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  影片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是由查尔斯·维多执导,由柯纳·王尔德、梅尔·奥勃朗、保罗·穆尼主演的传记剧情片,于1945年1月18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波兰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跟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爱情故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欢迎大家阅读!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  影片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1

早在几年前,流行乐坛小天王周杰伦的一辑专辑《十一月的肖邦》,让肖邦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尽皆知。其实呢,从肖邦所处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至今,他的才华、他的深情、他的传奇久为人们所传诵。肖邦所作的二十一首《夜曲》是历代夜曲作品中的典范之作,而他,也将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如今,我们坐在课堂里,观看这部描绘了肖邦传奇而精彩的一生的电影——《一曲难忘》,随着他的琴声,又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

影片以肖邦的一生贯穿始终,从他年幼之时一直到他的英年早逝。特意摘选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片段,为观众展示出一位真实的、鲜活的肖邦来。

肖邦十一岁的时候,弹奏钢琴的水平已相当出色了,他不仅能演奏,还会谱写曲子。他的老师埃尔斯纳为他联系了法国巴黎音乐厅著名出版商费耶尔,想要让他去巴黎试演,从而崭露头角。但是肖邦家里贫穷,一直没能动身前往巴黎——这个艺术家的天堂。在影片中,少年时代的肖邦弹奏着《波兰舞曲》,而后镜头变到了成年后的肖邦。他积极投身波兰的革命运动。在一位公爵的家庭音乐会上,肖邦看到沙皇派到波兰来殖民的总督也在现场之后,愤然离席,向公爵大义凌然地说道:“我不在沙皇的刽子手面前弹琴。”说完昂首阔步走出大门。他的行为,立刻遭到当局的不满,他只好连夜逃往巴黎。

当年的出版商费耶尔已经对肖邦不感兴趣,拒绝为他提供私人音乐会的机会。就在肖邦和他的老师都无比绝望的时候,他们遇到了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和喜欢女扮男装的著名作家乔治·桑。李斯特十分欣赏肖邦的作品及才华,而乔治·桑在肖邦第一次音乐会因为得知朋友死亡的消息而悲痛欲绝中断演出的情况下极力赞扬肖邦的才华与魅力,并且安排了一场上游阶级参加的大型音乐会,一举把肖邦推向了人们的视野中。乔治·桑在文章中却大加赞赏:“像弗雷德里克·肖邦这样的天才,一百年里只能出现一次。一颗空前的明星已出现在我们中间……”

正如预料中的一样,他们相爱了。在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的环境里,肖邦献给乔治·桑一首又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她在乐曲声中写作,俩人形影不离,倾诉衷肠,他们拥抱接吻,沉浸在爱恋之中。乔治·桑对肖邦说:“你的天赋是创造音乐,供那些不如你的人去演奏。利用你的天赋,否则你会迷失方向,并且失去一切。对你的天赋就是要自私,留在这儿,写你的音乐!”一首又一首的华尔兹,玛申卡,小夜曲的曲谱寄到了费那尔的手中出版。肖邦也名噪天下。

但是命运总是与肖邦开着玩笑。沙皇俄国又一次对波兰爱国者下毒手,大批波兰爱国志士被监禁,被杀害。肖邦的妹妹康丝坦蒂从波兰赶到诺昂找到埃尔斯纳,希望肖邦通过音乐会为波兰革命筹款,并请求他利用他的名声在法国人民中争取朋友,求得帮助。康斯坦蒂最后让教授转交给肖邦一个装有波兰国土的小口袋。在一个音乐沙龙里,埃尔斯纳见到了肖邦,他脸色苍白,显得十分疲乏。埃尔斯纳向他转达了康斯坦蒂和战友们的期望。乔治·桑闻讯赶来,打断了他们的话头说:“弗雷德里克并不对人民的斗争负什么责任。”埃尔斯纳愤慨地反驳她:“如果他荣辱不辨,到头来就成了自私而又可鄙,身影孤单的一条可怜虫!”震耳的话语使肖邦清醒了,他诚挚地说:“要是我能的话,我愿意给予帮助。”肖邦请费耶尔安排巡回演出,将钱交给埃尔斯纳再转到波兰爱国者手中。他拒绝了乔治·桑的劝阻,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他在《波兰舞曲》的乐曲声中看到了离国时康斯坦蒂给他的一捧土;看到了埃尔斯纳亲切的脸,听到了他的教诲:“天赋得到发展的人应该更接近那些普通的人,以使自己变得更伟大,并用自己的天才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肖邦在掌声,欢呼声中,到罗马,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一个又一个城市去巡回演出。他的脸上渗出汗珠,神情疲乏,体力衰弱,终于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摔倒了,倒在埃尔斯纳的怀抱中。尽管肖邦已经卧在病床上在一边,李斯特的琴音忧伤而又缓慢。肖邦传奇而又伟大的一生,就在幽咽的钢琴声中画上了句号。

纵观肖邦的一生,他的天赋是成功的基石。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影片中大量的肖邦练琴的画面。人常说,厚积而薄发,正是有了他坚持不懈的训练,才会有他日后的成功。

还有,不能忘掉的,肖邦的一生中遇到了多位“贵人”,他的老师埃尔斯纳,从始至终陪伴着他,给予他帮助;李斯特,慷慨的艺术家,他发现了肖邦,承认了肖邦,赞美了肖邦;以及乔治·桑,给予肖邦幸福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才谱写了一幕幕传奇的画面。

肖邦不会离开,他的一曲让所有人难忘……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2

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难忘》拍摄于1945年,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它描述了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 肖邦短暂却永恒的一生,刻画了一位赤诚的音乐家如何实现梦想,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又是怎样消耗生命,拯救罹难同胞的故事。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格调一流。

一、 钢琴诗人

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天生娇弱,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王国。”作为一个波兰人,肖邦是属于波兰的:他的血肉、骨髓、灵魂都不折不扣地为波兰所拥有,他如蜜蜂一样贪婪地向波兰的民间文化吸食创作的灵感,《波兰舞曲》(又名《波罗涅兹舞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兰民间音乐色调的产物。每当肖邦演奏《波兰舞曲》时,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样。

他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

“革命”为名《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它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型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体现出来的。作品一开始就由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了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强烈,好像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总爆发。突然间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般的不可阻挡。接着呈示部在高音区出现了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这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了,波兰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战斗。它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音乐在展开部越来越紧张,号角式的主题通过变化、发展越来越高昂,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仿佛是在严峻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现部重现了前面的刚毅型曲调,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奏出一个十分悲伤的音调,它像发自肺腑的哭泣,犹如作者对祖国命运痛彻心底的哀哭。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起来,在很强的力度下, 音乐仍然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 在《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

二、 浪漫知音

初闯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已有李斯特的赏识,但由于临时听闻来自家乡的噩耗而影响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强人意,半途而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与李斯特精心设计,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甚至,她还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与世隔绝的场所,舒适无忧的环境,以及浪漫热烈的爱情。

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乔治•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等文学大师的群体中。乔治•桑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隐姓埋名,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激扬文字,书写现实与梦想;她一反当时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装的穿着风尚,随心所欲,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甚至双手插在裤袋里,十分潇洒飒爽,风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厌弃尘世,虽身为上流贵妇却厌恶当时浮华、虚伪的社会风气,渴望与世无争,与人无扰。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乔治•桑还表现出几点品质对肖邦起到了特别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她以历史的眼光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她认为像肖邦这样的天才就应该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高雅的创作,而到处开音乐会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

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会晚成名几年,甚至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成名于身后。但肖邦能给予她的,除了爱情可能只有听命服从、自娱自乐。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乔治•桑对爱情与她的一贯作风一样,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三、 王者之师

这里的“王者之师”并非原本的“胜利军队”的含义,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这一音乐王子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了。

埃尔斯纳幽默风趣,调侃诙谐,不管与谁交流时都是那样不卑不亢,嬉笑怒骂;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他能屈能伸,坚持不懈,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当埃尔斯纳终于与肖邦来到巴黎时却到处碰钉子,为此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肖邦,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宁可撒谎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埃尔斯纳怕肖邦的初恋女友康丝坦蒂失望,谎称肖邦已答应举办音乐会筹款;他怕临终的肖邦伤心,又谎称乔治•桑是因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无法来看望他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德国人,但埃尔斯纳教授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四、 一片冰心

《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最爱,因为这里面最有波兰的气息和风骨,也许有人觉得它粗鲁,但是这其中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音符代表了波兰精神的自由、奔放、热烈、向往、希望与激情,演奏着或者聆听着就好像奔跑雀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闻到了波兰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也许这是肖邦最爱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对波兰国家与民族的深爱蕴含在其中,因此无论身在何方,置于何地,总爱演奏一段,让听众也与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贴心贴肺的亲切合为共鸣。

肖邦对祖国爱得越深刻,就对敌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试想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现无疑犹如砧板上鲤鱼傲然的一跃,若不是及时逃走纵凭他过人的才华也难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众目睽睽、瞠目结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波兰的热血男儿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不由让人拍手称快,更让我们对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一抔泥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它的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祖国的泥土,是国人的灵魂国人的根。也许有一段时间,肖邦沉浸在温柔乡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时演奏的《波兰舞曲》代表了他的心声,唤醒他早日醒来以另一种方式与祖国同胞并肩作战。那一抔泥土犹如一声警钟,加上恩师的苦口婆心,终于让肖邦猛醒并下定决心,他好像从一个任性依赖的孩子一下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一朵温室里的花变化成一棵暴风雨里的树,更从一个“钢琴诗人”转变为一位“革命诗人”。从他《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疯狂的演奏里,我们听到的是呐喊,是咆哮,是对敌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切召唤,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深情诉说,是对自由独立的美好憧憬。肖邦不顾身体的羸弱,四处举办音乐会筹集款项,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受苦受难的同胞,而这是他透支身躯的能量换来的对祖国赤诚的表达,是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完成一个天才的职责。因为正如恩师所说:“天才不是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他所达到的不止是艺术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他无愧于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更无愧于祖国波兰;他所奉献的不只是天才的才华,更是为大爱所做的牺牲,是一片纯洁至诚的冰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心境跨过国界,跨过千年,在肖邦身上找到了共鸣。有人说,不知道是热爱肖邦的音乐多一点,还是热爱他的精神灵魂多一点;对于这样一位有着细腻感情的音乐家,只能从作品中慢慢体会,慢慢品味;一曲难忘,不知究竟是哪一曲感染了人们,还是说每一曲都让人难忘……《一曲难忘》,难忘肖邦,难忘他浪漫如诗、激情澎湃的音乐,难忘他断然拒绝、痛斥敌人的傲骨,难忘他亲密热情、伴侣人生的知音与恩师,更难忘他至纯至诚、圣洁无私的一片冰心!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3

该影片是一部讲述了肖邦一生的传记;我认为影片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肖邦,影响肖邦一生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以及其短暂的伴侣乔治桑夫人。肖邦从小就被教授发现在钢琴上有着不同凡响的天赋,他从很小开始就自己作曲,且在乐曲方面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与悟性。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很多像夜曲,华尔兹,波罗奈舞曲等很出名的钢琴曲,那些都是肖邦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食粮,无价之宝。肖邦在波兰长大,当时的波兰正处在残酷的压迫之中,他每天看着自己的祖国人民备受摧残,心中无比的悲愤。他倔强的向往着自由,他用自己的音乐表达着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波罗奈舞曲,其曲调激昂激人奋起。在肖邦二十一岁时他带着通过音乐向世界展现波兰人民对于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同教授逃亡到巴黎。自此踏上了他辉煌但短暂的人生旅程。临行前,肖邦的自由主义挚友康士坦蒂亚赠与他一把波兰的泥土,希望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波兰。在巴黎肖邦认识了自己短暂一生的伴侣乔治桑夫人。乔治桑夫人是一个在压迫与性别歧视中挣脱出来的成功女性,其虽然有着独立自由的思想但其过于自私自大,智慧中透出无法掩饰的人性扭曲。乔治桑夫人以其独特的女性魅力深深地吸引了肖邦,她帮助肖邦在复杂的艺术之都巴黎成功的展现才华并赢得世界的肯定但其扭曲的人

性及其错误的思想也严重的影响了肖邦。肖邦与乔治桑夫人在诺昂庄园度过了一生中最浪漫时光,在这段时间里,肖邦忘记了自己的祖国,忘记了自己逃亡巴黎的初衷。在此期间肖邦断绝了自己与教授的联系,一心投入到自己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生活中,他认为自己是难得天才,不屑于凡人为伍。在悠闲生活的影响小他创作出了夜曲,华尔兹等优美的绝世之作。

在肖邦过着自由生活的同时,波兰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次次的镇压,几乎让所有追求自由有思想的波兰人民锒铛入狱遭受不幸。肖邦的自由主义挚友康士坦蒂亚带着悲痛来到巴黎向肖邦寻求帮助。这是影片到达高潮,教授的一席话唤醒了肖邦的爱国情怀“这个天才是罕见的天赐,许多平凡的人腐朽才造就这样一个人,是世界赐予这个人的该更接近百姓,成就其伟大。如果他内心仍是以前那个天才的话,这天赐之物真是白白糟蹋了,这个人已失掉了正义感,沉醉在自私自大的深渊中,而且做了野兽的伴侣。”

肖邦是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

《一曲难忘》中肖邦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肖邦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做,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地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者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让我对肖邦燃起了深深的敬意。

我觉得到一抔泥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祖国的泥土,是国人的灵魂。也许有一段时间,肖邦沉浸在温柔乡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时演奏的《波兰舞曲》代表了他的心声,唤醒他早日醒来以另一种方式与祖国同胞并肩作战。那一抔泥土犹如一声警钟,加上恩师的苦口婆心,终于让肖邦猛醒并下定决心,他好像从一个任性依赖的孩子一下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一朵温室里的花变化成一棵暴风雨里的树,更从一个“钢琴诗人”转变为一位“革命诗人”。从他《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疯狂的演奏里,我们听到的是呐喊,是咆哮,是对敌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切召唤,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深情诉说,是对自由独立的美好憧憬。肖邦不顾身体的羸弱,四处举办音乐会筹集款项,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受苦受难的同胞,而这是他透支身躯的能量换来的对祖国赤诚的表达,是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完成一个天才的职责。因为正如恩师所说:“天才不是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他所达到的不止是艺术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他无愧于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更无愧于祖国波兰;他所奉献的不只是天才的才华,更是为大爱所做的牺牲,是一片纯洁至诚的冰心。

肖邦的音乐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

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

我觉得肖邦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埃尔斯纳幽默风趣,调侃诙谐,不管与谁交流时都是那样不卑不亢,嬉笑怒骂;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他能屈能伸,坚持不懈,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当埃尔斯纳终于与肖邦来到巴黎时却到处碰钉子,为此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肖邦,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宁可撒谎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埃尔斯纳怕肖邦的初恋女友康丝坦蒂失望,谎称肖邦已答应举办音乐会筹款;他怕临终的肖邦伤心,又谎称乔治?桑是因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无法来看望他的……

乔治?桑也是一位重要的任务。我觉得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的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不会那么快成名。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在我看来乔治?桑对爱情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4

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是关于**家肖邦的传记。

记得在高中,我们学过课文《肖邦的故居》,那在阳光下招摇的小树叶红房子,让人神往。书上说,在那里可以感觉到能和肖邦促膝长谈的漫散。可是看了电影,才知道他的人生是苦涩曲折的,而背井离乡只是苦难的第一站。

也许,正因为他走出了自己美丽温暖的居所,世人才得以荣幸,以分享他短暂却耀眼的光芒。

肖邦出生于波兰,与许多同时代的**天才一样,年少时他已初露创作锋芒。他的良师埃尔斯纳,是他**上的父亲。虽然在**技艺方面,这位老师怕已追击不上自己的学生了,但是他给予了肖邦一件最重要的东西——敢于追求梦想的理想主义精神。

他珍惜肖邦的才华胜过他肖邦自己。当肖邦可以倔强地拒绝为沙皇演奏时,老师依然满怀期望地将他推向世界的舞台——巴黎。一个率性的爱国青年,必是一位慈父“娇惯”的结果。

来到巴黎这个花花世界,各种名流才华四溢于塞纳河岸边。在老师的带领下,肖邦真正来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恐怕这个世界上最难被遮掩的就是才华了。

肖邦,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开始了他非凡的一生。

**家,尤其是伟大的**家,都有着诗人般敏感细弱的情绪。女**家乔治桑的出现,再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为了爱情,放弃了名利虚荣,也放弃了梦想和祖国。

爱情容易使人迷惘,在人生的选择中,他失去了主动权。

可以说肖邦的天赋决定他该有一个浪漫不切实际的性情,而另一方面,如此中意情感的人,是不会那么容易忘记自己的祖国的。我常想,在现代人眼里,祖国是什么样的?似乎难以找出它的面孔。

没有人需要为了祖国而活。但是在肖邦的年代,战火纷飞,名族**,爱国几乎成了一种本能。当他想起临别波兰时,同伴放在他手心的故土,他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资金支持。

有时候会不懂,为什么生命状态被如此拉持于极端,转念想想,怕是在我永远体会到的某个存在于我先的时代里,这是唯一必然的选择。在肖邦用尽最后一口气力去为了达官贵人演奏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位艺术家的辛酸,我看到了人性泯灭的悲哀。肖邦,如一枚昙花,绽开在黑暗里。

虽然只有属于这位诗人的一瞬,却永恒地凝结了生命的意义。让我们这些相隔于世纪的人崇敬,并有勇气继续去演绎如此美丽却悲哀的故事。

当我们习惯于宿命过往的时候,也许只有那圣洁的理想,让我们不在恍惚年少。这便是我最深刻的观后之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5

肖邦是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

《一曲难忘》中肖邦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肖邦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做,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者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让我对肖邦燃起了深深的敬意。

我觉得到一抔泥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祖国的泥土,是国人的灵魂。也许有一段时间,肖邦沉浸在温柔乡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时演奏的《波兰舞曲》代表了他的心声,唤醒他早日醒来以另一种方式与祖国同胞并肩作战。那一抔泥土犹如一声警钟,加上恩师的苦口婆心,终于让肖邦猛醒并下定决心,他好像从一个任性依赖的孩子一下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一朵温室里的花变化成一棵暴风雨里的树,更从一个“钢琴诗人”转变为一位“革命诗人”。

从他《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疯狂的演奏里,我们听到的是呐喊,是咆哮,是对敌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切召唤,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深情诉说,是对自由独立的美好憧憬。肖邦不顾身体的羸弱,四处举办**会筹集款项,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受苦受难的同胞,而这是他透支身躯的能量换来的对祖国赤诚的表达,是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完成一个天才的职责。因为正如恩师所说:

“天才不是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他所达到的不止是艺术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他无愧于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更无愧于祖国波兰;他所奉献的不只是天才的才华,更是为大爱所做的牺牲,是一片纯洁至诚的冰心。

肖邦的**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

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

我觉得肖邦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埃尔斯纳幽默风趣,调侃诙谐,不管与谁交流时都是那样不卑不亢,嬉笑怒骂;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他能屈能伸,坚持不懈,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当埃尔斯纳终于与肖邦来到巴黎时却到处碰钉子,为此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肖邦,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宁可撒谎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埃尔斯纳怕肖邦的初恋女友康丝坦蒂失望,谎称肖邦已答应举办**会筹款;他怕临终的肖邦伤心,又谎称乔治桑是因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无法来看望他的……

更重要的是他虽是德国人,但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

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

乔治桑也是一位重要的任务。我觉得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的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不会那么快成名。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在我看来乔治桑对爱情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因为她差点毁了肖邦,也因为她的占有欲、统治欲与支配欲,所以我很讨厌她.

回顾肖邦的一生,我认为肖邦的选择是对的。虽然他引起过无数人的争议,但在历史长河中他还在闪闪发亮着,永不衰退。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6

《一曲难忘》作为一部具有突出主题的电影作品,虽与史实略有出入,但仍在较好地还原肖邦人生经历的情况下,塑造了一个民族艺术家的伟岸形象。整部电影冲突明显,人物性格鲜明,是一部优秀的佳作。

故事第一幕由约瑟夫·埃尔斯纳教授拜访肖邦家,指导当时的小肖邦练琴开始。肖邦在小时便展现出了极高的钢琴演奏与作曲天赋。与此同时,他还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对于沙皇俄国对波兰民众的压迫与暴行感到不齿,希望能够让自己国家的人民得到自由。这一点可以从肖邦参加秘密集会,以及沙俄宪兵去往西伯利亚的押送队经过肖邦窗外时,他突然停止了练习,猛弹重音看出。埃尔斯纳教授的话:“音乐和自由是一回事,它们都属于全世界。艺术家要每一个国家都得到自由。”让年纪尚小的肖邦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人民艺术家的志向。肖邦不断练习,在年轻时就已经拥有了非常高超的演奏水准,只是还未向世人展现。

肖邦的第一次展现机会,在一场重要晚宴上的演奏,却将故事第一段推向了高潮。此时他仍是那个慷慨激昂的有志青年,以一首幻想即兴曲得到了席间众多要人的赞赏。但紧接着,沙皇派来的新任波兰总督到了。当总督入席完毕,众人请他继续演奏时,对沙皇嫉恶如仇的肖邦愤然站起:“我不在沙皇的屠夫面前演奏。“旋即离开了现场。

这件事使得肖邦遭到追捕,不得已离开故乡,逃亡巴黎。其实带肖邦前往艺术之都巴黎作为一名波兰钢琴家获得名声,也是他的老师埃尔斯纳一直以来的希望。在临别时,他的朋友康斯坦蒂亚交给他一抔泥土,并深情嘱咐:“这是波兰的泥土,别忘了。“

埃尔斯纳教授带肖邦找到巴黎最好的音乐会承办商普莱耶尔先生,希望后者能够为肖邦办一场音乐会。起初普莱耶尔对这个曾经或许是神童,但现在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没什么兴趣。但在琴房,肖邦偶然结识了另一位著名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并在他的帮助之下,向普莱耶尔证明了自己的水平,得到了开办音乐会的机会。然而就在演出之前,他得到了消息,他的朋友由于帮助自己逃跑而遭到了逮捕,死在了监狱中。悲愤难耐的肖邦无心演出,在演奏了几首曲子后便草草收场。

肖邦首次演出的失败使得他在巴黎艺术界没有得到什么良好的名声,然而他的才华却被著名女作家乔治·桑所看重。桑邀请肖邦前往自己的晚会,并通过李斯特的帮助上演了一部双簧好戏,再次将肖邦的才能完整地展现给了巴黎艺术界。肖邦感激桑与李斯特的帮助,一同前往桑在城郊诺安镇的别墅度假。二人渐渐萌生了感情。桑鼓励肖邦发挥自己的天才,抛弃世俗的眼光,全心投入创作。后肖邦又跟随桑到西班牙的岛屿上生活了多年,期间确实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却逐渐淡忘了自己的初心,当年与李斯特共同演奏的《波兰舞曲》也久久未能完成。

由于身体原因,肖邦与桑二人回到巴黎,肖邦却没有见埃尔斯纳老师。此时,康斯坦蒂亚找到埃尔斯纳教授寻求帮助,由于波兰起义失败,许多人被关进监狱,而只需要钱就可以换回人们的自由。埃尔斯纳教授再次找到了肖邦,当面指责了桑以及肖邦的自私想法,提醒肖邦:“天才是一种难得的天赋,需要用许多普通人的才能来造就的。有这种才能的人,成才以后应该努力地靠近人民,用自己的才能去,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战斗。“并将康斯坦蒂亚带来的一小袋波兰泥土再次交给了肖邦。

要赚钱最好的方法就是办音乐会。彼时肖邦的身体状况已经很难再承受高强度的演出活动,但在经历痛苦的思想挣扎后,肖邦不顾桑的阻止,毅然决定在欧洲进行巡回演奏,为了祖国的人民燃烧自己。肖邦因此与桑决裂,身体也每况愈下,但他并没有后悔,在各个地方宣泄着恢弘的《英雄波兰舞曲》。弥留之际,他说出:“这就像回家。”最终在埃尔斯纳老师与康斯坦蒂亚的陪伴,以及挚友李斯特的钢琴声中逝世,永远结束了这场漫长的巴黎之旅。

纵观整部作品,最优秀的地方便在于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电影的主人公毫无疑问是弗里德里克·肖邦。整部电影中引用了许多肖邦的著名作品。除了上文提到过的《幻想即兴曲》与《英雄波兰舞曲》之外,还有《离别练习曲》以及《第二谐谑曲》等许多代表了肖邦大师级水准的作品。然而肖邦的才华人尽皆知,并不需要多加强调。这部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肖邦从小时、青年到中期,再到最后人生态度的两次转变,包括小时候与青年时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沙俄统治者的愤怒,中期的消沉也有部分原因是出于对自己的身体考量,而最后践行的救赎之道更是将肖邦的高尚人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他骨子里的灵魂永远向往波兰。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远远超出了音乐、钢琴的范畴。他不只是艺术家,更是全人类学习的对象。

除了主人公肖邦,这部作品中还有两个重要的角色值得品味。第一是肖邦的老师兼挚友约瑟夫·埃尔斯纳教授。从发现了小肖邦的天才开始,他便不离不弃地将肖邦培养成了一个具有正义、博爱胸怀的艺术家。他还是肖邦各个时期的引航人,提供了各种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甚至在肖邦迷茫时,也是他唤回了肖邦的心。可以说,没有埃尔斯纳老师,就没有肖邦的成就。而老师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对于肖邦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他一直在给波兰写信,宣传肖邦的成就。即使肖邦不在巴黎的年月,还有肖邦回来后“忘恩负义“地不愿见他,他也依然对外宣称曾经的肖邦会回来且自己正和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在肖邦首次因身体原因拒绝了帮忙的请求,被他当面斥责,回到寓所后,却依然向等待的康斯坦蒂亚保证肖邦还是原来的肖邦。这些事情,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大师对于自己学生的了解,以及一位亲爱的挚友对于自己同胞的信任。人生能遇到这样一位知音,对肖邦与教授两人而言,都令人感动无比。

另一位电影中着重刻画的角色便是女主人公乔治·桑了。在本部电影中,为了衬托肖邦人格的伟大,乔治·桑显然被丑化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反面角色。这一点在电影的前中期她对肖邦才能的赏识以及帮助中并不容易看出,但从后半部她的言辞中便能很轻易地看出来她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与占有欲,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她曾教导肖邦按照她的方式生活,摒弃世俗的眼光,掌控自己的一切,并把这奉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肖邦做出决定为人民战斗后,她断然与肖邦决裂,甚至在肖邦将死之际也不再见他,可以说是很绝情了。

但查询过资料即可知道历史上真正的乔治·桑并不是这样一位丑角。她曾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刻画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上失意的妇女形象,甚至拥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下妇女的命运问题。虽然作为一名女性,她的许多作品中反映了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和反抗的意志,但她绝不会说出电影中那样的台词:“现在,如果一千个弱者来找我,拉我去参加他们无妄的运动,求我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而浪费掉自己的生活,我宁愿看着他们每一个人都毁掉!那才是力量和尊严!“

其实电影中的桑也不能说完全是邪恶的,至少她是关心肖邦的,她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的观念更适合肖邦,不希望肖邦浪费自己的生命。只能说在这部电影中,她的价值观是错误且被摒弃的。所以说,虽然这部电影虽然是肖邦的传记电影,以弘扬肖邦的形象为首要目的,但通过这种一捧一踩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与主题,是否对于乔治·桑,这位并不亚于肖邦的伟人有些过分了呢,还是应当更加客观地看待。

影片还刻画了诸如绅士而正直的李斯特,有些势利但热心的普莱耶尔,不再一一赘述。总而言之,这部作品作为一部传记电影,虽然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应当算作一部优秀的佳作。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7

题记:难忘琴声已不可追寻,爱情在时空的坟墓里,乐章流溢历史风雨中,是非难辨尽随岁月去,碌碌后来者偶尔拾起,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肖邦的琴声已消失在遥远的时空里,他那爱国的情操、几进疯狂的**才华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人们对片中的人物褒贬不一,对乔治·桑——这个与肖邦有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给予他艺术生命力的爱情,伴他度过创作力高峰期的光辉岁月的女作家大都是持批评态度,认为她过于自私,为了一己之私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这个女人过于热烈的爱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趋恶化,英年早逝。特别是乔治·桑拒绝在肖邦临终前要求见她一面的请求时,人们更是将她扁的一文不值。

但是正是乔治·桑点燃的爱情之火,使肖邦的创作天才燃烧起来。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

他的创作才能获得了非凡的活力。肖邦来到桑夫人在诺罕的庄园。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乡村,与肖邦的故乡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坐落着这幢石头房子,晚上,从田野的远处传来牧羊人粗犷的奇特的歌声,这些都使肖邦激动不已。

作家、诗人、艺术家们也常到这儿来做客。肖邦在这儿享有最大的权利,他占有两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在这里,他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来到了。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

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识到这是随桑夫人的爱而带来的平静的心境和平静的创作环境的结果。

当然乔治·桑对肖邦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

“我真想见她一面。

我想根据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情不必给予他们太多的评价,重要的是要看到这段爱情后面的东西,他们本身的条件、他们所处的社会等客观因素。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他的天才备受女人的崇拜。

但是,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在孤寂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忧郁的阴影笼罩着他。

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和对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双重的枷锁,压抑在他心头。

他那干枯的心田期待着爱情雨露的滋润。乔治·桑呢,确实是个特殊的女性。她的婚姻是失败的、痛苦的,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

她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对男人了如指掌,她欢喜肖邦,就有办法使肖邦喜欢她。

在李斯特一手导演的**聚会上,肖邦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弹得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乐曲中,把听众也忘记了。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这位女性穿得很朴素,优雅而娴静地坐在他的钢琴旁边。

乔治·桑第一眼就对肖邦的气质发生了兴趣。可是,肖邦却没有立刻喜欢有着男子气质她,甚至还向朋友讲过这样的话:“那个乔治·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怀疑这件事。

”但是他需要这样的女人,这个男子气的女人正是这个女人气的男人的必不可少的补充。肖邦的感情防线在桑夫人的进攻下很快就全线瓦解。他们相爱了。

整个巴黎为之惊讶,善意的劝告和恶意的攻击都无济于事,他们情投意合。他爱上这个女人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悲的。

肖邦和乔治·桑所处那个年代是男权主义社会,女性在社会上没有自由,更谈不和男人一样上进入上流社会呼风唤雨,即使进入了往往也是男人的附属品,所以乔治·桑——这个婚姻声不幸的倔强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幸福逃到了巴黎这个自由的充满艺术气息的都市里,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很显然她要功成名就就必须采用与男人们不同的方式,首先她就取了一个男性的名字——“乔治·桑”来发表自己的文章,当“乔治·桑”被人们认同之后,乔治·桑才道出“凤非凤”的天机,而此时“乔治·桑”在巴黎文学界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了,所以这个不幸的女人才得以实现她的目标,进入上流社会,用俯视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正式她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她那让人们有时无法理解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当我们批评她的时候应该想到她的经历,她当时所处的那个社会,是她当时那个社会造就了她那只为自己的名利挣扎的性格,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这个其实极其可怜的女作家。

肖邦声遏行云的琴声已不可追寻,与乔治·桑的爱情早已埋葬在时空的坟墓里,留给我们这些后来者的是不朽的乐章、浪漫的诗歌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他曲折而卓越一生的感慨,还有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除此之外我想更多的是我们对世界的琢磨与对人生的思考。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8

今天的**鉴赏课有幸观赏到了一部伟大的影片《一曲难忘》,此部影片用了叙述式的手法描写了波兰天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一生。整部电影毫无尿点,饰演肖邦的演员将肖邦的内心变化演绎的惟妙惟肖,最后的一部分显的有一些假,也有一些做作,但前几部分无论是在初被李斯特发现时的喜悦和想法转变后的表现的冷漠都十分的形象。饰演肖邦的老师的演员保罗·穆尼虽然是一个配角,但也通过自己精湛的演技展现出了角色的乐观,对肖邦的欣赏,和对自己信仰的坚持,可以说在这部影片里是肖邦的老师引导着肖邦走向成功,也引导着肖邦完成内心的救赎。

换句话说在这部影片里没有肖邦的老师就没有肖邦。值得一提的还有尼娜.费彻,饰演肖邦的爱人乔治·桑,许多人把她看成一个大反派致使这个角色遭到了许多的骂名,我到是觉得她把一个不依靠男人,致力于实现男女平等的一个女强人的形象演绎的十分不错,从眉宇之间透漏出来的自信,对肖邦讲述内心想法时的坚定,都使这个角色变得丰满。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9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一曲难忘》。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李雪的女孩,她是一名聋哑儿童,从小就失去了听力。尽管如此,她仍然努力学习,坚持梦想。她在高中时获得了一次免费英语听力考试的机会,她用自己的毅力和努力通过了考试,并且获得了学士学位。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感动,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勇气和毅力。李雪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失去了某些东西,我们仍然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电影中还有一些非常感人的场景,比如李雪在天安门广场上演奏《义勇军进行曲》的场景,她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首歌曲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它的情节和音乐都非常精彩。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给所有喜欢励志和感人故事的观众。我相信,这部电影会让人们感受到勇气和毅力的力量,激励大家追求自己的梦想。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10

《一曲难忘》是一部关于台湾珍贵历史文化传承的影片,讲述了一位父亲和他的两个女儿对古老的台湾木偶戏的坚守和传承。在这部影片中,男主角冒险将木偶戏带到大街上,给众多的观众带来欢乐,他也不断地努力着给他的孩子传承这项传统文化,并使之得以延续。

看完这部影片,感受最深刻的是男主角父亲对木偶戏的热爱。他知道自己的技艺是有限的,却依然拼命地努力着,想尽一切可能让这项传统艺术继续发扬光大。他做出的努力让人感动,他把木偶戏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传播着他自己的思想。

同时,这部影片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和传承好这些文化,才能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份珍贵的宝藏。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11

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难忘》拍摄于1945年,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它描述了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短暂却永恒的一生,刻画了一位赤诚的音乐家如何实现梦想,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又是怎样消耗生命,拯救罹难同胞的故事。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格调一流。

  一、钢琴诗人

  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天生娇弱,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王国。”作为一个波兰人,肖邦是属于波兰的:他的血肉、骨髓、灵魂都不折不扣地为波兰所拥有,他如蜜蜂一样贪婪地向波兰的民间文化吸食创作的灵感,《波兰舞曲》(又名《波罗涅兹舞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兰民间音乐色调的产物。每当肖邦演奏《波兰舞曲》时,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样。

  他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

  ”革命”为名《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它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型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体现出来的。作品一开始就由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了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强烈,好像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总爆发。突然间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般的不可阻挡。接着呈示部在高音区出现了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这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了,波兰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战斗。它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音乐在展开部越来越紧张,号角式的主题通过变化、发展越来越高昂,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仿佛是在严峻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现部重现了前面的刚毅型曲调,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奏出一个十分悲伤的音调,它像发自肺腑的哭泣,犹如作者对祖国命运痛彻心底的哀哭。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起来,在很强的力度下,音乐仍然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在《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参考)。

  二、浪漫知音

  初闯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已有李斯特的赏识,但由于临时听闻来自家乡的噩耗而影响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强人意,半途而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与李斯特精心设计,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甚至,她还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与世隔绝的场所,舒适无忧的环境,以及浪漫热烈的爱情。

  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乔治•;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等文学大师的群体中。乔治•;桑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隐姓埋名,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激扬文字,书写现实与梦想;她一反当时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装的穿着风尚,随心所欲,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甚至双手插在裤袋里,十分潇洒飒爽,风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厌弃尘世,虽身为上流贵妇却厌恶当时浮华、虚伪的社会风气,渴望与世无争,与人无扰,记事作文《[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乔治•;桑还表现出几点品质对肖邦起到了特别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她以历史的眼光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她认为像肖邦这样的天才就应该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高雅的创作,而到处开音乐会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

  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会晚成名几年,甚至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成名于身后。但肖邦能给予她的,除了爱情可能只有听命服从、自娱自乐。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乔治•;桑对爱情与她的一贯作风一样,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三、王者之师

  这里的”王者之师”并非原本的”胜利军队”的含义,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这一音乐王子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了。

  埃尔斯纳幽默风趣,调侃诙谐,不管与谁交流时都是那样不卑不亢,嬉笑怒骂;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他能屈能伸,坚持不懈,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当埃尔斯纳终于与肖邦来到巴黎时却到处碰钉子,为此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肖邦,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宁可撒谎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埃尔斯纳怕肖邦的初恋女友康丝坦蒂失望,谎称肖邦已答应举办音乐会筹款;他怕临终的肖邦伤心,又谎称乔治•;桑是因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无法来看望他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德国人,但埃尔斯纳教授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四、一片冰心

  《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最爱,因为这里面最有波兰的气息和风骨,也许有人觉得它粗鲁,但是这其中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音符代表了波兰精神的自由、奔放、热烈、向往、希望与激情,演奏着或者聆听着就好像奔跑雀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闻到了波兰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也许这是肖邦最爱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对波兰国家与民族的深爱蕴含在其中,因此无论身在何方,置于何地,总爱演奏一段,让听众也与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贴心贴肺的亲切合为共鸣。

  肖邦对祖国爱得越深刻,就对敌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试想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现无疑犹如砧板上鲤鱼傲然的一跃,若不是及时逃走纵凭他过人的才华也难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众目睽睽、瞠目结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波兰的热血男儿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不由让人拍手称快,更让我们对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一抔泥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它的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祖国的泥土,是国人的灵魂国人的根。也许有一段时间,肖邦沉浸在温柔乡里迷失了自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12

 上节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叫《一曲难忘》,一部记述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生平的电影。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肖邦的了解,仅限于初中和高中音乐课上所讲述的肖邦和他的音乐。看过这部电影以后,我不仅感受到了肖邦音乐的伟大魅力,更为他的品德和爱国心所折服。

  从这部影片中我了解到肖邦很有音乐天赋,从小酒醉心于音乐。肖邦父母都喜欢音乐,这对肖邦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崭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年仅7岁就在此创作了第一首钢琴曲《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20岁时,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系统学完了钢琴课程,已成为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我对这部影片印象最深刻一幕就是肖邦在波兰宫庭为王储演奏时,王储命肖邦为沙俄高官演奏一曲。但肖邦毅然站了起来,说,”我决不为屠杀我们同胞的屠夫演奏。”然后愤然而去,从这个举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民族荣誉感,什么叫爱国心,什么叫纯洁的艺术和心灵。不畏权贵,坚持自我,这就是肖邦,这就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气节。

  初到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肖邦的第一次在巴黎的演出就不是很成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可以说乔治桑是肖邦命中的贵人,她不仅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舒适无忧的环境,还给予了他浪漫热烈的爱情。是对他最重要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

  同时我觉得肖邦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是一个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见地有风骨的人。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纵容溺爱的温情。他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埃尔斯纳有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影片中的每首钢琴乐曲都迸发着热情,闪耀着天才的灵感,给我们献上了一份听觉上的大餐,然而,还不仅仅如此,更令人难忘的是天才的艺术家天使般的心灵之曲,让我们得到了精神上的共鸣和感动。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13

音乐选修课的上的一瞥,使我迅速坠入了那个以爱国的热情和冥想的忧郁为特色的钢琴王国,波兰。

  电影的开端便是一段欢快而令人沉醉的乐曲。一个叫做埃尔斯纳教授的小老头出现在电影的第一幕,也成了这部电影的一条主导线。幽默,爱恨分明,对于自己充满天赋学生的爱。这种爱不仅是一种慈父的爱,更是一种对于音乐,对于国家的大爱。开场一连串的自问自答让人忍俊不禁,这个小老头更是给这部略带阴暗灰蒙蒙的电影带来了一抹亮彩,使人为之一振。为自己极富天赋的学生联系法国巴黎音乐厅著名出版商普莱耶尔,想让肖邦去巴黎试演来一展风采。窗外经过被迫害的波兰人,于是小肖邦用着属于自己的方式倾诉自己的愤怒与悲伤。世界逐渐在幼小的肖邦心里展现出了他阴暗的一面。

  “你知道巴黎是个多么美妙的城市,一个音乐家,艺术家,作家云集的地方。想象如果在那里演奏,成千的人喝彩,好呀!佛德烈!你知道他们会怎么说么?他们会说,这个佛德烈肖邦是波兰人,他的人民热爱成为自由人。我们为何不接受他们呢?你明白我的意思嘛佛德烈?那是个帮助他们最好的方法。多么好的方法啊!”在小肖邦充满憧憬的眼神中就注定了他的一生,注定了为了国家奋斗努力的一生。

  灵活的手指飞速弹奏带我们看到了一个英俊热爱音乐热爱自己国家的青年。他对着自己的组织热情充满抱负,对迫害国家的人怒目直瞪,他不屈的站直,“我不在沙皇的屠夫面前演奏!”他抛下震动的全场转身离去,他不屑于他们为伍!不屑这样得到一个好的前途! 面对沙皇的迫害逮捕,他只好仓皇逃离自己的国家,流亡到巴黎。也正是这样,他终于崭露头角,一展抱负。让世人看到了一颗差点蒙尘的珍珠,让世人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音乐诗人,一颗波兰民族之魂。这种爱国情结在老师带着家乡的泥土在此找到肖邦时终于爆发,电影中这段关于肖邦彷徨和痛苦的表现,是在情理之中的,肖邦的一生都被他性格中天生的哀伤和犹豫不决所困扰,当初他选择离开波兰,这些性格上的弱点成了他前进中的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肖邦绝对不是一个斗士,他的所有勇气都被赋予在他的作品中了,他曾在波兰革命失败,华沙被俄军占领后,在日记中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时时向着钢琴恸哭,绝望。神啊!请掀翻这片大地,吞灭19世纪的人类”他病弱的身体决不允许他参与到任何激烈的运动中,而他的心却时刻督促他要为祖国做些什么,他的音乐是报效祖国的唯一方式,他与乔治桑破裂,不顾自己体弱开始了他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作为一位波兰的伟大爱国音乐家,贯穿他一生的除了音乐之外,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祖国”,这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也都没有忘记。他的音乐中处处闪烁着祖国的身影,他的喜怒哀乐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自己做了最后的安排:拿来盛放着祖国泥土的银杯,让朋友把祖国的土洒在自己的棺木上,同时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也正是因为他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冲破那场命运的悲剧,他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崇高。

  值得他眷恋的也许只有依旧危在旦夕的祖国而已,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是的,他终于回家了。波兰给了他生命,音乐给了他灵魂。音乐承载着他的孤寂,也诠释出了他的波兰精神,他终于回家了,回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音乐之乡。权让那清澈见底的音乐,穿越历史的烟尘,安静诉说欲说还休的情怀。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14

最近一次的限选课上看了一部电影,叫《一曲难忘》,一部描写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一生的电影.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肖邦的了解,只限于他那些美妙动听的音乐,他的生平,他的灵魂,他的经历等都不甚了解.看完电影后发现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原来肖邦的短暂的一生,竟是那般精彩,那般动人.

  记得在高中,我们学过课文《肖邦的故居》,那在阳光下招摇的小树叶红房子,让人神往。书上说,在那里可以感觉到能和肖邦促膝长谈的漫散。可是看了电影,才知道他的人生是苦涩曲折的,而背井离乡只是苦难的第一站。也许,正因为他走出了自己美丽温暖的居所,世人才得以荣幸,以分享他短暂却耀眼的光芒。

  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这些是我看完电影后在网上所搜到的一些关于肖邦的简介。

  影片中令我感动的一处镜头就是,肖邦在波兰宫庭为王储演奏时,突然,沙俄派来接管波兰的将军到来.王储命肖邦为沙俄高官演奏一曲.但肖邦毅然站了起来,说,”我决不为屠杀我们同胞的屠夫演奏.”然后潇洒地夺门而去. 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者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我想一个音乐家,能像肖邦那么有骨气,那他已绝非单纯地是一个音乐家了.

  另一个场景是他与另一位大师李斯特的初次见面,那种大师与大师之间的默契与惺惺相惜,让人觉得兴奋不已,李斯特与肖邦素未谋面,却可以凭借几个音符判断出肖邦就是《波罗乃兹舞曲》作者,这需要多么敏锐的感觉和深厚的音乐素养。两人还来了一次颇有创意的握手,肖邦弹主旋律,李斯特弹伴奏,这样他们两人就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在这激情的音乐中互握。 肖邦是幸运的,有一位爱护他的恩师,有像李斯特这样的挚友。应该说是李斯特发掘了肖邦,并帮助他一举成名。这也是李斯特的伟大,他并不介意或者说有信心肖邦的’才华掩盖不住他自己的音乐。

  影片重点描写的是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情。乔治·桑——这个与肖邦有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给予他艺术生命力的爱情,伴他度过创作力高峰期的光辉岁月的女作家大都是持批评态度,认为她过于自私,为了一己之私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这个女人过于热烈的爱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趋恶化,英年早逝。特别是乔治·桑拒绝在肖邦临终前要求见她一面的请求时,人们更是将她扁的一文不值。但是正是乔治·桑点燃的爱情之火,使肖邦的创作天才燃烧起来。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获得了非凡的活力当然乔治·桑对肖邦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一曲难忘观后感合集15

小时候,肖邦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神坛上的人物,但仅仅是因为学他的曲子,至于什么爱国主义音乐这种洗脑教育都是后来才有的事情,对于他的音乐本身,我没法体会到那么直接的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什么的,我所感受到的,只是一颗纤弱敏感但又满怀激情的心。

至于这部电影,我总是体会到一种国产爱国主义教育片的味道,很难相信这是好莱坞拍的,不过饰演肖邦和李斯特的演员们的钢琴功底看上去还是相当不错的。影片中乔治桑的形象似乎被黑化了,而且许多情节和音乐根本违背史实,比如那首幻想即兴曲明明是肖邦到了巴黎以后创作的,可片中硬是让他在波兰和帕格尼尼一起演出时弹给沙俄贵族,英雄波兰舞曲算是肖邦较晚期的作品了,可片中居然让肖邦刚来到巴黎时就把它送给出版商。整部片子完全违背肖邦的真实性格,恶意拔高,塑造了一个假的高大全的肖邦形象,如果给学琴的孩纸看了,搞不好会是一种误导。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影片一曲难忘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5219.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4年8月27日 下午10:00
下一篇 2024年8月27日 下午10: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