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进学解》后,很多读者们不禁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真的只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存在吗?这本书带给读者许多反思,让大家不禁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进学解读后感的内容,一起来看下吧。
进学解读后感1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已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后来又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书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之后又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接着叙述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却大都未被重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主。
文中也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公正,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这个观点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但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吏昏愦、用人不公的现实,韩愈在文章中却加以美化,这或许就是是他消极的一面吧。
《进学解》虽然篇幅很短,但内容极为丰富,既用精辟的语句说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格言,说明了学习应遵守的规律,又用许多生动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精和思;介绍了儒学经典和古代文献名著的精要,为学生点出头绪;并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选材之要;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加以讽刺,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的现实中不妥协的精神。
进学解读后感2
王国维有一段著名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关于这三种境界的含义,大概的解释是指每个人人生最开始的经验积累阶段、有了目标的忘我拼搏阶段,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达到目标的阶段。从这第一到第二境界,很多人都会经历。但是当第三境界远远没有来到的时候,很多人难免会产生很多困惑,比如坚持有必要吗?是否应该改弦更张?
韩愈这篇《进学解》便是这一系列困惑的一个解答。韩愈所言有许多值得借鉴反思之处。如《进学解》标题“进学”所意,或能使你我的学业有进步。
1、《进学解》写的是一段当时作为国子博士(主要教授国子学生学业)的韩愈与国子监学生展开的一段对话,一问一答,语言精练,含义深远。
开头是韩愈对学生们施以教诲的一段话,颇为严肃。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一个千古名句。关于学业,韩愈是提倡勤奋的。据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也出自韩愈。从普遍的观点来看,古人主要是提倡勤奋刻苦的学习的。这粗看似乎并不特别。但如果有人说:应该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对比,就看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近些年,以有趣的方式、促进快乐学习似要取代勤奋和刻苦在学习中的固有地位。
对于“行成于思,毁于随”后半句,网上百科的一般泛泛理解为成功的行动源于多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是延伸的理解,原意应该是一个好的德行源于多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这也符合韩愈这样一个坚定捍卫儒家,排斥当时流行的佛道两家的人的思想情况。
两者核心还是强调多思考。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一提:“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此外,“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这句话也让人印象深刻。说的是,韩愈提醒学生们不要总是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或者不够公正,影响自己学习精进。言外之意,自然是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糟糕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安心学业。作为国子博士的韩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采取这种劝告的方式。
综合来看这段话,除了语言超凡脱俗、句子内含深意外,似乎与我们学生时代听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些话差不多,无外乎是提醒学生勤奋,多思考,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个学生安心学习,不要过多关注与学生这个身份无关的事情。即“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如果是尖子班的话,还可能听到类似韩愈这段话的中间那部分意思的话:你们中很多人应该感到幸运,进入这个班级……诸如此类。
在这种情况下,于是有学生提出质疑。而且是笑出来声音来的。即“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似乎韩愈所言大有问题。
2、我们来看《进学解》接下来的文字: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jū xià)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nóng)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进学解》)
开始就表明个人的立场,认为韩愈刚才所说的一番话有欺骗之嫌。但这个学生接下来用了许多细节来形容和概括韩愈这个人,说明他对韩愈并非草率反对,而是有着十分了解。这位学生先是说侍奉韩愈达数年之久,首先夸赞韩愈的勤奋程度,包括长期夜以继日坚持不断地诵读六经、翻阅诸子百家的书籍,对于史书类典籍和论说类典籍分别掌握其纲要和深奥隐微之意。
这段话里的“口不绝吟”“焚膏继晷”等词汇都成了形容学习刻苦的经典词汇。韩愈此人虽有“张狂”之名声,但却有坚实的学问作为基础,如此的话也就容易理解了。
其次,夸赞韩愈身体力行卫儒家、排佛道的行为。学生将这一行为形容为儒家“回狂澜于既倒”的壮举,颇有震撼之感。但这与后世对韩愈的评价基本也是吻合的。这就大概可以判断,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所能意识到的,很可能这是韩愈托学生之口而已,也可见韩愈作此文时对自己也有着极其清晰的历史定位,着实惊人。
最后,夸赞韩愈的文字和为人。说韩愈的文字吸收了古来经典的优点,包括艰涩的周文和殷文、语言精练准确的《春秋》、文辞铺张华丽的《左传》、变化无穷的《易》、思无邪而华美的《诗》,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这些名作,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等人的创作,所以韩愈的文字内容宏大,波澜壮阔。其次说韩愈从小擅长学习,敢作敢为,又精通礼法,举止得体。
从中可见韩愈对于“自卖自夸”这件事是极为擅长的。这或许也是唐时“天之骄子”们的普遍心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颇令人向往。
经过这一番铺垫,才有下面这段尖刻的批判甚至说嘲讽:即“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zh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进学解》)
也就是说,这样拔群优秀的人在朝廷中得不到信任,没什么朋友能理解,经常被人指责和遭到贬谪,而且自己和家人跟着受苦受累,儿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保障不了。这样的质疑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三境界中第二境界与第三境界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历史和现在的许多场景中体现来,泛指缺乏成功前提下的任何艰苦不懈的努力。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世俗成功的面前似乎成了一句空谈。
和韩愈其他的文章类似,这篇文字也有“师承”。曾国藩有言:“(此文)仿东方朔《客难》、扬雄《解嘲》”,三者均为一问一答的形式,且大意都是有人对作者“虽然有大才,但为何混得一般”的现象发起质疑,有着用现实的“失败”来否定作者人生道路的倾向性,使得作者不得不加以回应和反驳,来捍卫自己。而这个人质疑的人可能也是作者虚拟出来的,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是内心不坚定的思想的拟人化体现。
与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不同的是,韩愈的《进学解》加了以上这一段“自我解剖”的话,使得整个对话以及随后的反驳显得更加生动。此外,韩愈此文设置在一个课堂的场景中,所以问答双方的对话更加活泼、委婉、严谨,不似前者尖锐。
3、据悉,《进学解》为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任国子博士时期所作。韩愈时年四十五岁。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意思是,韩愈自觉才高但屡次被贬,于是作《进学解》以抒发心情。
不过,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此时韩愈担任国子博士,却是升职。即“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说的是,韩愈举报华阴令柳涧贿赂有功,于是从尚书职方员外郎复任国子博士。
当然,自韩愈801年步入官场后,屡次被贬也是事实:803年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诬贬为连州阳山县令。808年,任国子博士。但809年又改为地位较低的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又在810年降授河南县令。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把《进学解》当成一腔愤懑之作。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的回应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反而表现了泰然处之的态度。
我们来看接下来的文字。“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jué),欂(bó)栌、侏儒,椳(wēi)、闑(niè)、扂(diàn)、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进学解》)
先说了一通木匠和医师对于不同木材和不同药物的处理技巧,前者是量材使用,后者是储藏齐备,以备不时之需。韩愈似乎很愿意通过各行各业的人和事来举例,这也反映了韩愈对于较普遍人群和事物的关怀,而不是局限在士大夫的狭隘圈子里。
接着又说到丞相对于人才的使用也是因人而异的。这似乎是韩愈自我保全之言语。但恐怕也有一部分也是他发自内心的或者是他的自我反思。他接着写道:“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进学解》)举例了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大儒的不遇,甚至略显惨淡的晚景。
经过这些例子,韩愈反躬自省说道:“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bì),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yì)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相传久服可以长寿)引年,欲进其豨(xī)苓(利尿药)也。”(《进学解》)
这段话中,韩愈历数了自己的诸多短板:他认为自己勤奋但没什么理论体系,言论虽多但没有把握要点,文字虽然奇特但是没什么用,虽然修行德行但不能出众。并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吃着国家的俸禄,一家人勉强维持生活,自己东挪西抄作些文字和学问。但是,皇帝和大臣们却没有处罚和排斥,其实是幸运的。在经常遭遇毁谤,名声被毁以后,放在国子博士的位置上反而是非常恰当的。
这些话,想必也是韩愈在遭遇许多不顺时的自我开导和勉励的话,如此全盘托出可见他内心坦荡,宽厚。这可以令我们这些人汗颜。
所以,最后坦诚说自己没有才能指摘上级,这就如同指导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以及指责医师为什么用昌阳(相传久服可以长寿)做长寿药,而不是用豨苓(利尿药)做长寿药。这显然是荒唐的。写到这里,可以体会到,在韩愈战士般的形象背后是藏着外人难以估量的自醒精神的。鲁迅有言:“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放在韩愈身上也是恰当的。
结果呢,《旧唐书·韩愈传》还有记载:“……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也就是说,韩愈因为此文还有了晋升机会,被当朝宰相所欣赏,后担任了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务。
不知道这篇文章如何流传到宰相手里?这背后是不是韩愈的故意为之呢?
很大程度上,韩愈做到了面面俱到,合理解释了现状,让许多看客哑口无言;大篇幅介绍了自己的优点并提了缺点,自诩但态度总体诚恳;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上级和政府,没有不识时务地越轨,颇有政治智慧,并且成功吸引上级同情,着实令人敬畏。
进学解读后感3
《进学解》是韩愈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讲解自己治学和修德方面的经验,劝解学生怎样读书学习,不断取得学业和德行进步。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作为学生,只要在学业和德行上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往今来,凡是学业有成的人,都是刻苦学习,终身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长期坚持不懈,绝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业要勤,更是要多读书,读好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学业要勤,还要口手并用,眼到心到。学业要勤,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实际。学业和德行双修,对于学生来说,既要学习知识技能,又要学习如何做人。两者须臾不可分割,必须有机结合。
学业和德行双修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样,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既要尽职尽责,认真工作,又要尽心尽力,无私奉献,真正做到德才兼备。既要做事,更要做人。既要干成事,更要做好人。
进学解读后感4
曾听一流行历史小说作者推荐古文观止,他说想要会写文章,熟读古文观止,保证你写文章如同砍瓜切菜。我在想天底下有如此宝书,恰好手中有这本书,我就捧起来研读。有一次看到一位文化人讲古文观止这部书的视频,韩愈《进学解》这篇文章被重点推荐。我读书的时候也读过这篇文章,当时没有什么收获。我在想是什么样的优秀文章让这位学富五车的文化人如此推崇,我心中顿时产生了好奇心,捧起了古文观止,翻到进学解这篇文章。当我看完文章之后,心情澎湃,不由自主的把整篇文章背了一遍。
当我读到“业精于勤,荒于戏”这几个字的时候,顿时脸红心跳。我很惭愧,以前我践行的是“荒于戏”这三字,“业精于勤”做得少,导致学业无成。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耽误了韶光。如果浪费时间是违法犯罪,我一定罪责严重。一想到这儿,肠子都悔青了,此时之后我要改弦易辙,弃惰求勤。
我又读到了“撰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老师每读到一些理论的时候,他必定要去验证理论的真伪。我觉的他这样的行为和现代数理化教学所推崇的实验精神不谋而合。我认为去实践我们听闻的理论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判断真伪的能力。最近很多人投资股票失败,显而易见很多人在股票投资上的判断能力很弱,导致自己成了韭菜被收割。所以我认为这些暂时投资失败的人可以学学“钩其玄”,去实践那些投资理论,辨别出理论的真伪,提升自己判断能力,方能百战不殆。
“障百川而东流,回狂澜于既倒。”入我眼帘。这句话是形容韩愈老师平生所为。读到这句的时候,不禁击节赞叹。想起网络上面一个笑话: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奥特曼会保护日本,超人会保护美国,那么保护中国的一定是像韩愈老师这样大智大勇之辈。先生不愧为时代的脊梁。
韩愈老师在遭到贬斥之后第二年写下进学解。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没有选择抱怨社会的不公。作为文章宗师,不去粉饰自己是什么中国的代言人,亚洲的代言人,时代的代言人,不热心钱权。我想韩愈老师是不是预感到了,1000多年后很多自诩xxxx代言人的社会贤达最后下场都不怎么好,有的甚至坐牢。一想到这对韩愈老师的敬佩又多了三分。在身处逆境不忘告诫学生提升自己的修为,不去计较个人得失,一往无前。反观现在。中国正处在新冠疫情之中。正是由于一线抗疫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勇于任事,障百川之东流,回狂澜于既倒的气魄,新冠疫情才不致肆虐。对于这样的英雄心生敬意。缅怀在扛疫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
进学解读后感5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偶得韩退之《进学解》而读之,感念世事流光千年仍有神合之处。未读诗书,已有鸿鹄之志;未尽人事,已有不平之鸣。此可谓士子之伤也。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孙敬能悬驱寐之发,而为时之大儒;苏秦可刺醒神之锥,而挂六国相印。匡衡盗光而读,遂能封相;江泌逐月而吟,乃受王聘。韩愈焚膏而继晷,方开古文之盛世;车胤苦读伴流萤,后誓死而存忠名。曹孟德总角便善诳语,然携天子而成魏;百里视不惑仍养于母,但沉归舟而破晋。人无先天之资,而不铸后天之能,怀济世之志,而无发奋之心。囊膪犹果腹,粟糠亦可生。浊酒一杯,多叹伤怀之事,高歌几曲,甚为悲凉之音。识人不足具,略世不足深。欲行千里道,愿辟四海清。士子之厌卑近而骛高远者,古今一也。百里之辈,虽无累铸之能,却有过人之资。苏、匡之类,虽无长人之处,却有发奋之心。古来庸庸如我辈者,何以出其右?
凡世之变革,多有精英之戮力;盖世之演进,皆为黔首之耕耘。巨鹿项籍称霸,秦卒二十万孤鬼;长平白起封神,邯郸四十万哀灵。君话封侯事,卒死一枯茔。精英凌驾于黎民,古今一也。然黎民生而为黎民、精英生而为精英乎?平凡之资何以举非凡之业,惟有博学而广闻者也。仲尼学百家而创儒,史迁游四方而成记。开寰宇之视野,积应世之才情。感杨时之立程门,拜文采于奎星。叹魏照之宿郭室,全仪礼于养成。士子若及前人之半,其可为有司矣,何患有司之不明。
进学解读后感6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 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冶金1207班兰凡 120840708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无不在向我们昭示这样一条规律——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从来都容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求学问,必得忍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落,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纸一张纸地写,才能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不同的用途,惟有良匠才可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术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进学解读后感7
《劝学》是战国后期儒学大师荀子的代表作。近来重读,感触颇多。
春秋战国是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新旧嬗变的动荡时代。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以“学士”阶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他们或游说诸侯,或著书立说,新思想、新理论不断萌生,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诸子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正是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荀子以他思想家的独到眼光和鸿博学识,专门就为学的重要性以及治学态度、道路和方法进行论述,其中特别强调为学要循序渐进,持恒专一,力戒急功近利、朝勤夕怠浮躁之风。
荀子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继而,他又取譬精警,以蚯蚓和螃蟹为例,说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最后,他认为致志于学,要达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至高境界。正由于有此治学精神,荀子才得以成为诸子百家中一位有影响的大家。
荀子《劝学》篇之后,开一代文风的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写了一篇《进学解》,专门辨析如何在学业德行上取得进益。此文开篇两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他对前人和自己关于治学、行事的总结。
当今,我国也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新旧交替、急遽变化的历史时期。种种诱-惑影响着学术理论界。近年来人们批评较多的浮躁心态,就是这种影响的反映。由于体制、政策、舆-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有人身在学界,却心在经商、从政,鱼与熊掌二者欲兼得。这就难免产生《劝学》中描述的“鼠五技而穷”现象。
理论研究是艰辛之道,清苦之道,寂寞之道,风险之道。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经得起得失和荣辱。要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荀子《劝学》篇距今已时逾两千余年,时代发生了沧桑巨变。但是那种“学不可以已”、“生乎由是,死乎由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则是与今相通的。这仍应是今天的中国学界必具的为人之道和为文之道。这也是成就学术大师的根本之道。
进学解读后感8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dàn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 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
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瘅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渡玉门,戈壁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认真品读了韩愈的《进学解》,使我对《进学解》有了更深的认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散文诗篇中的名句,被多少教师用于教诲学生。一篇《进学解》也许只是韩愈借教诲学子为名,阐述自己对于卫道,治学、为文及做人见解的文章,细细读来,发人深思。
儒家学派荀子也曾写过《劝学篇》,以此告诫莘莘学子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善于利用外物并且自强不息,才能在学业上有突出成就。一句“学不可以已”一语道出学无止境,俗话“活到老学到老”也是如此。学习应何如?如荀子口中,学习不应该停滞;如孔子口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韩愈口中,业精于勤。 学何如?学无止境。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之大,有多少知识我们未曾涉及,尽管涉及,或许也只是粗浅的了解,也只是学艺不精,没有钻研。学无止境,学得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因而,学习,从来就不曾也不该停滞下来。学何如?学不可无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不可无思,思亦不可无学。倘若我们总埋头苦学,不曾思考。那么我们会因无法理解书本中的深刻意义而使书本无法得以有效利用。反之,一味的空想却不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实实在在的进行学习钻研,则付出努力也终究一无所得,沙上建塔。所以,学习,只有思学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大收获。学而思,无需顾忌师道尊严。师道尊严是韩愈那个时代所不曾具有的,有问题就提,有见解就直说。这是如今我们的学习工作中所缺少的。学何如?学精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工作因勤奋而精,因玩乐而荒废,因旁顾而不前。
进学解读后感9
重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儿童个体属性确定培养目标以后,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智商高的孩子,目标定位可高些,对智商低的孩子,目标可低些,切莫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培养其良好的素质。要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扶着孩子走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走路。《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实践证明各行各业都有成就的人,可未必都是高学历的人,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头脑灵活,善于学习。学习方法林林总总,一个共同点是:学习任何技能和本领都必须专心致志。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作了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所以,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品质。
进学解读后感10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第二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张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宏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此外,本文文体系沿袭扬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通过《进学解》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应该是为了提高个人素养,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希望本篇的进学解读后感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