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雄兵出击》是国庆档上映的影片,该影片主要讲述的时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各个战线上的英雄儿女保卫祖国的故事。今天下班就来分享就来分享一下关于该影片的观后感怎么写,喜欢的朋友就不要错过哦!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1
1.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信念和意志有时候比武器更有杀伤力。
1950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干涉朝鲜内战,组建了强大海陆空联合国军公开支持反政府武装,公然发动朝鲜战争,严重威胁新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安全和东北人民的生命安全。
鉴于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一周年,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生产力有限,产能不足,武器装备落后,完全无法支撑新中国介入大规模现代战争。
但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却异常严峻,如果新中国不出兵支援朝鲜,一旦美帝国主义侵占朝鲜,那么新中国整个东北地区必然暴露在美帝国主义的强大炮火攻击范围内,到时候整个新中国都将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
刚开始,对于是否出兵支援朝鲜依然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些人担心面对强大的美帝国主义现代化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就算出兵几乎也没有胜利的可能,他们的依据就是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和工业发展相差太远了。
理论上来说,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忽略了另外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信念和意志,这份信念和意志同样无坚不摧,势不可挡。
国庆节当晚,绚丽多彩的烟火绽放光芒,天安门广场上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毛主席在接见了各行各业代表,从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中主席更加坚定了出兵支援朝鲜的决心,这份决心来自于人民的支持。
面对从美国回来的武器专家对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理论分析过后提出的质疑,他问在场的所有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凭什么能打赢美帝国主义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
周总理给出了最坚定的答案,他铿锵有力的说:只有赢了,新中国才能生存下去。
就是这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支撑着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牺牲,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
2.毛主席说: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老总说:牺牲是我们这辈人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面对武器装备精良的美帝国主义现代化联合国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丝毫退宿,他们义无反顾连夜踏上鸭绿江大桥,彭老总更是首当其冲,冲锋在前,深入敌后建立临时指挥部。
入朝首战,38军军长因为担心部队伤亡过重贻误了战机放走了敌人,彭老总勃然大怒怒骂了38军,38军军长自告奋勇的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愿意接受任何的军事处罚,彭老总最后语重心长的说出了一番话令全场回味无穷的话。
他说:牺牲是我们这辈人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简短的话语,每一个字都能震撼人心。
最后38军军长被彭老总罚去唱十遍国际歌反省,正是父辈们的英勇担当才给我们创造了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不负众望,接下来奔袭三所里、抢占龙源里、血战松骨峰,38军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勇,创造出了现代战争史上伟大的胜利,出色完成了阻击美军逃亡的各项军事任务。
尤其是最后血战松骨峰,3连以百人战力持续阻挡了美9团千人战力5次的进攻,最后全连牺牲111人只活下来7人,这是何等的悲壮?这是何等的伟大?
38军因此获得了彭老总的充分认可和嘉奖,38军最后被授予“万岁军”荣誉称号,那是用命换来的称号。
正如彭老总所言,他们生活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牺牲是他们那辈人需要付出的代价,正是父辈那代人敢于担当,敢于和美帝国主义一较高下,才换来了新中国往后几十年的和平发展。
我们这代人享受着父辈打下来的和平环境,才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心存敬畏,心存感激,尊敬那些保家卫国的军人,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安居乐业。
3.谈判桌上也要靠实力说话。
鉴于外交需求,毛主席安排伍修权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赴联合国揭露美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总部,伍修权要求唐女士帮他仔细检查中国在联合国的牌子翻译是否正确?
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一个外交官的严谨,他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义正辞严的发言,痛斥美国侵犯新中国领土台湾,发动朝鲜战争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伍修权眼神坚定的发表慷慨激昂的言辞,尤其是那句:时代不同了,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更是充满力量和血性。
美国代表奥斯丁刚开始不屑一顾,但是后来由于朝鲜战争局势的扭转,美军的败逃,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战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他才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如果战场上没有取得必要的胜利,谈判桌上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叙利亚战争就是最好的解释,叙利亚外交官在联合国被嘲笑和歧视,独自躲在角落黯然拭泪,这样的场景是多么心酸,弱国无外交,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和平不是祈求得来的,而是手中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工业科技发展水平换来的,没有强大的国防能力,和平就是纸上谈兵。
当我们还在崇洋媚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反思?心存敬畏,心存感激,支持一下国货的发展,支持一下国内科技企业的发展,唯有祖国的科技和经济更加强大了,祖国才能发展更加强大的国防力量,组建更加强大的人民军队,装备更加精良的武器,保家卫国,守护我们的国家安全。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2
影片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为何支援朝鲜,志愿军经过怎样的困难,采取了什么行动,才最终战胜了美国,破灭了美国军队在圣诞节前夜就回国的希望,给美国沉重的打击。
看完影片后,觉得朝鲜战争太简单了。在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除了影片后面的美国5次进攻。中间部分似乎没有什么伤亡,就感觉一切很顺利一样,明明是只有信心,其他各个方面都没有底的一场战争,赢得似乎太简单了。
相对比电影《长津湖》而言,我觉得《长津湖》更胜一筹。可能是侧重点不同吧。《志愿军:雄兵出击》侧重的是首战告捷,打个出其不意。影片更多的都是阻击战,弄好阵地,只等敌军。
影片中也有些困难,如跑70公里,提前埋伏,能跑到就已经不错了,因此跑死了一些人。最后3连更是成功打退了美军的5次进攻,损失惨重,3连所剩无几。
在看影片中,有些片段让我有些感动:当志愿军过江的时候,有些感动,因为我想到了好多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太悲惨了,如冰雕连等等;在联合国伍修权发言的最后,有些感动,尤其是当他说完,翻译的时候:中华人民站起来了。
在看影片过程中,中途有些跳戏,感觉不是那么吸引人,原因有几点,想不通:
1、此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打到了鸭绿江畔,那么多的志愿军就这样,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来朝鲜了,而且没有被发现。
2、在各方都联系不到朝鲜主席的时候,彭德怀坐第一辆车出发,直接找到朝鲜主席金日成。第一辆车,就这么直接过去了?李默伊坐的第二辆车,恰巧遇到韩军。恰巧司机会韩语,这是边境啊,没发现问题?
3、志愿军成功阻挡了美军的撤退,阻挡了美军的5次冲锋。美国第一次冲锋不知道情况,处于被动,第二次开始用炮击,第三次用飞机轰炸。当时指挥美军的长官,竟然没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还是通过电话汇报,尤其是第二次,上级命令他集中火力用炮击,他才知道怎么做,是被打蒙了吗?
搜了搜朝鲜战争,影片中一些细节的确是跟历史一样,但是衔接的并不好,因此有以上三点疑惑。朝鲜战争前期,联军误以为中国不会出兵,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入朝鲜,开始对联军发起突袭,以及阻击战,联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
在松骨峰战役中,335团3连,一个连成功阻挡了美军三个师,最终3连战士只剩下来了6个人。
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如果唯一的希望是希望对方不要开枪,那还是希望吗?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3
看完凯歌导演《志愿军》内心激动难以平复,脑子里都是三连战士们那一张张脸,年轻的,鲜活的,可爱的,顽强的,用生命燃烧着,对未来坚信着。无论是曾经【长津湖】“不抛弃不放弃”的七连,还是如今【志愿军】“誓死不退”的三连,靠的都是一股钢铁般的信仰,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有回忆的人是感动的。
与以往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不同,《志愿军》三部曲准备周期和拍摄周期长达399天,从头一年的夏天,到第二年的秋天,贯穿了四季。影片着力以全景式、多维度方式展现立国之战。三部曲整体的故事时间跨度达三年,完整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脉络。片中出场人物超200个,既有领袖将帅,也有无名英雄,个体命运和时代风云交互激荡,力争为观众展开一卷磅礴的战争群像。
三部曲第一部围绕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展开,负责在松骨峰阻击敌军的38军戴如义(魏晨饰)、杨少成(尹昉饰)、孙醒(陈飞宇饰)等角色将在这一部登场。历史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同时,由伍修权率领的外交队伍在联合国与美国进行了另一场短兵相接。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大银幕将再现新中国外交代表团首次亮相联合国的历史性时刻。随战事发展,第二部会添加新角色,如63军李想(朱一龙饰)、傅崇碧(吴京饰)、蔡长元(韩东君饰)等。第三部的时间线始于和平谈判,边打边谈,上甘岭战役、板门店停战谈判等内容将在此终章重点呈现。
对陈凯歌来说,这是他个人从影以来拍摄时间最长的一次,“就是想把它拍好,致敬历史”。营造历史真实感成为拍摄过程中最费思量的工作。从人物造型到场景,有史料可依的部分,剧组都力求还原,重中之重当为新中国外交代表团在联合国的初亮相。1950年,中国政府大使衔特派代表伍修权率代表团赴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总部第一次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音。为再现新中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代表着国家尊严的历史性时刻,主创以史料为据,搭建了1∶1还原的联合国场景。饰演唐笙的章子怡感慨,沉浸式场景能帮助演员“感受到73年前那个庄严时刻”。演员的形象、动作也被要求对标当年影像。张颂文饰演伍修权,重点落在举手投足既要有“将军外交官”的果敢和威严,也需要彰显新中国的决心和力量。美术指导陆苇说,拍联合国会议,真实是首要准则,“那个瞬间,中国人民等得太久了”。
松骨峰阻击战的一幕幕被作家魏巍写进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传遍祖国大地。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奉命在松骨峰阻击南逃的美军。面对敌人的飞机坦克,3连官兵以百人之力拼死阻击,子弹打光了就端起刺刀冲向敌人,被燃烧弹打中就跃出阵地与敌人同归于尽……全连官兵浴血奋战,最后仅剩7人,牢牢守住阵地,为我军主力部队聚歼敌人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战,3连付出重大牺牲的代价,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凭此打出威名、震慑美军。
《志愿军:雄兵出击》中,松骨峰一役也是全片重头戏。为重现世所罕见的惨烈战役,演员们穿梭于“枪林弹雨”,与炸点木屑近距离接触。升级的技术也为战争戏加成,为距离英雄的勇敢坚毅近些再近些,摄影师吊着威亚运镜,尝试了镜头调度复杂的空中拍摄。
在陈凯歌看来,美术置景、服化道、拍摄技术,固然是重要手段,但人的精神面貌对于拍好战争戏至关重要。他提出要在片场的“松骨峰”栽一棵真实的松树,“松树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是勇敢与坚贞的象征”,这与志愿军战士乃至所有中国人的气节是一致的。他相信,这棵松树还能使“松骨峰”具有影像上的象征意味,凸显战役的悲壮。于是,剧组当真栽下一棵松树,让它与“战士们”同历战火。
影片刻画志愿军群像,但每位演员并未因此忽视对角色的独特化塑造。惊天地、泣鬼神的松骨峰一役和坚守松骨峰的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饰演前线战士的演员辛柏青、张宥浩、魏晨、尹昉用出色的演技定格下松骨峰上的不朽丰碑。
在影片中,志愿军司令部机要秘书毛岸英是急迫战事外的一抹暖色,为了呈现他关怀战友的温情一面,他的扮演者魏大勋汲取了13年前扮演毛岸英弟弟毛岸青的经验,首映式上魏大勋说“我在表演时内心怀揣的温暖、坚定和爱,都是岸青曾经在哥哥身上感受到的”。
魏大勋在电影中扮演志愿军司令毛岸英,他的表演非常出色,将这个角色塑造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一抬眼真的让人反复拉回了很久,太绝了。魏大勋在《志愿军:雄兵出击》首映礼的访谈中,透露了自己对毛岸英这一角色怀有独特的情感。究竟是何原因呢?原来,他在13年前,就已经演过毛岸英的弟弟毛岸青,如今,他扮演哥哥,看着由张宥浩饰演的弟弟,就像看到了13年前的自己。主持人问他一次演弟弟,一次演哥哥,有什么感想?他表示自己就像是把生离死别经历过两次,生离一次,死别一次,让他能够从另一角度去理解烈士的心情。魏大勋的言语中充满了对烈士的敬畏与尊重。这种特殊的演绎经历让魏大勋对角色有更浓的情感,更深的理解,作为演员他能让观众看到他对待每个角色浓烈炙热的爱,特别是这一次的演绎,更多了一份崇高的敬意。我深信,一个真正热爱自己职业、热爱自己角色的演员,必定能够演绎出触动人心的佳作。而在这其中,魏大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热爱与执着为角色赋予了生命。
不知不觉,魏大勋入行15年了,很多人认识他是通过综艺节目,因为他可爱、不计较的性格以及优秀的综艺感深受网友喜爱。可他没忘记自己的身份,他是一名演员,他也想演好戏,他希望用作品说话。直到今年,他终于在演艺圈中崭露头角,凭借一部《我的人间烟火》赢得了大众的认可,让更多人见识到了他的演技派实力,而非综艺节目中的形象。多年的坚守和努力,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可以自豪地向所有人证明,他是一名演员,而非一名综艺咖。
《志愿军》不想用主要篇幅来关注战场上的激烈厮杀,而是想对战争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影像化的呈现与解读。影片力图解决三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党中央为何相信中国能打赢这场战争;志愿军战士明知和美军实力悬殊,为何能舍生忘死地战斗。
部分观众可能只关心志愿军与美军、南朝鲜军队的正面交锋,但这背后是志愿军司令部对各支部队的调遣与部署,以及司令部对各军指战员心理的把握与激励。战争背后,先有领导人关于要不要出兵朝鲜的深思熟虑,之后是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协调以及中国与美国的外交过招。可见,影片将战场分为具有纵深感的四部分,以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国内和国际四个角度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立体的呈现,观众得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到这场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于中国的深远意义。
这也意味着影片中的战斗不是孤立的,更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竞技场,而是中国内政、外交的延伸和辐射,同时又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然,这种编剧策略较为冒险。在一部战争片中融入太多高屋建瓴的政治阐述和家国意义,容易使主题显得高调而空洞。于是,影片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将多条情节线索进行交织、并置并相互映照,努力使观众得到情感满足。
影片从“尊严”和“荣誉”入手,激发志愿军战士的战斗意志和决心。38军因在两水洞战斗中穿插不力,受到严厉批评之后,38军军长梁兴初和各级指战员准备在突袭三所里的战斗中一雪前耻。于是,38军113师要在14小时内长途奔袭72.5公里,可谓挑战人类的体能极限,但战士们知道,他们背负着38军的尊严和荣誉,而38军又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主力部队,抗美援朝又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尤其当梁兴初说他爱惜战士的生命才导致思想保守时,彭德怀动情地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正因为志愿军战士对于战争的性质与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才有了不竭的战斗动力,这就是抗美援朝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影片善于从宏观角度对时局作出判断,也不断从集体的角度来论证何谓胜利,不仅使个体的价值在集体的天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称量,也使个体能够胸怀集体利益而超越一己得失,更为豁达地面对各种考验。113师急行军途中,不断有战士累得口吐鲜血倒下,有人建议让部队休整,但师长江潮说,如果不能成功阻击敌人,那这些战士的牺牲就没有意义。江潮身上体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如果113师没有完成任务,就会影响志愿军整体的战局,进而可能掣肘抗美援朝的进程……可见,影片除了借助领袖人物的语言对抗美援朝的政治意义进行直接表述之外,更注意在艺术情境中含蓄而自然地完成意识形态的传达,避免对主题的概念化图解和直白式灌输。
在表现松骨峰阻击战时,影片通过平行剪辑,将战争与中国外交代表团在联合国会场对美国侵略的控诉交织起来。这使两场戏产生了一种互文效果。战场上的战士为了新中国的尊严而战,而联合国会场里的外交代表团铿锵有力地发出中国人民的声音,这种声音的底气有赖于战场上的胜利。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中中国外交代表团在联合国会场上表现得很精彩,饰演伍修权的张颂文的表演很具感染力,他出色的台词功力将情绪的内敛与奔放控制得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张子枫饰演的李晓在同声传译室挂出的那把钥匙,暗示李默尹与李晓的父女关系,又巧妙地将“家”的概念植入人物的内心深处,同时也将人物行为的出发点从“家”的角度上升到“国”的层面,从而保证了人物行动逻辑的合理真实,又不动声色地拔高了影片的主题。
在表现美国军队集结和登陆的场景时,影片用一种视听化的方式向观众展现美军先进的战舰、飞机、坦克等。在这些大远景中,观众看到的是声势浩大的队列和武器,但具体的人可能是模糊不清的。在志愿军那里,我们则看到彭德怀身先士卒的勇气和担当,看到李默尹等人独闯美韩联军阵地的大智大勇,以及通讯排的战士视死如归的壮烈。影片以隐晦的方式向观众说明,美国的力量依赖于钢铁建造的先进武器,“人”的作用被弱化,“人”的精神更是被抽空;志愿军则在事关家国命运的情境中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这就不奇怪,影片为什么在松骨峰阻击战中不断强调美军坦克、飞机、机枪、榴弹炮的巨大杀伤力。在志愿军这边,除了偶尔出场的巴祖卡之外,观众看到的是战士冒死冲锋、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豪迈与英勇,是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然誓死不退的果决。
麦克阿瑟的办公室宽敞华丽,却显得冷清,他对于身边人的建议常常不屑一顾,极为狂妄自负;而在表现北京的戏份时,那些开会的场所窗明几净却又素朴大气。在毛泽东、周恩来召集的会议中,气氛可能严肃,但人们说话的语气却比较放松。观众看到的是群策群力、群情激昂和齐心协力。
还有,当美国飞机轰炸中国领土、在中国的麦田里扔燃烧弹时,观众看到的是美国军队的野蛮和强横、冷酷和傲慢。而在中国这边,观众看到了志愿军战士对百姓奋不顾身的救助,凝聚的是军民同舟共济的钢铁意志。通过影片中的对比性的场景,观众得以见证中国政府的力量源泉,力量来自集体、来自于人民。
前段时间,电视剧《狂飙》引发热议。剧中高启强的扮演者张颂文,演技受到观众普遍肯定。张颂文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刻意练习。张颂文不是天赋型演员,长相也缺少“明星气”,被拒绝过很多次,演过很多配角,用了20多年才凭借演技被大众认可。
伍修权,祖籍湖北大冶,出生于湖北武昌,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辽沈战役胜利后,在沈阳查获了美领馆的特务及其电台,与美国人针锋相对,有“伍大胆”的称号。1950年11月28日,中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作了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和韩战侵扰东北地区的发言。这是新生的中国政府第一次在联合国向世界发声。
然而,美国操纵安理会拒绝讨论伍修权提出的建议,使联合国大会无限期休会,伍修权不得不于12月中离开纽约返回国内。电影还原了这历史性的一幕,影片中张颂文饰演的伍修权掷地有声“美帝国主义已经接替了日本帝国主义,但1950年毕竟不是1895年,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代表团同声传译人员唐笙见证了这历史性的瞬间。
唐笙,新中国同声传译事业的开创者和翻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2出生,上海人;精通英语。著名翻译家,原国务院参事、中国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外文出版社英文译审;她的一生充满传奇,1950年12月,新中国刚成立一年多,以伍修权为团长的中国人民代表团在联合国的讲坛上,严厉斥责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艰巨政治使命。唐笙当时就参与了这个重大的政治活动,并且以她出类拔萃的英文水平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赢得了代表团的肯定。第二年3月,唐笙就伴夫携子,放弃了报酬颇丰的优渥工作,满怀一腔的报国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我国的同声翻译事业填补了空白。在近40年的时间里,为新中国的外交和文化(翻译)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上世纪80年代初,唐笙受命重返联合国,担任口译处中文组组长。2016年5月1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4岁。
电影中,章子怡扮演了她1950年在联合国的精彩瞬间,对章子怡而言,饰演有原型的历史人物是非常有挑战的,在准备角色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但关于唐笙的资料非常有限,于是她拜访了曾经在联合国工作过的同声传译工作者,她也是位卓越的女性,年近八旬,从她口中了解到,建国之初,每一位年轻人满怀热情建设祖国,尤其是像唐笙女士,放弃了海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归祖国是最让人动容的。
章子怡在影片中的造型十分简约,穿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黑色裙子,头发梳成马尾,几乎没有化妆,只涂了一点口红。但是,她依然散发着一种高贵和气场,让人无法移开目光。章子怡的演技也无可挑剔,她用流畅的英语和法语进行同声传译,展现了一个专业女性的能力和魅力。
章子怡任何一个大银幕我都不会错过,这次她饰演的是同声传译唐笙,这个女人是新中国同声传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翻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她见证并参与了1950年以伍修权为主的中国代表团第一次亮相联合国同美国据理力争的历史瞬间。电影中唐笙虽然是个配角,但很出彩,而能够让章子怡的脸在战争题材中保持熠熠生辉的美的说服力,同时又不显得多余的,靠的就是陈凯歌对于“战争”外延的拓展,他看得到从历史行进中的另一些人。比如有PTSD的电报员,同声传译人,翻译小助理……群像之群在于多元、多层次的群体撷取,而非数量上的堆砌,陈凯歌这点做得比同类导演好很多。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陈凯歌镜头下的美女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她们不仅有着惊艳的颜值,而且有着精湛的演技。她们在影片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都是以女性的视角和立场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历史和人物。她们不仅是战争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战争中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力量和美丽。
张子枫在观众心中一直以“妹妹”的形象存在,然而,作为一名演员,她已经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张子枫在不同阶段都有自己代表角色,比如在电影《唐人街探案》中展现出一抹邪笑,在电影《我的姐姐》中带着弟弟逃离一切,在电影《中国医生》中表演带着口罩的哭戏。尽管这些角色不一定是主角,但她凭借出色的演技仍能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电影《志愿军》第一部中,张子枫的戏份很少,仅仅作为同声传译的助手出现,最最引人注意的是她胸前挂着的家门钥匙,同声传译前,她把钥匙取下来挂在了一边。现场是为了新中国争锋相对的剑拔弩张,格子间里,是对战场上的父亲和哥哥的挂念。家与国的情怀,就通过这一小串儿钥匙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但通过预告片可以看出,第二部中她在张子枫在片中一段引人注目的“干饭”吃戏而迅速走红。所有看过《长津湖》的人都了解,当时志愿军所依赖的唯一食物就是土豆。为了维持生存,一颗冻土豆可能要经过多位战士的传递才能到手。尽管这些土豆不好吃,营养也不丰富,但它们却极其珍稀。在张子枫演绎的这一段啃土豆的镜头中,我不禁看到了一个年轻女孩,她被饥饿折磨到了极致,然而却依然放不下顾忌,不敢大口吃。镜头中,张子枫的头发被一层泥土覆盖,发型凌乱不堪,看起来就像是乞丐们流浪了很长时间。她的手上满是比锅灰还厚的黑灰,衣服破烂不堪,肩部和袖口油亮发光。而整个身姿都显得胆怯地佝偻着。
张子枫吃戏的瞬间只有几秒钟,她只小口咬了一下,但是她的嘴部动作却很夸张,仿佛她嚼了很长时间,好像担心这一口吃得太快。通过观察张子枫用两只手捧着土豆、认真咀嚼的表情,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对这颗土豆的珍视。尽管没有采取大口吞咽的方式,张子枫依然成功地展现了在恶劣条件下的饥饿感。作为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年轻演员,张子枫的表演才华让观众看到了她作为演员所具备的无限潜力。张子枫在戏中扮演志愿军战士,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艰苦的生存环境,连吃饭都成为了一种挑战。
昨天是第10个烈士纪念日,我们用最美的鲜花,最深的思念,祭奠英雄,缅怀先烈,74年匆匆而过,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特别喜欢周深演唱的主题歌,脚下路漫漫,归家路长长,两脚泥一身血,那些年轻人看过共和国最初的朝阳,却没能看到74年后这万家灯火的辉煌,多少稚气的脸庞站在无名岗,守望着家的方向。
《繁花依旧》由周深演唱,明亮轻柔的音乐,将情感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暂时抽离出来,为观众展现片中人物充满朝气、情感细腻的一面。MV中李默尹(辛柏青 饰)在朝鲜战场上给女儿李晓(张子枫 饰)写信,信旁放着一把自己家门的钥匙;作为中国赴联合国代表团成员的李晓,即便是在外交场上激烈交锋时,那把挂着红绳的钥匙也时刻陪伴着她。钥匙就是“家”的象征,父女俩虽相隔万里,但心始终在一起,这一把小小的钥匙,串联起家国情怀。正如歌词所唱“揣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饮一捧甘甜的江水心中藏”,70年前的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安宁,藏起对家的留恋,奔向各自的战场。
在抗美援朝三年的战争中,许多人离开故土,去异国他乡作战。“稚气的脸庞,站在无名岗,守望着家的方向”,许多志愿军战士牺牲的时候还很年轻,但他们深知不战斗就无法守护身后的家乡,“家”就是他们的希望和牵挂。“来时雪纷扬,归时好晴光,看繁花依旧芬芳”,离开家是为了保护家,等到回家的那一天,就是和平到来的日子。
电影《志愿军》与以往战争题材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用三部曲的容量呈现战争全貌,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外,普通的战士也是故事的重要角色。在电影筹拍初期,主创深化梳理每一个人物:“他从哪里来?他的诉求是什么?人物弧线是什么?”领袖将帅在大家固有的观念之余还要有人情味,普通士兵的“原型”则来自曾真实战斗过的无数志愿军战士。电影通过还原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向观众呈现一幅中华儿女英雄群像。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4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影片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和坚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牺牲和奉献。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电影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让人深感痛心。战场上的激烈战斗、伤亡的士兵、无辜的平民被卷入战争的泥淖,都让人触目惊心。在这种环境下,志愿军战士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们仍然坚守岗位,不畏艰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而奋斗。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在一次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冲向敌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这种英勇和无畏的精神让人敬佩,也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电影还展现了战争背后的无奈。战争带来的伤亡和痛苦,让人不禁思考战争是否能够解决问题。电影中的一位志愿军战士曾说过:“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战争。”这句话让人深思,战争只会造成更多的伤亡和痛苦,而和平才是真正需要追求的目标。
电影中的志愿军战士们展现了令人钦佩的英勇和坚韧。他们面对敌人的强大和困难的环境,仍然能够坚守岗位,勇敢地与敌人作战。他们不畏艰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电影中的一场战斗让我印象深刻。志愿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作战,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令人感动,也让人对他们充满敬意。
电影中还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坚韧和毅力。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经受着饥饿、寒冷和疲劳的折磨,但他们从未放弃,始终坚持战斗到底。这种坚韧和毅力让人敬佩,也让人对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电影中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民族团结和对国家荣誉的追求。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背景,但他们都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团结一心,共同战斗。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在一次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支持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电影中还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对国家荣誉的追求。他们不仅为了保卫国家而奋斗,还为了国家的荣誉而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韧,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令人感动和思考的电影。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英勇和坚韧的志愿军战士,以及民族团结和国家荣誉的追求。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志愿军战士们的致敬,也是对和平的呼唤。希望通过这样的电影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思考战争的意义,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共同追求和平与发展。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5
作为一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完美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本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为保卫祖国土地、捍卫世界和平,英勇奋斗的感人故事。电影中,我深受志愿军战士们的热血与坚韧所感染,他们为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场。在炮火纷飞、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没有退缩,勇敢地冲向敌人的枪口,为了胜利而奋斗。正是他们的英勇无畏和不屈不挠,才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电影中的情感细节也打动了我。在战争中,士兵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十分深厚,他们互相扶持、关怀,共同面对着战争的困境。在电影的最后,当志愿军战士们获得胜利,他们互相拥抱,泪流满面的场面更是让我感动不已。
除了感受到电影中所描绘的情感,我也对电影的制作质量感到非常满意。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而且,电影中的音乐和场景也非常出色,让观众完全沉浸在电影中。
最后,我要说,《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更通过电影所表现的情感,表达了对英雄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电影会继续激励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6
作为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叙事和精彩的演技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深深打动,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佩。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情节,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影片展示了志愿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场上,面对强大的敌人,坚持不懈地进行战斗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争取和平,他们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战斗中。在电影中,有许多感人的场景,比如志愿军战士们在严寒的冬天里进行战斗,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了祖国的疆土。这些英勇的事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顽强意志。
除了展现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还展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关怀。在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互相扶持,守望相助,他们不仅是战友,更是兄弟。电影中有许多感人的细节,比如战壕里的志愿军战士们互相搀扶着前行,疗伤的战士们互相鼓励着坚持下去。这些细节展示了志愿军战士们对彼此的关心和关爱,让我感受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不仅仅是一部展现英勇事迹的战争片,更是一部让人反思历史的作品。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对话,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意义。影片中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争取和平而奋斗的决心和坚定信念,让人们思考战争的可怕和和平的宝贵。电影也提醒观众珍惜和平,警示我们不忘历史,努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除了剧情和情节,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的艺术表现也令人印象深刻。导演通过精心的布景和摄影,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战争年代。电影中的音乐也很出色,通过音乐的配合,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更是给电影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同时也向观众传递了珍惜和平、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奉献精神和顽强意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佩。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反思的作品。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精彩的演技,让观众深入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我相信,《志愿军:雄兵出击》这部电影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7
昨晚带大宝去看了《志愿军——雄兵出击》,也是为这个国庆假期添上一个小句号。每个男孩心里似乎都有一个英雄梦,有的小朋友喜欢车,有的小朋友痴迷恐龙,还有的像航航一样很爱奥特曼,经常模仿奥特曼要打败怪兽。而我家的宝贝却独爱枪,大大小小的枪家里有数十把,狙击枪,散弹枪,步枪,冲锋枪,没有不爱的。暑假期间,缠着我每天陪他打游击战,有段时间每天还要抱着睡觉,给枪盖被子。孩子的心思是单纯且美好的,希望今天的电影能给这个爱枪,知道要打跑坏蛋,保护家人的小宝贝埋下一颗家国情怀的种子。
抗美援朝对于中国人早已是耳熟能详,以前了解是通过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后来学习历史,再到吴京主演的《长津湖》,到现在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从文字到画面,从抽象到具体的视觉体验,从人物情感到具体决策,为什么要打?怎么打?影片通过对这些战役的演绎让我们这一代人越来越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情义,对这些具体人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最近在学习“革命岁月”的单元,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巧渡金沙江的喜悦,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岷山上的不巧丰碑,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和邱少云,狼牙山上五壮士惊天动地的壮举……太多英雄烈士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而电影也正是这样以小见大的结构,让我们不仅对抗美援朝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震撼这批不同人物的相同情感。
抗美援朝的核心是保家卫国,正如周总理说:“因为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生存下去。这是一场艰难的战役,需要决策者们的魄力,更需要万千将士们的前仆后继。出发前夕,毛岸英隔着窗外凝视,和父亲深情告别,搭配毛主席那句“儿行千里,怎能不担心呢?”直接让已是母亲的我潸然泪下。伟人身为人父那更接近普通人的一面,触动着我们为人父母的心。其中的家国之情更是不用过多言说便能戳中泪点。
彭总司令说:“我们这代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道出了革命先辈们怀揣的一个共同理想——让下一辈活在太平盛世里,正是有了他们,才让这么一件颇具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的事情成为了现实。语文课堂上的练习,经常会考到“如果你有机会见到革命先辈们,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孩子们虽然知道要回答感谢,要好好努力报效祖国,但是毕竟存在历史隔阂,没有感同身受,缺少情感熏陶,所以难免少了很多的由衷,文字就显得苍白暗淡。如果,我们真的有时间好好静下心来教,孩子们可以不为了一纸分数,可以实地感受,看看电影欣赏,切身感受革命岁月,相信我们内心都会在流淌感动的同时收获一份扎实的触动。
夜渡大同江,正值严寒季节,河水冰冷,战士们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脱掉长裤,光腿踏进冷入骨髓的河水中,脚下是冰冷的河水,前方是敌军的猛烈炮火,英雄的志愿军们毫无畏惧;奔袭三所里,时间只有14个小时,路程却有72.5公里,还全是崎岖山路,战士们冒着被敌军发现的危机,抓紧每分每秒,集体徒步奔跑,有人跑得体力不支,有人跑得直吐鲜血,一路充满艰辛与危险,英雄的志愿军们毫无怨言;三所里狙击战,面对敌人的精锐之师,坦克大炮,战士们不惜用血肉之躯,阻断敌人的行军路线,炸毁敌人的重型坦克,英雄的志愿军们无所畏惧;松骨峰战斗,环境恶劣,炮火猛烈,面对敌军凶猛的攻势,英雄的志愿军们誓死不退,在战火的废物中毅然举手,在敌人的连番猛攻中坚守阵地,惨烈的战斗和悲壮的牺牲,展露出的不屈不挠不放弃的决心,这份拼命死守,这份视死如归,让我心颤,紧张到手软,致出了影院还久久不能平静。如果说,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足以震撼我们的视听,那么,敢于拼搏,敢于奉献的英雄精神则足以冲击我们的心灵。这些画面都是中国志愿军用强大的精神意志创造出来的奇迹!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战场上的血与火,还有伍修权带领外交团队第一次站上联合国舞台的片段。自信而笃定的步伐搭配铿锵有力的发言,让我们见证了国人坚强不屈的力量,一句“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不难让人泪目。用心沉浸剧情,感受战士们的生死无惧,记住这段历史,记住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英雄们,相信你也会在看完影片后由衷地感叹“中国志愿军真的很伟大!”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可敬,最了不起的人!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8
作为一个95年底从24军72师入伍,2006年在38军电子对抗团转业的交通人,观看这部电影,我既保持尊重史实、客观对照的求真态度,也从艺术角度学习观看导演、编剧如何铺展设置故事内容与情节。该影片除了对历史背景予以概括,着重讲了38军的战斗事迹,观影过程我多次被电影情节所感染,当出现“松骨峰”这样的字幕时,有过相关文字阅读记忆的我,心潮起伏,屏幕上所展现的不屈战斗精神与伤亡惨烈程度,令我泪流满面。
能感动人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的今天,“捍卫和平、制止侵略、反对霸权、文明崛起”的中国声音,是民众的共识,也是面对挑衅者的立场。这部电影在相关人物、事件上作了艺术处理,但在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声音上,可谓饱蘸深情充分尊重。人物性格塑造上既高光不凡的人物,也表现提点基层的官兵。影片有四处亮点连接着“雄兵出击”的过程。
一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信念。1950年6月朝鲜半岛冲突爆发战争。美国首先派兵进行武装干预,遭受侵略的半岛邻国请求中国及时救援;美军机越境轰炸伤及我方平民;周恩来总理赴莫斯科后,苏联领导人并不明确提供参战制空保护;美派驻第七舰队闯入台海,阻挠中国收复领土。经反复权衡、征求意见,中央领导人为保护东北重工业基地及领土安全,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抉择。由彭德怀任志愿军总司令,秘密率部入朝抗击侵略。志司传达军委要求:首战必须胜利!影片展示1950年10月25日,我志愿军先头部队118师354团于朝鲜两水洞地区,伏击南朝鲜一个加强营,“放头打腰”清除步兵,其炮兵阵列亦被师指挥所通信排及穿插部队“包了饺子”。“首战已胜!”入朝首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扭转溃不成军、部队失联的局面,让傲慢轻视中国军人的侵略者意识到不妙,侵略者开始节节败退!
二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情怀。为保护师首长、指挥中枢,通信排官兵英勇战斗,新兵“杨三弟”不会开启反坦克武器“巴祖卡”保险,对方炮筒正瞄准过来随时发射,排长在负重伤的情况下最后一搏击毁敌炮,通信排全排此次遭遇战仅一名新兵存活。为了让小战士“杨三弟”摆脱心理阴影,28岁的“刘秘书”把他带到志司,给予关心陪伴。38军此前被彭总批评:动作慢!未能将敌后路截断。全军上下誓要争回荣誉,113师奉命11月星夜脱棉裤渡河,冒着激烈炮火一举拿下阵地。随即又被火速指派至“三所里”拦截敌军会合,14个小时,70多公里,长途奔袭,不能掉队!指挥排官兵战斗中体现的英勇无畏,113师全体官兵咬牙坚持急行军的毅力决心,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奉献情怀。夜奔日行,装作南韩军队大摇大摆,这需要计谋也需要胆量。113师抢在敌机械化部队之前占领“三所里”阵地,殊死拼杀击退了增援来敌。电报联系上级后,得令迅速抢占“龙源里”,113师主力337团急进前往,堵严了敌人的逃跑路线,推动了全局战争的胜利,粉碎了麦克阿瑟的“圣诞攻势”!此战发挥了38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113师行动迅速,彭总电令嘉奖,并加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38军万岁!”
三是“青山处处埋忠骨,马革何必裹尸还!”气度。主席的儿子去前线,也是机密。相关资料印证毛岸英是以“刘秘书”的身份在志司工作,彭总发脾气时,别人沉默,只有“刘秘书”敢上前劝。毛岸英8岁时和妈妈杨开慧一起关进监狱,杨开慧牺牲后,他和兄弟毛岸青一起在上海捡过破烂卖过报纸,组织找到他后,送往苏联学习,随后考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其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6年回国,4年后在朝鲜牺牲。影片再现了毛岸英是在美军机轰炸志愿军总部时不幸牺牲,新兵“杨三弟”站在他的墓前,墓前有一双已经修补好鞋掌的旧皮鞋。与无数为了保家卫国的志愿军一起,“青山处处埋忠骨,马革何必裹尸还!”毛岸英亦长眠于朝鲜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毛泽东在知其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影片中的志愿军战士,都是年青人,他们“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们是中国人民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为了捍卫祖国的和平,为了新中国的未来,他们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以鲜血浇灌下两国的友谊之树。
四是松骨峰阵地战“誓死不退!”的“万岁军”精神。影片中112师335团负责据守“龙源里”,把“松骨峰”阵地交给3连,笑称这是鱼眼珠部位,好吃。作为战略要道,松骨峰战役打得异常残酷,属于易攻难守的阵地。但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在一轮轮冲锋、轰炸下,始终守住了阵地。掩体被炸平,战斗力减员严重,连长在阵地上喊:“还有活人吗?还有能打的吗?”死人堆里,仍有战士举起手,震撼人心!敌人以重炮、飞机来回轰炸,投掷汽油弹,松骨峰成为反复被炸被烧的焦土。越是艰苦卓绝,我们最可爱的人越是铁骨铮铮舍生忘死!喊出“誓死不退!”的硬骨头声音,岂止枪林弹雨,松骨峰战场变为敌人先进炮火下的血肉屠场,即使打伤打残,志愿军战士也在想尽办法据枪射击,哪怕身陷重围,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阻击完成后剩7人。
生于和平年代,通过影片看到志愿军前辈、先烈以一个个普通人的形象,冲锋挺进坚守在血与火之间,他们以昂扬敏锐的姿态为军旗增辉,以悲壮决绝的怒吼捍卫祖国的安宁,他们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代人要肩付的使命,不让子孙后代去承担付出。伟大呀,志愿军先烈!永远缅怀为保家卫国和新中国成立献出珍贵生命的有名、无名战士!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9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战争电影,该片讲述了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对志愿军的奋斗精神和英勇战斗的决心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悟。
这部电影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和坚毅。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毫不退缩地与敌人作战。电影中的战斗场面逼真而激烈,每一位战士都展现出了无畏的英勇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祖国,保护人民的安全。他们的战斗精神令人敬佩,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电影中的战士们不仅在战斗中表现出英勇,他们也展现了坚毅的品质。无论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还是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下,他们都能保持冷静和坚定的信念。他们不怕困难和牺牲,为了胜利,他们愿意付出一切。这种坚毅的品质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勇气。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和坚毅,让我对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电影中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电影中描绘了战争的种种恶果,无辜的人民受到伤害,家园被毁,生活陷入困境。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
电影中的战争也展现了无奈。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敌人的强大实力和先进武器,他们只能用有限的资源和装备进行抵抗。他们在战争中不断面临困境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电影中的战争无奈让我深思,也让我对和平的珍贵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无奈,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也让我思考如何为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电影中也展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志愿军战士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战斗,共同承担风险和困难。这种团结合作的力量让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取得了胜利。
电影中的团结合作也给我启示,团结合作是战胜困难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团结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通过展现团结合作的力量,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也让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令人深受感动的电影。通过展现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和坚毅,战争的残酷和无奈,以及团结合作的力量,这部电影让我对志愿军的奋斗精神和英勇战斗的决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勇气,以及如何为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展现人性和勇气的作品。它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的力量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相信,这部电影将继续激励更多的人,传递出勇敢和团结的力量。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10
作为一部以志愿军为主题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充分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本文将从影片的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战争场面、描绘情感生活等方面进行阐述。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鲜明。从主角到配角,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其中,主角李立群是一位极具领袖魅力的将军,他不仅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还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他们或勇猛善战,或机智过人,或忠诚可靠,或激情澎湃。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志愿军的英雄形象,也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人心。从战斗的策略到战斗的实施,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特别是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志愿军与敌人的激烈战斗让人热血沸腾,让人不禁为这些英雄壮烈的牺牲而感到悲痛和敬意。影片中的战争场面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更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和决心。
影片中的情感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从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将军与战士之间的感情,每一个情感细节都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志愿军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将军与战士之间的感人场景,让观众不禁为这些英雄的牺牲而感到悲痛和敬意。影片中的情感描绘不仅让观众更加了解志愿军战士的内心世界,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和情感的力量。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更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情感的力量。这部电影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志愿军的英雄形象,也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军的历史和精神,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11
这部电影在视觉上非常令人震撼。战斗场面的拍摄和特效效果非常出色,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电影呈现了激烈的火力对决和惊险的军事行动,同时也不忘表现出战争对平民生活的摧残。导演用镜头巧妙地切换,展示了军队和平民之间的鲜明对比,使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战争的可怕之处。影片的人物塑造也值得称赞。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背景。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恐惧、勇气和情感,这让电影更加引人入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领袖形象也非常出色,他们的坚定决心和领导力为士兵们树立了榜样。电影还突出了奉献精神。战士们不计个人得失,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保卫国家的任务中。他们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以保卫家园和和平。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也是观众值得思考的重要主题之一。总的来说,《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既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斗志和坚韧精神,又强调了团结、友爱和奉献的重要价值观。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观众会被带入战争的世界,与他们一同经历考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波动,最终在感动中得到启发。这部电影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坚守信仰,永不言败。它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佳作,必定会触动每个人的心弦。
以上就是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相关内容介绍,每一篇文章都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哦!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