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对作者的创作技巧的评价,也可以是对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对人物形象、情节演绎的看法等等。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自己所读的作品,同时也可以与其他读者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1
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把《通论》的出现看作“革命”,主要是因为《通论》在就业理论、利息理论、工资理论、货币理论等几个方面,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说教。《通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表现在:
①在就业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自由伸缩,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保持充分就业的教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前述有效需求的不足,并不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就业量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和极限。
②在利息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与储蓄(对资金的供应)。若储蓄相对于 投资需求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量又均衡,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则否定这个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不决定于储蓄与投 资,而决定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量。此外,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虽可刺激投资,但利率的下降有一定限度;如果投资前景不佳,资本边际效率很低, 即使利率降到最低限度,也不足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③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如果对劳动的需求低于供 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则是由于工会组织等阻止工资降低,使工资具有 “刚性”的结果。凯恩斯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且,降低工资不能“救治”失业,只能使 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④在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前者只能间接影响 物价。例如,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会使利率下降,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使有效需求增加,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但也须视起始的就业水平而定。若当时已 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则由此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但若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或不发生影响。
⑤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一般侧重单个企业和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以及单个商品、单个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均衡关系的分析;而《通论》则侧重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两者有显著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常称前者为“微观经济分析”或“个量分析”;称后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或“总量分析”。
《通论》力图摆脱传统庸俗经济学的一些说教,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传统庸俗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价值论和分配论,几乎没有触动,甚至认为到达了充分就业点后,传统的一套仍然适用。凯恩斯并没有真正摆脱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所谓 “凯恩斯革命”,不过是企图在宏观经济领域用一套新的理论代替已经破产的传统理论而已。
总结
凯恩斯经济学承认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和危机,但并不认为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投资以刺激消 费,实行赤字财政,膨胀通货,举办公共工程,鼓励投资和消费,扩大社会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经济学说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 复苏和发展起了非常的作用,把国家干预经济提到的更高的地位,美国从罗斯福新政改革开始,几乎历届总统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2
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他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
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于是凯恩斯转向三大心理规律的分析。
2.三大心理规律
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这个就业理论的支柱。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凯恩斯把消费倾向看作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就是,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一些基本动机,如“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这一结果势必带来储蓄绝对额的增加,聚集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出现了裂痕,假如储蓄不及时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国民收入水平。造成失业。但是储蓄能否有效地、全部地转化为投资,这又受另外一 个规律的影响。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凯恩斯这样来定义资本的边际效率:“我之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即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生产物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因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刺激资本家 增加投资的动力,加之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更扩大了聚集需求量和现实消费量之间的裂痕。
在此,按“经典学派”的主张,唯一的办法便是降低利息率,可是这又遇到了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
第三,灵活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息率。那么灵活偏好则是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原因在于人们有货币在手比较灵活。
人之所以偏好货币,由三个动机组成:(1),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正因为这样,利息率就不可能太低,如果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而宁愿把货币放在手头随时支用。灵活偏好规律的影响,又使投资不足更为严重了。
总之,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需求,受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所以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3.乘数原理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本身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
比如最初投资为1000万元,边际消费倾向为2/3,通过一系列派生的购买过程,则会使总收入增加2倍,从而带来3000万元的效果。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的效果也越显著,总收入增长得也就越快,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取决于消费支出和再支出。
一般地说,投资的增加和就业量的增加方向是一致的,假如每增加1000元投资可以增加100人就业,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3/4,那么乘数为4,结果增加1000元投资就将增加400人就业,透过乘数的作用,政府投资扩大就业的能力大大加强了。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4.工资与物价理论
庇古的传统就业理论认为,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使之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工资的削减虽然会对企业发生有利的影响,但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企业家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于是扩大开工率,可是由于需求缩减,生产的产品怎么会卖掉呢?所以从长期看,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只有在总需求增加时才能维持,因此,用削减工资的办法换取好处并非良策。
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主要分析了总需求的改变与物价水平的改变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响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是降低利息率。由于利 息率降低,利润率便提高,因此企业投资扩大,投资物的需求增加,随之国民收入增加,又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透过乘数作用,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会增加。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生产,供给也将增加。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 同 比例增加。凯恩斯的物价理论还包括这样的内容:一旦到了劳动供给缺乏的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通货膨胀。当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的 时候,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 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提高物价,这就成了凯恩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5.危机理论
对于资本主义的商业循环,即危机的原因,凯恩斯指出,“重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益的变动上产生的”,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取决于两个因素:新投资的资本物所获得的一系列未来收益;资本物的成本。凯恩斯认为,利息率上涨的因素“固然有时可使事态严重化,偶尔也发生恐慌”,但他认为那不是典型的形式,“典型的恐慌,其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涨,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危机发生在繁荣后期,按凯恩斯的解释,是由于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甚至资本物逐渐增加,生产成本逐步提高,利息率上升,也不能阻止投资的增加。当失望来临时,人们对未来收益骤然失去信心,灵活偏好大增,利息率上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
对于危机的周期性,凯恩斯依然用投资、消费和乘数的关系做根据。他认为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这一来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二来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资本物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投资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危机又开始重演。为此,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办法遏制投资。他认为,正确的医治商业循环的办法不在于取消繁荣,永远处于萧条状态,而在于消灭萧条,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3
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古典经济学逐渐建立了自洽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如此优美,甚至有点像形而上学。在古典经济学的体系里,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以用简单优美的数学去处理。比如,总供给与总需求总会在某一价格下达到均衡,在这个均衡点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又取决于就业量,而就业量会在某一个工资水平下达到均衡,在这个均衡点,劳动的边际效率恰好等于工资。总需求又取决于消费和投资,对于投资,则在某一利率下会达到均衡,在这个均衡点,资本的边际效率又恰好等于利率。而货币数量对于均衡的影响作用,往往不是被古典经济学家忽略,就是论述不甚了了。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实际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人类的世界,而不是数学的世界。人类心理上有预期,有偏好,而这些预期和偏好并没有用数学表达出来,所以,古典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对于分析现实世界还有不足。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只是现实世界的特例,通常状态是不均衡,而凯恩斯就是要论述这种不均衡的通常状态,所以命名为“通论”。
如果我们把古典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比作一个完好的算盘的话,那么凯恩斯的经济学就是一个有几个珠子生锈的算盘。一个完好的算盘,如果我们给定数字和运算,都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结果,这就好比古典经济学里,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和相关关系,那么一定可以得出一个均衡的解。而一个某些珠子生锈的算盘,给定数字和运算,则不一定会得出准确的结果,因为有些珠子不能和其他珠子一样自由拨动。凯恩斯的经济学里,那些不能自由拨动的珠子主要是指: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利率和工资。
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均衡模型立论的基础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会相等,如萨伊所说:供给自会创造他的需求,在均衡点,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但凯恩斯认为可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我们知道需求等于消费和投资的和,从消费来看,凯恩斯认为存在一个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指随着收入的变动,消费不是按照同比例变动的,而是倾向于稳定在某一点上。从投资来看,要想达到古典经济学中的投资均衡点,那么利率就应该在某一点,使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并且在这一点,资本的边际效率就应该等于利率。但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人们对于财富持有形式的灵活性偏好,也就是说人们偏好持有灵活性最高的资产——货币,以满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以备不时之用)和投资动机,其次才选择持有债权,利率则是放弃灵活性偏好所得的报酬。而其中的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又取决于收入,投机动机则取决于未来利率的预期。所以,利率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理上的量,且不可能无限制的降低。同时资本的边际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心理上的量,因为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仅取决于当期的效率,也取决于未来的预期效率,所以,人们的预期将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表。
因为有了人类的心理预期,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表和利率变动出现粘性和不规则,导致有效需求不一定达到均衡状态。
考察完总需求,再来考察总供给。总供给取决于就业量和资本存量。我们知道要想达到古典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均衡点,那么工资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应该是相等的,随着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变动,工资是不是也可以变动呢?事实上,因为劳动者的心理接受程度以及政策和工会的干预,工资不可能自由变动;进一层说,其实劳动者要求的只是货币工资,而不是真实工资,劳动者不可能物价每涨一次即要求工资涨一次,所以,货币工资的变动并不是连续的,货币工资最终偏离实际工资应该是常态。既然如此,那么古典经济学中所推论的均衡点就不容易达到了。
上面的分析表明,古典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现实的情况是,经济总是周期性的出现萧条,往往不能达到充分就业,这为凯恩斯的理论提供了一些实证,当然后来出现的“滞涨”又是凯恩斯无法解释的,又为批评凯恩斯的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实证。
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是经济中的自变量,因为这些因素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和心理习惯,其他因素是由这三个因素决定的,古典的经济学搞错了函数关系。因为有这三个自变量,所以,经济学不会自动达到均衡。他在最后提出了政府在经济周期管理中的作用,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鼓励增加公共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后来的批评者更多的集中在批评凯恩斯的政策建议,包括哈耶克、弗里德曼和布坎南都从不同角度批评了财政扩张政策的无效甚至有害。其中弗里德曼还从理论角度质疑凯恩斯所谓的灵活偏好和乘数效应,从而又巩固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4
在大二上学期,我们学了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而凯恩斯作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宏观经济学,我选择了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1929—1933 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而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政策。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 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此书问世根本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有人把凯恩斯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他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说,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他自称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 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那么,根据凯恩斯在书中所指出的原因,对当时处于可以得出如下的政策方向:
1.在社会中建立平等和公平机制,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穷人。同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因为人们持币,往往也有出于谨慎的动机,如果能解决他们的不测之忧那么可以增加他们的需求。
2.提高人们的经济发展信心,不能唱衰经济,因为这会影响到人们的投资边际收益预期,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有重大功劳的。那些著名的经济人物对经济形势是有重大影响的,必须注意防范。
3.实行货币国家化,脱离金本位制,从而推行低通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这种贬值办法,一可以增加人们储存货币的成本,从而增加需求,二可以降低利率,增加刺激投资,并使货币配比跟上经济的发展需求,摆脱金属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4.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配以货币的供给;设置高额累进税,和遗产税,让持币成本高,而增加消费。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中国探讨扩张性财政政策,常以增加财政赤字,发行国债为法,说这是效仿美国。但美国国债和中国国债不同,美国的国债是货币供给的一种方法,是配以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实行的,发行国债,其实就是发行货币,所以,其财政政策,其实也是货币政策。但中国的国债是真的债务,就是货币的转移投放,而不是货币的增加,所以,导致国家富,而民穷,一边资金过剩,一边资金不足。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对美国的财政政策的理解错误。
由此可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在本书中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 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因此,其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5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
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
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6
无论承认与否,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各级政府和绝大部分官方经济学家,事实上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他们不相信市场经济有一种自发的力量达到充分就业,同时发挥出社会的潜在产出。他们认为,中国的广大人民天然地存在着“需求不足”的倾向,即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同时不足,必须以强势的政府消费、政府投资和政府指导下的国有企业投资来弥补。此外,鉴于私人企业经常出现所谓“盲目性”的扩张,以发改委为首的计划机构不停地发布产业指导政策,试图消除产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以上绝大部分都符合凯恩斯主义的原理(除了制订产业政策一点有待商榷之外)。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可靠,是一个广为争议的话题。然而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凯恩斯主义不能发展中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爵士的整套经济学理论,都不是为中国这样的转型期的贫穷国家而设计的,他的以政府开支增加总需求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也不可能被中国这样的国家照搬。恰恰相反,凯恩斯爵士对财政政策和增加投资的缺点的批判,可以说句句都正中中国的软肋。如果中国的政策制订者和经济学家认真研读了凯恩斯的著作,他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他当年深感忧虑的道路上,这条道路将导致经济长期不均衡,充分就业长期无法实现,经济效率长期低下。从凯恩斯本人的著作中,我能够得出的最肯定的结论,就是中国绝不应该采取所谓的凯恩斯主义,作为经济指导方针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7
最近,读了老师介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阅读的情况来看,我怕很赞同此书的翻译者在译者导读中所说的“此书很难读懂”的观点。也许是因为我的专业知识还没有学到位,而且伟大的本书作者凯恩斯当时本意是写给他的同行们即当时的经济学家们的,所以,难懂也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吧。带着这本书很难懂的观念,我开始阅读这本书。读了译者导读这一部分,译者剖析了此书难以读懂的多种原因,其中一点译者说到由于凯恩斯当时名声很旺,他认为自己的著作肯定会被人们所阅读,从这一点我可以看出,凯恩斯也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这也很符合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应该具有的。
其实我对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的作者凯恩斯的了解并不算是很深,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我也没有记忆究竟是从高中还是初中,但是,真正的对他有了了解,是在接触了“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开始的。自大一开始上这门课程,便了解到他是最有影响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很多理论都对现代的西方经济学产生重大的影相。之后,在接着学到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又涉及到了他的理论观点,像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然后,老师又介绍我们阅读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他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他在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把他的这本书的重要性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同,更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和达尔文、爱因斯坦、佛洛伊德都同属宏伟层次的创新性的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凯恩斯在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且他为西方经济学带来的贡献,是到现在还在还一直存在并且将会更深远的。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中,对于当时西方人们所害怕的1929年爆发的危机,人们担心它会再度到来,因此他们采取了危机是暂时和削减工资的解决办法。而当时的凯恩斯就是旨在通过本书反对当时的传统学者们所信奉的就业理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付危机的态度。削减工资在书里收到凯恩斯的反复争论。他从投资乘数原理开始论述,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进一步地做出了论述。书中,与他自己过去的立场不同,他一反过去的立场,开始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认为保护政策若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会使该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连锁反应下,引起其他相关的部门的收入增加和引起其他相关部门对新投资的追加从而获得新收入,继而引起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是最初那笔投资的若干倍。他极力支持、主张贸易顺差,并提出应该尽力扩大出口,同时保护关税和鼓励“购买英国货物”来达到限制进口的政策。他的之一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者论证并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就本书而言,凯恩斯在该书中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届被广泛地运用和传播,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研究、运用。
书中,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就是在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的数量大概保持不变的期间中,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树枝会保持相同比例变化,三者中的任何之一的变化可以表示出另外两者的变化。而凯恩斯撰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终原因是想借此书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从而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国民收入是由消费和投资所影响的,消费取决于消费倾向,而投资则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来决定。最后,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市场价格决定,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凯恩斯所要表达的最终意思是:国民收入(或者说是就业量)最终是由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投资的预期收益、市场价格、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来决定的。换而言之,危机和失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会经常出现的,而充分就业的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仅仅只是偶然存在的情况。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要就该结论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政策帮助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首先,凯恩斯对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进行了相关的讲述,从有效需求原理出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最终的目标。一个国家要达到和平、安定、发展的状态,必须要先解决就业的问题,只有在人们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有可能安稳地发展,走向世界。如果我们的顾家动荡不安,像先前阿富汗和伊朗等的国家那样,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连生命都会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每个人每天想着的事情就是如何求生,生存就是人民当时所最迫切需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便不会主动想到要生产、要就业,经济不会向前发展,最终的充分就业便不会达到。在此书中,凯恩斯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事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状态,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经常存在的,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失业是由于总需求的不足而导致的,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就业增加,收入也会随之增加,而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速度不如收入增加快,由此经常引起需求的不足。因此,给出我们一个道理,要扩大就业量,就必须要增加社会投资用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就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方面,充分的就业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就业一词,对我而言肯定不陌生,因为一年后的我,也即将要面临就业的问题。有人说“毕业等于失业”,现在我想来,也未尝没有道理。我认为,于我而言,我那时候的那种“失业”,可以说是“非自愿性失业”。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个可以耐苦耐劳的人,对于工作,我不会过于挑剔,只要求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好。我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所以我不会特意去挑剔工作的缺点。可是,尽管如此,我也不能保证自己毕业之后是否就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失业,对于一个人自身而言,是一种压力,对于他的家庭而言,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承担得起如此的重担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过多的就业,会影响国家经济的萎缩不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危害程度极高。因此,尽管看得不太懂,但是就就业理论而言,我本人也是相当的认同凯恩斯的观点的。
然后,对于消费倾向方面的看法,凯恩斯认为,消费物的需求是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而投资物的需求则是由“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共同决定的。为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理论,即: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它是凯恩斯就业理论方面的支柱。凯恩斯认为,随着 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人们用于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就越来越大,而用于消费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少。凯恩斯的这一观点的例子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很好找的,现代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增高,可是,出于人的人性来讲,一般人都是多虑、谨慎和贪婪的,所以,人们无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的以后着想、打算着,必定会对挣得的钱进行投资增值或是储存起来以防日后的需要用到钱的突发事情的发生。现在,人们一般拥有自己的存款、积蓄,不管是老人还是强壮的中年人,都会为自己储蓄点钱来过日子,这不是潮流,而是出于本性。在生活安定的时候,人们首先的是储蓄起一部分,然后才会选择去娱乐自我,这也就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认同的观点。当储蓄增多而又及时转化为投资的时候,就会出现“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导致失业的形成。凯恩斯认为的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其实就是:当其他条件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生产物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呈现递减的趋势,加上存在着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的因素影响,就更加加大可聚集需求量和先是消费量之间的裂痕。这里的资本边际效率等于一个贴现率,用这个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折现,该现值就刚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这也就是资本家预期所想要得到的利润率。如果按照“经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的建议,唯一可以解决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的方法就是要降低利息率,可是如果实行如此的方法,就会碰上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的问题。灵活偏好规律就 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其主要原因主要由于人们有货币在手,可以灵活运用。人们偏好货币 ,一是出于交易目的,需要满足日常生活,二是由于预防目的,留着货币来应付意外开,三是由于投机目的,想从市场中获利。所以,利息率的控制是很有必要的,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如果利息率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了,所以,利息率不可能太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需求会受到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的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会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凯恩斯得出的结论是要: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和实现充分就业。
接着,凯恩斯还阐述了他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乘数原理的相关知识。乘数原理即: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比对投资变动本身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种变动一般会是投资变动的倍数之多。一般来说,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使用在消费上的部分越多,那么投资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反映出来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并且总收入的增长也就越快了。成熟时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由消费支出和再支出来决定。正常情况下,就业的增加和投资的增加的方向是一致的,通过乘数的作用,政府的投资对就业的扩大能力就会大大加强。现在,有许多人对凯恩斯的这个乘数理论发出了争议性的声音。有的人认为凯恩斯乘数理论是虚妄的,他忽视了流量与存量的区别,忽视了时间因素,导致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可是在我看来,这个错误是不好说的。因为我们确实看到了:有些时候当政府的支出增加,确实是会增加总需求的。也许那也存在着一些什么原因是经济学家们还没研究出来的,可是,现在我们确实是看到了有这样的情况的存在,我们便不可以下“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是错误的”。在凯恩斯的众多理论当中,乘数原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概念而已,而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和投资量间建起一个确实的关系,它是总就业量、总所得和投资量三者之间的一座座桥梁,才可以使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并且可以知道经济的实践。总之,它还是一个重要并且正确的理论。
再接着,凯恩斯论述了他的工资与物价理论的相关知识。相对于从前的传统理论认为,充分就业可以依赖于工资率的变动使得就业量发生自动调节,凯恩斯认为,工资的削减会对企业有有利的影响,可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企业家们会扩大生产,可是又由于需求的减少,生产出去的产品并不会因此而卖掉。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并不一定会增加收入,而是只有在总需求增加的时候,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成果,所以,用削减工资换去取那点点的小甜头并不是好的经营理念。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改变蕴藏这复杂的关系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中就作出了分析。其中主要的思路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相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会引起利息率的降低,从而提高了利润率,企业家们便会增加投资,投资物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也会因此而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通过乘数理论作用于消费品,使得消费品的需求也增加,最后,需求的增加会刺激生产,增加供给。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 同 比例增加。物价理论还包括了:当劳动供给缺乏的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通货膨胀。当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的时候,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的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提高物价是凯恩斯认为的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最后,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危机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阐述。凯恩斯认为经济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周期的一个环节,有它产生的必然性。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繁荣后期的危机的发生,是由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的过于乐观预计而造成的,当失望降临的时候,人们才会对未来的收益突然失去信心,这种落差是很大的。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对于危机的周期性,凯恩斯认为: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这一来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二来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资本物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投资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危机又开始重演。所以,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措施来遏制投资,他觉认为消灭萧条,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才是之力商业循环的最终办法。
读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我学到很多关于凯恩斯的经济观点,比以前更深入了,虽然读得不太懂,还特意上网搜寻了一下关于这本书和凯恩斯的相关资料,可是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对凯恩斯的伟大和对他的理论的高度、深度感到无比的敬佩。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8
说来惭愧,作为金融学院保险专业一名成员,所学也算是经济学的分支,但一年下来对经济学的理论学却是一知半解,实在是汗颜啊!每当和人讨论经济问题,遇到外行尚可诌上几句,遇到内行根本就没插话份。理论知识的贫乏一直都是我的一块心病。有人说:“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介于种种原因,当我在图书馆看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时,便毫不犹豫地借了过来,决心认真研读这夕阳的“武功秘籍”,苦练内功 。
不过《通论》被公认是一本非常难懂的著作,因此,我还同步地阅读了高鸿业教授为它注释的“译者导读”。让我更快更有效地汲取其中的精华。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它修正了传统西方就业理论的核心——萨伊定理,同时凯恩斯试图推翻传统的有关就业理论赖以组成的劳动市场论,利息论,货币论的三部分,并且提出了治理危机的对策。
凯恩斯在1936年完成了试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曲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巨大反响,以至于凯恩斯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该书的重要性在西方更被认为是能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同齐观,而他也被公认为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学术泰斗,社会活动家,金融市场上精明的投资人,凯恩斯被列宁称为“布尔仕维主义的死敌”。
在《通论》中,他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以及自愿失业外,还有非自愿失业,主要缘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预期,对货币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书中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失业的直接原因:当社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需求不断减少时,资本家就不会再增加投资(需求)了,这时就业量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工人失业。而失业的终极原因就是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过强。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而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不变,资本家为了自身的最大利润,就不会进行充分的投资;如果投资减少,有效需求就不能够充分实现,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也就会相应地呈现较低水平,这时便产生失业。因此,他提出节俭有害论:在非充分就业存在情形下,消费的增加会引起储蓄同步增加,从而引起资本积累的增加。反之,节俭则可能导致贫困。凯恩斯在非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提出了对消费和节俭经济功能的全新认识。
资本主义社会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误区,一讲市场经济,便认为是纯粹的自由经济,不须要政府的管理,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下的经济,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宏观管理,都需要宏观计划的管理,只有将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相结合,才能使经济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因此《通论》它在当时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第一,它所提出的建议和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避免了1929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灭顶之灾,并使它们在二战后约为20年处于相对繁荣的状态。其次,它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稳定战后西方国际经济秩序作出巨大贡献。此外,它还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第四,它为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研究主题提供了学术源泉。
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1,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凯恩斯认为:除非刺激需求,否则经济就不可能增长,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因此他建议政府要经常干预市场,特别当经济衰退时更要采取赤字预算和灵活的财政政策。而他的消费函数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为国家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
正如凯恩斯自己所说的那样,《通论》的基本内容其实是很简单的。它主要说明: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和资源而引起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时,国家应该如何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便真正有效地消除这些问题。不难发现,《通论》它只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撰写的;同时,凯恩斯本人的立场和思想的局限性,也使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局限在这种市场经济所容许的范围以内。然而,尽管如此,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这一点上具有共同之处,所以《通论》的内容还是存在着可以为我国所借鉴之处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由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失调,东南亚金融风暴等多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失业、产品积压,资源短缺等“市场失灵”现象。就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些现象而言,《通论》中的上述两点值得我们加以参考、利用。
此外,《通论》对股票市场的看法、对国际贸易难以顺利进行的说明、对数理经济学的评价、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展望等等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其中经典理论更是值得我们借鉴过来,加以充分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让我对经济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有激情;对生产、需求也有了最基本的了解;针对目前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也可提出解决方案的皮毛了。此刻,相信再与同学老师交流时不会再言之无物了。
很庆幸来到南京财经大学,这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大学,让我有此机会读到《通论》,受益匪浅。建议大家也去读读它吧,绝对让你终身受益,庆幸自己的明智选择。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9
有人说:“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大一大二的时候分别修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课,虽然有学习了一些凯恩斯的理论,但对其系统的观点和理论还是一知半解,便从图书馆借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利用课余时间把它给读完了。这本书被公认为是一本非常难懂的经济学著作,由于时间有限,我也只能勉勉强强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虽然也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但很多内容都是囫囵吞枣。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确实感受到了大师的思想魅力,并将我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了下来。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原本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他也是古典经济的信奉者和支持者,他自己也承认“对于我抨击的理论,我本人曾多年奉为圭臬,因而,我想我不至于忽视该理论的有利之处。”。然而,当环境的变化导致旧的理论不能指导和解释新的经济现象,他开始对古典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改革,《通论》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就是凯恩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摆脱传统思想而长期奋斗的过程。《通论》也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其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书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凯恩斯的中心论点是:提高总需求是充分就业的关键。本书共分6篇24章,以下对各篇的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篇引论中,凯恩斯主要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1.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单位的选择等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脱离主题的性质,凯恩斯在这里停下来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说明:1.选择一个合适与研究整体经济体系问题的数量单位;2.预期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3.收入的定义。
第三篇中,凯恩斯主要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第四篇中,他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利息率的一般理论、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并对一般就业理论做了重新表述。凯恩斯否定了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萨伊定律:供给创造了需求。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利率取决于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如果储蓄的人太多,利率会下跌,鼓励人们投资企业,产出最大化;如果储蓄的人太少,利率会提高,吸引更多的储蓄者。凯恩斯探讨了储蓄者的动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他认为储蓄者往往不把钱存入银行或投资于股票,而是喜欢把钱以流动的形式存起来,主要因为可能的三个动机:1.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
第五篇中,凯恩斯对庇古教授的《失业论》做了详细的批评,主要阐述了货币工资的决定和价格、就业函数和价格理论。凯恩斯提出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
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主要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通过结束语的方式,提出了《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思考。
《通论》中我所理解比较深的一点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心理规律,即消费边际递减,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和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由于基本的心理法则,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但这是以递减的幅度进行的,造成了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在决定投资需求的两因素中,资本边际效率是比利率更重要的因素。资本边际效率是投资者预期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新增利润之比,深受投资者的心理和利率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使得投资很难随储蓄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下去。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财富的心理动机。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这三者共同导致了社会生活中,消费的不足,对经济拉动作用的不足。所以,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政策,以国家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凯恩斯曾把上街消费的妇女称为爱国者,认为她们对国家经济做出了贡献。但是,凯恩斯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凯恩斯主义掩盖了这一本质,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求。但并不能从本质上克服矛盾。
此外,凯恩斯认为,虽然贸易顺差对于提高国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有好处,但各国应当尽量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提高收入和就业水平,不应该过分依靠贸易顺差。因为一国的顺差就是别国的逆差,各国追逐出口顺差的结果,势必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结果使大家都遭受损失。凯恩斯也批评了自由放任的企业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有两个最大的弊端:一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二是造成财富与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但他依然认为私有财产制度对于保持经济的效率和个人的自由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有限性,是药三分毒。凯恩斯理论经常被大家说成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的,在盲目应用凯恩斯理论,运通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盲目地进行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例如去年的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就是一个很好地案例。所以在运用凯恩斯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凯恩斯主义有了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对凯恩斯的某些理论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虽然没有全部吸收与消化,但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激发了我对经济学浓烈的兴趣。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10
凯恩斯的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承载着他思想理论的这本经典著作却没那么如雷贯耳。这与这本书更加的专业和难懂,出版时作者把西方职业经济学者作为读者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也都不太理解,显示出自己经济学知识十分不足的弊端。虽然如此,这本经济学史上的巨著仍能让人受益匪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通过网络大致了解了一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希望通过历史背景的了解更好的理解书的内容。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通论》。我们可以看到,凯恩斯撰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反对传统的学者所信奉的就业理论以及由此对付危机的态度。具体地说,他企图推翻传统的有关就业理论赖以组成的上述劳动市场论、利息论和货币论组成的三个部分并且提出他治理危机的对策。此书问世根本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本书所建议的政策。
由于这本书的专业性,商务印书馆版本在正文前又大段的译者导读,这一部分对我这种经济学初学者来说真是太有用了。首先从导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失业的理论。该理论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劳动市场论。按照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就业论,社会的就业量和实际工资由对劳动的供求双方苏决定。第二,利息论。按照传统的说法,投资资金的来源是储蓄,而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在将来能得到利息,一边获取更多的消费。第三,旧货币数量论。按照旧货币数量论,人们之所以需要金钱,原因仅在于金钱能够买到的物品,如投资品、消费品等。这三点理论的目的在于证明:资本主义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而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凯恩斯的观点正是对原有观点的批判和发展。在译者导读中,高鸿业先生还列出了凯恩斯的理论框架:
消费——消费倾向 预期收益
资本边际效率 市场价格
国民收入 投资 货币数量
(或就业量) 利息率
流动性偏好
通过预先了解凯恩斯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导读中还讲到了凯恩斯理论在西方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中国的意义。认真读完高鸿业先生的译者导读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凯恩斯在书中主要阐述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乘数原理和有效需求原理,以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经济周期理论、物价理论、工资理论等众多内容。
在第一编中,凯恩斯着重论述了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凯恩斯试图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第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第三,灵活偏好规律。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
在第二编中,他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凯恩斯将预期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并且认为短期预期是价格预期,它决定厂商的现在产量和就业量;而长期预期是指资本的流动偏好,投资者会在持有货币或是投资证券的收益性之间进行选择,这种预期往往也是不稳定的他还认为,从根本上说,投资对于储蓄有决定性作用,古典学派认为储蓄与投资相等取决于利率的观点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主要就是投资不足引起的,因此,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投资,特别是公共投资,是扩大有效需求、提高总收入和总储蓄的有效途径。
在第三编中,他主要研究的是消费者倾向。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这是一个心里法则,无论从人性来看,还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主观因素。并进一步阐述了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 Y )与投资量( I )之间的确切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在第四编中,凯恩斯关注的主要方向是利率与灵活偏好。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他说,一个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第一是消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这便是“灵活偏好”,利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在第五编中,主要是物价理论和工资理论。他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增加货币数量促使有效需求增加,其效果一部分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另一部分促使产出和就业增加。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再增加货币数量才不会再促使产出和就业的增加,而只会使物价水平同比例地上涨,形成真正的通货膨胀。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货币工资有伸缩性,存在失业时,货币工资会自动下降,失业将随之减少,直至恢复充分就业。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的上述观点。在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时,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工资。关于货币工资降低是否增加就业量的问题,凯恩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效率三者不变时,货币工资降低是否直接趋向于增加就业量。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家边际效率或利率受到货币工资降低的影响时是否存在增加就业量变的直接趋势。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另外,凯恩斯还不赞成传统经济学关于通过降低货币工资以增加就业的政策主张。
第六编中谈及了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萧条、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这是由于投资率波动引起的,而投资率的波动又主要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当繁荣趋向顶点时,资本品巨大需求压力使得它的重置成本的提高,构成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的一个原因。同时,资本边际效率还取决于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的当前预期。但是,这种预期的基础是靠不住的。由于预期的依据捉摸不定,所以它面临的是突然和剧烈的变动,成为降低资本边际效率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萧条。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复苏主要依赖资本边际效率的回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了大量的内容,建立的许多经典的经济模型,意义深远。现在读起来这本书能理解的东西不多,很多内容需要依靠网上其他人的讲解来辅助理解,虽然如此,这本鸿篇巨著仍带给了我们很多收获。这是本需要反复阅读的经典。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11
凯恩斯(1883–1946)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缔造者之一。他一生对经济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被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一次革命。而《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则是他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作。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很大的触动。
出版于1936年的通论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摈弃了正统的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的理论基础,倡导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的经济政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只有影响力的一部经济学著作。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凯恩斯在书中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有有效需求与就业理论、三大心理规律、乘数理论、资本与物价理论、危机理论。
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1,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正如凯恩斯自己所说的那样,《通论》的基本内容其实是很简单的。它主要说明: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和资源而引起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时,国家应该如何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便真正有效地消除这些问题。不难发现,《通论》它只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撰写的;同时,凯恩斯本人的立场和思想的局限性,也使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局限在这种市场经济所容许的范围以内。然而,尽管如此,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这一点上具有共同之处,所以《通论》的内容还是存在着可以为我国所借鉴之处的。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给我的一个非常大的触动便是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不断促进理论的创新发展。凯恩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经济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这不禁让我想到美国之所以成为第一强国,其提出的各方面先进思想理论居功至伟。从美国成立至今,美国涌现出了大量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大量影响世界的经济学理论,占据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绝大部分席位。因此,美国的经济决策能力也是最强的。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美国的货币战、贸易战、汇率战能力是无可匹敌的。反观我国,目前高端经济人才缺乏,经济理论缺乏。国外的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就是财经评论员而已。在政治方面,从建国后至今共产党人提出了众多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崇拜这些理论,因为英美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建立在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基础上的。我们或许应该庆幸我们在新的社会理论上是独创的也许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12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一生最为著名的就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凭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但成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而且他还能被置身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的行列,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
《通论》的根本内容和根本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均衡理论。凯恩斯认为,经典经济学只成认两个失业范畴:一是摩擦失业,一是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理论基于两大前提:第一,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生产力;第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效用就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有愿意从事劳动的人都会就业,只有自愿失业者或者正在转换就业位置的人才会处于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反对萨伊有关供应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萨伊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事实上,供应与需求不一定会平衡。他提出的.法那么是:储蓄动机与投资动机不同,人们有可能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而使得储蓄和投资不一致,从而产生市场需求缺乏——对消费品、生产资料需求缺乏,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 与失业。
萨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最简单的一种是“供应会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主要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与其它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东西。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应,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所以,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也就是说,社会不仅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到达最高的水平,即到达充分就业状态。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应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到达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缺乏,是因为货币的购置力缺乏,并由此导致萧条。凯恩斯给出了关系等式: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这是一个心里法那么,无论从人性来看,还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单位的改变,所得与净所得差异的改变,在计算所得时没有考虑到资本价值的意外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等;主观因素那么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
凯恩斯把一种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它的供应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这种资本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是从资本资产在所生产的生产物的价值中,减去为取得该生产物而支付的开支之后的剩余额。凯恩斯认为,因为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所以,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也可以这么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利益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们对于未来种种情况的预期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是因变量。因此人们在研究实际时间中运行的经济过程时,与被动的、确定的现状相比,肯定对主动的、不感兴趣的未来更感兴趣。因此,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的重要意义,这一点给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道路,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很强大的解释力!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他说,一个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第一是消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存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存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这便是“灵活偏好”,利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应价格与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以上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