正确的一个行为,孩子就会效仿自己做这样子的行为,然后达到教育的一个效果。因为这句话的本身意思就是说,自我的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
如果自身不端正的话,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所以这句话对于教育的启示就是这样子,需要在孩子面前去做到一些正确的行为,然后让他去进行学习和模仿。
然后让孩子长大以后,如果自己在能够做到这样子,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孩子就会支持自己,如果自己做错误的话,孩子就会反对自己。所以说对于教育启示的话,就是这样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9
“其身正,不令而行”,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没有身教光有言教,也可能完成宣传任务,取得宣传效果。但光有身教而没有言教,就谈不上宣传。模范行动并不等于宣传。
只有把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身教才能带有宣传意味,产生理想的宣传效果。群体宣传大都在小范围内进行,宣传者的任务是让人们赞同一种观点。
从而以具体行动把某些思想要求付诸实施,这就需要宣传者首先带头按照这些要求完成一定的行为目标,这就是身教的作用。
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比如面向一个城市、一个省或全国进行宣传,宣传者的模范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并不大,言教比身教就更显得重要,甚至不需要身教。
而在群体宣传中,身教甚至胜于言教,因此,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是群体宣传的特有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10
首先大家应该理解这句论语的意思是:“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号施令,事情也能执行彻底;如果本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会听从。”
由此我感触很深。比如,为了实施好停课不停学的计划,学校就安排了老师开始线上教学。对于网络技术很好的年轻老师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对于像吴老师这样的老教师就应该有难度。听妈妈说,吴老师为了给我们上好网课,每天工作时间为早5 点,晚12点。中间除了吃饭几乎不休息。都在不停的备课不停的修改教案中。还有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吴老师为了顺利给我们上好网课,淘汰了他的旧电子设备,花“巨”资购置了一套先进的电子设备。我认为,作为老师,吴老师是老师的表率!更是我们这些弟子的表率!所以我们同学不用吴老师发号施令,就会乖乖学习,否则就对不起吴老师的一片好心!假如吴老师不像现在这么用心上网课,随便应付我们,那我们是不是慢慢也就开始应付学习了呢?吴老师再让我们好好学习,我们是不是就不想听话了呢!这就真正应验了论语这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11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另不从。
现实意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现实意义:这句话就牵涉到人生的道德行为观念,以及社会的、历史的道德观念等等,都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而改变了观念的标准。
以前的社会型态并不适于现在的社会型态,过去历史的标准,并不一定完全可以适用于现在。
所以怎样才算是正或邪,也是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而言。
但无论如何,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譬如一个教育家、宗教家,以感化的教育,转移社会风气,也可以说是“政者正也”的一个范例。
帅之以正,这是孔子的定义,也是千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名言。
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12
近翻古籍,看到《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关于从政论述中流传最广的名言之一。与此类似的还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为官要义在于正,如果居上位的领导拿正道做表率,下属岂敢走歪道?由此可见,孔子论从政最推崇的品质就是一个“正”字。
古往今来,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君不见,一代廉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经久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谷文昌的事迹震撼人心,影响甚广。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向着伟大复兴前进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正是中国共产党勇于坚持真理,敢于自我革命,才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0年前,党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净化了党风政风。十年磨一剑。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了社风民风,不只天价月饼、粽子、高档烟酒茶遭遇市场“寒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民间陋习也得到了遏制,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新晋“网红”,新风正气充盈社会。
早年间有个关于“洗脚”的公益广告,妈妈哄孩子睡觉后,帮年迈的母亲洗脚。年幼的孩子醒来后看到了这一幕,便踉踉跄跄端着一盆水跑过去,要帮妈妈洗脚。身教胜于言传,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如此,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关键要“正其身”,因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单位,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要以比一般群众更高的标准来作为自己言行的依据,把执行做到位,把工作做好。当群众批评或者提醒、指导时,先自我内省,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需改进,而不是怀恨在心。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13
孔子说如果他自己就行为端正,哪怕他不明令别人这样做,别人也会照做;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即便他要求命令别人,别人也不会听从他的命令。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1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管理者,本身要拥有过人之处,以真才识学服众,友善共荣,才能上下同心,方可顺风顺水求发展,事实上,“管理”的命题涉及沟通、激励、变革、创新、危机化解等多方面的才学智慧,因此,管理者的角色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固定不变,应该像水一样海纳百川,才能随时势改变而灵活通变。
为此,管理者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不断强化自身综合能力水平和正气素质精神形象,应研习领会诸子百家及伟人思想精髓,结合现实发展和自身特点,活用到身边的文明发展中,才能成为合格的带队人,进而撑开场面,在团队面前垂范而无怒自威。显然,管理者自身的才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才能的管理者会让更多的人才聚集到自己麾下,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管理者要将本能进取为本事,才能自信地管理好团队,最终带领团队高效完成各项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从为人处世到说话办事,管理者必须呈现出优秀出众的一面,方能令人信服,进而约束和带动部下令行禁止,这样整个团队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15
《论语·子路》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今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师的个人公信力。
阅读了《赢在校园》一书,我首先理解了何为教师的公信力:在教育领域,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形资产,是教师在长期的执教过程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教师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特征。
教师的公信力可以概括为:品德、品格和品味。
首先我认为品德是一个做人的根本,特别对于教师,良好的个人品德不光对于自己,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殷雪梅、王茂华等英勇与爱的举动,树起了具有高度公信力教师的标杆。
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品格进行修炼,对角色进行自我觉醒。我们这一代教师,在为什么而活?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奠基。我们教师要不断钻研,把知识的教授作为学生成长的一个载体,用深谋远虑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
最后是品味,教师有了高雅的品味,就会使教育教学洋溢着风采,充满着生机。有品味的教师不光关注人生的功利,更关注幸福的内涵。我们要有一定高尚的爱好,俗话说:不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求都能略知一二。一个有品味的教师,能让平淡的生活荡起美丽的涟漪。面对物质的诱惑心地坦然。说到底,老师的品味是善待每一位学生,工作要精致到每个环节。教师的品味是一颗赏识的心,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没有公信力的教育,也会产生影响,但这影响可能微弱甚至可能是坏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品格、品味,以师爱奠定公信力基础,身体力行铸就公信力,以责任心坚守公信力,以情怀维系公信力,才能坦然面对浮躁的世界,才能使自己的潜能不断释放。
以上便是关于“学习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读后感心得精选范文合集”的15篇模板内容了,我们应该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