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地管教孩子,是每一个家庭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勇于管教》这本书,为现代家长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做好管教工作。本文将分享关于勇于管教读后感,一起来看下吧。
勇于管教读后感1
在读这本书时,自己既是老师的身份,也是妈妈的身份。书中的理念看起来和中国的“严父”观念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细读之下,你会发现同样是管教,却又天差地别。通过这本书我们觉得孩子也是需要爱的,也是需要赞美的,任何人都需要这些,包括大人。所以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爱心,如果有爱心和耐心,任何孩子也会被征服。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在这本书里,杜博士主张爱与管教要携手,孩子只有在真爱和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学会爱、学会管教。我们的爱和管教应该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如果根本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很片面的看待问题,那么不但达不到管教的效果,解决不了问题,久而久之,孩子有心里话不愿跟父母说,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疏远。学会爱也许很多父母都觉得,我怎么可能不会爱自己的孩子呢?咱们回想一下,是否曾听过有孩子说“这样的爱让我喘不过气”,也曾听过“这样的爱我宁愿不要”。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强烈的抵触呢?记得我小的时候,每次对父母的一些安排不愿意接受时,听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是的,强制的爱让我们很不舒服。可是现在我们也长大,当了父母,好像有时也会陷入“为孩子好”的魔咒里。
毋庸置疑的是,每位父母都爱孩子,可以为了孩子奉献一切,时间、精力、金钱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但很多时候,父母的爱却让孩子窒息,被这种爱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选择逃亡,逃进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喘上一口气。妈妈经常用爱来合理自己的一切行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是为了你好才这么做”“妈妈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妈妈因为爱你才这样”其实就像恋人一样,有人会用爱这个理由来合理自己的占有和要求。父母会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比如孩子在书房看书,妈妈一会进去递个苹果,一会递盒牛奶,一会端来热水,不断地打扰孩子。家长还会以爱之名,行要挟之时。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在旁边拖地,一会捶捶腰,一会叹口气,还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妈妈怎么做都不怕累,只要你有出息。”这爱的压力有多大?以爱之名,行霸道之时。比如一切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没有任何锻炼独立的机会,家长还要说我这是为了你好,其实是以爱的名义霸道的决定孩子的一切。家长要学会的是要让爱成为精神上的动力,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舒适。
学会聊天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们说话,孩子遇到困难或困惑的时候也不给他们说,他们想帮孩子却没有机会,为此感到很难过。那么,我们家长想一想:是什么让孩子不愿意给我们家长说话呢?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和孩子好好聊天了呢?往往我们家长陪孩子聊天,要么就是开导、讲道理,要么就是谈学习,讲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很多家长都有一个特异功能,就是不管聊什么都能扯到学习上,不管聊谁都能借此来教育孩子,给别人家孩子比较。我们一聊就把天聊死了,对此孩子很愤怒。所以,孩子就越来越不想和我们说话,有事也不告诉我们,当他出现一些状况的时候,我们想帮却帮不上。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学会和孩子聊天。聊天谁不会,可是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不恰当的聊天阻止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让这扇门慢慢的合上了。
首先,是聊天,而不是质问。当孩子回家时,我们经常问的是“今天在学校认真听讲了吗?”“今天作业写完了吗”“考试考的怎么样”这些都是质问,而不是聊天。这样的质问通常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孩子通常会简短的回答“嗯”“写了”“没有”,家长会很生气的说你怎么不好好回答问题啊,孩子会很委屈的说,你的问题我都回答了啊。其实在于我们的问话不对。所以聊天要从小处着手。比如“今天语文学了哪篇课文啊?”“中午在学校吃的什么啊”这样孩子不会简单地回答有或没有,而是能顺着往下回答,这样孩子才能越说越多,而且孩子不会感到有压力。
其次,接纳。不管孩子说什么事情,我们要接纳他的想法和感受。我们要相信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对的,他一定有他的难处和道理。不要着急上火的给他讲大道理或者想办法出注意,而是要好奇:是什么让他有这种想法,他的感受是什么…往往我们家长一听到孩子说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不能稳住自己,情绪激动说教、指导或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感觉我们不接纳他,他以后就不给我们说了。所以,要先接纳他。
另外,沟通。因为沟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变的机会。在沟通时,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别急去想着要改变他。“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但是在沟通的时候,也不要用我们的人生经验来指导他,而是以提问的方式,问他:是怎么想的?怎么看待这件事的?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有哪些?从中能得到什么,或者问他身边的同学会不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引导孩子多说,他在说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的思考和想法。
最后,合作。与孩子合作,来共同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合作,打败孩子。只有合作才有改变的机会,我们与孩子合作,共同来解决他的问题。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他就知道怎么处理了。通过与孩子沟通与合作,那么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愿意给我们说。所以,我们要想影响和改变孩子,就要学会和孩子聊天。不要急着“纠正”或者“否定”,要表示同理心,感同身受孩子的感觉,而不是急于纠正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急于去指导孩子,免得他受到伤害或者犯错误,当你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倾听的这扇大门就关上了,当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接纳时,他就不会再和你交流了。
学会管教爱和管教并不矛盾。放任溺爱孩子只会害了他。
首先,就是坚定坚定在坚定。比如家长定的规则因为家里来客人了有所改变,因为家长心情好就不执行了,哪天心情不顺就严厉执行,这就是不坚定的表现。
其次,管教一定要“立即”和“当下”。管教是有时效的,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就要越注意这一点。如果不利己管教,过后遗忘了当时的情境,在管教就没有效果了。而且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已经忘了,你再翻旧账,孩子也会觉得委屈。另外管教的时候,要做到就事论事,不要把自己的情绪折射进去。不要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怎样都行,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怎么样都不行,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做从而失去行为的标准。
最后,管教不是单向的教导,要给孩子辩说的机会,不要让孩子闭上嘴巴,只是自己发泄自己的情绪。更不要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你懂什么”“你翅膀长硬了,还会顶嘴了”这只会让孩子心理更不服气。学会了以上三条,并且真正的能在生活当中做到,我们的亲子关系一定会很好。
其实理论上说的很简单,但是我们要真正的做到,很难。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要以伟大的爱去关心孩子,爱护、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要站在理性的立场上管教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希望我以后我能坚持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和妈妈。
勇于管教读后感2
假期里我认真研读了杜布森博士的《勇于管教》这本书。勇于管教,意浅易懂,每个人都明白,可是该如何勇于管教呢?难道就是喋喋不休的大声呵斥责骂,或拳脚相加吗?恐怕这些行为绝大数的家长都用过吧,可是收效甚微。说实话我也有体罚孩子的经历,但效果真的是没那么明显,而且事后常常后悔、自责。
在杜布森博士的《勇于管教》这本书中,这样写道:在爱和管教之间取得平衡,让大家有一种良性的亲子关系,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就如在悬崖边设立了栏杆,在父母正确管教下的孩子有安全感,知道好行为与坏行为的界限。
读了这本书后,我印象最深的是杜布森博士书中所提倡的“勇于管教的五个原则”,现就自己理解浅显的谈一下:
第一原则是: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 杜博士讲:“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是必须的,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孩子早期对父母权威的看法,将成为他今后对学校管理者、执法人员、雇主以及其他共同生活工作的人的态度的基础。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将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反映。培养孩子尊重父母的观点和行为,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孩子步入青春时,他就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但在早期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尊重你,那么孩子就能理解父母,就能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在我的意识里,孩子的顶嘴和粗鲁无礼都是不被允许的,我们决不能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因为我们都知道,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大量的烦恼会接踵而至。如果你不能让一个5岁的孩子捡起他的玩具,那么,你也不可能对一个正值人生最为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有更多的控制。 当然,在父母与孩子有了冲突的对抗中,杜作为家长的我们更要学会聆听,学会和孩子交流沟通。
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二原则是: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书中的的理念看起来和中国的“严父”观念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细读之下,同样是管教,却又天差地别。比如书中告诫,如果你决定在孩子反抗的时候进行适当的体罚,注意你自己是否预备好:你的内心是愤怒还是安静,如果是愤怒,你不能管教他,因为你是在发泄情绪;如果你在安静中,表明你心里有爱,所以你会掌握好尺度和方式。在管教时能够做到心平气和是个境界,当然也是个挑战。很多时候,我们管教的过于严格,使得孩子和我们有了隔阂;很多时候,我们爱得不敢管教,生怕由此带来负面的亲子关系。这本书教我们在爱和管教之间取得平衡,让大家有一种良性的亲子关系,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帮助父母成长,帮助孩子成才。我已经把它们牢牢的记在了心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总会告诫自己先想想这五句话,是的,我相信:只有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孩子。
通过读这本书,我认为孩子和成人一样,也需要爱,也需要赞美。如果每个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些细心,我想孩子们一定会被我们征服。
勇于管教读后感3
教室里热闹非凡,两周一次的“自选同位”,同学们进行的如火如荼。通常情况是坚守“同一个身高”,“一静一动”,“男女搭配”,自由选择能和你一起学习的同学做同位。
目前已经实施两年,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同位。走进教室,发现轩同学尴尬地站在教室的前台。我走近问道:“怎么了,没找到同位吗?”,他低下了头。轩同学黑黑的皮肤,中等个儿,进入五年级之后,主动承担了五组卫生组长的职务,每天任劳任怨,怎么会找不到心仪的同位呢?我看了看他,问道:轩,你心里有心仪的同位吗?他沉默一会,说道:我觉得没有人愿意和我同位。我看了看同学们,同学们也惊讶地看着我……哦,我明白了。“轩,我们来看看,谁愿意和你同位可以吗?”我让他转过身,把他的眼睛蒙上,对着全体同学问道:大家谁愿意和轩同位?孩子们纷纷举手。“轩,你猜有几个?”轩说到:“一两个吧!”“好的,那你自己看看吧!”他转过身来,全班同学几乎都举起了手。
事后,我和轩谈了谈。是什么原因让他觉得没人愿意和他同位?他给我讲了他的家庭故事。爸爸现在面临下岗,每天在家里喝酒、打游戏。有一次班级里的小坤因为一些小事情,向他的爸爸告状,爸爸二话不说就用皮鞭把他揍了一顿,并说到:你这样的孩子谁喜欢,一天到晚的惹事!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伤害,对于人际关系更是望而却步。
最近看了詹姆斯·杜布森著的《勇于管教》,书中说到“管教的基本原则”,说严格的管教是“必须让家长和教师认清管教的目的,这便是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塑造他,使他长大后成为一个成熟、负责任的人……”。而轩爸并没有正确行使“管教”的权力,管教是管理加教育,不是管控,不是禁锢,更不是伤害。如同钱红林老师所讲:管教就是设定界限,这界限就像悬崖边的栏杆。悬崖是很陡峭的,但是有了这个栏杆,在悬崖里面的人,他就是安全的,他不会掉到这个万丈深渊里去。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栏杆,我们很容易就掉下去,掉到下面的万丈深渊。
作为家长或者教师就是在孩子的成长得过程中设定界限,帮助孩子自律。让孩子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使他成为自信,喜乐,有责任感,自律的人。家庭是充满爱的地方不是战场。管教是教育和引导,不是惩罚与伤害,成人要为孩子设立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则,引导孩子去遵守,从而自觉地做出正常合理的行为。如果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管教”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让孩子受到了伤害,不相信自己,不敢交际,没有安全感。《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惩戒规则》等文件,都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我们以爱为出发点,勇于管教,尊重儿童,家校合育,共同致力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勇于管教读后感4
《勇于管教》这本书被评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教书,该书的作者是詹姆士·杜布森,他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最高顾问。除了这本《勇于管教》,他的《培育男孩》一书也畅销全球。
《勇于管教》一书围绕“管教”一词展开,第一章阐述了管教是应对孩子挑战的最好方式;第二章阐述了管教的首要原则,即培养孩子对权威的尊重;第三章阐述了管教的另外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管教要与爱平衡;第四章阐述了管教原则的具体运用;第五、六章阐述了管教的神奇工具–强化定律;第七、八章阐述了学习中的管教与学习的障碍。
这本书阐述的内容,对现在的我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因为我有一群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更因为我有一个快到2岁叛逆期的乐乐。
先来说说带娃,1岁9个月的乐乐现在并不太乖巧,她小小的脑瓜里肯定想的是整个世界都要以她任性的小帝国为中心,所以晚上不爱穿尿片就大哭大闹、半夜醒了要喝牛奶、遇到喜欢吃的零食就吃得停不下来、坐长途汽车要看手机……要列举乐乐犯过的小小“罪状”,那可得长篇大论了。比如说半夜醒了要喝牛奶一事,不给孩子喝,孩子往往能声嘶力竭嚎叫很久,而只要泡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孩子马上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中了,要图省事,肯定是泡牛奶一劳永逸了。可是长此以往,消化不良、长蛀牙就要跟宝宝如影随形了。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可以半夜不喝奶的情况下,也就是大概一岁以后(生病情况除外),就坚决不让孩子半夜喝奶,孩子第一次也许会嚎哭半个小时,可第二次,第三次,她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后来,半夜不喝奶的习惯就养成了。还有晚上不穿尿片、坐长途车要玩手机等,我一样坚持自己的做法,不因为孩子哭闹或者孩子的哭闹让自己脸面挂不住就放任孩子。乐乐外婆有时有些仁慈、有时管教有些反复无常,我都尽量会善意提醒乐乐外婆,现在乐乐外婆对乐乐的管教也更好了。
不由孩子说了算,而由父母说了算,就是管教。在给予孩子足够的爱的同时,也务必对孩子的对抗进行管教。可我们为什么常常不愿意管教孩子呢?其实就是因为年幼的胖乎乎的孩子那般可爱,我们总是不忍心让孩子伤心;或者管教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时,孩子会表现得很讨厌父母甚至向父母说些难听的话,父母不愿意承受被孩子伤害的痛苦。
这样的观点与法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专家、儿童问题专家克洛德·阿尔莫《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一书中的观点如出一辙。克洛德在这本书中具体分析了父母之爱与一般意义上的爱的区别,成年人之间爱的标准往往是在一起感到快乐和占有对方,可父母之爱却不仅仅如此。
“在一起感到快乐远远不能够描述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特征:因为所有的父母都清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变故。在这些时候,父母必须做出一些举动,他们暂时会使大家感到不快,但却是非做不可的。比如父母会给孩子提出一些限制,但是这样做必定会使孩子感到痛苦。这种痛苦会很深,尤其因为孩子一般会把父母的这种坚决态度理解为一种不爱他的表现。因此,这个时候,孩子不快乐,父母同样不会快乐,他们必须在孩子面前坚持到底,并忍受自己知道无法避免的一种痛苦。”
最后,克洛德写道,父母之爱与一般意义上的爱的区别:首先在于父母肩负教育义务;其次,父母必须限制自己对孩子的占有欲。父母肩负教育义务,无非也告诉我们,要管教孩子。
那当和孩子没有对抗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引导孩子?《勇于管教》的作者詹姆士告诉我们,那就是强化定律。同时,强化定律需要注意两点,即奖励必须快速兑现和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比如父母想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可以以下操作方法。
再来说说当老师。我是在夏丏尊“教育上没有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这句名言的浸润中毕业并走入教师岗位的,怀揣着对学生无尽的爱,怀揣着要和孩子做朋友的想法,傻头傻脑地当了一年班主任,结果铩羽而归、一路败北。
问题在哪儿呢?《勇于管教》的作者詹姆士一针见血对地说出了原因:缺乏经验的老师往往一站到学生面前就渴望立即讨到他们的欢心,不希望与学生起冲突。可结果却是,老师一步步地纵容了学生的挑衅,并最终导致自己丧失权威。权威不足时,也许能勉强维持课堂纪律,可是班主任这样的身份基本是形同虚设了。
而且,作者詹姆士还写道:一位能够有效控制课堂,又不让人感到压抑的老师往往最受学生喜爱,原因有三:首先,秩序带来安全感。因为如果老师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任由班级里的小霸王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无法制止某些学生嘲笑和欺负其他学生,因此勇于管教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其次,学生热爱公正,当有人违反规则时他们希望立即予以惩处。再次,班级混乱的秩序会使学生神经紧张。
所以,当一位老师、当一位班主任,最首要的管教原则也是培养学生对权威、对班主任的尊重。
可最后,我还是不得不说,读了这本书,可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既然管教那么好,那还犹豫什么,严加管教孩子,严加管教学生吧。因为詹姆士同样在此书中,用自己25年来与父母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管教建议是在管教难题出现之前,花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共同分享欢笑和喜悦的时光。
勇于管教读后感5
《勇于管教》这本书被评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教书,该书的作者是詹姆士·杜布森,他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最高顾问。除了这本《勇于管教》,他的《培育男孩》一书也畅销全球。
《勇于管教》一书围绕“管教”一词展开,第一章阐述了管教是应对孩子挑战的最好方式;第二章阐述了管教的首要原则,即培养孩子对权威的尊重;第三章阐述了管教的另外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管教要与爱平衡;第四章阐述了管教原则的具体运用;第五、六章阐述了管教的神奇工具–强化定律;第七、八章阐述了学习中的管教与学习的障碍。书中明确提出:有些专家认为品格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孩子放任自流。杜博士反对这样的观点。孩子只有在真爱和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
当今时代,不良信息,不道德行为与优秀品质在社会中共存,父母若单凭运气和愿望期待孩子拥有良好品行,是不可能的。放任的教养方法,不仅是失败的,更是一场灾难。书中精彩论点很多,比如杜博士认为家庭育儿有5个基本原则:一是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儿童教育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二是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三是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四是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五是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
文中第五章尤为精彩。杜博士称之为“神奇的工具”,那便是通过奖励、赞美等方式培养孩子负责任的行为,他还提出“强化定律”。但这种方式也要适当,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东西,但切忌,要及时兑现,否则会适得其反。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想,不光是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管教孩子应该是父母终身的责任,如何找到爱与管教的平衡地带,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认认真真的去摸索了。对书中印象比较深的一段话是: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是必须做的,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
所以,如果父母不值得尊重,那么道德、国家、价值观,甚至信仰都不值得尊重。我们学校教育往往更多的是侧重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开始,却真的忽视了这个尊重的原点。书中认为,学校的基本功能除了满足其他社会需要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所以基础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规划和文化知识并重的,而不是到了大学再补课。其实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中将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反映。一个孩子要想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必须具备两个特定的素质,而第二项素质却往往被人忽视。
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智力。但仅有智力还不够,还需要自我约束。对于日复一日需要忍受的痛苦和困难而言,自我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学习规划的重要。还有个管教原则就是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孩子通常会对父母的喋喋不休无动于衷,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唠叨,因此,对孩子的管教应该避免这种方式。《勇于管教》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就如在悬崖边设立了栏杆,在父母正确管教下的孩子有安全感,知道好行为与坏行为的界限。书中的的理念看起来和中国的“严父”观念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细读起来,同样是管教,却又天差地别。比如书中告诫我们,如果你决定在孩子反抗的时候进行适当的体罚,注意你自己是否预备好:你的内心是愤怒还是安静,如果是愤怒,你不能管教他,因为你是在发泄情绪;如果你在安静中,表明你心里有爱,所以你会掌握好尺度和方式。在管教时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对于家长来说真是个挑战。很多时候,我们的管教过于严格,才使得孩子和我们有了隔阂。很多时候,我们爱得不敢管教,生怕由此带来负面的亲子关系。詹姆士·杜布森博士这本书教我们就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爱和管教之间取得平衡,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勇于管教,意浅易懂。这是一本非常适合父母阅读的好书,更适合我们教师。虽然阅读后不一定马上能取得多少收效,但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用,在实践中寻求真理,总会有所收获。
作者詹姆士还写道:一位能够有效控制课堂,又不让人感到压抑的老师往往最受学生喜爱,原因有三:首先,秩序带来安全感。因为如果老师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任由班级里的小霸王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无法制止某些学生嘲笑和欺负其他学生,因此勇于管教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其次,学生热爱公正,当有人违反规则时他们希望立即予以惩处;再次,班级混乱的秩序会使学生神经紧张。所以,当一位老师、当一位班主任,最首要的管教原则也是培养学生对权威、对班主任的尊重。作为一名教师,当然更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希望我们都能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勇于管教读后感6
《勇于管教》这本书被评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教书,该书的作者是詹姆士·杜布森,他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最高顾问。除了这本《勇于管教》,他的《培育男孩》一书也畅销全球。
《勇于管教》一书围绕“管教”一词展开,第一章阐述了管教是应对孩子挑战的最好方式;第二章阐述了管教的首要原则,即培养孩子对权威的尊重;第三章阐述了管教的另外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管教要与爱平衡;第四章阐述了管教原则的具体运用;第五、六章阐述了管教的神奇工具–强化定律;第七、八章阐述了学习中的管教与学习的障碍。
这本书阐述的内容,对现在的我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因为我有一群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更因为我有一个快到2岁叛逆期的乐乐。
先来说说带娃,1岁9个月的乐乐现在并不太乖巧,她小小的脑瓜里肯定想的是整个世界都要以她任性的小帝国为中心,所以晚上不爱穿尿片就大哭大闹、半夜醒了要喝牛奶、遇到喜欢吃的零食就吃得停不下来、坐长途汽车要看手机……要列举乐乐犯过的小小“罪状”,那可得长篇大论了。比如说半夜醒了要喝牛奶一事,不给孩子喝,孩子往往能声嘶力竭嚎叫很久,而只要泡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孩子马上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中了,要图省事,肯定是泡牛奶一劳永逸了。可是长此以往,消化不良、长蛀牙就要跟宝宝如影随形了。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可以半夜不喝奶的情况下,也就是大概一岁以后(生病情况除外),就坚决不让孩子半夜喝奶,孩子第一次也许会嚎哭半个小时,可第二次,第三次,她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后来,半夜不喝奶的习惯就养成了。还有晚上不穿尿片、坐长途车要玩手机等,我一样坚持自己的做法,不因为孩子哭闹或者孩子的哭闹让自己脸面挂不住就放任孩子。乐乐外婆有时有些仁慈、有时管教有些反复无常,我都尽量会善意提醒乐乐外婆,现在乐乐外婆对乐乐的管教也更好了。
不由孩子说了算,而由父母说了算,就是管教。在给予孩子足够的爱的同时,也务必对孩子的对抗进行管教。可我们为什么常常不愿意管教孩子呢?其实就是因为年幼的胖乎乎的孩子那般可爱,我们总是不忍心让孩子伤心;或者管教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时,孩子会表现得很讨厌父母甚至向父母说些难听的话,父母不愿意承受被孩子伤害的痛苦。
这样的观点与法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专家、儿童问题专家克洛德·阿尔莫《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一书中的观点如出一辙。克洛德在这本书中具体分析了父母之爱与一般意义上的爱的区别,成年人之间爱的标准往往是在一起感到快乐和占有对方,可父母之爱却不仅仅如此。
“在一起感到快乐远远不能够描述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特征:因为所有的父母都清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变故。在这些时候,父母必须做出一些举动,他们暂时会使大家感到不快,但却是非做不可的。比如父母会给孩子提出一些限制,但是这样做必定会使孩子感到痛苦。这种痛苦会很深,尤其因为孩子一般会把父母的这种坚决态度理解为一种不爱他的表现。因此,这个时候,孩子不快乐,父母同样不会快乐,他们必须在孩子面前坚持到底,并忍受自己知道无法避免的一种痛苦。”
最后,克洛德写道,父母之爱与一般意义上的爱的区别:首先在于父母肩负教育义务;其次,父母必须限制自己对孩子的占有欲。父母肩负教育义务,无非也告诉我们,要管教孩子。
那当和孩子没有对抗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引导孩子?《勇于管教》的作者詹姆士告诉我们,那就是强化定律。同时,强化定律需要注意两点,即奖励必须快速兑现和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比如父母想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可以以下操作方法。
再来说说当老师。我是在夏丏尊“教育上没有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这句名言的浸润中毕业并走入教师岗位的,怀揣着对学生无尽的爱,怀揣着要和孩子做朋友的想法,傻头傻脑地当了一年班主任,结果铩羽而归、一路败北。
问题在哪儿呢?《勇于管教》的作者詹姆士一针见血对地说出了原因:缺乏经验的老师往往一站到学生面前就渴望立即讨到他们的欢心,不希望与学生起冲突。可结果却是,老师一步步地纵容了学生的挑衅,并最终导致自己丧失权威。权威不足时,也许能勉强维持课堂纪律,可是班主任这样的身份基本是形同虚设了。
而且,作者詹姆士还写道:一位能够有效控制课堂,又不让人感到压抑的老师往往最受学生喜爱,原因有三:首先,秩序带来安全感。因为如果老师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任由班级里的小霸王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无法制止某些学生嘲笑和欺负其他学生,因此勇于管教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其次,学生热爱公正,当有人违反规则时他们希望立即予以惩处。再次,班级混乱的秩序会使学生神经紧张。
所以,当一位老师、当一位班主任,最首要的管教原则也是培养学生对权威、对班主任的尊重。
可最后,我还是不得不说,读了这本书,可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既然管教那么好,那还犹豫什么,严加管教孩子,严加管教学生吧。因为詹姆士同样在此书中,用自己25年来与父母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管教建议是在管教难题出现之前,花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共同分享欢笑和喜悦的时光。
勇于管教读后感7
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懂得自由与尊重的重要性,他们愿意听取孩子意见,愿意陪伴孩子一同成长。然而常常,他们越过了自由与管教的界限,并初尝纵容的后果。
这之后,有人放弃,重回传统管教;有人迷茫,继续与孩子“斗争”;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如何爱,又如何管教……近日,我有幸读到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布森博士的《勇于管教》一书,这部在美国发行300多万册的书,向大家发出了“爱与管教”平衡的呐喊。他解开了我们“充分的爱和自由”和先人倡导的“严格管束”之中难以决择的疑问。
当下很多育儿书都谈到了压制、严苛和无爱的管教带来的诸多弊病,也有很多教育家给出了“顺其自然”的忠告。正是这些忠告,让家长们开始意识到还给孩子自由的重要性。但没有想到的是,一味的忍耐换来了孩子任性的充分释放,他们对长辈毫无敬意的嚣张让父母开始质疑自己的教育能力。
《勇于管教》一书中提出,管教的首要原则是“培养孩子对权威的尊重”。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我们身边,常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为所欲为,他们可以随意和父母开玩笑、发脾气,还可以用愤怒的口气命令父母干这个、干那个,甚至可以当面骂父母“笨得要命”。更有甚者,不高兴时对父母举手就打……为什么如今的父母可以容忍孩子的所有行为?除了疼爱,我想,一部分倡导“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方法”的育儿书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父母担心自己的举动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所以,在父母的尊严受到随意践踏时,大家都选择了原谅孩子。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规矩得多?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权威建立得非常好。孩子不能打骂教师,不能在教师面前胡作非为。一旦有人犯了错,有教育使命的教师一定会指出他的错误,令其改正。由此,我也开始反思我的家庭教育,之前孩子对我们偶尔的不敬言行,我们常常一笑了之。现在,孩子一旦有不尊重父母的言行,我一定会令其改正。有一次在外面吃饭,因为很小的一件事,孩子对我大声嚷嚷,我非常严肃地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和你说话,如果你还是这么没礼貌的话。”孩子看到我生气了,一直不断真诚地道歉,并保证说以后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果然,自此以后,他收敛了很多。当然,勇于管教绝不是倡导体罚和攻击性的管教方式,那样伤害的是孩子的一生。孩子只有在真爱与合理的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我们不能靠愿望和运气期待孩子拥有我们所期望的品行。勇于管教不能靠大声喝斥打骂来维护。
我认为,父母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不相互拆台,同时保持自身良好的言行,才能有说服力,有长辈的尊严。当多种育儿思想充斥在我们周围时,我们不是拿来就用,而应该在不断提高教育认识并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希望阅读这本书后的家长们都不再将放任作为教养孩子的方式,“那不仅是失败,更是一场灾难。”
希望大家都能完成作为父母的伟大使命,在纯粹的爱中勇于管教。
勇于管教读后感8
——自我负责,自我管理
管孩子不如让孩子自己管。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自我管理,这些管理不仅是我们在成长中学习,还让我们能够控制自己,因此我们要在不断成长的途中养成:态度管理,安全管理,心情管理,欲望管理,语言管理,语言管理,行为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管理。
管理好态度,态度是学习的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学习,只有端正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开心,而是为自己,学生的态度管理,最需要的是明确学习动机。
管理好安全,自己警惕意识要高,当遇到危险时要尽快远离,哪怕遇到危险的是自己,也不能慌乱,要冷落镇定地去面对。如果他人遇到危险或困难时,要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去帮助他人。安全是一切的保障,又安全才有一切。具备安全的能力很重要,但安全意识更重要。
管理好心情,如果你当不了情绪的主人,你就会成为痛苦的奴隶。当受到刺激后,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快忘记不愉快的事情,怎样的心情就会做成怎样的事情。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管理好欲望,我们要拒绝不良诱惑,当面临不良诱惑时,要大胆地说“不!”自由是每个人都渴望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自由的代价是自律。
管理好语言,世界上没有比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更容易。只图自己表达的简单,却没考虑他人的感受,往往会使他人对自己产生坏感。因此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管理好行为,想做就做,不要过于纠结,不要做“言谈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管理好人际关系,越能读懂人性,越能赢得人心。
管理在于自己。
勇于管教读后感9
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
严厉和惩罚是很多父母和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是教育方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手段,可是这样的手段只适用于当时,就像我们生病了,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出现疼痛的感觉,赶紧吃上一片止疼药,那只能缓减当时的症状,并且后面还会出现很多的不良反应,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出现很多的弊端。惩罚之后,孩子就会出现很多的情绪上的不良反应,愤怒、报复、反叛等。孩子通常不会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时内心所做出的的反应,然而,他们可能以后的潜意识里“我就是一个坏孩子!”“反正你们都不喜欢我,那我就继续捣蛋。”等等。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就是让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的孩子,甚至别的孩子的家长也让自己家孩子远离这类的孩子,难道这样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这样令人头疼的吗?我想其实不是的,那只是我们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语言、情绪,让这个孩子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我就是一个坏孩子。让他身边的小伙伴也由此产生我们是不跟他玩的这种想法。其实我们只把孩子不好的一面无限放大,只看到他调皮捣蛋的一面,其实那一面可能只占了他的百分之十五,我们没有发现孩子百分之八十五良好的一面。我们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就是不断的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发现孩子的过程中慢慢的加以引导,并且我们要以和善坚定地态度去对待孩子,让不管作为父母或是老师都好,我们应该去了解孩子,这样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有效相处。
和善与坚定并行
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骄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和善而坚定是正面教育的根本所在。
我所理解的教育就是在严厉的惩罚和骄纵中寻求一个平衡点,那则是“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当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的第一想法就是孩子的问题,我们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双方先各自冷静,等情绪稳定了之后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家长或是老师要用尊重和和善的语气去跟孩子探讨刚才发生的事情,如果你发现到自己的问题时,要跟孩子郑重的抱歉,如果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对孩子加以引导并且以互相尊重的口吻让孩子认识到这样做会出现怎样的恶果,和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则是对自己的尊重,并且让他了解到作为老师或是家长的原则。与其花时间去说教,不如多花时间去跟孩子沟通,说教只是你一味的说,不管他听进去多少,只要自己说爽了就好,沟通更多的是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多的是了解到孩子现阶段的心理诉求,不管是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应该先了解孩子,并清楚知道孩子到了某一个年龄的转折点的心理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胡乱用药。正面教育有一个我非常欣赏的方法——家庭成员头脑风暴,一家人坐在一起,来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前提是你要让孩子了解到这些规则的好处,例如制定孩子看电视、晚上外出玩耍或做家庭作业的限制,让孩子参与讨论,这就意味着孩子要开口说自己的想法,并且你要表达清楚为什么限制是很重要的,需要什么样的限制以及每个人为实施限制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如果孩子理解了设立限制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参与限制的设立,他们就会更乐意遵从限制。当我们决定不在用惩罚的手段时,就需要练习新的技巧,而且你需要花时间来帮助孩子学会相互尊重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有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目的,但孩子意识不到,那是隐藏的“密码”大人们要识别出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在潜意识中是在说“我只想有所属感,而我对如何获得所属感有一些错误的想法。”他们的不良行为是想让你知道,他们没有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他们对于如何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有错误的信念。不良行为的背后就会隐藏着一个失望的信念,我们应该把不良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时就会更有效。鼓励孩子,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让他有一个自己的归属感。
正面管教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中,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
勇于管教读后感10
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尊严,但也要管教他们,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说这样的话我的心里也是很不是滋味的,向来农村的孩子都是听话的、有礼貌的、孝敬父母的,但是在现在这样的高帽子戴下来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呢?在九十年代提倡的计划生育在农村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加上现代的生活、医疗、教育在孩子身上的投资远远超出了农村百姓的收入水平,因而一家一子或两子成了现在农村的主要家庭结构,有孩子的是个宝,没孩子的不想要。
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每天面临的是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学生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看看在《保**》下保护的学生们我们感到的是一阵阵的痛心,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啊!但是在部分学生家长的眼中国家提出的《教师法》《未成年人保**》都是为了学生提出的,是用来保护学生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对孩子的溺爱思想大大超出教育者的想象。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成效是什么呢?学生的自狂自大、受不得半点委屈、对别人的不尊重、欺负弱小,学业不合格、道德公德思想一落千丈,如潮水般的涌现出来。
是啊!国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学生的思想却倒退了。看看有多少罪犯和吸毒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而国家提出的《教师法》《未成年人保**》都是所把孩子看成了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的我们提倡尊重孩子的思想蹲下来看学生,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是对的因为学生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我们的后代。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从旧时的“严惩”到后来的“爱的教育”,世人的教育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能说这种变化是绝对成功的,但不能否认,这种变化是利与弊并存的。
令人欣慰的是,儿童教育已逐步转变为尊重儿童,把儿童成长作为一个优先事项。可担忧的是这种尊重、优先考虑是否制约了家长、教师对学生的应有的管教和家长、教师对自我责任逃避呢?我们都存在这种困惑,对待学生的“爱”与“管”难以拿捏它的“度”。
“爱”恐怕过了头,造成他们成长环节的缺失使之骄傲、自私、唯我第一;“管”吧,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公主,心理的承受能力禁不起一点挫折。
但当读了詹姆斯-杜布森著的《勇于管教》。我们深感震惊:我们学生的情况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多么相似!
在书的引言处有这样的话,让人深思:“在这个资讯发达,科技昌明的e时代,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不需要管教了吗?父母和师长的权威和必须的管教都必须丢弃了吗?
”因而我们提出了现代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必须严于管教。国家也提出了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我们的农村家长在当今的经济至上的冲击下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无伤害”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的片面理解让教师的管理和教学工作难以延续。 而我们认为我们在教给学生以知识的同时必须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熟而且学会负责”,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
“爱与管教双管齐下”并不是偏颇任何一方,只有爱或只有管教都是有可能造成孩子人格成长的缺失。因此,既要理性的说教也要严格的管理只有“双管齐下”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其中, 书里的“管教的基本原则”中说严格的管教是“必须认清让家长和教师管教的目的,这便是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塑造他,使他长大后何以成为一个成熟、负责任的人,在此过程中你会看见进步、挫折、成功和失败”。
我们应该清楚我们教育的目的。如今,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过于注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忽视了学生必须学习的礼仪和修养,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教条,背离了教育的目的。我们过多的期望于孩子成功“一俊遮百丑”。无风浪地成长,让其快乐而幸福。
但不幸的是,人生没有平坦的道路,没有起伏的大海也不会变成波涛。只有敢于承认失败和挫折是无耻的,正视它,直面它,才能使学生更加成熟。
其次书中说到了惩罚是对人不对事,管教是对事不对人。在学校,每天都会发生孩子的小磕小碰,每个都是父母的宝贝疙瘩,生怕出现意外,但在一个集体中出现小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事情发生时,利用冲突后的机会来说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然仍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加以化解,管教。
再次我们在管教中好注意“控制,但不唠叨”。因为,吼叫唠叨没有用,应用行动言行来证明给孩子看,在爱与管教中拿捏平衡。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
总的说,我们教育者不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而放弃了对学生的管教因为你的放弃会让学生感到没有人可以教育他,让他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成长,让其养成自狂自大、受不得半点委屈、对别人的不尊重无公德思想、无责任感的习惯,这样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悲。当他长大**后又是多么的“不健全”啊!如果是这样教育也就成了无效的教育。
因而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勇于管教、严格管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才是对国家教育的负责让祖国成为一个强盛而和谐的国家。
20xx年8月12日夜于银杏
勇于管教读后感11
《勇于管教》这本书被评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教书,该书的作者是詹姆士·杜布森,他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最高顾问。除了这本《勇于管教》,他的《培育男孩》一书也畅销全球。
《勇于管教》一书围绕“管教”一词展开,第一章阐述了管教是应对孩子挑战的最好方式;第二章阐述了管教的首要原则,即培养孩子对权威的尊重;第三章阐述了管教的另外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管教要与爱平衡;第四章阐述了管教原则的具体运用;第五、六章阐述了管教的神奇工具–强化定律;第七、八章阐述了学习中的管教与学习的障碍。
这本书阐述的内容,对现在的我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因为我有一群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更因为我有一个快到2岁叛逆期的乐乐。
先来说说带娃,1岁9个月的乐乐现在并不太乖巧,她小小的脑瓜里肯定想的是整个世界都要以她任性的小帝国为中心,所以晚上不爱穿尿片就大哭大闹、半夜醒了要喝牛奶、遇到喜欢吃的零食就吃得停不下来、坐长途汽车要看手机……要列举乐乐犯过的小小“罪状”,那可得长篇大论了。比如说半夜醒了要喝牛奶一事,不给孩子喝,孩子往往能声嘶力竭嚎叫很久,而只要泡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孩子马上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中了,要图省事,肯定是泡牛奶一劳永逸了。可是长此以往,消化不良、长蛀牙就要跟宝宝如影随形了。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可以半夜不喝奶的情况下,也就是大概一岁以后(生病情况除外),就坚决不让孩子半夜喝奶,孩子第一次也许会嚎哭半个小时,可第二次,第三次,她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后来,半夜不喝奶的习惯就养成了。还有晚上不穿尿片、坐长途车要玩手机等,我一样坚持自己的做法,不因为孩子哭闹或者孩子的哭闹让自己脸面挂不住就放任孩子。乐乐外婆有时有些仁慈、有时管教有些反复无常,我都尽量会善意提醒乐乐外婆,现在乐乐外婆对乐乐的管教也更好了。
不由孩子说了算,而由父母说了算,就是管教。在给予孩子足够的爱的同时,也务必对孩子的对抗进行管教。可我们为什么常常不愿意管教孩子呢?其实就是因为年幼的胖乎乎的孩子那般可爱,我们总是不忍心让孩子伤心;或者管教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时,孩子会表现得很讨厌父母甚至向父母说些难听的话,父母不愿意承受被孩子伤害的痛苦。
这样的观点与法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专家、儿童问题专家克洛德·阿尔莫《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一书中的观点如出一辙。克洛德在这本书中具体分析了父母之爱与一般意义上的爱的区别,成年人之间爱的标准往往是在一起感到快乐和占有对方,可父母之爱却不仅仅如此。
“在一起感到快乐远远不能够描述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特征:因为所有的父母都清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变故。在这些时候,父母必须做出一些举动,他们暂时会使大家感到不快,但却是非做不可的。比如父母会给孩子提出一些限制,但是这样做必定会使孩子感到痛苦。这种痛苦会很深,尤其因为孩子一般会把父母的这种坚决态度理解为一种不爱他的表现。因此,这个时候,孩子不快乐,父母同样不会快乐,他们必须在孩子面前坚持到底,并忍受自己知道无法避免的一种痛苦。”
最后,克洛德写道,父母之爱与一般意义上的爱的区别:首先在于父母肩负教育义务;其次,父母必须限制自己对孩子的占有欲。父母肩负教育义务,无非也告诉我们,要管教孩子。
那当和孩子没有对抗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引导孩子?《勇于管教》的作者詹姆士告诉我们,那就是强化定律。同时,强化定律需要注意两点,即奖励必须快速兑现和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比如父母想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可以以下操作方法。
再来说说当老师。我是在夏丏尊“教育上没有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这句名言的浸润中毕业并走入教师岗位的,怀揣着对学生无尽的爱,怀揣着要和孩子做朋友的想法,傻头傻脑地当了一年班主任,结果铩羽而归、一路败北。
问题在哪儿呢?《勇于管教》的作者詹姆士一针见血对地说出了原因:缺乏经验的老师往往一站到学生面前就渴望立即讨到他们的欢心,不希望与学生起冲突。可结果却是,老师一步步地纵容了学生的挑衅,并最终导致自己丧失权威。权威不足时,也许能勉强维持课堂纪律,可是班主任这样的身份基本是形同虚设了。
而且,作者詹姆士还写道:一位能够有效控制课堂,又不让人感到压抑的老师往往最受学生喜爱,原因有三:首先,秩序带来安全感。因为如果老师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任由班级里的小霸王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无法制止某些学生嘲笑和欺负其他学生,因此勇于管教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其次,学生热爱公正,当有人违反规则时他们希望立即予以惩处。再次,班级混乱的秩序会使学生神经紧张。
所以,当一位老师、当一位班主任,最首要的管教原则也是培养学生对权威、对班主任的尊重。
可最后,我还是不得不说,读了这本书,可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既然管教那么好,那还犹豫什么,严加管教孩子,严加管教学生吧。因为詹姆士同样在此书中,用自己25年来与父母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管教建议是在管教难题出现之前,花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共同分享欢笑和喜悦的时光。
勇于管教读后感12
在爱与管教建立平衡。管教是为了让孩子改掉坏习惯。每个父母都非常爱孩子,但是过度的爱很容易变成溺爱,最终伤害到孩子。爱与管教并举,能更好的培养孩子。
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认为这不仅是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管教孩子应该是父母毕生的责任。如何在爱和纪律之间找到平衡,需要我们的父母认真探索。
通过这本书,我认为孩子们需要爱、赞美和尊重。所以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爱心,让他们感觉到“父母是真心地关心爱护我”。正确的管教方法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也是。让我们为我们祝福和欢呼!!
勇于管教读后感13
关注学生的尊严但我们更要对他们严加管教、勇于管教,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说这样的话我的心里也是很不是滋味的,向来农村的孩子都是听话的、有礼貌的、孝敬父母的,但是在现在这样的高帽子戴下来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呢?在九十年代提倡的计划生育在农村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加上现代的生活、医疗、教育在孩子身上的投资远远超出了农村百姓的收入水平,因而一家一子或两子成了现在农村的主要家庭结构,有孩子的是个宝,没孩子的不想要。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每天面临的是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学生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看看在《保护法》下保护的学生们我们感到的是一阵阵的痛心,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啊!但是在部分学生家长的眼中国家提出的《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为了学生提出的,是用来保护学生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孩子的溺爱思想大大超出教育者的想象。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成效是什么呢?学生的自狂自大、受不得半点委屈、对别人的不尊重、欺负弱小,学业不合格、道德公德思想一落千丈,如潮水般的涌现出来。是啊!国家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学生的思想却退步了。看看犯罪的、吸毒的有多少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学生!
而国家提出的《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所把孩子看成了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的我们提倡尊重孩子的思想蹲下来看学生,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是对的因为学生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我们的后代。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从旧时的“严惩”到后来的“爱的教育”,世人的教育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能说这种变化是绝对的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变化是利与弊并存。可喜的是对待儿童的教育逐渐转化为尊重儿童,以儿童的成长为优先考虑。可担忧的是这种尊重、优先考虑是否制约了家长、教师对学生的应有的管教和家长、教师对自我责任逃避呢?我们都存在这种困惑,对待学生的“爱”与“管”难以拿捏它的“度”。“爱”恐怕过了头,造成他们成长环节的缺失使之骄傲、自私、唯我第一;“管”吧,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公主,心理的承受能力禁不起一点挫折。
但当读了詹姆斯-杜布森著的《勇于管教》。我们深感震惊:现在我国学生的情况和美国二三十年代是多么的相似啊! 在书的引言处有这样的话,让人深思:“在这个资讯发达,科技昌明的e时代,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不需要管教了吗?父母和师长的权威和必须的管教都必须丢弃了吗?”
因而我们提出了现代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必须严于管教。国家也提出了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我们的农村家长在当今的经济至上的冲击下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无伤害”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片面理解让教师的管理和教学工作难以延续。 而我们认为我们在教给学生以知识的同时必须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熟而且学会负责”,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爱与管教双管齐下”并不是偏颇任何一方,只有爱或只有管教都是有可能造成孩子人格成长的缺失。因此,既要理性的说教也要严格的管理只有“双管齐下”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其中, 书里的“管教的基本原则”中说严格的管教是“必须认清让家长和教师管教的目的,这便是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塑造他,使他长大后何以成为一个成熟、负责任的人,在此过程中你会看见进步、挫折、成功和失败”。要认清楚我们教育的目的,而当今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太过重视学生的人格、尊严而忽视了他们必须学会的礼仪与修养,让其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主义而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弛。我们过多的期望于孩子成功“一俊遮百丑”。无风浪地成长,让其快乐而幸福。但不幸的是生活中是没有坦途的没有起伏的海面终究变不出波涛骇浪,只有勇于承认失败与挫折不可耻,正视它,直接面对它,才会让学生心智更加成熟。
其次书中说到了惩罚是对人不对事,管教是对事不对人。在学校,每天都会发生孩子的小磕小碰,每个都是父母的宝贝疙瘩,生怕出现意外,但在一个集体中出现小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事情发生时,利用冲突后的机会来说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然仍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加以化解,管教。再次我们在管教中好注意“控制,但不唠叨”。因为,吼叫唠叨没有用,应用行动言行来证明给孩子看,在爱与管教中拿捏平衡。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
总的说,我们教育者不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而放弃了对学生的管教因为你的放弃会让学生感到没有人可以教育他,让他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成长,让其养成自狂自大、受不得半点委屈、对别人的不尊重 无公德思想、无责任感的习惯,这样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悲。当他长大成人后又是多么的“不健全”啊!如果是这样教育也就成了无效的教育。因而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勇于管教、严格管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才是对国家教育的负责让祖国成为一个强盛而和谐的国家。
20xx年8月12日夜于银杏
勇于管教读后感14
管教有时被认为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必要的行为,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们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管教不仅可以教导孩子们行为规范,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也可以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到爱孩子,但又要勇于管教。尽管孩子们可能会不喜欢我们此举,但这是为了他们未来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给他们定下规则,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如果他们违反规则,我们应该提醒他们,并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有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做正确的事情,以弥补他们做错的事情。此外,管教也应该支持孩子们的自我发展。我们可以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机会去学习新的东西,让他们有机会探索自己的潜能,扩展自我的能力。
总之,管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是为了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它不仅是父母给孩子们的一种思想指导,也可以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成长。管教是一种爱,是一种帮助,是一种责任。我们应该勇于管教,把它当作一种责任,让孩子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勇于管教读后感15
学校推荐阅读《勇于管教》一书,此书在我脑海留下深刻印象。
此书作者(美国)詹姆士·杜布森王跃进,源自于基督教文化,管教方法作为家教传统在欧美代代相传。
此书分为10个章节,杜博士用例子说明孩子会用哪些方式挑战父母的权威,同时在面对孩子的挑衅时,告诉父母如何面对。他阐述了“管教”这个词的概念,他告诉家长必须在纯粹的爱中勇于管教。
书中明确提出:有些专家认为品格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孩子放任自流。杜博士反对这样的观点。孩子只有在真爱和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当今时代,不良信息,不道德行为与优秀品质在社会中共存,父母若单凭运气和愿望期待孩子拥有良好品行,是不可能的。放任的教养方法,不仅是失败的,更是一场灾难。
他认为管教的首要原则培养孩子对权威的尊重。-要想孩子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父母。他认为有攻击性、粗暴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的有害的,必须抛弃,对孩子冷酷苛刻的父母伤害的是孩子的一生,我认为书中所说的:反对父母骂孩子是笨蛋的等语言上的伤害行为是非常正确的。自尊心是人的本性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东西,一个小小的事件就能使它受到伤害,而重建自尊绝非易事。
杜博士总结了家庭育儿的5个基本原则:
一、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是必须的,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孩子早期为父母权威的看法,将会影响以后对其他人的态度的基础。我认为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针对孩子犯错误这个事来责罚孩子,公正的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服自己的父母。
二、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当孩子犯错后,明白自已是罪有应得的时候,孩子在抹干眼泪后,常常会表现出对父母的爱,这时,父母要对孩子表现出他们对孩子的爱。
三、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对孩子的管教应该避免这种方式。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现在很多家庭条件很好,孩子要什么买什么,都会纵容孩子,这很容易养成孩子的奢侈享乐的坏习惯。孩子想要什么的时候,告诉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这是可以分配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孩子,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书中第五章,杜博士称这种管教方式为神奇的工具。就是通过奖励、赞美等方式培养孩子负责任的行为。杜博士提出来一个定律——强化定律。但用这种方式要适当。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可以使其他的一些东西。但奖励一定要及时兑现,否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因为父母的不守信用而造成孩子也养成这个坏行为。
四、在爱与管教建立平衡。管教是为了让孩子改掉坏习惯。每个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过度的爱易变成溺爱,最终害了孩子。爱与管教并举,能更好的培养孩子。
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想,不光是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管教孩子应该是父母终身的责任,如何找到爱与管教的平衡地带,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认认真真的去摸索了。
通过这本书我觉得孩子是需要爱的、需要赞美的、需要被尊重的。所以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爱心,让他们感觉到“父母是真心地关心爱护我”。正确的管教方法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愿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也一样,一起为我们祝福、加油吧!!
二年级二班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更加自信和有效地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希望这篇勇于管教读后感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