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将芭蕾舞和京剧、民族舞、皮影戏等东西方舞台艺术形式和元素相结合,讲述旧社会传统家庭中女子的爱情悲剧,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该剧自2001年完成创作以来,先后在中外数十座城市演出逾500场,成为一部在国际舞台颇具影响力的中国芭蕾作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欢迎大家阅读!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1
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说给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说来惭愧,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或许正是因为初见,才会让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则可能会麻木。
现在有很多关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已经形成的观点,在写文章之前,自己也看了一下,点评的都很好,但是我认为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从一个院子里的争斗联想到现在的一些现象。
从颂莲嫁到陈家说起。
颂莲本来是一个大学生(虽然没有读完大学),父亲死了,家道中落,于是就嫁给了陈家作四太太。正常来看,一位上了大学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为人家当小老婆,估计她从来没有想过。可是没办法,纵然脑子不这样想,肚子不答应。于是也就嫁了。可是到了陈家以后,她也就慢慢的变了。可以这样理解:本来她就是有点矛盾的,或许不坚定。
现在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而作为大学生乃至社会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的严峻,于是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
所谓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就是女大学生不再去刻意找工作,或者是一边找工作一边找老公,反正就是表现的特别地想要傍大款,现在舆论一片哗然。但是现在似乎是社会上的赞成的人很多,据说有四分之一。还说这个比例是很高的。社会上几乎成为潮流。
所谓潮流,基本就是社会上的一些人造势;所谓造势,就是社会上的人一些人提出观点,然后就是一些社会上的臭味相投的人利用现在发达的传媒来响应。
仔细分析,这是一个不算潮流的潮流,四分之一,天下一半是女人(男女失衡现象暂且不考虑。在这么大的潮流中也不必考虑),然后一半的人懂得利用媒体,不就是四分之一了。虽然这个估算不太精确或者说是太不精确,但是足以说明问题。
寄嫁现象的出现,肯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比如说,就是有一个或者几个成功的案例。那些贪慕虚荣的女人成功了而且四处炫耀,这个就是起因。于是就有各种心思的人从中发现一点自己的想法,终于把这个变成了自己的终南捷径,成了某些人的终南捷径,乃至要成为很多人的终南捷径。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会带动相关问题的出现,比如诈骗,现在很多女的为了找到无价郎君,轻信一些网上的中介,结果被人骗去很多的中介费,如果是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骗了,失身就更正常了,可悲呀。
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无奈啊无奈,不在无奈中改善,就在无奈中变坏。想起电影中的台词:“女人不就那回事”。别人可以看不起自己,人可不能自轻自贱呀。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事业进行了那么长的时间,怎么就不见起色呢?想起《悲惨世界》里的“如果这个世界还存在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就不得不说这仍是一个悲惨世界”。
哎,生存问题是第一问题!
虚伪地活着
在电影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二太太的虚伪。其实,那里的人哪一个不虚伪呢?电影里面有这样一句:演戏演得好,骗人;演戏演得不好,骗自己。
什么样算虚伪?算演戏?应该说要看假到什么程度,什么境界了。现代心理学认为:如果不界定什么程度算虚伪,那么就可能会误以为每一个人都是虚伪的。可以想一下,我们在自己家里跟人前的表现是不太一样的。
怎么才能被我们称为虚伪。我认为最主要的区分点就是动机,也就是说是为了害人还是单纯娱乐而演戏。如果是为了娱乐,或者说是一种艺术,演得越好我们就越应该赞赏、认可;可是如果是为了害人,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防了,而且会让我们很紧张,万一人家表演水平高,自己岂不是被害了。
动机是主要的区分点,但不是唯一的。(要是唯一的,说主要干什么)另外一点就是:假的很吗?或者是不真诚,或者是假大空。比如说到老师家里玩,肯定得守规矩了,到中午了,老师说:“来,吃点饭。”“我吃过了”“中午饭都吃过了?”“嗯”。其实呢,饿得很,这就是不太真诚了(不排除是太腼腆,害羞),把老师当外人。
哎,演戏也不容易!
勾心斗角
在院子里要想生存,就得勾心斗角。同学们看了之后,都说这样活着多累呀。中国人是很擅长勾心斗角的,比如我们智慧的结晶《三十六计》。纵观历史,基本上都蚀心斗角。明代的冯梦龙专门整理了《智囊》,就像一个搞笑Flash的对白。“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骗人”。中国长期的文化,怎么害人,怎么防止被害是占了很大的篇幅的。李宗吾的《厚黑学》基本上就是教人脸皮要厚,心要黑,这样的话,在我国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不过做人不能这样呀。《增广贤文》里面说:莫信直中直,需放人不仁。倒是不错的态度。
勾心斗角在很多时候也是需要的,那就是维护正义。既然是维护正义,就得换个词了,叫斗智斗勇。其实包青天就是典型代表,坏人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惩罚的,很多时候只有比坏人更“奸诈”,才能有资格做好人,一个头脑简单的人要想惩恶扬善,是很危险的。很有可能是把自己折进去。想起钱钟书的话:是的,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写在人生边上》)
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斗气很误人
不管怎么说,颂莲还是跟其他的姨太太不一样的,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嘛。她没有其他的姨太太心狠手辣,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斗气。她对雁儿可能只是为了出一下她假装怀孕被拆穿的气,也并没有想着要把人害死。
因为斗气产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比如说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中的龙小虾硬是把徐朗和出租车司机给气得跟她飙车,结果被交警抓到。可能有人会问:这是电影,找点现实的。先不说电影这样的艺术品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应,找就找呗:我们当地两个高中生打架,一个孩子处于下风,就说:“有本事你把老子打死,打不死找人弄死你!有本事你打呀,这是砖头,砸!朝这(指脑袋)砸!”(这些话是后来同学回忆的),结果那孩子真的一砖头砸了下去,砸了个脑震荡。年轻人火气旺,万万不可随意就与别人斗气。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激将法屡试不爽的原因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2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以影片为前提创作的舞剧作品。舞剧所爆发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
一、中国文化元素突出舞剧的中国味道
(一)旗袍融入西方芭蕾
旗袍,我国传统服饰,后经改良,在民国时期大放异彩,至今影响力犹在,遍及世界。其着重体现东方文明的气度美,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设计师卡布伦对舞蹈演员的服饰进行修改后,旗袍不仅保留了原始的韵味,而且与舞蹈演员的表演动作密切配合。女主角的服饰较群舞演员的服饰更鲜艳,但属同一色系,在保持色度和谐的基础上突出主演,呈现出既淡雅又不失精致的效果。薄纱的使用完美凸显了舞者优美的腿部线条。中国旗袍与芭蕾舞相互融合,再加上辅助道具,舞者旗袍披身立于方寸之间,更能释放女性高挑、妩媚的韵味。
(二)体现中国文化的道具融入西方芭蕾
1.花轿
花轿作为中国传统婚娶道具,本应是喜庆与幸福的象征,但是,舞剧中女主角的花轿却成为了封建社会束缚的枷锁。虽然“颂莲”拼命抗争,但最终还是被禁锢在由家丁从四个方向建造的花轿之中。其悲伤与无奈在这一情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也能感同身受。这段舞表示封建社会腐朽且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主角沦陷其中。
2.灯笼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使用的红灯笼不仅是举足轻重的舞台道具,也是促进情节发展和暗示结局的重要推手。舞剧伊始,就使用四十四只灯笼作为背景,渲染了氛围,灯笼群舞加上凄凉幽咽的背景音乐,烘托出舞剧的悲剧氛围。舞剧画面色彩对比极其强烈,大规模强化黑白两色的反差,添加各类鲜艳色彩,使其和谐,并使用各种鲜艳颜色作为陪衬,给观众以震撼的感官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添加,将该舞剧推上了新的艺术层次。
3.麻将
为达雅俗共赏以及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中国的又一“国粹”麻将也被搬上了舞台。府内诸人以麻将为主要娱乐方式,表现其腐朽的生活,舞剧中的“麻将舞”将府内诸人尔虞我诈的细节生动地演绎出来。舞台上展现的麻将的响声加上舞者的表演,使视觉与听觉达到高度统一,很自然地把中国的麻将和西方现代芭蕾融合起来。
花轿、灯笼、麻将等道具不仅细化了人物形象,使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直接推动艺术作品到达新的层次。
(三)中国民间建筑艺术融入西方芭蕾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显而易见,建筑自身要求将思维的构造及表达与艺术底蕴紧密联系。作为无声的艺术——建筑,表现形式为线条的和谐与构造的精巧,在细微之处传达文化底蕴与设计师的审美。
1.重叠式园门
所谓“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筑山、叠石、理水等)、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作为中国又一艺术瑰宝——园林艺术,判断其优秀与否的标准是建筑美和自然美是否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观看戏剧时,导演将京剧中的“重叠式园门”搬上舞台。重叠式园门取材于中国江南地区园林的拱门,目的其一是“框景”,其二就是将园内的景色做出分割,体现景色的层次感。在舞剧中通过使用“重叠式园门”,表现京剧演员在台上唱着戏,众人在台下观赏,当园门关闭时,给人营造女主角私下与人相会的画面感。再加上灯光的修饰,把主舞台完美地分离开来,一个舞台分为两个独立的场景,一为京剧演员在唱戏走台,二为“颂莲”与梨园武生私下幽会,时空均得到合理的调剂。将园林艺术中的优秀元素运用于舞剧中,实现场景的转换和故事发展线索的铺设,实在是巧妙。
2.戏台
芭蕾与京剧这两种艺术形式有一个很大的相似之处——强烈的舞台感。京剧舞台作为舞台布景完整地再现于芭蕾舞台,设置了两个场景,使传统的京剧与芭蕾在同一舞台上得到同时的展现。将京剧戏台中的道具:桌椅、旗帜、马鞭等都做了完整的呈现,而非以往仅仅借用人物。戏台的完整重现,为舞蹈表演提供了社会背景,渲染了气氛,舞蹈演员所要流露的情感得到真实与流畅的展现,也为观众的遐想提供了源泉。
《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文艺创造与思想深度方面的价值显而易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方面,对现代芭蕾舞剧中国化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舞剧中运用中国文化元素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增强了芭蕾舞剧的视听觉冲击力
该剧为人们展现的是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压迫以及人们对爱情的执着,中国特色非常鲜明。编导以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立足点,将各类文化元素汇聚其中,赋予了西方芭蕾舞崭新的中国文化活力,在舞台艺术、音乐手法、舞蹈形式等方面的突破以及对视觉和听觉效果的精确把握,都在观众的头脑中再次定义芭蕾舞剧。
1.增强了芭蕾舞剧的听觉冲击力
该舞剧作曲家陈其钢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不同音乐元素进行拼接,也不是简单地使用技巧,而是将传统戏曲、民间小调等音乐元素糅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为了配合剧情发展,将算盘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为舞剧的音乐表现增添了新的活力。此外,为突出舞剧的氛围,根据不同情节,为其搭配不同情感色彩的背景音乐,优美的双人舞音乐、唢呐独奏以及京剧青衣的吊嗓等元素都融入其中,从听觉方面使观众的情绪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变化。各种交杂的音乐元素看似纷繁复杂,但其均有内在逻辑,和谐自然,浑然一体。
2.增强了芭蕾舞剧的视觉冲击力
开场四十四只红灯笼不但与舞剧名相呼应,更重要的是红灯笼作为一种象征,在传统文化中是喜庆的元素,暗示舞剧的开头会有喜事。而多层落地可活动的隔扇门的多次使用使场景的转换便捷又自然。多种经典中国文化元素的巧妙加入,使芭蕾舞的美学要求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此外,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推动了芭蕾舞剧的中国化。
第一,艺术手法巧妙。舞剧在坚持芭蕾舞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中国文化元素,剧中第二幕展现的是老爷的太太们观看京剧。传统的芭蕾舞剧中如果出现京剧类表演内容,均由芭蕾演员进行意象性的表演,而该剧则大胆创新,使用专业京剧演员进行表演,增强了剧情的真实性。
第二,舞蹈表现形式多样。该舞剧舞蹈采用多种方式表现,最为经典的“麻将舞”以其特立独行的表现形式将麻将这一“国粹”搬上舞台,通过舞蹈动作展现人物打麻将的动作与神态,从视觉上刻画了富庶封建家庭的陈腐生活状态。该舞剧中,展现“迎亲”一幕时,舞者借用安徽凤阳花鼓灯中的“摆扇”“自由步”“拔泥步”等经典动作突出“迎亲”时欢快的现场氛围。借助灯笼编排的各类角色演绎的舞蹈均别出心裁,艺术价值很高。
第三,服饰设计精美。历史悠久且经过改良发扬光大的旗袍,极能体现中国女子的风韵与气质。精美的裁剪,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寓于其中,将东方女子娴静温柔的韵味和舞蹈演员的灵动与柔美融为一体。该舞剧为再现故事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将改良后的旗袍作为舞者的演出服饰,它非但没有束缚演员表现力的彰显,反而将芭蕾舞者的气韵完美地表现出来,展现的已不仅仅是舞蹈演员本身,更是两种文化在舞台上的跳跃和交流。
(二)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展现了东西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汲取东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中国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芭蕾舞是西方传统舞蹈文化的典型代表,该舞剧为两种文化的交融开辟了新的路径。该舞剧为观众呈现的是两种文化通过“扬己之长、补它之短”而达到的艺术高度,将中西文化巧妙地合二为一,达到震人心魄的效果。在这部芭蕾舞剧中,有凄切悲鸣的京剧元素、绚烂多姿的表现手法、高度创新的舞台美术,导演张艺谋将他在影视创作中炉火纯青的叙事手法与舞台艺术相结合,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张力与感染力,使舞剧实现了巨大创新。中国文化元素与芭蕾舞蹈的高层次结合,将芭蕾艺术的光环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该舞剧故事结构完整严谨,人物展示细致而生动。舞剧将东西方这两种差异极大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演呈现出来,提升了舞剧的可观性。舞剧中使用大量中国文化元素,使舞剧在保留芭蕾舞蹈本身的优美特质时,也将博大的中华文化寓于其中,这也是我国文化对外宣传的新方式。
注释: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87 页。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3
这部电影像是更精简明了,更压抑,更现实直白的甄嬛传,应该说甄嬛传是更戏剧,娱乐,轻松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封建社会吃人,特别是吃女人的本质,在陈家大院里被浓缩又具有代表的体现了出来。
颂莲从一开始的不甘不愿,穿着学生装提着箱子自己走到陈家,也不愿坐陈家安排的轿撵,就能感觉到这一定是学习过一些更现代文化,思想有些懵懂觉醒的女孩。果然她留过洋,但却因为家境没落,只读了半年。这半年虽然给了她一些启蒙,却又难以掀开千百年来所谓“规矩”的顽石。传统,规矩,这些词也在电影中被反复提起。
但就像是她半年的大学经历不足以颠覆传统认知对颂莲的影响,颂莲在封建家族中也逐渐被影响,开始为了点灯,为了锤脚,为了这大院中被男性赋予的一点点特权而开始算计争宠。
算计别人,又被其他姨太太算计,被身边的丫鬟雁儿算计。
最后为了报复,抖出了雁儿的秘密,导致雁儿在冰天雪地里跪了一天一夜最后不治身亡。
雁儿的死让颂莲已经隐隐觉得不对,生日时醉酒,又无意将三太太私会意中人的事说了出去,害死了三太太。
颂莲终于觉得不对,也不该这样,但结局并不像甄嬛传那样解气。在这样时代,这个大院里,觉醒的思想和沉重的“规矩”不断碰撞,我在想,结局颂莲不是自戕就是疯了。结局是颂莲自己日日点起院里的灯笼,在困兽笼一样的院子里徘徊踱步,她疯了吗,她或许是想飞出去却找不到钥匙。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4
摘要:随着现代文化艺术改革和创新的不断深入,舞蹈剧的艺术形式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艺术家在芭蕾舞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探索舞蹈剧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成功表现在舞蹈剧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我国舞蹈剧创造了跨时代的艺术典范,也为我国带来了新型的舞蹈艺术形式。本文从基层群文工作者的角度入手,对于《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中出现的各种舞蹈及其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其内容结构认识,以求对该舞剧的深入理解与研究。
关键词:舞剧;《大红灯笼高挂》;观后感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根据小说《妻妾成群》于2003年加以创作并得以成功演出。在北京、巴黎等国内外舞台上的演绎更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有幸在西安观看到这场演出,通过学习以后能更好的在群文工作中开展活动,在学习和工作中感受更大的乐趣。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融合了中国戏曲和西方芭蕾舞的两种风格来演绎旧中国社会封建主义的主题。以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作为剧本创作的主要内容,用芭蕾诠释中国戏曲的东方魅力,将京剧艺术置于芭蕾舞台上。这一概念在主要内容的表达上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和创新。舞剧的结构作为构成整个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框架,是作品内容外化的载体。基于这一角度对《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的内容入手对其剧目结构进行了分析,力求能够从对其表现内容与其中所传递的情感中,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密、严谨的创作手法。
一、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要内容
这部舞剧的内容主要截取了张艺谋导演在电影故事方面的片段,运用了电影拍摄的专业知识,此外将舞剧情节进行了曲折性的特别强调剧情复杂和逻辑性强,由此看出在描述故事和故事内容的编排上别出心裁。其主要剧情是刚考上学的颂莲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梦想的憧憬却不得不在她贪图富贵的母亲的威逼利诱下,嫁入陈家当了陈家大院的四姨太。而“大红灯笼”则是大院里一项给各位姨太制订的“规矩”,即每个夜晚各位姨太需要站在各自房门面前迎接陈家老爷的“临幸”,如果被老爷挑中就会由下人为姨太送来“大红灯笼”。
气质脱俗,出落大方的颂莲由于是新晋的姨太,因此犹得大老爷的恩宠,起初一直是得到最多“大红灯笼”的姨太,也引起了另外三位姨太太的嫉妒,二姨太对其进行旁敲侧击,暗地讽刺,在对于二姨太的设计下,更是用计一直保持着在老爷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后来又被二姨太设计拆穿,不及而终。武生作为颂莲的情人,也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张艺谋先前暗示的那样,他改编了电影“红灯笼”的情节,极大地简化了人物之間的关系,只留下了故事中的老爷和他的三位老婆。该剧幕表演中的每个场景都包含一个相当曲折的情节,也都可以看到张艺谋对故事的丰富描述和想像。
由此可以看出,本剧在对于内容的编排上,既满足了观众对于文艺的情感需求,又从生活中最熟悉的角色入手,将三位姨太内心勾心斗角以及对于陈家老爷的工于心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下,舞剧的结构主要是按照时间发展或是人物心理、意识流等顺序过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的结构分析上,发现导演在这部舞剧的结构编排上运用了多样性结构,规避了以往传统的、单一的剧目的结构方式,使得这部舞剧更具有可观性。
整个《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分为四个部分,即:
第一幕“颂莲被迫成亲”
第二幕“颂莲偷会武生”
第三幕“俩人偷会被抓”
尾声部分表现俩人被处死的场景
因此其结构特点是在以事件序列为结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各幕的发展结合整个舞剧的心理变化,以直观的结构手段,故事情节的巧妙发展,运用了富有的创作力表演形式。在结构上创造出强烈的艺术对比,达到内容和结构之间完美,和谐、统一的要求,增强了观众审美的多样性方向。
此外,在该剧的动作设计以及舞美安排上,更是别出心裁。《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内容结构突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西方传统芭蕾舞的融合。这也对舞剧的创作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戏曲艺术中存在的行动节奏必须以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原则为基础,融合两种不同风格和节奏的艺术风格。在动作技巧的设计中运用中国舞蹈元素,保留了古典芭蕾舞的特点。导演利用空间蒙太奇技术和视觉心理暗示使舞蹈剧摆脱了舞台的局限,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各种道具也起到了装饰作用;空间布局的设置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而且也是促进情节发展的手段。舞剧借鉴的是张艺谋对电影的叙事方法,在叙事结构中的处理和帮助,被运用到舞剧中作为舞剧叙事的应用。让整个舞台有很多场景和很多情节让观众了解关键内容的故事,对情节更是进一步的推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叙事结构的整体处理上借鉴了电影的技巧,使内容生动,明晰。通过多种结构的融合放大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凭借张艺谋导演对舞蹈叙事思想的独特见解,进一步改善了舞剧的整体结构使得该舞剧被公众广泛理解与接受。同时,在如今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在舞剧的分析中以及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进一步坚持本土文化和中国的元素。从这部舞蹈剧中,我们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元素与芭蕾舞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而且为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空间与艺术形式。
此外,对于作品中的内容结构和创造性作用的解读,着力体现的是对艺术结构、叙事、语言、人物形象以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视觉体验。根据对我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体验以及个人特有的审美期待对作品进行积极诠释与解读,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和艺术成就,更成为整个艺术活动过程的主动创造,而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审美观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应引起舞蹈艺术家以及创作者的关注,成为他们创作活动中的自觉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及其与观众的密切交流与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赵铁春.舞蹈鉴赏[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子霞.中国舞剧队[J].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
[4]刘青弋.中国现代舞作品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陈铭.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与特性[J].希望月报,2007.
[6]聂玉成.大型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J].剧影月报,2007.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5
在选修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我已经看过一遍,但是在上过舞蹈鉴赏这门课后,我对其有了新的看法。,首先,芭蕾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即使不特别熟悉这一艺术样式的观众,也知道它是“足尖上的舞蹈”,知道它那挺拔、修长的“Arabesque”,知道它那“天鹅般”静穆与典雅的舞风。事实上,“形式感”很强的芭蕾,积淀的是包括基督精神、哥特式审美和绅士风度等在内的西方文化精神。根据文化传播学的原理,某一文化形态在播迁异域后,反倒比其原生地的母体更固守形态的原发性和纯粹性。,尽管芭蕾的形式在中国大众的接受境遇中已与原有的文化精神相剥离,但要在这种抽象的几何形态中注入中国文化精神也并非易事。更何况“大红灯笼”所面对的是《妻妾成群》这样的文化旧俗和社会陋习。用业内的眼光来看,作为舞剧艺术的“芭蕾”,其“形式感”更在于不可缺少男、女首席舞者的“双人舞”,更在于组成“双人舞”的男、女首席舞者应是舞剧基本冲突中“善”的一方,更在于“善”在舞剧冲突中的毁灭不仅能引起对个体人性的悲悯,而且能引发对社会陋习的控诉。,《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是改编自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的,而张艺谋的电影又是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由张艺谋把名字改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可见他这部电影更注重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内涵。张艺谋只是将《妻妾成群》隐喻在大红灯笼下,镜头下的仍然是老爷的寻花问柳和妻妾们的争风吃醋。但是作为舞剧,老爷已经不再是主角。这是因为芭蕾舞剧有男首席一般具有体态语言的美学规范,而老爷却是歹毒和狠琐。所以大红灯笼将男首席定位与三太太偷情的戏班武生,三太太也就成了女首席。于是,芭蕾舞剧大红灯笼的叙事主线就成了三太太和其情人——戏班武生的四段双人舞。,
在选修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我已经看过一遍,但是在上过舞蹈鉴赏这门课后,我对其有了新的看法。
首先,芭蕾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即使不特别熟悉这一艺术样式的观众,也知道它是“足尖上的舞蹈”,知道它那挺拔、修长的“Arabesque”,知道它那“天鹅般”静穆与典雅的舞风。事实上,“形式感”很强的芭蕾,积淀的是包括基督精神、哥特式审美和绅士风度等在内的西方文化精神。根据文化传播学的原理,某一文化形态在播迁异域后,反倒比其原生地的母体更固守形态的原发性和纯粹性。
尽管芭蕾的形式在中国大众的接受境遇中已与原有的文化精神相剥离,但要在这种抽象的几何形态中注入中国文化精神也并非易事。更何况“大红灯笼”所面对的是《妻妾成群》这样的文化旧俗和社会陋习。用业内的眼光来看,作为舞剧艺术的“芭蕾”,其“形式感”更在于不可缺少男、女首席舞者的“双人舞”,更在于组成“双人舞”的男、女首席舞者应是舞剧基本冲突中“善”的一方,更在于“善”在舞剧冲突中的毁灭不仅能引起对个体人性的悲悯,而且能引发对社会陋习的控诉。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是改编自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的,而张艺谋的电影又是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由张艺谋把名字改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可见他这部电影更注重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内涵。张艺谋只是将《妻妾成群》隐喻在大红灯笼下,镜头下的仍然是老爷的寻花问柳和妻妾们的争风吃醋。但是作为舞剧,老爷已经不再是主角。这是因为芭蕾舞剧有男首席一般具有体态语言的美学规范,而老爷却是歹毒和狠琐。所以大红灯笼将男首席定位与三太太偷情的戏班武生,三太太也就成了女首席。于是,芭蕾舞剧大红灯笼的叙事主线就成了三太太和其情人——戏班武生的四段双人舞。
在我看来,舞剧的叙述特性首先体现为按男、女首席舞者的命运来设定情节,尽管“大红灯笼”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原著情节的构成框架,但原著的情节框架已拉开成背景,原著的主题也由于焦点人物的转换而得以升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护叙述特性的卿下,二太太从告密以邀宠到点灯而遭难的线索难免给人以枝蔓横生之感。
我认为芭蕾舞剧大红灯笼不是以讲清故事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为目的的,而是为了体现出舞剧本体的体态表现上。所以必须依据芭蕾舞剧本身来结构戏剧性格并展开戏剧冲突。经过修改的“大红灯笼”在强化芭蕾本体的“体态语言”上有长足的进展:一是围绕着男、女首席舞者的命运揭示,气酬浏国段双人舞建构了舞剧的结构骨架;二是将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呈现,渗透在琶蕾艺术的舞步与舞径之中;三是尽可能把日常生活动态的舞台再现,纳入芭蕾艺术“体态语言”的审美范式之中……尽管舞剧中还存在“为芭蕾而芭蕾”的舞段展示,存在以“镜头语言”替代“体态语言”的状况,但“大红灯笼”在“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舞蹈形式表现上有了较大的跨越。
在这部舞剧登台以后,有许多人对张艺谋不懂舞剧对其进行抨击,但是张艺谋却运用镜头语言来统领体态语言,他试图用镜头来挖掘视觉形式和感觉意味。这样的镜头让不懂舞剧的张艺谋反而更能表现出舞剧的韵味。我认为张艺谋对《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个人是相当赞成的,他将芭蕾和中国元素的融合是一大亮点。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6
苏童的《妻妾成群》读了好几遍,也一次又一次地听说《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名字,但是始终没有看,担心会失望。一个故事,凡是在文字和影像两种形式上进行转换,一向很容易叫人失望。
电影与小说存在较大差别,故事背景从江南水乡迁至西北内陆,少了濡湿的气息,多了北方的干冷,情感表达更为直白激烈,戏剧效果也更为明显。
点灯,吹灯,锤脚,泛着冷光的蓝瓦,层层叠叠的屋檐,不露天空的高墙,即使是没有对白,甚至没有人物,却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的镜头,也能令人感受到其背后的情感。
【色】
影片没有选择原著陈佐千老爷的大花园,于是没有绵绵的潮湿的雨,没有花和树,没有知更鸟,随着颂莲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进的是青砖灰瓦的山西大院,四周都是高墙,镜头里始终见不到大片的天空,只在高墙之上,镜头的最边缘露出阴暗的一段来。影片也有更多的镜头展现院子的全貌,四方的,合拢的,是一座囚笼,有形无形中给人以逼咎和压迫之感。影片中大院全景镜头下,女人瘦弱的身影化作一点,竟是如此渺小与无力,于是,给人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踏过了封建家族高高的门槛,观众就和颂莲一样,再也出不去了,囚禁在冷色的砖瓦夹缝里,被锁在这阴森的深宅大院,即使踏上这座院子的最高处,也始终越不过那道院墙。
与冷色的院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电影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红灯笼。屋檐下,桌旁,床上的天花板,红灯笼把屋子里照得亮堂堂的,那么喜庆。一盏盏的红灯笼,在大院的屋檐下堂堂正正地照耀着,散发着一团团热烈的光,增强了仪式感。这座大院需要红灯笼,夜晚才看上去没有那么可怕,然而,红灯笼高高挂起的时候,在全景的镜头中,深蓝的院落背景衬着正统的红色,却显得更加鬼魅了。
实在很难想象,一个封建家族的老爷采用皇帝对后宫三千佳丽的类似“翻牌子”的规则。甚至,这套规则还包含了点灯,锤脚,点菜等一系列具体规则。可以说,影片以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手法,将封建社会的风貌投射在陈家大院上。
红灯笼是这座封建大院的制度的象征之一。
颂莲在第一天入陈府的时候,为“点灯”的规矩而深感不习惯,窝在被子里说,“把灯关了”。后来,却也成为这深宅大院中为“大红灯笼”的明争暗斗的女人们之中的一个。想要在这座深锁的大院立足,就需要那盏明亮的火,那是束缚,也是渴望,是在这种被他人所操控的规则下的一种生存法则。
作为大院最底层的女人,雁儿的屋子里的红灯笼就是她赤的渴望。满屋子都被映得通红,红光照在人脸上,却更显现人脸色的苍白。与太太们被点灯的权利相比,她根本没有权利将渴望曝露。
可以被点灯,也就可以被封灯。作为太太,大院里的女人们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灯笼的命运就是她们的命运,被点亮,就成为陈家老爷床上的工具,生活的附庸;被熄灭,就沉寂,就千方百计又小心翼翼地去争取一点立足的希望;被封灯,就永久地死寂在阴森的大院里了。
颂莲被封灯之后,整间屋子都萧索了。那些青黑的袋子,像是一座座红灯笼的墓碑,在它们本来的位置,代替了它们,像是陈家大院里压抑的灵魂。
被封灯之后,颂莲的衣服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多为青黑。影片中,颂莲的衣服颜色共发生两次变化。未入陈府时,白衣黑裙,是读过一年书的女学生装扮,入陈家之后换下了学生装束,穿上的依旧是一袭白衣。在得宠之后换上的皆是红色的华服,颇为浓丽。待到失宠后,则换上了青黑色的长衫裙,在封灯的四院里格外死气沉沉。
颂莲也曾一度从箱子里拿出那套学生时代的衣服,但是,它永远地属于过去,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和倔强的灵魂一样,锁进行李箱里,总好过,那只一把火烧了的笛子。
不过,在这院子里,没有灵魂,无力掌控命运的人,到底算什么呢。
人,到底,算什么呢。
【声】
大院里的任何声音都在四壁之中回荡。
每天响起的捶脚声,在这深宅大院里日复一日地响,不过是今日在这个别院,明日在那个别院。
锤脚和点菜一样代表着特权。这特权,是由陈家大院唯一拥有至高无上的主宰权的陈佐千决定的。拥有这特权,就能在陈家大院立足得更好。那一阵又一阵紧实而富有节奏的捶脚声,是胜利者的宣扬,是敲得失败者心乱如麻的鼓点。女人们被迫或是主动卷入这场特权的争斗,看似有赢家,实际上,都是要陪葬这座大院的牺牲品。因为规矩都是老祖宗定的,而真正的特权从来不在她们手里。
除了影片中对声音细致入微的记录与表达。在影片配乐的选择上,多为西皮流水,和大红灯笼一样传统。声音配合画面,将矛盾的高潮展现的更加淋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太太梅珊在故事的不同情节中所唱的几个选段。举一处来说,颂莲被封灯,她为惩罚泄密的雁儿,揭发她在屋中私自点灯笼的事,雁儿被罚跪,二院点灯,梅珊在楼顶上唱,“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类似还有几处,所选唱词都值得玩味。
敏感而细腻的听觉传达配合画面色彩,整部影片将传统色彩下压抑的气氛与反叛、激烈都推至了顶峰。
【人】
前文我谈到雁儿代表的渴望,在这一部分,我不想谈她,也不谈颂莲。只想谈两个人,老爷和梅珊。
老爷的形象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是模糊的,但声音却总是带有命令色彩,不容置疑的。从太太,管家和下人对待陈老爷的态度,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他就是这座大院的主宰者,淡化了面容形象,深化了象征隐喻的意味。他是女人们命运的操控者。面对颂莲那句,这里的人算什么。他大概是唯一有资格算作人的人。但由于故意隐去的人物形象,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封建家庭里古老的规则和权力的代表了。
梅珊是我在这个故事,这部影片里最喜欢的角色。角色定位是我所喜爱的,演员的演绎更是无从挑剔。
从颂莲入门的那个晚上把老爷叫走,到一个人大清早唱戏的桥段,梅珊一开始就用自己的行动直接地表达情绪。
而和人一样的,是她的屋子,人是戏子,屋子也是像极了戏台子,在这大院里特立行。
她是女人们中的第一个牺牲生命的人,是因为她的行为挑战里规则与权力。她选择了和高医生相好,甚至对知情的颂莲甩下一句,“我才不怕你说,我一会儿就去找他。“这就是挑战,是反叛,是陈家大院无法容忍的一切。
我欣赏梅珊强烈的自我意识,无论是镜头里她唱戏时的身段步法,红衣水袖,吃饭时横竖甩下的那句,“我话说在前头,下次老爷点我的灯,我也端回去吃“,还是她得知颂莲假孕迁怒于雁儿时,脸上淡淡的忧虑,轻轻甩下一句,”四妹,何必与一个下人一般见守“。
梅珊的反叛与其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对陈佐千的背叛,是对陈家大院束缚的挣脱的尝试,但是她失败了,在压迫之下,香消玉殒。这是不可抗拒的宿命,是唯一的归宿。
【原著】
电影虽然典型意象都并非源于原著,但是却基本保留了故事内核,展现出原著绝大部分样貌。但作为一个读者,觉得电影有两个地方属于情节上处理的不妥当之处。
一守于大太太的儿子飞浦与颂莲的情感关系。小说里对飞浦和颂莲相处的场景有连贯的深入描绘,可以说飞浦是大院外新鲜气息的象征,寄托着颂莲朦胧的希望。但是在影片中飞浦与颂莲仅有两次交集,一次为颂莲见到飞浦夕阳下吹笛,第二次即已到两人喝酒,说话已颇为熟络,且颂莲的表现显得突兀,很不妥当。
二是,关于梅珊事发的情节,原著中与颂莲无关。颂莲与梅珊在原著中有些惺惺相惜之意,尤其是颂莲曾提示梅珊“你要小心“。在电影当中,颂莲酒后揭露梅珊的秘密,减淡了两人之间的情感,且为颂莲性格抹上负面色彩,令人难以接受。
至于颂莲形象的变化等诸多改变,我则皆理解为影片集中展现矛盾,开展故事情节的需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大红灯笼高高挂,无论室在江南水乡的大花园里还是山西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高挂的是什么,我们总看得清。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7
算喜欢老谋子,但是看完他《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片子还是不得不感叹他在这部片子里把象征和形式玩到了极致。那些充满隐喻性的镜头,让我在观看时忍不住去想象去猜测。
灯笼——生命
很多人都认为灯笼在影片中代表了权力和被控制的人性,而我觉得它就是象征着“生命”。当颂莲进入陈府开始,她的生命就不再完全属于她自己,她的命就像是那一串串红艳的灯笼,属于了陈府老爷。她已经在进门的一刻就变成了男主人的附属品,没有生命的那种。
点灯、灭灯、封灯——院子里面的女人无不为此勾心斗角,而她们的可悲也正是在此,他们不过是想活着,活得好一点儿(二太太卓云说过:“连着几天不点灯,下人们的脸色都不一样。”),出于人之本性这并没有错,但是悲剧的根源在于,她们的命只能由陈府男主人来决定——出于他的喜好或心情。于是她们只有不停的争斗,因为那是个自然法则生效的地方,“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不争就是死。
当妻妾们怀孕了是要点长明灯的,陈老爷说:“长明灯,长明……长命。”没有灯,没有男主人恩赐的眷宠,妻妾们的命也就是不存在的,即使活着也是鬼。所以当丫鬟雁儿被揭破在房里私自点灯笼的时候,跪在雪地里看着那些红灯笼被焚毁,等于是看着自己的生命被一点点销毁,于是她毫无悬念的死了。
点菜捶脚——权力和性
每当黄昏时分,各房太太站在各自院门口等着那一盏红灯笼落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她们心里清楚随之而来的是特权是什么。每当没被点灯的人听着那响彻整个宅院的捶脚的声音,让她们备受煎熬的是什么却没人能说得清。权力和性本就是人最原始的两大欲望,而且这两者带来的欢愉有着奇妙的互相催化的化学反应。
所以进门的初夜,陈府老爷对颂莲说:“女人嘛,脚舒服了,人也就舒服了,也就更会伺候男人了”。而先进门的太太也说:“等你尝过那滋味儿,几天不捶就会不习惯了。”毫无疑问,女人的脚长久以来被看做她丈夫的专属物品,是个源远流长的性符号。而简简单单的一个捶脚的细节,却像鸦片一样让这些院子里的女人欲罢不能,这是性的驱使。
“点灯就可以点菜”,伴随男主人给予的生命同时,男主人的权力也部分投影在被点灯的妻妾身上。这微薄的权利却让这院里的女人们斗的鸡飞狗跳,雷电交加。失去生命尊严的人,只需这一根剩骨头就变成了一群互相咬的狗。可怜那个私点灯笼的丫头雁儿,至死都向往的,也不过是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只罢了。
陈府宅院——封建社会的微观模型
从颂莲初进陈家,整所宅院里就安静的像一座坟墓,偶尔的话音只是撞在这坟墓壁上荡起冷冷的回音。镜头中连绵的屋脊甚至比连绵的高山更让人绝望,至少高山是可以凭借毅力翻越的,但是这屋脊围拢的却终其一生的牢房。整个院子肃穆冷淡的灰色是满院的红灯笼无法点亮的。就像影片结尾,疯了的颂莲在挂满红灯笼的院子里不断徘徊,那是个被院墙困住的生命,永远被禁锢的灵魂。
在这院墙里面,男人是完全的主宰,他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就像他完全可以凭自身的兴趣喜好决定点哪一院儿的灯,可以因妻妾的红杏出墙勒死她们,却绝对不会考虑她们自身的性需求。这是一个完全围绕男人转动的世界,妻妾们的存在跟家具摆设的存在具有同样的必要性。而那间冤魂徘徊的死人屋,它的存在对于疲于应对多个女人的男人们也有着绝对的必要性。
仪式和规矩——极度彰显的权力
院子里上灯时那一声声重而浊闷的声音,像极了木制的枷锁层层落扣的声音。祖上传下来的诸多规矩,成了杀人的利器。那是一把看不见的剑,时刻高悬在生活在宅院里的人头上,而挂着这剑的却是男主人的小拇指。若他稍有不快,那剑就重重落下,没有半分余地。
那些繁琐的点灯、灭灯、封灯的仪式,每一次重复无不是在宣告着男主人对此的绝对拥有权。那些坏了规矩的事情,唯有经了男主人吩咐的才是可行。这个阴森压抑的院子里其实有且仅有一个规矩——男主人的极度权利。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8
整部电影所展现的全景永远都给人一种对称的形式感,烘托了剧情本身所要表达的封建礼教对人心的禁锢。由此也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早期作品的严谨性,一种纯粹的表达,不惨杂多余的东西。
站在对该片感性化的分析角度,音乐是一大特色。浓厚的北方民间音乐与传统京剧相结合。无论是陈家大少爷的笛子所表现的苍凉,三太太京剧的洒脱与绝望,还是迎娶颂莲的那段欢快的曲调都给人一种化外有话的延伸感。这种延伸感也将画面烘托出压抑和讽刺两种色调。当三太太被封建礼教所迫害时,大雪漫天,颂莲闻声前去打探。一路上慢是怀疑和害怕,当她快要靠近“死人屋”时的那段音乐表现出的情绪足以让人感到窒息。片子结尾处,颂莲围着自己的院子不停地打转,给了这部电影不言而喻的含义,封建礼教是外延,而主题和内延是人心。人心就像一个没有出口的四合院,禁锢自己也杀死了自己。曲调的循环往复给画面注入了时空感,将观众带入一种永无止尽的绝望当中,特别是女性观众,似乎一时还找不到精神上的解脱。这便是电影的深刻之处。
影色调纯粹明快,并随着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和主角的情绪变化而转变,冷色调居多。鲜明得衬托出了大红灯笼病态的艳丽,和周围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喜庆,实际上是男权压迫的象征。此片反应了旧时代的中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男尊女卑的普遍现象,女性过着玩偶般的悲惨生活,无论学识的高低似乎都会在婚姻这门考题上“挂科”,上对地位的极度渴望,导致的后果就是玩火自焚。男人本身是一个衬托,陈老爷也是从头到尾没露过脸。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男权社会的背后,她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扮演各种个样的角色,正如何赛飞说的那段台词,戏演的再好也骗不了自己。然而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法逾越和解决的社会现象,只有艺术这种表达形式才能正确深刻得反应它。1990年代初,该片曾在国内禁映过一段时间。这说明那时候的中国尚处在过度时期,还未真正意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严重性。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9
不算喜欢老谋子,但是看完他《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片子还是不得不感叹他在这部片子里把象征和形式玩到了极致。那些充满隐喻性的镜头,让我在观看时忍不住去想象去猜测。
灯笼——生命
很多人都认为灯笼在影片中代表了权力和被控制的人性,而我觉得它就是象征着“生命”。当颂莲进入陈府开始,她的生命就不再完全属于她自己,她的命就像是那一串串红艳的灯笼,属于了陈府老爷。她已经在进门的一刻就变成了男主人的附属品,没有生命的那种。
点灯、灭灯、封灯——院子里面的女人无不为此勾心斗角,而她们的可悲也正是在此,他们不过是想活着,活得好一点儿(二太太卓云说过:“连着几天不点灯,下人们的脸色都不一样。”),出于人之本性这并没有错,但是悲剧的根源在于,她们的命只能由陈府男主人来决定——出于他的喜好或心情。于是她们只有不停的争斗,因为那是个自然法则生效的地方,“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不争就是死。
当妻妾们怀孕了是要点长明灯的,陈老爷说:“长明灯,长明……长命。”没有灯,没有男主人恩赐的眷宠,妻妾们的命也就是不存在的,即使活着也是鬼。所以当丫鬟雁儿被揭破在房里私自点灯笼的时候,跪在雪地里看着那些红灯笼被焚毁,等于是看着自己的生命被一点点销毁,于是她毫无悬念的死了。
点菜捶脚——权力和性
每当黄昏时分,各房太太站在各自院门口等着那一盏红灯笼落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她们心里清楚随之而来的是特权是什么。每当没被点灯的人听着那响彻整个宅院的捶脚的声音,让她们备受煎熬的是什么却没人能说得清。权力和性本就是人最原始的两大欲望,而且这两者带来的欢愉有着奇妙的互相催化的化学反应。
所以进门的初夜,陈府老爷对颂莲说:“女人嘛,脚舒服了,人也就舒服了,也就更会伺候男人了”。而先进门的太太也说:“等你尝过那滋味儿,几天不捶就会不习惯了。”毫无疑问,女人的脚长久以来被看做她丈夫的专属物品,是个源远流长的性符号。而简简单单的一个捶脚的细节,却像***一样让这些院子里的女人欲罢不能,这是性的驱使。
“点灯就可以点菜”,伴随男主人给予的生命同时,男主人的权力也部分投影在被点灯的妻妾身上。这微薄的权利却让这院里的女人们斗的鸡飞狗跳,雷电交加。失去生命尊严的人,只需这一根剩骨头就变成了一群互相咬的狗。可怜那个私点灯笼的丫头雁儿,至死都向往的,也不过是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只罢了。
陈府宅院——封建社会的微观模型
从颂莲初进陈家,整所宅院里就安静的像一座坟墓,偶尔的话音只是撞在这坟墓壁上荡起冷冷的回音。镜头中连绵的屋脊甚至比连绵的高山更让人绝望,至少高山是可以凭借毅力翻越的,但是这屋脊围拢的却终其一生的牢房。整个院子肃穆冷淡的灰色是满院的红灯笼无法点亮的。就像影片结尾,疯了的颂莲在挂满红灯笼的院子里不断徘徊,那是个被院墙困住的生命,永远被禁锢的灵魂。
在这院墙里面,男人是完全的主宰,他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就像他完全可以凭自身的兴趣喜好决定点哪一院儿的灯,可以因妻妾的红杏出墙勒死她们,却绝对不会考虑她们自身的性需求。这是一个完全围绕男人转动的世界,妻妾们的存在跟家具摆设的存在具有同样的必要性。而那间冤魂徘徊的死人屋,它的存在对于疲于应对多个女人的男人们也有着绝对的必要性。
仪式和规矩——极度彰显的权力
院子里上灯时那一声声重而浊闷的声音,像极了木制的枷锁层层落扣的声音。祖上传下来的诸多规矩,成了杀人的利器。那是一把看不见的剑,时刻高悬在生活在宅院里的人头上,而挂着这剑的却是男主人的小拇指。若他稍有不快,那剑就重重落下,没有半分余地。
那些繁琐的点灯、灭灯、封灯的仪式,每一次重复无不是在宣告着男主人对此的绝对拥有权。那些坏了规矩的事情,唯有经了男主人吩咐的才是可行。这个阴森压抑的院子里其实有且仅有一个规矩——男主人的极度权利。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10
今天是第二次看《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宿舍和倩一起。割却一年前初识的震撼,现在可以更好地思考这部影片的好处。最喜欢的还是它简洁的叙事风格。寓言的文字总是很精炼的,何况是政治寓言,这种隐匿和保留也恰恰成就了它的精彩。点到即止,不事渲染,完全靠场面调度、镜头语言、音乐音效来营造压抑感。长镜头和固定场景的应用又很自然地把观众代入了叙事,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就是真实的日常生活。
所有的东西都是象征。灯笼象征什么呢?权力、名声……种种人们热衷的“身外之物”(这里没有金钱,在四合院本身就衣食无忧了)。三位太太就是性格各异的个人,他们有砝码、有野心,也许想尽一切办法能得到这些东西,但缺失的是自由——他们不能为“人”的原因。而这又恰恰是从他们来到四合院那一天就注定的。选择了金钱,放弃了自由?也许吧。至于大太太嘛,她肯定曾经辉煌过,但现在不得不退居幕后,成为那些古老的“规矩”(见下)的一部分。只闻声不见人的老爷也是人物设置上的一个亮点:一方面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着重表现的个人的命运上,同时又暗示,操纵他们命运的是个看不见的(无形的)力量。(机构?体系?国家机器?)这个力量喜新厌旧、贪得无厌,想起来的时候会爱抚你一下,给你一点好处,就像对待小猫小狗一样。你可以撒娇、闹脾气,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背叛。也许追忆往昔甚至向往外面的世界都是默许的,可一旦作出实质行动,等待你的就是“封灯”,就是死人屋的审判。丫环雁儿的角色有些特殊,她的地位和其他太太不平等,她没有权势,也没什么文化。但她有个性,爱面子,工于心计。她算计和追求的东西和太太们是一样的。最后因为不肯认错在雪地上冻死了,结局也是一样的悲惨。推开门,看见满屋打着补丁的灯笼是全片最出人意料的情节。细想起来又是那样地真实和悲凉。也许她的命运更贴近普通人吧。“规矩”恐怕是重复最多的台词。“祖上传下的”稀奇古怪的规矩是那样多。有的人理所当然地守卫着它。更有的人起先成为它的受害者,然后又利用它去害其他人。就像起先不习惯锤脚、点灯,而后又依恋不已一样(想想颂莲和雁儿,一边自己挫着脚一边沉浸在锤脚幻想时地表情)。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音乐音效。萦绕四院的的锤足声,急迫而诡异,像是声声敲在观众的心上。全片的音乐少而精,放的位置也可圈可点。梅珊的几个唱段或者勾起对往昔的追忆,或者反映现实的.悲凉,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空阔的房顶,或狭小的四合院通道,一个身着戏装的妖艳女人,唱着曾经的曲子……是怎样的意境啊。而围绕颂莲和雁儿的那段女声合唱,很简单的京昆调子,速度越来越快,然后戛然而止。配合着无法避免的悲剧,还有什么比这更恰当?四合院,一个封闭的世界。灯笼燃起或熄灭,人们“胜利”或失败,进攻或退却,一幕幕悲剧在这里上演。冬去夏来,不断有新演员加入这个舞台(注意到,这里是没有“春天”的)。然而所有人都被限定在这个压抑的空间,逃不出,走不开。死给人的震撼总是强烈的。然而颂莲没有死掉,却是像幽灵一样在陈家大院日夜游荡着。可她最后是疯狂了还是顿悟了,终究是说不清的。倩只总结出一点:“不要嫁有钱人,太受罪了。”呵呵,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11
看一部电影,总会记住一些画面,一些人。《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记住的,不光是那四房姨太太,不光是惨死的丫鬟,我还记住了那个深宅大院,那些高高悬挂的灯笼,那片无孔不入的锤脚声,还有从未露面的老爷。这些才是本片的主角,才是整部电影苦苦塑造的形象,他们像一双无形的手,又像一截臭气熏天的裹脚布,紧紧地束缚了中国女性数千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有些年代了,大家对它的.主题心知肚明,这是中国女性的悲歌,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的,但那是文学的事情,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而不是文字和道理。
张艺谋用构图来实现了他的电影主题,这些人永远被框在宅院里,我们看他们时总是隔着门,隔着窗,隔着墙。有时候,我们从天空俯视,发现他们被囚禁在一个个小盒子里。当事人可能不会发现,但我们却看得一清二楚,他们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屋子,从前门走到后门,他们从楼下到楼上,一直在走,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一生都没走出去过,他们的生命和激情都在这些盒子里消磨殆尽,在里面糜烂、腐朽。张艺谋没有说“封建”二字,仅用重重院墙便将封建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
灯笼是一个浮华却空虚的梦。看过电影的人就知道,老爷共有四房姨太太,他可以经常与不同的女人睡觉。他今晚决定要谁,就在谁的屋前点亮灯笼。这几个女人为了争取与老爷同房的机会便互相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都老爷的脸,却无数次看见了灯。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是这帮女人的故事,而她们并不爱老爷,她们爱的是屋前点亮的红灯笼。老爷只是一个幻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而灯笼却是自己成功的象征,就像妈妈告诉你考了一百分就给你买游戏机,对你来说,考试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跨过障碍后的奖品。所以张艺谋始终不让老爷露面,因为他真的不重要。
小丫鬟雁儿梦想着自己也能作姨太太,因为老爷曾经对她动手动脚,所以他偷偷在屋里挂起了灯笼。雁儿死前跪在熊熊燃烧的灯笼前,她不是为不能和老爷厮守而难过,而是为灯笼永远不会挂在自己门前而绝望。
看完了灯笼,又该听锤脚声,老爷说锤脚可以把女人的身体理顺,这样伺候起男人更得心应手。所以,和灯笼上屋一样,锤脚也成了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当我们完全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为这群女人的勾心斗角揪心,为“好人”的遭遇咬牙切齿,但回想起来,不就是一盏灯笼、两把脚锤嘛,这群女人价值观已完全被这个大盒子扭曲。张艺谋没有用“扭曲”二字,他用灯光和锤脚声完成了扭曲的表达。
巩俐扮演的颂莲是一个读过书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堕落成这样绝非一朝一夕。她也隐约见到自己的人生希望,那就是老爷的儿子,大少爷。颂莲始终带着父亲临终前留下的笛子,这是她在这里唯一的念想。而楼上的笛声彷佛敲开了她的心房,他循着悠扬的笛声而去,与年轻俊朗的大少爷不期而遇。没有表白,没有过多的对话,仅仅是一支笛子,仅仅是两重门前的遥遥相望,我们便知道爱情在二人的心里暗暗滋生,这件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千万别说出来,说出来就不美了。
大少爷走的时候,颂莲叫了他一声,却没有继续往下说,这时笛声再次响起,又渐渐消失。颂莲的爱情和生的希望也在这消失的笛声中被打入地狱。张艺谋没有提“爱情”二字,但缘起缘灭的故事却早已被他讲完。
看《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电影是一种折磨,因为太压抑,太悲惨,但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它用画面和声音来讲故事,张艺谋只字不提“封建”、“压抑”、“扭曲”、“绝望”、“爱情”,但却用“宅院”、“灯笼”、“锤脚声”、“笛声”把这些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的美妙之处。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12
苏童的《妻妾成群》读了好几遍,也一次又一次地听说《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名字,但是始终没有看,担心会失望。一个故事,凡是在文字和影像两种形式上进行转换,一向很容易叫人失望。
电影与小说存在较大差别,故事背景从江南水乡迁至西北内陆,少了濡湿的气息,多了北方的干冷,情感表达更为直白激烈,戏剧效果也更为明显。
点灯,吹灯,锤脚,泛着冷光的蓝瓦,层层叠叠的屋檐,不露天空的高墙,即使是没有对白,甚至没有人物,却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的镜头,也能令人感受到其背后的情感。
影片没有选择原著陈佐千老爷的大花园,于是没有绵绵的潮湿的雨,没有花和树,没有知更鸟,随着颂莲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进的是青砖灰瓦的山西大院,四周都是高墙,镜头里始终见不到大片的天空,只在高墙之上,镜头的最边缘露出阴暗的一段来。影片也有更多的镜头展现院子的全貌,四方的,合拢的,是一座囚笼,有形无形中给人以逼咎和压迫之感。影片中大院全景镜头下,女人瘦弱的身影化作一点,竟是如此渺小与无力,于是,给人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踏过了封建家族高高的门槛,观众就和颂莲一样,再也出不去了,囚禁在冷色的砖瓦夹缝里,被锁在这阴森的深宅大院,即使踏上这座院子的最高处,也始终越不过那道院墙。
与冷色的院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电影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红灯笼。屋檐下,桌旁,床上的天花板,红灯笼把屋子里照得亮堂堂的,那么喜庆。一盏盏的红灯笼,在大院的屋檐下堂堂正正地照耀着,散发着一团团热烈的光,增强了仪式感。这座大院需要红灯笼,夜晚才看上去没有那么可怕,然而,红灯笼高高挂起的时候,在全景的镜头中,深蓝的院落背景衬着正统的红色,却显得更加鬼魅了。
实在很难想象,一个封建家族的老爷采用皇帝对后宫三千佳丽的类似“翻牌子”的规则。甚至,这套规则还包含了点灯,锤脚,点菜等一系列具体规则。可以说,影片以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手法,将封建社会的风貌投射在陈家大院上。
红灯笼是这座封建大院的制度的象征之一。
颂莲在第一天入陈府的时候,为“点灯”的规矩而深感不习惯,窝在被子里说,“把灯关了”。后来,却也成为这深宅大院中为“大红灯笼”的明争暗斗的女人们之中的一个。想要在这座深锁的大院立足,就需要那盏明亮的火,那是束缚,也是渴望,是在这种被他人所操控的规则下的一种生存法则。
作为大院最底层的女人,雁儿的屋子里的红灯笼就是她赤裸的渴望。满屋子都被映得通红,红光照在人脸上,却更显现人脸色的苍白。与太太们被点灯的权利相比,她根本没有权利将渴望曝露。
可以被点灯,也就可以被封灯。作为太太,大院里的女人们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灯笼的命运就是她们的命运,被点亮,就成为陈家老爷床上的工具,生活的附庸;被熄灭,就沉寂,就千方百计又小心翼翼地去争取一点立足的希望;被封灯,就永久地死寂在阴森的大院里了。
颂莲被封灯之后,整间屋子都萧索了。那些青黑的袋子,像是一座座红灯笼的墓碑,在它们本来的位置,代替了它们,像是陈家大院里压抑的灵魂。
被封灯之后,颂莲的衣服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多为青黑。影片中,颂莲的衣服颜色共发生两次变化。未入陈府时,白衣黑裙,是读过一年书的女学生装扮,入陈家之后换下了学生装束,穿上的依旧是一袭白衣。在得宠之后换上的皆是红色的华服,颇为浓丽。待到失宠后,则换上了青黑色的长衫裙,在封灯的四院里格外死气沉沉。
颂莲也曾一度从箱子里拿出那套学生时代的衣服,但是,它永远地属于过去,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和倔强的灵魂一样,锁进行李箱里,总好过,那只一把火烧了的笛子。
不过,在这院子里,没有灵魂,无力掌控命运的人,到底算什么呢。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13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改编了1991年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体现了中国自我创作优秀芭蕾舞剧的能力.观看后让人再次心情舒畅,
‘红灯笼’整部片子看下来觉得画面颜色红时烧心,冷时盛凄凉。
特别是接近片尾时四太在雪地里发现三太被人强行处死的尸体时雪地里刺眼的白以及巩俐身上的蓝旗袍和太太们屋里浓重的桔红色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颜色在片子里直接代表了影片中人物身份地位的起起落落。
在阴森且孤寂大宅院里女人们的勾心斗角让人难免未知惋惜,
有趣的这一些些个女人一边在埋怨红灯笼在她人门前挂起的同时,
也在被地权之争的灼热欲望给左右着早已不属于她们的命运。
这就仿佛如同一个禁锢的水塔, 人们进来了,要出去也就很难了。
就算到时候想出去了, 物质和精神上也不会再允许了。
室内红的发桔的颜色,
紧促窒密的空间,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吃饭说话的情景与他在‘悲情城市’,
‘海上花’和新片‘美好的时光’上的几场戏都有相同之处。
想来我今年是无缘‘满城尽带黄金甲’了,明年也不见得。
因为‘红灯笼’依旧高挂着,亮着,烧着。
愿今后中国能创作出更优秀.更能体现中国特色和表现中国现实生活的芭蕾舞剧.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14
看一部电影,总会记住一些画面,一些人。《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记住的,不光是那四房姨太太,不光是惨死的丫鬟,我还记住了那个深宅大院,那些高高悬挂的灯笼,那片无孔不入的锤脚声,还有从未露面的老爷。这些才是本片的主角,才是整部电影苦苦塑造的形象,他们像一双无形的手,又像一截臭气熏天的裹脚布,紧紧地束缚了中国女性数千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有些年代了,大家对它的主题心知肚明,这是中国女性的悲歌,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的,但那是文学的事情,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而不是文字和道理。
张艺谋用构图来实现了他的电影主题,这些人永远被框在宅院里,我们看他们时总是隔着门,隔着窗,隔着墙。有时候,我们从天空俯视,发现他们被囚禁在一个个小盒子里。当事人可能不会发现,但我们却看得一清二楚,他们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屋子,从前门走到后门,他们从楼下到楼上,一直在走,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一生都没走出去过,他们的生命和激情都在这些盒子里消磨殆尽,在里面糜烂、腐朽。张艺谋没有说“封建”二字,仅用重重院墙便将封建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
灯笼是一个浮华却空虚的梦。看过电影的人就知道,老爷共有四房姨太太,他可以经常与不同的女人睡觉。他今晚决定要谁,就在谁的屋前点亮灯笼。这几个女人为了争取与老爷同房的机会便互相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都老爷的脸,却无数次看见了灯。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是这帮女人的故事,而她们并不爱老爷,她们爱的是屋前点亮的红灯笼。老爷只是一个幻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而灯笼却是自己成功的象征,就像妈妈告诉你考了一百分就给你买游戏机,对你来说,考试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跨过障碍后的奖品。所以张艺谋始终不让老爷露面,因为他真的不重要。
小丫鬟雁儿梦想着自己也能作姨太太,因为老爷曾经对她动手动脚,所以他偷偷在屋里挂起了灯笼。雁儿死前跪在熊熊燃烧的灯笼前,她不是为不能和老爷厮守而难过,而是为灯笼永远不会挂在自己门前而绝望。
看完了灯笼,又该听锤脚声,老爷说锤脚可以把女人的身体理顺,这样伺候起男人更得心应手。所以,和灯笼上屋一样,锤脚也成了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当我们完全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为这群女人的勾心斗角揪心,为“好人”的遭遇咬牙切齿,但回想起来,不就是一盏灯笼、两把脚锤嘛,这群女人价值观已完全被这个大盒子扭曲。张艺谋没有用“扭曲”二字,他用灯光和锤脚声完成了扭曲的表达。
巩俐扮演的颂莲是一个读过书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堕落成这样绝非一朝一夕。她也隐约见到自己的人生希望,那就是老爷的儿子,大少爷。颂莲始终带着父亲临终前留下的笛子,这是她在这里唯一的念想。而楼上的笛声彷佛敲开了她的心房,他循着悠扬的笛声而去,与年轻俊朗的大少爷不期而遇。没有表白,没有过多的对话,仅仅是一支笛子,仅仅是两重门前的遥遥相望,我们便知道爱情在二人的心里暗暗滋生,这件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千万别说出来,说出来就不美了。
大少爷走的时候,颂莲叫了他一声,却没有继续往下说,这时笛声再次响起,又渐渐消失。颂莲的爱情和生的希望也在这消失的笛声中被打入地狱。张艺谋没有提“爱情”二字,但缘起缘灭的故事却早已被他讲完。
看《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电影是一种折磨,因为太压抑,太悲惨,但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它用画面和声音来讲故事,张艺谋只字不提“封建”、“压抑”、“扭曲”、“绝望”、“爱情”,但却用“宅院”、“灯笼”、“锤脚声”、“笛声”把这些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的美妙之处。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15
这部电影以19岁的少女颂莲为主人公,讲述了她嫁到大户陈姓人家当四姨太的故事。刚开始她面对无法反抗的命运还表现出她自我的一面,很快,在周围环境下,她不自觉的陷入到了与另外两个姨太太竞争之中。为了得到那个陈老爷的宠幸,挂上那个红灯笼,她不惜撒谎怀孕,获得永久挂灯笼的权力,风光一时,然而很快被那个面慈心狠的二太太发现。之后颂莲被永久封灯,受到府中其他人的排挤和鄙视。她没有发泄的出口,在醉酒后无意说出三太太与医生私通之事,最终三太太被杀死,丫鬟小燕冻死,颂莲被吓疯。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但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看到封建制度的罪恶,制度规范的行为。制度是一个框框,人们不能出框,出了便会受到惩罚。在这里面,没有人的思考,只有掌握主动权的人对人性的践踏。制度让人没有人性,对生命漠视。以前从抽象的语言中很难理解,然而这个故事却让我反思。一个老头娶一个19岁的少女本身就很荒谬,居然还要去争老头的宠幸,那是对男权的崇拜和对女人的漠视。二太太变态的两面三刀是因为她自己生了个女儿,所以她要卖力的给老头捶背,而老头却并不真爱哪一个,这些女人不过是他泄欲的工具而已。对他来说,都是可以舍掉的。在他眼里没有人的情感,只有祖宗的教诲:传宗接代。可以想象在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这样的悲剧在上演,有多少因为这样的争宠而死掉的女人,这不是因为衣食缺失而死亡,是精神折磨而死亡。古代宫廷里的女人,这些男权社会的玩偶,他们人生的悲剧令人叹息。怨不得康德说:“当我们看到人类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我们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某种厌恶之情,而且尽管在个别人的身上随处都闪烁着智慧,可是我们却发现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人在其中成了制度的玩物。祥林嫂的悲剧就是这样。《浮生六记》中那个美丽的芸不也是一样吗?
文学可以使人更直接的理解抽象的制度。书中说中国人缺少思辨精神,有的是对现有制度的迷信和崇拜,对权威和权力的顶礼膜拜,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中与西方文化的不同,然而中世纪的与中国的封建礼法都是对人的禁锢,对人性的蔑视,使人不像人一样,没有自主的情感,有的是对神,对权的重视,人与人之间缺少友爱、同情与坦诚,更多的是猜忌与互相打压,这种你死我活的变态人际关系下肯定会让人性扭曲。身在其中的人们却已经习以为常。
以上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