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  纪录片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精选

BBC邀请一群中国老师,在英国一所排名靠前的名校初中进行了一项教学实验,以此来观察、比较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区别。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  纪录片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精选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1

直以来我也觉得中式教育确实有弊端,但是在中国国情的背景下,中式教育也算是应运而生吧。

以前总说中国需要这种教育,我们这些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强制性地接受这种教育;但是,在和英国学生对比后你就会发现这种教育方式不需要zf的推动,因为任何一个中国学生潜意识里都知道不好好学习就会饿死,在座的你我他都是促成中式教育形成的一份子。

所以自然而然咱的这一套在英国也没法适用,因为人家不读书不一定会饿死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2

今天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今天感悟最深的是看了三集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

  这部纪录片是20xx年播的吧,当时也挺火的,但是我这个人好像就是有这个毛病,越是比较火的电视剧电影记录片了越是不去关注,等到大家都不再去谈论的时候才一个人静静打开它慢慢欣赏,是属于慢热吗?呵呵……

  也庆幸看了这部纪录片,感慨为什么现在才看?应该早些看的啊,尤其是作为老师的我们。看了第一集就爱上了,停不下来,一口气给三集看完了,拍的太少太短了啊,应该再多拍一些啊。建议没看过的都应该看看,温习一下最传统的中式教育,实际上我觉得这五位老师已经是很仁慈的了。

  里面的老师我都很喜欢,尤其是戴眼镜的那个短头发的女老师,叫李爱云,好有气质,一看就是那种很能掌控课堂的老师,虽然温柔却很有力量,笑起来特别和蔼,特别好看,如果我是她的学生,一定会好好听课的,一点不敢捣乱。然后那个叫“杨军”的女老师,特别可爱,她一直在说自己来自农村,能走到现在这一步很不容易,我猜她这一路走来真的是付出很多很多,可以感受到她的`拼搏,可以感受到她的力量,可以感受到她对眼前一切的珍惜。尤其是在老师们都陷入困境,聚到一块儿开会的时候,她说我们不为个人,为中式教育,为中国,为民族,感觉她的大局意识很强,懂得团结周围的人,集体意识感很强,这一点非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还有就是开家长会的时候,她通过自身的经历给家长们推心置腹的演讲,真的是很有力量,镜头中也有家长说,那个女老师的演讲真的很打动人。再有就是那个男老师邹海连,最令我吃惊的是这个邹老师在国内给中国学生上数学课竟然是全英教学,这个真的是,太让我吃惊了。他说这样会让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可以有更好的发挥。

  真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三个老师应该是镜头给的最多的老师,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这三位老师是我学习的对象,首先英语口语方面,没得说,好得很,我这个英语老师都自愧不如,20xx我就好好练习口语吧。接下来是这三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讲台前一站,那种感觉,就不是一名普通老师,名师就是有名师的范儿。真的是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功。

  20xx年,加油,远离手机,多读书,多研究一些教育专著,多反思,多记录,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可以朝著名师的方向也迈进一点点。加油!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3

 《*老师来了》是*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师给英国一所中学的孩子上一个月课,然后和英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孩子成绩比较的故事。这种文化的碰撞题材的话题往往一出现就能抓住人们的目光,更何况是发达国家主动尝试发展*家的文化和教育呢?

  有人认为英国的学生太懒散,需要*老师去“灭灭威风”;有人认为*老师太严苛,扼杀了学生活泼的天性。看第一集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那就是中式教育选择了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而英式教育选择了**、宽松和全面发展。而事实上结合*人多教育资源少的国情来看,是残酷竞争选择了中式教育,或许也带些**因素,不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更加高强度的学习。英国相对宽松的环境选择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可以使老师将更多***放在孩子身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模式的选择,不仅仅是非“中”即 “英”那么简单的事,它牵扯到一个漫长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中间地带。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师,视频中的英国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显然是不够的。然而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不够的,公然训斥学生,不听学生的解释,众目睽睽之下让学生罚站等等。因此我们不该把矛头直接指向英国,应该自我反思。

  不管是过程还是结局,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4

 《中国老师来了》是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师给英国一所中学的孩子上一个月课,然后和英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孩子成绩比较的故事。这种文化的碰撞题材的话题往往一出现就能抓住人们的目光,更何况是发达国家主动尝试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呢?

  有人认为英国的学生太懒散,需要中国老师去“灭灭威风”;有人认为中国老师太严苛,扼杀了学生活泼的天性。看第一集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那就是中式教育选择了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而英式教育选择了自由、宽松和全面发展。而事实上结合中国人多教育资源少的国情来看,是残酷竞争选择了中式教育,或许也带些政治因素,不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更加高强度的学习。英国相对宽松的环境选择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可以使老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模式的选择,不仅仅是非“中”即 “英”那么简单的事,它牵扯到一个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间地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师,视频中的英国学生对中国老师的尊重显然是不够的。然而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不够的,公然训斥学生,不听学生的解释,众目睽睽之下让学生罚站等等。因此我们不该把矛头直接指向英国,应该自我反思。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5

20xx年,汉普郡的一所英国公立学校做了一个实验教学,邀请50名9年级的英国学生加入为期四周的中式教育,之后这50名学生会与接受当地博航特中学的教学模式的其余学生一起参加统一考试,并进行成绩对比,并将其拍成了一部纪录片,这就是《中国老师来了》。

在《中国老师来了》这部纪录片里有很多中国文化、中式教育和西方文化、西式教育的碰撞。

首先是学习态度,在中国,青少年的重心几乎就是学习,在社会、家长和自己的发展共同推进下,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相较于英国学生要高出一大截。就如李爱云老师说的那样:“在英国,家长和社会对这个年龄的学生,没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在英国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太受责任感,义务感,奖惩等外部动机影响,几乎全靠着自己的内部动机。不高的学习动机导致低迷的学习态度,这是中国老师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但在中国老师的期待及教导下,很多英国学生有了很大改变。就如最开始爱捣乱的卢卡,因为成绩差,而被留下补课,在课后补习时表现越来越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被老师鼓励后他也开始找回了一些学数学的信心,他说:“如果是老师说我有潜能的,那一定是真的”。中国老师其实就是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通过表扬卢卡从而延长他好好学习的时间。卢卡和老师的关系开始缓和,老师的期望表扬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使他的成绩不断提高,在补习学生中最后考到了第一。他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学得会数学,不像原来自己想象得那么差。

接着是教学方式,中国的教学方式更多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在纪录片中,数学课上两种教学方式的差别一览无余。邹海连老师说他发现博航特的学生不记数学公式,这和中式课堂的数学课有很大不同,在中国的数学课中是通过记忆公式然后套用来解决问题,所有人背一样的公式,学习进度一致。而博航特的数学老师则喜欢因材施教,且是让同学自己动手居多,自己掌握自己的学习,但这样的前提是学生人数少,这对于中国来说很难做到。在中国有一套最常见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这和桑代克的连结试误学习理论的三条原则很相近,首先是准备律,教师嘱咐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敲预备铃,提前三分钟让学生进入准备状态。接着是练习律,在课堂上让学生不断重复练习,就像纪录片里中语言老师赵维,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一直重复读“有”。最后是效果律, 在教学后进行反思,通过其结果来决定对某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在英国的学生似乎并不买账,他们十分松散并不能提前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对于重复练习的课堂,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对对突然变化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而产生逆反心理,就如Josh甚至带了热水壶来上课。

不同文化和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老师带来了麻烦也让这些英国学生感到疲惫。中国式的教育离不开竞争,这对于博航特的学生来说太可怕。她们难以想象连体育都要竞争。菲力帕在中国班学习成绩遥遥领先,然而在体育课中,她怎么也无法将实心球投掷到及格线的位置,在不断地尝试下,她哭着说出:“我觉得自己很不行”的话语,她开始“习得性无助”,不愿再尝试,最后只能哭着离场。这在中国学生中却是很常发生的事,许多中国学生都会发出的这样疑问:“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没进步”。然而遗憾的是除了继续努力,没有别的解决方法。

四周的学习很快结束了,中国式教育下的学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赢得了胜利。这彰显出了中国式教育的一定优势。许多人认为成绩并不是评判教育方式的唯一标准,我认同这句话。从这场较量中很难评判哪种教育更有优势,每一种方式制度都需要放在大环境下去才能评价。我依旧认为中式教育是最符合中国的教育。当然,它有一些很显而易见的弊端,然而关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并不那么容易,它依靠着整个国家的国情而建立,又关系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但我们能看到国家对教育的改革从未停止,我们正在不断追求更完善更优秀,更符合国情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6

最近看了BBC的全三集纪录片《BBC:中国老师来了》,感触良多。纪录片的英文名字叫《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它讲的是中国的5位老师到英国的一所顶级中学教九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初三),为期一个月,然后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学生一起考试,比较成绩。那 5位老师都是中国老师的精英,他们平时用英语教学,教的中国学生成绩极高,按其中一位老师的说法是“九成学生能得到优秀甚至满分”,同时老师们进取心和荣誉感十足,他们极力想证明中式教育的优越性,当教学遇到困难时,有老师在私下场合甚至急哭了。不过这批中国的精英老师在英国碰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折射出我们两国文化和人才的差异。

  纪录片中的中式教育方法大部分我都经历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一点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反而我对英式教育和英国学生对中式教育的反应有点惊讶,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这样学过来的啊,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想法和不适应呢。

  下面我把纪录片中提到的一些不同点列一下:中式教育需要做早操,这是锻炼集体意识的好方法,貌似英国中学的校长和学生还蛮喜欢的。中国课堂的学生非常多,这次实验是选了50个学生组成一个班,而英国班级一般不会超过30个人,英国学生对50个人的班级很震惊,我心里想哥上学时一个班70多个人岂不要吓死你们。

  对于这么多学生,中式教育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中国老师基本上是在讲台上讲讲讲,为此校长觉得不可思议,对那些跟不上进度,打哈欠的同学深表同情。而英式教育是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老师讲的更少,更多是小组讨论和与老师交流中学习知识。英国的小伙伴们第一天上中式的课就有点吃不消了,首先是上学时间长,早上7点到晚上7点,一天下来小公举小绅士们就累成狗了。另外老师们讲的快,像片中的邹老师讲三角函数只花了差不多15分钟,班级上最好的学生也听不懂,大家心更累了。不过让人感动的是听不懂三角函数的几位好学生课后一起去找以前的数学老师补习,可见英国师生关系的融洽。

  对待中式教育的“填鸭模式”,不同的英国学生有不同说法:“我觉得她认为我们是机器人,我们能吸收她给我们的全部知识,然后就能得全优,光从黑板上抄下知识点并不能让我真正学会。”“她很容易失去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课上只是单纯地抄她的板书,这真的很无聊。”“我觉得她教得非常好,她说的每句话我都能听懂,博航特的课上我们不太会这样,因为。。。”“是啊。我也不知道。。。有一节课她在教平衡概念,但我们两个之前都不懂,而现在,我们立刻就懂了,因为她教的更清楚明白。”可见,像这种高强度的知识灌输,更适合那些注意力集中,愿意吸收知识的好学生,而另外一些喜欢主动思考,抗拒硬塞知识的学生就非常反感这种教学方式了。乔什说:“平时,我学习很用功,但在中式学校里,我却完全不会用功,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我总想反抗,我要与众不同。。。在博航特里,在社会教育中,老师鼓励同学有自己的观点,而中式学校却不是这样,学生要一直抄写,这就是典型的中国课堂。学生会被告知一些事实是正确的,因为这些都是更有权威的人说的。比如老师,校长,或者是政府,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就像是流水线作业,创造了很聪明的学生,他们有共同的工作理念,我觉得这种模式是有市场的,但我不确定英国是否适合这种模式。我知道如果我能认真上课和复习,肯定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但我不会那么做,因为我觉得这不健康,这不是我想要的。”其实中国老师自身也不是全面接受这种流水线的教学方式,他们在镜头里也说到:“在中国,个性化是不被提倡的,我们为了国家而奋斗,我觉得这很好,英国也需要这个,需要这种力量,需要这种团结。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中式教育可能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自由,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在中国,我希望教育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潜力。”

  中国学生跟英国学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老师及家长们的权威在英国大大削弱,中国老师常用的“眼神执法”和“罚站”不管用了,英国学生觉得罚站比较滑稽,而不是丢脸。老师的话,他们也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挑战和质疑它。由于感到中式教育的无聊和不适应,课堂纪律越来越差,刚开始学生是在课堂上说话聊天,最后以至于逃课,上课喝茶都出现了。在中式教育行将崩溃的三周实验后,老师们想到最后一招,召开家长会,请求家长们的配合和对学生的鞭策。家长会开得非常成功,家长们都很感动,有家长甚至邀请老师去喝一杯,顺便讨论下回去怎么训斥孩子。最后一周,在各种压力和鼓励的促使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纪律明显好转,而中式教育的超长在校时间也发挥了作用(差不多是英式教育的两倍),老师和学生们全力以赴,迎接最后的期末考试。纪律,刻苦努力,以及竞争的教育方法是中式教育的三个法宝。纪律和刻苦努力不用多说,英国学生在某些时候也能做到,但强调与别人竞争的教育方法着实让最优秀的学生都偶尔崩溃。

  14岁的菲利帕是中式学校里表现优异的学生之一,就是传说中的“学霸”。不过她在体育课上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将两公斤的实心球扔过及格线,最后她哭了起来,英国老师尝试安慰她,她哭哭啼啼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不在乎及不及格,我只是觉得很糟糕,就像。。。,我觉得整天跟别人比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同学们带菲利帕去喝点东西冷静一下。当学生走后,英国老师忍不住伤心的流下泪,她说:“这真的很打击我,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上体育课,中式教育方式尽管很有效率,但他们都认识到竭尽全力也不能做好,让他们考试及格,这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如果不及格,他们就有挫败感。看到学生为此这么伤心,我真的很痛心!”看到这里,我不由想起自中学以来每周的测试和紧绷的神经,考试时紧绷的神经有时甚至妨碍了我的思考,尤其是碰到难题没有头绪时,脑袋就不自觉地想些杂七杂八的事转移注意力,那时考试就是一种煎熬。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升入大学,放松一下。中式教育一方面是有效率的,它将知识成体系地灌输给学生,它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让每个人都感到充满挑战。但另一方面中式教育又是效率低下的,每个人都要被强迫学习超长的时间,学习一些永远不会用到的边角知识,只为未来的考试能多提高两分。很多人在多年的学习后,不但没有养成主动发现,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反而形成惰于思考,迷信权威的思维习惯。而主动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是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在培养人的效率上,中式教育能说得上高吗?我在学生时代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但我也有英国学生的苦恼,老师讲的好枯燥,思想一不小心就开小差,虽然眼睛盯着黑板,但脑袋想着别处。

  上了大学,这种情况更严重,学习压力小了,老师讲的更枯燥了(本人学的物理),经常一节课下来,只是听懂只言片语,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每次只有到考前一段时间,突击看下书,然后勉强及格,这种突击学习教会了我一些自学的方法,但毕竟时间有限,应付差事而已。多年下来,我有点后悔自己为啥不索性抛开老师的灌输,自己看书,与同学讨论学习,那样起码不会那么有挫败感。不过现在想想容易,那时要那样做,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我在中学是没有学会的.。英式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落后于中式教育,节目开始就指出英国要比中国同龄学生普遍落后三年的课程学习。但这种进度的落后未尝不是一个好事。博格特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有一个非常英式的传统,鼓励自我发现。在科学课上,学生们自己做着实验,英国科学老师说:“我们一般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法,因为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找出正确方法。即使我们给一些指导,他们仍然会犯错,这才是科学的真谛。不断犯错,不断纠正,然后找出正确的方法。”探索的过程需要时间,它也许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知识,但肯定能提高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追根求源的科学精神。英式教育较少的学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交更多有趣的朋友。有位英国小MM说:“我太想念我的社交生活了,就好像。。。,在学校认识的人,就是我所有的朋友了。就是这样,没时间在学校外面交朋友,甚至都没有什么时间见自己的家人。”这个我也是感同身受,直到现在,我也没找到对什么有持久的兴趣,当时大学选专业,我的高考分数还比较高,但真不知道选什么好,最后竟然想着我高中物理比较好,就去上个物理专业吧。

  而社交生活,在高中前,更是少的可怜,以致现在跟中学同学聚会,都很难想起中学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纪录片的最后,考试成绩出来了,中国老师也要离开学校了,英国学生个个泪眼婆娑,与中国老师依依不舍,他们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我也想到之前军训完与教官离别的情形,当时我们军训也是一个月,训练极其严格,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8—9点,整天累的像个狗一样,我当时就有个念头,如果这样搞一年,哥就不读了。最后一个月过来,教官真要走时,还是挺舍不得的感觉,毕竟朝夕相处,为同一个目标奋斗过。所以不要看着英国学生哭鼻子,就以为中式教育把他们驯服了,他们只是把这个教学实验当成宝贵的经历,真要他们一直在中式学校试试。中式学校严格的训练既消磨了我们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毅力,教会了我们坚持的力量。可惜的是这些更多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而不是出自我们内心的选择,所以大多数人在环境轻松的大学沉沦了,包括我。在我的理想中,是以西方教育为主体,以小班教学,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我发现,提出不同观点为主。同时也参考中式教育,给一些学生更高的目标和压力,让他们在感兴趣的学科更上一层楼,毕竟真正有意义的事都不会那么简单。最后到底是哪种教育的学生获得成绩上的优胜呢,小二哥就不在此透露了,其实输赢真不重要,你看看片子就知道了。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7

《中国老师来了》是一部纪录片,通过记录中国老师去其他国家传授中国式教育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教育的特点和魅力。观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部纪录片首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展现的是中国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有所不同。中国教育强调纪律、刻苦和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中国老师们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中国老师们不仅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好成绩,还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观。

纪录片中的中国老师们向其他国家的教育者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特点和成果。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与外国教师交流并合作,共同探讨教育问题。这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也帮助其他国家的教师们了解到中国教育的优势和价值。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思考起中国教育的优缺点。中国教育的严格性和强调学…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8

 此节目已播出很长时间,之前一直没机会看最近终于有些观看感触颇深,本节目是由***制作的关于中式教育和英国教育效果的对比,英国邀请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教师到英国一所优秀中学任教四周,然后与本中学的相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测试比较高低。

  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一开始的校服就可以看出,**的校服被英国学生戏称降落伞(其实他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显然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学生的观念,**教育注重的是服从权威,这里的.权威便是老师、纪律、校长、**等,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对老师绝对服从,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师所认为的**的学生是最听话的(可能是因为他教授的**学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国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从学生的能力入手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并且注重学生的自我思索,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和权威,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是把老师看做朋友而不是管理者。

  从第一周开始就因为巨大的差异引发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便是纪律问题,**老师们不得不在每堂课用很大的心思去要求学生保持安静,用心听讲,可一向**惯了的英国学生显然不会那么听话,因此在影片中会看到很多不**的画面,以致英国中学方面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帮助**教师维持纪律,效果也不太理想;第二就是授课方式的区别,**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讲并且课下还要安排一些练习进行巩固,可很多英国学生并不能适应,有的只能坚持一会就失去兴趣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干扰其他学生,甚至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反抗教师,连英国中学校长听了一会课后也感觉很煎熬,其实在**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只是受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学生无从发泄而已,最后便是学校的时间安排,英国中学的学生一般下午很早就会放学回家**支配时间了,而接受中式教育的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上两节自习课,早上也要早起,总的来说中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差不多是英国学生在校时间的两倍。

  虽然最后考试结果出来显示中式教育在最后的测试中取得了胜利,可总感觉这样的教育下的学生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许也正像英国中学校长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的童年很不快乐,总之由于**和英国文化的教育体制的巨大差距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不同也有了很多的思考,显然英国已经意识到自己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开始着手改变,**是不是也该做出一些改变呢,不过对于其中出现的**教师在**授课时用英语授课的场景让我很欣慰,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因语言而落后,只是这样的场面只能出现在大城市的先进学校,对于广大的乡镇农村学校何时才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很是期待也会不断努力去实现它。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9

此节目已播出很长时间,之前一直没机会看最近终于有些观看感触颇深,本节目是由BBC制作的关于中式教育和英国教育效果的对比,英国邀请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中国教师到英国一所优秀中学任教四周,然后与本中学的相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测试比较高低。

  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一开始的校服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校服被英国学生戏称降落伞(其实他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显然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学生的观念,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服从权威,这里的权威便是老师、纪律、校长、领导等,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对老师绝对服从,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师所认为的中国的学生是最听话的(可能是因为他教授的中国学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国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从学生的能力入手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并且注重学生的自我思索,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和权威,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是把老师看做朋友而不是管理者。

  从第一周开始就因为巨大的差异引发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便是纪律问题,中国老师们不得不在每堂课用很大的心思去要求学生保持安静,用心听讲,可一向自由惯了的英国学生显然不会那么听话,因此在影片中会看到很多不和谐的画面,以致英国中学方面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中国教师维持纪律,效果也不太理想;第二就是授课方式的区别,中国教师主要运用中国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讲并且课下还要安排一些练习进行巩固,可很多英国学生并不能适应,有的只能坚持一会就失去兴趣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干扰其他学生,甚至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反抗教师,连英国中学校长听了一会课后也感觉很煎熬,其实在中国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只是受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学生无从发泄而已,最后便是学校的时间安排,英国中学的学生一般下午很早就会放学回家自由支配时间了,而接受中式教育的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上两节自习课,早上也要早起,总的来说中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差不多是英国学生在校时间的两倍。

  虽然最后考试结果出来显示中式教育在最后的测试中取得了胜利,可总感觉这样的教育下的学生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许也正像英国中学校长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的童年很不快乐,总之由于中国和英国文化的教育体制的巨大差距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不同也有了很多的思考,显然英国已经意识到自己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开始着手改变,中国是不是也该做出一些改变呢,不过对于其中出现的中国教师在国内授课时用英语授课的场景让我很欣慰,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因语言而落后,只是这样的场面只能出现在大城市的先进学校,对于广大的乡镇农村学校何时才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很是期待也会不断努力去实现它。

  最后祝愿我们的教育能越来越好!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10

看了《中国老师来了》纪录片之后,对我触动很大。印象最深的就是英国学生的课堂纪律,还有那句:“

我本人很愤怒,也替这几个老师感到悲哀,他们用一颗“中国式教育”的态度,去教授一群根本没有尊师重道理念的学生,完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尊师是根本的道德,重道更是延伸学问的基础,然而,英国学生几乎是没有这种概念的。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抑制了他们的个性!

我真的想告诉英国的学生,基础知识是枯燥的,是没有个性的,就好比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具备万有引力一样,这些是最基本的“道”,也是最神秘的“道”,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在探索自然之“道“,研究宇宙之”道,中国的“道”就告诉了所有学子,基础知识就好比钢筋混凝土,拥有了它们你才有资格去创造心中的“大楼”,你才有资格去展示个性发挥想象。

我更想告诉英国的家长,请告诉你们的下一代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在中国,虽然“老师”并不会让“徒弟”继承衣钵,虽然这个词是将“师父”这个词砍了一刀之后的“残缺词”,但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师父,他们都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是为了让中国几千年来的成果也就是“道”至少完整的交给下一代,他们虽然没有将“道”更上一层,但是至少他们将“道”保鲜了下来,他们将这些几千年来的成果和现有的一切完整的传承给了下一代,他们希望能够遇到资质更好的学生继承了现有的基础后更加拓展上去。

然而在英国,一群面对知识连基本的敬畏心都没有,更是连学“道”的基本素质都不具备的“徒弟”,除了感叹一句“朽木不可雕”还能做什么?再退一步来讲,一声师父就能继承了衣钵,然而英国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件“衣”就是师父的体面,就是师父的社交关系和人脉;这个“钵”就是师父吃饭的手艺和本事。他们更不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怎样一种责任和情怀,然而在英国,一个给了你“钵”的人,却只是想让你尊敬的喊一声老师而已,却变成了一种奢望。他们或许没有高大上的“钵”能够给你,却至少能够教会你接钵的正确姿势,让你以后能有机会有能力继承到高大上的“钵”!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中国,从小耳濡目染的懂得了尊师重道,这种最基本的素质成就了中国每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都拥有足够的敬畏心和完全尊重的态度,这也就养成了我们了无条件接受知识的习惯。我们对于基本知识从来不会去“展示个性”和“创造想象”。因为我们知道,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学术理论根本不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所能学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无条件的接受基础知识,无条件的接受祖宗留下来的真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尽快的掌握古人留下来的真理,将古人穷其一生的研究成果变成我们的起点。

还记得记录片中当中国老师要求英国学生要听父母话的时候,英国学生那段反驳吗?我也只能笑一笑。我想大声的告诉这帮愚蠢的英国学生,“听父母的话”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要求,它是一个主动的修养。你的父母确实有发生错误的时候,但是你是否能够做到一直正确?尤其是以后你的孩子对你的指令做出抗拒的时候,你该如何处理?当你对孩子的信服力降至最低的时候,你该如何让孩子遵循你正确的指令?强令还是使之屈服?你霸道的态度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就好比现在的你一样。请问一下英国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听父母的话”,也就是能够听从你正确的建议和引导,你该如何去做?那么,中国文化就会给予你答案!至少从你这做起,严以律已以身作则替你的下一代做出一个榜样,提升你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古话说德父福三代,能否让“听父母话”这个能够为了福泽下一代而促使个人努力的提升自我的道德观念在你们英国变成根本思想,这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以扼杀个性为由而不尊师、以抑制想象力为由而不重道、以追求独立自由为由而目无尊长。英国学生,你咋不上天呢!基础的知识不需要你们发挥想象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最可怕的是有了想象却没有实际的知识去实行,亲爱的英国小学生,你不觉得可怕吗?

而且,不尊师者无术不尊亲者无德,英国学生,你自己说,你是不是懒是不是怕学习苦,然后用高大上的理由来拒绝老师?你们这么顽劣不重视知识,或许以后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人生的意义呢?你们的文化传承呢?难道就守着这些浅薄的思想去寻求真理吗?难道几十年之后,还想让中国人像几千年一样喊你们一声“蛮夷”吗?

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我有很多话想说,唯一让我庆幸的就是幸好我生在了中国,幸好中国的老师并没有辜负了“老师”这个高尚的职业。

英国学生,你好自为之吧。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11

今天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今天感悟最深的是看了三集纪录片《中国教师来了》。

这部纪录片是20XX年播的吧,当时也挺火的,但是我这个人仿佛就是有这个毛病,越是比较火的电视剧电影记录片了越是不去关注,等到大家都不再去谈论的时候才一个人静静打开它渐渐欣赏,是属于慢热吗?呵呵……也庆幸看了这部纪录片,感慨为什么现在才看?应该早些看的啊,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看了第一集就爱上了,停不下来,一口气给三集看完了,拍的太少太短了啊,应该再多拍一些啊。建议没看过的都应该看看,温习一下最传统的中式教育,实际上我觉得这五位教师已经是很仁慈的了。里面的教师我都很喜欢,尤其是戴眼镜的那个短头发的女教师,叫李爱云,好有气质,一看就是那种很能掌控课堂的教师,虽然温柔却很有力量,笑起来特别和蔼,特别好看,假如我是她的学生,一定会好好听课的,一点不敢捣乱。然后那个叫“杨军”的女教师,特别心爱,她一直在说自己来自农村,能走到现在这一步很不容易,我猜她这一路走来真的是付出很多很多,可以感受到她的拼搏,可以感受到她的力量,可以感受到她对眼前一切的珍惜。尤其是在教师们都陷入窘境,聚到一块儿开会的时候,她说我们不为个人,为中式教育,为中国,为民族,感觉她的大局意识很强,懂得团结四周的人,集体意识感很强,这一点非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还有就是开家长会的时候,她通过本身的经历给家长们推心置腹的演讲,真的是很有力量,镜头中也有家长说,那个女教师的演讲真的很打动人。再有就是那个男教师邹海连,最令我吃惊的是这个邹教师在国内给中国学生上数学课竟然是全英教学,这个真的是,太让我吃惊了。他说这样会让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可以有更好的发挥。真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三个教师应该是镜头给的最多的教师,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教师。这三位教师是我学习的对象,首先英语白话方面,没得说,好得很,我这个英语教师都自愧不如,20XX我就好好练习白话吧。接下来是这三位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讲台前一站,那种感觉,就不是一名普通教师,名师就是有名师的范儿。真的是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功。20XX年,加油,远离手机,多读书,多研究一些教育专著,多反思,多记录,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可以朝着名师的方向也迈进一点点。加油!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及心得12

今天一口气看完了三集的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看的过程中感慨良多,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不然的话,慢慢就忘了。

首先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次很有意思、很大胆的尝试,请中国老师去英国教学,以中国的教学方式,四周时间,最后以考试的形式来反应究竟是哪一种教育模式更为成功。

一开始,英国学生觉得还蛮好玩的,穿校服,走方队,大教室五十多人一起上课,但是,慢慢地,出现了问题,文化差异开始显现出来。中国老师说家长永远是对的,然而英国学生立即反驳说,如果家长是种族主义者呢?如果家长有性别歧视呢?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中国学生或者可以说中国人对权威的一种尊敬甚至是膜拜。

中国老师上课时经常会给英国学生讲孔子的思想,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而英国学生的脸上却是一脸不屑;同样地,中国学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就是在培养我们对于国家的敬畏,中国人讲究无规则不成方圆,我们像是活在格子的人,长幼有序,三从四德,尊老爱幼,以英国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或者说思想,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了好多新发现,在巨大的文化冲突下,英国孩子开始对中式教育“消化不良”了。

当新鲜感一过,抵触情绪便开始产生了。

实验的英国学生需要在学校从早上七点一直待到晚上七点,他们不喜欢中国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调,无聊,他们在课上说话,在考试时拍桌子唱歌,在上课时烧水泡茶喝,当老师要求他们站到前面,面壁思过,他们反倒觉得新鲜、好玩,没有丝毫的尴尬。情况开始越来越严重,上课的班级成了菜市场,老师在前面讲课,没有人听,像是在讲给自己。学生们开始逃课,他们吐槽、抱怨中式教育,无时无刻不在竞争,不停地重复、抄写。

伴随着学生们的糟糕表现,中国老师们开始越发着急了,他们不希望他们教的学生在四周后的考试失败,他们知道他们不仅仅代表自己,他们代表着中式教育,责任感、使命感让他们开始想办法来改变这一切。他们找学生谈话、选举班委会、召开家长会,让英国学生包饺子、解九连环,想通过文化的方式,改造他们,让他们在课上不再捣乱,认真听讲。最后,在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多重努力下,学生们上课终于能遵守规则了,老师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纪律了。与此同时,中国老师感到深深的自责与羞愧,都说中国老师是世界上最会管学生的老师,然而,在英国,中国老师却需要借助英方学校的力量来管住学生,看着老师在镜头下留下眼泪,我的心,揪了一下。其实,细想一下,这些表面现象都是有深层原因的,中国学生从小就被教育一定要出人头地,知识改变命运,分数、成绩就是一切,山沟沟里的孩子只有凭借好的成绩才能考出大山,改变命运;独生子女的政策,使得大部分中国孩子既是万千宠爱于一身,又是万千期望于一身,我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性,看过央视纪录片《高考》,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学生们日复一日过着枯燥、高强度、巨压的生活,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画面,一个家境和成绩都不太好的孩子,老师让她回家反省一下,还要不要学,她捂着脸,在镜头前,哭着说,学还有希望,不学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仿佛在中国学生身上,从来都不存在“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问题,困扰他们的只是,怎样才能学好?而相反的是,英国学生,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向老师提问甚至是质疑,他们只学他们喜欢的,我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活得更自我,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发达的经济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的,我想,他们,应该永远不会理解中国孩子为了改变命运、考出大山的心理吧。相比之下,英国学生的童年更快乐、更自由,他们对于读书没有一种使命感,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孩子更有创造力,但同时他们也很脆弱,容易放弃。中国学生更懂得努力、拼搏这些词背后真正的含义,中国学生习惯了竞争,适应了压力,很早就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可能不如别人,但即使如此,也要用力去拼。

话说回来,当英国学生渐渐变乖,不再顽皮捣蛋,时间只剩下了两周。双方的老师都很努力,毕竟这是两种教育体制的对抗,英国校长也常常去班级与学生交流、去办公室与中国老师交流,看到中国老师对与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没有信心,他欣慰地笑了,他希望英式教育获胜,这是当然的。在考前的冲刺阶段,数学老师单独找到一名数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说,你很聪明,你很有潜力,只要你肯努力,你会更聪明。获得了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他开始努力了,看到许多一开始调皮捣蛋的。

学生认真复习,考前复习到深夜,我真是有一丝丝感动,那个带着眼睛的女孩说,我昨晚在书桌上睡着了,希望知识可以因此流进我的脑袋里。

最后的考试到了,终于到了,看到认真答卷的学生们,看到如坐针毡的中国老师,我对这场比赛的结果越发好奇了。之前收到老师鼓励的数学不太好的学生,数学从学校倒数到小组第一,好多学生都看到了自己成绩的进步,看到他们的笑脸,我会开心。纪录片的最后,校长宣布两部分学生的平均分,这里真算得上影片的一个高潮,最后的最后,中国老师们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式教育在英国学生身上同样适用,三科平均分看来,中国老师教的班级几乎每科都比其他班级在平均分上高十分左右,这真是个了不起的成绩,看着中国老师脸上的笑脸,我突然好欣慰,还好,这么多年的书没有白念,哈哈。

不过我还是有话想说,仅仅以成绩来判断一个教育模式的成功与否本身就是有些片面的,在成绩上,中国教育大获全胜,那学生自身的快乐呢?学生的创造力呢?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呢?这些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它们不容忽视。是,中式教育创造了许多尖子生,但每年有多少学生在高压的教育模式下选择自杀?又有多少因此患上心理疾病呢?他们还那么年轻,生命才刚刚开始,就因为成绩不好而放弃了剩下所有的可能性,人生的篇章刚写完一行便停笔了。换个角度,在孩子智力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延长学习时间,就会提高成绩,这一点是必然的。但是,成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它真的可以大过快乐、创造力、兴趣爱好、社交、心理健康这些加起来的总和吗?在这次中英文化碰撞中,并不存在孰优孰劣,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是在自身国情下发展出来的,都是适合自己国家的,但双方仍有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英式教育可以考虑学习中国教育中的尊师重道,适当来点压力,中国教育要反思自身教育中死记硬背,单调重复的东西,能否以一个稍微轻松、有趣的方式教授知识,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让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

稀稀拉拉写了好多,都是看完纪录片的感受与反思,也不知道到会不会有人看完我这么长这么无聊的文章,也不知道多找年后我再看到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会不会笑出声来,写豆瓣的感觉很奇妙,

就像在火星上盖了个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地球人发现,或者一直没人发现,不过我盖得很开心。

以上是纪录片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精选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7401.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4年8月30日 下午6:01
下一篇 2024年8月30日 下午10: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