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思考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观点。读后感可以是主观的,反映了个人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是客观的,从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质量和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

这本书的作者是米兰·昆德拉,下面我们方便起见对作者统一敬称:昆老师。

昆老师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新文体,是小说又有哲学讨论,是哲学,分明有主人公,生活经历,及感情纠葛等,所以说像一个新文体,姑且叫做哲学性小说。

书里的主人公有外科医生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还有卡猎柠,单单拿出卡猎柠,是因为卡列宁不是人,它是一条狗。

这本书的梗概是: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托马斯有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是因为奉子成婚,他并不幸福,以至于他游走于各个女孩子之间,有一次他遇到了热爱摄影的餐厅侍者特丽莎,特丽莎因为书籍,音乐对托马斯一见倾心,之后只身到大城市投奔托马斯。按照托马斯的性格,托马斯应该是把他作为众多他认识的女孩子中的一个,若即若离才对。但是鬼使神差,让托马斯对特丽莎不一样,什么不一样?他和特丽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在婚后的托马斯依然游走于各个女孩子之间,这让特丽莎非常不安,以至于特丽莎的潜意识有把托马斯变成怀中的一只小白兔的想法,这一点表现在特丽莎的梦里,特丽莎看似柔弱,但是她的柔弱,却抵过托马斯的刚毅,让刚毅的托马斯趋之若鹜跟着她。特丽莎到哪里,托马斯到哪里,尽管私下里托马斯还是会和新的女孩子来往,但可以说他的心被特丽莎拴着了,我们从托马斯在逃难道苏黎士后,知道特丽莎俩开了,他义无反顾放弃优渥的生活去找特丽莎,就可以看出。

这是主线人物,另外还有旁线人物,就是弗兰茨和萨宾娜,弗兰茨是大学教授,他同样也有一段糟糕的婚姻,但是他为了忠于妻子而坚持没有和妻子离婚,终于他自己为了和萨宾娜在一起,鼓起勇气和他的妻子克劳迪提出离婚。但是这时候萨宾娜却离弗兰茨而去,去了安麦瑞克。这时候让弗兰茨感觉自己坚持失败婚姻,是多么的没有意义。

最后还有卡猎柠,称作小卡。小卡是托马斯和特丽莎的一个宠物狗,之所以把它拿出来说,因为它是特丽莎的精神寄托,或者说特丽莎总是在试探测试托马斯对他的爱,对他爱的有多深,私自从苏黎世出走是,小卡生病了,她对托马斯歇斯底里也是。这不正是相爱的人才有的吗?昆老师在书中有讲到,确实是,相爱的人,总是试图测试对方,让对方证明有多爱自己。这又有什么意义呢?非要证明对方不爱自己,才是我们希冀得到的答案吗?小卡的离去,让特丽莎失去了精神寄托,她梦到了小卡变成了面包圈和蝴蝶,这可能是小卡的另外一种生存形式。

再来说说萨宾娜,她是自由的象征,她敢爱敢恨,但是她也有束缚,从他的帽子可以看出,他和托马斯在一起,他和弗兰茨在一起,但是她没有和任何人结婚,她最后离开捷克,只身来到安麦瑞克,但是这里依然让他觉得虚幻。

写到这里,仿佛没有和书名有联系,何谓生命之轻?这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有人的表述有都是独一无二。百科给的答案是,是生命的渺小,但是对于生存的人来说又是非常重的,人所追求的也是虚幻。以上来体现,生命之轻,同时对于当事人又是不可承受的。

对于托马斯他的的不可承受之轻是特丽莎,他一开始是玩世不恭的,需要靠好多女孩子来抚慰自己的心,但是特丽莎,一个侍者,也是他之后的妻子,这样一个女孩,就是他的世界。他和特丽莎一起去了苏黎士,特丽莎回去捷克,他也跟着回去,他没有多少犹豫。

对于特丽莎的的不可承受之轻是托马斯对她的爱,她自己对托马斯的吸引,他很害怕自己失去托马斯,所以她要不断试探托马斯对他的爱,这样的爱在不想光的人看来轻如鸿毛,但是她确是特丽莎的全部,不可承受的全部。

萨宾娜,她很特殊,她是画家,是托马斯的女孩,也是弗兰茨的女孩,但她又只是她自己,他甚至为特丽莎画画,她喜欢自由,所以她去了安麦瑞克,她在听到弗兰茨离了婚要娶她,她依然决然不辞而别。对于萨宾娜,她的不可承受之轻,可能就是一切对于她的束缚。

弗兰茨,大学教授,他生活优渥,地位受人尊敬,家庭表面和睦,乍看之下他没有什么不可承受之轻。但是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从他最后远赴缅甸,和坏人搏斗,最后不治身亡能看出,他的不可承受之轻是他的不勇敢,他是居高等学府的教授,他是深爱萨宾娜的不老少年,但是他一直桎梏在自己如朽木的婚姻里,一直没有勇气走出来,也正因如此,让他最后是选择了勇敢果决,即使死去亦无怨无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可承受生命之轻,之所以轻,是对于他人,对于周遭事物,对于浩瀚宇宙,这些不值一提;之所以不可承受,就是这轻,可能让彼时的我们痛苦万分,很艰难的走过一段段不可承受生命之轻。面对不可承受生命之轻,我们要迎难而上,不应自怨自艾,造物主基于了我们生命神识,我们不可辜负,不论我们于万物是多轻微,须知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是无比重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前半部分是把故事都扔到书本上,叙述了情的纠葛、性与爱、灵与肉等矛盾主题情节,起初看咋觉得腐靡混乱,但后半部分完全是对故事的解读,包括性格、行为分析,且对性格、他人等因素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而产生的心里和选择结果进行探索,而通过分析让读者自己去衡量、思索生命的轻与重,并且把整本书读完才豁然知道作者描述的是什么故事,话说真不容易啊!

拜读完这本书后我给自己总结了一句话:我们生活在生活中。

在生活里,我们单独接触到的仅是一小部分事物,这一小部分称之“我的生活”(包括环境和我们所能接触的事物),若把个人所能接触的环境称为一个生活圈就如一个面,那么所有人的生活加和就应该是三维空间了。

而人们的生活 状态无非两种感觉:

一、 满意。

其已满足或是习惯于现此的生活,认为自己所接触的就是生活的全部(即整个三维空间),一生这已是自己的宿命,无法再进一步,只求安安静静度过现在,而就这样不知不觉屈就于命运下,同化于平凡中,最后被生命与历史的洪荒淹没,这也就是我理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吟浅唱的生活。

二、 不满意。

觉得生活处处不尽人意,于是强烈地想脱离现在的生活圈到一个新的环境,那里没人认识自己,新的工作,新的伙伴,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到了新的生活圈生活了一段时间,却发现又在重复以往节奏,一如既往的难受。

于是又寻找新生活圈,于是痛苦……最后发现造化弄人,这辈子就没顺过。

可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三维空间是面与面交融而成的,可以虚拟面的存在,但各面之间不存在壁障,因这只是为方便研究而假设的,其本身并不存在;而生活其实也如面与空间的关系,“个人生活圈”是包含于“所有人生活圈”里面的,环境或事物大同小异(一样的时间与生命规则下反而是殊途同归的),而生活本身又谈何脱离呢?所以不要妄想跳出生活,生活只能更宽广的去理解。

而跳出作者的思维,既然我们生活的是今天,那么如果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则生命还有所谓的轻与重吗?或许现在的生活并不令人满意,可生活包括时间是你自己调配的,你可以规划自己的生活,比如你想有一项专长或者转战新的领域,那就可以每天规划出哪怕一个到半个小时训练时间,这样就可以使你的生活向你想要的方向迈进,不是吗?况且生活的真谛不就在于你能否学会享受苦与痛,并在其间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么?在这强调的是改变生活,而不是背离生活,前者能让你自我实现,但后者却会让你重新陷入生活的怪圈……

这只是其中有感的一点,就米兰.昆德拉的这一本书所展现的价值已不单是一个领域概况的了的,就如生活它包含了太多的方面。

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生命之轻与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英文书名是《THE UNBEARABLE LIGHT OF BEING》,是探讨的存在的问题,即更贴切的翻译应该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米兰昆德拉开篇便在探讨关于存在的问题,“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依,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这指明了生命是转瞬即逝的,人类经历的苦难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时时时刻刻把自己钉在耶稣的受难十字架上,时时刻刻都忍受这重复的痛苦。当然,我们也不能忘却那段记忆,因为一旦忘记了苦难,就会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变轻了的人生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1.责任的沉重与快乐的轻浮

对于存在中的轻与重的问题,很多答案都是模棱两可。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托马斯是60年代布拉格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人生的信条是“Einmal ist keinmal”(德国谚语,即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因此,智商极高的他是个享乐主义者,他的爱情是轻浮而又欢乐的。他有过两段婚姻以及数不清的情妇,他既能与一些女人私通,同时又与其他许多娘们儿继续保持短时期交往。托马斯是如此追求生命的享乐,欢愉,他认为肩负婚姻责任的生活如同蜗牛肩负着自己的房子,压抑而且沉重。托马斯对于他的情妇,有着不成文的“性友谊”,意味唯一能使双方快乐的关系与多愁善感无缘,双方都不要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么要求。因此单身的托马斯的生活如同云彩一般自由自在地漂浮在布拉格的天空的。

可是特丽莎的出现,让托马斯产生了怜惜之情,鼓起了保护这个女人的勇气。在他看来,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想到怎么能让这个装着孩子的草篮顺流漂向狂暴汹涌的江涛?于是刚流连于布拉格大街小巷中石榴裙里的托马斯,好不容易才从第一段婚姻中走出来的托马斯,选择了保护爱慕他的特丽莎,,再一次戴上了婚姻的枷锁。

婚姻意味着忠诚,意味着身体和心灵都忠于伴侣。然而,托马斯婚后与那些情妇们的性友谊仍未断裂。特丽莎对于托马斯婚后的出轨行为是嫉妒的,在她的眼中把那些情妇们看作是会挠人,招人厌的猫,也是带着手枪把她射死在游泳池里面的裸女,以及她与那些情妇们死后一起下葬,这些反复的噩梦让特丽莎就感到害怕。而托马斯也陷入了困境,“在情人们眼中,他对特丽莎的爱使他蒙受恶名,而在特丽莎眼中,他与那些情人们的风流韵事,使他蒙受耻辱”。

2灵魂的沉重与肉体的轻浮

与巴门尼德相反,对于存在中轻与重的问题,贝多芬认为: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各人为美感所导引,把一件件偶发事件转换为音乐动机,然后,这个动机在各人生活的乐曲中取得一个永恒的位置。

特丽莎的母亲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并且因为孩子而失去了青春与美丽,因此她无休止地给特丽莎灌输着“母亲是生活的最高价值,而当母亲也是最大的牺牲”的理念。从小特丽莎就生活在母亲营造出来的肉体集中营的生活里,人人都差不多,灵魂是看不见的。特丽莎对于这种生活有着一种恐惧,在这里,青春和美丽一文不值,人都不过是一堆肉体。在特丽莎眼中,母亲没有灵魂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是轻浮的,以致她不得不时刻想要逃离这种生活。

还在酒馆里当服务员的特丽莎,因为一系列机缘巧合,遇到了来自上流社会的托马斯,他声音和善,热爱读书。于是,她那悲伤、怯懦而又自我封闭的灵魂,在托马斯面前全部展露开来,她最终死死地抓住了托马斯,她眼中的终身伴侣。她认为托马斯是如此的有魅力,有着自己的灵魂,他的灵魂是有价值的,是沉重的,以致她竟能原谅托马斯的出轨,甚至与他的情妇,画家萨宾娜成了好友。

“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西,假定我们的爱情只能如此,那么没有它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如此。”因此,拥有着灵魂的爱情才是沉重的,有价值的,是值得度过的;没有灵魂的爱情,不过是一个肉体集中营,仅仅只是将生活重复着。

3.气节之重与屈服之轻

古希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提出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大意是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己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时,脚下的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了。人类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测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原因就是在一个给定的情境中,我们只能作一个决定。我们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生命来比较各种各样的决断。

苏联入侵捷克后,国内局势一片混乱,托马斯带着特丽莎逃到了瑞士苏黎世。可是特丽莎因为家庭原因又抛下当托马斯回到了水深火热的布拉格,而托马斯此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自己的妻子了,于是也悄然回国。他们那种不媚俗的精神使他们饱受折磨。在苏联入侵时期,已经身为摄影师的特丽莎,不顾生命威胁,拍摄了许多苏联军队的相片,第一时间发给了外国记者,让全世界都知晓了这场镇压。回国后,她被秘密警察威胁,引诱去枪决,甚至下圈套诽谤其卖淫。她最终疲乏不堪,仍在恍惚沉思,害怕如被脚下的短命之城的河流给冲走。她想应该离开布拉格,离开这些把乌鸦活活埋在地里的孩子,离开这些警察特务,离开这些用伞武装起来的妇女。

然而,托马斯是强壮的,是有着硬骨头的外科医生。当主治医生已接近退休年龄,很快会让托马斯接手。作为接替条件,当局让托马斯收回以前反对当局的社评。他知道他的声明会造成报社编辑的杀身之祸,也会造成祖国的混乱,但人们都相信他为了事业会从命,可是托马斯拒绝在已经被人拟好的文档上签字。紧接着他就离开了中心医院,去了乡下的小诊所,然后又被迫去当一名清洁工,最后在集体农场当司机。医生这一职业是他一生中耗费了巨大精力的东西,他现在怎么能如此迅速、坚决而且轻松地给予抛弃呢?但是他知道他“非如此不可”,当生活从严肃神圣的外科医生,变味了琐碎的体力劳动者,但他怀着艰难或沉重(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的决心,将消极变为了积极,甚至找到了从未有过的乐融融的开心。

很多年以后,年老的特丽莎问托马斯是否后悔。托马斯坦率而不容置疑的告诉她,“追求事业是愚蠢的,特丽莎,我没有事业。任何人也没有。认识到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的事业束缚,这才是一种极度的解脱。”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托马斯早已云淡风轻,他从来都是如此的无悔于自己的决定,一直都是做着时代最理性的思考者。

4.独立之重与媚俗之轻

quot;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存在。 但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什么?上帝?人类?斗争?爱情?男人?女人? 由于意见不一,也有各种不同的媚俗:天主教的,新教的,犹太教的,共产主义的,法西斯主义的,民主主义的,女权主义的,欧洲的,美国的,民族的,国际的。”

画家萨宾娜并不讨厌当局管辖下的丑陋(把荒废的城堡变成牛栏),却厌恶当局企图戴上美的假面具——换句话来说,就是当局的媚俗作态。 她也厌恶那种大规模的依然有热情或依然尽力装出热情的大游行,大家都极尽全力的表示出对当局,甚至对生命的认同。这是共产主义的媚俗。有趣的是,她来到美国后,也对于她参议院朋友展示的资本主义的幸福表示深深的反感,因为资本主义的幸福也是带有媚俗的情感的。这也当她在德国时发现当地的政治组织给她开办画展的目的竟是为了张扬共产主义对艺术的压迫。她对此感到惊讶,因为这种预设的带有目的性的东西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媚俗。萨宾娜独立的思维判断到,她的敌人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媚俗,媚俗就是美学中的敌人。从此她开始隐瞒身份,唯一的目的,就是不顾一切地试图逃离人们要强加在她生活中的媚俗。她一生的敌人就是媚俗。

大学教授弗兰茨也自认为不是媚俗的信徒。弗兰茨一直想要一种政治中经常宣传的一种伟大进军,他认为这是他精神上的爱情。其实他这种幻想就是把各个时代内各种倾向的激进派纠合在一起的政治媚俗。伟大的进军是通向博爱、平等、正义、幸福的光辉进军,尽管障碍重重,仍然一往无前。进军既然是伟大的进军,障碍当然在所难免。有一天,他机缘巧合参加了法国组织的去柬埔寨进行“伟大的进军”。去了柬埔寨,他发现自己不是主角,甚至一切都带有政治献媚的色彩。其实他来这里只是因为是个梦想家,就为了找到在远方萨宾娜关切的目光。最终却单纯的他悲惨地丧命于异乡的暴徒的拳下。

每个时代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从不站队的人群,他们思维独立,不媚俗,是集体歌功颂德场合中的沉默者,是面对强权的钉子户,即使在让他们生活在琐碎中,也找到严肃积极的意义。他们代表的是少部分的独立思考知识分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一种梦想者的美学追求,一种用压迫,威逼利诱也无法动摇的“非如此不可”独立信念。

在外人看来他们活的无比痛苦,犹如背负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但只有他们知道,“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正如画家萨宾娜所崇拜托马斯表述的那样,“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不媚俗。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个魔鬼。”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真理的人,或许是当局统治者眼中的魔鬼,却是有良知的人的上帝。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小说带有这隐喻式的哲学思考,包括性爱与爱情的区别与选择,个人命运与政治表达的选择,信仰与生命的选择等,它是一本能教会人承担责任,引导人们向善的哲学式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我以为这是一本高深莫测的哲学探讨书,讲述着永恒轮回的秘密。然而当我看到第三章,我又心想这是一本描写关于男女之爱的书。其实知道后来才发现,这本昆德拉的杰作就像是一个硕大的迷宫。你也许很久都找不到一个入口,因为摆在你眼前的入口太多了,多到你不知道该从哪进去;而你一旦进入这个迷宫,里面又是如此地吸引眼球,以至于使你绝不甘心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路走出迷宫;当你一转头,你就迷失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吸收和理解。

一次就是从来没有。这是一句贯穿于全文的话。主人公在生活中碰到了种.种问题需要做决定:决定是否要背着妻子和自己已经爱上的女子在一起;决定是否应该告诉妻子;决定是否写自我批评的声明或在早已拟好的声明上签字等等。但是“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没办法去比较,只能是做出假设。只是做了决定,就不要再后悔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张不是草图的历史中。

永恒轮回。所以接着这个话题,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永恒轮回之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曾经历过的将无数次地重现。那么这个永恒轮回的世界就是尼采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可以想象,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画面不断在眼前重现的时候,生命不就变得沉重得不能再沉重了吗?那么这时,我们的生活就展现得轻盈灿烂。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思辨能力,轻与重的区别大概也就在于此了吧。

自由。当萨比娜离弗兰茨而去之后,当托马斯这个医院最优秀的医生离开医院而去擦窗的时候,他们都获得了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是来自于一种他们从未想到的方式。但这种自由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吗?作者说“当负担完全缺失,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他们就是进入了“轻”的境界中,这不但是没有了负担,内心也会变得空虚了。

偶然。另一方面,特雷莎选择的应该是相对较“重”的生活。她与托马斯的相遇来源于6个偶然。所以托马斯也曾质疑他们的关系是否真的’这么的认真。然而特雷莎有她唯一的武器——“忠贞”。她经常做噩梦,这些噩梦源自于她对托马斯缺乏安全感,总是不信任他。而托马斯也因为这些噩梦逐渐被特雷莎的爱束缚。但总之特雷莎用她的实实在在的爱得到了托马斯。我们也不能因此说选择“重”就是好的,正如后来特雷莎自己反省的那样:“为了证实他是否爱她,以至于把托马斯拖到这个地步:头发花白,精疲力竭,指头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了。”

平衡。所以这就是我认为的作者所要给出的结论。我们到底是应该选择重还是轻?我认为是平衡。过于轻则浮于空中太虚无而不可及;过于重则沉于大地太实在而不自由。我们应该学会去过一种实在而内心自由舒适的生活,也就不必非得通过永恒轮回来验证每个决定对与否了。

总之,这个寒假,我置身于这个大迷宫中。然而我离完全看遍这个迷宫还差得远。它值得用一辈子去细细体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

这部作品无疑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语言简洁又不失绚丽,形式单纯又富有条理,主题却含混、多义又极为尖锐。正如文艺批评家弗朗索瓦·里卡尔在《撒坦的视角》中所写:“读他的作品,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是一种万劫不复的挑战。它的颠覆是简单、柔和隐伏、却又彻底、毫无余地。”对于这一作品,只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轻与重一向是一组神秘而模糊的对立,巴门尼德认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抛开这一认识的正误不说,轻与重的确值得我们探讨。沙子附着在大地上,它是土壤,漂浮在空中就是尘埃。人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繁衍,重力功不可没。我们离大地越近,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如果完全没有负担,我们是否就如同作者所想,只是半真的飘着,毫无意义?主人公托马斯周旋于情人与爱人之间,他既想要爱情,又不想要责任。他试图完全自由地飘荡,又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坠落地面与爱人特蕾莎了此余生。人不可能没有任何负担,想要达到庄子那般无所恃的境界,岂非痴人说梦?为功名,为善念,为情义,为信仰。入世忍得了负担,出世方了无遗憾。

然而这部作品的核心并不止于此,作者通过论证轻与重,进一步反思人性。二战的背景下,苏联入侵捷克,托马斯、萨比娜等人竭力抵抗着其影响。他们反对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带来的“媚俗”。这也体现了作者的态度,他无意反对哪种政治,他反对的是政治中对人性的捆绑,反对有政治带来的在大众中的高度符号化、模式化的情感反应。疾苦不是觉得痛苦,而是觉得应该哭;笑不是因为觉得幸福,而是觉得应该笑。这种遮蔽扭曲了人的真实情感,压抑了人性。而托马斯最终返回乡下,他的情人萨比娜迷茫离开,都与反对媚俗有一定关联,都对大众忽视人性产生深深的怀疑与失望。

在全书的最后一节《卡列宁的微笑》中,托马斯与爱人特蕾莎来到乡下生活,从表面看这是一种牧歌生活,即田园生活,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生活。但我觉得这种生活背后却隐含着毁灭。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就如媚俗,尽管作者蔑视它,但作者同样承认媚俗总是人类社会境况中的组成部分。特蕾莎虽然追求着牧歌式的生活,但作为爱情中弱势的一方,她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一步步地对托马斯诱导,使他变弱,方式便是自我堕落,通过自我毁灭来控制托马斯。在乡下的幸福生活中,忧虑却挥之不去,而他们的狗卡列宁的死亡使最后一张节笼罩上一层愁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托马斯与特蕾莎的退隐与卡列宁的死去,便是毁灭降临的开始。

这部作品的晦涩与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清楚。绚丽与死寂并存,彻底的讽刺贯穿全文。弗兰索瓦·里卡尔曾评价昆德拉“是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而我想说,这位伟大的捷克作家,是生活诗人也是侩子手。他以枪炮与玫瑰,这部不朽的作品,巡逻于文学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虽然只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一定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

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无数个日夜我在思考,幸福,重复,这条甜蜜的的法律是否正确?当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迷于一样事物,我想我一定会感到厌倦,那何来渴求?何来幸福?

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Unbea rable Light ness of 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这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7

突来的寒潮让气温陡降不少,在冷风中裹紧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丝桂花的余香偶尔在鼻中荡漾。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熟接触到书名,就让我深感兴趣,何以理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的物质若不能承受,又为何形容成“轻”?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米兰-昆德拉在书中提出了:“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变的似真非真。书中的托马斯大夫是一个特立独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的人,当他感到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让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回到了单身汉的生活,原以为他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原来他仍然需要家庭责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轻”让他更加抑郁,更加纠结,让他不能承受,一生都处在矛盾当中。

这个故事这让我思考着,领悟着,体会到作者所谓的“轻”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爱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会当中所产生的、必须面对的责任、欲望、困难、灾难等等。“轻”、和“重”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视,客观存在的。就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当两者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一直向往的东西,这就是“轻”,以为“轻”便是他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内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

我认为,选择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择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样斑斓!那么“轻”与“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

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9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著名的国外小说,当初只是无意间听见名字感觉好奇而去看的,但是所带来的读后感令我深深感悟。第一遍似乎没有看懂,直到有一天深受打击时,无意间翻见,再看一篇时,打破了我的困惑。

或许因为年龄的不同,所接触事物不同,每个人书都有自己的角度,然而我却是喜爱在书中找到我困惑的事物。初看时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描述他上司与他的关系时,并不是常态的角度描写。当看完整本书时想想读后感,回味一遍发生其实所指的轻是,当你承受精神重量时,你渴望得到救赎,渴望得到解脱。可是,当你得到救赎时,你会发现你无法承受这片刻的轻,你需要找回你的重量,找回证实你的重量。

爱情与生活相同,当你面临巨大压力重量时,是证明你的存在,为你的人生找到轨道行驶。或许失去了重量,得到轻时,其实已经是你虚浮着时刻。轻可以接受,托马斯在摆脱特蕾莎头两天的确感觉到轻,然而两天过去,他开始慌张了,开始寻找他的重,因为他无法接受这个轻。

面对困难难题时,我们常常想到放弃。可是当放弃之后,的确得到短暂性的自由。然而之后的人生则因为这个轻,付之更多的重。重量的承受使得你开始挣扎摆脱,然而你肯定轻会是你想要的吗?托马斯最后找到特蕾莎继续他的重,直到最后他们来到小镇,过着平淡的生活,那时候这个重已经慢慢的渗入他的灵魂处。轻,只有活在虚幻的世界才需要。重,弥补心灵的空虚,找到灵魂的出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1

生命看似轻如鸿毛,然而,人们常常感叹着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感觉到沉重呢?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托马斯一直都认为,就算与特蕾莎一起时,他也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宁愿享受“轻”,也不愿去承担那份“重”。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确实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到无比的自由,但是,很快这种轻飘飘的失落感又让他难以忍受。

当负担完全的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几乎远离大地上的生命,其飘忽不定生命中的运动变得太自由而没有束缚,慢慢地,人生也将失去了意义。生命永远是最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时的的对立,也许这就是生命的面貌吧。生命在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暗的黑夜之间,没日没夜地延续……然而即使生命是矛盾的源头,即使生命是个谜,它对我们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轻与重,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地闪现着,生存、理想、媚俗、背叛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却永远地不能被逃离,生命之重,使人感到沉重的压力。正如文中托马斯感到特雷沙的嫉妒之重。正如特雷沙的梦给托马斯带来的谴责。生命之轻,使人感到无聊空虚。正如特雷沙的离去使托马斯的铁球滑落脚踝,但他却为奇异抑郁的自我迷醉而感到罪过。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沉重是真的悲惨,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每天我们行走在这纷繁的尘世间,早已习惯了匆匆的步伐,早已习惯了平平淡淡不带喧嚣的色彩。不管是轻也好,重也罢,生命中度过的日子就是有孰轻孰重的,实在难以掂量。当我们因害怕承担生命之重,放任自己去享受生命之轻时,留给我们的也必然是比以前的重还要更重的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所以,不要去掂量,不要去品味,只要不失重,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得踏实,走得坦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2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形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如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便它是残酷的,美丽的,抑或是绚丽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变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中得以展现。

轻与重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他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是轻?”

很显然,托马斯的生命被分成了两部分,遇到特蕾莎之前和遇到特蕾莎之后。在托马斯的眼里,特蕾莎就像是个被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流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殊不知,比喻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在一个看不透的隐喻中,往往会产生爱情。在这一刻,生命变得如此沉重,它承载着两个人的全部重量。我认为托马斯是全书中最为矛盾的一个人物,他渴望着自由放荡的生活,但又被束缚于对特蕾莎的责任与关爱中,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所以当她卧病在床时,他才会不离不弃地守在她身边;在她不辞而别时,他才会追随她直到天涯海角。在唐璜的幻像中,我看到了特里斯丹的影子。

巴门尼德曾说:轻者为正,重者为负。但事实却往往不是如此,生命的轻与重杂糅在了一起时,轻与重便没有了严格的界限,那又何尝不是轻者为负,重者为正呢?

灵与肉

灵与肉是否对立,又是否不可调和?从前,人们总是惊恐地听到自己胸膛深处传来的有节奏的咚咚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肉体是囚笼,里面有个东西在看,在听,在思索,在害怕,在惊奇,这便是我们的灵魂。

特蕾莎自幼便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中,在那个家里,没有自我,没有隐私,所有的生命都被看作是一具具大同小异的肉体。所以特蕾莎才会经常在镜前端详自己的容貌,所以当她看到坐在黄色长凳的那个男人时便明白自己注定要和他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她的梦境中会无止息地出现那几个令人费解的画面。因为她想透过自己的肉身看到与众不同的灵魂,如同船员们冲出底舱,奔上甲板,向天空挥臂高歌。

所以她的灵魂一直被禁锢在肉身中,所以她的生命会如此之重,所以她才会如此痛苦。

媚俗与背叛

萨比娜为了远离媚俗,便开始了背叛。她背叛了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然而当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一样不剩时,还有什么好背叛的?在背叛的快感消失殆尽后,所剩的只有空虚与沉重。

于是萨比娜陷入了虚空中,当我们刻意去远离媚俗时,却成为了最为媚俗之人。“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然而萨比娜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制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正是因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才会在一次次的背叛中变得越来越媚俗,终于变成自己当初所厌恶的样子。

牧歌—卡列宁的微笑

卡列宁是一条狗,一条被托马斯和特蕾莎所收养的狗。与人类不同的是,狗从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所以卡列宁的生命在永恒中轮回,所以卡列宁总是在微笑着。它能听到来自伊甸园的牧歌,随着大写的牧歌的升腾,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的便是遗忘和毁灭。

相反,人类的生命就如一条直线,从诞生走向毁灭,无法逆转。我们从伊甸园走入尘世,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下,沉重的肉身终于得以解脱。

在大写的牧歌的极点,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中,最终闪现出也被死亡裹挟的卡列宁温柔而平静的微笑。

生命不是轮回,而是一段旅途。

在旅途的尽头,那些本就不属于我们的早已物归原主。

于是我们空余一副沉重的肉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它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真谛,它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以及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等。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读完此书,感觉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从树根到枝干,层层剥离后,才逐渐体会到作者在竭力想告诉我们,生命中所谓没有重量的轻松和自由,有时是让人无发忍受或无法承受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当我们的生命中无人打扰没有责任的重压和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甚至没有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摩擦争吵时,那份轻,反而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承受的。因为那些让我们时时烦恼和痛苦的事情实际上组成了我们许多时候寻找不到意义的生命。是它们填补了我们的人生,也正是它们,赋予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个人都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亲情,爱情,友情,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太轻的重量,我们反而觉得它沉重的像巨石,压在我们渴望轻松、向往自由的灵魂上。倘若,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了这些琐碎的“轻”,那么,我们就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有时候,那些看似很轻的东西,也会是生命中承受不住的情。正因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会那么的多姿多彩。

每个人亦离不开“重”。“重”能给人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们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生命中的“重”与“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时时刻刻都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那么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这值得每个人思考。

人生应一边赶路,一边观花。 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娱乐。学会有选择性的得失,学会如何把握自己、释放自己。我们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同时要学会“轻”与“重”的取舍,懂得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要用强大的内心与自由的灵魂去面对生活中的“轻”与“重”,感悟生命过程中的真谛,追求人生的幸福。

以上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8953.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4年9月2日 下午2:00
下一篇 2024年9月2日 下午2: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