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是1888年发布的一篇政治文章,该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等。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必学的一本书。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唯物辩证法思想和社会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在提纲中,马克思在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唯心主义的实践不是从客观物体出发,而是从意识、精神等方面的,因而是不实际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从实践出发,又批判了唯心主义只是从抽象的方面发展能动的方面,最后马克思指出应该从唯物主义的实践出发去认识事物。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可以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11条大纲,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直观的、非实践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
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在该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2
读像马克思这样的历史伟人倾其毕生精力给后人留下的财富瑰宝时,需要抱着很虔诚的心态。我觉得这是表达对他们崇敬之心的最好方法。由于专业的原因,我必须读像《资本论》这样在以前看来几乎是遥不可及的书。但同时我也很庆幸有这样一股强制的力量让我必须去读,因为这样通过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书籍,可以从中学到的不止是专业知识,更多的可以是学习的方法,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让我更感到庆幸的是,还有马列经典著作选读这门课来引导我们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在上次课时我读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短短的十一条让我初探到马克思哲学世界的严谨和精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在提纲中,马克思在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接下来,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第六点,马克思给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孤立的,或是简单的吧人的本质理解为“类”。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该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3
***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人物之一。***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称为包含着***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4
***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很简短,与想象中的长篇大论相差甚远,阅读提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去理解***的思想。众所周知,***是近代最先进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弥补了过去的哲学家的不足之处,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高中的课本上曾介绍过费尔巴哈,他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在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其实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者。早年的唯物**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的困局。
唯物**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机械唯物**,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处在工业**时期,物理和化学领域发展迅速,机械唯物**取代了古人摸索出来的古代朴素唯物**,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可是它的历史观是唯心**的,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哲学纲领性的文件之一,***早年曾信仰黑格尔哲学,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谈人的本质,把它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
因此,这个提纲是***为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处于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旧唯物**的不彻底性和主观性而写的,批判他们的唯心思想。在提纲的开篇,***指出了过去的唯物**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得以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说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却没有准确的把握住,他不了解“**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主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认识活动都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结论。***纠正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实践问题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问题上的错误理解。
在这个提纲中,***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质,***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体,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都应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在最后强调哲学家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个提纲,我回忆起了许多高中时学过的哲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今天学校**大一学生去义卖报纸帮助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不仅是人的主观活动,更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们检验出了它的客观真理性。***的哲学对****国家来说是一盏指路明灯,它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资本**社会必然**的秘密,提出了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建设*社会。*在*****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特色****道路,坚持思想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建设有*特色的****社会。最后,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称为“包含着***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6
写作背景: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固有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力量不断状大并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舞台,同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一时期的斗争都停留在自发组织的阶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当时有了一些社会主义的萌芽,但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因为其不科学性也没能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进行指导,而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他个人思想的不断转变中应运而生的。
马克思于1841年3月毕业于柏林大学,当时他在政治立场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立场上信奉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1842年4月到1843年3月在《莱茵报》工作的过程中,政治立场上开始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哲学立场上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1843年5到10月,他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朝着唯物史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认为要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所描绘的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即社会经济领域中去寻找和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1843年10月马克思来到巴黎,并于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双刊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已初步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和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的转变。1844年9月到1845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清算了黑格尔之后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并进一步揭示了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但在《神圣家族》里,马恩并没有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批判,明显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并对费尔巴哈哲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政府的要求下将马克思驱逐出巴黎,于是马克思于1845年2月3日来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进一步研究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并不断地思考,终于于1845年春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提纲》的问世不仅表明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为建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内容提要:
《提纲》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二是对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并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是是否以实践为基础。虽然费尔巴哈1841年写作的《基督教的本质》标志着唯物主义的产生,但这种唯物主义把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看不到人类是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去能动地反映世界。唯心主义虽然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反映论的缺陷,但又把人的实践活动的具体客观物质内容抽象掉了,只剩下意志、愿望等纯主观的东西,把人的精神因素夸大为脱离了物质基础的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接着先肯定了区别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然后又指出费尔巴哈轻视和贬低实践,仅仅把实践理解为人为了生存而去适应环境的日常生活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二部分,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旧哲学中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但社会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人及其观念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同时又认为环境由天才人物的意见所支配,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马克思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质疑,他提出: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具有一致性;实践是二者实现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马克思指出了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由于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特征,而实践也不是单个人的实践,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虽然从无神论角度出发,否认上帝,剥掉了宗教神秘的外衣,但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三部分,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的市民社会实质是资产阶级社会,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则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从这一点又得出了旧哲学家们脱离实践,只是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而没有对改变世界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进而得出结论:新唯物主义则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为基础,为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提供理论和思想上的指导。
我的思考:
(1)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
黑格尔1829年就已经担任了柏林大学的校长,之前也是柏林大学的哲学教授。而费尔巴哈在当时思想界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但马克思敢于在权威面前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敢于对书本和权威提出质疑和批判,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也启发我们一定要将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纸上谈兵。结合当前的形势,***主席也提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因此这也对我们青年学生提出了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将个人追求同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加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2)不断学习、改变自己、超越自己。
马克思一开始信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后来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也给予了很大的评价,但随着自身不断的学习和知识的日益丰富,他逐渐认识到以前观点的片面性并做出了及时的更改,正是由于这种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成就了自身和整个世界。结合师范专业来思考,我们将来大多会从事中学政治课的教育工作,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此必须树立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的观念,并且要切实做到终身学习,这样才能做一名严谨、求实、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纲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实践。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实践明确了自己走什么道路,检验了真理。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我们将马克思在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的伟大实践。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7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渊源。19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本阶级的斗争也日益高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迫切需要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研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时,以《关于费尔巴哈》为题写下了笔记。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提纲》作为书的附录发表出来,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蕴含着马克思在经历了思想的艰苦跋涉之后所取得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所体现的并不是单纯的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而是把新世界观建立在以实践基础上的‘破’与‘立’的统一。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而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对第二条有着越来越丰富的解读。认为这是马克思的认识论的转向,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完全的认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条是讲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要符合因人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而不断改变的周围世界的真实性,以此批判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局限性。
对此,我们可以比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三个不同版本,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提纲》第二条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文第一版( 1972年) 的译文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实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文第二版( 1995年) 的译文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真实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文第二版( 2012年) 的译文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真实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通^三个版本的比较我们观察到,第二、三版译文基本上和第一版本一样,但也有地方有个别改动。《提纲》第二条共三句,在第一句我们就能发现,“客观的真理性”的“客观的”后面附上了德文的对应单词gegenstandl有学者认为这个德文译为“客观的”与第一条中出现的译为“对象性的”相矛盾,偏离了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有学者对“具有”一词是否符合原意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原文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过程性,而“具有”一词所表现的则是状态性,因此译词的使用影响到了原意的表达,误读为人的任何思维都可能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就使马克思停留在费尔巴哈的“直观”层面上,而比黑格尔哲学后退了。
在理解这一条时,我们要避免从单纯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即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完全的认可。李淑梅在《认识如何可能的回答》的一文中认为,把《提纲》第二条当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未免过于狭窄,这段话是对整个认识发展史的一个总结,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缺陷的揭示,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作出的科学解答,是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的标志。吴刚也在《马克思第二条是否具有历史观意义?》一文中明确指出,相对于认识论意义来说,更应该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理解《提纲》第二条,并从《提纲》第二条的写作意图、含义及意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证。从写作意图来说,从《提纲》的整体出发研究第二条就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根本目的在于论证改造世界的合理性、必要性问题,对认识论问题的阐述是为了解决历史观问题。从含义上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提纲》第二条的第一层含义,其深层含义则是“离开了实践的认识其正确与否都成了问题”,它所揭示的是不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人们便无法取得真理性的认识。从意义上来说,马克思在第二条中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的角度,对改造世界、变革社会的合理性、必要性做出了有力的论证。而且能否从历史观的角度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和意义,这关系到对《提纲》的总体性把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正确认识。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从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理论内涵。理论的真理性必须回归现实,否则只能导致中世纪“经院哲学”式的思维。在第二条中,马克思对思维的真理性的含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限定,说明所谓思维的真理性也就是指的思维的现实性、此岸性。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亦即是否具有现实性、此岸性,这在理论的范围内是争论不清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证明。如果一种思维或理论在现实活动中被证明是有力量的,即就是有“此岸性的”,那么,它就是在实践的维度上具有真理性的。马克思在这里借用“此岸性”,证明思维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世界根本无所谓彼岸,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认识的。于是,马克思就把认识论的研究视角从理论转向了实践,使自己的认识论成为超越旧哲学认识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型认识论理论。
对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二条,无论是在文本翻译方面还是意义阐释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与补充,需要我们深度发掘,在原有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的维度。当然,《提纲》第二条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对我们当下也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必须能动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发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8
俗话说:站的高才能看的远。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人类历史上的思想的巨人,站在他们这两位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就变的清晰了。
马克思所有后来的著作,都来自于他的哲学的思维,他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他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基础。
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学习好辩证法的思维。所以省委党校安排在前期的几节课堂,都是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维展开的,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费尔巴哈提纲”,主要是教给我们哲学的认识方法,让我们清晰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
“费尔巴哈提纲”之所以说重要,在于它在批判旧哲学基础上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把握思维真理性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观点、方法,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通过学习哲学,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
通过学习,更加了解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道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它必然会被更高级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所替代,社会主义也必然会被共产主义这种美好的制度所替代。
他的所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所以也就阐释了共产党的宗旨和信仰,它代表着人民,也必然是服务于人民。站在什么样立场上考虑问题,为什么样人服务的问题,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不能更好地代表和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根基。
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利益,他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更好的发展,为人民谋福利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9
关键词:需要 改变世界 革命实践 革命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为《提纲》)第十一条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国内外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人认为“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青年黑格尔派,说的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能实际地改变世界。”[2]也有人认为“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3]然而,笔者认为,仅从这一点来解读马克思,有把自己限定在一定范围的嫌疑,我们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呢?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序言中说:“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4]笔者认为,既然作为马克思亲密战友的恩格斯把《提纲》当做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5],那么对《提纲》第十一条应该还有其他的解读。鉴于此,笔者试图做一定的探讨。
一.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认真地梳理和思考了哲学的整个进展,他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理解和观察世界的两种角度,这两种角度存在不同的思考路向,最后达到了不同的效果。他将旧唯物主义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体至上,对方至上,其导致的结果是在关注世界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敌视人”的唯物主义,看不到人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意图了解对象的本来面目,在对象里面恰恰没有人的地位。另一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这是近代自然科学以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流派,吸收了自然科学的很多成就,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自然观就是唯物主义,其坚持的是自然至上原则。费尔巴哈谈到的人是自然人和抽象人,他认为:“人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思维是可以把握的,幻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一切。这种唯物主义虽然有探讨人,但谈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抽象属性,把人看作为对象研究的一个对象。他的‘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的重要论断就很好地说明了其缺陷。”[6]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的优点在于发展了旧唯物主义没有涉及的人的主体性,旧唯物主义没有注意人的主体性,唯心主义探讨了主体,但是却远离了现实性的存在。因此,上述两个角度都不能成为关照世界的方式,需要超越出来。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原则,探讨现实的人和人的实践,实践原则既没有抛弃主体也没有抛弃客体,而是主体和客体同时发生作用,主体和客体不能一劳永逸地起决定或被决定的作用,主体和客体处于一个交互作用的状态,不能说先有主体后有客体,如果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主体和客体问题的解决是逐步地解决,当主客体不再适应的时候,主体提出要求,但这种要求必须借助于客体本身的改变,然后才能得到实现,客体改变的同时又对主体本身的力量提出另外新的问题。这种哲学不再谈超验的形而上学,也不再回归到主体个人,贯穿在《提纲》中谈哲学研究什么,不是不研究人,而是不研究倒退的唯物主义。他研究的是现实活动过程中的人,这个人不是某一抽象的或特定的存在,而是在现实感性活动中的人。
二.人需要改变世界
改造世界比解释世界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只有在改变世界中才能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又在于指导实践,改变世界,马克思将自己的崭新的哲学思想同改变世界这样的实践相联系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一次作了更为鲜明的论述:费尔巴哈“和其它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解释,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这种存在的东西”[7],“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8]。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在于批判,批判旧世界,创造、发展新世界。这种批判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是实践上的批判。实践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创造历史,创造能使自己得以生存下去的物质资料,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使自己更加适应自然的变化。对世界的解释,只是一种被动的,存在于认识论范畴,不能很好地使人适应自然的变化,为了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掌握更大的主动性进而同自然(世界)保持一种和序稳定的状态,人必须掌握规律改变世界,从而能够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使自我得到不断扩充,满足自身的需要。
三.革命实践需要革命的理论
千百年来人同人的关系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关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人对人的压迫是一种裸的压迫。随着机器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划分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剥削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即有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工人们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外毫无自由可言,成了有产者的依附物。
面对社会大变动、工人阶级遭受巨大压迫的情境,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看不起工人、农民,看不起小人物。他们认为科学尤其是哲学方面只能在哲学家的圈子打转,将其束之高阁,普通群众根本学习和研究不了哲学。而且这些哲学家所写的文章也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只是给少数人看的。马克思在1842年发表的《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一文指出了当时德国哲学界脱离现实和群众的严重现象。他说:“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从哲学的整个发展来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作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们在念些什么。”[9]相反地,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也注重科学理论的研究,但更加注意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马克思在早于《提纲》之前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经提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10],显然要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所以马克思继续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这就说明,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谈到的“改变世界”其主体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在欧洲大陆三次工人运动中由于阶级力量的悬殊,工人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在运动中暴露出一个致命缺陷,即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才能更好地争取权利,赢得自由,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将自己的新理论定义为对世界的改变,而不仅仅是以往的只是对世界的解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作为开辟新世界观的前驱,在许多领域做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对人有着与以往哲学家们不同的见解。在关于人这一方面,马克思走出前人的藩篱,摆脱旧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缺乏关注以及唯心主义远离人的现实性的缺陷,将人看作现实的感性活动中的人。现实的人有现实的需要,旧有哲学对世界的解释满足不了人的需要,人就面临着改变世界以满足自身需要的问题,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人又面临各种困难需要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来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聂锦芳.究竟该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N]光明日报,2005-10-18.
[3]刘召峰.改变世界:特定的问题语境及其内涵的拓展与深化–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解读[J].河北学刊,2010,(1):225.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8-209.
[6]陈晏清,王南,李淑梅.现代唯物主义导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33.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97,7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10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33-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称“提纲”)主要批判了十六至十八世纪以来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实践的观点,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提供了纲领性支撑。
一、学术界对于“提纲”的研究成果
第一,关于“提纲”的来龙去脉的成果。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在1888年为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进行修订时发现了这一部提纲,并将其命名为“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将其作为上述书目的附录首次公开于世。该著作在当时的名字叫做”马克思论费尔巴哈”,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提纲”则是另外加上去的。所以,可见同样的一份马克思的笔记,经过时间的流逝和其在各国的辗转有了三个不同的名字。同时,这部著作也存在马克思的原稿和经过恩格斯的修订的稿件这两篇有所差异的稿件,不少学者对于这两篇文稿进行过对比式的研究,力图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版本和恩格斯的版本在哲学精神上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恩格斯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对该文稿进行了更加精细、深刻的加工。学者王东和郭丽兰就认为,“马克思1845年的原始文本和1888年经过恩格斯修改过后发表的《提纲》,两者在基本思想、理路上是根本一致的。” 此外,在承认不同时期的两份稿件存在根本一致性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又认为其中存在着少许差异,而这些差异中,马克思的原稿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第二,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泉的思想,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而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人类社会之中各式各样的联系的存在,所以在旧唯物主义的世界中,人是孤立的、是静止的,是作为一个抽象而存在的。学者孙伯就曾发表过类似的看法,“单个人是可以直观到的,单个人的活动也是可以直观到的,而单个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却不是直观所能把握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尽管也是物质的客观的关系,却并不像自然客体那样能成为感性直观的对象,而只能成为思维和理解的对象在观念中被把握。”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也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所谓抽象的发展,也就是抽象的辩证法,包括一切的唯心主义在内,其不知道能动的东西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把人的意识看作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先天的或者说是生来就有的本质中包含的东西。
第三,“提纲”这篇著作也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部著作。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的一些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还成功的实现了工业革命,资本的积累已经达到了空前高涨的一个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加剧,随着斗争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意识到争取自身解放的重要性,从而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其中三大工人运动是典型的代表,而“提纲”正是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迫切需要而写成的。学者鲁克俭曾经指出,“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进程来看,“提纲”对“手稿”中的自然唯物主义即直观唯物主义进行了清算,提出了一种新型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从而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可见“提纲”中所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第二步探索,其具有质的突破但同时存在着“目的论”的局限性。
第四,马克思还对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做出了批判的继承。他把宗教蒙昧主义看作是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其认为批判宗教是当时德国一切政治和社会改造的当务之急;他还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认为人的本质是感性、肉体的实体,思维和精神都是有实体派生出来的属性,而自然界是永恒的第一实体。对此,费尔巴哈曾说过,“我的学说或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和人。”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用自然界去代替绝对观念,把理解人看作是理解自然界的根本之所在,对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进行过高度的称赞,其中,恩格斯还曾经说过,“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二、关于《提纲》内容的整体分析
“提纲”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的线索,这一基本线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纲的前两条作为总论而存在,是整篇文章的总纲,它从总的方面揭露并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并阐明这一根本缺陷就是缺少实践的观点,没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之中。可以说,总论是以后各条的理论前提,以后的诸多条目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文章开端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这里指的唯物主义主要是十六至十八世纪以英法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掀起了一场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在哲学革命中,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成为了其中的主流,这也就出现了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为代表的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者;以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人为代表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认为,他们虽然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是却是机械的、静止的,所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事物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在认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一切的旧唯物主义都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看作是与人的活动毫无关系的一种纯粹客体,而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和结果来看待,忽略了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也忽略了人是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这两点关键,从而也就忽略了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的改造的作用。
在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世界观中,客观物质世界在人出现以前就是存在的,并在存在之后永远是静止不变的,人也是自出生就不会发展变化的存在。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将人理解为一种感性的存在,这种感性的存在的论断既肯定了人的存在是具有物质前提和基础的唯物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同时又具有局限性。
中间具体内容指出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验证真理的正确性,因为所为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的体现,如果不通过实践的检验,那么真理只能是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也就是由人臆想出来的一种东西;而所谓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其实也就是静止的观点,虽然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方面具有进步性的作用,但是其主要缺陷仍然明显。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来解释这些关系问题就能得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一论断。人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这是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环境,这是果,当结果作为环境而存在又成为因的时候,环境就发生了改变。
最后的部分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的不同,即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区别。所谓市民社会就是仅仅看到了让市社会是有人组成的,但是这个人是静止的,作为机器一般的存在,并不是人类社会中作为社会化的人的存在。
三、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的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一说明、解释这个世界为目的,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这是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自笛卡尔以来,哲学尽管被人们认为发生过多次重大的转变,但从根本上看,就思维方法而论并没有超越近现代哲学所具有的界限。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正是为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
与实践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是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述是在其对直观唯物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著作中曾经有这样的表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是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可以看出,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看成是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唯物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和人的认识的唯物主义,而所谓的从实践出发,就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是对从直观的角度去考察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的一种扬弃。其继承的部分在于对于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物质第一性的回答,其抛弃的部分在于直观唯物主义看待客观事物是静止不变的而不是发展的。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同自然发生关系,人是设计者和能动者,人可以赋予自然以能动的形态,这也是所谓的改造世界使其具备适应人所发展的条件,在自然进入历史的过程中时,其变为社会的存在物,从而整个自然界就成为人的现实的或者是潜在的客体。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自然科学而且包括其他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去获取自己所必须的材料,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注释:
[1]王东,郭丽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解读――马克思原始稿与恩格斯修订稿的比较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6期.
[2]孙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150周年[J].哲学研究,1995年第12期.
[3]鲁克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p52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p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11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06-02
“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并不是全盘否定旧唯物主义,而是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是对旧唯物主义的一种扬弃。
一、“新唯物主义”的提出
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第10条的内容是:“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在这里首次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概念,“新唯物主义” 是相对于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而言的,突出的表现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以往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它具有一个和以往所有哲学不同的思路即实践的观点。
(一)“新唯物主义”产生的基础
马克思之所以提出了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接受的哲学思想有关。
1.马克思角色的转变。马克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自我意识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后来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了唯物主义,但费尔巴哈的“新哲学”是把人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成哲学唯一的最高对象,肯定自然先于精神,否定人和自然界之外有独立的精神存在。马克思不认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等观点,在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观点,1888年,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个笔记,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题,作为《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表述了自己的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原理和基本观点,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在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通过各自的探索,实现了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在现实实践和革命斗争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和全人类的解放,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原有理论缺陷已突出。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存在着合理的部分但也存在许多缺陷。马克思曾谈道过:“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旧唯物主义将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一种直观的纯客体的理解,其缺陷就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一种纯主体的理解。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没有看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关系,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以及实践的存在和意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那初期开始的哲学思想是潜在的、直接的、抽象的、一般的。”
(二)“新唯物主义”的“新”道理
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新就在于马克思看到了实践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在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否定旧唯物主义的全部观点,而是指出了旧唯物主义错误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同时也从主体方面,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有着基本区别,要求既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又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这就是说,既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又把它们看做是人的感性的活动的产物,这就是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变革。
二、“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类的感性物质活动,确立了哲学出发点上的变革,同时也就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新原则、新路线,建立起崭新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在唯物论方面,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去把握物质和规定物质。在辩证法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批判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既要以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历史,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也要求人们用辩证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也就是辩证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的创造活动的相互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完备,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社会历史规律是具有客观性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社会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且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可忽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法律、哲学、宗教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是中心和线索。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物质活动。首先,马克思科学地概括了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次,马克思认为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以及以观察和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再次,马克思指出了实践在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和重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问题,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意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好的解释和定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它唯物辩证地看问题,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达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的历史的统一,实现了哲学史的革命性变革。
(二)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正确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哲学和一般科学的关系,如实地反映了世界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和不断发展的学说,是以实践为基础和首要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包括它自己必然随实践变化而变化,它否认能达到认识的顶峰和绝对真理的封闭体系,从不认为自己结束了真理,而是进一步开辟了探索真理的大道,这种科学的态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它的科学性,使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为广大劳动群众服务的哲学体系,是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它从实践出发来认识现实世界,看到高度重视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这就在社会作用上表现了它的科学性,使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以实践为特征的新唯物主义是顺应时代要求而生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哲学领域开辟了一片新的视野,指导着无产阶级为实现人类解放而不断斗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 第1卷(第2版),1972:57.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54.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7]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1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全文不过1500字,但它却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提纲》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主体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但主体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人性特点,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内涵的。马克思在《提纲》的一开始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另外,“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3]。马克思认为,这也是不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认为环境教育决定了人,只有环境教育改变了,人才能改变,人受到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人在环境教育面前是完全被动的。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唯物主义在环境教育和人的关系上的错误认识。指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人在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在改造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接着,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实践的含义。“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4]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看作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在他的《__本质》一书中,他把实践看作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5],所以他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看不到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
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体,而唯心主义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他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确实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把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夸大和发展,使其脱离了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精神活动,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将绝对观念、主观精神获得了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的主导地位,物质世界包括人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就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说明唯心主义也是不懂得实践的意义的,他们脱离实践去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关于实践观点的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不理解实践的内涵的。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角度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首先,马克思的这句话肯定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是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视角出发来研究客观世界,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主体并不是像旧唯物主义者认为的消极、被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最初的自然界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人们首先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使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着历史,创造着社会关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是带有人类主观性的客观世界。一旦实践活动停下来,人类历史也就无从发展了。马克思首先认识到了主体与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正是从这个立足点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接着,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8]这就是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反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从而改造周围的生存环境,发展自己,使客观世界按着自己的需要发展,也使自己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实践成为人类认识的源泉、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9]这就是说马克思把认识的问题也理解为实践问题来看,不仅与以往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而且给实践以正确的解释。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一致、相符合,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并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实现“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10],而为了使客观世界更好地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方向发展,人们又会不断地接近“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指导实践的活动。而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以及“此岸性”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通过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这才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这里就确立了他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新的实践观
四、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
《提纲》是一篇具有变革意义的重要著作,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以人类的感性物质活动为出发点,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划清了与唯心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界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使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展现在人们面前,并提出了哲学的历史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所在。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说明客观世界,然而,认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解释这世界,而是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历史使命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是“改变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做出科学的认识,进而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更好地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统一的,而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13]。人类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推动社会变化发展。哲学的功能是要在正确解释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并对客观世界进行合理的改造,以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五、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扬弃。这种批判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要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上。《提纲》第一次把科学实践观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不仅成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 超越了近代哲学,甚至现代哲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特色, 从而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提纲》中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对象世界客体、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及理论与实践等等的矛盾关系的萌芽, 为马克思日后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面展开和日臻完善开启了思想的帷幕。《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 而实践范畴则是这整个骨架的支点。所以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1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自己思维的真理*,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思想,马克思辩*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800字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的缺陷,即不是把感*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14
关键词:实践;历史观;世界观;社会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马克思只称其哲学为新唯物主义,而没有具体说明其哲学是什么性质,这就导致他的思想被后人解读成许多完全不同的版本,这其中最常见的版本就是以下三种:
一、物质本体论哲学
物质本体论哲学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科书的解释。这是错误的,是退步的。
传统的西方本体论哲学认为,世界观就是本体论,本体可以解释世间万物。这种哲学的观念是在众多中寻找其中共同的“一”。本体,即产生万事万物的原初物。本体论研究的只是客观世界,即客体。这种关于“世界是什么”的客体,对象的哲学,就是孔德所说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
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开始由对客观世界的研究转向了对人怎样认识世界的研究,即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两百年的争论之后,康德进行了“哥白尼革命”,颠倒了主客体关系,认为客体是进入我们意识界的经验事实,人能够感到经验事实,却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即“物自体”。自康德之后,哲学成为了只研究现象,经验事实的哲学,不研究物自体,因此也抛弃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理论模式。
所以高校公共政治课中叙述的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命题都是本体论哲学的观点,教科书实质上是前康德水平的哲学,是退步的。书中论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只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做了一次“人工嫁接”。教科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度是不够的,它认为只要坚持物质是第一位,那这就是唯物的;只要坚持承认了意识具有能动性,那这就是有辩证法精神的。然而,这是两个对立的命题,直接简单地嫁接在一起并不能实现二者的真正统一。
二、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为主线、为解释原则,来区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和其他旧唯物主义,所以单从《提纲》来看可以说称其哲学性质是实践的。
在《提纲》时期,马克思确实是用实践这一概念去批判费尔巴哈,批判费尔巴哈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一切哲学范畴,去理解世界。这时候马克思笔下的实践是具有感性特征的,是客观的,是物质的,是社会性的,能动性的实践。但是对比1846年夏《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里提到的实践,在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后的实践,我们会发现在《提纲》时期的实践是没有历史性的。而没有历史性,只有能动性的实践不是马克思的最先发现的,很多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康德他们对这一哲学范畴的能动性同样具有很深入的了解。而之所以认为只有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的变革是因为只有马克思所认识到的实践不是抽象的而是放置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当中去研究,也只有这样的实践才是有意义的实践,才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
三、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表明的马克思哲学是具有历史性质的。这里的历史性质有两个层面的解释。第一,扮演“历史观”角色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它指明了一切事物发展的社会历史性,进而在社会历史观下看待实践,看待世界。第二,扮演“世界观”角色的历史唯物主义,即 “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种哲学之下,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社会基本矛盾等等基本的哲学问题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原则[1]。
那么历史观何以能扮演世界观的角色呢?这是因为随着旧哲学的终结,放在马克思面前的就是要发现历史的规律,把抽象的人具体化。“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2],前句中提到的科学就是指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唯物史观的发现,解决的就是哲学世界观发展的问题。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从本体论到生存论的转变。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跨越。传统的本体论谈论的是人的本质是什么,这里的人是抽象的,理想的,不具有现实性的特点。马克思谈论的人是“活生生的人”,谈论的是人的现实的生存状况,这种生存状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历史的。人的本质也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才有谈论的意义和必要。历史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因此,对历史的研究才是对人的研究的根本所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再像西方本体论一样简单的追问谈论人的本质是什么,存在是什么,马克思研究的是外部世界对于人的意义。
其次,马克思在《形态》中把他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当做一种终极法则般的普遍规律,并用这种规律的解读原理――社会历史性原理来解读所有哲学问题,把自然界、人、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实践都放到社会历史当中去研究,这样,历史唯物主义就囊括了所有哲学关系与范畴,成了一种关于世界的总体的看法。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自然界时,我们看到的自然界不是单纯的自然界,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周围的感性世界不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3]”在这种视角下审视人的时候,人是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自在的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生产条件。”在这种视角下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历史的。马克思指出,“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因此,在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时候,要跨过物质本体论,要学习《提纲》中表达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更要进一步研读马克思第一部和唯一一部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形态》,思想深度要由《提纲》走向《形态》,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要由实践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⒏I.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J].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72:236-23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15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文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的一个读书笔记,被恩格斯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寥寥千言却被赋予如此之高的赞誉,正是因为马克思确立的科学的实践观,成为辨别新旧哲学的标准和打开新哲学体系大门的锁钥。马克思的实践观在《提纲》中进行了透彻的阐述,而在此之前马克思实践观的成熟则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
一、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如何提出的
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提出,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探索过程,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博士论文》时期的理论批判实践观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 马克思早在1841年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中,就表现出了对实践的重视。在指出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时,表达了深刻的实践思想。他认为,哲学作为一种“实践的力量,应该把自己和世界对立起来,哲学应该干预世界”。不过,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把实践仅仅是理解为一种理论批判活动,“这种实践概念仅仅停留在思维层面,带有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主观色彩”。
(二)《德法年鉴》时期的政治批判实践观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对“理论的批判”产生质疑,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产生兴趣,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实践观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转变。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发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该文指出“武器的批判并不能被批判的武器所替代,物质力量的摧毁只能用物质力量去实现;物质力量的生成途径之一为群众掌握理论。[1]”在这里,“批判的武器”是指理论批判;“武器的批判”是指现实批判。在二者关系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不能代替“实践”,但“理论”一经人们掌握也能变成物质力量,强调人们改变现实的政治斗争和革命斗争。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生产实践观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确立了实践观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框架,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发展了实践观的思想。这时期,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确立了生产实践是人的本质甚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思想。他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2]在这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为实践。不过,这种实践活动仅仅是生产实践,还没有跨越到社会生活的领域。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离科学的实践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实践观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实践唯物主义的宣言书。它不仅同一切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为马克思的新哲学观提供了纲领,确立了以“革命的实践”为骨架的新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观的鲜明特征
在《提纲》正文首句,马克思即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做了批判。他在条中指出,“之前任何形式的唯物主义(包含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仅仅是从客观、实体的直观显现形式去理解,并未考虑到人的感性活动与人的实践在其中的作用,因此,不是从主观角度出发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本身。相反,唯心主义却只看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看不到客观现实本身。”[3]
费尔巴哈的观点认为:人对于客观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类似于照镜子的消极被动形式,因此,将人理解定义为是一种单纯直观的存在。他曾经说:“相比于闭目沉思的其他哲学家来说,我与他们是大相径庭的,我需要使用感官,首先是我的眼睛。我借助于感官活动经常不断地去获取人脑以外存在的东西的材料,并由此而产生了思想。而不是通过思想产生对象。”[4]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则认为:人的意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该流派忽视了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抽象掉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对象。因此,片面的强调与发展了人的意志、愿望等主观东西的作用。
综合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的观点,都未曾科学的认识到“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旗帜鲜明的把“实践”引入到了新哲学体系中,并把它视作为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提纲中清晰的阐明了他的观点,认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能只从直观的、感性的方面去认识,从客体角度出发去认识,而应从主体实践的角度去认识。基于此,马克思得出重要结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以往的旧哲学家不懂得实践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即或者通过抽象的理论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辩护;或者用某些进步的理论去批判被认为错的东西,而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认为,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观的鲜明实践特征。
(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关于人的认识的正确与否究竟用什么来检验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发展史争论不休的话题。黑格主张在人的自我意识范围内检验认识,结果只是用认识来解释认识,没有客观标准,故而认识的真理性是飘忽不定的。费尔巴哈虽曾作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的论断,但这种实践是直观的,未能将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故而认识的真理性是纯粹片面的。
关于认识的真理性检验问题,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的论断。在《提纲》的第二条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是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证明思维真理性的途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利用思维的现实性、力量去实现。归结起来,不论是人们思维,还是任何一种哲学体系、乃至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判断其是否为真理的方法,归根结底都需要实践去检验。即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5]马克思认为,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的问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一论断既是对以往哲学认识论思想的抛弃,也是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基础的奠定。
(三)实践基础上唯物史观的相关论述
1.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在《提纲》第三条中,马克思指出 “存在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该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该学说忘记了:环境与人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又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将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必然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的活动与环境的改变是一致的,应该被看作并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以爱尔维修榇表的法国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此做了肯定,这当然是唯物主义观点,但是马克思指出:那么环境又是由什么决定的?要知道环境是由人改变的,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过教育的。似乎结论只能是,社会之所以有变化有发展,是因为少数天才人物能够突破环境的制约,创造新的思想,用它们改造社会、教育他人,他们是一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人,归根结底环境和人都是由他们的智慧和思想决定的。显然这又是唯心史观。马克思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人改变环境与环境改变人统一了起来,提出人和自然界是在劳动实践活动基础上协同发展的。
2.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宗教观。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集中、突出表现在其宗教观中,因此,马克思从批判前者的宗教观开始。《提纲》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仅将宗教世界归结于其世俗基础中,而没有试图去弄清楚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也并未提出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并且把宗教变迁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史观的本质。而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正确解决宗教问题的途径,即必须通过革命实践来变革旧的社会制度,消灭阶级压迫和自然压迫,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素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样,宗教才能逐步消亡。
3.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从“你”和“我”这些单个人抽象出来的共同性,“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认为这种共同性就是理性、意志和情感,费尔巴哈正是以这种抽象的人作为他的人本主义哲学基础的,因此他构造的理论体系必然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认为,从现实性角度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而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因此,想要研究人的本质,需要从人所处的全部的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综合考察。进一步讲,“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从实践出发来认识、分析和考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的历史规律,与唯心史观分道扬镳。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意义
(一)《提纲》中实践观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纲》的提出是作者在自身探索哲学道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双向互动中实现的。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唯物观与黑格尔辩证法哲学的熏陶与影响。而当时,德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促使关注现实发展的马克思深刻的意识到现实与自身认知的矛盾。实践的发展呼唤理论的创新,两者相互作用,促使马克思实践观的科学确立。而在社会主义广泛发展的今天,实践观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产生背景,亦决定其具有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现实意义。
(二)《提纲》中实践观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足点
《提纲》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质,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实践。立足于实践观,马克思正确的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而阐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因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此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足够坚实的立足点。
(三)《提纲》中实践观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的新常态、政治的新生态、文化的新样态等都对战略思维与发展理念提出了紧迫的需求,且面对社会实践的广泛性、整体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正是由于立足于当前的具体国情,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所产生的必然战略思想。因此,立足于实践的发展,推动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33页).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3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3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35页).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以上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字相关内容介绍,每一篇文章都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3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