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学而言,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数学读后感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对于文章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下是《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范文合集 阅读《我这样教数学》收获感悟,可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
读了几遍,用实例教育学生,相信效果会比直说道理更有效。另外,波利亚说过:“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是愚蠢的,为你所不希望的目标工作是悲哀的。”这一句名言也很适合教育本班学生,因为他们经常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就看似轰轰烈烈地回答问题,可是这其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实际上他们说的话语该问题没关系,而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所以把这句名言跟学生分享后,不断提醒,要对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才是聪明的。通过这个事例逐渐达到改正“乱回答问题”的目标。
我觉得这三个标准很实在,简单明了。第一个标准“吸引学生”,我很认同,每次我们外出听课时,凡是能吸引在座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的课,都会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
所以,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眼神中可以判断这节课是否成功,当学生的眼神能紧紧围绕你转的时候,学生正听得入神,当大部分同学的眼神是呆滞的,那么作为老师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学校里的主任来巡堂,当是我站在教室的后面,学生都转过身面向我,很有热情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她很惊讶,还以为我在讲故事呢!其实,我当是在讲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把这道题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身临其境,想象后再理解,那么学生会对这些题感到很熟悉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跟学生的眼神沟通、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和对知识的讲解方法是否到位都很重要。也就是说,一节好课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老师的人格魅力、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思维方式的巧妙。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2
这个星期天上午,我在浏览羊城晚报时,无意中看到了一篇题目叫《数学应该这样学》的文章,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一直认为数学比较难学,所以抱着极大的兴趣一囗气读完后,体会很深、启发很大。
作者是一个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以自己亲身的教学体验,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数学应该怎样去学习,才会有比较高的效果。强调必须首先掌握六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课外练习——小结;其次,要学到点子上,要把握要领,攻克重点、难点;第三,做练习,要做有训练价值的习题,少做怪题、难题、垃圾题;最后就是写小结,经常将学习中的难点、易错点、技巧小结出来,是可以将知识由多变少、由难化易的好方法。
读了此文章后受益非浅,让我找到了进入数学王国的一把钥匙,文章让我懂得了只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懂得了选择有效的训练题目,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成为轻轻松松的事;也让我懂得学习数学要认真小结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把各章节的内容及时小结,把做练习或考试时做错的类型进行小结;把相关同类的内容进行合并,对加强记忆是非常有用的。我将按照这个思路、这种学习方法去攻克数学难关,同时也要举一反三,用这种方法去攻破英语和语文,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3
从两岁起,我就开始学习数学,一直到现在,数学伴随着我成长。幼儿园中班时,我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将九九乘法表倒背如流,能快速计算日历中的日期为星期几;二年级时,我学会了计算乘方;三年级时,我知道了圆周率∏,并记住了它的小数点后9位;现在的我在数学学习旅途中养成了好问的习惯:“爸爸,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怎么求?”“球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每一次问问题,爸爸都会帮我解答。我的知识“锦囊”也越积越多:球体积=4/3×∏×半径的三次方;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分数有除法的倒数性质,如11÷7=11/7……现实生活中,我还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一个同学给了我一个玻璃弹珠,我在纸上演算了一会儿,求得这颗弹珠的体积为0。
90432立方厘米。“厉害!”他点头称赞。我还学会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1。
8×℃+32。平时,我将24点和数独作为游戏来玩。我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
我将让“数学之舟”扬帆远航,在数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4
暑假期间,我读了张景中院士所写的书,它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
自从我翻开它的第一页起,便会不断地发现惊喜。有些在数学中的定律,在生活中也能体现出来。作者所说的话,细细想都很有道理,但我就是缺少那种坚持下去的毅力。如果你再往前多想一步,你便会惊奇地发现果真如他所说。读他的书时,我总会半懂半疑惑,但又摸不清他的原因所在。作者就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书中的数学问题,都是一环套一环,这个问题告诉你了一种解法,还要指引你去想另一种,就像剥洋葱,不剥到你见心就不能停下。
我很佩服张景中院士,他在书中讲的不单是数学知识,有很多语言的技巧和故事也包含在内,让我感受到数学的思维多么严谨。就拿这本书的第一章来说吧,《交换和条件》,在数学里的加法交换律,是把这几个数字怎么交换相加都可以。但在语言中许多事情或语序颠倒,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你说小明一边吃水果还一边看着书,那就让人认为他爱学习,就连吃水果时也要看书;但如果把语序颠倒一下,那又截然不同了。小明一边读书还一边吃水果,那说明他读书不认真,三心二意。他说的真的很对,这太有趣了吧。
这本书帮助我学习数学,不仅仅是数学,是由数学把我引向了另外一个世界。让我喜欢上了数学!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5
这本书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有有声有色的图画,每个故事中含有一个数学题,程度有浅有深,在故事的最后,有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和答案。
在这个社会上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非常大的,曾有这样的三句话:数学是建设四化的武器,数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里面的故事简直是多的事,比如说有着这样的一个有趣的故事,驴和马一块驮着粮食,去城市里,驴才走了一会儿,就不肯走了,驴对马说:”马大哥你背的有多重呀?”马就出了给驴的题目,再说驴算出了马驮的有多重,自己算出了自己驮的有多重,在也不叫苦叫累。
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学习是紧张的,更应该是有趣的,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学的轻松,学的有劲,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6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数学书,就是张景中院士写的《帮你学数学》。这本书讲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在每个小故事里都会画几个和故事有关的画,让难理解的数学题都变得有趣了许多。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久,因为若是先有鸡,但鸡又是从蛋里孵出来的,但如果是先有蛋,但又是鸡生的,所以不成立。那么鸡生蛋蛋又孵出鸡,可以追溯到无穷远。也许有人会这么说:“上帝创造人也创造所有生物,所以是先有鸡,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错的,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上帝,每种生物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化出来的。
《帮你学数学》也提到了这个难题,张景中院士认为,鸡是从鸟演化出来的,某些鸟生出来的蛋,因为基因遗传变化发生了改变,而在这些鸟下的蛋孵出来之后的生物就是第一批鸡。
但是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个蛋是指鸡生出的蛋,还是指能孵出鸡的蛋呢?我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思考,终于理解了书上讲的意思。如果这个蛋是指鸡生出的蛋,那么毫无悬念是先有鸡,而这个鸡是一个不叫鸡蛋的蛋,孵出来的,但是如果这个蛋仅仅指能孵出鸡的蛋,那么就是先有“鸡蛋”,但是这个鸡蛋也不是鸡生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只要弄清楚“鸡蛋”到底是指什么,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说,首先要搞清楚在所有鸡蛋组成的集合里,究竟包含了哪些元素?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逻辑和集合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真是不可思议!这么一个大难题,竟被张景中院士推理了出来,从一个关于物种变化的科学题变成了一道逻辑思维题!是不是很有趣呢?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7
让数学变得容易些,首先教师自己要充分去备课,把“人为的拔高”降低一点,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其次还要不断地整合教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我们常说,作教师的不仅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还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是对孩子一生成长最重要的责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是一个极普遍的心理现象,习惯是达到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吴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而且用自己的好习惯来影响学生。我特别欣赏吴老师对学生学会倾听习惯的培养,她在这里做到五点:第一、先让学生听懂。在课堂上多追问:“你听懂了吗?”第二、要求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第三、教师讲话不要啰嗦和重复。第四、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学生。第五、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应带头做到。反观自己的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学生学会倾听方面,自己其实也很重视培养,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8
读完这本书,我认识到了人身上也有“尺子”,生活中最常用的是“拃”,“拃”就是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生活中用“拃”可以量桌子、量衣服、量物体的长度……假如你一拃有9厘米,量桌子长度有5拃,那么一张桌子的长度就是45厘米。
除了拃之外,人身上的“尺子”还有很多,比如:身高、脚步的长度……这些“尺子”各有各的用处,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很方便。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9
华应龙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富有激情,也富有创意与个性。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全面展示了华应龙数学课堂的风采。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最近,有幸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华老师幽默生动的语言所吸引,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他的学生太幸福了,在他的课堂上不用担心学不好,只怕学不够,学生学的仿佛停不下来了。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这样的教学让我感受颇深。 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节经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每节案例都配有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自从教小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更好的答案。一、做好课前慎思。华老师的每一节课,课前都做了充分的研读和精心的思考准备。不光要研读教材,还要研读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反应。华老师说:“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今后学习的重点,我要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 二、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有人说数学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去学习数学。数学老师的一个重要功夫就是能够把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华老师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上创设了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不仅学得不累,而且兴趣盎然。华老师引入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入有趣的情境中。而当有的学生说想玩第3个滑梯时,引来一阵笑声。从这笑声中可以想到学生可能悟到了什么,并且马上对后面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以上就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心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像华老师那样,充满激情和热情,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0
《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展示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数学课堂实录和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以及很多专家对各节课的评析。读这本书为我今后的数学教学作了非常好的指导。
书中每节课的实录及华老师对课的思考,总是那么独特,有丰富而深层的意蕴。每节课都是生动有趣的,是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各位专家的评析深刻而富有启发,因此也对自己的数学课有了更深的思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与动力,华老师的课堂融入了趣味性,有惊喜,有探索,有思维的碰撞,如书中的第2节实录:“千金难买回头看”—“多位数减法练习课”。在我们印象中,数学练习课总是重复操作,枯燥的,而华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艺术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首先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小明参加夏令营活动,要带一个密码箱,可是由“万一把密码忘了,可怎么办?设计什么密码好?”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都跃跃欲试,教学开始就以趣味性展开。接下来巧妙设计,巧设圈套,根据游戏规则,学生自己出题自己算,无论出什么题,只要计算正确,都只有一个归宿“495”,“数字黑洞”的神奇,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整节课是充满惊喜,探究的,孩子沉浸在数学的神奇美好之中。“数学是符号的乐园”“一切皆有可能”“好玩的数学”每一节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充满惊喜,学到新知识。
由此想到自己三年级刚刚教学过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课,多以学生练习为主,不免枯燥。学生自主练习,一题题汇报,感觉孩子掌握很好,可是学生兴致不高,课堂缺少生动有趣。现在读过书回想,练习时如果能把趣味性融进去,精心的设计,像利用有趣的乘法,乘数是5、9等来设计练习,运用孩子喜欢的设计密码,走迷宫,闯关,夺旗等活动,我想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是不是也会给孩子一堂难忘的数学课?
读完华老师这本书,是兴奋的、惊喜的、难忘的,会再详细读读的,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我怎么没想到”。正如华老师所说:“对于一节课,我们没有好好思考过,那么根本不会有什么新东西呈现出来的。”我会继续学习,好好思考,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好好想,敢于想,坚持想,把想到的记录下来。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期待自己能给孩子带去生动有趣的数学课。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1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2
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拜读了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着。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一、精彩的课堂语言魅力
教师的评价语言空乏、干瘪是当前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评价的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巧用错题
知识,不再是华老师教学的唯一。在书中使我们看到,华老师的课堂决不刻意让学生只是掌握某个知识点,形成某种技能,而是重在活动,重在体验,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另外,华老师处理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方法引发了我的深思。错误,在华老师看来成了教学的最可贵资源。以前我总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好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好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我想上一节课,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还与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如果课前老师对学生会犯什么错误自己都没有认真去预设过,课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课堂中典型错误没让它暴露出来的话,那反而是遗憾的。一节课是否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看老师有没有把学生中的错误发掘好了,最后又是否成功地将学生讲会了。因此,好课的背后不仅融入了老师的精心设计教案,还要有充分的预设,只有预设了,才有可能享受课堂上那些精彩的生成。否则,可能一些生成性资源就这样跟大家擦肩而过了。
在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地方。看似再自然不过的导入或是布满了重重“陷阱”的教学过程,都是出自华老师的“精心设计”。从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字里行间都使我如同在接受专家的指导一样,受益颇深。
三、独特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 我印象最深的是 “角的度量”这节课。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读书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通的方式,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在读书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今后,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快乐课堂,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3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后感虽然写完了,但《我就是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4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名叫《我这样教数学》,作者华应龙。华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第一次有幸听华老师的课,是我在准备“角的认识”这一节教研课时在网上无意中听到的,当时这位老师的独特风格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可能会问,像他这样的特级教师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思路和创意,有各种独特而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和上课风格,还有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学生成的课堂应变能力。读了这本书,或许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这本书引用了12个比较经典的课例,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学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内容相当丰富。特别可贵的是他将课前的思考准备设计,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解决的过程详尽地、无私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能重新经历华老师的备课过程,更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养分。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几点思考:
一、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华应龙对数学教学的大胆创新,与他的深层思考分不开。他始终在想:数学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得死气沉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只有用数学的眼光才能看到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的导入环节,华老师出示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情境,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让学生在变化中感受角的大小的作用。
我的实践:认识长方体中,切萝卜认识面、棱、顶点 的概念。
如何使数学联系生活,变“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呢?也许多想一想,就能引领孩子走进数学,使学数学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二、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这是华应龙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
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传统的教材和教法都是从“分东西”引入1/2的,不是分苹果,就是分梨子,教学就这样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能不能有新的导入呢?经过一个晚上的苦苦思索,华老师创设了“大头儿子量沙发”的全新情境。
“看连环画听故事”
老师: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听个有关大头儿子的故事吧!
旁白:天热了,小头爸爸到商场买凉席。到了卖凉席垫的柜台,他遇到麻烦了他发现自己忘了量床的长了……于是给他的大头儿子打电话,让大头儿子找把尺子量一量床有多长
旁白:大头儿子在家里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一把尺子,怎么办呢?(停3—5秒)突然他想到了爸爸的领带都是一样长的呀。
旁白:大头儿子拿来一根爸爸的领带。他用领带一量,嘿!巧啦,床正好是两个领带长。
大头儿子:爸爸,床是两个领带长。
旁白:大头儿子再用这根领带去量沙发。唉,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大头儿子把领带对折来量。唉,沙发又比对折后的长一些。大头儿子再想办法,他将领带对折再对折。一量,巧啦,沙发正好有3个这么长。可是,他该怎样和爸爸说呢?
接下去华老师就抛出“你有办法表示出这样4份中的3份吗?”这样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这样有趣的情景把每一个孩子带入课堂,并去创造3/4这个分数,无须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也无须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学生就记住了,引用一些老师的话就是“因为他们参与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华老师在备“角的度量”时,经过思考、刷新解决了好多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
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导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5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是语文老师或者谁的专属任务,数学组的老师们也一直倡导多读书,多专研,多学习,“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要无愧于自己,就一定会成长为优秀教师。
现实工作中,每天都是忙碌的,慨叹没有时间,去学习,去专研,去教学……直到今年的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教研会议上,李校长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李校长说:时间总会有的,只要你想学。看看华应龙老师的书吧。华应龙是谁?我一脸茫然,立即去网上查询,原来华应龙是一为非常有名的数学教师,教学专家,他也是从一个普通老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无独有偶,今年四月份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和美课堂”数学教学研讨会济南站,而在那里真正的听到了华老师的现场教学,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读他的著作也便是必然之事,首先选择了这本《我是这样教数学的》。
华应龙老师是一个勤于思考,用心琢磨,好于学习,脑子里全是教学故事和精彩篇章。之所以这样说,是我看完真本书的深切体会。所以我想作为一名好老师,就要智慧的教,用心的专!而要做到这两条,关键有很丰富的知识,那就需要多思考,勤学习。
从整本书来看给我的感觉就是华老师勤奋好学。找到俗语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意蕴。我认为最成功的就是他把学生真正推到教学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像呼吸一样自由。”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
特别是华老师在讲中括号时,那种机智,那种欲擒故众,那种从容不迫,一点一点引导学生,中括号的作用、使用。“中括号”这节课,华老师讲的绘声绘色,充分运用身边的点滴,每个环节都是引人入胜。一般老师会简单的传授,十分钟就解决“中括号”的相关知识。而华老师认为,这样就不能很好的解决相关知识的传递,不能到到让学生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掌握中括号算是的运算顺序,准确、规范计算有关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的教学目标。
这本书展示了华老师的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课堂教学实录、课前慎思、课后反思与专家评价。每一节课,就好比是一场精彩的电影。还是那句话,智慧的教,用心的专!
教学路还很长,“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想,只要坚持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向学生所想,不断的让学生学会思考,就一定会有收获!
朋友们,这些就是《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范文合集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