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提问可以改变人生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发现新的可能性,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改变提问的方式,我们可以在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成长。以下是关于《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以及《改变提问,改变人生》心得体会合集的具体内容,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和参考。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1
听了培训师同学的微课觉得受益匪浅,因此赶紧买来与其课程相关的书籍——《改变提问 改变人生》,这本书有几个观点是我感触特别深的,结合自己平时的行为聊聊这本书。
书中把人分成了两类人:评判者和学习者。
你想每天快乐地、精力充沛地迎接新的一天,哼着快乐小曲儿迎接新的一天
这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想到达的状态,但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生活大多不如意,此时需要牢记:
1.我们身边不停的发生着许多事情, 你对此无法选择。但是,我们能选择的是:我们如何处理已经发生的事情,选择你的心态,选择你的方法
2.每当你愤怒的时候,你要警醒自己:我是评判者状态,还是学习者状态,如何发现自己是批评者状态,进行选择地图,采用ABCC进行转换。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2
这是一本关于提问的书,提问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人们都希望 找到好的方法,使生活变得更轻松、愉快和富有意义。提出问题,对 自己所做事情产生的效果会起很大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你思考 问题的方式。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习惯性地在头脑中预先假设已知 的结论。只要推导过程中稍有不同,他们便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新东西, 并且欣喜若狂。然而,大多数时候,这些问题并没有经过仔细的审查 和研究。有时候还会认为这些“新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对的,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最终,他们往往由于缺乏信心和经验而无法把 问题真正地提出来。
但事实并非如此,正确地提出问题,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初,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就觉得它写得很实际,我一下子就被它吸 引住了。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封面上那句话:“提 问——世界上最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兴奋, 一定是讲了什么重要内容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随着一 个个精彩而又简洁的故事,一条条重要的提示,使我受益匪浅,心里 满是激动。
对于任何问题来说,在你想要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之前,都应该 好好地想想:是什么?如何提问?为什么要提问?为了提问而提问? 带着这些问题去提问,你一定能够获得你想要的答案。提问会给你一 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你不再盲目地接受别人的观 点,而是根据你自己的需求去寻找真相,从而让你的思维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你都需要懂得如何 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然后,通过提问,将你要的答案明确地呈现出 来。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不断地积累知识,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提问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我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虽然双耳失聪, 但他仍能通过提问去克服困难,完成伟大的音乐作品。他提问道:“我 的耳朵聋了,可我的大脑没有聋。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 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于是,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与命运 进行抗争,写出了名垂青史的不朽之作。提问,能给我们的人生插上 腾飞的翅膀。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会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才能 让我们的人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3
“言语创造世界” “非凡的结果始于伟大的问题” “学习者会招来学习者,评判者会招来评判者” “责怪会让我们直流在过去,而责任能为我们铺设更美好的未来之路” 这是我在书中看到的众多能够引起共鸣的语言中的几句。本书展示了通过关 注并改变我们对自己及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来改变思维方式,进而改变处事行为 的方法。
书中的工具和方法叫做提问式思维(QT),它看似简单,却极有力量。 作者以幽默、平实的语言,娓娓地讲述了一位高管是如何从事业和亲密关系 的谷底走出来的经历。目的是要广泛地分享故事中人物所运用的方法, 令有缘 读者知道,有这么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自己的态度从惯于评判、简单粗暴 地下结论,转变为好奇谦逊、思虑周全的提问,从而培养自己正向开放、乐于 探 询、理智客观地看到种种可能性并富于创造性地解决难题的品质。从教师到证券 投资者,从懵懂孩童到古稀老人,若愿意实践此方法,都将受益无穷。因为提问 的艺术中处处彰显着智慧的光芒,而智慧,则永远都是照亮我们内心无明暗夜的 明灯。 提问,不仅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梅若李在本书中讲到,通过提问,可以 更好地领导他人,并认识自己、领导自己。此话千真万确。提问是引导我们思想 的先遣军, 思想又会指导我们的行动,行动会产生结果,从而形成我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
试想,有两位公司高管,一位每天不停地问自己:“我要怎样才能过 上奢靡的生活?” 另一位每天都问自己:“我要怎样才能做更多有益于他人和社 会的事?”这两位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及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同?他 们运作公司的方式和方 向又会有怎样的差异?他们的公司对社会的贡献或危害 又将是什么?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问题既然如此关键,它又由什么决定?
我想,粗浅地讲是由我们的习气和价值观 引发的。 提问,需要面对自己的无知,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于“骄傲”的现代人 而言,这一点很不 容易,这需要勇气。本书中甚至说,要珍视无知。因为只有 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才有可能开启新的可能性。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而言,提问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他们不好奇,他们盲目地认为一切尽在掌 握。提问,可以对治我们与生俱来的傲慢心,培养谦卑心。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4
学习者思维模式引导我们了解自己的目标,人际关系,自我观察,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走向积极向上的途径。
通过提问,我们学习、沟通和创造,我们变得更聪慧、更高效,获得更理想的结果。我们将自己追求的目标,从固化的观点和简单的答案,转变为好奇的、思虑周全的提问,转变为心态开放的对话,因此而照亮了一条通往成功协作、探索发现和创造革新的坦途。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5
这一本书是截止目前我读的一百二十本书中,唯一一本我一口气读完的书,整个用时时长约四个小时。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介绍了自己在各个阶段的改变过程以及他的心路历程。由于作者采用了比较口语化的词汇,读起来非常的舒服,却又不断的冒出对灵魂拷问的问题,产生极强的想要往后去读的冲动,因为我发现作者写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我自己。
该书书名就是核心内容:改变提问,改变人生。
非凡的结果始于伟大的问题。所以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就成为了关键。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态所左右的。因此能够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提问并有意思的改变这些提问,是掌握我们自己行为改变的一种有力方式。如何觉察我们的内心,该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工具选择地图。全书基本也是围绕着如何在各个阶段正确使用选择地图进行阐述。
选择地图的核心是我们遇到问题时的态度,作者将其分为评判者心态和学习者心态。
评判者心态:当我们遇到影响我们的事情时,我们会经常会问,为什么我如此失败?他们怎么都那么笨?何必白费劲?我该责怪谁?我怎么这样?他们怎么这样?等等此类问题。评判者的特点就是自发的无意识反应,聚焦于责怪与批评,以及非赢即输的关系,最终陷入评判者的泥潭而无法自拔。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不就是我们自己的处理方式么,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了?这其实和人类的习惯性防卫机制有关。该机制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在遇到危险时大脑会不假思索的启动该机制以保证我们的安全。习惯性防卫机制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大多数情况下,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发现他的错误。
学习者心态:当我们遇到影响我们的事情时,我们会经常会问,发生了什么?我想要什么包括对我自己和对其他人?我能学到什么?·我做了哪些假设?事实真相是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感受如何?他们想要什么?我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有哪些可能的对象?我有哪些选择?现在最应该做什么?学习者的特点是周全思考后的选择,焦点在于解决问题和产生双赢关系。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几乎没有这么想过。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6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内容概要:主人公奔在新的领导岗位上岌岌可危,同时与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关系越来越紧张。他曾一度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输家,那绝对是个惆怅的家伙!幸运的是,在探询教练约瑟夫的帮助下,奔发现自己的问题源于错误的思维方式,这种“评判者心态”最终让他陷入了泥潭……
一本教你如何正确提问的图书,通过自我发问,寻找更好的人生!真正的改变永远始于思想的改变,思想的改变体现在你向自己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所谓“正确的”问题,就是那些赋予他人力量的问题,而非令人泄气的问题。正确的问题将会带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的家庭、婚姻、工作、人际关系甚至人生,将因此而改变……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7
这本书被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并引领了成千上万人开拓了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些人有企业高管,有行业领袖,也有试图改善生活的普通人,如今亚当斯集高管教练、演说家及企业顾问于一身,是现任探询学院院长及首席提问官。
伟大的作者呈现看似平凡却充满能量的故事。这个故事从一个叫”奔“的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说起,奔刚从技术人员提拔到管理人员的岗位,但是,擅长和技术打交道的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人和技术不一样,人有思维,会反馈,不像技术,只要原理正确,结果绝不会出现偏差。
于是,奔像飞蛾投入了蛛网,被越缠越紧的蛛丝勒得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刚新婚不久的妻子似乎也总是与他有沟通障碍,两人的婚姻岌岌可危。在上司的建议下,奔走入了咨询师约瑟夫的办公室。从此,开启了他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的康庄大道。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8
读了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用现在的公司总经理对号入座,公司总经理就是个十足的评判者,从进公司以来没有归属感,虽然他对我要求不苛刻。但是每次他找我谈话,或者是我找他提问题,他都是一副鄙夷或无所谓的态度。这让我感觉他非常不尊重人。
跟我一起入职的同部门新人(现在已经离职),因为工作内容的区别,他对她的期望颇高,有事也是大部分时间找她。某天早上她因为路上轮子爆胎,迟到了,总经理就在会上说她工作态度有问题。即使她后来去解释了为什么迟到,也因为这样的事对她心生不满,之后工作中对她处处找茬。
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错误就无限放大,而不是开诚布公的谈谈,这样的总经理管理一个公司可想而知。
自从他接手公司管理后,公司的业绩一直下滑。员工之间多的是斤斤计较,毫无情感。
就拿最近一次部门聚餐,公司上下只叫了老员工,今年入职几个月的都没有叫,总经理也去用餐了,费用还是公司报销。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公司文化是容不得新人的,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公司,员工的稳定性可想而知。据老员工说公司财务近两年换了不下20个,天呐,这是什么概念!据说在财务圈子这个公司臭名昭著,没人敢来做财务了。
无奈才又请回了之前公司起步时的那位“元老”回来,梳理公司账务。
读了这本书其实很想买一本给总经理看的,但是又觉得没必要。我可能也陷入了评判者思维,但是以我现在的位置,还不足以跟他促膝长谈。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9
这是本改变思维认知的书籍,书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问改变人的思考方式,进而指导改变人的行动,最后达到改变结果的效果。之前听到过一句话,说提问比答案更有魅力,因为提问是引导向未知的,而答案已经是确定的了,再无预留想象的空间。
都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同的提问方式会指引我们走向不同的方向。要学习积极的提问方式,保持学习者心态,有意识在自己陷入批评者状态时,积极做转换,尽可能将事情推着向积极的、想要的方向前进。
对文章的内容做了些摘抄:
“试着开始多问少讲。最有效的沟通通常是问多而少讲。要不你还能怎么让别人有空间提供新信息?世俗的认知刚好相反:80%是侃侃而谈,而20%是虚心发问。”
“我们遇到了某件事,并且必须要去处理这件事。我们被难住了,不管是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记得:我们如何应对这件事,是可以选择的。”
“学在昨天,或者今天,期待明天。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质疑。这是‘理性的谦恭’,是我们要培养的一种成熟的心态,要承认,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答案。”
“失败通常是学习如何做好一件事的关键。”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10
这本书的主旨跟书名一致: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非凡的结果始于伟大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工具“选择地图”进行提问思维的训练,我们通过这个工具的学习,能够察觉到内心的提问并有意识地改变这些提问,从而获得提问的力量实现行为的改变。
当事情在解决进程发生困难时,小黑人评判者经常会问我们,为什么我如此失败?他们怎么都那么笨(强势)?何必白费劲?我该责怪谁?我怎么这样?他们怎么这样?等等此类问题。评判者的特点就是自发的无意识反应,聚焦于责怪与批评,以及非赢即输的关系,最终陷入评判者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不就是黄先生的处理矛盾的方式么,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同类事情的反应,这其实和人类的习惯性防卫机制有关。该机制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在遇到危险时大脑会不假思索的启动该机制以保证我们的安全,表现为“打”“跑”或“僵住”。这些表现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中遗留下来的自然反应,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会表现为各种类似的情绪和行为。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评判者心态。其内容简单易懂,通过故事情节来介绍“提问力量”引入“提问思维”。故事的主人翁企业领导者Ben,通过QT顾问的帮助,从一个评判者逐步地成长为一个提问者,从事业和关系的谷底走出来,以学习者的心态在工作中启动提问风暴,促成协作。
那什么是学习者心态?当事情在解决进程发生困难时,学习者小白人会问,发生了什么?我想要什么包括对我自己和对其他人?我能学到什么?我做了哪些假设?事实真相是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感受如何?他们想要什么?我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有哪些可能的对象?我有哪些选择?现在最应该做什么?学习者的特点是周全思考后的选择,焦点在于解决问题和产生双赢关系。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11
一、这本书的核心是提问式思维(QT),讨论的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每时每刻掌控自己思想的能力。
提问式思维提供了观察和评估我们当下思考的(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技能。然后指导我们设计出能产生更好结果的新问题。
二、逻辑是提问式思维:梅若李从生命里一个重要时刻开始,她上交的博士论文被批不合格,这一次她没有像之前那样感到委屈无助,反向问导师:那我要怎么改呢?就是这样简单的转变,让自己变得自信,并采取有益的行动。
由此结论:避免陷入自我评判,而是聚焦在未来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好的目标之上。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12
我想起当我前段时间在工作中遇到拜访一位高层领导的时候,好多次碰壁,还无果的时候,我跟故事中的本爱特一样,很强的无力感,我的领导给我说,一定让我克服困难,啃下这个最难的骨头,我的市场工作就会顺利很多,我当时挺排斥,现在想想,我还真的没有200%去为之努力,还有一种极强的对抗心里,这个事情不但一直没有进展,还造成了我心里的不快,在看到亚历克莎提问的那些问题时,我感觉每一个问题都在紧逼我的内心,我是时候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继续去把这件事当成我最最重要的事,去想办法攻克。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13
这是一本讲提问思维的书。
我相信会有人像我一样认为,提问不难啊,我们都很会问问题。看完书,我才了解,原来自己提问的水平还有很高的提升空间。前边是一段评判者思维的描述,下各种无意义的结论和定义。回到根本,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
质疑一切,可以是发现可能的机会?质疑,并不是怀疑,而是保持好奇的观察。大部分人,可以用肯定句描述自己做的事情,那么可以用一个问题来描述吗?
今天有一位成都的朋友问我一系列问题,也开拓了我的思路,看到了别人关心的内容。她问我,练爱的课程有什么特色嘛?我想了想:落地可执行……现在想起来,这一个特色就可以的。有多少课堂上,说了很多深奥的道理,最终让听众们误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所以做不到。然后再来上课,再继续发现自己的不行……
我现在参与的一个心理小组里有为雷厉风行的老师,她说:咨询师的任务是,来访者不用再来,也能很好的活着。如果咨询师站在一个评判者的角色,他眼中很有可能就多了不少病人,这个也不太说得好。
问题推动结果。如果开始的问题是,你是否有病?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有两种。如果开始的问题是,你的感受是什么?那结果就有很多。不过,也有人嘴上问:你的感受是什么?心里边想着“这人到底病在哪里才来到我面前?”所以说,提问的实质是设定了我们的行为,并决定了可能的结果。开放的问题,就会带来开放的结果。
学习者的视角是带有选择的,然而评判者只能用反应来回应。评判者,总是在捕捉可能的问题,所以出发点并不是帮助他人,有一种潜在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有答案的。这个世界上,谁的答案是在另一个人身上呢?很难说。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让自己进入评判者和学习者,这是我们的选择。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14
我是一个职场妈妈,即使在工作中遇到多不顺心的事情,我一定会在进家门前把所有的工作情绪都抛掉,带着童心去跟我的两个孩子去相处,如果不做一些断舍离,你的工作情绪会不自觉的跑出来带偏你跟孩子的相处模式,尤其是两个小淘气,在做了一些让你快要生气的情况下,是个正常人都会发脾气,所以这样很不好,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块可以打80分,当我看到本艾特对她妻子不耐烦的时候,我觉得是需要把心态调整一下,换位思考,或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15
我想起来我曾经看到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里面的内容,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在观察阶段,作者强调了观察与批判的区别。观察就是将自己独立于发生事情之外,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描述。评论这是基于事实,经过个人认知加工后对他人的评价。这样看两位作者实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观察实际上对应的是学习者心态,而评价对应着是评判者心态。作者只讲了两者的区别,但是并没有告诉我怎样才能实现评判到观察的转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好久。而直到读到这本书的作者则给了我答案。作者认为通过一些工具能够实现两种心态之间的转变。我总结为以下四步:
一.赋能你的观察者。当事情发生时,不加评判的观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这里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观察是后续所有行为的基础,当你观察者的能力足够强,你就可以轻松识别目前的状态,从而选择相应的应对策略。自我觉察者是自我反思的基础,也是能让我们做出改变的基础。
二.用选择地图做向导。当你的观察者觉察到你当前的想法,你就可以调出选择地图来进行对比,来识别自己处于哪条道路并将通往何方。通过不断的对自己提问,和不断的练习,来达到轻松辨别学习者和评判者的能力。
三.与评判者做朋友。我们的大脑深处居住着一个评判者,我能不能将他驱逐,因为他是我们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本能,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应该接受评判者并且与他做朋友,从而帮他立足于另一高度,超越了评判者貌似双重束缚的表象。我们越是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评判者,越是对它友好,我们就越能得到解放,在任何情境中都更能做出最佳选择。我们对评判者的觉察和接受非常重要,因为这能增强我们转换到学习者心态的能力。
四.善用转化问题,实现评判者到学习者的转变。我们经常处于评判者的道路上是因为我们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中,总是会有一些错误的假设。这就和我们通常担心的事件百分之九十不会发生,但是他却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错误的假设使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或者保持满意的关系,并且会破坏我们为达成目标、实现内心深处的渴望而做的种种努力。因此我们要敢于质疑我们内心深处的假设,从而去探索有价值的新信息、新观点和新的可能性。然后向我们提出转换问题,以实现评判者道路走向学习者道路的“方向纠错”,从而实现评判者到学习者的转变。
从脑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评判者心态实际上来源于我们的边缘系统,学习者心态来源于我们的前额皮层。边缘系统控制的更多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也就是作者说的,我们不可能抛弃他,我们要学会接受并与他做朋友。当我们遇到事情,尤其是危险时,我们的边缘系统的处理速度要快于我们的前额皮层。而此时我们就进入了评判者道路,当我们进行观察、调用选择地图和提转化问题时,实际上是前额皮层与边缘系统争夺控制权的过程,一旦争夺成功则我们就进入了学习者道路。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理解了,我们所有的方法和训练,不过是提高前额皮层处理能力的过程,以达到对边缘系统的自如控制。
朋友们,这些就是《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后感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5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