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秀才读后感 巴山秀才感慨评述

巴山秀才是一篇由清代文学家林语堂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秀才在巴山上的生活和经历。这篇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分享巴山秀才读后感的内容。

巴山秀才读后感 巴山秀才感慨评述

巴山秀才读后感1

自从上次看了《易胆大》后,我就对川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爱好。这次听说又要演出两场分别是《巴山秀才》和《易胆大》,这样的机会自然是不会错过的了。

7点钟我准时在娇子**厅门口给网友“重庆戏痴”打了个**约见。我们来了两个人他却说只有一张票了,郁闷,幸好这时别人又拿来一张票,我们才如愿,我又问明天《易胆大》的票,他说明天的票没了,又一次郁闷,我只好打消了明天看戏的念头,还好明天的戏上次看过了,这次就专心看今天的戏吧。戏痴又拿出了2张请柬,算是对我们的补偿吧。

话不多说,我们一进“金沙国际剧场”的门,立刻就迎上来一位漂亮的礼仪小姐,我就问她我们的位置在哪?她看了看我手上的大红请柬说,你们是拿了请柬来的吧,那么请跟我来,直接到贵宾席,套了黄色的座位就是了。哈哈,心里暗喜,本来我们的票号是最后面最靠边最不好的位置,这下我们被安排到了第6排靠近中间最好的领导的席位。

呵呵,坐这一排的大部分是一些中老年人。只有我和赵赵两位年轻人。我自我解嘲的对他说,川剧的观众就是应该老中青相结合啊,继承和发扬川剧的优秀传统的重担,以后就要落在我和他的头上了。

这场戏改变了我对主演陈智林的看法,个人感觉他这次主演的巴山秀才在表演上要比上次我在锦江剧场看见的易胆大要好,上次那个易胆大我感觉是游离了戏剧之外的一个人物。那么这次的老秀才则可用中规中举,恰如其分来形容。我在想陈智林小时候一定是以练习唱功为主的,他的念白和唱腔都十分的出色,可以说是顶级的水平,这是他的特长;也许是由于胖的原因,当对于唱工而言他的表演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但是他演巴山秀才却是个例外。

也许是他实际年龄偏大,在生活中担当重任,操心过度,所以在此扮演一个老人有点“本色演出”的味道吧。(在第2的《易胆大》中我坐的是第3排,看见大冬天里脸上无数有的还正在往下滴的汗水他却不能去抹一把的陈智林,我心里却突然有了一种感动,莫名的开始喜欢这个人了,此是后话)

由于题材原因,就我而言或者说就大多数观众而言可能都是更喜欢《易胆大》这部戏。之所以这么说除了大家知道的原因外,我还认为《巴山秀才》出现了更多的单一人物或者只有两个人在台上唱戏的场景。比起《易胆大》的场景沟壑交错,人物层出不穷,情节变幻莫测来说,《巴山秀才》则显得单薄了许多。

全剧让我最感动最悲伤的时刻是老铁匠死了的时候,虽然我知道编剧定位的最感动最悲伤的时刻应该是全剧的结尾老秀才死亡的时候,但是因为老铁匠死的时候是两个人一起哭,而老秀才死的时候却只有孟娘子一个人哭,所以我自然最感动前面那一个场景,呵呵,当然这不是最主要原因,其实老秀才的死是在意料之中,而且比较老一套,而老铁匠的死却有点带有英雄主义的色彩,更容易让人感动。

全剧我最喜欢的人物居然是那个戈什哈。他的一出场和亮相就十分的精彩。面对刚刚还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县令,衣着光鲜的戈什哈派头十足的打着官腔不可一世的把县令轰了出去。

两个人的服装和言谈举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由得让人感叹不到京城不知道官的大小。戈什哈这个人物虽小,也没多少戏和台词,却是做足了功夫,每次布置场景的都是他,一挥手一抬足都十分的讲究,既体现了大官的高贵又体现了下人的服从。看来做下人也是有品位的。

这出戏的服装设计是无法和《易胆大》相比的,在我眼里是比较失败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女主角霓裳,在这出戏里她的服装大多有紧身设计,刘宜瘦小的身材看起来象是一个17,8岁的小姑娘,可是头上却戴着一个大大的发饰,看起来头重脚轻,十分的奇怪。虽然那个头饰很有塞外风情的感觉,但是别忘了这是在成都啊,而且应该有其他的合适的服装来体现恒宝制台大人是旗人这一剧情。

而刘宜的戏路又适合演那种成熟稳重的,看起来就更怪了。这个人物给我感觉很失败,可惜这么一个好的演员了。

然后是孟娘子的服装太过漂亮光鲜,当老夫妻俩逃难到成都住在科甲巷下官房三号,店么姑来催帐的时候她还是一身光鲜呢。老秀才一身破烂和粗布衣服挨了打回来,夫妻俩对唱“要考要告”的时候,两人的服装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是张之洞的服装也让我感到奇怪,他穿的褂子不象褂子,长袍不象长袍一样的东东,一边一片,还露了小腿,貌似从没见过这么怪的服装了。虽然说干瘦老头的人物形象设计可能是考虑了历史真实人物的原因,但是也不至于看着这么离谱的啊,呵呵。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就是剧场里刺耳的鼓掌声了。依我看来,在演戏中途就鼓掌,不仅仅是对剧情和气氛的打断,而且也是演员的表演的不尊重。但是莫得法,好象现在的大多数观众还是习惯多鼓点掌声热闹点。

其中更让我受不了的是一次掌声,不是在每一场的间歇大幕拉上的时候,而是在表演的中间,有一个爱出风头的人单独的大声的鼓掌象是要表达什么,周围的人见此情景给个面子也大概的那么鼓动了几下,不冷不热的。真不知道是谁在演戏了。象这些中途鼓掌,看过的戏喜欢提前说出来的小动作,我向来是比较反感的,呵呵。

个人爱好而已。

因为坐的是贵宾席,我理所当然的收获了一份这出戏的印刷精美的简介,保存了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巴山秀才读后感2

魏明伦是当代最杰出的戏曲剧作家,凭借一己之力,让下里巴人的川剧登堂入室,在众多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

魏先生的作品兼有文学之雅和舞台之妙。文人写戏,有文思而无舞台;戏迷写戏,有舞台而无文思。魏先生从小就是戏迷,甚至曾登台表演,同时亦是书痴文人,他笔下的戏既有文学思想价值,又很适合舞台表现。例如《巴山秀才》的文学性表达,同时兼有舞台性(变脸、高跷的自然运用)。

《巴》剧是大家手笔,换做鄙人,只能写到第五场《智告》,随后来个冤案昭雪的结尾。这样写也很完整,并无不可,但终是娃娃笔力。老辣的魏明伦,又写了第六场《换札》引出证据札子一事,写坏人内部的倾轧。第七场《搜店》抓人的官与报喜的官都来找孟登科,有荒诞的人生况味。第八场《揭底》本以为要圆满结束,最后笔锋一转,毒酒入喉,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观众此时恍然大悟,原来要都斗的不是一两个恶官,而是整个腐朽的制度。高!

魏先生的作品,一戏一格,绝不重复自我,叹服。

巴山秀才读后感3

在巍巍的大巴山间,襄渝铁路犹如一条巨蟒攀岩逶迤。巴山车间就坐落于此,宛如闪烁的明珠,在万里铁路线上光芒璀璨。

我们于11月18号到巴山参观学习。首先,我们**了《巴山路魂》和《魅力巴山》纪录片。感受巴山浓浓的自然气息,体验巴山激情燃烧的岁月,享受巴山人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天天云雾罩,半年雨绵绵。”这是巴山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正是这艰苦奋斗的巴山人执着与坚守,才换来了铁路的安全运行;正是这坚定乐观的巴山人淡然与自信,才有了千万人平安的出行;正是这无私奉献的巴山人拼搏与奋斗,才有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

傍山而建的大桥犹如一道美丽的彩虹,高大敦厚的桥墩,一排排地矗立在山沟中,似如巨人的肩膀。那是一种顶天立地的力量,一种浩然荡谷的悠然。折身一转,沿着似如天梯的八一路,随着讲解员的讲说,我们穿过了桥隧相连的巴山车站,走过车站隧道犹如时空的穿越,讲述巴山艰苦奋斗的岁月,促使我们奋勇前行。

在“六个之最”的黑水河钢梁桥旁,巴山人告诉我们为了养护这座桥,桥隧女班长曹美英用绳子一头将自己拴在桥上,一头将女儿拴在床上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样为了铁路的安全运行而奉献的人,值得我们去尊敬,值得我们去学习。

站在乱云飞渡的大桥上,望着黑黝黝的山岩,让我想到了刘禹锡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忧苦与执着。突然脑海中浮现出老一辈巴山先烈们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如此的真挚,好像给我讲述他们奋斗的艰苦历程,催人奋进。

大桥下边的山坡上,错落着一排排职工宿舍。光阴流逝,昔日的“干打垒”,如今已变成了“新村”

。在这文化生态园中,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掩映在茂林修竹,花红草绿中。那生态园是一个微型的博物馆,见证了巴山人的风雨岁月,品味着巴山人的酸甜苦辣。

巴山人曾经用过的养路器具,一件件的散布陈列在这树荫间,从历史的变迁中,一路走来,我看到了巴山人与时代并驾齐驱的脚印,也看到了巴山人熠熠生辉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

这样的一个诗意的画面,映现在巴山,因地制宜,天然成色,赋予特色,颇有品味。留恋在那片灿烂的阳光下,不知怎的,我竟然有如若隔离世的错觉,昔日的那份执着,当属不易。

“巴山精神”是一种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体现。巴山人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激励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像巴山人一样热爱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迎难而上、勇于超越。

“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将是指导我们前行的动力。积极的实践,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提升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铁路。

艰难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乐是苦难的开始。巴山人热忱、自信、阳光、奉献。巴山人艰苦奋斗、奉献铁路的本色精神是永垂不朽的,面对挑战不畏缩,面对困难不动摇。

以苦为荣,坚定乐观,奉献无悔的精神将一直永驻我心。

举办“继承巴山精神,青春奉献铁路”不仅是对先烈们的缅怀,更是一种时代先锋力量的发展。“巴山精神”是中国铁路的一面旗帜。一个需要我们创新、进取、拼搏、奉献的精神力量。

巴山秀才读后感4

 近日,四川省川剧院的经典川剧《巴山秀才》登陆北京。这部由当代戏剧家“巴蜀鬼才”魏明伦编剧的经典作品,上世纪80年代首演后,曾在全国各地演出共计200余场,观众达20万余人次。这次用的是四川省川剧院2002年11月重排的版本,该版本也曾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

  这确实是一部能够写入中国戏剧史的作品。它的结构形态、节奏气韵和语言风格,无一不精到,无一不从容,无一不让人喝彩叫绝。从“求赈”始,至“揭底”终,层层推进,层层打开,疏密有致,巧妙跌宕。我认为这出于编剧对戏剧和观众极其理解和信任的气度。戏剧怎样才能“好吃”,取决于创作者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来源是综合的,有文化沉淀和开悟、转化的因素。这种开悟与转化很大程度上来自天分。“巴蜀鬼才”魏明伦的戏,单其语言,浸透着四川人特有的幽默、洒脱、坚韧和沉着,而且精准、生动、充满张力。据说他绝少写川剧以外的戏曲作品,我觉得这是魏明伦的文化自觉,一方面,再精彩的生活本身,若没有“鬼才”的超常转化,在舞台上都不会一击便中,不会形成美好的、有晕染感的戏剧表达;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对戏剧表现的适用性很强,不是文学化的文本思维,不因文害戏。在当代戏剧的观念更迭面前,《巴山秀才》坚持用传统戏曲的手法说世俗戏曲的话语,用当代戏剧的思维构架着作品的结构、安排着作品的节奏,不洒狗血,不炫技法,不拖泥带水,剧情密不透风、难于增删,这何其难也!

  不夸张地说,这种戏谁都爱看,哪怕是从未接触也从未想接触川剧的观众。这样的当代经典作品,因其与当代生活、当代观众有较高贴合度,往往更加具有传递的价值。它们既是“看”的戏,同时也是“听”的戏;既运用当代戏剧创作理念,又是对传统艺术价值的极大保留。这类经典作品观众看起来不觉时间流逝,浑然、流畅、一气呵成,它们有价值诉求,但不是生硬的高台教化,而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前些年,大家都热衷于搞新作品创作,却不知一部好作品的形成往往需要寂寞的等待、反复的打磨,真正的创新往往都是一不小心成就的。而这个“一不小心”的成功,是在每一次的排练中、每一次的演出中、每一次的修改中,由无数小小的“一不小心”悄悄汇聚而成的。创新或者新创的背后,有巨大的重复再重复;或者说,每一次的重复,创新都在悄悄地进行,只是我们不一定能够看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像一个孩子,他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并不能每天意识到,直到有一天发现:哇,他都这么大了!常演当代经典的意义很多,常演常新是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如果不学狗熊掰棒子,而是珍惜那些美好的创造,中国戏剧的舞台可能会美好得多。

巴山秀才读后感5

川剧《巴山秀才》是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先生的一部力作,自八十年代首演以来,在戏剧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部作品以清末四川的一桩史实为素材,塑造了秀才这样一位正直、天真、执著的知识分子形象。 川剧《巴山秀才》全剧的情节极为生动,特别是人物性格和语言精粹考究,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人物独有的魅力。此次演出由四川省川剧院隆重推出,汇聚了该院的一流阵容,主角秀才和秀才娘子分别由梅花奖得主陈智林和何玲扮演。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对剧本进行了再加工,实力派导演熊源伟执导,整个演出精致大气,不但传神地体现了剧作丰厚内涵,展现了演员的精彩表演,而且在艺术面目上更是比以前的演出版本辉煌、细腻,令人回味悠长,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 该剧80年代首演后,曾在全国许多地方演出超过二百场,观众达二十万人次。四川省川剧院2002年11月重排首演以来,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2003年10月参加在西安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被誉为是参加剧目中最优秀的剧本,近一年来川剧《巴山秀才》已演出40余场,观众数万人。 晚清光绪二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 巴山连年干旱,知县孙雨田吞没赈粮,饥民百姓求赈不得,筹划上告,欲请老秀才孟登科代写状子,孟登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八股书,婉言谢绝饥民。 孙雨田为了掩盖贪污罪行,抢先赴省谎报巴山民变。四川总督恒宝不查虚实,下札剿办。记名提督李有恒惟命是从,率兵血洗巴山。孟登科目睹惨案,逐步觉醒,从明哲保身变为仗义鸣冤,但书呆气十足,不识官场奥秘,与虎谋皮,险遭杀害,幸有巴山籍歌姬霓裳从中斡旋,救出书呆。孟登科痛定思痛,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毅然抛弃功名,痛改迂阔习气,巧妙利用省试机会,在考卷上书写冤状! 主考官张之洞,与川督恒宝积怨已久,趁势借题发挥,回京直奏,震动朝廷,引起两宫内讧,迫使慈禧派遣亲王入川查办冤狱,平息民愤。

巴山秀才读后感6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巴山秀才》的电影,这是一部以偏远山区的农村秀才为主题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跟随着巴山秀才的故事,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以及他的文化追求。通过这个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巴山秀才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还通过自学和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他的文化追求和坚持,不仅让他成为了一个有名的秀才,也为其他农村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电影中还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问题。例如,教育资源的匮乏、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农村年轻人来说,是非常严峻的挑战。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勇敢尝试,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看到了现代社会中文化传承的必要性。这部电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亮。

《巴山秀才》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一个巴山秀才的成长故事和文化追求,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现代社会中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重要性。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我强烈推荐给大家。

巴山秀才读后感7

绘着黑底白描巴山蜀水图的薄纱背景缓缓延伸,唢呐民乐陡然响起,“翻开近代史,回顾旧四川”唱腔中饱含沧桑,幕布忽然垂下又拉开,衣衫褴褛的百姓跪于县衙前求告赈灾放粮……

一出震撼人心的川剧序幕,将观众带入穿越时空的情景剧之中。9月17日晚,省川剧院剧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掌声不时响起。已在国内外巡演了400余场的经典川剧《巴山秀才》,再度在此上演。

与往日不同的是,座席里,多了一位特别的观众——正在四川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当晚,他特意来到这里,和四川各界群众一起观看演出。

由巴蜀鬼才魏明伦编剧的《巴山秀才》,根据清代光绪二年四川“东乡惨案”的史实改编,描写秀才孟登科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目睹惨案后逐步觉醒、仗义鸣冤、为民请命的过程,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晚清官场的腐败,同时颂扬了百姓的侠义精神。

求赈、谎报、屠城、迂告、智告、换札、搜店、揭底——由梅花奖得主陈智林领衔、省川剧院一流阵容出演的8场戏,起起伏伏,波波折折,加以戏中变脸、帮腔、高跷、女吊等川剧传统技巧,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开场的唢呐,中间“智告”的大段唱腔,以及最后的川江号子“哪一天执法无私民有幸……”等,令人震撼。李长春神情专注地欣赏演出,每到精彩处,他都与全场观众一起热烈鼓掌。

“哪一天,天灾无情,国有情?”当这一句唱响之后,场上场下激起共鸣,掌声一片,许多人眼里闪动着泪花。

四川人民感同身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遭受大灾,3年过去,灾区面貌焕然一新,正是“天灾无情国有情”的最好印证!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掌声此起彼伏,这是对原汁原味蜀地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观众中,有花甲老戏迷,也有穿着时尚的年轻人。直到演出结束许久,不少观众还久久不愿离去。

观看了整场演出的李长春被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打动,他走上舞台,热情地与演员们一一握手。

“这出戏是20多年前创作的,省川剧院重排后,剧本没有改,但演出更丰富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今天看来仍有意义。”“这是一出很好的戏。”李长春对大家说,“过去看过川剧折子戏,但完整的一场川戏,这还是头一次看。”接着,他对剧情、编导、演技一一点评:一是编剧好,情节细腻,结构严谨,逻辑紧凑,环环相扣;二是唱词好,增加了戏“雅”的分量,文学素养很高;三是唱腔好,既能够听懂,还比较优美。李长春还称赞演员阵容不错,几个主要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得到李长春的肯定,舞台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对中央领导这番专业、中肯、鼓舞人心的评价纷纷点头称是。

“我们去清华、南开等大学演出,大学生也特别喜欢这个戏。”陈智林对李长春说。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这出戏更有现实指导意义,它再次印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做主,才能真正地实现‘天灾无情国有情’。”李长春进一步肯定了《巴山秀才》的深远意义。

李长春对川剧发展提出殷殷厚望:在繁荣全国戏剧的事业当中,川剧已经崭露头角,要再接再厉,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一个地方戏剧,全国观众对川剧的了解还不多,认识还不深。川剧要走出地方戏的概念,走到全国去!

既是肯定、更带期盼的话语,浸透着李长春对川剧的一份特别的关爱之情,为川剧的繁荣振兴平添了巨大力量。

“我们一定继续努力,按照长春同志的要求,让川剧走出去,在全国做得更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坚定的回答表达出四川人振兴川剧的希望和信心。

“这个戏,我看完全能够打响!”临别,李长春再次鼓励四川川剧界、文化界。

深情嘱托,浓浓关爱,在灯火辉煌的川剧院舞台上弥漫开来,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一种豪情油然而生:川剧的明天,四川文化的明天,一定大有可为!

巴山秀才读后感8

“秀才,你中了啥子官啊?” “我中毒了”。10月21日,经典川剧《巴山秀才》登上“锦绣四川·好戏连台”演出季舞台,该剧由魏明伦、南国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讲述了晚清巴山秀才孟登科为民鸣冤,终成为政治牺牲品的悲剧故事。三十多年之后,《巴山秀才》这部含泪的喜剧、带笑的悲剧上演后在蓉城观众中依旧大受欢迎。

《巴山秀才》以光绪元年震惊朝野的“东乡血案”为背景,在清军杀戮手无寸铁的要求清算粮帐1000余平民后,以村民反贪除弊的艰苦斗争的英雄事迹为原形创作而成。川剧名家魏明伦用夸张、戏谑的怪诞手法表现悲剧的主题,故事内蕴丰厚、人物性格鲜明、结构精巧、文采斐然,多年来常演常新,经久不衰。

晚清光绪二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巴山连年干旱,知县孙雨田吞没赈粮,饥民百姓求赈不得,筹划上告,欲请老秀才孟登科代写状子,孟登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八股书,婉言谢绝饥民。孙雨田为了掩盖贪污罪行,抢先赴省谎报巴山民变。四川总督恒宝不查虚实,下札剿办。记名提督李有恒惟命是从,率兵血洗巴山。孟登科目睹惨案,逐步觉醒,从明哲保身变为仗义鸣冤,但书呆气十足,不识官场奥秘,与虎谋皮,险遭杀害,幸有巴山歌姬霓裳从中斡旋,救出书呆。孟登科痛定思痛,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毅然抛弃功名,痛改迂阔习气,巧妙利用省试机会,在考卷上书写冤状!主考官张之洞,与川督恒宝积怨已久,趁势借题发挥,回京直奏,震动朝廷,引起两宫内讧,迫使慈禧派遣亲王入川查办冤狱,平息民愤,并赐孟顶戴花翎、御酒三杯……

《巴山秀才》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由唯唯诺诺、胆小如鼠到勇敢智告,为民请命,由混混沌沌、子乎者也到彻底清醒,指出大清朝大大不清的心理历程。在秀才成为告状的状元之后,剧本一反解民于倒悬的大团圆结局的模式,让秀才中举随即丧命,折射出清朝从知县到总督到钦差,一直到执掌国家最高权柄的慈禧太后,一个个钩心斗角,贪脏枉法的腐朽现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帝制的贪腐猛于天灾。

《巴山秀才》台词对仗工稳,语言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取笑隐藏着正经,由此产生了讽刺;正经隐藏着取笑,便迸发出幽默。此外,该剧川剧地域特色鲜明,如变脸绝活、麻将文化、帮腔、地方俚语等。

据了解,由四川文化院团·联盟主办的跨度长达半年时间的20xx“锦绣四川·好戏连台”四川省优秀文艺作品演出季已近尾声,今年演出季是对近十年来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文化艺术的回顾,将音乐、戏剧、川剧、曲艺、木偶戏、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面向市民展演。演出地点以四川省川剧院和音乐之家小剧场为主,除了在成都演出38台精品剧目之外,还组织了赴阿坝、达州、遂宁、内江、南充、乐山等地送戏到基层演出活动。

巴山秀才读后感9

我最近读了《巴山秀才》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说。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唐伯虎,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也非常调皮。整个小说充满了幽默感和戏剧性,让人看得非常愉快。

这本书的情节非常复杂,但是作者写得非常流畅,让人可以很容易地跟上故事线。小说中有很多有趣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故事。我特别喜欢唐伯虎的妻子,她非常聪明,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唐伯虎。这本书也让我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更加感兴趣。

虽然这本书的语言和文化有些陌生,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让我对世界更加开放和宽广。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觉得它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小说。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幽默小说和历史小说的读者。

巴山秀才读后感10

《巴山秀才》是一部以古代科举制度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秀才从考试到中举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真实的描写,深刻地描绘了古代科举制度下人们的苦难和奋斗,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读后感如下: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科举制度下秀才们的真实生活。小说中的主人公秀才高某,是一个勤奋好学、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他身处在古代科举制度的熔炉中,每天都在为了中举而努力着。他的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感染了我,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天道酬勤”的道理。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感人的场面。高某和他的朋友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考前的紧张和考后的失落都让我感同身受。而他在家乡的种种遭遇,也让我看到了古代科举制度下人们的艰辛和不易。

此外,小说还刻画了一些颇具人性的角色,如高某的师傅、他的同窗好友等等。这些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倍感亲切。

总之,读完《巴山秀才》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科举制度下人们的苦难和奋斗,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天道酬勤”的道理。这部小说虽然是以古代科举制度为背景,但其揭示的人性、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以上是全部的巴山秀才读后感内容。总之,我认为巴山秀才这篇小说是一部非常有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的作品。作者的文学功底也让人赞叹不已,通过对巴山自然风光的描绘和人物之间的心理交流,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感人。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621.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上午6:00
下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上午6: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