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 学记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学记》这本书籍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哲学家孟子所著,主要讲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育经典。以下是有关学记读后感的15篇内容,一起来看下吧。

学记读后感 学记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学记读后感1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学记读后感2

读完《学记》,我感触颇深,文章虽短,它却对我国古代教育教学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是先贤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关于教育的结晶,而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我们,它将给我们一些思考。

首先,我对《学记》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概括:(从主体角度分析)

第一个层面:说明了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对君王治理百姓的必要之举(教化百姓以及形成良好的习俗。);

第二个层面:说明了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意义,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教学相长的道理;

第三个层面:叙述了学校开办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了学校的设置、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施教要求、教育活动四个方面;

第四个层面: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主要包括了教学成功的经验、教学失败的经验、对教师的要求三个方面;

第五个层面:对学生提出要求,讲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四种过失、认真择师、尊师重道三个方面;

第六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目的。

其次,我将就《学记》里的一些观点谈谈我的见解和看法:

1、关于教师地位问题

当今中国社会,确实人人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教育中重要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认识还不够正确,对他们的社会价值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以致于师生矛盾、家长老师矛盾、学校和教师矛盾比比皆是,甚至现在许多大众还有“没出路了就去当老师”这种荒谬的想法,以及出现学生杀害老师的骇人新闻。在古代,这样的问题似乎很少,这是源于老师在古人心中的价值地位是很高的。《学记》中指明“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就是说,按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授的时候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的意思,说明了教师在政治上的崇高地位和特殊待遇。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以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行业,对教师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爱护。

2、关于藏息相辅原则

《学记》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不能……;不学……,不能……”就是说课内和课外、劳与逸结合的原则。我很赞同它的观点。首先,人不是机器,学生不是永动机,当学生处于长时间高压学习之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我们也可以想到现在996不受欢迎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学习和休息娱乐之间的分配,对每个人来说,“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看哪种“度”最适合他。

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记》认为教育的目的根本在于教化民众,为封建统治服务,无疑是它的糟粕,但是其中包含的教育内容、原则、方法等精华,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理性地继承和发展。

学记读后感3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读后感4

仔细读完《学记》,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目前,对于正在学习数学师范教育专业的我们,毕业后,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将要走上教书育人这条道路的,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早一点阅读学习这篇著作。《学记》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大智慧,短小精悍,包罗万象,它讲述了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为师之道等,这些经典,这些智慧的瑰宝,穿越了历史,为我们以后的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开篇写到“君子如欲化民为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人不学,不知道”等,无不指出了教育学习的重要性。正如《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样,点明了教师职业所存在的必要性与意义。从古至今,君主想要统治国家,人们想要一个光明的未来,无一不需要教育学习的力量,也因此,教育一直都是放在国家建设的首要位置的。“念终典于学”,所以,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学学半”、“教学相长也”等经典的教育观点,人们至今还在学习与运用。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割的。

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有好的教育方法是极为重要的。要做一名好教师,需要做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我们要做的是学生的引路人,注重引导,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悟与思。在高中时期,我们在生物课本上就曾学过显性和隐性的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思考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和成长很多。同时,我们也要“士志先”,树立学生的志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奋斗拼搏,努力学习,这样他们才会有学习动力,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现在普遍的“填鸭式”教育不仅使学生厌烦,觉得学习沉重,还使大部分学生压力山大,这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留给他们足够的个人空间去思考,同时,也需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志向,自己的目标,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地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面提到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也是需要遵循这一规律,这样学生的求学生涯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情况后,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例如,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学生冉再次询问相同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立即去做!”在一旁的学生公西华听后很是不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适当抑制他一下,使他变得谨慎一点儿;而冉遇事却退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因材施教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有的品质,拒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理解学生的潜力与状况,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才会达到教学目的。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学路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与关爱,同时,真诚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另外,我们自己也需要学会“比物丑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无止境,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快,若是我们止步于当下,当未来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又该如何讲授知识呢?我们唯有不停地学习,不断更新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书本教会我们的,远远不止课文上的那些文字,我们需要开阔我们的视野,看到更广的知识,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需要不断地探索更新的。尽管时间在流逝,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但这些根本的理论知识是永远都不会失效的,它仍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一笔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富。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就目前来说,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很多的社会实践经验,我想先将这《学记》中的理论知识装进我的人生行囊中,带着它一起去走过我的学习教育之路,时常再看看,我相信我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学记读后感5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来源,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带给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学记读后感6

本月我校读写团队的读书书目是《学记》以及高时良老师对它的注解。读完后除震撼外就是羞愧,震撼于经过作者注解后的学记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其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教育思想远远超过西方。羞愧于如此传世之作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却没有去学习。只能感叹相见恨晚,只能感悟须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中国传统的教育书籍,指导中国自己的教育教学。

一、抽丝剥茧概括学记

学记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法论著,文章内容虽然简短只有寥寥2000多字,但却对教育教学做了全面的总结和论述,是两千年多前教育前辈教育思想的结晶。用理性思维分析学记,它从七个层面论述了教育的意义:一是整体上论述教育对国家的意义,以及是君王统治国际治理百姓的必要的措施;二是从学校层面论述开办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对学校的设置、办学的宗旨、教学的要求、教育活动等;三是从师生两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思想是教学相长;四是教育对个人的意义;五是对教师教学的建议,从成功、失败两方面的经验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六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描述为学习的四种过失、尊师重道、选择教师等方面;七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提出的要求;这几方面涉及了教学的全部,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思路之清晰,描述之细致,概括之全面,用心之良苦,都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二、顶礼膜拜致敬译注

初读学记是在初中里面有经典语句,但对于更深的意思也没有深究,再读就是工作后只是做为了古文去诵读,只能做到熟读成诵对于意思不求甚解。当作为4月共读书目来读时由于有了领读和分享的任务,所以逼迫自己静下心细细研读,边读边译边思考,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发现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如此密切,句句精悍而富有哲理,其实由此也知我们的教学方法就是取之于它。两次的阅读均为产生共鸣主要原因是,不明白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教学原理,来自于认知的偏差,自身古文知识的浅薄。所以除对学记顶礼膜拜外,还对编译者无比的崇敬。在本书中作者旁征博引,每一句每一字都找到古文的出处,对历经2000多年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位“大家”对它的不同的解释,都给出了标注,有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是让读者自己选择,除倾佩译注者的博闻强识更敬佩作者的认真态度。合上书本满脑中都是对古代文化的自豪,是对历朝历代大儒家的倾佩。今生无悔入华夏,今生无悔入教师行,有如此多的前辈同行,是吾辈的幸运。

三、惜如此之大作不为吾辈所知

如此优秀的作品,且被历朝历代的大儒们所背书,为何我们还是没有深入学习呢?为何我们在舍近求远的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方法?为何忽视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呢?其实细细想来,也终于明白了新文化运动的初衷,就是文言文的原因,文字让优秀的经验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让各朝代宗师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我国的古代由于纸张的缺乏字是刻在竹简上,而且读书又是一项高雅的事情,离普通百姓家很遥远,所以采用文言文记录成为了当时最好的选择。前辈将一生的学识用几千个字进行记录,后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揣摩,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随着学识的增加,理解又有差别。基于以上原因造成经典作品不能广泛的流传,就像学记中所记录的那样,“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我们在选择好的注释作品时也得反复的斟酌。我认为文字表达方式是造成吾辈不能畅读学习掌握的主要原因,也是文章不能发扬光大的原因。

四、现代教育思想均能在学记中找到影子

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循序渐进、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这些词都是现代教育中的高频词,而这些词也都是学记中的词语,对此我也深有感触。教学相长,通俗的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老师不光要有一桶水,还有长流水,必须要不断的学习,解决课堂中的一个又一个“困惑”。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被学生提出的问题“尴尬不语”的时候,届时老师都会说“这个问题留到课下研究”,下课后老师就抓紧时间进行学习,所以教学相长的结果通常会作为反馈,督促我们去学习,去提升;启发诱导,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与之相反的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反对照本宣科,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如何进行有效启发式的教学,我在课题上也一直在研究的,在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好的做到启发式的教学,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进而让学生们善学,乐学;长善救失,学生是不断的成长,思想也是不断的在发展,所以在行为上会存在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所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去克服缺点,这种方法已经广泛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了。有的孩子可能不爱学习,可能比较调皮,但他可能会喜欢劳动、热心、乐于助人,我们可以通过肯定他的长处,利用正面引导的方法促进他短板的改善。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有时还需要我们耐心的去发现,所以我们需要静待花开终于时。

五、努力方向

以《学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书籍,常读常新,永读永获,书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值得我们去反思,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仔细揣摩,为我们所用。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做到,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让我们不断的学习,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生而学习;坚强的使命感,向历朝历代的先贤大儒一样,将教学作为自己的大任,真正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紧跟时代脚步,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便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学记读后感7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教学相长的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原则、观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接触教师这个行业时,才明白“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的真正目的,也不是对“教师”这个称呼的最佳的诠释。

 从《学记》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对一个国家的作用和意义,进而成就了所谓“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经典语句。对于古代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期,古人已经看到了教育的作用,那么对于今天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呢?一秒不学习,你可能就会被别人落到后面!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文中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只有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只有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记》重视启发式(“开而弗达则思”)、循序渐进式(“不陵节而教之谓孙”)的教学原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时时考虑“黄沙如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粒沙子,绿叶如云,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海茫茫,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学记》强调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是诠释世界的唯一法则,我们要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改变学生眼里教师是权威的象征的观念,也许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独到理解就会为教师的大脑吹进一股清风,温柔而坚定地启发着教师思维。

 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要手中有戒尺,心中有大爱,目中有真人。作为教师以外的角色要亲其师信其道,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因为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和代言人,所以尊重知识就是尊重老师,尊重老师就是尊重知识;而作为教师这个角色,要尊重和爱护学生,不仅做他们的老师,向他们传递知识,更要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快乐地生活!

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教育的本质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很多教师已经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原则,为了教而教,学生也是为了学而学。教师并没有让学生领会知识的真谛,学生也没有体会到知识的真正含义。教师为了赶进度,加时间,而采用满堂灌,按照答案的固定步骤教授学生应试的方法与技巧。以至于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存在生活能力差,适应能力弱,学习能力跟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正确等一系列现象。因此,现代的某些教学方式违背了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的核心素养。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得不再次反思我们现如今的教育体制及教育方式,例如学校是否会消失?教师这个职业能否被智能机器所取代?但是,在思考教育未来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教育所代表的最简单、最直白、最传统的初心,如今再翻看《学记》或许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读后感8

新的知识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回顾旧知识、旧学说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说不定在此就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今天读的《学记》可称得上是一本古书。古人为了选贤任能,可以说是非常重视教育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可谓是开宗明义,讲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如此重要,那么教授人家学习的人身上的责任岂不是更加重大了?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呢?《学记》当中提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个好的老师要懂得方法,如何用知识去启发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填鸭强灌,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脑袋里。这样是起不到好的学习效果的。直接将经验和知识告诉学生,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乏味。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兴趣了,这样得不到兴趣的学习还真真就是一件苦差事。所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没有了引导和启发,怎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获得学习的能力?例如,认知植物,我们首先要引导幼儿观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这是一株什么植物,绿色的叶子开红花,这样真的很没有意思,因为已经知道答案了,孩子们就会失去探究的兴趣,但是如果你引导孩子们和你一起观察,植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质,从孩子自己的嘴巴讲出来,这会让他们更加的拥有成就感,也能更直接的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孩子们会觉得原来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就能够得到感受到答案,这样的感觉一定很棒。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作为老师你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水准才能有所判断,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是有益的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所以要求我们老师要努力学习,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思想高度。这样才能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肚子里必有一桶水”。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这告诉我们教育要人性化,以人为本,老师要因材施教。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世界的多元性存在,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同,因着发育情况,生长环境,家庭教养等多重因素,同在一个班级的幼儿存在着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个性。而教育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千人一面,把大家都放在同一个模具里生生的挤成相同的形状。试问这样的世界还有什么意思?教育者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按照一个人的天赋和特长,加以引导和不断修正,带着她与生俱来的特性,成长为一个健康、善良、快乐、有益的人。

通过拜读《学记》,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是如此的富于智慧又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有益的方法,指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多思多学,刻苦努力,因为只有成为优秀的人才能教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学记读后感9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 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学记》是经典教育著作,读完全篇,有很多地方让我感触颇多。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古至今,大凡执政者无不把教育放在首位。在过去不久的十九大报告会中,回顾教育事业这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

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说过: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所谓知道的越多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而人最可怕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还自以为是。有人总结了马云、马化腾等人告诉你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终身学习”。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假如将来要做一名教师,就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设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小学首先应该抓好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善于学习的人,学习正业时专心修习,退而休息的时候,就尽兴游乐。学习效率高的人的共同点就是在学习时专注自己的学业,不会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而是一心一意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人说,注意力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可见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注意力是助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明明很努力,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别人在学习的时候你在学习,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你还在学习,可是结果却让你沮丧,这时候,你是否要反思一下,你那些所谓的努力时光,是不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些努力,是否真正到达了内心,变成了你的能力。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看起来起那么早去上课,却只是在课堂里补昨天晚上的觉;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一天,却真的只是坐了一天······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联想这几年全国大范围实施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育教学中强制灌输知识点、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关系紧张、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和远点,那就是培养人,培养各方面素质和谐、健康、全面、综合发展的人,一方面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的教育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都值得不时间地拿出来品味欣赏。

学记读后感10

 《学记》的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关教与学问题的积极意见,认为很好地了解学生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知其心。《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引用到教育领域就可以改成知彼知己,百教不厌,百学不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倾向。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性。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有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谈到知己心,自然地就会引出元认知的问题,而《学记》中已蕴涵了这个问题。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也提出了启动教学的反馈调控机制的反馈──内化(同化、顺应)要素。

学记读后感11

我在20xx.4.29晚上的8点28分重读并背诵完了《学记》。近些日子我读完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半的《理想国》。正是有这些书的铺垫,我在《学记》里找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

我们知道,学记有五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分别是教学相长(师生彼此主动性的发挥,相互成就),藏修息游(劳逸结合,正副科相结合),豫时逊摩(规律,年龄,基础,态度),和易以思(启发教学),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全面发展)。这五个原则实际上是我们现实教育中最为缺乏的。

首先是教学相长,现在的教学是一种讲授和班级制,我并非实在批判两种制度的劣,而是在阐述执行的问题――即一言堂和所谓的活跃课堂随处可见,学生要么想提问而不敢,要么是敢说话但是捣乱。我认为这是对教学相长的在课堂上的一种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我们应该认同和发扬的,但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我们认知不足的,我们应该重视开始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想学习。

而藏修息游的缺失在高中阶段最为明显。请问,我们在高中阶段的副科,是否真真正正地在进行呢?还是有名无实地得过且过?美术,音乐,体育能够发扬我们肉身和大脑在实践和感知方面的优势,拓宽我们进行经验运用活动的渠道,做题也就是解决问题正是这种能力最好的考验。

豫时逊摩的缺失实际上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时”的催之过急,《学记》中给予“时”最好的做法是“时观而弗语”,即在学生需要进行自我探索的成长阶段减少指导和灌输,以培养学生的“心”(兴趣,求知心,心性),而这个阶段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就是我们的小学和初中,这时候的学校大多往孩子们的书包里塞满不必要的课本,主科的教学也恨不得马上打造出下一个鲁迅和华罗庚,教师们对学生的探索时间尽可能地克扣成讲授,孩子们没有能够运用他们的好奇心,怎么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热枕和希望?

和易以思的缺失和上文豫时逊摩的缺失类似,本质还是过快的催熟而导致的选择性忽略。

长善救失的缺失在我过去的受教育经历中提现为一种倾向:排斥艺术生和体育生,反对技能而崇尚解题,这种行为是对全面发展的一个亵渎,全面发展的本质是帮助我们生活,拥有更多的技能以生活,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应该教会我们生活,考核和练习是检验,但是不是教育的全部。高分低能的例子实在太多,会解题,但是不会创新,这该如何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帮助国家?我们应该在教育的进行中有意识地通过实践的经验来培养一种技能,这一点在教学大纲里提及了,文学应该培养美的感知和向往,数学应该培养想问题的多角度和创新,量化思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又总是沦为机械刷题。

以上便是我对《学记》进行了第一遍精读和背诵后,在教学理论方面结合实践做的一些反思,这有利于我在以后确立方向。我还要学很多东西,有错误还需要多多改正,当我学到了更多后,我会重新回来审视这些言语的。

学记读后感12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涩难懂,连有些字音也读不对。于是,边读古文边读译文,越读越觉得有味、实用。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读后的感想。

  在研读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更多的是研究教学并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指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禁于未发”,重视预见性。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扰教学正常进行的不良现象发生,所以教师要有预见性。这让我想到两个方面,一是备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并要预测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够达到的目标,充分备课,为上课做好准备。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学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发现问题,如果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的`工作会事半功倍。

  “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之间互相观摩切磋是古人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有句话就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一点对于现在教育十分有指导作用,教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如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更长远一点,为培养孩子在将来工作中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打下基础。

  在《学记》的教学原则中,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好好学习一下,他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孔子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记》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三点要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是督促鼓励,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启发独立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学生就真正懂得了学习,知道了如何去学。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的精,像杜郎口中学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讲课不超过十分钟。

  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像我们现在的课堂,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学记读后感13

    阅读《学记》会感受到许多著名的教学观点和教育教学原则,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我们大有裨益,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下面是我在《学记》中学到的心得感悟。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一、教学相长。《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课外练习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最后达到虽离开师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这一经验也是十分可贵的。

      四、启发诱导。《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明了。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强制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如果教法得当,这些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论述相当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学记读后感14

《学记》上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它的意思是: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其中倡导的“导而弗牵”是其精神之精髓,它要求教师放下手中的“纲”,彻底放弃“师导生演”牵引教学模型,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如同导游,我们只须把他们带到那儿,而其中景色之美是需要他们自己去体味。教学中,鼓励质疑,呵护求异。在课堂上,学生都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激情四射时,那隐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的种子,就一定会萌芽、生根,随之会茁壮成长起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教材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去反问,就会获得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应提倡勇于质疑、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使数学课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数学课的人文性,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钥匙。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创新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产生疑问和好奇,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进而终生具有“问题意识”。学贵生疑,产生疑问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化、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拥有独特的见解。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总之,教学中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兴趣,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记读后感15

《学记》是收集在《礼记》中的一篇教育论文,也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虽然仅有1700余字,但是却包含许多内容。它系统而又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与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教育的作用就是就是为国家社稷培养人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但是,教育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儿。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学记》中提到的教学原则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另外还包含了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启发诱导原则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就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学记》中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学记》中对于启发诱导原则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的合理使用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好的教师会注重教学方法与实际相结合。下面是对《学记》中记载的部分教学原则的一些剖析。

教学相长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关键原则。有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但事实就是这样。《学记》中记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它的大概意思就是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好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的不透。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教育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才能不断地进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取知识,解决自己的困惑,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与教是一件事儿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材施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规律。《学记》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其大意是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学生是一个大群体,每一个学生都不可能是一样的,教育更不是工厂车间的生产流水线。所以,学生之间是存在差距的。作为老师,不应该用有色眼睛看待学生,应该不抛弃不放弃,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对于教学来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功地应用这种教育规律是一个好教师不可缺少的标准。

藏息相辅实际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记》中这样说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大意是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果做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用理论来解决,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找出失误,这样实践与理论就会实现统一。

长善救失是学生能否实现自己的关键。“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简单说就是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人是失于贪多务得,有人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有的人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人失于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大事。无数先贤圣人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学记》中关于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是“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意思就是说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产生抗拒而难以克服;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教师认识到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就能很好地把握教学,并及时、合理的加以改正。

当然上述的只是《学记》中的部分内容,作为一部中华民族教育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只有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与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改变,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我们应该牢记经典,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毕竟,国家的发展说白了还是要依靠人才,人才要仰仗教育。只有不断的完善教育理论,才能才能促进中国教育的不断成长,从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这本书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人认识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小编相信,《学记》这本书将陪伴大家成为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希望本文的学记读后感内容对你有帮助。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8631.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4年9月2日 上午6:00
下一篇 2024年9月2日 上午6: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