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令人着迷的科学,而这40项研究的结果更令人惊叹。这些研究揭示了我们大脑的奥秘,以及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但是,这些研究是否真的可以被信任?它们是否仍然适用于今天的社会?本文将探讨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的一些相关内容。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1
这本书是心理学的入门读物,我大概花了3个月才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说句实话,书写的还是蛮不错的还有不少地方挑战了我曾经认为是利索应当的“事实”。
其中第1个实验说明了我们的左脑和右脑思维,我也知道了为啥很多事情我都懂但是说不出来的原因了。传说中的“不明觉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第3个实验说了:咱们大部分是天注定的,包括性格。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很大程度上是由我的基因而不是后天环境注定的。实验设计的也非常出色,通过调查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的生活,来推断结论,非常棒!第21个实验告诉我们男人的平均长度6英寸啊!第24个实验说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虚伪的人,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都是“我是一个有能力的、有爱心的好人”。如果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知偏离了,则自己对好人的定义就会发生相应变化。第25个实验说了内控型人和外控型人,怎么说呢,看个人选择吧,各有各的有点。第31个实验说了习得性抑郁,一个人不能处于长期的失败中,否则可能连他本来能完成的事情也会变得无法完成。第34个实验,我知道了系统脱敏法,现在想想,无非就是利用条件反射,让我们成为了巴普洛夫的狗。
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十个专题中每个专题选取4项研究,并注明了作者和出处,方便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作者深入浅出地通过实验的方式介绍了科学的心理学。也让我对心理学的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使得我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更加方便的运用这些知识。在心理学方面我还有一个本书叫《心理学与生活》。但基于时间原因,可能这本书的阅读需要推后一段时间,首先是因为我对于心理学的概况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来说,我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就和玩游戏升级一样,做的事情就是选择科技树的发展,并保持平衡。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2
有幸能在这学期修读蔺老师的《变态心理学》课程,让我对变态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变态心理学是与实际生活关系很密切的一门学科,他能够让我学会辨别出一些异常心理障碍,以便及时的采取自助或助人的举措。作为一名师范生,今后即将走向教师岗位,首先个人需要学会自我觉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需要积极关注每位学生的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做适当的辅导。而通过学习《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让我具备了一定关于这方面的专业技能,我想,在今后的生活里,我将终身受用。
对于《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内容比较多,一些心理障碍极容易混淆,且有的内容较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老师用一些简单的语言,以及生动实际的例子,深入浅出,让我们不仅记忆的快,而且更容易理解。上课过程中时不时放一些关于课程知识的录像,通过生动的影像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在通过课前发放案例的方式,让我们在学习某一障碍之前就对其有了初步的理解,对我们后面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很喜欢老师每章节给我们推荐的关于某一知识点的电影,虽然有些影片已经看过,但是那时看的状态与学习《变态心理学》后再去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现在的我能够以一些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影片中某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从一些影片中学到关于一些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突然发现,原来观看电影有时也能学到很多有关心理学的一些知识与应用。
关于这门课程的最后一次大作业,我们选择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主题,虽然上课过程中老师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述,我们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通过小组的方式查阅文献,并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以及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我们对这一障碍有了更详细以及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课堂上也有很多小组选择了这一障碍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与分享,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又学到更多更深入的内容。
总之,通过这一学期科课程,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同时这一学期与老师同学的相处是愉快的,我想,这一切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3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由罗杰·霍克写的一本关于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个心理学实验的研究,从而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这本书的出现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这本书主要有生物学和人类行为;知觉和意识;学习和条件反射;智力,认知和记忆等多达10种不同的方向。现在就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吧!期望导致结果—— 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
也就是说,期望导致结果,或者换个稍显学术的说法:自我实现的预言。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实验中找出一部分雪上告诉他们他们的智商比普通学生偏高(实则的一样的),那么经过了一个学期后发现他们的智商果真有了明显提高,也就是说学生的对自己的期望化成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并最终促成了他们能力的提高。在这个实验给了我们3个启示,一是对自己、对他人应该持有美好的期望,这就会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团队的激情,并不断的良性循环下去;二是领袖对于团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领袖是团队能否团结合作,不断进步的基石,所以作为领袖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任务和本分;三是要客观的看待调查数据,避免个人偏见,这个研究给人的另一个重要启发是:研究者想看到什么,往往就会看到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想法会影响客观事实,所以,除非是很专业的实验和调查,否则,不能盲目的接受结论,否则会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我要说的第二个研究成果是言行不一,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研究成果。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即,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这也是人们常常说看不懂其他人的原因之一。
实验是在1930年代进行的。那个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实验者带着一对中国夫妇在3年时间内两次沿太平洋周游美国。
在数百个旅店和餐馆中,这对中国夫妇只有一次受到了冷遇(业主把他们当成了日本人),其余情况均受到了很好的礼遇。每次拜访一个地方半年后,实验者都会发一封调查信,询问业主是否愿意接待中国人,结果却与实际相反:超过90%的业主说他们将不会接待中国人。
实验者通过其他实验,确信这对中国人曾经的到访不会影响后来的调查。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得出如果你想**一个人在面对某一真实的特定情景或特定人物时的表现,那么,对假设性情景的口头回答(即态度问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研究真实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才能可靠地测量一个人的社会态度。
同样我也记得看到过一个实验得出人类是有一种说谎的意向,平均我们的每10句话中就会有1句是在说谎。
第三个可能让人赞同但是又有一点困惑——责任感让人更快乐。不过在心理学的试验中得出责任感虽然意味着要付出更多,但是,当你具有选择的权力,当你需要对自己负责的时候,你会更快乐。这个实验也带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第一是责任带来成就感,就好像我高中的时候整天都在读书做作业,很忙很忙不过觉得生活很美满,但是到了大学后时间多了,反而觉得有一点空虚。第二是责任让工作更主动,更有效率,当决策是自己决定的时候,他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愿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沟通也会更顺畅。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不是以顺从为导向时,工作会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我们都会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第三是为了快乐的生活努力工作,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生活就越快乐、越健康、越平稳。这些可能的不言自明的道理,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白,但是在这个实验中确确实实的告诉了我们。
上面说的都是《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当然了不仅仅的这些研究成果。在这本书上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也让我了解很多心理学的实验。这真的是一本通俗易懂而有非常有用的书。
可以说是心理学上的一块瑰宝。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4
1、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将早年分离、成长环境不同、成年后才相聚的同卵双胞胎,其基本心理和人格惊人地一致。
2、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人的睡眠时分阶段的,而做梦全发生在一个特定的阶段(REM睡眠阶段)。实验显示,如果人连续几夜被阻止做梦(在REM阶段被唤醒),在恢复正常睡眠后,做梦的次数和时间会显著提升。人需要梦,如果不允许人们做梦,经过连续几夜剥夺做梦的睡眠,就会增加人们做梦的压力(REM反弹)。
一些药物和酒精会抑制REM睡眠,很多人无法戒除为了睡眠而服用安眠药或酒精制品的习惯,一旦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弹会妨碍他们的睡眠。极端事例是一些嗜酒成瘾的人们,很多年来他们可能一直在剥夺自己的REM睡眠,一旦停止饮酒,REM反弹作用极其强烈,以至于他们清醒时也会出现做梦的现象。这也许可以解释被称为因酒精中毒而引起的震颤性谵妄现象,这种病常常会出现可怕的幻觉。
3、梦,并不浪漫
梦不过是在REM睡眠过程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当人熟睡时,位于脑干中的大脑某一部分还会周期性地活动从而产生电冲动。大脑中这一部分与人体运动及处理人在清醒时从感官输入的信息有关。有些冲动触及了大脑的其他部位,这些部位负责诸如思维、推理等更高级的功能。人的大脑力图综合这些冲动,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
4、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虽然巴甫洛夫对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并不是一名心理学家,而是研究消化过程的著名生理学家。曾因在消化领域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而使他的职业生涯和心理学史发生巨大改变的那些发现却纯属偶然。在19世纪早期,心理学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科学,很多人认为它不是真正的科学。因此,对巴甫洛夫来说,从更可靠、更令人信服的生理科学转向心理学,是职业上很冒险的一种改变。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和自动的,无需学习,并且对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而言都大体相同。
5、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20世纪初,当时的心理学几乎完全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研究统治,其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观点是:行为的动力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和童年期压抑的内心冲突。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了一场新的运动,以巴甫洛夫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出现了。行为主页者提出,行为是通过外在的不同环境和情境刺激而产生的。华生指出,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换句话说,认得情绪反应时习得的。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5
很多非心理专业的人认为读心理学的书对于生活没有实际的帮助,但我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讲,学习心理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帮助:
1.对于人类自身的某些方面特别是人性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对提升对于人们行为原因的洞察能力有所帮助;
2.一些巧妙的实验方法很有启发,如视崖,注视偏好,斯坦福监狱实验等;
3.对于人生以及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一、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1.左右脑协同作用,不偏不倚(左脑主要负责语言能力,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关系)
2.环境(经验)影响智力。
丰富的环境(经验)促进大脑发育。
长期持续的营养不良可能限制大脑发育。
大脑是可以被锻炼的;保持好奇心可延缓大脑老化。
3.智力主要由遗传决定,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先天形成。
但,后天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4.★研究方法:视崖
二、知觉与意识
5.人类婴儿天生具有知觉能力,为了能够知觉人类面孔,以便得到他人的照料;
这一发现并不会降低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方法:偏好注视
6.人们在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期间会做梦
REM是人睡眠中从第二次开始的浅睡阶段
人需要梦——如果剥夺做梦,停止剥夺后会出现反弹。
7.概念和分类并非来自语言,而是天然存在的。通过将其与相应类别的原型相比较,是否符合原型来分析和分类,而不是通过审视其是否符合一般的语言定义来判断是否属于这个类别。
8.催眠影响的行为是一种由较高的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性行为,而不是意识状态的改变或者催眠是一种独特的意识状态。
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愿望而被催眠。
三、学习和条件反射
9.“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自动的,无需学习,并且对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而言都大体相同;条件反射则正好相反,它是通过经验或者学习获得的,并在同一物种的不同成员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应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可以改变免疫系统的活动。
10.情绪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VS情绪是由于遗传造成的。
11.低等生物也可以有和人类一样的迷信/信仰(认知);
非关联性强化(如固定时间间隔出现的强化行为)可建立迷信行为(一种条件反射,对非偶然事件的有意控制)。
迷信的意义: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能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这种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人们的焦虑,增强信心和勇气,进而提高成绩。
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更加迷信。
12.构成一个人人格的许多行为都是模仿形成的。
儿童倾向于认同父母或与自己同性别的其他成人。
儿童期暴露于媒体(电视)暴力可预见其后的攻击性,并且不因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教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特定条件下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如对榜样的暴力行为进行惩罚)。
启示: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特别是同性别长辈应当注意自身在儿童面前的言行,做好榜样,若发生不当言行,应及时进行纠正。
四、智力、认识和记忆
13.期望效应。
(1)科学实验中的期望效应。
实验者应带有某种特殊期望或偏爱,使他们在研究中无意识地给被试发出某种隐蔽信号,使被试按照与实验者的偏爱相一致的方式作出反应。“实验者期望效应”会使实验无效。
(2)教育中的期望效应。
当教师期望某个孩子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时,这名学生就真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
启示:
(1)入学前IQ测试不但不公平,而且不道德。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关注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4.多元智能理论(MI理论)
八种主要智能及典型例证:
①语言智能(莎士比亚)②音乐智能(莫扎特)③逻辑-数学智能(爱因斯坦)④空间智能(毕加索)⑤肢体运动智能(梅西)⑥人际智能(甘地)⑦内省智能(柏拉图)⑧自然观察智能(达尔文)
意义:使教育中的“学习障碍”重新命名为“学习差异”。
教育的目的应该能反映出一个人自身的价值。
在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几乎每所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着多元智能理论。中国呢?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条件下,略显死板的高考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最大保障。而对于“反映出一个人自身的价值”,仍任重道远。
15.认知地图理论
要形成综合性的正确的认知地图,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吸收充足的营养,否则会形成内含单一的序列地图。
当我们的孩子和我们面对人类世界这一上帝赐予的“大迷宫”时,我们必须使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处于能激发适度动机而没有多余挫败感的最理想的状态中。
16.记忆重构
当提问者的问题包含了并不存在的事物或者错误的前提假定时,会对被提问者的记忆产生影响。提问中错误的信息会被无意识地整合进最初的记忆中。
启示:
(1)目击者证词会掺杂很多错误信息。
(2)当提问者想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答案时,可以利用上述理论,修改提问的技巧。
五、人的发展
17.接触安抚
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抚,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
仅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使孩子有更多机会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
18.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发展都要经过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顺序相同,年龄阶段基本一致。
客体永久性(真正思维的开始,是运用洞察力和符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开始)。
19.道德发展阶段论
各种水平的道德推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
20.控制力
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不仅影响着人的愉快心理,而且还影响着人的健康。
在人的一生中,个人的力量和控制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种潜力丧失之后,人也就进入了老年。
启示:通过让老年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了消极因素是可以被延缓、逆转或者防止的。
六、情绪和动机
21.性动机
YJ的大小在对女性的性刺激上通常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因素。YD口的内壁膨胀起来,足以紧紧缠绕住任何大小的YJ。不管YJ的大小如何,YD总是能在YJ最初的几次抽动中使YJ充满YD。
性高潮过后,男性存在一个不应期。在此期间,不管他所受到的性刺激的类型或数量如何,他在身体上都不能经历另一次性高潮。女性没有明显的不应期。
在女性的相困扰中。女性生理反应障碍相比,在性交过程中缺乏幸福感和负情绪体验起到更加决定性的作用。而对男性而言,生殖器的反应会更加重要。
22.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特定的面部行为与特定的情绪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
面部表情是一种适应机制。能够增加物种的生存概率。例如,恐惧的表情是一种无声的警告,它预示着食肉动物的出现将会带来危险;愤怒的表情可对地位低下的同类成员发出警告,要求他们从自己身边走开;厌恶的表情传达的信息是“你做什么都行,就是千万不要吃它”,从而避免了一次潜在的食物中毒。
面部表情具有生存价值。愤怒的表情能够对迫近的危险起报警作用,那么它们相对于其它不具威胁性的面部表情更容易被人们所辨别。
缺少眉毛比缺少眼睛更能显著地引起面孔再认的困难。所以如果你需要有效的伪装,一定要把你的眉毛遮起来。
对于欺骗的研究:仅观察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是人们正确判断人在说谎的水平大约略微高于随机水平。然而在观察某人的整个身体时,正确判断率将大大提高。
23.观察你的情绪了吗
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显示大脑的哪部分正在运转。
fMRI可以应用于测谎:如果被试说了真话,其大脑的一个部分将被点亮,这个部分负责真实内容的陈述;如果此人撒谎,大脑中的两个部分将显现出来,一部分制造谎言,另一部分抑制被谎言所掩盖的真话。
结合fMRI和新的电脑软件,可以重现扫描过程中被试所看过画面的图片(现代读心术)。
24.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
1.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的是事或者说了某些与他的真实观点相反的话,他将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2.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将越弱。
替代性失调:仅仅是由于观察到你喜欢或是尊敬的人做出与你的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你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并改变自己的态度,完全不需要亲身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你主动地不断重复一些观点就是基于认知失调理论。
七、人格
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内控型个体: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选择和人格。
外控型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
控制点是一种在各种情境中一贯发挥作用的可界定的个体特征。
内控型的个体(如那些坚信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更可能会:(a)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类似情境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取更多信息;(b)更主动的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c)更加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d)更能抵御他人的影响。
“有选择”会增加人们的控制感。
当存在于个体以外的力量确实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也是最健康的行为方式是采取外控制点的态度。
具有内控倾向的孩子的父母更有爱心,对孩子采取前后一致的更加公正的奖惩约束,且更加注意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外控倾向的孩子的父母则更加专制和严厉,且不给孩子更多的自律空间。
启示:在教育中父母应该利用自己的行为更多培养孩子的内控型人格,尽量避免专制、严厉等会使孩子产生外控型人格的管教方式。
26.双性化
某些人具有双性化的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社会性别与生物性别相匹配”才能最好的适应生活。
新的研究显示,同时拥有最好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品质的人,比那些仅拥有一种性别特征或结合了两种性别特征消极方面的人更全面,更快乐,更受欢迎,更招人喜爱,更灵活多变,也更爱自己。
27.A型人格
具有A型行为(一种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进取心,时间紧迫感,对竞争的渴望以及最后期限的压力)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
A型人格与驾驶事故有密切关联!
如果父母具有A型行为,则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倾向于具有A型行为。
相对于B型人格(避免竞争,满于现状,缺乏时间紧迫感等),A型人格一定更好吗?
28.个人与集体
集体主义文化: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从属于他所属的内群体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
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其所属群体的需要和目标。
集体主义文化特征:
把群体目标置于个人目标之上;高度服从明确的群体规范;更崇尚爱、地位和贡献;惩罚多以羞耻感(外部的)的形式出现;社会弊端较少,疾病发生率低,离婚率低;更关注家庭等小群体的利害得失;个人对群体所承担的责任很多,但群体会以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资源和安全感作为回报。
个人主义文化特征:
关注令个人满意的目标胜过群体目标;不太服从群体规范;更崇尚金钱和财产;惩罚多以罪恶感(内部的)的形式出现;社会弊端较多,疾病发生率高,离婚率较高;更大程度的关注公共利益;对群体的责任较少,个人权利较多,但从群体中得到了支持、资源和安全感较少。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文化类型是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是一种多为结构,而非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
一般而言,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在个人主义社会中的要低。
集体主义社会中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自我,特征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对群体中权威的服从。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反抗被看成是一种人格资产,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反抗被看成是负债。文化经由父母向儿童传达的关于资产或负债的信息是强大而明确的,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强有力的影响。
八、心理病理学
29.究竟谁是疯子
精神卫生机构不能将“心智健全”与“心智不全”区别开。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符合某个心理疾病的标签(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那个标签将掩盖ta的所有其他特征。
外在的社会法律问题可能成为伪造精神病症状的动机。
30.自我防御机制
本我:由人的基本生物冲动或本能组成,如饥饿、渴和性冲动。本我坚持要求即刻满足所有的欲望,不顾道德、安全、逻辑、理性等一切因素。本我在无意识水平运行。
自我:按“现实原则”行动,关注现实社会和行为的结果,让本我的欲望得到满足,但是要用理性的和相对安全的方式实现。自我是有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根据已有的一套关于是非对错的准则找到合乎道德和伦理的解决方案,来满足本我的需要,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心。超我在意识水平和无意识水平两个水平上发挥作用。
自我防御机制:自我用来阻止本我被禁止的冲动进入意识。防御机制的基本功能是改变现实以避免焦虑。如压抑、推行、反向形成等。
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这里我首先想到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画家施特略夫想把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接到家里照顾,而他的妻子强烈反对,说自己极度厌恶斯特里克兰德,把他接来会发生不好的事,而在后面却又突然爱上了斯特里克兰德,当时如何都理解不了,读到这里豁然开朗。我想,施特略夫的妻子应该从一开始就对斯特里克兰德怀有好感,而她一开始的厌恶和拒绝应该就是一种反向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吧。
自我防御机制帮助减少焦虑,但其中包含了自我欺骗和歪曲事实,如果过度使用会产生消极的结果。
31.习得性抑郁
人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
一旦动物(或人)习得了有效的行为,随后的失败经历不足以消除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动机。
抑郁的人都从以往的特殊经历中习得自己的行为是徒劳的,他们习得了无助感。
启示:应通过各种手段,如努力争取、设定适度目标等,积累对能力和控制的直觉,习得控制感。
32.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高人口密度(可能)会造成负面的社会行为。
九、心理治疗
33.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
心理治疗是有效的。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所产生的疗效差异是可以忽略的。然而依据个人的人格特征及具体问题的具体情况,一些治疗方法可能比另一些更有效。
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交互抑制:当两种反应彼此抑制(比如快乐和恐惧),在既定时刻,只有一种反应可以存在。
系统脱敏疗法:应用交互抑制方法治疗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治疗焦虑障碍,特别是恐惧症的首选。
35.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揭示人格的无意识方面。
方法:把少许大滴墨水滴在一张纸上,将纸对折,墨水会在纸的两半对称散开(一种客观上毫无意义也没有任何结构的图形)。
理论基础:在对随机墨迹进行解释时,被试的注意力被转移,使得其惯常的心理防御相对减弱,进而深藏于心中的想法慢慢浮现。
罗夏墨迹测验作为一种人格测验或诊断工具,其准确性并不令人满意。
36.投射测验——TAT(主题统觉测验)
作用同罗夏墨迹测验。
方法:TAT测验由一套黑白图片组成,图片中人物所处的情景没有特定含义。
理论基础:如果图片情景模棱两可,而且很难找到行为原因,那么被试的解释似乎将更多地反应与自身有关的某些东西——恐惧、愿望、冲突等。
TAT和罗夏墨迹测验通常用于心理治疗,而非用作正式的诊断工具,更多的是作为临床医生与其病人早期访谈的补充。(效度存疑)
十、社会心理学
37.斯坦福监狱实验
相对于你的内在性情和天性,周围的环境和情境会更强有力地影响你的行为。
方法:一群大学生被随机分为犯人和守卫两组,进行为期两周的模拟监狱生活实验。
结果:在一天之内演戏和现实生活之间界限就变得模糊,囚犯和守卫身上的真正特性和人格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被要求扮演的角色。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监禁的体验破坏了一生的学习,人类的价值被搁浅,自我概念受到挑战,人类本性中最低层最丑陋的病态显露出来!
最后实验在第六天被提前终止,主要原因是实验负责人津巴多意识到仅仅六天,自己已经从心理上变成了监狱的负责人而非心理学家。
战争是所有罪恶中最强大的情境力量。例:伊拉克、阿富汗虐囚事件。
38.从众的力量
团体压力对从众行为有很大影响。如果个体愿意服从团体,那么他们对明显的错误有时也不具判断力。
个体对团体越有归属感,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顺应该团体的态度与行为。
从众者只需要一个同盟者就能坚定立场并抵抗从众效应的压力。
文化在从众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如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见研究28)。
39.旁观者效应
责任扩散:随着团体的人数的增多,个人在突发事件中采取行动的个人责任就减少了。
启示:危机时刻,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有人提供了帮助,或者一定会有人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永远像自己是唯一的旁观者一样去行动!
40.无条件服从
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倾向性,即使这个命令违背他们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行为准则。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6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
一:学习心理学的动机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行,完全打破了几十年来人们在传统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当突然直面一个激烈竞争,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我们会深刻的感受到多年来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夜之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工作,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经常困扰着人们健康的心灵,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偶然得知,徐清照老师的连线心理工作坊,便慕名前往,与此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氛围,很受鼓舞。说心里话,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对此学科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通过徐清照老师的讲解,我逐步懂得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二:心理学中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等。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人格条件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1.心理相对健康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来访者的,所以他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来访者。虽然心理咨询师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会像其他人一样希望得到爱,希望被接受,被承认,被肯定,渴望安全感等等,但他必须有能力在咨询关系以外求得这些欲望的满足,以保证有效地完成心理咨询师这一社会角色的任务,不致引起角色紧张。心理咨询师也会在生活中和他的大多数来访者,在相同的社会环境里,遇到各种生活难题,也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但他可以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而且能在咨询关系以外来解决他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因为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要得到来访者的信任,咨询师自己必须愿意不断成长,并且在生活中不懈奋斗。那些情绪不稳定,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很难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2.乐于助人
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来访者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融洽的气氛,接受来访者各种正性和负性的情绪,从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乐于助人”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任何人时刻都可以做到。那些只关心自己,自私自利,或者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缺乏热情的人,也是难以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3.责任心强
心理咨询师既要耐性倾听来访者的叙述,集中精力不分心,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关注,也要能诚恳坦率地和来访者谈心,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愿意暴露内心的痛楚和秘密。工作马虎,三心二意,性情急躁,不负责任在咨询工作中都是要不得的。
以上这些人格条件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和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不是光靠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获得的。因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要想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应先检验自己的人格条件。
三. 完善的知识机构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不是仅仅依靠良好愿望,满腔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来访者或鼓励心理病人跟疾病斗争。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会引起来访者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学工作,要用科学的咨询知识和技巧来帮助来访者,使他们认识困扰着他们真正的原因,改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来访者的困难是怎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何在,他们心理症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用什么防御手段来对付内心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来访者分析问题,并引导其走出困境,促进人格成长。
四 熟练的咨询技巧
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学到的。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向来访者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上面所说的职业道德,人格条件,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都很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正如卡瓦钠所说: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
五 粗浅
首先选择心理学,就是为了想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更有必要把自己做好,才能达到更加好的状态。
第二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在写心理学论文的时候,了解了许多关于治疗的方法,然而,对我影响最大,最有启发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适时地应用,更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个人就可以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学会了宽容。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读书心得3
一般人听到变态心理学,都会觉得有些不自然,因为变态这个词总是和怪异、恐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心理学中的变态心理源自英文Abnormal Psychology,我觉得翻译成异常心理学会更易让人接受一点。在hk实习的时候,就听说心理咨询师不同于精神科医生,只有那些不太严重的问题才能靠咨询解决;如果是脑器质性损伤,再怎么咨询都没用,必须要精神科医生用药物控制病情。虽然我不是精神科医生,但仍然需要了解异常心理方面的知识,原因是辨别出没有精神障碍的案主,作为咨询对象,而将疑似有精神障碍的转介给精神科医生,以避免错把精神病人当作一般心理问题来对待。
听了郭念锋教授的8堂课,真是受益匪浅,他用简单的语言、生动的例子,把枯燥的异常心理学讲述的深入浅出,不仅记忆得快也方便理解,真不愧是中国心理学第一人啊。尤其是他提到的例子,对于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准心理咨询师来说,很有帮助。比如有些家长称赞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是天才,能记住一年365天的天气预报,又或者能记住城市所有的地铁路线。这时,我们就要警惕了,这孩子是否是在记忆方面有所障碍。在记忆障碍里有一种症状叫作记忆增强,这是病理性的,表现为患者只专注于记忆某一件事,而且记得特别清楚,这类患者通常都是精神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有可能是偏执狂。作为80后的年轻家长,如果不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还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儿童,还很骄傲的向朋友炫耀呢。读写障碍也是在小学前半阶段常发的思维方面的疾病之一,在hk我就遇过一例,患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分不清类似的字词,无法分辨b和d,p和q,对中文也是如此,左右偏旁的字他会写反。如果家长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不认真读书,反而进行责骂,那对于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hk的家长都会在孩子在小学前去专业机构进行一些心理测量,防患于未然。
不仅是孩子,我们也要注意身边的大人。比如某个人特别执著于维护社会观念,他每天都在努力寻找单位里的“坏份子”,对人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行为严重的,还会去法院提起诉讼,即使被退回也坚持不懈。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是维护社会公义吗,这是典型的带有超价观念的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还有一些老人,年纪慢慢大了,也会有一些异常行为,作为子女,一定要特别关注他们,以便及早就医。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做的除了对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疏解,还要及时发现那些有疑似精神障碍症状的案例,转介给精神科医生尽早诊治。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压力也在不断的考验着我们。面对压力,是独自疏解,还是找人倾诉,各有各招;但切记一定不能逃避,否则日积月累,你不处理它,它会来处理你。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7
近些年来人本主义盛行,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蔓延到各个领域,自由也成为各路学者的旗帜。但是实际上了,真有“自由”的存在吗?这本书通过罗列分类实验,告诉我们所谓的自由都是基于环境,基于历史传承的自由。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真实存在的。任何描述都带有描述者的生活经历和主观认识。以人为主体来说,信息从输入到输出都是经过了加工诠释的。
你的行为不一定是你认可的。反而是通过对外表达你不认可的想法,会增加你对该想法的认可度。因果关系不似我们想的那样牢固。
服从权威,从众想法是普遍存在的。
你怎么证明你不是精神病?精神病与正常之间有明显分界线吗?
学习就是一个条件反射的过程,负反馈可能会给人造成永久性的心理创伤。正反馈会更有助于引导行为。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8
心理学这一名词,对于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断增加。
作为师范生,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对于所有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重要的与终身的必修课程,学习心理学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明确各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有利于自我教育与良好个性发展;
3.掌握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能;
4.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人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可见,我们正常的心理功能离不开我们的社会实践。而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所以我平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计划和目标,用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学可支配的时间真的很多,我总不能将其浪费于睡懒觉、玩游戏等。这需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丰富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否则只能浪费青春罢了。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记忆品质。通过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增强记性,防止遗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过分紧张疲劳,要劳逸结合,兼顾娱乐,学会放松与缓解压力;增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敢于幻想,敢于实践,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受定势的干预,大胆的发散思维。
在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张老师还给我们观看《心理访谈》的节目,丰富了我的认识。同时,这些节目都是关于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告别依赖、面试技巧,有关的心理专家给了很多方法及建议。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值得我学习借鉴。
总之,心理学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9
一、阅读背景
常见的心理学书籍大多是专业书籍,论述观点系统全面,甚至顶尖教材还有严谨的实证分析与研究,但是对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读起来难免会比较吃力,此外很多人在读那些专业书籍时不是很明确自己的动机,所以遇到难的地方自然而然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这本书就相对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本书介绍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这个案例分析的方式相对有趣不那么枯燥和晦涩,对初学心理学的人很友好,阅读后能让初学者基本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 这本书的作者罗杰•霍克(Roger R. Hock) 博士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Mendocino College)的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方面有多年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因篇幅有限,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研究过程,于是筹备本书以填补教科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沟壑。1992年出版本书的第1版之后,好评如潮且备受关注。霍克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纵观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精心筛选出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文献引用较多且至今仍受关注的40项研究,范围涵盖广泛,介绍全面详实。
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式
本书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全书分为十个心理学专题,有“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知觉与意识”、“学习和条件反射”、“智力、认知和记忆”、“人的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 每个专题选取了4项研究。每项研究的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原始出处、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意义与批评、近期应用和参考文献。由此可知,每一个研究都完整的展现了作者的全部思考过程,同时也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顶尖实验的实验过程、顶尖研究学者的严谨思维,最后也可以相对轻松的推演出某些假设条件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到实验结果的。
三、个别实验的解读
3.1 研究30 你再次获得防御
佛洛伊德的大部分理论在现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关他的“防御机制”的理论一直应用到现在,被广泛接受。防御机制是,当我们心理产生某种矛盾、焦虑、痛苦的时候,内心中的“防御机制”会自动被激活。 一个女人害怕自己变老,于是开始指出她的朋友是多么老。其实这个女人没有撒谎,她真的相信别人比她更老。因为因怕老而产生的焦虑启动了防御机制进行了“投射”。产生焦虑->防御机制启动->投射。 这样的好处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得到缓解,也就是防御机制的目的——保护我们的心理状态。书中介绍了五种最被广泛应用的防御机制:压抑、退行、投射、反向、升华。都有很容易理解的例子。看了后就会感叹:原来是这样! 这也让我相对了解到,其实一个人如果“嘴巴很毒,经常损人”,很可能是因为她自己本身不够自信、也不够勇敢,所以她会产生焦虑与困惑,但这种感觉她自身承受不来,所以她最终选择了向其他攻击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种种焦虑与不安。
3.2 研究39 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突发事件产生时,会出现见义勇为的人吗?我们一般会觉得:旁观者越多,见义勇为的行为就会越容易出现。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事实正相反。关键词:责任扩散。 “还有其他旁观者我不去做,别人也会去做的”旁观者越多,这种心理就越严重。所以,由于这种“责任扩散”的心理现象,很容易出现旁观者众多却更少出现见义勇为的现象。 了解这种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屡屡出现,很多人都在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唉,现在这个年代啊……”等等。但这些并没有触及的事物的真正原因,因而也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问题症结根本就不在那儿! 四、实验对我的启发 1分裂脑还可以存活,而且是治疗癫痫的有效手段。。 语言中心在左半球,必须让左半球看到物体,才能说出这个物体,而仅右半球看到是无法说出来的。(分裂脑的情况下) 2 人的本性不是行为主义者认为的有环境决定,而是由基因决定的。隔离双生子的各项特征相关系数都达到0.8以上。 感情丰富性也是基因决定的 3知觉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是我们日常用来判断信息的策略。但它们都是后天习得的,这也是我们会产生错觉的原因。(原始部落的人对大小恒常性的缺失) 4 REM睡眠就是做梦的时间,而且是在第二个浅睡眠阶段。REM阶段,大脑释放电化学信息麻痹肌肉,以免你乱跑发生事故。 人需要梦,如果剥夺了REM,会出现“REM反弹”。可以通过药物(安眠药)和酒精剥夺REM,但一旦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弹效应会妨碍睡眠。所以有嗜酒成瘾的人。 6 梦境的内容实际上大脑对神经电冲动试图做出解释的结果。 7 经典条件反射:瞳孔会根据亮光变化而产生放大缩小反应。你无法随意控制瞳孔,光亮对瞳孔是无条件刺激。现在请在关灯的之前,按响铃。在黑暗中等待15秒再开灯。在等15庙后重复这一过程:响铃-关灯-15秒-开灯。将中性刺激(铃声)和无条件刺激(黑暗)构成的组合重复20到30次。现在观察自己,即使铃响后没有灯光变化,你的瞳孔也会有轻微放大,于是铃想成了条件刺激,瞳孔扩大变成了条件反应。 8 假设一种刺激自动地是你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如恐惧),倘若这种体验每次重复时都伴随其他事物,如一只白鼠。那么白鼠就可能在你的大脑中与恐惧建立联系。即,你会条件反射性的害怕老鼠。可怜的阿尔伯特。。。 五、总结 书中的另一些问题、现象,也许我们正在亲身经历,只是不知道背后的真正的动机。 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有意义的研究,很多,很多……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10
1分裂脑还可以存活,而且是治疗癫痫的有效手段。。
语言中心在左半球,必须让左半球看到物体,才能说出这个物体,而仅右半球看到是无法说出来的。(分裂脑的情况下)
3 人的本性不是行为主义者认为的有环境决定,而是由基因决定的。隔离双生子的各项特征相关系数都达到0.8以上。
感情丰富性也是基因决定的
5知觉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是我们日常用来判断信息的策略。但它们都是后天习得的,这也是我们会产生错觉的原因。(原始部落的人对大小恒常性的缺失)
6REM睡眠就是做梦的时间,而且是在第二个浅睡眠阶段。REM阶段,大脑释放电化学信息麻痹肌肉,以免你乱跑发生事故。
人需要梦,如果剥夺了REM,会出现“REM反弹”。可以通过药物(安眠药)和酒精剥夺REM,但一旦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弹效应会妨碍睡眠。所以有嗜酒成瘾的人。
7梦境的内容实际上大脑对神经电冲动试图做出解释的结果。
9经典条件反射:瞳孔会根据亮光变化而产生放大缩小反应。你无法随意控制瞳孔,光亮对瞳孔是无条件刺激。现在请在关灯的之前,按响铃。在黑暗中等待15秒再开灯。在等15庙后重复这一过程:响铃-关灯-15秒-开灯。将中性刺激(铃声)和无条件刺激(黑暗)构成的组合重复20到30次。现在观察自己,即使铃响后没有灯光变化,你的瞳孔也会有轻微放大,于是铃想成了条件刺激,瞳孔扩大变成了条件反应。
10假设一种刺激自动地是你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如恐惧),倘若这种体验每次重复时都伴随其他事物,如一只白鼠。那么白鼠就可能在你的大脑中与恐惧建立联系。即,你会条件反射性的害怕老鼠。可怜的阿尔伯特。。。
11迷信的鸽子:强化能让人迷信。
13 自证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
14智力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八种智能: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动,人际,自我内省,人际智能。
15你在做什么事之前,心里面已经有个“认知地图”
16回忆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件的一种重构。重构的时候,或许已经使用了很多来源于其他地方的信息。记忆不是完全准确的。
17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要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要。而且即使铁丝母猴满足了幼猴的生理需要,无法满足其生理学要的绒布母后依然更受欢迎。我想这是我们需要亲密的重要表现吧。
18人类认知发展过程,认识世界是个缓慢的学习过程,也许我们处在另一个世界中,我们的很多理所当然的想法一开始就不会被习得了。
19随年龄增长,人的道德水平一般会提升
20拥有控制力才能快乐。疗养院的老人实验。
21性反应周期(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消退期)
23生活应激事件,应激指数越高,患病概率更高。
24 认知失调的存在: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你的态度将会有所改变(我学口译的过程:我想-我做不到-我不想了)。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充分-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不充足-严重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大。
25人格特质:内控型和外控型。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较外控倾向的个体更可能会: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特定情境或类似情境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取更多信息,更主动地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更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
26人更多的是表现出男女特征的协调,而不是绝对的男性或女性。
27A型行为:持续的内驱力,热衷竞争,想得到别人承认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持久欲望,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事物之中,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事务,心理和生理的过分敏感。
型行为与之相反。A型被试有23%患有冠心病,而B型被试只有4%。且已经排除了吸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换心脏病的A型被试都具有A型行为的所有特征,而患病的B型被试都不具有所有B型行为。
29 精神病医生对精神病的诊断实际上带有一些自己的投射,诊断也无法准确。
30 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自我通过防御机制阻止本我被禁止的冲动进入意识。如果自我成功,由本我冲动引起的焦虑不适将得到缓解。防御机制有:压抑,退行,投射,反向作用,升华作用。
31习得性抑郁,如果一个人觉得缺乏能力和控制力,那么剩下的只有无助感了。
32拥挤会导致异常行为。
33如何克服恐惧:给一只老鼠喂食的时候让它看到猫,进食反应将对猫的恐惧反应抑制住了。对于人,深度放松是抵抗恐惧的最好方法。
34,35 对天空的云朵的解读投射了你的内心心理活动
37人们的社会态度并不能预测他们遇到具体事件时的行为,我认为针对态度做问卷调查是很白痴的行为。
38,39,40人具有从众性,还有责任扩散现象。表现出很高的服从性。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11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
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 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12
通过魏知超老师的精彩领读和深入解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让我深入了解了心理学的源远流长和每位心理学先驱者在推动学术发展中所面对的艰辛。我们都知道,人类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是一个由排斥到接受的过程。正是这些勇敢的心理学学者们,通过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才为我们提供了正确有效的心理学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深深地感谢这些先驱者,因为他们的努力甚至“争斗”,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通过这本书的40个实验,我发现许多实验得出的结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魏知超老师解读的10多个实验让我深入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思考,更让我想要拥有一本实体书,好好研究这些实验并领略其中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总之,这本书不仅是了解心理学的好窗口,更是思考人生的好启示。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13
两个因素决定本书的成功。一是结构简明清晰,前言开宗明义地说明了全书的出发点和体例,正文再无二话,直接进入各项研究,从前提、方法、结论、延伸等各方面一一阐明,所述内容,既清楚又全面。二是案例选择精彩,除去案例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论,该书的多数读者可能更希望从案例中了解人类或者自身心理的种种特性,那他们是肯定不会失望的。
换言之,本书的作者像是在众多大拿的背后隐身了,但正是他选择案例的眼光和叙述案例的能力,给读者带来了最丰富的心理学面面观。按《对伪心理学说不》里所言,本书的结论或者也可以叫做菜谱式知识,每个实验都给你一条关于人类心理的结论,可供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参考使用。当然,比起一般的心理励志读物里的大吹法螺,本书结论多有真实严谨的实验和分析支撑,价值可是要高多了。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14
应该说,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一本形式特别的一本心理学入门书,它将“假设 —方法 — 结论 — 讨论 — 批判 — 近期研究”的科研完整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生动演绎,同时每个实验的研究并不是定式结论,这也留给了我们的思考和遐想。全书一共分为:生物学与人类行为、知觉与意识、学习与条件反射、智力认知和记忆、人的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十个部分,涵盖了生物基础、认知与反应、个体行为、心理学应用多个范畴,相对于已经读过的社会心理学,内容更丰富框架更全面。下面按章节谈谈收获。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是讨论人类心理学生物基础的部分。脑是人类的思维和控制中枢,它分为左右半球,分别负责特定功能及对侧身体控制;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丰富的环境、经历去“训练”大脑使其更加发达,这是产生更好行为和态度的基础;人类相当大部分的特征由遗传基因决定,如智力、深度知觉等,但环境的作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与基因相互作用形成了完整的个体人性及相关行为反应,使得个体更适应地发展下去。
知觉与意识。我们的知觉和意识受到文化、环境和经历的共同作用,它使人以最适合生存环境的方式得到发展;我们的睡眠和梦境是息息相关并且与身体技能息息相关,脑干会控制睡眠及梦境启动,抑制睡眠期的输入和输出;而催眠也是通过意识层面的暗示达到效果。
学习与条件反射。行为起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任何中性刺激可以用来形成条件反射,人类的一生在不同场景不同方面经历着学习与消退、建立与解除条件反射的过程,迷信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攻击行为除了环境影响,也来源于父母辈行为的学习,看来有样学样具有科学性,要做好长辈典范。
智力、认知和记忆。师长的期望和鼓励会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且年纪越小的时候作用越明显,此结论足以引起大家对幼教的重视; 我们要尽力形成对社会环境形成的综合地图对,通过暗示和控制避免内涵单一地图使人陷入的消极心理状态; 不要过分相信记忆,新的信息会被不断整合到人对某一时间的最初记忆中去引发记忆重构。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爱、个人发展和自我控制,接触安慰对依恋关系的影响告诉我们要多陪伴;人的认知、行为能力、道德水平发展是随时间循序渐进成长的,我们既要正向引导又不要拔苗助长;为了给自己提供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的余地,我们要不断打磨自身能力,为自己创造正向循环机制,不断精进。
情绪和动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内在动机的,而情绪会由行为或经历的体验反应在外部表现。性动机是为了获得高潮和舒适感;特性面部与特定的情绪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但人的整个身体或许比单独面部表情更能提供线索;每当应激事件发生,都需要人们做出某种程度的调整、改变或应对,这些调整会作用在人们现有的精神状态上;人们倾向于将意识与行为保持一致,体验到越大的认知失调,将对原有观点做出更大调整。
人格。控制倾向、性别、个人集体等社会因素共同塑造了人格,人格也会与个体的身体健康、成长产生紧密联系。人类分为内控倾向和外控倾向两种倾向,它们因文化、经济水平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而因人而异,个体的内外控维度是不同人在面对同一情境时采用不同的行动,内控倾向比外控倾向更会:为了达到改进目的尽力获取信息、积极主动的改变或改善、看重实际成就和技能积累、抵制外界或他人影响。具有内控倾向的人往往有种人定胜天的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扎扎实实改善现状;外向倾向则更相信命运和外部力量的作用;性别的差异被认为导致个体的不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种种期望依旧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的选择,而在这种预期下,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他的行为符合其性别认同,可以更好适应生活;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往往经由父母向子女传递影响,影响子女的成长发展。
精神病理学。尽管我们如今的就医体验完全由医生“生杀予夺”,但实验表明:医院环境下,正常人并不能从病人中被鉴别出来,因为医院的环境,对医生的判断产生了很强的定式引导,使其无法分别个体性,所以就医环境下要保持清醒,适时提出质疑;习得性抑郁的实验比较触动人心,持续的挫折刺激将导致个体放弃挣扎,但一旦动物习得了有效行为,随后的失败经历不足以消除改变自己命运的动机,因此,作为努力的个体要保持自我激励,不要陷入习得性抑郁;作为管理者要对团队适当给予鼓励,保持团队活力;拥挤的环境可能导致行为沦丧,人们往往寄希望于别人已解决了问题,而抑制自己出手帮助的可能性,所以作为求助者要学会定向求助,作为施援者要主动问询及时伸出援手。
心理治疗。这一部分属于心理治疗领域的信息科普。心理治疗确实是有效的,但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疗效差异可以忽略所以选择时不用太纠结;目前治疗者掌握的心理学知识还相对较少,所以也不要抱有过高预期;心理恐惧的应对让我们找到了克服恐惧的方法,即增加与恐惧物体的接触机会会使恐惧渐渐消失。
社会心理学,讲述了社会环境下的心理学研究。常言道“说什么不重要,要看他做什么”,口头回答并不可靠,只有通过研究人的真实行为,才能推断其社会态度;人类置身团体中,往往会收到团体影响选择从众,我们既要利用好从众在不熟悉领域内带来的便捷,也要通过坚定立场、寻找同盟抵御明显错误的从众行为;实验表明,别人在场改变了人的行为,会发生“责任扩散”现象,出现当帮不帮的情况,我们应该暗示自己克服相关影响,及时伸出援手;生活场景中,我们往往存在服从权威、服从当面指令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越过了个体思考和观点匹配,被经常应用在广告营销等场景,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15
说说最近在读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先说其中一个觉得好玩儿的。
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到好多术语,包括研究的目的和很多心理学领域的东西,头两天就是先呼呼呼的大致翻了一下,现在又开始慢慢的读。好多的话术还是不明白,不懂的东西太多,尤其像论文一样引用了很多资料,资料细节就更不知道了么,需要时间思考思考再说;有些心得的东西就先记录下来,就是一个它开宗明义的一些东西:如果儿童在少年时期受到过一些刺激的话,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会有非常大的一个影响,这个影响会促进他智力的飞速发展,至于说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那是另外的问题了。
于是牵扯到一些实验,当然不是拿孩子做实验,用的小老鼠。因为老鼠能生育,普遍一胎多胞,其差异性不大,把这些老鼠分在两个不同的环境:
一个是一个比较局促的小笼子,里面没什么东西;
另一个是一个大点儿的笼子,里面玩具比较多,而且每隔一段儿时间,每几个小时会换一个玩具。
然后过两天把这些老鼠宰了,对比看看脑回路,显示环境丰富的那个老鼠的脑回路要更发达一些。
有质疑者说也可能是换玩具时老鼠被抚摸,造成脑回路发达。于是又做了第二次试验,换玩具时两边儿的老鼠都要被抚摸,结果还是环境更丰富一些的老鼠的脑回路更发达一些。
那么就说明:在小老鼠成长的过程中,给它更多的刺激和体验,有助于对其智力的发展。
咱们现在看这个结论,觉得很正常,就是让孩子多看,多经历。
但实际生活上往往会违背这个规律:像我之前有一个概念,孩子就是要学习,不要看没用的。
现在来看,这是不对的,学习只是一方面,不能老让他学习,还得多经历。
然后我觉得要给大宝儿小宝儿换批玩具了,弄个预算,每隔一段时间给他们换玩具。
还有一个研究表明,孩子如果经常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比听其他的音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更好,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也大。
这是比较功利的想法。
还有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波比娃娃实验。
实验细节就不赘述了,实验表明环境对于孩子的价值观影响很大,如果环境默认某件错事坏事是被允许的,那孩子就不会认为是措施坏事;而且真人的影响力要大于电影的影响力,其次的影响力才是听和阅读。
身教胜于言教,潜移默化。
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然后说说关于迷信。迷信是不是人的专属行为,其他动物会不会迷信。
有一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关于动物迷信的实验,是通过条件反射实验衍生出来的,这个心理学家叫斯金纳,他用了个箱子,后来被称为斯金纳箱。
这个实验可以嘚啵一下:咱们人类迷信,比如说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或者看见什么东西了,就觉得随后的整天天会有好运什么的,或者碰到什么事儿,一天心情会不好。其实动物也有这种反应,他就找了一个箱子,放一只鸽子进去,每隔15秒往箱子里投放一粒食物,鸽子就拿头去啄,他那个箱子底儿是一个铜底儿,鸽子一啄就会铛的响一下。这哥们儿是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家,已经死了,或者说是个臭名昭著的心理学家,我觉得有机会可以整理一些心理学家的轶事,我觉得应该挺有意思的,对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定很逗,这帮人的脑子肯定有的拼。说回,每15秒放一粒食物给鸽子后,久而久之,鸽子就在箱子里开始转圈儿,跳鸽子舞做祈祷一样!铛铛铛铛铛,不停的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停止投放,但是鸽子不会停。他一共放了六只鸽子做测试,最变态的一只受影响的迷信鸽子,即使在停止投放食物后,还在重复做这种低头的动作,重复超过1万次。
根据这个再进一步分析人类,发现人类对于这个迷信的事情,更倾向于负激励。有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给食物,给金钱,鸽子属于接受正向激励;人类还有负向激励,就是奖励人可以不完成作业,不用工作,不用按时起床,这种叫负向激励;人类其实更期待迷信所带来的负向奖励,这个确实还挺有意思。我现在想想,当时参加主日聚会的那些小姑娘就是,都是感情遇到挫折了,不然她们也不会参加这个信主的聚会,对吧。
以上是有关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总之,我们应该继续关注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