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通用模板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是一本备受关注的书籍《军人生来为战胜》的读后感。书中以平实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军队的历史和现状,展现了中国军人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读后感可以表达读者对书中内容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的评价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通用模板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1

军旗飘扬,军徽闪耀,军歌嘹亮。伴随着奋斗强军的铿锵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了95年光辉岁月。回望过往的战斗历程,人民军队从浴血诞生求生存到中流砥柱御外侮,从南征北战建功业到保卫江山铸长城,从改革发展谱新篇到强军兴军再出发,打败一个又一个强敌,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胜战基因熔铸在官兵的灵魂深处、血脉之中,成为我军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军人生来为战胜,战士就该上战场。翻开我军的英雄谱,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不惧顽敌打大仗、不怕牺牲打恶仗、不惜代价打硬仗,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胜利的价值、使命的分量。为了胜利,董存瑞在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毫不犹豫地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以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为了胜利,杨根思带领连队官兵接连击退敌军多次进攻,在最后关头,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了胜利,黄继光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顽强地向敌火力点爬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用生命书写了大无畏的英雄壮举……一个个视死如归的英雄模范,犹如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纽带,生动揭示了人民军队之所以无往而不胜的制胜密码,印证了广大官兵“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价值追求。历史存证,胜利的桂冠,总是青睐于骁勇善战、一往无前的英雄军队;胜战的光荣,只会垂青于不畏强敌、不惧生死的铁血军人。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练兵备战看得最重、忧虑最多、叩问最严,多次警示“两个能力不够”“两个差距很大”等问题,连续5年发布开训动员令,推动军队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这些年,广大官兵聚焦备战打仗这个根本职能,向精神懈怠宣战,向和平积弊开刀,练兵备战重心归正,当兵打仗成为自觉,血性胆气熔铸灵魂,涌现出“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等一大批胜战尖兵,展现了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好样子。悠悠万事,备战为大。对新时代革命军人而言,只有深刻领悟习主席对强军的期待、对胜战的期望、对官兵的期许,练就克敌制胜的硬功夫,当好强军打赢的急先锋,才能回答好“胜战之问”“价值叩问”“本领拷问”,扛起新时代备战打仗的历史重任。

战争是最具不确定性的王国。能打胜仗的能力标准是随着战争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今后能打胜仗。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战争形态加速演变,对官兵的打赢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大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走在前列的饱满状态、干在实处的冲锋姿态和标准更高的积极心态,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既立足当前阶段又看到长远趋势,既补齐短板又拉长长板,始终瞄准强敌对手研究打仗,深化战训耦合练兵打仗,聚焦现实应对准备打仗,努力在实战实训中提升素质,在斗智斗勇中摸透对手,在应急应战中创新战法,提高判断形势、理解意图、定下决心、摆兵布阵和临机应变的能力,做到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一块生铁,要想变成一把让敌人胆寒的利剑,必须在平时接受反复锻打、千锤百炼。军事训练是锻造硬核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战争形态演变,每名官兵都应牢固立起“战”的追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提领认识、统领工作、引领实践,剔除头脑中的“和平积弊”,拉满绷紧“准备打仗”的弓弦,自觉把岗位当战位,进一步增强当兵打仗的使命担当和敢打必胜的勇气胆魄。持续砥砺“战”的精神,用好一线砺兵这个实践平台,在一次次大汗淋漓的坚持中超越自我,在一次次挑战极限的突破中磨砺意志,在一次次真演实练的拼杀中激发胆气,更加提振面对乱局不犹疑、面对强敌不惧怕、面对风险不退缩的精气神。大力创新“战”的方法,充分发掘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紧盯强敌对手、瞄准复杂情况创新思维理念,立足现有装备、基于使命任务创新战法训法,进一步提高训练难度、对抗强度、战法精度。不断提升“战”的本领,注重以使命牵引、以问题倒逼,聚焦制胜机理之变研析强敌对手,把握新的斗争特点研究应对策略,立足新的形势需要提升备战状态,下大力把手中武器练到最精,把所学专业用到极致,使自己成为谋战研战的行家里手、克敌制胜的能手强手。

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卫和平是军人之责。对新时代革命军人来说,没有哪一副担子,比备战打仗更重;没有哪一种荣耀,比战胜敌人更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需要我们应对的风险和挑战、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只有在强军兴军的道路上切实把精力投放在岗位战位上,把心思聚焦在沙场战场上,把状态锚定在奋斗奋进上,以临战的姿态、实战的标准抓备战搞建设,才能确保一旦有事能够迅即行动、决战决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2

昨天上课,无聊的课,于是把《军人生来为战胜》拿出来看,把有些做了标记的地方回头重新来过。课间的时候,老张看到我在看书就拿过去搂了两眼,他的层次在我看来一直很高,所以就告诉他:这种不是纯学术的东西不适合你看。

没想到,他看出名堂看出感觉来了,一直到晚上才跑来还书给我,告诉我这里面有很多的观点是如何的好,如何的让人深思。今天早上上完头两节课,他给我说正在图书馆里借这本书,系统搜索不到让我过去帮忙找找。屁颠屁颠跑过去,在那个旮旯拐角把书给他找到,一个老同志拿了书乐呵呵的走了。

能看得出来,他是真的迫切的想看这本书。

说震撼,因为在书的封底有这样的话:“中人在干什么?面对沉痛凝重的历史,面对耀武扬威的霸权,面对善良可爱委曲求全的同胞,金一南先生发问了。

他以带血的忠诚,按奈不住的激动,敏锐的洞察和透彻的分析,大声疾呼:要战胜外敌,首先要战胜我们自己!甲午海战时期的北洋舰队在装备方面一点也不比日本联合舰队差!

可是,为什么我们全军覆没换来割地赔款的屈辱呢?中国的军人,中国当代的军人,应该怎么办?”

两个问号,发问的对象都是中国的当代军人。第一个是一种责问,中人在干什么?就像是一位慈父对不争气的子孙的责问,语气中包含着责骂也包含着恨铁不成钢的悲伤。

看到这个问号,心里很不是滋味,是啊,中人在干什么?一直以来,我曾经是如此的厌恶却又如此的无奈,和老沈交谈,他说虽然大家伙整天牢骚满腹吼爹骂娘的,可是一旦出了这个圈子面对外界时,没有一个人会贬低自己的身份,没有一个人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告诉我,这就是军人情结,你说他是军队思想教育的产物也罢,说他是个人被后的盲目拥护也罢,不能否认的是我们骨子里的热爱。有时候,静下来想想老沈的话,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热爱?

从来没有给过这个问题答案,能回答的只是无奈的哀叹。我在想,也许有一天,当我喜好的东西离我越来越远的时候,我厌恶的东西反而会造就和成就了我。

第二个是一种启发式的发问。就像是一位恩师在面对无所适从的学生时,用耐心、和善循序渐进的指引你走向问题的答案。中国的当代军人应该怎么办?

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思考过很多遍,最近刚完成的里面关于怎么办的第一条我就写到:首先必须要改变领导者的思想,要用一种战略家、一种教育家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以一个官的身份,一个官僚的姿态说三道四耍嘴皮玩权术。

(后半句话在上没有出现,因为我说过我是凡人,4个学分比慷慨激昂对我来说更重要)中国当代军人应该怎么办?提出这样的疑问,首先应该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当代军人为什么没有做到他们本应该做好的事情?

至于这个为什么,我不想多说,说多了有种自我辩解和自我开脱的嫌疑,在卫悲回的《夜色》里面有过阐述,虽然《夜色》只是一部军事幻想,但是他描写的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

晚上小张来宿舍,拿起《军人生来为战胜》随手翻了翻,他一直站着看完了《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甲午战争与北洋海军》,然后深深叹了口气说: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一切的根源都是腐败。我问他那么现在部队的现状呢?

他来自基层,比我有发言权。他给了我一声叹息,这比什么言语都能说明问题,也更能让人感到不安和担忧。班长过来串门,我把话题引到这上面,他说:

军队的小环境都是跟着国家的大环境走的,如果没有大环境的温床,小环境是不可能成气候的。

说白了,在很多人看来,我的这种忧国忧民,是种幼稚。我的这种义愤填膺,是种不成熟。成长是一个过程,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就像虫蛹化蝶,抖出美丽翅膀的那一刹那也是最刻骨铭心疼痛的一刹那。

还是那句老话,我是凡人,一个自私的凡人,我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但是我懂得一个很浅显的大道理: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真心的祝愿祖国富强,人民安康。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3

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陈列大厅,迎面是一座名为“石破天惊”的雕塑: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紧扣汉阳造步枪的扳机。

“用枪炮把这沉重的黑夜赶走!”一位开国少将记录下1927年8月1日亲历的一幕,“整个南昌好像沸腾了,枪声砰砰,炮声隆隆,火光闪闪。”

军队存在为打仗。人民军队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冒着战争的炮火硝烟,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先后与一个个强敌、顽寇生死较量,创造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战争奇迹。遭数次“围剿”仍红旗漫卷、行万里长征仍豪迈昂扬,折断了日寇的尖刀、战胜了国内反动派,跨过鸭绿江平息战火、蹲守猫耳洞戍卫边疆……93载峥嵘岁月,见证了人民军队的浴血荣光。

强军是强国的标配,强国是强军的底气。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有一支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强大军队。120年前,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全部兵力不足两万。清政府却束手无策,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如此少的武装敌寇却能索取到如此巨大的赔款额,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次“剜心之痛”一再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军弱必受欺凌。

军人生来为战胜。一支军队能不能打胜仗,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军人是否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和作战能力。今天,中华民族能够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能够与各国人民平等相处,正是因为前面挺立着无数像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三个不相信”的杨根思、视使命高于生命的杨业功一样的军人。军人最大的奉献是捍卫和平,对祖国和人民最大的忠诚就是夺取胜利。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才是人民子弟兵必须具备的宝贵精神。

我军素以能征善战著称于世,但能打胜仗的标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更不等于未来能成为战场赢家。昨天的辉煌并不能代表今天的实力,更不意味着明天的胜利。如果一支军队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疲于应付而疏于战备,那么即使铁甲再坚、兵力再众,也必将沦为败军之师。

“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有一种号令我们等待着。”战争年代,军队必须赴汤蹈火;岁月静好,军队更要负重前行。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面对暗流涌动的安全环境,人民军队完全有决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让明天的战争变成一切挑衅者的噩梦。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心胜是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再在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而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的内心。

穷,不仅指物质,也指精神。弱,不仅指体格,也指内心。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从物质到精神莫不如此。我们太多苦难,太多挫折,太多失败,太缺乏胜利激情对心灵的滋养和陶冶。还记得那段苦难的日子,”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虽然也有反抗,可是一份又一份慷慨激昂的宣战诏书换来的并不是中国人对世界说”不”的权利,而是封建统治者向列强说”是”的理由!是的,当时的列强太强大,强大到让悠悠华夏百万士兵如待宰之羔羊,强大到以两万余人冲杀至圆明园内肆意的烧杀抢掠,强大到以数万人对抗数十万清兵与数十万义和团拳民,强大到抗日战争的打响是在中国腹地的卢沟桥!然而真的是这样么?没错我们是穷,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我们便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空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却没有敢于敌人死拼到底的精神。没错我们是弱,1936年底拥兵220万的`中国几乎亡于兵力仅25万的日本,空有世界第一的兵力却无胆正视敌人的入侵。上层领导者将战争寄于巫术与神灵,下层官兵宿娼不归,擅离职守,苟且偷生。如此一只队伍又如何能守护自己的国家?在战争中,真正决定胜败的从来不是人数和武器。北洋海军在人数和武器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下,依然折戟沉沙,令人唏嘘扼腕;而红军、八路军食不果腹,弹药奇缺,却照样可以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敌人周旋。毛泽东,在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才几个人,几杆枪,就发出史诗般的语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军人生来为战争,自战争诞生出军人这种职业,它就不是为了承受失败的。一支无危机感无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一批为之献身,怎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战争以”人”为本,战胜以”心”为根。心不胜,则必败。

新中国60多年风雨跌宕。我们经历过贫穷,也享受着富裕;应对过危机,又面临着挑战。今天,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求内心的力量。在和平年代,”敌人”可以是他国的挑衅和试探,可以是产业面临的低谷和挑战,可以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可以是体育比赛中的对手,可以是突如其来的天灾。在这个高速发展、充满梦想、充满变化的时代里,到处都充满了对力量的期待,对GDP的期待、对武器装备的期待、对个人财富的期待……然而,一个人、一支队伍、一个民族,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的弥补,终将溃散,无以为继。由此可见,”心胜”概念提出应时代而生,也适用于每个人,每个组织、军队、民族和国家。如今在国际舞台上各国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军力威胁””中国导弹威胁””中国太空威胁””中国潜艇威胁””中国激光威胁””中国军事不透明威胁”等大行其道。先不论其对错,当这种言论在国际舞台上大肆宣扬之后,凡是赞同它的国家又何不是对中国有相同的威胁。其次,中国一直宣扬着和平发展,却没有出现过侵略其他国家

的事件,可是在”中国威胁论”大肆宣扬的情况下众国仍然对我国的领土虎视眈眈。一寸河山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我们这一代军人享受着前辈威名的庇荫,让下一代军人也踏上我们的肩膀,是我们的重任。

如今的中国,很多人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不好的一面后变得消沉了,要么一味逃避,要么不停的抱怨。可以看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如此剩下的就只有绝望了。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具有与我们往昔奋斗、现实地位和未来目标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当”中国梦,梦之难”的时候,为国家、为民族扬起理想的风帆。经过一代代的”心胜”,使中国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强盛的国家。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5

金一南老首长,我更愿意这样称呼他老人家,用我们军人特有的称呼来称谓这位为了中队发展呕心沥血的老前辈。知道他,因为区队长的介绍,他给我介绍过很多好的书本和作家,因为他本身就是搞xx专业的,所以在这个领域的了解要比我多得多。

去图书馆借书,在书海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是很困难的事情,你不知道这些封面画花绿绿的有着诱人的文字描述和精美装潢的书籍的内容是否也同样如此美妙,所以,一般我选择书的标准:一看作者,二看出版社。当然有的时候也纯粹从封皮上面选择,我的看法是一家好的出版社一个好的作者不可能在面子上面丢份的。

按照我的原则十拿九稳都会挑到好书。这本《军人生来为战胜》是因为作者的原因被我挑出来的,说实话,装潢很一般,封面设计很拙劣,如果不是因为“金一南”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我想我是如论如何都不会挑上它的。

书借回来后一直没有来得及看,昨天晚上翻译完教授给的文章后时间不是很晚,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不到十二点睡不着,躺到床上把这本书翻了翻,书很新,2002年出版的,看样子根本没有人阅读过。书很薄,200多页,内容却很沉重。越看越热血沸腾,越看越惊心动魄,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我的身份我不会被这样题材的东西震撼和打动。

书的《代序》和《后记》是老首长自己写的,都是肺腑之言,写得非常好所以特意打了出来。书里面的很多问题让我深思,说实话,这么多年来,“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直是我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我的位置很卑微,我的力量很渺小,所以我一直都是顺着时代的潮流前进,我知道在这样的激流中,我只能顺流而行,逆流而上的结果只会是淹死在漩涡中。

老首长有资格有本钱在这里忧国忧民,对不起用了这样的话。也许我世俗也许我没有责任心,更甚者也许我就不配穿这身军装。可是至少我还一直这样思考着,一直在用良心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不让自己偏离道德轨迹太远,不至于找不到回家的路。

更多的人做到的是熟悉游戏规则,习惯游戏规则,最后开始融入游戏享受游戏。我不是伟人,我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伟人是天生的。我是凡人,一个自私的凡人,我能做到的能做好的就是尽量的让自己生活好些生活快乐些。

不要过早的指责我的无耻,有兴趣的话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里面你也许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答案。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6

炎炎酷暑日,正是砺兵时。

塞北草原,多支陆军劲旅鏖战正酣;远海大洋,海军舰艇编队劈波斩浪;大漠戈壁,自由空战烽烟再起;山林深处,火箭军某新型导弹部队盘马弯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把强军兴军的根本指向,标定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这5年,全军和武警部队奋力开拓胜战之路、砥砺胜战之刃,努力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写下了浓墨重彩、气势恢宏的时代篇章。

从南昌城头走来、向未来战场走去,历经90年血雨腥风的洗礼、和平环境的考验,人民军队革故鼎新,图强开新,时刻准备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战争与历史的检验。

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我军90年的历史启示我们:军人生来为战胜,但若要战胜外敌,必先战胜自己。

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到“在训练中学会打仗”,必须始终牢记“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

胜利,从来偏爱千锤百炼的军队和军人

毛主席曾说:“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但就是这样的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巩固了一个新中国。

制胜经验从哪里来?答案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面对恶劣环境与饥寒交迫的严峻考验、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较量、党内团结与分裂的尖锐斗争,长征途中红军先后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战,10多万将士血洒征途……

千锤百炼始成钢。现在回头来看,正是经过长征的血火洗礼,我们这支军队才真正走向成熟。纵观我军发展历程,又岂止一个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在军委一次重要会议上,叶剑英元帅说:“我们各院校,应该珍视这一批老干部的经验……事实上他们已经进过了几十年的战斗大学——红军大学、抗日大学、解放大学、抗美援朝大学。”

进入和平年代,我们已经无法像老一代军人那样主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只能更多地“在训练中学会打仗”。

然而,一段时期,部分官兵脑子里和平积弊顽固、训练场上形式主义风行、有的指挥员“五个不会”严重……久而久之,与能打仗、打胜仗渐行渐远。

这种现象,引起了习主席高度关注:“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向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聚焦。”在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军和武警部队锲而不舍、紧而又紧推进实战化训练,展开一场训练领域的思想大发动、标准大对表、积弊大扫除、能力大升级、建设大转型。

如今,再看我军演兵场,组织实弹、实爆、实投,设置困局、难局、险局,挑战人员极限、装备极限、标准极限,一切按照实战、贴近实战、为了实战渐成常态,硝烟味越来越浓,打仗的紧迫感明显增强。

2014年1月,我军首次派出的安全部队在战火纷飞的马里加奥地区全部部署到位。面对这场不折不扣的实战大考,3年来4批官兵接力交出出色答卷——我防御设施和应急手段成为47个国家维和军人的学习样本,创下首次为外军提供全域防卫、首次制止大规模暴力冲突等诸多纪录,赢得了“联马团王牌”“中国军人最令人放心,效率最高”等赞誉。

若无平时的真抓实训、真打实备,何谈战时的横刀立马、履行使命?胜利,从来偏爱千锤百炼的军队和军人。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心中有多少“敌情”,未来就有多大胜算——

时刻准备战斗,应是一支军队的常态“敌情!”“敌情!”

在火箭军某部采访,这个字眼一直在记者耳边重复着。5月上旬,他们驱车仗剑千里跨区机动,一路“敌情”不断战火纷飞,驻训出征路线图变成作战态势图。当尖啸的战斗警报响起,无论将军、士兵,都会条件反射般奔向战位……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心中有多少敌情,未来就有多大胜算。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面对的“敌情”是不加引号的:两军对垒,每一次战斗都会伴随牺牲;转战途中,每一个晨昏都可能有人倒下……而更大的敌情,是燎原之火的覆灭、是中华民族的危亡。于是,“行军打仗、打仗行军”“时刻准备战斗”成了这支军队的家常便饭。

粟裕,被誉为“百胜将军”。今天,我们感叹他百战百胜,但不要忽略这样的细节:他随手拿起茶杯、烟缸、棋子,就能摆出古今中外重大战役;他数十年如一日,每晚就寝都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确保一旦有事便可随手摸到……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一位军史专家感慨,“对这样的老兵来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战术家,都不是桂冠,只有”枕戈待旦”才是真正的桂冠。”

我军已经30多年没有打过仗了,但这绝不能成为训练场上不作为的挡箭牌。环看古今中外,长期不打仗但战斗力依然强大的军队比比皆是。

一支军队如果缺少忧患,脑子里没了任务、眼睛里没了敌人、肩膀上没了责任、胸膛里没了激情,就会走上自己打败自己的道路。更何况,我国周边强敌环伺,“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仍旧盛行。

“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战争能力不够”“关于军队建设和改革,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

三军统帅的忧患之思、能力之问,道出了人民军队遂行使命任务之需、之急,道出了练兵备战之重、之迫。

2017年6月,经习主席批准,我军新设立“八一勋章”。在首批候选人名单中,蒋佳冀赫然在列。作为空军首届对抗空战竞赛性考核“金头盔”获得者、三夺“金头盔”第一人,他始终瞄准强敌提升打仗本领,聚焦实战创新战法训法,带领团队创造了空军三代机部队多项纪录。

踏访三军演兵场,近5年,有许许多多的“蒋佳冀”浴火而生,他们的忧患与担当融入人民军队的血脉,他们与史馆里珍藏影像中的革命先辈一样,始终坚守着永不熄灭的“烽火台”、躬耕于能打胜仗的练兵场。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锻造面向未来的胜战之师,必须主动来一场军事学习革命和头脑风暴——

真正的战争,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

这是我军建设发展新的历史起点——

2016年1月11日,习主席在接见调整组建后的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时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大兴学习研究之风,主动来一场军事学习革命,来一场思想解放的头脑风暴,加强军事斗争准备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提高谋划打仗、指挥打仗、带兵打仗能力。

同年2月1日,习主席向各战区授予军旗发布训令,要求各战区聚精会神钻研打仗,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把握军事力量运用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谋取未来战争主动权。

改革的目的是强军兴军,强军兴军的关键是能打仗、打胜仗。

和平岁月,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位将军直言,下一场战争会不会到来、何时到来、以什么样的方式到来很难预知,但作为军人,当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研究战争、准备打仗。

然而,近观我军军事斗争准备,还存在对未来打什么仗、现在怎么练打仗的“迷雾”——对制胜现代战争的规律认识若明若暗,对制胜现代战争的练兵要求若即若离,对制胜现代战争的创新招法若有若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毛主席曾多次说过,打仗并没有什么神秘,无非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针对不同时间、地点和对手,我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不同内涵,把一个个强劲对手拖入到我们最擅长的模式,陷敌于灭顶之灾。

历史很新也很旧。进入信息时代,高技术、网络化改变了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但战争的本质不会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备战要求没有变。

“真正的战争,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官兵说,这“真正的战争”,就是把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摸透,把潜在对手摸透,把未来战场摸透,把制胜之道摸透,从而确保“当那一天来临”,我们这支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强军强将、练兵练将。1947年底,总结华东作战情况时,陈毅同志曾说,我们比战术是比不上人家的,但愈往上比则愈强,到统帅部的战略指导更不知比他高明多少倍。革命前辈们研战打仗的风范,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军人尤其是领导干部练兵备战的样子。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人民军队的前途命运,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这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7

《军人生来为战胜》是一本以军人为主题的书籍,讲述了军人的职责和使命,以及如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读后感可以参考下述示例:

作为一名军人,使命就是保卫国家,战胜敌人。《军人生来为战胜》这本书深刻地阐述了军人需要具备的品质和技能,以及如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军人应该具备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冷静和敏锐的判断力,都是他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军人必须在团队中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和计划,以便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军人应该保持谦虚和勤奋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

《军人生来为战胜》这本书不仅为军人提供了指导和启示,也向我们展示了军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军人的职责和使命,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8

《军人生来为战胜》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军人的坚毅和勇气。在读后感中,我认为这本书深刻地表达了军人的使命和责任,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军队的重要性和军人的价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军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准则。军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在作者看来,军人应该是一个勇敢、坚强、果断、自律的人,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技能和知识,以便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战胜敌人,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这本书还向我们展示了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军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们时刻保持着备战状态,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响应并投入到战斗中。军人也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军队的形象,因此他们时刻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和高尚的品德。

此外,这本书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军人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在战场上,变化无常的局势和不断变化的敌人战术需要军人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军人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军人生来为战胜》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籍,向我们展示了军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军人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军人的使命和责任,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军队的重要性和军人的价值。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9

人要有点精神,军人最可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是何等高耸入云的精神境界!拥有此等精神境界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千金难求、万金难觅的无价之宝。从大将粟裕到少校苏宁,正因为我国有了这样的军人,我们才发掘出人民军队过去制胜的精髓和未来决胜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这样的军人义无反顾地奋勇献身,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强师劲旅、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10

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铺就胜战之路

莽莽青山之间,杨连弟举起一块单薄的木板掩护住身体,引爆了前方爆破点的土炸药。

紧张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至下颏,一滴一滴落在脚下起伏不平的混凝土上。

四周山明水秀、风光明媚,杨连弟却无心观赏。他脚下的“战场”,是一块不过几米见方的桥墩墩顶,脚边不远处是高达45米的“深渊”。

高大昂然的桥墩宛如几根险直的“天柱”矗立在山谷中。杨连弟忙碌的背影,化作“天柱”顶端一个不起眼的渺小黑点,融进了疏旷寥廓的山野。

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个月。狭窄的桥墩墩顶上,杨连弟反复地设置爆破点、退避、引爆,3天时间里重复爆破了100多次。

时间再倒回一个月,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之上,一处“天险”截住了解放军挺进西北的路途——这里被叫作8号桥,桥身坐落在险峻的高山峡谷之中。

对于接受了抢修任务的铁道纵队来说,无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要在3个月内完成任务。身为铁道兵的杨连弟,便这样走入英雄的史册。

“用铁夹板搭单面云梯强登”“用土炸药将桥墩顶面炸平”……杨连弟的建议让抢修大大提速。在提出操作方案的同时,他又默默承担了难度大又危险的实操任务——在搭起云梯后带头强登,率先攀上45米高的桥墩;在面积有限的桥墩顶端爆破百余次,连续作业3天3夜,成功整平了5座桥墩顶面……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杨连弟所在部队提前20天就完成了8号桥墩工程任务。

这位著名的“登高英雄”,1952年5月15日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33岁。

在人民军队长长的队列里,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身影前仆后继。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毛主席与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主动申请赶赴战斗前线。彼时的毛岸英刚刚新婚不久,生活平稳而安定,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向战而行。

入朝不到两个月,毛岸英在一场空袭中牺牲,年仅28岁。

战士的身躯虽被烈火焚烧,战斗的精神却被淬炼得更加闪亮。这场战争中,还有许多如毛岸英一般的年轻灵魂,像他一样永远长眠于异国的青山之间。

无论是领袖的儿子,还是出身贫苦的战士,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职责——战斗。

汶川地震中主动申请上前线的飞行员邱光华,勇赴索马里担任大使馆警卫的武警战士张楠……展开时间轴,在人民军队向着胜利一路挺进的征途上,有很多如他们一样的军人。他们,用英勇牺牲铺就了人民军队走向胜战的道路。

血性担当,铮铮铁骨,撑起胜战脊梁

韦昌进,一个光荣而骄傲的名字。近些年来,他经常站在聚光灯下,接受着鲜花与掌声——

1991年被表彰为“全国自强模范”,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2017年被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

人们常看到他胸前精致的绶带、闪光的勋章。但熟知他的人都知道,“韦昌进”这个名字最耀眼的光芒,闪耀在30多年前那场战斗中。

1985年7月19日,云南边境前沿阵地上,轰鸣的炮火震彻山间,搅碎了凌晨的寂静。敌人以2个营1个加强连的兵力,向我军阵地疯狂扑来。韦昌进受命与4名战友一同死守自己所负责的6号哨位。

一个战友倒下了,又一个战友倒下了……在敌方密集的炮火攻势下,4名战友相继牺牲、重伤,最后只剩下韦昌进一个人死死扛着。战况紧急,韦昌进一咬牙,拿起报话机跟上级取得联系。

这一刻,他的脑海中只剩下电影《英雄儿女》里那个场景——王成满面坚毅,高喊着“向我开炮”。

此前,这个年轻人从没想过,这一幕有一天会在自己身上重演。但此时此刻,他的选择正是“王成”的选择。

韦昌进拒绝了上级再次增援的意见,像电影中的王成一样坚定地说:“你们不要管我了,为了胜利,为了阵地,向我开炮!”

那天,韦昌进利用报话机引导炮兵先后打退敌军8次连排规模反扑,创造了独自坚守阵地11小时的奇迹。这场战斗过后,韦昌进被紧急送往后方,他全身负伤22处,被弹片击中左眼、穿透右胸,在后方医院昏迷了7天7夜。此时的他才不过20岁,刚刚入伍一年多。

常人无法想象,在极端的严峻形势下,韦昌进如何坚守11小时。对于韦昌进而言,他的信念很简单:不能丢掉阵地。

这是他的任务,也是他身为军人要担当的责任。“永远做一枚奋勇出膛的炮弹,组织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不断发出光和热。”这是韦昌进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组织的承诺。

战场上,还有许许多多军人做出了与韦昌进相同的选择。

1969年的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时任营长的冷鹏飞伏在冰冷的雪地中,指挥官兵与敌军激战9小时。左小臂中弹折断,仅余一点皮肉与上臂连接,他就用树枝夹绑住胳膊,侧卧在雪地上继续指挥,顶住了敌人6次炮袭、3次进攻。被送去后方救治时,他由于失血过多,已经陷入昏迷状态。

1984年的边境作战中,时任班长的史光柱临危受命代理排长,在激烈的炮火中冲锋在前,被气浪掀出几米,被飞射的弹片击中头部,身上多处血肉模糊,眼珠都被打飞了出去……他站起来继续向前冲击,带领全排收复了两个高地,身负8处重伤,双目失明。

战斗后醒来那一刻,史光柱顾不上自己身上的剧痛,顾不上自己眼前的黑暗,第一时间问道:“高地拿下来没有?”身旁的连长哽咽着告诉他:“史光柱,高地拿下来了,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

对于直面生死的军人来说,他们的故事昭示着,血性担当与铮铮铁骨,在生死攸关的战斗中发挥了多么巨大的作用。

无血性不足战,无骨气不能战。血性和骨气是军人在战场上不可缺少的脊梁。正是因为拥有无数血性担当、铮铮铁骨的军人,我们这支军队才能够永葆昂扬斗志,制胜疆场。

千锤百炼,精武强能,锻造胜战利剑

漫长的岁月里,一位普通军官的名字如砂砾中的碎金一样光芒闪烁。他的一部教学训练法在军营绵延半个多世纪,影响力遍及全军。

他,就是郭兴福。

纵观军事史,能如郭兴福一般,以一个军人的名字命名一部教学训练法,可谓凤毛麟角。

上世纪60年代,部队的训练模式大都很粗糙,许多时候带兵练兵仅凭经验,不讲科学。时任原南京军区某团二连副连长的郭兴福,靠着回忆自己参加战役时积累的经验,一点点总结规律、反复验证,边讲边做、细化步骤,总结设计了一套分别以单兵、小组和班为主体“围绕打仗、把兵练活”的战术训练方法。

这套方法最后被命名为“郭兴福教学法”。郭兴福抓住紧扣实战与应用灵活这两大教学训练要点,为我军和平年代练兵备战、精武强能写下了创造性的篇章。

如果说牺牲奉献的精神是战场制胜的基石,舍生忘死的血性是战场制胜的支柱,那么千锤百炼的战斗能力便是战场制胜的决定因素。

无论哪个年代,中国军人对于实战能力的追求都没有停歇过。这种对精武强能的反复锤炼与不懈求索,一直都在延续。

2014年的夏日,南疆的某座小镇,火光映亮天际,爆炸声此起彼伏,一伙蒙面歹徒手持刀斧冲入人群肆意砍杀无辜民众。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王刚率领特勤中队紧急赶到现场。

见到特战队员后,暴恐分子行动愈加疯狂,他们不断投掷着燃烧瓶,高声叫嚷着挥刀向特战队员冲杀过来。王刚临危不乱,指挥队员们背靠背列成环形队形与暴恐分子进行对抗,成功击毙数名进攻的恐怖分子。

临战不乱的从容来自平日里扎实过硬的训练。王刚深知,反恐战斗是武警特战队员与暴恐分子的生死竞速,成败只在一瞬间。为了赢得战斗,王刚平时带兵坚持实战化训练。他把侦察训练设在人员密集复杂的居民区,把攀登训练设到难度危险系数更高、也更接近实战的山崖上,把捕歼训练红蓝双方带到深山野林中,在野战环境和一次次挑战极限中逼着官兵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王刚和他的战友们,只是近年来我军实战化训练孕育出的千千万万军人的缩影。无数军人的千锤百炼、精武强能,正在锻造我军的胜战利剑。

苦心精研,孜孜求索,铸成胜战铠甲

“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林俊德挪动鼠标的手不住颤抖着,仿佛用尽了躯干中最后一丝力量。

这是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脸上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管,颤巍巍地伏在病床边的桌案前,工作了生命中最后74分钟。

这副羸弱衰竭的躯壳燃尽了他生命最后一丝养料,他却将有限的生命化成了马兰大漠中顽强生长的胡杨树。

“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林俊德穷尽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

林俊德是某部的一名研究员,也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从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全部的核试验。

从身着防护服穿梭于核试验现场的漫漫烟尘里,四处搜寻记录爆炸数据的设备,到身着病号服坐在病房中,吃力地伏在桌前……林俊德一辈子呕心沥血、刻苦精研。

与他经历相似的典范还有很多。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为火箭与航天事业奋斗终身,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两弹一星”先进群体里,有数不清与林俊德一样“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科技工作者。他们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地为国防事业悄然奉献了一生。

他们作战的地方不在战场,但他们的“战斗”对于军队能否打胜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用尖端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顽强的战斗精神,为国家与军队锻造了牢不可破的铠甲。

2014年,国防大学兵棋专家张国春倒在了钻研求索的征途上。他所研制的兵棋并非游戏,而是运用计算机模拟实战环境和作战进程、实施实战推演的系统。

一条条数据、一行行代码、一个个模型、一次次斟酌、一遍遍推演……张国春将他的生命变成了科研攻关的燃料。

在人民军队的队伍里,还有许多与林俊德、王永志、张国春相似的“最美奋斗者”。他们以智慧与心血作笔,在强军兴军的长卷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他们用自己特殊的战斗方式,践行着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朝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11

沿着海平线高飞的白鸽,掀起巨浪,这是海军的姿态。越过珠峰翱翔的山鹰,搏出风云,这是空军的姿态。踏过泥洼阔步的雄狮,展露锋芒,这是陆军的姿态。

军人,并非生而为国死,而是死而为国生。是怎样一种幸运,我倾心阅读了《军人生来为战胜》?又是怎样一种幸运,我只记得了他们一个共有的名字——军人?

岳飞被秦桧构陷致死,可惜岳飞的忠心未唤醒宋朝皇帝怕死的心。他,似乎是失败了的,但那长长、重重的汗青上留下的不是一段故事,而是岳飞的血。那忠心,那鲜血随时间一同流逝到今,到未来······人,虽死犹生。

粟裕、苏宁是幸运的。粟裕勤修一生,不会打牌下棋,不会喝酒跳舞,唯一的爱好就是观地形,看地形。他是幸运的,他等来了胜利。苏宁从军23载,常常吃泡面,点上半截蜡烛,钻研高技术战争。他是幸运的,他是全军挂像英模。

一件军绿色的迷彩服,承载了军人共同的梦想。一抹军绿色,隔断了平常人的潇洒和自由。但对岳飞,粟裕和苏宁,对每一个军人来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守住脚下一寸土,护住头顶一片天,捍卫住眼前一片海。幸福在他们眼里很简单,就是用忠心和热血,甚至生命换取永世和平。

当代军人,或许没有《红岩》里革命志士的惨烈,不似江竹筠,不似赵一曼,但他们一样流着汗,洒过血。也许,你会记住他们中的一个名字,纵使不记得,那你也知道他是一名军人。

军人,是什么让我们一看到这两个字时,就自然想起保家卫国?他们生来就该如此?他们本就不该拥有荣誉和鲜花?从《军人生来为战胜》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书里没有我的位子,我是矮小的,不配和他们站在一起,坐在一堆聊着生命的真谛。但书里亦有我的位子,我就站在他们身边,看着粟裕指挥的一场场胜战,看着苏宁最后倒下的身影,看着军人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

我是讨厌电视剧的,尤其是讨厌那些拙劣演技的演员还想塑造一个个正气凌云的军人形象!我们读过很多书,听过很多故事,却少做了一些事。真正的阅读并不意味着读和听,而是融入进去,真正地去体味每一个军人的心声。

看,《黄河大合唱》是聂耳倾尽全力用音符表达的炽爱;看,《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耗尽一生践行的真知;看,那飞扬的五星红旗是军人血染的风采。

爱国主义于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是抽象的。但我们可以从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文字和共同的名字里读出军人对那迷彩的执着。我们经历过军训,受过酷暑,忍过艰辛,但我们身着的军绿色不足以写成一本书。真正可以写成书的只属于在我们安享一切时,依然站岗执勤的军人。

号角已吹响,波涛又开始新一轮的翻涌,云彩又流向了新的天穹,生命又开始了新的一卷诗书。在生命值得庆幸的转弯处,我有幸读了你——《军人生来为战胜》。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12

一名领导下部队调研,部队介绍今年以来拿了很多“第一”。他详细了解后,却发现这些“第一”,有不少是与打仗不相关的事。调研结束,他语重心长地告诫部队:战场打赢才是军人该争的“第一”,对打仗没用的“第一”,得再多都没有太大意义。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军事领域向来是最具竞争特质的领域。对军人而言,“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是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目标,全力以赴、奋勇争先的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但所争之“第一”必须是与战斗力建设有关的“第一”,所扛之“红旗”必须是飘扬在胜利高地上的“红旗”。如果不看“第一”成色,不管是否有利于提高战斗力,事事都去“争第一、扛红旗”,就容易分散部队精力,使官兵朝背离打仗的方向用劲,造成导向偏移、重心游移。

兵者,以战为本。军人真正的荣耀需在战场上获得,真正的功勋要在硝烟中建立。一旦眼睛里盯的“第一”过多,既想着安全第一又想着业务第一、“奖牌”第一,这也想问鼎、那也想夺魁,就会让自己眼花缭乱,扰乱一心备战的主业,最终可能“第一”拿了一大堆,战斗力建设却原地踏步甚至有所退步。

军人生来为战胜,打胜仗靠的是实打实的真本领。而这个本领,是平时训练场上无数个“第一”的积累。今年以来,全军上下掀起群众性练兵比武热潮。从指挥员比武考核到战役参谋比武,从“巅峰”特战比武竞赛到“奇兵”系列新型作战力量比武,从“金头盔”“金飞镖”到“国际军事比赛-2018”,一个个“第一”的诞生,都有着鲜明的指向性:拉近与战场的距离,用含金量、含战量让“第一”名副其实。

战争是最严酷的审计师,也是最严格的裁判员。作战双方谁能最终“夺冠”,主要看谁的“第一”成色更足、分量更重。甲午海战前,北洋水师“定远”“镇远”舰在吨位、火炮口径、射程等方面都居“亚洲第一”,而这些“第一”却没能换来战场上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人员素质、战争理念等与战场关联度更大的比拼上没有取得“第一”,最终导致惨败。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一支军队,打仗的本事不足,是最致命的不足。我们只有以存亡之心对待备战打仗,切实把武艺练精湛、把本领搞过硬,坚决破除一切假大空的东西,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与打仗无关的“第一”装点不了门面,战胜不了对手。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却依旧“我行我素”。有的片面强调单项业务工作重要性,与中心工作争“频道”、抢“时段”,搞“业务第一”;有的为了突出自己分管工作的“地位”,巧设名目、巧立项目,开展花样繁多的评比竞赛,搞“奖牌第一”;有的片面以安全论成败,把抓安全与提高战斗力对立起来,搞 “安全第一”……凡此种种,导致基层官兵疲于应付,对练兵备战造成干扰,理当戒之。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名利的牵绊过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他事必定干扰中心工作、冲击练兵备战,到最后就可能如狗熊掰玉米一样,什么也得不到。珍惜和赢得那些对打仗有用的“第一”,一门心思钻研打仗,练就一剑封喉的真本领,才能为打赢蓄足底气。

争什么样的“第一”,不仅能反映一名军人的价值取向,也能反映一个单位、一级党委的政绩观。搞建设、抓战备,是坚持“打赢政绩”还是搞“出彩政绩”,是注重“潜性政绩”还是重视“显性政绩”,是重用“点兵的”还是青睐“点菜的”,最能检验出政绩观是指向打仗还是指向别的地方。正确的政绩观树不牢,“第一”越多,与战斗力建设的初衷就越远,官兵的意见也会越大。

没有哪一种荣耀,比战胜敌人更高;没有哪一种“第一”,比“比武第一”更有价值。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我们只有加快练兵备战的步伐,以“只争第一”的信念和姿态迎接下一场战争,才能挺立强军打赢的潮头,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13

天下之事,无志不立。军队要不负人民重托,担当强军卫国重任,有千百难题需解,有繁杂工作要做,但首要的是确立能打仗、打胜仗之志。

志不强者不但智不达,而且勇不达。立志是人的动力之源、事业之基。作为一个军人,立不立志,立什么志,反映的是信仰与追求,体现的是道路与选择,既关系个人前途,也影响国家命运。古往今来,只有胸怀爱国之情、心怀打仗之志的勇士,才会在“黄沙百战”的血火战场上,生发一往无前的胆气,高扬“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的旗帜,保持“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气概,创造彪炳千秋的丰功伟业,成为万众敬仰的英雄男儿。

军人生来为战胜。能打仗、打胜仗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更是军队的职能所在、使命所系、光荣所指,是军人的不二追求。这个朴素道理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学生读书一样简单明了,无可置疑。因此,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岗位,只要是军人,就应该叫响一句口号:立志当立打仗志,当兵要当血性兵。一切与打仗无关的志向,必须从军营走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倘若身在军营心在“外”,立的不是打仗之志,而是升官之志、发财之志、享乐之志,进而在盲目攀比中心理失衡,在干扰诱惑面前消极失志,不思进取,不谋战事,那就是进错了门,定错了位,愧对军人这个身份。一旦打起仗来,必然会力不从心,技不如人,败走“麦城”,无法向党和人民交待,成为千古罪人。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一个人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可喜可贺,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起于跬步,必须积小成大、积少成多。毛泽东立下“丈夫要为天下奇”之志,周恩来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亲自写讲话、写文章、写电报,从不因志大而轻视小。

立打仗之志易,真打胜仗难。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着力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切实练就过硬的打赢本领,坚决克服打仗是上级的事、下级的事、别人的事、将来的事等模糊认识,清醒看到我们在思想上、素质上、训练上、作风上与实战的差距,以“假如战争明天来临”的紧迫感、危机感,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分夺秒地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讲的,变成紧而又紧、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的真打实备,确保一旦需要,能够断然出手、决战决胜,用实际行动让党和人民放心。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14

是战士,就要上战场,就要去战斗。

  是军人,就要征战沙场,时刻以战斗的姿态、冲锋的姿态枕戈待旦。

  30年来,“英雄军事五项队”把军人“打仗和准备打仗”的天命,转化为“比赛和准备比赛”的状态,始终以战胜一切强敌劲旅的英雄气概,以敢于亮剑、亮剑必胜的豪气,以中国军人特有的魅力和血性,在被誉为“捍卫军旗之战”的国际军事五项赛场上,履行着当代中国军人特殊的历史使命,实践着当代中国军人应有的价值取向,生动诠释着和平时期军人的天职、军人的作为和军人的神韵。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良好修炼和威武形象,赢得广泛赞誉,受到世人尊崇。

  30年来,“英雄军事五项队”征战五洲赛场,把忠诚、信念和荣誉镌刻在冠军丰碑之上,也镌刻在每名队员的心中。为了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续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经历。这是用祖国荣誉和军人尊严筑起的高度,这是用民族大义和军人使命倾注的情感。这高度难以超越,这情怀融注血脉。用高度诠释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用血脉铸就的高度,是祖国和人民至高无上的荣耀。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一支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无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英雄军事五项队”在国际赛场上能够用“水莲珠”步枪战胜西方强队,就在于他们精于训练、刻苦备战,更在于他们勇于创新、不畏艰险。

  30年来,“英雄军事五项队”把赛场当战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高奏凯歌、高扬国旗,在与西方强队的比拼中,无畏无惧、奋勇当先,以战士的品格、战斗的作风和冲锋的姿态,完成着军人的职责与使命。为了战胜,他们流血流汗;为了战胜,他们忍辱负重;为了战胜,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了战胜,他们不懈怠不厌倦;为了战胜,他们不断超越、勇往直前。

  军人生来为战胜。这是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军人最可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是高耸入云的精神境界!拥有此等精神境界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千金难求万金难觅的无价之宝!

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作文15

一个中国人,如果仅仅会唱《大刀进行曲》,还无法明白祖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还必须直面那些令我们不那么情愿直面的历史。不了解当时的中国有多么衰弱,不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有多么腐朽,你就永远不会理解衰弱与腐朽要带来多么巨大且深重的灾难。回忆失败是一种气魄,一种高度,一种清醒。

面前有一张表格:1936年底世界各大国陆军力量比较。它令我万分吃惊。当时中国陆军220万人,世界第一;日本陆军25万人,世界第八。此时距七七事变仅差半年多一点。半年以后,世界第一几乎亡于世界第八。再往前翻。英法联军1860年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用了多少兵力?英军一万八千,法军七千二百。区区二万五千人长驱直入一泱泱大国首都杀人放火,迫使其皇帝天不亮仓皇出逃北守热河,恐怕在世界战争史上也算一项记录。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奥、意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倒是不少,拼凑起来的兵力却不足两万。虽然京一带清军不下十几万,义和团拳民更有五六十万之众,仍然无法阻止北京陷落和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一二万人索取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或许是世界战争史上又一项记录。

我们声讨帝国主义的凶残及其侵略成性、掠夺成性、喋血成性,我们诅咒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卑躬屈膝、丧权辱国,为那部屈辱史我们长叹不已、心潮澎湃不已。这还远远不够。战争是不讲道理的,从来不一定谁有理谁就得胜。战争最讲究实力。义和团虽数十万之众,但以雷火扇、阴阳瓶、如意钩等八宝什物和八国联军的毛瑟枪对阵,仍是以卵击石。如果谁人多兵多谁就得胜,恐怕中国早已无敌于天下。

无先进武备无法一战,有先进武备胜利便唾手可得了么?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是亚洲最具威力的海战利器,大清陆军之毛瑟枪、克虏伯炮也绝不劣于日军的山田枪和日制野炮,为何反倒败得更惨?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陆军主力步兵师装备步枪6127支、轻机枪254挺、重机枪75挺、迫击炮24门、步兵炮24门、野炮36门,堪称当时的世界水平,不也仍然一溃千里?

胜利如果仅仅是人力与物力的算术和,旧中国的军事何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自战争诞生出军人这种职业,它就不是为了承受失败的。军人生来为战胜。但战争法则钢铁一般冰冷。战场的荣辱不是军人的选择,而是战争的选择。一支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无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

人民解放军中有一位战争年代打出传奇色彩的名将粟裕。人们皆知其辉煌战绩,却鲜知他为胜利付出的心血。他终生不会打牌下棋,不会喝酒跳舞,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观地形、看地图。胜利了,进城了,在繁华的大街上别人逛商店看热闹,他却琢磨这个街区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固守。和平生活持续几十年,每晚就寝前他都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一旦有事可随手摸到;生命垂危之时靠别人帮助穿衣服了,他还要按照军人要求,把衬衣、毛衣整整齐齐扎进裤腰。

人民解放军中还有一位一生未经历战争、却一生为未来战争准备不已的苏宁。古人形容常备不懈是枕戈待旦,苏宁从军23载,23载枕着叠放军装的梆硬的包袱皮。别人整晚整晚聊天看电视,进餐厅歌舞厅,他整晚整晚所在简陋的小屋,泡方便面就咸菜钻研军事学术,点半截蜡烛研究高技术战争。

人要有点精神,军人最可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的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样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从大将粟裕到少校苏宁,没有这样的军人,我们到那里去发掘人民军队过去制胜的精髓,和未来决胜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这样的一批人为之献身,怎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军人皆梦求胜利。却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付出代价,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燃烧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胜利的给与总是那么吝啬,为什么从古至今,胜利从来偏爱千锤百炼的军队,和千锤百炼的军人。

以上是军人生来为战胜读后感通用模板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7997.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4年8月31日 下午10:00
下一篇 2024年8月31日 下午10: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