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精选范文 《范雎蔡泽列传》心得体会模板汇总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读者可以进一步思考书中的观点、理论和实践,总结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加深对文献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关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精选范文,和《范雎蔡泽列传》心得体会模板汇总的内容,大家快来看看吧。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精选范文 《范雎蔡泽列传》心得体会模板汇总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1

辩士与政客范雎读后感 史记看到这里,感觉遇到瓶颈了,觉得一直这么看一篇写一篇的方式已经写 不出什么变化。而且这一篇“范雎蔡泽列传”涉及的两个人均为辩士,说话特别 喜欢旁征博引,偏偏我钻牛角尖的毛病犯了,对每一个典故都返回去查阅来源, 很累很累。这段时间开始在网上与一些同好交流,思路宽一点了。想来想去,还 是得继续往前读,继续一篇一篇地写下去。 范雎的人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曾经凶险到被魏齐打断肋骨打折牙齿,他 装死,被人用草席裹着扔到厕所,“宾客饮者醉,更溺睢”。受此磨难的来由是: 当时范雎跟从魏国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须贾善辩, 就送给他一些黄金酒菜牛肉等,范雎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认为范雎暗通齐国, 回来就告诉了魏相魏齐,魏齐大怒,就把范雎拿来这么打了一顿。后来范雎在苇 席里央求看守他的仆人救他,说“公能出我,必重谢公”,仆人去报魏齐说把苇 席里的死人拿去扔了,当时魏齐已醉,就同意了,范雎这才得以逃脱。魏齐酒醒, 又派人去找他,幸好得到一个叫冯安平的人帮助把他藏匿起来,改名换姓得以存 活。真是飞来横祸。 后来,秦昭王派谒者王稽到魏国出使,郑安平去当他的侍者,向王稽推荐了 范雎,同时也告诉他范雎不敢白天露面,于是约到晚上偷偷去见了王稽,王稽了 解了范雎的才华,就约他在城外的凉亭碰头,带他去秦国。他们到秦国途中,遇 到当时秦相穰侯,范雎知道穰侯不喜辩士,就藏在车里不敢见穰侯,穰侯走了, 范雎分析穰侯聪明但见事较慢,等他反应过来可能会返回来搜车,就赶快下车躲 藏,果然不出所料……范雎就是这样一路小心躲躲藏藏地到了秦国。 但是到了秦国,秦昭王起初对他并不感冒,“使舍食草具,待命岁余”。

这时候,秦昭王已立 36 年,穰侯华阳君以及陉阳君、高陵君依仗太后的宠 幸在秦国出将入相,势力极大,“私家富重于王室”,穰侯正准备“越韩、魏而 伐齐寿岗,欲以扩其陶封”。

范雎知道这件事后,上书秦昭王,恳求秦昭王给个机会让他参见。 秦昭王看到他的上书后,终于决定见范雎一面。范雎第一次去参见秦昭王也 弄得很戏剧性,先故意走错路,冲到通往后宫的永巷,被宦官呵斥,说“大王来 了!”范雎说“大王是谁呀,我只知道有太后、穰侯,不知道有大王”以此激怒 振动秦昭王。秦昭王见到范雎,诚挚谢罪,然后屏退左右,三次跪拜,询问范雎 的建言。范雎先解释了为什么一再回避,不答秦王的询问,说我要说的话是“处 人骨肉之间”,有可能现在说了立马就命丧当场,但是这些话都是关系到匤扶国 君的大事,“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说白了就是先 要试一试秦昭王的诚意。这个,不能怪范雎矫情,估计是他吃亏吃怕了。 然后,范雎开始长篇大论论述国政。不过他沿袭一贯的谨慎,害怕有人偷听, 所以第一次只论述了秦国当时的对外政策,“先言外事,以观秦王之俯仰。”以 齐湣王攻楚,需取胜而最终“尺寸之地勿得焉”的例子说明“越人之国而攻”对 秦国不利,从而建议秦王“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 这段话的确很有说服力,难怪秦王信服。至此,秦王“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 且听从范雎建议,“伐魏,拔怀”范雎挺高明的,他在这次与秦王的会面中,只 字未提太后与穰侯,但却无形中让秦王否决了穰侯的计划。 接着范雎又劝说秦王“收韩”,秦王又听从了。几年后,君臣之间的信任逐 渐建立起来,这时候范雎才开始向秦王陈说厉害,劝说秦王削弱太后与穰侯等的 势力,重掌秦国实权。秦王“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并拜范雎为相。不得不说范雎心计很深啊,难怪穰侯回到陶邑后一直耿耿于怀, 抑郁而死。大概他百思不得其解,觉得“我并没得罪范雎呀,为什么百般算计于 我呢?”其实不过是因为他挡了别人上升的路而已。嘿嘿,可能是我小人之心了, 也许范雎真是满腔为国之心,坚决为民除害呢。不过,至少从《史记》中相关的 两篇中,即《穰侯列传》和这一篇《范睢蔡泽列传》看来,其实儴侯并不是一个 很坏的人,社会情势和个人努力造就了他的权势,同时因为他的权势又使他成为 别人攻击的目标,如此而已。谈不上谁高尚谁邪恶。就像那首歌唱的,“也许有 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唉,不喜欢这样的丛林社会却无处可逃。

范雎功成名就了,开始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甚至秦昭王也帮着他解决过去的 恩怨,把平原君诱到秦国为质,逼迫赵王交出躲在赵国平原君家的魏齐来交换平 原君。这一节倒表现出平原君的仗义,原来我一直以为在战国时期齐名的四君子 (我封的哈,刚才在网上查,一般是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即赵平原君、 齐孟尝君、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中,平原君相对平庸,想不到在魏齐这件事上表 现出难得的节操,不能不赞一个。秦昭王诱他至秦国后,他答秦王那段话:“贵 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夫魏齐者,胜之友也,在,固不出也, 今又不在臣所”耿直有余而狡诈不足,显然骗不了秦昭王。结果赵王惧秦国,围 了平原君府,魏齐逃出来,求见当时的赵相虞卿,虞卿挂了相印带魏齐逃回魏国 求见魏公子信陵君,想让信陵君帮助他们逃往楚国,信陵君犹豫了,曰“虞卿何 如人也?”时侯赢在侧,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也未易也。夫虞卿蹑履檐笠, 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 侯。当此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贫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

万户侯而间行。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 易也!”这段话说得实在太精彩,太痛快,我不得不全文引下来。侯赢的智慧以 及对魏公子的忠诚,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所谓恨铁不成钢,都在这段话里了。后 来他为魏公子“北向自颈”(见魏公子列传),实乃一难得的义士,令人击节称 赞。魏公子这才翻然悔悟,“大惭。驾如野迎之。”驾车到野外去迎接虞卿与魏 齐。但是,晚了,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颈”。后来,赵王取魏齐 王献秦王,秦王才放了平原君。

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故事就是这些了。当然,还有他如 何装穷试须贾,等等,不细说了,有点演义的味道了。感觉这时候的范雎是不是 太闲得慌啊,或者是觉得功成名就了,一定要显摆显摆?

但正是范雎开始显摆的同时,他开始走下坡路了。他为报恩而扶持的郑安平 不大争气,攻打赵国失败反倒率部投降了赵国,害得范雎为此事“席稾请罪”, 幸亏秦昭王“恐伤应侯之意”,未予追究,还下令让秦国人都不准议论此事。否 则按秦律他可能会被“收三族”(话说秦法真是过分严苛了,“任人而所任不善 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如果你推荐任用的人出了错或犯了事,他该受什么罚, 你同样受什么罚。)再后来,他推荐使用的另一个恩人王稽又因犯法被处死。范 雎更加觉得没面子了。

好在范雎还有知耻之心,这救了他。有一天,秦昭王临朝叹息,范雎探问原 因,昭王先分析了国际形势后说:“今武安君既死,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 多敌国,吾是以忧”史记中说昭王是想以此话激励范雎,在我看来这话实在是敲 打范雎,因为是范雎建议秦昭王整死了武安君白起,起用郑安平。“范雎惧,不 知所出。”无言以对。

这种情势给了蔡泽一个上位的机会。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2

或许是我个人的性之所近吧!母亲总说我喜欢操心别人的事。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就在心里默默地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这样?我想不是这样,我关心的不是别人的家长里短,也不是绯闻八卦,而是别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什么利弊得失,换作是我,我该怎么做。这一点“操心”我想是必要的。同时,反观历史上的大人物们,也总是要“操心”一些别人的事才能变得伟大。所以,我喜欢读《史记》也并非是替古人“操心”,而是为了自己“操心”。

近来我时常想起又反复思索的《史记》篇章,莫过“饭菜”的列传了。《范雎蔡泽列传》,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借用小品中的台词“饭(范)菜(蔡),光剩吃了。”我毫不客气地“吃”起来,反覆咀嚼这其中滋味。

初读这篇列传,我就被范雎跌宕起伏的经历和能言善辩的能力所吸引。他的一生有恩必偿,睚眦必较,几起几落,福祸相依。范雎家贫无资,跟着魏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屡战屡败的魏国根本得不到齐襄王的尊重,而范雎那能言善辩的嘴却获得了齐襄王的欣赏。这是幸事,却也成为了他回国后的祸根。

嫉贤妒能的魏相以为是范雎出卖国家机密换来的齐王馈赠,所以对范雎痛下毒手,折胁摺齿,还把装死的范雎扔到厕所之中,更让一起喝酒的人轮番向这具“尸体”尿尿。这种的情景,这样的行径,不仅是对范雎来说,只要是个人,这样的做法都是奇耻大辱,深仇大恨。可这不是坏事,而是魏国随从范雎日后成为秦国丞相张禄的开端。

深陷厕中的范雎彼时脑海中想的不是眼前的耻辱和仇恨,而是活下去。他得到了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得以虎口脱险,游说秦王。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范雎在成为丞相后也倾力报答这两个人,岂料这两位曾经的贵人,在日后会成为投敌叛国留人把柄的小人。而曾经告状陷害范雎的须贾,却因为在秦国客馆中见到故意衣衫褴褛去看他的范雎,心起善念,体恤故人,赠送棉袍一件。因这一件棉袍,须贾抵消了擢发难数的死罪。而那个残忍的魏齐迎来的则是抱头鼠窜危在旦夕的命运。

范雎的智谋高超,才使得他在秦国扶摇直上,位极人臣。他用不同寻常的恫吓的方式秦昭王获取信任,协助秦昭王攘除太后穰侯,大政奉还。他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制服群雄。秦昭王采用他的计谋,使赵王离间廉颇,任用赵括,最终实现了长平之战的大获全胜。长平之战的胜利归因于白起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更归因于范雎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计谋。然而白起长平之战的胜利,却为他换来最终人生的失败。为什么?因为他杀戮过多,功高盖世,引人嫉妒,导致最后身首异处。

那么范雎面对与白起相似的处境又会怎么办?起初他也只是害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直到他见到了一个燕国来的叫做蔡泽的丑八怪。蔡泽用了范雎游说的方式游说范雎,使得范雎瞠目结舌,深以为然。结果是范雎醒悟,主动让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蔡泽也深知进退,历任四朝,多有建树。客卿在秦国有大功而有善终的,除此二人,真是少之又少。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司马迁在书写最后的评价时非常纠结,感叹中又充满疑惑,疑惑里又有肯定。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彊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戹,恶能激乎?

有长袖就擅长跳舞,有资本就善于经商。这话真的是这样!司马迁和各位读者的经历感受也概莫能外吧。范雎蔡泽被世人认为是普通的善辩之士,然而还有很多人到老无成的人,他们不是因为计策不好,只是没有这样的辩才罢了。等到这两个人客居秦国,相继取得了卿相的地位,在天下流传功业,是因为强弱的势态不同。然而人才也要有偶然的机会,比这两个人更贤能,不能达到自己的心意的,又怎么说得过来!然而这两个人不受困厄,又怎么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呢?

不同于其他的太史公曰,或褒或贬,或直叙或转折。在这段太史公曰里,司马迁一改《史记》全篇,连用三个“然”字,足见其对于范雎蔡泽人生,还有那些“短袖难舞,少钱难贾”,计良而说拙,没有形势,没有机遇,不经困厄的人的种种成败探究。

我想,这些都是太史公“究天人之际”所得出的答案吧。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3

上学的时候总把范雎跟唐雎搞混。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小人书,《赠绨袍》。那时读的很无聊,没看明白为什么要赠一件袍子。现在重读范雎列传,才深感范应侯有情有义,是个恩怨分明的人。

蔡泽对应侯说:‘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感觉好熟悉的内容。李世民一定熟读史记,还对这句话进行了补充扩展,是个好学生呀。

读历史为什么呢?炫知识么?便是对古今中外的历史都了然于胸,喝酒的时候能吹得天花乱坠,对当下的工作也没甚裨益。像古人学习么?应侯留下远交近攻的战略,传颂千年,有几人能学到?学他功成身退?某还是先去考虑考虑怎么成功吧。

读书正行,读书正言,读书正心。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4

关于蔡泽,其实想写的不多。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又看了一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对蔡泽也作墨不多,基本上主要就写了他如何拐弯抹角旁征博引把范雎说服了,让他激流勇退,以保后半生的平安,另外客观上也为蔡泽上位提供了条件。

这一番劝说效果好得惊人,范雎简直把他引为知己,不但自己向秦王请辞,同时竭力向秦王推荐蔡泽,对蔡泽的评价是“其人辩士,明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这几句还淡然,关键是后面这句就厉害了:“臣之见人甚众,莫及,臣不如也”–我平生也见识了很多人了,没有比得上他的,连我自己也不如他。

–看来蔡泽的确是把范雎说.服了。

仔细看蔡泽的说辞,的确令人信服。连我都觉得说得很有道理,简直完全是为范雎考虑。春秋战国这个时代把辩士这个职业的素质磨炼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每次看到这些成功的辩士的业绩都令我拍案惊奇,真的太会说话了。

关键是范雎也是一名优秀的辩士,他应该深谙辩术,知道对方说话的话外音是什么,可能的目的在**,这就相当于高手对决,彼此招术及后着应该了然于心,但是范雎仍然信服了,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好了,不再啰嗦。简单说一下他们对话的过程。

上一篇说了,蔡泽是利用范雎正为不能应对秦昭王的暗责而惭愧的机会入秦求职的,当时蔡泽正四处碰壁,困顿不堪。他到秦国先派人扬言激怒范雎,说蔡泽大才,如果蔡泽一见秦王,必受重用而弃用范雎。范雎自恃才高,说:

“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蔡泽凭什么能夺我相位呢?就让蔡泽来见他。一见面,蔡泽故意傲慢,范雎怒,责问他“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蔡泽说:对头。范雎说:

“请闻其说”

然后蔡泽就从“四时之序”讲起,以商殃、吴起、越大夫种以及最近的白起为例,逐步推说,最后让范雎得出“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的结论,接受蔡泽的劝戒。其中很多话都很精彩,只是我不想摘录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吧。

基本上这一篇后面就没什么内容了。无非就是范雎称病辞官,秦王不许,称病重再辞,准了。蔡泽上位,先为客卿,后为秦相。

但只当了几个月就因为有人讨厌他,惧诛,请辞,归相印。后居秦国十几年,事秦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还事秦始皇,为秦使于燕,三年后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蔡泽的故事就是这些了。当然照惯例最后还有一段太史公曰。个人觉得这一段没什么营养,不提也罢。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5

起初,范雎想事奉魏王,但因家贫无资,只得先事奉魏中大夫须贾。一次,范雎跟随须贾一同使齐,经过数月任务都没有完成。齐襄王听闻范雎善辩,就派人给他送去金钱、牛肉、美酒,范雎推辞不受。须贾听说此事,大怒,认为范雎通齐。回到魏国后,须贾向相国魏齐报告此事,魏齐大怒,命令门客笞击范雎。范雎装死,被扔入厕中,又受到魏齐宾客撒尿侮辱。范雎向看守求情,得以逃出。范雎在魏国人郑安平帮助下得以藏身,更名张禄,后又经郑安平引荐,见到秦国使者王稽。王稽赏识范雎,将他带到了秦国,途中还躲过了穰侯魏冉的搜查。

范雎在被王稽介绍给秦昭襄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并没有受到秦昭襄王的重视。在穰侯魏冉打算越过韩、魏伐齐的当口,范雎上书秦昭襄王以自荐。秦昭襄王很高兴,于是召见范雎。范雎见到秦昭襄王后,举止言谈步步为营,对于秦国形势的分析头头是道。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之策,正中秦昭襄王下怀,被拜为客卿。五年后,秦昭襄王废宣太后,逐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拜范雎为相国。范雎被封于应地,号应侯。

应侯范雎执掌秦国大权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王稽被拜为河东守,郑安平出任将军,须贾受羞辱,魏齐、白起被逼死。后来,郑安平降赵,王稽私通诸侯,按秦法,范雎荐人不善,罪当收三族,虽然秦昭襄王没有治罪,但范雎还是托病引退了。

范雎辞相后,继任者是燕国人蔡泽。蔡泽做了几个月相国后,因受谗言而托病归还相印,被秦昭襄王封为纲成君。蔡泽在秦国十几年,曾先后事奉过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及秦始皇。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6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到各国诸侯中去游说,想在魏王手下谋职任事,因家境贫寒无法筹集活动费用,于是就先到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手下谋事。

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也跟随前去。

留在齐国好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

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愿接受。

须贾知道此事,大为恼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所以才得到这种馈赠,于是他让范雎收下牛肉美酒之类的食品,而把黄金送回去。

回国后,须贾心中对范雎十分忌恨,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

魏相国是魏国众多公子中的一个,名叫魏齐。

魏齐听了以后,怒不可遏,便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

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都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用来告诫后来者,以让他们不敢再随便泄漏国家机密。

范雎在草席里偷偷告诉看门人说“:老丈若能放我出去,以后我一定重重的酬谢您。”于是看门人就请求魏齐,让他把席子里的死人拿出去丢掉,魏齐醉醺醺地说“:可以。”范雎这才能够逃出来。

后来魏齐觉得不太对劲,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

魏国人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范雎便改名换姓,叫做张禄。

当时,秦昭王正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

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

王稽问他“:魏国的贤士有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的吗?”郑安平答道“: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的大事。

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人话还未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位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雎与王稽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

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后,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境内,车到湖邑时,远远望见有一队车马从西边奔驰而来。

范雎便问“:那边过来的是谁?”王稽答道:“是秦国之相穰侯,他到东边去巡察县邑。”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最讨厌诸侯的说客到秦国来。

此番相遇恐怕会侮辱我。

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过了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就站在车子旁问道“:函谷关以东有没有什么变动?”王稽答道“:没有。”又对王稽说“:诸君大概没有带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毫无用处,只会扰乱人家的国家罢了!”王稽答道:“臣下不敢。”两人随即告别而去。

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处理事情多有疑惑,刚才他怀疑车中藏人,却忘记搜查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说:“这件事穰侯不会甘休,必定后悔没有搜查车子。”大约走了十几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追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人,这才作罢。

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

王稽向秦王汇报了出使的情况后,趁机说道:“魏国有个张禄先生,此人是天下难得的能言善辩之士。

他说‘:秦国的国家处境危如累卵,但能采用我的谋略便可安全。

但需与大王面谈,不能用书信传达。’所以我把他载到秦国来。”秦王不相信他的话,只让范雎住在客舍,每日吃着粗茶淡饭。

范雎等秦王接见等了一年多。

当时,秦昭王在位已长达三十六年,向南攻下了楚国的鄢郢,楚怀王被秦囚禁,终于死在了秦国;向东打败了齐盡王,齐盡王曾经自称东帝,后来又去掉了帝号;还好几次围困了三晋的军队,对天下的辩士最为讨厌,从不听取采纳他们的意见。

穰侯、华阳君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而泾阳君、高陵君都是昭王的同母弟弟。

穰侯做相时,其余三人就轮流统率军队,每个人都有封邑,因为太后的缘故,他们私下的财宝比王室还多。

等到穰侯当了秦国的大将,为了要扩大他自己的封地陶邑,就想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

范雎就借这个机会上书昭王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推行政事,有功劳的不能不给奖励,有才能的不能不给官职,劳苦大的俸禄多,功绩高的爵位高,能管众多事务的官职大。

所以没有才能的不敢担当官职,有才能的也不致被埋没。

假使您认为我的话有可取之处,希望您能推行实现这一主张;如果认为我的话无用,那么长久地留我在这里也没有意义。

俗话说‘:庸碌的君主奖赏他宠爱的人而惩罚他讨厌的人;圣明的君主不会这样,奖赏一定施给有功的人,刑罚一定判在有罪人的身上。’如今我的胸膛耐不住铡刀和砧板,我的腰也承受史记不了小斧和大斧,怎么敢用毫无根据疑惑不定的主张来试探大王呢?即使您认为我是个低贱的人而加以轻视,难道就不重视保荐我的人对您所作的保证吗?“况且我听说周室有砥石厄,宋国有结绿,梁国有县藜,楚国有和璞,这四块美玉,产于土中,而著名的工匠却误认为是石头,但它们终究成为天下的名贵器物。

既然如此,那么圣明君主所抛弃的人,难道就不能够使国家强大吗?“我听说善于中饱私囊的大夫,都是从诸侯国里夺过来的;善于使一国富足的诸侯,都是从其他诸侯中取利的。

而天下有了圣明的君主,那么诸侯就不得独自一国特别富庶。

为什么呢?就为了诸侯富强就会分割了天子的权柄呀!良医知道病人的生死,而圣主则明了事情的成败。

有利的事就去做,有害的事就舍弃不做,有疑虑的事就先稍微的试一下,即使是舜和禹再生,也不能改变这个道理。

深切的话,我不敢写在书里;浅显的话,又不值得听。

我想,或许是我太愚笨,不能够启发君主的心,或者是您认为我太低贱而不能任用。

如果不是这样,我希望您能赐给我一、二次进宫的机会,得见您的天颜,如果我说了一句没用的话,就请把我处死。”秦昭王看后大喜,就向王稽道歉,派人用专车去接范雎。

这样,范雎才得以入离宫和秦昭王相见,到了宫门口,他假装不知道是内宫通道,就往里走。

这时恰巧秦昭王出来,宦官很生气,驱赶范雎,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乱嚷着说:“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他想用这些话激怒秦昭王。

昭王走过来,听到范雎正在与宦官争吵,便上前去迎接范雎,并向他致歉说:“我本该早就向您请教了,正遇到处理义渠事件很紧急,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现在义渠事件已经处理完毕,我才得机会向您请教。

我这个人很糊涂,不聪敏,让我向您敬行一礼。”范雎客气地还了礼,这一天凡是看到范雎谒见昭王情况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是肃然起敬的。

秦昭王屏退了左右近臣,宫中再无别人。

这时秦昭王直跪着向范雎请求说“:先生怎样赐教于我呢?”范雎应道:“嗯嗯。”像这样请了三次,秦昭王跪着说“:先生真的不肯教导寡人吗?”范雎答道“:我怎么敢这样呢?我听说,从前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他正是个渔父,在渭水边钓鱼,当时,两人的交情还很疏远。

等到文王赏识他,封他为太师,带他一起回去以后,二人所谈的话就深切了。

所以文王能够得到吕尚的协助,而终于称王天下。

这之前,如果文王疏远吕尚而不和他深谈,那么周朝就不具备做天子的厚望,文王、武王也就无人辅佐来成就他们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如今我是个寄居异国他乡的臣子,与大王交情不深,而我所希望陈述的都是匡扶补正国君的大事,我处在大王与亲人的骨肉关系之间来谈这些大事,本想奉献我的一片忠心,可不知大王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大王接连三次问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并非害怕什么而不敢谈,就是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直言,明天就会被处死,我也不敢逃避。

大王如果能确实按我的话去做,那么死亡就不值得让我忧虑了,就是漆身生癞,披发装疯我也不会感到羞耻。

况且,像五帝那样圣明的人终不免一死,三王那样的仁爱之人也躲不过死神,春秋五霸那样的贤能都死了,乌获、任鄙那样力大无比的壮士也难免死去,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那样勇猛威武之士也一个个死去。

由此可见,死亡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

处在这种必然的情势下,如果可以对秦国稍有补益,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我又何必担心呢!伍子胥被装在口袋里逃出了昭关,路上夜里行走,白天躲藏,走到陵水,饭也吃不上,只好往前爬,裸着上身,叩着响头,鼓起肚皮吹笛子,在吴国街市上讨饭。

但他最后却复兴了吴国,使阖闾成为霸主。

假使我能像伍子胥一样极尽智谋效忠秦国,就是再把我囚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但我的主张却得以施行,我又担心什么呢?从前箕子、接舆漆身生癞,披发装疯,可是对君主毫无用处。

假使我也跟箕子有同样的遭遇披发装疯,可是能够对我所尊敬的君主有所裨益,这就是我的一大荣耀,我又有什么值得羞耻的呢?我所担心的,只是怕我死后,天下人看见我为君主尽忠反而遭死罪,因此闭口停步,没有谁肯到秦国来罢了。

现在您在上面害怕太后的威严,在下面被奸臣的媚态惑乱,住在深宫禁院,离不开左右近臣的把持,终身迷惑不清,也没人帮助您辨出邪恶。

长此下去,从大处说国家灭亡,从小处看也会使您孤立无援,处境危险,这就是我害怕的事情。

至于贫穷、屈辱之类的事,处死、流亡的忧患,我是从不害怕的。

如果我死了秦国得以大治,那就死了也比活着更有意义。”秦昭王直跪着说“:先生何出此言?秦国偏僻遥远,寡人愚昧不尚,承蒙先生降尊屈辱到这里来,这是上天要寡人来打扰先生,来保存我家的宗庙。

我能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正是上天恩赐我的先王,而不抛弃他们的这个后代啊。

先生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从今以后,事情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都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指教我,不要再怀疑我。”范雎听了后下拜,秦昭王也连忙还礼。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四面都是坚固的要塞,北方有甘泉高山、谷口险隘;南面环绕着泾、渭二水蜿蜒如带;右边有陇山、蜀郡;左面有函谷关、商阪,勇士百万,战车千辆,形势有利就可出击,不利就入守,这是王者的领土呀!人民畏惧私斗,却能英勇为公而战,这是称王者的人民呀!现在大王兼有地利、人和这两种有利条件,凭着秦国士兵的勇猛,战车的众多,去制服诸侯,就如同放出韩卢那样的猛犬去捕捉跛脚的兔子那样容易,建立霸王的事业是完全能够办到的,可是您的臣子们却都不称职。

秦国到现今闭关固守已经十五年,之所以不敢伺机向崤山以东进兵,都是因为穰侯没有忠心地为秦国出谋划策,而大王的计策也有失误的地方啊。”秦昭王直跪着说“:我愿意听一听我失策之处何在。”可是范雎发觉谈话时周围有不少人在偷听,就不敢提宫廷内太后专权的事,就先谈穰侯对诸侯国的外交策略,以此观察秦昭王的表情,于是就向秦昭王进言说“:穰侯要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这并非良策,出兵太少,就不能战胜齐国;出兵太多,对秦国本土有害。

我猜测,君王的计划是要少派兵,而要韩、魏二国派出所有的军队来支援,这样就不合道义了。

现在已看出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并不真正与秦国亲善,您却要史记越过他们的国境去攻打齐国,合适吗?这在策略上来看考虑欠周。

况且有这种失算的先例:先前齐盡王向南攻打楚国,杀楚军,斩楚将,开辟了千里之遥的领土,可是齐国最后连寸尺大小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迫使它不可能占有啊。

各诸侯国看到齐国疲惫困顿国力大减,君臣不和,便发兵攻打齐国,结果大败齐国。

齐国将士受辱溃不成军,上下一片责怪齐王之声,说‘:策划攻打楚国的是谁?’齐王答道:‘是田文策划的。’于是大臣起兵叛乱,田文逃走。

齐国之所以一败涂地,就是因为他们攻打楚国,反而肥了韩、魏的缘故呀!这就是所谓‘借兵给贼,送粮给盗’呀!大王不如结交离秦国远的国家,而攻打离秦国近的国家。

攻下一寸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地;攻下一尺地,就是大王的一尺地。

现在不采用这个计划反而要攻打远方的国家,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吗?而且像从前的中山国,有五百里的地方,赵国独自把它并吞了,不但成就了功名,而且又附带得到了实利,天下诸侯就没有人能侵害他们。

现在韩、魏二国,位于中原,是天下的中心地带,大王如果要称霸天下,一定要亲近中原各国,使自己成为天下的中心,然后用这来威胁楚、赵两国。

楚国强盛,你就亲近赵国,赵国强盛,你就亲善楚国。

楚、赵两国都亲善了,齐国一定会觉得害怕,齐国一怕,就必定会呈送谦卑的国书,献上珍贵的礼物来贡奉秦国。

齐国亲善了,那么韩、魏两国因此就可以获得了。”昭王说“:我早就想亲近魏国了,可是魏国是个变化无常不守信用的国家,我无法同它亲近。

请问怎么才能亲近魏国?”范雎回答说:“大王可以说好话送厚礼来接近它,不行的话,就割让土地购买它。

再不行,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昭王说“:我就恭候您的指教了。”于是授给范雎客卿官职,同他一起策划军事。

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

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

客卿范雎后来又劝说昭王道:“秦、韩两国的地形,就像织绣一样互相交错在一起,秦国有韩国的存在,就像树木里面生蠹虫,人的心脏、肚子有毛病一样,天下局势不变动倒罢了,天下局势一有变动,会对秦国构成祸害的国家,那个会比韩国更大呢?君主倒不如去收服韩国。”昭王说:“我本来就想收服韩国,只是韩国不肯答应,我该怎么办呢?”范雎答道“:韩国怎能不答应呢!大王派兵去攻打荥阳和成皋,二地的道路就被截断了。

再北面守住太行山的道路,那么韩国在上党郡的驻军就不能下太行山来相救了。

大王一派兵攻打荥阳,他们的国家就被截为三段,韩国眼看一定会灭亡,他怎能不答应呢!如果韩国听命,那么您的霸王功业就可以考虑了。”昭王说:“好。”于是派遣使者到韩国去。

范雎一天比一天受秦王信任,一转眼几年过去了。

一次范雎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议事说:“我住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田文,从没听说齐国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以及高陵君、泾阳君,从没听说秦国有秦王。

独掌国家政权的人可以称王,能够兴利除害的人也可以称王,执掌生死大权的可称为王。

如今太后独断专行毫无顾忌;穰侯出使国外,根本不向您报告;华阳君、泾阳君等惩处断罚随心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也从不向您请示。

这四大权贵聚于一国而国无危机的,从未有过。

人们处在这四大权贵的统治下,就是我所说的没有秦王啊。

既如此,则大权焉能不落于旁人之手,政令又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听说善于治国的,就是要在国内使自己的威势牢固而对国外使自己的权力集中。

穰侯的使臣把握大王的重权,对诸侯国发号施令,他又向天下遍派持符使臣订盟立约,征讨敌方,攻伐别国,没有谁不敢听命。

如果打了胜仗,攻下了某个地方,那么利益就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封地陶县,使诸侯各国都疲敝破败。

如果打了败仗,就会引起国内百姓的怨恨,使国家蒙受祸害。

诗说:‘树木繁茂,枝叶就会分垂,枝叶一分垂,就伤害了它的本干。

过分扩张属国的封地,就会危害他的本国,过分尊崇臣下的权柄,就会卑弱他的主上。’崔杼、淖齿二人独揽齐国的大权,结果崔杼射伤了庄公的大腿,淖齿抽掉了盡王的筋,把他挂在宗庙的栋梁上,盡王立刻就死了。

李兑独揽赵国的大权,把赵武灵王囚禁在沙丘的宫里,一百天后被困饿而死。

如今我听说秦国的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相帮同,最终是不要秦王的,这也就是淖齿、李兑一类的人物啊。

再说夏、商、周三代亡国的原因,就是君王把大权全都交给宠臣,恣意饮酒纵情游猎,不理朝政。

他们授权任职的宠臣,一个个妒贤嫉能,瞒上欺下,谋取私利,从不为君主着想,可是君王又不醒悟,因此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如今秦国从小乡官到大官吏,甚至大王的左右侍从,没有一个不是相国穰侯的亲信。

我看到大王在朝廷孤单一人,我暗自替您担忧,在您之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如梦初醒大感惊惧,说“:说得对。”于是废弃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

秦昭王就任命范雎为相国。

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到封地陶邑去,由朝廷派给车子和牛帮他拉东西迁出国都,装载东西的车子有一千多乘。

到了国都关口,检查他的财物,宝物珍玩比王室还要多。

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时值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

范雎当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为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

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

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份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

须贾一见到范雎吃惊地说“:范叔原来没死啊。”范雎答道“: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

我以前得罪了魏相国,所以逃亡到这里,怎么敢再游说呢!”须贾问:“现在范叔在这里做些什么事呢?”范雎说“:我在帮人做佣工。”须贾心里十分怜悯他,就留他同坐喝酒,说:“你竟然落魄到这种地步!”就拿了自己的一件粗丝袍子送给了他。

须贾趁便问道“:秦国的相国张君,你知道他吧。

我听说他在秦国很得宠。

有关天下的大事都由相国张君决定。

这次我办的事情能否成功也取决于他。

你有没有跟相国张君熟悉的朋友啊?”范雎说:“我的主人与他很熟,就是我也能求见他,请让我带您去见张君吧!”须贾说:“我的马有病,车轴又折断史记了,不是大车驷马,我从不出门。”范雎说“:我愿意替您向我的主人借来四匹马拉的大车。”范雎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进了秦国相府。

府中人看见,认识范雎的人都回避离开了。

须贾见到这般情景甚觉奇怪。

到了相府门口,范雎对须贾说:“您等着,我替您先去向相国禀告一声。”须贾就在门口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坐车进来的那个人呀!”守门的人说“:那人就是我们的宰相张君哟!”须贾听了,大吃一惊,知道受到范雎的愚弄。

于是就袒衣露膀,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请罪。

于是范雎派人挂上大幅帐幕,召来许多侍从,才让须贾上堂来见。

须贾见到范雎连叩响头口称死罪,说:“我没想到您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这么高的尊位,我不敢再读天下的书,也不敢参与天下的事了。

我犯下了应该煮杀的大罪,把我抛到荒凉野蛮的胡貉地区我也心甘情愿,让我活让我死只听凭您的决定了!”范雎说“:你的罪状有多少?”须贾连忙答道“:拔下我的头发来数我的罪过,也不够数。”范雎说:“你的罪有三条:从前楚昭王的时候,那申包胥为楚国请求秦军击退吴兵,楚王把荆地五千户的地方封给他,包胥辞谢不肯接受,就是因为他自己祖先的坟墓也在楚国,救楚国也是为保全祖坟呀!现在我先人的坟墓也在魏国,你从前以为我在齐出卖魏国,就在魏齐面前进谗言,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当魏齐把我扔在厕所里侮辱我的时候,你不去阻止他,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喝醉了酒,又在我身上撒尿,你怎么这么狠心啊!这是你第三条罪状。

但是你今后能够不死,是因为你赠我粗丝袍的情意,还算有一点老朋友的旧情,所以我饶你一死。”于是辞别须贾,结束了会见。

随即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决定不接受魏国来使,责令须贾回国。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让所有诸侯国的来使与他同坐堂上,酒菜都很丰盛。

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像马一样喂他吃饲料。

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躲藏在平原君家中。

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王稽曾对范雎说“:不能预知的事情有三件,无可奈何的事情也有三件。

君王说不定哪一天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一件事;您也可能突然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二件事;我也可能突然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三件事。

如果君王有一天死去了,您即使因我没被君王重视而感到遗憾,也是无可奈何的。

如果您突然死去了,您即使为还未报答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

假使我突然死去了,你即使因不曾及时推荐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范雎听了闷闷不乐,于是就进宫告诉昭王说:“不是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不是大王的贤明,就不能使我显贵。

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爵位已经封到列侯,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于是昭王就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

王稽做了河东太守,三年可以不派使臣呈报赋税收入。

范雎又向秦昭王举荐曾保护过他的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

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范雎任秦相国的第二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秦国向东进攻韩国的少曲和高平,夺取了这两个城邑。

秦昭王听说魏齐躲在平原君府邸,他想非替范雎报了此仇不可,就故意写了一封很亲切的信给平原君说“:我听说公子重情义,很愿意和公子结为朋友,劳驾公子到我这里来,我要和您畅饮十天。”平原君本来惧怕秦国,看了信又认为秦昭王真的有意交好,便到了秦国见了秦昭王。

昭王陪着平原君宴饮了几天,便对平原君说:“从前周文王得到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称他为仲父。

现在范君也是我的叔父,范君的仇人,现躲在公子家中,希望公子派人回去,把他的头拿来,不然,我是不会放公子出关的。”平原君说:“人显贵的时候,结交很多的朋友,是以防将来贫贱的时候,有个依靠;人富裕的时候,结交很多朋友,是为了将来穷困的时候,有个地方投奔。

魏齐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的家里,我也一定不会把他交出来,况且他现在不在我家里。”昭王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君王的弟弟在我秦国,范君的仇人魏齐,在平原君家里。

君王赶紧派人拿他的头来,否则,我便发兵攻打赵国,你的弟弟平原君也休想出关。”赵孝成王接信后,就派军丁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相国虞卿。

虞卿估计赵王不可能被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齐一起逃出了赵国,两人抄小路奔逃,可是思虑再三,诸侯中没有一国可以马上抵挡秦国的。

于是两人又逃到大梁,想靠着信陵君的力量,逃到楚国去。

信陵君听到这个消息,畏惧秦国,心中犹疑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并问道“:虞卿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啊!”当时侯嬴正好在旁边,说:“一个人固然是不容易了解,要真了解那人怎样,也是很不容易啊!那个虞卿,穿了一双草鞋,肩挂雨伞去见赵王。

第一次见赵王,赵王就赐白璧一双,黄金二千四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就拜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就接受了赵国的相印,封为万户侯。

当时,天下之人谁不知他的名声。

魏齐当时正穷得无地容身,就逃到虞卿那里,虞卿不顾爵禄的尊贵,解下相印,抛弃了万户侯,变装和他一起逃走。

能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投奔您,您却问‘这个人怎么样’。

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也实在不容易啊!”信陵君听出这番话中含有讥讽自己的意义,就深感愧疚,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

可是魏齐听到的是信陵君当初不大肯接见他的消息,一怒之下便自杀身亡。

赵王得知魏齐自杀身亡,终于取下他的脑袋送到秦国。

秦昭王这才放平原君回赵。

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秦国进攻韩国的汾陉,夺取了它,并在靠着黄河边上的广武山筑城。

五年后,昭王又采取应侯的策略,用反间计使赵国上当受骗,使赵国改用前史记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军。

因此秦兵才能在长平城大败赵军,又进兵围攻邯郸。

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

对此应侯自知罪责难逃,就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

依据秦国法令,举荐了官员而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那么举荐人也同样按被举荐官员的罪名治罪。

这样应侯应判逮捕父、母、妻三族的罪刑。

秦昭王怕伤了应侯的心,就在国中颁布命令,如果有人敢提郑安平的事情,就用郑安平的罪处罚他。

同时赏赐给相国应侯的食物,反而一天比一天丰厚,来顺应应侯的心。

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

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昭王上朝的时候,也不禁叹息,应侯走上前去说:“我听说‘人主忧虑是臣下的耻辱,人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现在大王在朝中叹息忧虑,臣大胆请求大王治我的罪。”昭王说“:我听说楚国的铁剑锋利而歌舞演技拙劣。

这个国家铁剑锋利则士兵勇敢,歌舞拙劣则国君能深谋远虑。

能深谋远虑而指挥勇敢的士兵,我恐怕楚国要打秦国的主意。

事情如果不在平时预作准备,就不能够应付突然发生的变化,现在武安君已死,郑安平等人又背叛秦国,国内没有良将,国外又多敌国,我就为这些事情忧虑。”昭王想要用这些话来激发应侯,却不知应侯听了觉得非常害怕,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蔡泽得知这种情况,就从燕国投奔到秦国。

蔡泽,是燕国人。

曾经游学各地,遍求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以谋官任职,都没有成功。

有一次他请唐举给他看相,说“:我听说先生给李兑看相,曾说‘百天之内将掌握大权’,有这事吗?”唐举答道“:有这事。”蔡泽又说“:像我这样的人会怎么样呢?”唐举仔细看了他一遍,笑着说:“先生生成朝天鼻,阔肩膀,凸额头,鼻子眉毛挤一堆,再加上罗圈腿,我听说圣人不在貌相,大概说的是先生吧?”蔡泽知道唐举是跟自己开玩笑,就说“:富贵是我本来就有的,我所不知道的是寿命的长短,希望听听你的说法。”唐举说“:先生的寿命从今以后还有四十三岁。”蔡泽笑着表示感谢走开了,随后对他的车夫说:“我吃白米饭和肥肉,赶着车马奔驰,身怀黄金官印,把紫色丝带结在腰里,在人主面前揖让谋划,享受荣华富贵,四十三年该满足了。”便离开燕国到了赵国,但被赵国赶了出来。

随即前去韩国、魏国,路上遇着强盗抢走了他的炊具。

他听说应侯保荐郑安平、王稽两个人,都在秦国犯了大罪,所以应侯心里深觉愧疚,就向西来到秦国。

他想进见秦昭王,就先派人在应侯面前扬言一番来激怒应侯说“:燕国来的宾客蔡泽,那是个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智谋之士。

他只要一见到秦国国王,秦王就会使您处于困境而削去您的职权。”应侯听了,就说:“五帝三代的事理,百家的学说,我都通晓。

众人的辩论,我都能击败他们,他怎么能逼我,而抢去我的相位呢?”他派人把蔡泽召来,蔡泽进来,对应侯只是拱手作揖并不下拜,应侯本来就对他不大高兴,现在又看到蔡泽这种傲慢态度,就责备他道:“你曾扬言要取代我做秦相,可曾有这种事?”蔡泽回答说“:有的。”应侯说“:让我听听您的高见。”蔡泽说“:吁!您为什么还想不通这个道理呢?要知道,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轮回,都是有了成果,就要离开。

再说,一个人活着,能够身体强健,手脚灵活,耳聪目明,胸藏仁义,这难道不是士人的愿望吗?”应侯说:“是的。”蔡泽说:“以仁为本,主持正义,推行正道,广施恩德,愿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天下人拥护爱戴而尊敬仰慕他,都希望让他做君主,这难道不是善辩明智之士所期望的吗?”应侯说“:是的。”蔡泽又说“:位居富贵显赫荣耀,治理一切事物,使它们都能各得其所;性命活得长久,平安度过一生而不会夭折;天下都继承他的传统,固守他的事业,并永远流传下去;名声与实际相符完美无缺,恩泽远施千里之外,世世代代称赞他而永不断绝,与天地一样久长。

这不就是上天降给有道德的君王的祥瑞征象,以及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吗?”“对的。”蔡泽说:“如果落得个像秦国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那样的结果,您愿意吗?”应侯知道蔡泽要用这些话来堵自己的嘴,从而说服自己,便故意狡辩说“:为什么不可以?那个公孙鞅侍奉秦孝公,终身没有二心,一心为公家而毫不顾念自身;设置刀锯酷刑来禁绝奸诈邪恶,切实论赏行罚以达到国家太平;他推心置腹,坦露真诚,身受全国的怨恨毁谤;虽然欺骗了老朋友公子..,夺取了他的军队,但却安定了秦国,使全国百姓都蒙受利益。

最后为秦国俘虏了敌将,打败了敌军,开辟了千里的土地。

吴起侍奉悼王,他不让私情妨害公事,不让谗佞小人掩蔽忠良义士;不听信苟且附合的话,也不相信苟合谄媚的行为;绝不因为危险而更改自己的行为;为了实行正义,不怕大家的责难。

这都是为了要使主上称霸,国家富强,所以不躲避任何灾祸凶险。

大夫文种侍奉越王,即使在主上受到穷困羞辱的时候,他还是竭尽忠诚,毫不懈怠;即使在主上快要灭亡的时候,他还是竭尽才能辅助主上,而不离开;等到帮助勾践雪耻复国,成功以后,却一点也不骄矜自负;处在富贵的地位上,却一点也不骄傲怠慢。

像这三个人,他们的行为,正是义的最高表现,忠的最高操守。

所以君子为了大义赴死难,就会勇往直前,视死如归。

正因为人活在耻辱的环境里,还不如死了以后受到人的尊敬,享受荣耀的好。

士人本来就有牺牲生命,来成就自己的声名的。

只要是有大义存在,即使死了,也毫无怨恨。

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蔡泽说“:君王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下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敬,丈夫诚实,妻子忠贞,这是一家的福分。

所以比干忠诚却不能保住殷朝;子胥多谋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可是晋国大乱。

这些都是有忠诚的臣子、孝顺的儿子,反而国家灭亡、大乱的例子,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没有圣明的君王和贤良的父亲肯听从他们的劝导。

所以天下人都把他们君父的所作所为,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怜悯他们的臣子为了尽忠、尽孝,却反而遭到被杀、被放逐的命运。

现在,像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为人臣能够尽忠,这是对的。

但是他们的君王只想称霸天下的思想却是错误的。

所以世上的史记人批评这三个人虽然能够建功立业,却没有恩德流传后世。

难道他们真希望这样不遇明主而死吗?如果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后,才可以留下忠诚的美名,那么微子也就不值得被称为仁人了,孔子也就不值得被称为圣人了,管仲也就不值得被称为伟大了。

一个人建立功业,难道不希望完成吗?如果能够保全生命,又能够赢得美名,这是最成功的;声名可作后世典范而自身性命不能保全的,这是次一等的;名声被人诟辱而自身性命得以保全的,这是下等。”说到这些,应侯称赞他讲得妙。

蔡泽趁热打铁地说“: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身为臣子竭尽忠诚建立功绩那是今人仰慕的。

闳天事奉周文王,周公辅佐周成王,难道不也是竭尽忠诚极富智慧吗?按君臣的关系而论,是商鞅、吴起、大夫文种那样关系好呢,还是闳夭、周公这样的好呢?”应侯说:“商鞅、吴起、大夫文种比不上闳夭、周公。”蔡泽说“:既然这样,那么您的人主慈爱仁义,信用忠臣;厚道诚实不忘旧情;他贤能智慧,跟那些有才能明大理的人士关系极为密切,情义深厚不背弃功臣。

在这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怎么样?”应侯不便回答,就说:“不知道怎么样。”蔡泽说“:如今您的人主亲近忠臣,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您施展才能,努力替人主解决危难,整治国家,平定叛乱,增强兵力,排除祸患,消除灾难,拓宽疆域,增种谷物,富民强国,加强人主的权力提高国家的地位,显示王族的高贵,天下诸侯没有哪一个敢于侵凌冒犯自己的人主,人主的威势压倒一切诸侯,震动海内四方,功劳显扬于万里之外的地方,声名光辉灿烂,流传千秋万代,在这些方面您比起商鞅、吴起、大夫文种来怎么样?”应侯说“:我比不上。”蔡泽说“:如今您的人主亲近忠臣,不忘旧情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而您的功绩和受到的信任、宠爱又比不上商鞅、吴起、大夫文种,可是您的官职爵位已极其高贵,私家的富有远甚于他们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恐怕您遭到祸患要比他们三位更惨重,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险。

俗话说‘:日正当中以后,就会往下转移;月圆了以后,就会慢慢亏缺;万物达到了极盛,就会慢慢衰微。

这是天地中的规则。所以,能够顺应时势进退的,也正是圣人所守的常规啊!’因此,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为官;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归山林。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7

圣人说‘:龙飞天际,去见在上位的大人,必能发展抱负。’又说‘:不用正当方法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上飘飞的浮云。’现在先生的怨仇已报,恩德已还,所有的心愿都已达到。

这个时候,还没有应变的计策,我暗自觉得先生很不明智。

况且,像翠、鹄、犀、象这些动物,它们所处的地位,并不是没有远离死亡。

但是,造成它们死亡的原因,就是受到香饵的诱惑啊!像苏秦、智伯这两个人物的足智多谋,不是不能够避开耻辱远离死亡,可是他们之所以死于非命,其原因就是被贪得无厌所迷惑。

因此圣人才制定礼法,节制欲望,向老百姓征收财物要有一定限度,使用百姓要按时节,也要有所节制。

所以心志不过分强求,行动不骄横无理,时时事事严守制礼节欲的原则而不失掉它,因此天下才承继他们的事业而永不断绝。

从前,齐桓公多次联合各国诸侯,匡正天下。

在周襄王元年葵丘大会的时候,他露出了骄傲自得的神色,马上就有很多国家背叛了他。

吴王夫差,他的兵力天下无敌,凭借他的强横勇悍,轻视各国诸侯,欺凌齐、晋两国,后来,也因此而国亡身死。

夏育、太史轍二人,一叱咤呼叫,就能够惊退三军,但是最后却死在庸夫手中。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处在最强盛的地位,却不遵行道义,对人不谦逊,不知节制的后果啊!商鞅为秦孝公明订法令,遏止奸诈的本源,有功必赏以爵禄,有罪必罚;统一国家度量标准,分配田地,使人民生活安定,民风淳朴;鼓励人民努力农事,全家协力,增产增收;学习攻战阵法。

这样一举兵就能扩展领土;一收兵务农就能富强国家,秦国因此无敌于天下,在诸侯中树立威信,成就秦国的霸业。

功成名就,却最终被处以车裂的刑罚。

楚国方圆千里,有百万军队,白起仅率数万军队与楚国作战,只一次战役就攻下鄢、郢二个大都城并烧了楚国祖坟地夷陵;第二次战役又向南吞并了蜀地汉中;又越过韩国、魏国远征强大的赵国,杀死赵将赵括,将降兵四十万全杀死在长平城里,血流成河,喧嚷的声音,响如雷霆;于是攻进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奠定了秦国的帝业。

楚国、赵国本是天下的强国,但却是秦国的仇敌。

从此后,楚、赵两国都恐惧地臣服了,不敢再攻打秦国,这是白起造成的威势啊!他一人征服了七十多个城池,然而大功告成之后,却在杜邮亭被秦昭王赐剑自裁。

吴起为楚悼王订立法令,削减了大臣的威权,黜免无能的人,除去无用的人,裁减冗官,杜绝豪门贵族的请托,整饬划一了楚国风俗,禁止游民无业游荡,选练既能耕田又能作战的农民士兵,向南收取了杨越,向北吞并了陈、蔡两个小国。

粉碎了纵横家的无用学说,使往来游说之士无法开口,禁止结党营私而鼓励百姓为国家耕作征战,使楚国政治安定,兵力震动天下,威慑诸侯各国。

功业告成,可是最后遭肢解惨死。

大夫文种为越王深谋远虑,避免了会稽被困亡国在即的危急,采用屈降计策来图谋生存,借着君臣受辱而求得复国的荣光,开垦荒地,招募游民充实城邑,开辟农田,种植谷物,率领全国各地的民众,把上上下下的力量集中起来,辅助勾践这样贤能的君主,报了夫差灭越的深仇,终于灭掉了强劲的吴国,使越国成为霸主。

功业彰著,威高信重,可是勾践终于忘恩负义将他杀死。

这四位先生,功业告成却不离开官位,遭祸竟至于如此悲惨。

这就是所说的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啊。

范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超脱世俗远避世事,永远做个逍遥自在的陶朱公。

先生难道没有看过赌徒吗?有的喜欢押大注,有的喜欢分次下小赌注,这些都是您所明知的。

现在您作秦国相国,出计不必离开座位,策划不必走出朝廷,坐而指挥即可控制诸侯,谋取三川之地;展开威势,用来增强宜阳实力,打通羊肠坂道的天险,堵塞了太行山的通路;又切断了范氏、中行氏二家的要道,使得六国不能够合纵;进而修筑千里的栈道,通到蜀郡、汉中,使得天下诸侯都害怕秦国。

秦国的目的达到了,先生的功绩也达到了顶点。

这也就是秦国要分功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还不隐退,那就是商鞅、白起、吴起、大夫文种一类的人了。

我听说‘用水来照,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用人来照,可以知道自己的吉史记凶’。‘功成名就之下,是不能久留的’。

这四位前人的灾祸,您何必再去经受呢?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送回相印,把它让给贤能的人,自己退隐山林观览流水,享用伯夷正直廉洁的美名,长享应侯爵位,世代称侯,而且有许由、延陵季子谦让的声誉,像王乔、赤松子一样的高寿,这么做比起终遭灾祸来怎么样呢?那么您看处于哪种情况好呢?忍耐不能自动离去,犹疑不能自我决断,必定会遭到与四位前人一样的灾难。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8

《易经》上说:处在至高地位上的龙,必有悔恨的事发生。

这就是指那些在上而不能下、伸而不能屈、往而不能自己回顾的人啊!希望先生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应侯说:好的。

我听说‘有欲望而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欲望;要占有而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占有。

承蒙先生教导,我恭听从命。于是便请蔡泽入坐,待为上客。

几天后,应侯上朝,向秦昭王进言道:有位新从山东过来的说客叫蔡泽,他很有口才,通晓三王的典事,熟悉五霸的业绩和世俗的变迁,秦国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给他。

我见到的人很多,还没有谁能赶得上他,我比不上他。

所以我冒昧地把他的情况禀报给您。”秦昭王便召见了蔡泽,跟他谈话后,很喜欢他,授给他客卿职位。

应侯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

昭王竭力让他执管大事,应侯便称病重,终被罢掉相国官职。

昭王第一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于是任命蔡泽担任秦国的相国,向东灭掉了周朝。

蔡泽在秦国做了几个月的相国,就有人恶语中伤他,他害怕被杀,便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他被赐封为纲成君。

蔡泽在秦国居住了十多年,曾事奉昭王、孝文王、庄襄王。

最后事奉秦始皇,为秦国出使燕国,三年后燕国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太史公说:韩非子曾说:“长袖的人善于舞蹈,钱多的人善于做生意。”这句话真对呀!范雎、蔡泽二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一般辩士。

然而,那些游说诸侯直到头发苍白也没遇到知音的,并不是他们计策谋略拙劣,而是使游说获得功效的条件不够。

到了他们两人寄居秦国,能够相继取得卿相地位,功名流传天下,其原因本是因为国家的强弱形势不同啊。

但是辩士也有偶然的巧合,像这二人一样的贤能之士,却没有机会发展抱负的,又怎么能够数得清呢!但这两人要是没有遇到困厄的境遇,又怎能奋发有为呢?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9

战国时代,不仅名将辈出,靠一张嘴折服群雄的辩士也大有人在,秦国后期的范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范雎是魏国人,自负有才,便四处游说诸侯,希望他们接纳自己的建议,但是都没有成功。只好屈居魏国一个叫须贾的大夫手下做门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谷出使齐国,齐王很赏识他的才能,便重赏于他。须谷将此事报告给了魏国权贵魏齐,魏齐认定范雎通敌卖国,命人将他打个半死,还让人往他身上撒尿。范雎装死逃了出去,跟着秦国使臣逃到了秦国去了。

秦国当时的国王是秦昭王嬴稷,他以武力征服了周边小国,对范雎这种靠最边吃饭的辩士不以为然。于是,范雎给秦王上书一封,历陈秦国之弊端,秦王之险境,秦王这才召见了范雎。

当时,秦国的内政由宣太后和穰侯把持,范雎要上位,就得将宣太后和“国舅”穰侯等权贵排挤出朝廷,但当时的范雎只是一介布衣,与秦王也没有交清,而宣太后和穰侯都是秦王的骨肉至亲。所以,范雎先不忙着表达自己的主张,而是先试探秦王,见秦王情词恳切,这才说了心里话。范雎先是举了姜太公和文王的例子,表明即使交情很浅也可以对彼此深信不疑;又举出伍子胥的例子,以示自己愿意对秦王忠心不二。秦王听后深受感动。不久,秦昭王废弃了宣太后,将穰侯等四大贵族赶出京城,拜范雎为相。范雎说秦王的成功,是范雎走上政治高峰的起点,也体现了古人超高的语言智慧。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10

我读了《范睢远交近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要精忠报国,因为范睢都被国家打得骨头都断了。一直打到他断气为止。而且还往他身上撒尿。你看多残忍啊!可是范睢却一直精忠报国。

曾经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短篇就是,有一个主人和一只狗。那个主人是打麻将的,一大输了就拿着那只狗出气。那只狗被他打的身上血红血红。我隐隐约约看到了狗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有一天,主人家失火了,只见那火有八尺高,顿时听到了屋子里的尖叫声。可是那只狗跑到了公安局,在哪里直叫。有时拽拽警察的衣服有时不停地回过头去看看。于是,那只狗带着警察倒了他的主人家。九死一生,幸亏他的主人没有死。于是,他的主人在也不打它了,反而对他要好了起来。

你看,连动物也知道报效祖国何况我们人呢?

最后,我们还是有一个解不开的迷,就是范睢为什么被国家打断了骨头还不休息几日直接上别的国家。第二个是他为什么被国家打得皮开肉俏他还能精忠报国么?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11

蔡泽是燕国的策士,曾经游说各地,游遍大大小小的诸侯,但都没有取得成功。适逢秦国的相国范雎向秦王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犯了大罪过,秦王责备范雎,范雎内心感到愧疚。蔡泽便趁机西行,到了秦国。

范雎是秦国的宰相,拥有着超凡的智慧与谋略,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对秦国吞并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个很有历史地位的人物。当时,天下人很少有人口才超过他,秦国没有一个臣子能得到像他那样的宠幸。而蔡泽恰恰选择范雎作为他的游说对象。

蔡泽考虑到自己身份低微,很难得到身为宰相的范雎的接见,于是就采用了激将法。为了让范雎接见,在刚到秦国时,就扬言说:“从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智士,只要他一见秦王,秦王就一定会逼迫范雎退休,获得他的相位。”这一说法让范雎很震怒,范雎想:“五帝三代的事情我都知道,众人都辩不过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蔡泽怎么能抢去我的相位呢?”范雎于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召见了蔡泽。

蔡泽见到范雎,只是拱手作揖,并不下拜,并且接连抛出了若干个问题:身为臣子的志向难道不是使君王能够采纳自己的言论,为百姓谋福,得到天下人的尊慕与拥戴吗?身为人主的志向难道不是将万事万物治理得井井有条,天下人都守着他的道业,世世代代相传吗?在得到范雎的认同之后,蔡泽继续反问道:“如果像秦 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那样的结果,你愿意吗?”

商鞅是秦孝公时期的官员,在任期间改变秦国旧的律令,强化了军事。因此帮助秦国建立了霸业,可是自己却因为得罪了太子被车裂。吴起为楚悼王订立法令,统一了楚国的风俗,兵威震动天下,各国诸侯都屈服在楚国的威势之下。完成了这些大功之后,被分解惨死。文种为勾践定下了深远的计谋,辅佐勾践杀了夫差,使越国称霸天下。大功完成之后,勾践把他杀了。这几个人都尽心尽力辅佐君王使国家富强,却在功业完成之后惨遭杀害。

范雎知道蔡泽要把自己驳倒,于是就故意歪曲事理,赞赏了商鞅、吴起、文种几个人的才华以及功劳,说道:”士人本来就有牺牲生命,来成就自己名声的,只要是有大义存在,即使是死,也毫无怨恨,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蔡泽却说:“像比干那样的忠心,却不能保存殷商;像伍子胥那样的聪明,却不能保全吴国;像申生那样的孝顺,却使得晋国大乱。这些都是国家有忠臣、孝子,却反而是灭亡混乱的例子。现在像商君、大夫种,他们为臣能够尽忠,这是对的。但难道他们真希望这样不遇明主而死吗?如果能够保全生命,又能够赢得美名,这是最成功的;声名可做后世的典范,但却因此而牺牲生命,就是次一等的了;声名受世人辱骂,但却能保全生命的,这是最下等的了。”

这时范雎开始认为蔡泽说的有道理。蔡泽则又继续说:“现在您的主上对忠臣的亲近,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您使得国家富足、增强主上势力的功业也比不上商君、吴起、大夫文种,但是官职和私家财产却超过这三个人。如果您还不想退隐,恐怕您的祸害比这三个人还要大。我不禁为先生暗自感到危险。万物到了极盛,就会慢慢衰微,这是天地的准则啊!况且,现在先生仇已报,恩德也都已偿还。此时还不另做打算,我暗自觉得先生实在很不明智。既然秦国的目的已经达到,先生的功业也达到极点,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归还相印,退隐岩穴呢?这样既可赢得伯夷那样的美名,又可世世代代享受应侯的俸禄。这样和受到祸害被杀相比那一种结果更好就看先生怎样选择了!如果不能下定决心离开相位,那么一定会遭到那三个人的祸害!希望先生能仔细考虑一下。”

范雎于是就请蔡泽入座,把他当作上宾。几天之后又把蔡泽推荐给昭王,自己辞去了相位。昭王于是封蔡泽为相。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关于蔡泽的描述主要是蔡泽说服范雎、取得相印这一部分。而蔡泽说服范雎取得相印本身则反映了蔡泽的智慧和口才。让范雎交出相印,这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既然范雎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与胆识,而且口才极佳,又怎么会辞职呢?但是蔡泽却做到了这一点。

蔡泽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精心的设计。他为了使得范雎接见自己,先故意放大话激怒他;为了引起范雎的重视,又在范雎召见他的时候故意长揖不拜;开始劝谏时又连开多个反问句,增加气势、强化语气;在范雎故意扭曲事理、成心难为时,又通过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提出功臣、策士所应作出的选择;在范雎认为他说的有些道理后,又进一步指出潜在的危险及避免的途径,做出正反两方面的预测。

其次,蔡泽对于人性及事理的分析非常透彻。蔡泽深谙事物发展到最强盛时便会开始走向衰败、事物在最低潮时又会开始复兴的自然法则,因此在劝谏范雎时,将这一事物发展规律贯穿于游说过程。蔡泽同时也知悉人性的弱点,因此在劝说范雎时,把人性弱点对人的危害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然,范雎本身深明事理、具有超人的智慧也是蔡泽劝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试想,如果范雎不熟知事物兴极必衰的自然法则、不了解贪婪必招祸害的社会法则,贪恋权势,热衷财富,那也不会交出相印。

这一故事表现的是范雎和蔡泽两个超凡历史人物的片段。虽然这两个历史人物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是他们演绎的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所折射的对人情世故的解析和判断、对处理事情所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却值得我们深刻的体会和学习。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12

夏商周三代之政一直是儒家心目中的施政典范。继周而起的秦虽一扫乱局,一统宇内,但其严刑峻法的施政形态一直为后世訾议,虎狼之国的称谓也如影随形。其实,秦国引以为据的施政基础——法家理论,作为除儒家之外最重要的理论因素,还深度参与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实践。正所谓“阳儒阴法”,秦国的代兴,不仅从现实的政治空间上将中国统为一体,更在思想流脉上对丛生的理论形态进行了规整,在此意义上,秦的统一无疑是对历史进行了一次宽广的塑形。作为后发之国的秦,何以能担当大任?其具有什么样的特性,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以至能将汹涌的历史浪潮,掘引至其所开辟的途渠之中呢?《史记·秦本纪》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清晰地勾勒了秦国的发展史,从中可见秦国的崛起之路。秦建国晚,国力弱,文化落后,起点较低,除春秋秦穆公时期一度强盛外,其国际地位基本无甚改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法家理论的鲜活实践,深度塑造了秦国的国家形态,奠定了秦的强国地位,商鞅变法可以说从宏观上奠定了秦国国力,使其基本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条件。范雎入秦,助力秦国廓清了权力生态,制定了合理的对外方针,并对秦国的人才战略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商鞅变法的战略优势有效转化为具体的政治成果,最终确立了秦的大国态势及统一使命。《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若以商鞅变法奠定秦国积强的局势为历史长河之遒劲潜流的话,那么范雎集权于君及远交近攻的策略张设则是将战国时势推向风光险峰的汹涌浪涛。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13

该篇是战国末期秦国两位国相范睢和蔡泽的合传。

范睢和蔡泽同是辩士出身,在任秦相之前都曾走过一段坎坷的道路。范睢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蔡泽游说诸侯四处碰壁,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气馁,后来“羁旅入秦”,凭着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终于成为秦相。范睢任相后在外交上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秦国历史上有一定功绩。但他的致命弱点是“每饭之德必赏,眦睚之怨必报”,感情用事,因小失大,以致害死名将白起,又任用亲信,造成恶果。蔡泽说服范睢让位后被命为国相,他的志向是个人长享富贵,因而一旦得到满足便不再进取,所以难有大的作为。作者全面地记述了他们的事迹,而为其立传的主旨则取“能忍訽于魏齐,而信威于强秦”这一角度,颂扬他们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的精神,这或许是“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

这是一篇相当生动,富于艺术魅力的传记作品,它的写法几乎近于小说。首先,叙事波澜起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如写范睢脱险一节,由范睢遭到毒打到他佯装死去,再到他被抛到荒野,最后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情节一波三折,而范睢顽强、机智的性格便在情节的展开中刻画出来。再如,写范睢入秦巧避穰侯,以及他乔装引诱须贾入宫等也都极尽曲折之妙,读来引人入胜。其次,运用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形象。如唐举为蔡泽看相,戏言其貌不扬,寥寥几笔一副朝天鼻,凸额头,塌鼻梁,端肩膀,罗圈腿的容貌体态便漫画般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再如,范睢与蔡泽互相辩难,各自揣摩对方心理,你来我往,争长论短,从中不难看出范睢故意狡辩以逞其强,而蔡泽胸有成竹必欲战而胜之的各自心态。读它简直无异于读一篇小说。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14

范雎是秦昭王的相国,辅佐昭王使秦国走向强盛,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作为如此卓越的一个臣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首先,范雎受到屈辱能够隐忍。范雎是魏国人,年轻时想要侍奉魏王,因为家境穷困无法维持生计,于是先到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做事。有一次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跟随须贾一起出使,留在齐国好几个月,都没有完成任务。

齐王听说范雎很有辩才,于是就派人给范雎送了十斤**和一些牛酒,范雎辞谢,不敢接受。须贾听到了这件事,误以为范雎将魏国的机密告诉了齐王,回国后把此事告诉了魏国的公子魏齐。魏齐听到后怒不可遏,命门人鞭打范雎,打掉了他的牙齿,打断了肋骨。

范雎装死,就把他丢到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宴请宾客,宾客们喝醉后都向他的身体撒尿来侮辱他。范雎央求看守把他放出去,并从此改名叫张禄。

适逢秦王派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便将范雎推荐给王稽,王稽发现范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又将他推荐给秦王。范雎通过自己的才华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最终使秦王对他言听计从,后来喂须贾吃马料,逼迫魏齐最终自杀。

一般人如果遭受这样的折磨与侮辱,可能会选择不再存活于这个世界。可是纵观历史,古代许多成大事的人,如张良、韩信,都选择了隐忍,咬牙坚持下来,最终走向成功。换一个角度看,其实这些人物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挫折与侮辱。

如果须贾不曾怀疑范雎,如果魏齐没有当众侮辱他,如果宾客没有在他身上撒尿,那么范雎或许一辈子都只会在须贾手下做无名小卒,他的名字或许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史册上。秦国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强盛。整个天下的格局都有可能发生改变。

可以说,范雎受到的屈辱,实际是对他的救赎。屈辱的经历不仅救了他,也救了秦国。

其次,范雎对事情具有非凡的预见能力。王稽用车载着范雎回到秦国时,远远望见秦国穰侯的车马赶来,范雎便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独揽大权,他最讨厌说客进入秦国,此番相遇恐怕他会侮辱我,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

”过了一会儿,穰侯果然到来,慰问王稽之后,询问他:“谒君大概没有带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毫无用处,只会扰乱政治罢了。

”王稽回答说:“没有。”说完就立刻辞别而去。

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个聪明人,但考虑事情稍微迟缓一点。他刚才怀疑车里有人,可是却忘了搜查一下,他这一去必定会懊悔的。

”于是范雎就跳下车,自己步行。穰侯走了十多里路,果然派人来搜查车子,没有搜到什么便离去了。

范雎能在事情发生之前便有所预料,应该归功于他平素对于事情的观察与积累。后来到秦国被秦王冷落的这一年多时间里,范雎一直在密切观察着天下的动态,并思考如何制定秦国的发展计划及外交政策。因为他进行了长期的思考,所以才能够在秦王接见他的时候马上对于天下形势做出分析,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范雎因为时时做好被重用的准备,才会抓住机会被秦王赏识。

范雎是一个极具智慧的臣子。秦昭王想要成就霸业,而太后和穰侯掌握朝中大权,专横跋扈,目空一切。穰侯甚至不请示秦昭王就攻打齐国,来扩大自己的封地。

在朝政混乱的时候,昭王急于寻求一个有才能的人帮助自己实现大业。范雎把握住了最好的时机,上书诚恳自荐,请求为秦王提供建议。他列举了姜太公和伍子胥的例子,阐述自己如果直言进谏,做出为国家有利的事,即使触怒君王、被判死刑也不足为惜。

他所担心的并不是死亡,而是如果天下人听说自己为尽忠而死,贤人便不会到秦国为秦王服务了。这一番话既表明了他对秦王的忠心耿耿,又避免了之后与秦王讨论敏感话题时触怒秦王,遭到杀害。做事情前预料到最差的情况,并想办法加以预防,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是范雎的聪明之处。

范雎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与常人不同。正常诸侯都会选择与周围国家订立盟约,保证在小范围内不受到侵害,而去攻击遥远的国家。而范雎却提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即:

与远方国家建立外交,计划攻打周围国家。仔细思考,确实很有道理。秦国作为相对比较强大的国家,周围的韩国、魏国攻打自己的胜算非常小,所以没有必要与附近国家进行结盟。

而如果去攻打遥远的齐国等国家,路途遥远,军队疲惫,劳民伤财,即使战争取得了胜利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反而让周围的国家趁机得利。而如果与遥远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先从周边的国家开始蚕食,渐渐扩充自己的土地,最后再与强大的齐国对峙,无疑是成就霸业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是小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说,“远交近攻”的策略是范雎结合了秦国的地理位置、国力等综合情况进行考虑提出来的,体现了范雎思考的缜密与深入。

但是,范雎也有一些我不太赞赏的做法。在功成名就之后,凡是给予他帮助、甚至是一点小恩小惠的人都给予报答;相反,凡是曾经待他不好、甚至是瞪他一眼的人都给予报复。报答恩人的做法是值得赞赏的,但是报复小仇小怨这种行为未免有些心胸狭隘。

既然已经官至宰相,向那些人证明了自己,又何必记仇呢?况且,也正是那些人激发了自己的斗志,使得自己能够做到今天这一地步啊。应该像韩信一样去奖赏他们,而不是选择进行报复。

尽管我对范雎的某些做法不太赞同,但是从整体上看,我还是对他感到深深的敬佩与欣赏。范雎,真乃一代人杰!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15

蔡泽是燕国的策士,曾经游说各地,游遍大大小小的诸侯,但都没有取得成功。适逢秦国的相国范雎向秦王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犯了大罪过,秦王责备范雎,范雎内心感到愧疚。蔡泽便趁机西行,到了秦国。

范雎是秦国的宰相,拥有着超凡的智慧与谋略,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对秦国吞并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个很有历史地位的人物。当时,天下人很少有人口才超过他,秦国没有一个臣子能得到像他那样的宠幸。而蔡泽恰恰选择范雎作为他的游说对象。

蔡泽考虑到自己身份低微,很难得到身为宰相的范雎的接见,于是就采用了激将法。为了让范雎接见,在刚到秦国时,就扬言说:“从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智士,只要他一见秦王,秦王就一定会逼迫范雎退休,获得他的相位。

”这一说法让范雎很震怒,范雎想:“五帝三代的事情我都知道,众人都辩不过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蔡泽怎么能抢去我的相位呢?”范雎于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召见了蔡泽。

蔡泽见到范雎,只是拱手作揖,并不下拜,并且接连抛出了若干个问题:身为臣子的志向难道不是使君王能够采纳自己的言论,为百姓谋福,得到天下人的尊慕与拥戴吗?身为人主的志向难道不是将万事万物治理得井井有条,天下人都守着他的道业,世世代代相传吗?

在得到范雎的认同之后,蔡泽继续反问道:“如果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那样的结果,你愿意吗?”

商鞅是秦孝公时期的**,在任期间改变秦国旧的律令,强化了军事。因此帮助秦国建立了霸业,可是自己却因为得罪了太子被车裂。吴起为楚悼王订立法令,统一了楚国的风俗,兵威震动天下,各国诸侯都屈服在楚国的威势之下。

完成了这些大功之后,被分解惨死。文种为勾践定下了深远的计谋,辅佐勾践杀了夫差,使越国称霸天下。大功完成之后,勾践把他杀了。

这几个人都尽心尽力辅佐君王使国家富强,却在功业完成之后惨遭杀害。

范雎知道蔡泽要把自己驳倒,于是就故意歪曲事理,赞赏了商鞅、吴起、文种几个人的才华以及功劳,说道:”士人本来就有牺牲生命,来成就自己名声的,只要是有大义存在,即使是死,也毫无怨恨,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蔡泽却说:“像比干那样的忠心,却不能保存殷商;像伍子胥那样的聪明,却不能保全吴国;像申生那样的孝顺,却使得晋国大乱。这些都是国家有忠臣、孝子,却反而是灭亡混乱的例子。

现在像商君、大夫种,他们为臣能够尽忠,这是对的。但难道他们真希望这样不遇明主而死吗?如果能够保全生命,又能够赢得美名,这是最成功的;声名可做后世的典范,但却因此而牺牲生命,就是次一等的了;声名受世人辱骂,但却能保全生命的,这是最下等的了。

”这时范雎开始认为蔡泽说的有道理。蔡泽则又继续说:“现在您的主上对忠臣的亲近,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您使得国家富足、增强主上势力的功业也比不上商君、吴起、大夫文种,但是官职和私家财产却超过这三个人。

如果您还不想退隐,恐怕您的祸害比这三个人还要大。我不禁为先生暗自感到危险。万物到了极盛,就会慢慢衰微,这是天地的准则啊!

况且,现在先生仇已报,恩德也都已偿还。此时还不另做打算,我暗自觉得先生实在很不明智。既然秦国的目的已经达到,先生的功业也达到极点,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归还相印,退隐岩穴呢?

这样既可赢得伯夷那样的美名,又可世世代代享受应侯的俸禄。这样和受到祸害被杀相比那一种结果更好就看先生怎样选择了!如果不能下定决心离开相位,那么一定会遭到那三个人的祸害!

希望先生能仔细考虑一下。”

范雎于是就请蔡泽入座,把他当作上宾。几天之后又把蔡泽推荐给昭王,自己辞去了相位。昭王于是封蔡泽为相。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关于蔡泽的描述主要是蔡泽说服范雎、取得相印这一部分。而蔡泽说服范雎取得相印本身则反映了蔡泽的智慧和口才。让范雎交出相印,这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

既然范雎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与胆识,而且口才极佳,又怎么会辞职呢?但是蔡泽却做到了这一点。

蔡泽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精心的设计。他为了使得范雎接见自己,先故意放大话激怒他;为了引起范雎的重视,又在范雎召见他的时候故意长揖不拜;开始劝谏时又连开多个反问句,增加气势、强化语气;在范雎故意扭曲事理、成心难为时,又通过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提出功臣、策士所应作出的选择;在范雎认为他说的有些道理后,又进一步指出潜在的危险及避免的途径,做出正反两方面的**。

其次,蔡泽对于人性及事理的分析非常透彻。蔡泽深谙事物发展到最强盛时便会开始走向衰败、事物在最低潮时又会开始复兴的自然法则,因此在劝谏范雎时,将这一事物发展规律贯穿于游说过程。蔡泽同时也知悉人性的弱点,因此在劝说范雎时,把人性弱点对人的危害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然,范雎本身深明事理、具有超人的智慧也是蔡泽劝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试想,如果范雎不熟知事物兴极必衰的自然法则、不了解贪婪必招祸害的社会法则,贪恋权势,热衷财富,那也不会交出相印。

这一故事表现的是范雎和蔡泽两个超凡历史人物的片段。虽然这两个历史人物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是他们演绎的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所折射的对人情世故的解析和判断、对处理事情所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却值得我们深刻的体会和学习。

朋友们,关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精选范文的模板内容都整理在上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用,也请记得多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2406.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3年12月1日 下午6:00
下一篇 2023年12月1日 下午6: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