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桂花》这部小说通过展示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传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珍惜生命的态度。它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引发了对人性、爱与被爱以及生命的思考。这部小说在避免敏感内容的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以下是《迟桂花》读后感精选范文,和阅读《迟桂花》的心得体会模板,欢迎各位来阅读和参考。
《迟桂花》读后感1
读《迟桂花》,我们似乎也幸运地同老郁在一起,闻着桂花香,喝着桂花茶,浸醉在翁家山那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里。《迟桂花》以老郁收到的老同学翁则生的一封信开始,老郁看到信后,到翁家山去喝翁则生的喜酒。作品中没有过分注重故事情节的描述,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对美丽的翁家山的描绘上,在美丽的翁家山,人儿也是淳朴善良,组成了一幅景美、人美、情美的飘逸自然画。
“在半山亭里立住歇了一歇,回头向东南一望,看得见的,只是些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是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寥寥几句话,就把翁家山清新和淡雅呈与读者面前,这样青葱如翠的山,如云团簇的树,还有那隐约的屋瓦、白墙,怎能不让人不沉醉与其中?怎能不让人的心灵不得以纯净?在读者沉浸于这样的美景中时,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东嗡东嗡地这钟声实在来得缓慢凄清”,这样清幽的语言,却给翁家山增添了几分凄清的诗意,大有远离市嚣的归隐之感。这样的美景有视觉的美、有听觉的美,使人心旷神怡,真个是美不胜收!
这样的山乡美景,正是幻化出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我”的老同学翁则生一家,在这俨然是世外仙境的山乡,过的是恬静的日子,本来,翁则生是疾病缠身、学业中辍、感情受挫、灰心丧气的一个人,却在这样的灵秀山水中奇迹般地康复,并为人师表,且即将成家;而翁则生的妹妹——莲,是作品最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农村青年妇女,美丽善良,性格率真,尽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却依然保持着天真活泼的性格。正是她的美丽、沉静和乐观,给予了老郁强烈的精神愉悦,使他被燃起的欲望得到净化,心灵也融化为澄静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将莲的形象和迟桂花时时相映衬,又把她的性格气质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仿佛她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大自然美和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迟桂花”。
在红尘俗世中浮沉的我们,要去哪儿才能寻到“翁家山”,遇到“迟桂花”一样的人? 老郁在故事最后同则生还有莲告别时,喊道,“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对,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迟桂花》读后感2
0世纪早期的中国社会是动荡不安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像是一层层的黑幕,笼罩着整个国家。内忧外患的现实,让一群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感到困惑不安,为自己也为这个民族。我们也许可以将这称之为“时代的感召”,在这样的感召之下,这一群知识分子运用自己的才华在各个领域充当中华之崛起的开路者。作家们也不例外。除了鲁迅这样的弃医从文,画笔为投枪的杂文家和瞿秋白这样的弃文从武,用暴力改变国家命运的社会家之外,还有像《迟桂花》的作者郁达夫这样的坚守文学阵地的“纯文人”。很多人都为他们感到不齿,因为在那个国将不国的年代,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文字当成武器,向腐朽的政府,向混用的统治者,向残暴的侵略者开炮,用自己的声音号召更多的人来战斗。但是我认为他们并不是这样逃避现实的人,也许有,但郁达夫不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或许看不到那样尖锐或者深刻的批判现实的语句,但是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于人性的追求。美丽、公正、正直、爱情、宽容、纯洁等等这样的词汇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更重要的是他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品德的力量,让我们相信在丑恶的现实下,人还是可以拥有这样的品质的,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品质,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而这种人性之光,这种希望的力量,就是郁达夫的作品给人们最大的价值。
《迟桂花》读后感3
这是郁达夫的一篇短篇名作。与《沉沦》相比,主人公依旧是“零余者”,虽然风格没有前者大胆与突破,但格调也是很高的。小说读后让我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心灵仿佛也在淡淡的迟桂花香中得到了荡涤一般。
小说中最有意思的是“我”同翁则生的妹妹莲在心灵上的契合。在短短的相处时间中,“我”对莲产生了难以言状的情愫,由先前的种种幻想到后来似是兄妹般纯真的友情。这不禁让我惊叹他们在短时间内为何会产生这般情感?我想一方面是“我”对莲的理解与同情。这与“我”(其实原型就是郁达夫)出生底层,对劳苦大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有关。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在当时已经功成名就后依然保持着这种亲近感。另一方方面的原因我想是莲也拥有一颗纯洁率真的心有关吧!她表现出来的热情大方、敢说敢做的举止与“我”的精神追求达到了某种契合吧,所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出纯真的情感来就不足为奇了!
《迟桂花》读后感4
《桂花雨》是一篇散文,作者主要讲的是故乡童年那个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我没有摇过桂花,但读了作者的描述后仿佛身临其境,眼前出现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收桂花时的情形。读了这篇课文,我也喜欢上了桂花。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那股迷人的香气直往人心里钻。不信?到了八月份,你可以去县政府广场转一转,总能闻到一股迷人的香味。桂花还不与繁花斗艳,有一种谦让的品质,更让我喜欢。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它没有野菊娇小可爱的模样;它没有玫瑰万紫千红的颜色;也没有玉兰引人注目的美貌;更没有腊梅顶天立地的气节。可在万花之中,作者却还忘不了桂花,因为桂花是她童年时代一道不可抹去的风景,所以桂花雨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虽小,但永不磨灭。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字字都饱含着母亲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难怪诗人李白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啊,金家银家,不如自己的穷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谁能不爱自己的家乡呢?
《迟桂花》读后感5
上午读了郁达夫的短篇小说《迟桂花》,好久没有遭遇这样清新又纯朴的文笔了,忍不住要说点什么。
文中的人物关系交代的十分清楚流畅, 故事情节也没有一波三折、勾心斗角的噱头,只如清亮透澈的山泉一般,以极为缓慢的节奏在读者心头细细流淌过去。换做现在,如此干净的文学作品已经极为罕见了,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就好比,看惯了浓妆艳抹的时髦女郎,眼前突然掠过一清纯村姑,总忍不住要发自内心地惊叹。或者,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自然纯正之美总能够在更高境界契合我们的审美需求。
小说中的“莲”是一个具有迟桂花意象的符号,她是善良、真诚、纯洁、灵秀的化身,她的美是一种不受世俗玷污的幽芬,宛如满觉陇的桂花一样持久。文中对于翁则生、翁母等一干人物的描绘,也是本着这种真善美的基调,点墨不多,却十分生动。更妙的是作者的文笔,将江浙一带的山岭风景刻画到了极致,读来仿佛亲自穿梭在山林翠绿如玻璃般流动又静寂的光影中,桂花的甜香萦绕,经久不散。如果去年读到这篇小说,去杭州旅游时,无论如何也要抽时间去满觉陇,如今只能遗憾地留待那不可知的下次了。
我平素欣赏的小说、电视、电影,便是那没有出现阴险狡诈的坏人,以及连环套情节的。满场都是好人,故事浅浅淡淡,如同平常的日子。不过,现在真的很少。于是写这篇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以此记录一下,并建议没有读过的朋友都找来读一读,降降炎凉世态里心的虚火。
《迟桂花》读后感6
迟桂花因开得迟,而香得长久。
这句是全文的线索,既是满觉陇迟开的桂花香浓似雪,丝丝勾沁入心,亦是翁则生的生活如迟开的桂花,将要平稳幸福着。而本文最想说的,其实是则生的妹妹,是作者心中的一朵迟桂花。
很多人读罢此文,都会觉得为什么就这样结束,为什么“我”最终没有带着莲一起回上海两人一起生活。其实最初我亦有此遗憾,没有“我”,或许莲这朵迟桂花最终要孤芳自赏。。。而这亦是本文出彩之处,若 “我”最后带着莲回上海便会掩盖了作者对迟桂花真正意图。
一朵花的开放,总会让人着迷,“我”亦着迷莲的美丽、天真。。。以致不可避免产生邪念,而莲的单纯一下子让“我”醍醐灌顶。“对于一个洁白得同白纸似的天真小孩,而加以玷污,是不可赦免的罪恶。”这是作者的原话,莲的美,如这片山的自然之美,原始不受污染的天真单纯,总是让人不自觉产生敬意。而“我”的热泪盈眶,真是对这种古老的敬意的感动,对欲念的超脱,如一朵迟桂花在“我”的生命中绽放。
《迟桂花》读后感7
时至深秋,该是转
那天她在草地上闲逛,闻到空气里依稀袭来一股清香。寻香而去,发现草叶间散落着一些零星的小黄点。细一看,竟是二度开放的桂花!那些桂树,平时矮矮地蹲在那里,只有难看又笨倔的黑鸟才会在它上面筑巢。朋友抱怨说,八月桂花香的时候,怎么就没瞧她一眼呢?而在我的记忆里,杭州城里的桂花,多是按时开谢的。大概正因着她的乖巧规矩,老天爷对她倒是别有眷顾了。书上说,一般情况下,桂花开过二十日便没了,而杭城的桂花期却要长一些,总有一个月左右罢。可象现在这样开在近冬时节的,在记忆里却找不出半点踪影。想是没有的吧,又不知是否记错了。据说满觉陇的迟桂花开得颇有风味,但我未曾去过满觉陇,不好意思信口胡说。不过在这个时候开放的,即便是名满天下的满觉陇桂花,也算是开迟了的吧?
疑惑归疑惑,喜欢桂花的心里,却早想要欣然接受了,只可惜身不在斯,只有一味地遗憾和惊叹了。可我终于还是翻出陈年皇历来,重温了几次心头余留的幸福感觉。
那时候我在杭城的大学里读书,每到中秋时节,空气里便会飘起淡淡的桂花香,那是令人陶醉的遥远的神秘花园的气息。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些什么,十有八九是听不进去的。趴在桌上,只需在恍惚之间,便走到桂花仙子的园子里去了。如有机会,我会偷偷溜到仙子的花床上躺上几分钟,又或者悄悄到园子里荡几下秋千;坐着硬板凳也不要紧,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就会变成软绵绵的小花瓣了。如果梦里刚好响起一曲古色古香的调子来,那种惬意就更无法消停了。只是这样的好日子,一年里也只有一个来月,终不能延至深秋的。而这个深秋,桂花竟然开了第二次。我有些嫉妒起朋友的幸运来了。
朋友说,那些桂花香还是同第一次一样,仍是一贯的恬淡含蓄不张扬,慢条斯理地在空气里递着脉脉甜香,一点也不在意这个时节里前后觊觎着的冷空气。她说,这迟来的桂花香让她想起了小时母亲亲手做成的桂花炒饭。我想,那或许是小的时候母亲在寒风里拢过来的温暖的手臂吧。那么,在八月里曾羞涩地开放过的,不就是初长成人的桂家女了吗?这或者又将是一个奇异的白日梦吧?那初开的桂花,真是年方十八的桂家女。跟所有不经事的少女一样,她是羞涩的。打懂事起,她就喜欢躲在那间竹帘半卷的阁楼里,轻易不肯抛头露面,好奇的时候,只透过竹帘的间隙看看窗外发生的新鲜事儿。她的窗口总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小伙子们经过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而这个时候她就会慌里慌张的拉上窗帘。她是那样的羞涩的,但那股淡淡的香气却按捺不住地透过帘子溢出来。见过她的老人们说,那只不过是个矮矮胖胖的小姑娘罢了。可小伙子们怎么也不相信,对她充满了十二分的好奇和向往。
这一年,该是她出阁的时候了,经过炙热熬人的等待之后,小伙子们可以大胆地上门提亲了。你瞧,他们提着各色各样的鲜花上了门。那些花儿不也是象他们一样明目张胆地开放着了吗?可她只微微一笑,似乎等不及听听小伙子们的奉承话,马上又跑上了阁楼里去。她心里只记得一个人,就是那个曾闲坐在她的竹帘外,在桂花树旁若有所思的青年。可她是羞涩的,只是透着半卷的竹帘悄悄地看过他,碰巧隔着帘子与他目光相对,天地便也融了。但她终于什么也没有说。接着花期就过去了。后来桂花嫁了人,过起了和大伙一样的柴米油盐的日子,闲来没事也不靠着窗儿遐想了,她的窗子不知怎么地也没有了以往的香气。院里有一株从娘家转植过来的桂花树,桂花落下的时候,她就把它们收在一起晒干藏好,等着什么时候做一些可口的桂花香糕。有几次,她也会拾起一些少时的记忆,但好象很快就又被她丢在一旁了。晒好桂花的时候,冬天就跟着来了。她的脸慢慢失去了光彩,有时竟扳起来了。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一切都教她感到新鲜,就象小时候门前刚刚种下的桂花树。她成日地盯着那张小脸儿瞧呀瞧的,就盼着他快快长大。那小脸儿倒是慢慢变大了,可她一点也没发觉。有一天晚上她梦到小的时候一边在桂树前做着引体伸腰的动作,一边对着月亮祈祷,桂花树一下子就长到五百丈高,高到月宫里去了。过了这一夜,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知怎么的,院子里的桂树又开了一次花。她很高兴,就用这些桂花连续做出可口的桂花炒饭,孩子爱吃极了。每一次递过热气腾腾的桂花炒饭去,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她的心里也充满了着桂花的清香。
孩子长大了,镜子里的容颜慢慢老了,皮肤粗糙了,腰也挺不直了,可她的桂花饭手艺越来越好了。孩子非常喜欢她的桂花饭,尤其在不开心的时候,只要闻到母亲递过来的桂花香,好象烦恼也没有了。她做的桂花饭的香气,也慢慢起了变化。原来她在梦里得了一个神仙的指示,说是如果桂花太多太浓了,吃多了口舌会变得迟钝。但孩子太喜欢了,于是她改用桂花蒸饭了。蒸饭的时候,底下一层水,中间是桂花,最上层才放上米,分别用筷子架着一层薄纱隔开,这样蒸出的桂花饭香味更加均匀清淡,但饭里就没有一点桂花了。
桂花的一辈子,就这样在桂花饭里过去了。那年冬天,她终于老到做不动桂花饭了。有一天,她躺在床上,从窗格子里看到孩子坐在院里的桂花树下,黯然神伤的样子,她急坏了,可她再做不动饭了。那天夜里,她又做了一个梦,她又遇上了那位神仙。她祈祷说,让我再做一次桂花饭吧。神仙笑着说,那你下辈子就别做桂花饭了,你就做一棵桂树吧。她答应了。那天夜里,桂花在寒风里又开放了一次。当第二天清晨灶台上的桂花饭香吹到孩子的脸上的时候,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很多年后,朋友在一棵矮矮的桂树下,发现了当年二度开放的桂花,惊叹不已。
我还是忍不住笑了,于是从一个白日梦中醒来……
《迟桂花》读后感8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迟桂花》的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这本小说以一个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人公迟桂花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乡村妇女。她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庄里生活了几十年,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勤劳、善良、朴实,从未向命运屈服。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她也从未放弃希望和信念。
在小说中,迟桂花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帮助家庭度过了许多困难的时刻。她用自己的善良和关爱,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坚韧和毅力,让人感到钦佩和敬意。
在小说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迟桂花和其他乡村妇女一样,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挫折和困难,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性中的善良、正义和勇气。
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乡村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区,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作为一个作家,莫言能够以小说的形式,描绘这个地方的美丽和神秘,让人感到非常惊喜和感动。
《迟桂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正义和勇气。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迟桂花》读后感9
《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较为成熟的作品,文章给我的感觉就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清新、自然,香而不腻。郁达夫在《迟桂花》中仍然采用“自叙传”的叙述方式来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感情脉络。郁达夫擅长在作品中刻画“病态”的男子,其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人公悲观、痛苦、厌世颓废的心境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读郁达夫的作品总有一种让我感到压抑的感觉。
《迟桂花》的男主人公翁则生依旧是一个充满着“病态”的男子,但主人公的“病态”在这清秀、绮丽的山水之间居然得到了“治愈”,没有沦为悲剧的命运。也许大自然真的可以净化人的心宁,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在物欲的追求中,放慢脚步。让人高度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调对翁家山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宁静之美。莲姑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就像桂花所散发出香气一样,持久回味。莲姑本身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夫家受尽了屈辱与刁难,最终狼狈的回到了自己的家。在封建思想充斥在人们脑海里的年代,这种女人是要受到别人的异样眼光的。但莲姑并没有悲观绝望。在他的世界里依然是简单、乐观的。依旧像少女的般纯洁无暇。这是小说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莲姑身上看到了一个人该具备的健全人性。 郁达夫在文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把莲姑比作“桂花”,更是对像莲姑这样在大自然的滋润下而具有美好人性人们的赞美。
朋友,如果你现在感到抑郁、苦闷,放下手中的工作,尽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也许你会做到释然。
《迟桂花》读后感10
春天因“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桃花而美艳;夏天因“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而自豪;秋天因“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的菊花而丰富多彩;冬天因“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而娇艳;但我却更爱香飘十里,“独占三秋压群芳“的桂花。桂花树的枝干很结实,上面分出树杈,树杈上又分出许许多多的小树杈,它们像比赛似的伸向远方。
这树干,这树杈,撑起一树的树叶。桂花树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边缘带着像锯子一般的锯齿,它碧绿碧绿的,愈发葱茏,十分稠密。你近看会发现在一簇簇树叶下面有一个个黄色的小点,那是什么呢?让我来告诉你吧!那是桂花。桂花的花瓣很小,每一朵花上只有四片小小的花瓣,远看是看不大出的。有的枝头有五六朵花,有的枝头有十来朵花,还有的枝头有百十来朵呢!它们挤在一起好像是亲密无间的同胞姐妹,在一起做游戏。
桂花还分金桂和银桂,金桂像一粒粒金子一样,银桂像一颗颗珍珠一样洁白如雪。八月桂花香。桂花的香味会使人陶醉。在远处也能闻到桂花那种让人陶醉的清香,如果你放一枝桂花在你的房间里,早晨当你醒来的时候,就会闻到桂花那股迷人的香味。桂花的用途可大啦!它可以泡桂花茶,可以做桂花糕,可以酿桂花酒,还可以做桂花枕头……。
桂花不是为了炫耀才开花,也不是为了被赞扬而开花,它们是默默无闻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静悄悄地用青春装点自然,却不求一点回报。所以我爱桂花。
《迟桂花》读后感11
《迟桂花》是作者了解他创作的原因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读懂作者。亲近大自然时的作品,写出来自然也就清新典雅。“郁达夫所以探究作家创作某一作品的原因至关重要。《迟桂花》 一生喜爱名川大山,喜欢故乡的风景,他无论是身在祖国或是郁达夫后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体现了作家灵魂,漂泊于异国他乡,对山川风景的喜爱”。
《迟桂花》读后感12
在蒹葭苍苍、露水含珠的清秋时节,坐在金色万簇、馥郁密集的桂花树下,再次捧读郁达夫的《迟桂花》,真是应景。
文中郁达夫的朋友翁则生跟他的新婚妻子是两朵迟开的桂花,却喜得圆满,而翁则生的妹妹则是一株让人颇生怜爱的单桂,被婆家赶出来后开在娘家的山中,独自芬芳。郁达夫在与她同游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产生遐想,但最终欲望被这株不受世俗污染的单纯的桂花净化了,喷涌出内心深处更深沉无邪的爱。这曲折的情感游历百转千回,归功于这些开在身边的柔软温润香气袭人的迟桂花。
在深山一隅之中逢桂花万簇,作者内心滑过最细腻的抚慰,惜普天下之悲欢,桂花总开在世道山峦,而盛开的桂花香气,浸漫过物候年节,如同善解人意的美人,陪护着书中主人公历经朝朝暮暮岁岁年年。
作者的挚友翁则生的妹妹翁莲是幸运的。迈着沿途的风景相伴走着高低起伏的山路,作者同情莲悲凉的境遇,内心甚是怜惜,他的“双眼只凝视着苍空的一角”,有半晌不曾说的话,在这份静默中作者眼睛里却是酸溜溜的泪。愧与泪中他不露痕迹的升华了自己隐藏的情感,欲望彻底消散整个人纯净无比,在僧侣手中作者和莲放生了两根翠竹后重新返程了,或许来回的路仍是那条山道,心境却已越过颤峰。
世间男女最亲爱、最纯洁的关系应是兄妹。文章结尾处作者喝完朋友的喜酒离开了翁家山,等火车的警笛吹起白烟,作者柔软的内心散发出他最为真实的愿景:他从车窗伸出了两手,分别捏着他的朋友和认下不久的义妹说:“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
合上了《迟桂花》的书页,遗憾与遐想仍在桂花树下与金色的香气混合涤荡,情为之开怀心境如此舒坦,在密匝桂香的空气中似乎听到男女主人公同频的声音:彼时彼地与桂花相伴,在一起。
《迟桂花》读后感13
《迟桂花》的男主人公翁则生依旧是一个充满着“病态”的男子,但主人公的“病态”在这清秀、绮丽的山水之间居然得到了“治愈”,没有沦为悲剧的命运。也许大自然真的可以净化人的心宁,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在物欲的追求中,放慢脚步。让人高度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调对翁家山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宁静之美。莲姑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就像桂花所散发出香气一样,持久回味。莲姑本身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夫家受尽了屈辱与刁难,最终狼狈的回到了自己的家。在封建思想充斥在人们脑海里的年代,这种女人是要受到别人的异样眼光的。但莲姑并没有悲观绝望。在他的世界里依然是简单、乐观的。依旧像少女的般纯洁无瑕,这是小说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莲姑身上看到了一个人该具备的健全人性。郁达夫在文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把莲姑比作“桂花”,更是对像莲姑这样在大自然的滋润下而具有美好人性人们的赞美。朋友,如果你现在感到抑郁、苦闷,放下手中的工作,尽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当中,也许你会做到释怀。
《迟桂花》读后感14
读郁达夫的《迟桂花》,总觉得像在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比海更深》、《步履不停》、《海街日记》,每个故事里都有生活中的坡槛,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法消解的块垒,那是人世间的常态,但当时间缓慢下来,轻风吹着绿树哗哗作响,阳光穿过树叶在地面闪烁着光斑,莫名的伤感也是一种温暖。
周末胡颖和妻子带着五岁的双胞胎小儿来看我和阮丛,正是大雨之后的晴朗天,暖风拂面。两小儿在院子里和小狗当当玩得不亦乐乎,从最开始相互的猜忌和试探,到后来互相追逐疯跑,大人坐在阳光下剥着荔枝,吃着樱桃,听着小孩的喧闹。我和胡颖也不怎么聊天,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闲话。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母与子女、兄弟和姐妹,他们也不怎么说话,长久的静默,偶尔的对话和肢体语言,并不觉得以讲故事为目的的电影突兀,反而让人觉得和真实的生活更为贴近,而不是一场经过表演的电影。这些场景并非生活之外,真实的生活便是如此,因为你深知和理解这背后的情感纽带,和由此生出的情绪。
永动机一样的两小儿不舍得走,上车就说想大大、大孃和当当了。我回胡颖说,他们一坐上车,我也就开始想了呀。胡颖说,郭莉(胡妻)昨晚也和我说,是不是年纪大了,回南昌看到家人也亲,看到小邱和阮丛也觉得亲。
我拷贝了一段郁达夫的《迟桂花》给胡颖看: “本来也已经入了中年了,百事原都看得很穿,又加以这十几年的疏散和无为,觉得在这世上任你什么也没甚大不了的事情,落得随随便便的过去,横竖是来日也无多了。只教我母亲喜欢的话,那就是我稍稍牺牲一点意见也使得。”
胡颖回说:“牵绊呢,原以为是钩子是绊马索,现在的茧是铁马掌…”
《迟桂花》读后感15
《迟桂花》是郁达夫在后期创作的作品,风格较之前期有了很大的改变。前期的一些作品中作者多作肉欲的渲染和情色的描写,而从《迟桂花》中则可以感受到作品风格的根本转变,《迟桂花》通篇格调开朗清新,感情浓郁真挚,充满诗情画意。
“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翁家山的迟桂花经过前期的酝酿沉淀,以厚积薄发的姿态绽放在这冷僻的山中。就如同翁则生一家一样,早年的翁则生因患病差点连生存的希望都没有了,经过十几年光阴的休养,身体也渐渐好转,做起了一名乡村小学语文老师,还准备结婚了。妹妹莲也摆脱了再婆家受苦受累的生活,一家三口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属于翁家的迟桂花的芳香最终弥漫在了翁家山的每个角落。
纵观郁达夫便可以发现其并没有鸿篇巨著,《迟桂花》便是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留学时的同学翁则生邀请自己去参加他的婚礼的邀请信作开头,这封信不仅仅是一一封邀请信,同时也是翁则生对与“我”别后的十几年光阴生活的一个补充,一个交代。从信中也大致了解了翁则生与“我”的关系以及这么多年的生活状态。信中还提及了翁则生的妹妹,一个叫莲的少妇。这开头的那一封厚信为后面发展的故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朋友们,以上是《迟桂花》读后感精选范文的内容,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果对大家有用,也请多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