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指观看电影、电视剧、文艺节目等后的感想和体验,是观众对所观看的节目或影片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它反映了观众对所观看内容的理解、评价和情感体验,是观众与所观看内容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的表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出路观后感600字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出路观后感600字作文1
三个主人公,给我感受比较深的是马百娟,比较讨厌的是袁晗寒,徐佳还是中规中矩,走了比较多的努力上学,打工结婚,中国男人的奋斗之路。
说实话,没有引起我心灵方面比较大的震撼,也没有引发比较深刻的观念,我感觉比较理解他们,比较理解当下的中国,不同背景的人应该从纪录片中发现不同的东西,当然也可能有共性的东西,甚至有争执的不同看法。
我在想,我究竟要不要写,怎么写,导演说需要大屏幕,在周围漆黑的情况下,在那种集体安静的状态下,能引起更多的共鸣,手机屏幕不大容易,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是感动过的,哭过的。
我为什么不想写什么,我觉得像马百娟这样故事的人很多,我们只要有正常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国内还是有很多贫困的地方,在那里无法正常的完成基础义务教育,无法获得技能的培训,马百娟是一个典型,也是几十年来要改变而没有改变的部分,大家都很清楚。
徐佳也是一个高中生的典型,无论第一次,还是几次高考,都是这样过来的,马云,俞敏洪也高考了几次,大学之后靠的是个人努力和奋斗。
袁晗寒的故事比较特殊,不属于典型的`青少年,她的背景比较含糊,如果要分析她,意义不是很大,非常小众,吃饱了撑的一些青少年,如果要探索其中的教育问题,那么意义是比较大的,人的人格完整和自己意义价值追求的问题,但是这不是目前主流的问题,袁往前一步,是很多纨绔之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很多,无论他们在国内外学习生活,达官贵人的子女都是纸醉沉迷,灯红酒绿之中,袁退后一步,会很充分的利用父母的资源,无论是实现自身的追求,还是实现世俗意义上的女性成功,都会生活得很积极。
我还有不想写,我觉得自己有很多无奈,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对于改变像马百娟这样的孩子命运是无力的,并且知道背后的深刻原因,不仅仅是马百娟,社会没有提供公共资源来帮助这些人。徐佳看上去走上职业男性的奋斗之路,但是都因为住房,子女教育等等要做一回被收割的韭菜,你的收入远远跟不上你的开支,这是大部分中国家庭逃不掉的命运,其中突围的只能是少部分人,这涉及到为什么会是这种命运的故事,这种奋斗的收入被谁占有了大头,甚至父母几代人一生的血汗钱拿出来购房。
袁晗寒物质最丰富的一个青少年,没有追求,没有目标,年纪轻轻基本在谈论一些八卦,漫无目的的幻想,一点没有年轻人的生命勃发的现象,看上去很难成为一个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人,她可能在心理情绪,人格成长都遇到过障碍,父亲没有露面,母亲侧面有一些,也没有正面语言,袁会一直折腾下去,袁折腾一辈子也有足够的资源给她撑着,袁属于这个社会的特殊情况,我的个人理解,是需要心理师介入的一个青少年群体。
真正的出路是每一个个体尊严得到保护的时代。
命运其实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时代巨轮是裹夹每一个人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的命运已经决定。
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个什么出路?那么觉醒是唯一的出路,觉醒之后,你才能获得你本身真实的生命,而不是被时代塑造出来的生命。
至于你的努力,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人生出路,当你觉醒之后会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你就不会在那么容易被P2P金融收割,你也不会牺牲个人太多时间,只是为了业绩增加那么一点点,你会更加爱家庭,你会有更多改变,这是真正出路。
当然也很难,需要机缘和个人的努力,你阅读到本文就是一种机缘,努力需要个人做出来。
出路观后感600字作文2
看完了郑琼导演追踪7年拍摄的纪录片《出路》,有些人说反映的是三个不同背景的孩子,以及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都只是一类人,所以纪录片本身并不具有代表性,揭示的无非只是原有的阶级固化。
第一位主人公叫马百娟,特别典型的农村女娃,于是农村女娃应有的命运从影片开始就围绕在她身上。12岁才读二年级,初中后又被辍学,去往北京求职屡屡碰壁最终回家接受父亲嘴里的命运:“女娃就是靠嫁人,嫁人好女婿就好了”。马百娟从最开始对着镜头笑着说自己的北京上大学梦,到后期面对镜头的躲闪与沉默,她接受了安排。第二位主人公叫徐佳,高考复读三年最终上了一所大学。上大学对他而言的意义是在于完成父亲的遗愿,以及父母那一辈坚信的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毕业时同样面临着就业压力,工作还没有稳定的他选择家里的规划——先成家后立业。这样的规划对他而言更多是顾及操劳大半辈子的母亲,因为仿佛只有自己结婚了,母亲才可以松口气。最后一位主人公叫袁晗寒,北京女孩儿,艺术生,复读好久最后退学留在家中整日无所事事。想过开咖啡店,家里就给她一笔钱由她自己弄,没有什么结果,后面看到留学机会,就申请去了德国学习。对她而言,生活不存在饿得死自己的人,只要想吃都能弄到,除非那个人自己想死。每天无事可做的消磨时间对她而言一天两天,几个月半年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如此,所以最后与其在德国消磨自己,她选择回国在上海工作,每天得过且过。
或许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三个人不同的出生,所以你看有着不同的命运,农村的女娃还是在清贫的农村结婚生子,平庸的小城镇男生也还是在小城市里摸爬滚打,而富裕家庭的孩子直接在大城市里潇洒。但这样的情景只是导演在拍摄时给我们设定的一个背景,一个将社会分成三个阶级的大背景,然后分别从每个阶层里选出三个人物,平铺直叙地讲故事,没有阶级跨越,没有社会流动,好像就是想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一个观念:“你看,这就是命。”纪录片与其取名为《出路》不如叫《命运的安排》,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所以坦然接受这一切吧。跳出导演的刻意安排,我看的是这三位主人公统一的命运,而不是各有高低的人生。富人家庭的又如何?你看袁晗寒并不会因为资源更多而成为佼佼者,他们最终只不过都沦为了自己所在那个阶层的一名普通人。他们的共性在于,他们都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所以他们都活得不快乐。假如马百娟出生在富人家庭,她也同样会不快乐,因为根本不是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出路,而是他们对待出身的态度,对待生活不如意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走向。在我看来,命运从来都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不会因为你的出身贵贱而决定一切,或许贫穷是令你上升很慢,但在贫苦环境里锤炼的品格将终身受用,会是自身高台搭建中最牢固的基石,富人一开始就有的高楼也会有随时坍塌的风险。所以,出路在哪?那绝非命运安排,而是在认清出生差距后,仍选择向善向上,相信通过自身努力,结果定不会糟糕。
出路观后感600字作文3
今天在上班的空隙时间突然打眼到了一部记录电影,名字叫做《出路》。
郑琼导演的作品。他跟拍了不同家庭出身的3个孩子。
第一个甘肃山沟沟里的小女孩马百娟,第二个湖北的高三复读生徐佳,第三个家境优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
这三个出身各不相同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完全不同的境遇,虽然或者完全不同的生活,但他们在自己人生转折点上都做除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马百娟在16岁时,她嫁给了表哥作为自己的出路
徐佳则是高考、工作、结婚,这是他的出路
袁晗寒高中退学后,去国外留学,毕业后开了一个艺术投资公司,这是他的出路
其中最令我感触的几个点分别是
马百娟早上起床后掰了几块馍用热水就着当早饭然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黄土高坡崎岖的山路上她像一只小兔子一样奔奔跳跳…放学回到家后一个人做了猪食提着小桶去后山喂猪…16年西北山区小孩子的一天
徐佳复读三年,小学文凭的妈妈干着苦力活来维持他的学业,他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他爸爸的坟前给他看一眼,可考上大学等待着他的却是迷茫…他卖过保险,做过流水线工人,当过工程师,他一直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袁晗寒喜欢画画,高中辍学迷茫的她靠着妈妈的帮助在北京郊外开了一家咖啡店,后来只身去往德国,停滞一年后考上了自己原本喜欢的大学,大学期间像丢了自己的钱包这种对一个学生来说无法弥补的意外也被她和她妈妈在聊天中一笔带过…上学期间走遍欧洲,后来回了北京也顺理成章的创业
剧中就像徐佳说的,我知道我们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片后我了解到,导演郑琼给徐佳讲过袁晗寒的生活和选择,包括她的个人作品。徐佳表示他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接受这种不公平,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下一代会达到袁晗寒的状态。但相比马百娟,他说他要好很多。导演也问了袁晗寒,问她怎么看,她拥有这么多机会,可以走遍欧洲,而其他人不行。她说她在出生的时候,也不能站在天上看,哪个好她就选哪个。而对于马百娟,她对另外两个人的生活完全没有兴趣。
的确,出身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小地方的一个企业可能加起来也没一个一线城市的家庭有钱,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决定自己孩子的出身。记得初中班主任和我们说过的一句话:你们现在包括将来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给你们的孩子获取一个更考前的起跑位。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不是一句不理智的空话。虽然很夸张,你可能听了会感到厌烦,不屑。但是只要有人去做了,而你却没做,那落后的距离要是一辈子没赶上,可能几辈子也追不回来……
所以趁现在孩子还没出生,你的阶级还没有完全固化,尽可能的去争取吧…
出路观后感600字作文4
今天,在班会上我看到了一部记录片,名字叫《出路》。
这是郑琼导演的作品,他跟拍了不同家庭出身的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甘肃山区中的小女孩马百娟,第二个是高三复读生徐佳,第三个是家境优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
这三个出身各不相同的孩子,在他们成长过程有些完全不同的境遇,但他们在自己人生转折点上都做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马百娟早上起床后掰了几块馍用热水着当早饭,然后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在崎岖的山路上,她像一只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放学回到家后一个人提着小桶去后山喂猪。
徐佳复读三年,小学文凭的妈妈干着苦力活来维持他的学业。他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他爸爸的坟前给他看一眼。可考上大学等待着他的却是迷茫,他的前方被一团迷雾遮住了。他卖过保险,做过流水线工人,当过工程师。他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袁晗寒喜欢画画,高中辍学迷茫的她靠着妈妈的帮助,在北京市郊外开了一家咖啡馆。后来只身前往德国,停滞一年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剧中正如徐佳说的,我知道我们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种阶层三种人生,山区孩子马百娟,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只不过是县城,而县城男孩加倍努力打拼的终点,也只不过是北京女孩袁晗寒唾手可得的起点,但毫不夸张的说,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如今依然是普通人实现阶层逆袭的最好捷径。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厚积而薄发吧!
出路观后感600字作文5
纪录片《出路》由中国导演郑琼执导,跟踪拍摄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少年,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20XX-20XX)现实的碰撞,向观众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阶级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出路》的主人公有三位,分别是12岁大山女孩马百娟,19岁复读生徐佳,辍学在家的17岁北京少女袁晗寒。这三位主人公里,马百娟是社会底层的极端个例,我将用她作为参照人物,分析导演如何用三线对比的叙事结构展示三位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一,马百娟的两次希望破灭
马百娟的希望来源于义务教育和纪录片镜头。马百娟,一个被教科书植入理想的大山女孩,老师拿着教科书描绘城市的图景,小学课本教她用一盒彩笔去勾画梦想,义务教育给予她理想,给予她做梦的空间与权利,当她昂首挺胸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当她捧着教科书坐在玉米地上,当她在课堂上朗读课本时,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当马家在政府的帮助下条件得以改善时,她被放置在了乡镇中学,脱离了只有两个学生一个老师的大山小学,进入充满竞争的中学后,马百娟才意识到自己与同龄人的悬殊差距,她的梦醒了一半,她丧失求学的志气,主动要求辍学。大山里的教育教会她做梦,大山外的现实社会击碎了她的`美梦。所谓理想,在马百娟身上只是梦中的呓语,梦醒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马百娟的第二个希望来源是纪录片的摄像头。在纪录片开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底层的马百娟是三个主人公里精神状态最好的,纪录片一半的内容里,马百娟都以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出现,比起被复读焦虑压迫的徐佳,迷茫辍学的袁晗寒,她眼里的光和快乐显得难得可贵。她或许以为被摄像机关注的自己一定是个特殊的个例,或许这个摄像头的存在会令她出名,会给她带来利益,带来机会,所以她眼里有着和其他同龄人不一样的光芒。试想一个青春期的女孩,能成为摄像机里的主角,这确实容易给人造成炫目的幻想,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独一无二,马百娟也曾以为自己独一无二。
马百娟再次出现在镜头里是三年后,这时的她已经没了小时候的精神面貌,没有了乐观与快乐,眼睛里出现了类似复读时期徐佳的迷茫与麻木,她凝视镜头时,眼里已经没有充满希望的光亮,只是一种失望的凝视。她认清了现实,开始回避镜头,而她的爷爷也拒绝继续被拍摄。
最开始,马百娟的爷爷愿意让导演的摄像头存在,是因为他以为导演是共产党派来的。在这三年时间里,共产党给了他们房子,给了他们温饱,共产党是能给人带来美好新生活的。马百娟也曾这样期盼过,期盼这个“共产党的摄像头”能改变她的命运。没有了共产党的信任背书,这家人对镜头充满排斥,要求导演支付两万块才能继续拍摄,导演没有支付这笔钱,马百娟的第二个希望来源终于也破灭了。
马百娟面对的现实就是中国社会里大多数大山女性的现实,她在影片里的结局是一行字幕,16岁,嫁给了表哥,她被家中重男轻女的观念提前放弃,小小年纪成为妻子,再成为母亲。课本里勾勒出来的对城市的幻想,给了这个大山女孩对外的向往,摄像机的存在为她种植了遥不可及的理想,最终全部被现实击垮。
二,徐佳与袁晗寒:生存与体验生存
19岁的徐佳在高考失利后选择复读,经历了大部分普通人在高三阶段都会经历的迷茫与焦虑,家中的观念也是唯有上大学才有好出路,他比马百娟幸运,家里人支持他复读,支持他考上大学。如果徐佳不是男生,而是女生,同时有一个哥哥,他的家庭还会这样支持他继续复读上学吗?这个答案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其实很好窥见。徐佳最终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在择业时通过不断地竞争,最终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经过奋斗,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在徐佳的身上,他已经完成了他人生中力所能及的逆袭之路,他在这个社会博得了生存的空间。
袁晗寒是三个主人公里家境最好也是最叛逆随性的一个,在她身上,没有马百娟那样的生存压力,没有徐佳那样只能靠高考才能改变命运的压迫与焦虑。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袁晗寒出生就在罗马。她可以在青春叛逆期选择辍学来开咖啡馆,仅仅只是为了体验生存。她可以在最宝贵的16岁无所事事几个月,可以舒适地在北京胡同边画画写字,拥有一位开明的母亲,不会给她施加任何压力,有天生的艺术细胞,可以轻松地考上自己的梦校,在留学期间收获爱情,回国时可以在上海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最终她成为了一名艺术家。全片她的挣扎只体现在精神的空虚上,她追求的是自我实现这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马斯诺需求层次最高一级,她不需要去操心其余的问题,因为她生而在罗马。
徐佳只有实现阶级跨越,或许能让他的下一代成为袁晗寒。而对于马百娟而言,袁晗寒的人生早已超出马百娟的认知,是马百娟连梦里都不会梦到的,马百娟的梦想还局限在一个月一千块工资和给家里种粮食,在她主动辍学选择16岁就结婚生子时,她的人生已经被定型,观众已经可以预见她的未来。
三,结语
导演将三位主人公的成长线交织在一起,阶级之间的差异形成鲜明对比与强烈的撕裂感。当徐佳通过高考逐步改变命运时,马百娟已经在考虑辍学结婚,而袁晗寒已经出国留学走上艺术家之路。这三位主人公被放置在一个纪录片里或许是他们人生中唯一的交集,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有相交的点,就像中国社会现实环境中,阶级划分明确,且极难打破界线,产生交织。
出路观后感600字作文6
知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了充足的知识,就获得了可以划破天际、突破困境的力量,从而改变命运。
《出路》记录了三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小孩寻找自己的“出路”。在这三个出身不同但目的相同的孩子中最让我震撼的是马百娟。她在偏远的山区,穷困的家庭中生活,每天要干不计其数的农活。在干活的同时,仍坚持学习,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要去北京上学,住进楼房……”。她始终保持着对上学的热情,她渴望从书本中获取力量,走出大山去看看,去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生活条件。但是受到腐朽思想和环境的影响,马百娟不得不在15岁退学。她为了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20XX年5月,马百娟嫁给了她的表哥,这一年她16岁。贫穷和落后束缚了这个女孩儿的前途。虽然她嫁人后走出了大山,这对当地的女孩来说也许就是最好的出路,但是如果她能靠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人生是否会更精彩、更有价值呢?
反观我们的生活,相比马百娟是否太过幸福了呢?我们不用干繁重的农活,能够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生活其乐融融。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知识,去进步?他们的出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们也一样靠自己去探索去开拓自己想要的出路,但一切的基础都是要有扎实的学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受环境所迫,攀登上自己理想的高峰。
作为八年级学生,今年我们将要迎来生物地理会考,也就是正式接触中招考试。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我会谨记纪录片中三位的一言一行,并谨慎考虑自己的出路,努力学习,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直冲云霄的力量,圆满完成会考,考出佳绩,打好中招第一仗,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出路观后感600字作文7
曾经郑琼导演的《出路》受到很多关注,在评价电影必看的网站里,这个纪录片的分数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高,评价的人也没那么多,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郑琼导演用时6年跟踪拍摄了3个人物的生活,这3个人物来自不同的地区和阶层,他们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经济背景。
第一个主人公马百娟,是个山沟沟的小姑娘,来自甘肃省会宁县一个村里。博主家也是群山环绕。
她被郑琼导演跟踪拍摄的时候,12岁,上小学二年级,是学校5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以后的生活,其实她也有憧憬:考上好大学,找一个体面的工作。但是现实是她的营养都跟不上,早上吃冷水泡馍,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干农活。对于女儿上学和工作,马百娟的父亲没有什么概念和规划,还是老一套的思想: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长大了还不是要嫁人,还是要靠丈夫来养活。
纪录片的最后,马百娟嫁给了表哥,挺着孕妇的肚子和小伙伴聊谁的肚子大。
第二个主人公是徐佳,城镇小青年、咸宁高中复读生。
父亲去世,他笃定高考是他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最终结果还算满意,他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这样一个省属高校。毕业后他也想像热血青年一样指点江山、驰骋职场,但是现实给了他很多暴击,受到很多挫折。最后他选择了一家国企工作,和女朋友结婚。还是没能跳出城镇青年的阶层。不过这已经算是很好的归宿了。
第三个主人公袁晗寒相比前两位可以说是生活好太多,相当于含着金钥匙长大。她17岁退学、美院附中的北京女孩儿。
她上的是上最好的幼儿园、初中和高中,辍学,后来去了德国留学。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顶多就是饿不死。日常需要做的就是对抗“无聊”这个敌人,所以她尝试过拍话剧,开酒吧,去商店卖东西。留学回国后接小活成立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在找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很有意思的是,也找到撞题目的纪录片,导演陈为军。不过陈导演拍摄的也都是都是3个小人物,都在湖北省。
王振祥是一个软件培训公司的讲师,在每年高考结束后,他要到全省县城里做大概50场左右的讲座,忽悠不懂电脑的家长给孩子报名学习软件,允诺高薪工作。实际老板承诺的很多都做不到。公司对他的考核是每场讲座至少要转化3个学生家长报名。很不幸的是公司倒闭,老板把钱投进另一个学校。他也失业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又找到一个好工作。
万超是个应届毕业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经历种种困难,他毛遂自荐,去武汉传神公司做了清算专员。但是由于专业不对口,又没有工作经验,经常出错,加班也满足不了领导的要求,被辞退。第二次找销售的职位,还是没有达到要求,被辞退。让他难受的是,刚出来工作要花很多钱,他发愁借来的钱怎么还?
王盼的是一个高考生,爸爸妈妈在砖厂李装砖块,计数工资,吃住就在砖厂。由于高考没有发挥好,王盼想退学。但是王盼的妈妈还是相信读书才有出路,让他报名了一个工程类的专业,3年,每年学费2万。但是王盼要面临毕业工作还债的压力。
看完了就想:或许这就是生活吧。也感谢这些导演,让我们在生活的同时,能够认识到平行世界的他人的生活。
出路观后感600字作文8
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中有和儿子一起观看几部电影,其中就有这部纪录片《出路》,纪录片通过讲述三个小孩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三个阶层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及不同的“出路”,不同的人生。
纪录片是最真实的,真实的反映出一般人的成长经历,没有奇迹,没有特殊。让我们的一点憧憬就化为泡影,这确实是真实的生活,但也是残忍的。
三段故事就是最平凡的故事,当然,只讲述了十六岁到二十来岁生活,但从现在看他们的以后生活应该也很难有奇迹。
我也是农村出生,三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的很多生活场景。我小时生活环境比马百娟稍强一点,比徐佳稍弱一点。所以,他们的一些经历历程我也很熟悉,回看我现在的人生跟徐佳是差不多的。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小家庭,过着小日子。
其中,最让我们怀有憧憬,希望有所成就的是宁夏的小女孩马百娟,虽然她生活在最贫穷的农村,但是她最为努力、最为艰难的学习和生活,最为期待她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是故事结束时,她嫁给了她的表哥,当然也应该会很幸福,过上平凡的一生。但是,肯定也会在那样的农村生活一辈子。他的梦想是能够上大学后,领1000元工资的工作,为家里买面,这么简单的梦想也许永远他也不能实现。她爷爷说的“姑娘总会要嫁人,就像泼出去的水,上学能够识字就可以了”。也许她的人生早就在这种观念中注定了。
再是徐佳,他参加了三年高考,最后上了大学,大学毕业签了一家公司。过两年和自己的大学同学结婚。这一辈中,上班、家庭,过着不算富裕,但也算不错的生活。
最后是袁晗寒,她生活北京的富裕家庭,她无需那么努力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她高中辍学,在家无聊开了酒吧。虽然无法参加高考,在国内读大学,但是还是读到了自己心怡的德国大学,并读了硕士。不想待德国,可以回上海,她喜欢画画,创办了艺术公司。她的人生不是我经历过的,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了这三个故事,看看我们的人生几乎被设定一样,要想改变阶层命运有多难。因为,我们接触最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是我们周边人一样,最后,最有可能也是过着和他们一样的人生。要想改变非常难,也许一辈子就只有那么几次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但在中国高考绝对是一个途径,一个改变命运的途径。不断学习,不断历练,丰富积累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向着更好的生活去努力,再接触更高阶层的人士,人的命运才会改变,才会更好,才会到更高的阶层。但需要到另外的阶层确实很难。
以上是关于纪录片出路观后感范文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3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