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

在《元素盛宴》这部作品中,作者弗兰克·克雷莫尔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幕幕精彩剧目。通过阅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元素世界,被那些千变万化的元素特性所吸引,被那些元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迷惑。以下是有关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的内容。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1

 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科普书已经出了很多种,为什么还要推荐这一本《元素的盛宴:化学奇谈与日常生活》?因为这是一位70后科学家从科学文献中倾心搜集来的元素八卦故事。这本书所谈的故事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战争、 商业竞争、恩爱情仇、科学竞争等,内容非常广博,你不需要事先复习化学课本,就能欣赏和理解到每一个元素的精彩故事。

  作者山姆·基恩是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他小时候生病的时候, 对体温计中摔出来的汞十分着迷,从而开始阅读和汞有关的文献,发现汞在神话、 医学、 历史上, 都有着许多趣事,从此有意地翻阅各种元素故事。他后来为 《科学》 等杂志撰稿, 长期活跃在学术圈。这为他收集、 整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保证了故事既精彩又真实。

  被误解的“化学”和“元素”

  对人们来说“化学”这个词似乎熟悉又陌生,陌生到甚至谈之色变。比如央视曾经播出过一个洗发水的广告,广告词说“本产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那么这种洗发水只能是“真空”啦!因为实际上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一切物质都是“化学物质”。

  由此可见,“化学物质”这个词本身有点误导。因为无论是化学还是物理,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它们研究的对象,任何普通物质都是“化学物质”,也是“物理物质”。

  化学研究的领域是原子和分子,以及它们通过电子排布发生的重组(也就是“化学性质”)。让我们心惊胆战的“化学物质”指的是实验和化工厂里合成的,以前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型物质,但实际上,新“化学物质”并不比“天然产物”更危险。

  举个例子,我们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的确良”(即涤纶,一种合成纤维)到各种合成药物;反而是许多天然产物中不明成分甚多,从云南白药中的断肠草(含有生物碱等毒素),到蜱虫和毒蛇,始终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可见天然或人工合成并不是评判物质的标准,如何认识和使用它们才是关键。

  同样被误解的还有“元素”这个词。我们一般都说“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仿佛元素就跟化学挂钩。应该指出的是,元素周期表(the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的名字中是不带“化学”这个词的。就连本书的副标题“化学奇谈和日常生活”,是从原副标题“and other true tales of madness, lov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from the 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简译而来,也误以为“元素”就是化学,其实本书内容远超出化学)。

  “元素”这个词本身来自于古代哲学家对于世界本质的思考——“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 ,“元素”的意思即“基础”,这个汉语翻译精准地体现了哲学意味。元素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包括我们人体自身的物质基础。

  古代和现代观念中的“元素”

  在古希腊人眼里,我们居住的世界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的。原子论的倡导者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认为把物质一直分割下去,直到不能再继续分割为止,最后得到的就是世界最基础的基本组成单元,就是原子(atom,即不可分割的),原子加上它们之间的空隙就是元素的基本组成形式。

  这种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是类似,即世界万物是“金、木、水、火、土”五种“中国元素”组成的,不过中国没有产生“原子”的概念,而是以连续的“气”的概念来解释,如《庄子·天下篇》提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认为一尺长的棍子永远也分不完(实际上,如果这个操作可持续的话,只要两三月就到基本粒子层次了)。

  现代科学诞生以来否定了“四元素”或“五行”理论,但把“元素”(“构成物质的基础”)的观念保留了下来。最初对元素性质进行研究和总结的都是化学家,这也是为什么它们习惯上被称为“化学元素”的原因。

  1789年法国科学家、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元素”为用化学手段无法继续分解的基本物质。1805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复兴了古希腊科学家提出“原子”概念,认为用元素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原子”,化学反应就是不同种类的“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化学反应所用的物量总是符合某种整数比关系。

  道尔顿认为,元素仅包含一种原子(即为单质),不同的原子组成化合物,从而明晰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到1869年,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这一年门捷列夫首次系统地总结出来了元素周期表。

  但毕竟“原子”是看不见的,19世纪许多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都不肯承认“原子”是客观存在的,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和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还郑重其事地提出对原子理论的严重质疑。

  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用原子理论解释了困扰科学界80年的布朗运动(花粉微粒在水中不停地运动),才从确认了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并计算出了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原子的质量大小。

  而随后物理学家发现了电子、质子和中子等亚原子成分,又解释和修正了门捷列夫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元素的原子序数就是原子核里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化学反应就是各种元素的原子之间交换电子的过程。亚原子结构的发现,从微观上统一了物理和化学。

  也就是说,现代元素概念产生只有两百多年,我们比较全面认识原子的概念只有一百年的时间。对于如此“崭新”的科学观念,难怪我们碰到它们的时候,总是疑虑重重了。还好,《元素的盛宴》这本书,将告诉我们元素和我们的历史以及日常生活的关系之密切超乎我们的想象。

  元素、自然科学和我们生活

  在许多词典的附录上,都有一张或繁或简的“元素周期表”,从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就认识它了,如果读理科,从事自然科学相关的工作的话,一直读到大学、研究生,成为工程师、教授之后,还是要跟它打交道。在生活中,各种给儿童、老人补充钙铁锌锡等元素的广告每天对我们狂轰滥炸,就连某些不应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元素,比如重金属镉、汞等也悄悄地通过工业污染进入我们的食物链。生活在科学时代,不管我们对“化学”和“元素”抱以什么样的情绪,我们再也无法离开科学了。

  其实元素的历史也就是我们宇宙的历史。宇宙大爆炸理论指出,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是氢和氦,它们是在从大约140亿年前宇宙诞生不久就存在了。更重的元素,是当恒星形成之后,在“恒星熔炉”中有不断地炼出来的。大概是因为这样原因,在天文学领域,把氦之后的所有元素都叫“金属”。

  太阳发光之谜,人类曾经百思不得其解。达尔文在他的第一版《物种起源》中,基于生物进化和地质演变,推断地球已经存在至少3亿年之久了。但当时的物理学权威开尔文勋爵(威廉·汤姆孙)指出,如果太阳是煤炭燃烧这类化学能量维持的话,不到3000年就烧完了;如果是陨石撞击带来的引力势能维持的话,可以达到2千万年之久,这是当时发现的最有效的能源;所以达尔文的估计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开尔文的评价成了达尔文的心病,他后来写信给华莱士说,“开尔文勋爵关于世界年龄的论断是最让我痛苦的麻烦之一。”

  今天我们知道,太阳已经存在46亿年了,太阳的能源来自核聚变反应这种新型的能源——氢元素聚变成为氦元素。虽然历史最终证明,达尔文的推断比开尔文更接近真实(核能发现时,两位科学家均早已作古),但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19世纪的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已经同意,化学、物理学提供的基础知识,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展开的基础。关于元素的研究,自然也是基础中的基础。

  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除了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氧气(占空气21%),剩下最多的就是氮气(占空气78%)。在1900年之前,氮气几乎没有用处,因为它几乎怎么参加化学反应。可氮元素却是生物体内的基本成分之一,占细胞质量(干燥)的近10%,没有氮就没有氨基酸、尿素。为了给农作物补充氮元素,欧洲要不远万里地从南美洲的智利运硝石。所以看着我们周围有这么多氮气,怎么不令人着急!

  1900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终于研究出了怎么驯服氮气,他经历多道工序,把氮气加热到几百摄氏度,注入氢气,再加压到大气压力的几百倍,放入催化剂锇(一种重金属元素),把普通的空气变成氨,这是所有肥料的鼻祖。

  氨可能也是今天30岁以上的人最熟悉东西,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农业,全国几乎每个县都建里的化肥厂,氨就是最基本的产品之一,化肥厂的废水都是浓浓的氨水味道。哈伯的贡献,使农业摆多了对农家肥的依赖,今天世界上有一大半人口吃的饭都离不开哈伯对氮气固化的研究。

  不过哈伯的人生最后却陷入了悲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方看中了哈伯的化学才能,把他召进了军队,研究毒气。以氯为基础的芥子气(有芥末味道的无色或黄色气体)在一战中杀死杀伤人数达到一百多万。而哈伯研制的一种杀虫剂的第二代产品,在二战中被纳粹用于毒杀了几百万犹太人,哈伯本人也是犹太人(1934年在流放后去世)。科学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但用于改善生活,还是制造悲剧,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新元素和科学家的恩怨

  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的元素周期表中,只有63种元素,周期表中还到处都是空白(甚至存在错误)。因此发现新元素、命名新元素,在科学史上留名,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成就。

  最初发现的新元素命名,还有规范可循。比如著名的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在1898年发现的了钋和镭,钋(Polonium)是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故国波兰(拉丁名为Polonia),镭的名字则来自“放射性”,因为它放射性比之前的元素都强得多。

  1936年意大利科学家塞格雷和佩里尔从美国回旋加速器上拆下来的带放射性的废弃钼箔上,发现了原子序数为43的新元素,是钼获得中子后衰变产生的,这是第一种“人造”元素,根据希腊文“人造”命名为“锝”。这些命名或者根据其拉丁文含义,或者由发现者的命名,因为没有竞争对手,所以还没有什么争议。

  铀(92号元素)之后的元素,都是通过人工合成,93号到100号元素的合成使用的是费米发明的中子俘获反应法:把铀-238放入核反应堆中,大量中子轰击铀原子核,有的会吸收若干个中子,然后发生衰变形成新的原子核。后来又该用阿尔法粒子(即氦原子核)轰击铀。

  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的物理学家西博格和他的同事们在1940年以来,在20年里一鼓作气地发现了93—103号元素。在元素命名上,伯克利实验室也独创了自己的风格。

  93号元素被命名为镎(Neptunium),词源海王星,因为它前面的92号元素铀(Uranium)的词源是天王星(是为了纪念赫歇尔发现第一颗新行星天王星);94号元素接着被命名为钚(Plutonium),词源是冥王星,当时也以为这已经是最后一个元素了。

  1945年,西博格比较了镎和钚,发现它们与铀的性质相似,他对元素周期表进行改进,建立了与镧系元素相同的锕系元素,把它们一起放置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成为今天形式的元素周期表。他还留下94号元素以后一系列的空位。

  西博格领导的实验室发现并命名了95号元素镅(Americium)的意思是“美国”,97号元素锫(Berkelium)的意思是伯克利,98号元素锎(Californium)的意思“加利福尼亚”。

  为了表示对前辈科学家的敬意,96号元素被命名为锔(Curium),意思是居里夫人,99号为锿(Einsteinium,即爱因斯坦),100号为镄(Fermium即费米),101号为提出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102号就是诺贝尔,103号是回旋加速器的发现者劳伦斯。在冷战期间以“敌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名字来命名新元素,西博格希望以此表明,科学是远超越政治的。

  104号及以后超重元素的发现都是由加速器合成的。这时苏联加入了竞争,1964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用氖离子轰击钚-242首先得到了第104号元素,这引起了美国科学家的不满,1969年美国科学家也独立制造出了第104号元素。不过这时候苏联又获得了第105号元素,但经美国科学家检查,数据可能是错的,直到1974年双方又几乎同时获得了105号元素。双方在元素命名权上进行了激烈的竞争,由于竞争激烈,各国科学家之间多次发生命名上的争议。

  1977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宣布以后的元素名称,不再使用以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等来命名的方法,而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来命名,元素符号采用三个字母来表示,如114号元素命名为“unnilquadium”(即114ium),符号Unq。但是这种命名方法仍然存在争议。到1994年,IUPAC提出恢复原来的命名方式,重新由发现者提议名称,原本的数字命名法作为新元素被确认之前的临时名称。

  20世纪90年代,竞争更加复杂了,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也获得了一些新元素。三方各自提出了各自的命名,互不相让。IUPAC不得不派出了一个9位科学家组成了仲裁委员会负责调解,最终调查结果要求美苏必须共享发现权。在美国的坚持下,第106号元素以西博格的名字来命名,从而开启了以在世科学家命名的先例。

  新元素还在继续被发现,科学家、科学机构之间的科学、名誉竞争也将继续……

  《元素的盛宴》还有更多的元素和科学家、生活之间的精彩故事,等着你去欣赏、微笑和思考……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2

它是一本科普书,记录了十八世纪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关于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发现者的故事。它就是《元素的故事》。

翻开书页前,我的好奇心被它的书名点燃——这些司空见惯的元素中蕴含着什么故事?那些发现者的身上闪耀着多少光辉?随着我的阅读,答案水落石出——

这些故事中,有科学史上永远的里程碑——拉瓦锡与天平“并肩作战”,通过测量,彻底将盛极一时的“燃素说”送进了科学的垃圾堆,使人们开始朝着燃烧的真相迈进了一大步;伦琴从照相底片的不同中发现了X射线……一个个发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气象,人类也将利用它们照亮的道路迈向探索的新旅程。一块块里程碑,标示出我们的脚步。

成功当然需要汗水的浸润。二年光阴,居里夫人提炼着成吨的矿渣,然而她的结晶,仅仅是0.3克看似微不足道的镭。如此大的投入与如此小的产出似乎不成比例。然而,居里夫人就像勤劳的劳动者,那美丽的淡蓝色光辉,也正像她的成功一般闪耀。经历无数次拼搏,无数次重振旗鼓,她终于开拓了自己,也是化学的一片崭新天地。

发现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储量和总结作为后盾。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对元素的总结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同时利用元素的规律,成功“预言”了几种新元素,而且它们的性质恰恰与事实相差无几!是的,这些知识就像网络,一张可以无限编织下去的网络!有了网络的关联,知识处于其中,定会滴水不漏!它们是整体,井然有序的整体……

在书中,元素也充满人格。例如氩似隐士,“总是悄悄地跟着氮气走而不露锋芒。它的行动异常轻捷,叫人觉不出它的存在来。”一丝丝、一笔笔细致入微的描写,一个个元素就这样跃然纸上,它们的秘密也浮出了水面。

甚至连作者本人也有可敬的一面。他,尼查叶夫也是一位爱国作家,在积劳成疾之际,隐瞒了重病参加民兵抵抗德国法西斯,不幸壮烈牺牲于莫斯科前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写作和祖国独立。

这是一本生动的作品,它,有着人性的光辉;元素的奥秘;有着……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

前不久,我刚看了一本书,名叫《元素的故事》。这本书用了巧妙的手法,把元素的发现史写成了一篇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深受我的喜爱。

这本书写了许多著名化学家发现了各种元素的故事。化学家杜尔杜勒,他一心研究火的性质。火为什么会灭?在什么情况下灭?他解答了。他还发现了“活”的氧,火在里面会非常亮,和“死”的氮,火在里面会马上熄灭。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发现了物质不灭定律,并给了燃素学说当头一棒。最终,燃素学说被拉瓦锡彻底推翻。化学家戴维,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周期律,并且现在的周期表也是按它排序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许多:这些化学家是这样发现新元素的呢?很轻松吗?不是的,他们都历经磨难,历经挫折,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元素发现了!他们哪个不是有顽强毅力的人?所以我也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要勇敢面对呀!我还知道了许多元素的名称和性质,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是人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3

我这大学里的图书馆的地下四层是流通书库,书可借阅。每人顶多借八本,限期两月。文学仅人文类专业可借两本以上,其余都只有一本。而文学类都在第二层。所以第二层成了,很多人抒发自己火花般突然擦亮的兴趣之地。他们静静来这里,细细轻踱几步,确信自己不用借书。或者是虔诚的带回张嘉佳以及村上春树以及东野圭吾的一两本书。再或者替我评价道:“这图书馆好差啊。”

  因此出现第二层的书摆放达到难以复制的混乱。我在中国文学,欧洲文学,电影摄影架子上,看见郭敬明老师的小时代各个版本,电影花絮配海报版也是稳稳放在那里。我见此不免伤怀。本来都该在粉丝手里轻摩细挲的完美作品结果却在架子上。再小的时代也毕竟过去了。

  当然不止是这个乱,其他例子也很多。历史类出现文学类的书,摄影类出现文学类的书,经济类出现文学类的书……文学类的书太好认了,和类似尼康D7100使用说明指南的书完全不同。更不用说高数之类。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是它被到处放,也不好说是不是只有它被到处放。

  我就在化学类,都没装满的书架上看见这本元素的盛宴。这个还是因为太好认了,一片整齐排列代表了化学的蓝绿色里,就他用雅黑字体做书背,特大清晰。

  之后是元旦,我也就带书回家看。当时我手头还有作业,但我还是看书。书很精彩,即使我看不懂多少,这个发现又是意味着什么进步,那个人的什么做法有多聪明。这本来也是我认为无关紧要的一本书,但极其有意思。有趣就能胜过其他许多书。尤其是,它真的在讲道理。

  现在一本书的寿命,严格说是一个版本的书的寿命,绝对不比每几年翻新的党章及政治课本长。这本书也不过是13年印刷,但偏就是放在没人看的化学架子上。也没有再出。其他很多书都是这样。没有几本书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那样能一年卖四百多万,作者说盗版也卖了一千多万。又或者是郭敬明老师的《悲伤逆流成河》一周就卖了一百万本。一般的书一次出版八千本后,就再没消息。很多书的寿命也就这样。不知道我们能碰到多少自己可以读完就喜欢的书。

  我本以为我不会喜欢看这本书,可他的内容虽然不多却实属极佳。内地译名也比港台的消失的汤匙好不少。碰上这么本书真的不知道几高兴。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书可以打断我的生活,我也开始觉得读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纪念自己因为这本书起,得到的这份感受。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4

今年寒假,我看了一本由苏联作家尼查叶夫写的《元素的故事》。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好奇,非常想问:“科学家们到底是怎样发现新元素的呢?是不是很轻松呢?”

几天后我看完了这本书,书中详细的记叙了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新元素的事件。首先写的是卡尔·杜勤的故事,他通过日积月累的实验,终于发现了火的性质:当火在氧气中烧得非常亮,但是当火在氮气在一起时就会慢慢熄灭。这就是他的燃素学。

接着又介绍了另一位化学家汉夫里·戴维。这是一位活泼的。他仅仅使用伏特柱的电流巧妙地分解许多化合物,经过成千上万的成功和不计其数的失败,最终发现了许多的新的元素,如,纳、钾、氢等。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根据戴维发现的所有元素,找到了周期律,并且发明了使用至今的元素周期表。

读了这本书,我渐渐地读出了化学家们的艰苦和困难,也仿佛看见了化学家们的艰辛的一面。我还读懂了我的问题的答案:“其实,发现新元素并不是非常简单的,这个过程是非常难非常辛苦的。他们无论碰到了怎样的挫折与数不胜数的困难,他们都会全力以赴的去找到破解的钥匙,都会知难而进的。而不是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放弃了。”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爱迪生说的那句话:“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5

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从初中开始接触化学就没有及格过。但我一心想好好学数学,就报了理科,然后,成绩当然是不堪回首。

  不过,近些日子读了这本《元素的盛宴》,倒是发觉化学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

  首先,作者基恩并不是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去说明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仔细品读下来,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一本惊险小说,还带有一些言情的味道。几乎全文作者都是用趣妙横生的方式来向读者展现化学知识,像讲到元素家谱的时候,基恩在题目上加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定语“亲密双胞胎与黑羊”,读到此处,读者肯定会带着疑问找答案,到底什么代表了双胞胎,什么是黑羊呢?很有意思的题目,往往会一起读者的关注。

  然后,基恩在此书中还讲了周期的不解之处。《毒药协会“哎哟喂”》这一章,简直就是妙语连珠!对元素很感兴趣的大卫,做实验时不小心把一种药剂溅到了脸上,结果让皮肤染成了橙色。还有一次,他试图用螺丝刀把容器里的纯钾捣紧……作者评价说:“这个主意真是糟糕透了。只有门外汉才会这么干。”看到后真是忍俊不禁!像《带上两个元素,早上打电话叫醒我》,读到这里,我就迫切地想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元素……

  最后,全书最最精彩的莫过于第四部分的《元素与人性》。政治与元素中提及居里夫人的女儿,虽然她的死亡格外具有讽刺性,但仍旧不能抹灭她在化学研究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她是伟大的,令人瞻仰的科学家。

  总之,我对此书非常感兴趣!也不再觉得化学是枯燥无味的了,还有点喜欢化学。此书最适合理科学生读一读,提到化学就不会觉得它是枯燥无味的!也能够在本书中找到更有有趣味的化学知识。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6

 生命体非常复杂,拥有蝴蝶效应式的混沌性,如果随便挑一种元素注入你的血液、肝脏或胰腺,那基本上只有天知道会发生什么。就算你的大脑或神智不受影响,你也不知道身体里出了什么事儿。人类最高级的能力——我们的逻辑、智慧和判断力——十分容易陷入骗局,比如碘这样的元素就很危险。

    也许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因为碘的化学构造就很有欺骗性。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元素一般会越来越重;19世纪60年代,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宣布原子量的增长确定了周期表的周期性,所以周期表里有一条普遍规律,同一行中的元素原子量通常是逐渐增长的。问题在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不能有例外,但门捷列夫心里非常清楚,周期表的右下角就有一个刺儿头例外。每种元素都应该和相似的元素排成一列,所以52号元素碲必然在53号元素碘的左边;可是碲比碘重,不管门捷列夫怎么迁怒其他化学家,说他们的测重设备有问题,碲就是比碘重。谁都不能改变事实。

    今天看来,这样的颠倒不过是无关痛痒的化学小花招,羞辱门捷列夫的笑话而已。今天的科学家知道,周期表中的92种自然元素里有四对是颠倒排列的——氩和钾,钴和镍,碘和碲,还有钍和镤——人工制出的超重元素也有几对是颠倒的。但是在门捷列夫之后一个世纪,人们却发现碘身上有一个更大、更阴险的例外,它就像是个玩三牌戏的骗子,一下子就卷入了一场黑手党斗殴。你看,今天印度仍有上十亿人坚信和平贤者圣雄甘地一定很讨厌碘。甘地很可能也讨厌铀和钚,因为它们可以用来制造炸弹,不过根据甘地那些想沾光的现代门徒的说法,甘地内心深处十分憎恨53号元素。

    1930年,为了抗议英国人沉重的盐税,甘地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著名的“食盐长征”,一直走到丹迪。食盐是印度这样贫穷的国家能够自己生产的为数不多的几种商品之一。人们只需要搜集海水,让它们蒸发,然后把盐装在麻袋里拿去街上卖就好了。英国政府给制盐业定的税率是8.2%,这样的贪婪和荒谬不啻于让贝都因人为挖沙子纳税或是让爱斯基摩人为制冰纳税。为了表示抗议,3月12日,甘地和78位追随者踏上了240英里的征途。每过一个村庄,就有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4月6日,他们走到海边小镇丹迪的时候队伍已经延伸到了2英里长。甘地把人群召集起来,人们聚拢过来的时候,他捧起一捧富含盐分的泥土,然后喊道:“我正在用这些盐撼动(英)帝国的根基!”这便是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甘地鼓励大家违反法律,不缴盐税,直到17年后印度获得独立,所谓的食盐才真正成了千家万户里普通的食材。

    唯一的问题是,普通的食盐里几乎不含碘,而碘对健康十分重要。20世纪初,西方国家发现,要想预防先天性缺陷和智力迟钝,在饮食中加入碘是政府能采取的最廉价也最有效的全民健康措施。1922年,瑞士率先施行在食盐中强制加碘的政策,其他国家紧随其后,因为通过食盐可以轻松廉价地把碘送到人们的餐桌上。印度的医生也意识到了,考虑到印度的土壤里缺碘,生育率又高得吓人,那么在食盐中加碘可以使数百万儿童免遭先天缺陷之苦。

    不过,即使在甘地长征的几十年后,制盐在印度仍是一项自产自销的行业。西方人曾在印度推行过加碘盐,所以在印度人的心目中,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随着碘盐的健康收益日渐清晰和印度的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印度各州的政府陆续颁布了禁止销售无碘盐的法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异议。1998年,印度联邦政府强迫三个顽固不化的州禁止无碘盐,却遭到了反击。手工制盐者抗议加碘工序增加了成本,印度民族主义者和甘地主义者强烈批评西方科技的入侵。一些怀疑论者甚至毫无依据地担心加碘盐会传播癌症、糖尿病和肺结核,奇怪的是,还有“坏脾气”。他们反对得十分激烈,仅仅两年后——联合国和印度的每位医生都看得目瞪口呆——首相收回了对无碘盐的禁令。从技术上说,无碘盐只在三个州合法,但联邦政府的举动被解释成事实上的默认。全国加碘盐的消费量骤降13%,先天性缺陷随之抬头。

    幸运的是,这样的情况只持续到了2005年,一位新首相再次禁止了无碘盐。但这很难解决印度的缺碘问题,以甘地为名的不满仍使人们群情激愤。联合国希望对甘地的印象比较淡漠的孩子们能产生对碘的喜爱,所以他们鼓励孩子把自己家厨房里的盐偷偷拿到学校里去。然后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化学实验室里测试盐里面是否有碘。不过这个计划没有成功。虽然印度政府每年只要在每个人身上花1分钱就能生产出足够全体公民食用的加碘盐,但盐的运输费用很高,半个国家的人——5亿人——没办法方便地定期获取加碘盐。这会带来严重后果,不仅仅是先天性缺陷。缺乏微量元素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脖子上的甲状腺会长成丑陋的肿块。如果碘缺乏得不到改善,甲状腺会萎缩。甲状腺负责激素的产生和释放,脑激素也包括在内,所以没了甲状腺,身体就会出问题,人类的智力会快速衰退,甚至退化到智力延迟状态。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另一位杰出的和平主义者,他曾将碘的例子当成灵魂不朽论的反证。“思考所用的能量似乎有其化学根源,”他写道,“比如说,缺碘会把一个聪明人变成傻子,智力现象似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换句话说,碘让罗素意识到,理智、情感和记忆都取决于大脑的物质状况。他没发现有什么方法能将“灵魂”从身体里分离出来,于是他推断,人类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人类所有光荣与大部分烦恼的源头,都完全来自化学。归根结底,我们就是元素周期表。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7

这是一本给“元素”们量身定做的书。本书作者讲述了现在世界上的元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如何合成的,发现元素的过程以及这些元素对于人类的贡献等等……书里把几乎所有元素的“身世”都讲到了,让你对各种元素都了如指掌。书的最后还有元素周期表。

读了这本书,本来深奥难解的化学元素世界被揭去了神秘的面纱,给我们以后更深地学习元素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本书给我的几个印象就是“实用”、“全面”、“生动”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8

1.细细审读元素周期表的每一行,会发现许多元素的秘密。然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精彩的部分。周期表有自己独特的语法,它的行行列列会带来崭新的故事。所以阅读它时,应该像阅读某些日语读物一样,从上至下,一列一列地读,发现元素之间隐藏的关系,以及很多的意想不到的竞争与对抗。

2.大部分的元素都默默无闻,谁发现了它们,又是谁把它们编进了周期表都无人记得。整个周期表系统就是在化学“三素组”(现在的碳、硅和锗)的基础上诞生。

3.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就是构建它的众多人物的历史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9

生命体非常复杂,拥有蝴蝶效应式的混沌性,如果随便挑一种元素注入你的血液、肝脏或胰腺,那基本上只有天知道会发生什么。就算你的大脑或神智不受影响,你也不知道身体里出了什么事儿。人类最高级的能力——我们的逻辑、智慧和判断力——十分容易陷入骗局,比如碘这样的元素就很危险。

  也许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因为碘的化学构造就很有欺骗性。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元素一般会越来越重;19世纪60年代,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宣布原子量的增长确定了周期表的周期性,所以周期表里有一条普遍规律,同一行中的元素原子量通常是逐渐增长的。问题在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不能有例外,但门捷列夫心里非常清楚,周期表的右下角就有一个刺儿头例外。每种元素都应该和相似的元素排成一列,所以52号元素碲必然在53号元素碘的左边;可是碲比碘重,不管门捷列夫怎么迁怒其他化学家,说他们的测重设备有问题,碲就是比碘重。谁都不能改变事实。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10

《元素的盛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作品,作者弗兰克·克雷莫尔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由化学元素构成的奇妙世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元素的盛宴之中,感受到了元素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

整本书的主题和精神内涵是让人们正确认识化学元素,并深入了解其特性和用途。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元素故事,作者展示了化学元素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与元素的紧密关系。

在具体元素分析方面,弗兰克·克雷莫尔巧妙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元素——碳和铀。在描绘碳的章节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碳在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碳循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与碳元素的亲密接触,我认识到了生命的基石——碳,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所经历的奇妙旅程也让我大开眼界。

而在描绘铀的章节中,作者带我们领略了这种强大能源的魅力。铀在地球中的存在量虽然稀少,但它却能在核反应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作者通过讲解铀的发现、性质和用途,揭示了核能为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对铀这种元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自然界的奥秘感到惊叹。

总之,《元素的盛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佳作,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化学元素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拓展了知识视野,也激发了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在这个由元素组成的奇妙世界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这本书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瑰宝,引领我继续探索未知的元素世界。

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11

《元素的盛宴》是一部令人大开眼界的科普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元素周期表中形形色色的元素。阅读这部作品,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丰富多彩的元素世界,被那些千变万化的元素特性所吸引,被那些元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迷惑。

在这本书中,作者弗兰克·克雷莫尔以鲜活的元素故事展现了化学元素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与元素的紧密关系。书中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在于正确认识化学元素,深入了解其特性和用途。作者通过对元素周期表中的众多元素进行精心挑选和详细描绘,使得整本书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

具体到元素分析方面,弗兰克·克雷莫尔巧妙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元素——氧和铁。在描绘氧的章节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氧的发现、性质和用途。氧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参与了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通过了解氧的特性,我深刻认识到它在生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此外,作者还以氧元素为例,强调了科学发展的过程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勇敢探索和不懈努力。

而在描绘铁的章节中,作者讲述了铁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铁作为生产工具和武器材料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了解铁的性质和用途,我深刻认识到铁在人类社会中的不可或缺性。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对自然界的奥秘感到惊叹。

总之,《元素的盛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佳作,它带我进入了化学元素的奇妙世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拓展了知识视野,也激发了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在这个由元素组成的奇妙世界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这本书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瑰宝引领我继续探索未知的元素世界.

《元素的盛宴》是一本揭示了化学元素魅力的科普读物,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元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还激发了我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希望这篇元素的盛宴读后感1500字的内容对你有帮助。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8560.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4年9月1日
下一篇 2024年9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