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读后感简短  读金蔷薇有感合集

《金蔷薇》是前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的散文集,在书中帕乌斯托夫斯基探讨了写作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品构思的产生过程;作家应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磨炼语言;想像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人物性格本身的逻辑性;灵感的由来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蔷薇读后感简短,欢迎大家阅读!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  读金蔷薇有感合集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1

“我生活、工作、恋爱,痛苦、憧憬、幻想,只知道一点———到我成年的时候,或者甚至到我年老的时候,迟早还要开始写作的,因为对我来说文学是世界上最壮丽的景象。”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上文源自俄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著的《金蔷薇》,这是一本经常出现在学校必读书目里的书,但它的价值在我看来不止为初高中生提供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将文学创作视为一种劳动,承认其中的艰辛,并向读者展示了创作过程所需的艺术追求与个人使命。

我个人对俄罗斯文学其实有一个比较偏狭的印象,总是觉得它们的底色也是悲凉与哀伤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高尔基或是蒲宁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数都透露出强烈的苦难意识,着力与表现对社会的疾苦或者人间悲剧。但《金蔷薇》一书的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与众不同,就如同书名描述的一样,他的文学风格好比苦难丛林旁逸斜出的一朵金蔷薇,热衷于通过诗化的散文,浪漫的抒情笔调在残酷年代高唱理想。

比如开篇第一章作者就分享了一个充满天真与温情的故事,内容其实很简单:夏米是一个退伍军人,在替战友照看他的女儿苏珊娜时,给她讲了一个有关金蔷薇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拥有在金蔷薇的人就可以拥有幸福,于是苏珊娜天真地问他:会有人送给我一朵金蔷薇吗?多年以后,夏米因为疟疾成为穷困潦倒的城市清洁工,而苏珊娜爱上了一位花花公子却惨遭背叛,两人再重逢时生活过得都不如意,但夏米依然希望为她能够幸福,于是在打扫卫生时,将首饰作坊地上的金粉收集起来,久而久之为苏珊娜打造了一朵金蔷薇。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温情浪漫的故事,但作者讲述的远远不止这些,他在这个故事里其实嵌有一个巨大的文学隐喻,认为所有的作者某种意义上都是夏米,都要花费几年时间来收集金粉,最终打造出一朵属于自己的金蔷薇。就像作者结尾所说的:每一分钟,每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判断,每一个刻意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上的星光——无一不是一粒粒金粉。

在文末,我想说: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自由,善良,幸福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般光辉灿烂。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2

《金蔷薇》这本书最早是高中时候表哥推荐我读的,当时觉得文风清新自然,但平淡无味,辞藻一点也不华丽,大部分章节读完一点印象也没有留下。今年学校让家长交一篇读书笔记,我又从书架上取出了这本十几年前买的,现在已经落满尘土、书页发旧发黄的《金蔷薇》。

而立五年的我已不再少年,已经过了被华丽外表迷惑的年龄,再读《金蔷薇》,平实中满满的感动,平淡如水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直击内心的绵绵不绝的力量。特别是首篇《珍贵的尘土》,具有荡涤心灵的艺术感染力,既是一篇美得让人心醉的散文,又是一部让人感伤落泪的情感小说。年少时烦躁焦虑读不进去,现在每次读完它,心情都会变得平静夹杂丝丝感伤。

故事说的是在墨西哥战争期间,一个叫沙梅的士兵因病被遣送回国,团长托他将女儿苏珊娜带回法国,途中为了让沉默不语的小姑娘开心,沙梅讲了一个关于金蔷薇的故事,故事里沙梅的母亲说,拥有金蔷薇的人一定会幸福。

听完故事的苏珊娜纯真地渴望有人能送她一朵金蔷薇。回到法国后,苏珊娜被送到姑母身边,沙梅饱尝生活艰辛,流落到巴黎当了一名清洁工。若干年后一个清冷的晚上,又老又丑又瘸、浑身散发着鼠臊味的沙梅在塞纳河旁的一座桥上遇见了长大成人、年轻漂亮但无家可归的苏珊娜。为了永远祝福苏珊娜能一生幸福,沙梅决定送给苏珊娜一朵金蔷薇。

年轻的时候,我认为沙梅对苏珊娜的感情是真挚却又可望不可及的爱情,现在有了女儿以后,感觉这更像是一种无比真诚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浓浓的父爱。在此后的岁月中,沙梅每天把从首饰作坊里清扫出来的尘土收集起来,用筛子晒出尘土中细小的金屑。然而等沙梅用积攒的金屑打造出金蔷薇时,苏珊娜已经去了美国,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沙梅在孤独和病痛中悄无声息地死去,那朵金蔷薇被首饰匠卖给了一个文学家。

在交易的过程中,首饰匠叙说的金蔷薇的来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来这位作家在札记中写道:“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他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藏着,融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描绘文学创造过程,恰到好处,而且他也绝不仅仅是在说文学,更像是在说人生。我们绝大多数人是都是卑微而平凡的,每天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地在不同的行业、岗位上平淡无味地劳作,收集着自己的尘土,筛选着自己的金屑,锻造着自己的金蔷薇,为他人幸福、社会发展默默地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当然,锻造金蔷薇的过程是孤独枯燥又艰辛的。要用清澈的眼睛去发现,“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种尘土里有一些金屑”;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感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像筛簸谷子一样筛掉尘土;要持之以恒,甘于平凡,耐住寂寞,也许是几年,或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金屑才能累积到能做成金蔷薇的大小;要升华,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文中这一步是由首饰匠完成的,“用金锭打成了一朵非常精致的蔷薇,花的旁边,在一条细枝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蕾”。

还要正确看待得失成败,“不管是人间还是天国,都不能满足我们难填的欲壑和过分的奢望”(威廉·赫兹里特),人生总是不完满的,沙梅辛苦锻造的金蔷薇到死也没能送到苏珊娜手中,但“生所未赐予的死却给补偿了”,死亡是每个人永恒的归宿,一切的繁华落幕之后都要沉寂于这片无边无际的永恒宁静之中。无论处于青春年华还是风烛残年,永远保有一颗宁静之心,“体面地辞别人世,悄然而去,就像活着的时候那样无声无息”(威廉·赫兹里特)。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3

“太阳从海里升起来,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读惯了童话里“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我,一直不喜欢《海的女儿》的结局,为小人鱼那泡沫般逝去的爱而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苦。这爱不曾被她的王子知道,连生命也是那么悄然的离逝,就像一场凄美的梦。一直不知道也不理解这世上其实还有一种爱是牺牲自我而不求回报的,只希望所爱之人因之幸福。

  金蔷薇是幸福的象征。当美丽而单纯的苏珊娜面对生活的无奈和爱情的虚幻,叹息着说:“假如有人送给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她还记得幼年时听来的童话故事,而且相信世界上真有这样一朵能给人带来幸福的金子锻造的蔷薇。从此,约翰沙梅——手工艺作坊的清洁工——一个“蠢笨的、拖着两条风湿的腿蹒跚着的丑东西”,便疯了似的开始收集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尘土,每天深夜在院子里把这些可能含有金粉微粒的尘土簸来簸去,焦灼不安地等待着金色粉末的闪现。他要以岁月和生命为代价,把这些被人忽视的金粉颗粒逐渐蓄积起来,为苏珊娜打造一朵幸福的金蔷薇。

  他渴望着与苏珊娜再次见面、献上金蔷薇的日子,同时又深深惧怕这一天的到来。因为贫苦与卑微,沙梅一直感到自卑,他甚至惧怕照镜子。他将全部的爱与温柔都凝聚在这朵尚未送出的金蔷薇上。

  当沙梅知道与苏珊娜相见无望、他永远失去了奉献爱意的机会时,一刹那间他竟然感到了轻松,随后,之前“那指望跟苏珊娜温柔而轻快地相见的全部希望,不知怎么变成了一片锈铁”,刺进他那颗羸弱的心脏,结束了他的生命。“晚秋时节,晚风和闪烁的灯火,摇曳着苍茫的暮色”,死后的沙梅面孔变得严峻而静穆。人生所有的痛楚和悲哀,都因爱的伟力而升华,变得如此庄严和崇高。

  一朵金蔷薇承载了多少默默无言的温柔、爱与祝福!这是一种纯净的爱,无欲无求,仅仅是为了给所爱的人带来幸福,并以此作为自己存留在这世上艰辛劳作的唯一动力。这种爱超脱了世俗一切物欲,不求回报,也无从回报!

  这样的爱因为无私、甘愿牺牲自我而显得格外崇高,也因默默祝福、虔诚、羞涩而显得格外神圣。这样的爱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这是父母对子女、先贤对后学、历史对未来的呵护、叮咛与瞩望,是维系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

  在童话中,就蕴涵着这种爱的力量。而在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家安徒生身上,这种爱无时无刻不在熠熠发光。

  在《夜行的驿车》中,安徒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去年夏天我在日德兰半岛,住在一个熟悉的林务官的家里。有一次我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块林间草地上,那里有很多菌子。当天我又到这块草地上去了一趟,在每枝菌子下面放了一件礼物,有的是银纸包的糖果,有的是枣子,有的是蜡制的小花束,有的是顶针和缎带。第二天早晨,我带着林务官的小女孩子到这个树林里去。那时她七岁。她在每一枝菌子下找到了这些意外的小玩意儿。只有枣子不见了。大概是给乌鸦偷去了。您要是能看见就好了,她的眼睛里闪着该是多大的喜悦啊!我跟她说,这些东西都是地下的精灵藏在这里的。”

  “您欺骗了天真的.孩子!”神父愤懑地说。“这是一个大罪!”

  “不,这并不是欺骗。她会终生不忘这件事。我敢说,她的心不会像没体验过这个奇妙的事情的人那样容易变得冷酷无情。”

  记得以前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一个老人讲述少年时的他在纳粹集中营里每天收到铁丝网对面的女孩送来的苹果,两个人相互鼓励并终成眷属的故事,在媒体讲述、电影开拍后,才被人证实这个爱的故事竟然是向壁虚构的,一时间,谴责声四起。

  其实,两件事是差不多的,安徒生启发了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和童真,老人把那段严酷时代能够支撑自己活下来的想象中的故事讲出来,都不是什么欺骗和罪恶,而是一种宣扬爱与美的善意行为,让人们尤其是孩子心中充满了爱的希望与美的想象,增强了人们对世界、对自然、对生活的喜悦、信心、勇气和力量。

  爱,很多时候都植根于童话,来源于对生活之美的追求中。希望爱与奉献,温柔和祝福,童话和想象,像太阳一样照耀我们的心灵,让自私、憎恨、冷漠等人性的阴暗和糟粕不复存在!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4

读帕乌斯托夫的这本金蔷薇,有种非常舒畅的感觉,作者在这本书中介绍了文学的写法,虽是说一些技法和注意事项,但是却没有那种说教的乏味,他用一个个小故事,把构思比作闪电,把细节的重要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知识。

这本书首先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它的书名,金蔷薇,我刚开始还未阅读的时候在疑惑什么是金蔷薇,听老师介绍的时候它是一本描写如何写作的书,而金蔷薇这个名字和书的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带着这个疑惑开始了阅读,读的第一篇故事便是一个爱情故事,金蔷薇在其中起了一个线索的作用,金蔷薇在这篇故事里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作者把这篇故事写凄美而动人,我读完之后还对那个男主人公用收来的金沙铸成的金蔷薇印象深刻,那金灿灿的枝叶和花蕾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我想,作者用金蔷薇这个名字作为书名,估计是用这个美好而浪漫的名字作为全书的基调,一本书读下来,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是浪漫而美好的,你会被书中构思精妙的情节而吸引,也会为作者细腻而幽默的文笔而叫绝。谈到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两个字:自然。以前我也看过不少论述文学技巧的书,不仅论述生硬,而且穿插的例子仿佛是生拉硬拽过来似的,让人陷入一种为了举例而举例的漩涡,例子和论点硬生生地被割裂开来了。而这本书,作者既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讲述了不少生动的例子,最重要的是,并没有把例子与论点割裂开来,而是把他们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使人读了很舒服,有种行云流水的舒畅感。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5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连续写下三篇读后感,虽然它们显得仓促和单薄,但我迫不及待的想说出想说的话,想记录下那些闪闪发光的句子(摘录),也许是岁月和经历让能够提高一个人鉴赏能力,重读时我才深深的被这本书折服。

我由衷的相信,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有伟大而丰富的心灵,他们通过作品传递思想和美,同时我也由衷的相信,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将超越时代和地域,历久而弥新。

俄罗斯著名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把自己的作品《金蔷薇》称为中篇小说,但译者说,“实际上这是一部总结作家本人的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许多大作家的创作活动,探讨写作上一系列问题的散文集。

它不是枯燥的理论集,作者的创作理念穿插于迷人的故事之间,通过故事来描述和解释,使作者的论述易于理解又充满质感。

任何作品都是表达自己

“对作家来说最主要的是,在任何作品中,甚至是在这样一篇短短的小文中,都要毫无保留、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时代。”

“只有能多少向人们讲出一点儿新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东西的那种人,只有能看到许多为旁人所没有觉察到的东西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

“迟早我是要开始写作的,但是我之开始写作,绝不是因为我以此为任务,而是因为我的整个身心要求我去做这件事。还因为对我来说,文学是世界最壮丽的现象。”

真正的写作都是发自身心的,而按照这个标准,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写作根本就称不上文学,只能说是文字,太多的文字流于肤浅、苍白,甚至恶俗,与“壮丽的现象”差距太过遥远,但它们却被追逐和吹捧,成为时代的流行病,这不能不说是无奈的。

构思和灵感的产生

“构思就如闪电,产生于人的满含思想、感情和记忆的印痕的意识之中。”

“要想使构思成熟,作家切不可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苦思冥想’。相反,只有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构思才得以绽出鲜花,灌满土地的浆汁。”

“灵感犹如初恋,这时心由于预感到即将有奇妙的约会,即将见到美丽的难以形容的明眸和微笑,即将作欲言又止的交谈而怦怦跳动。”

“屠格涅夫把灵感称作‘神的君临’,称作人的思想和感情的豁然开朗。”

创作离不开构思,构思离不开生活和积累,而灵感也不会凭空而来,所以不要指望参加一个训练营就能写出好作品,不要坐等灵感的降临。

作品人物的命运

“一旦作家开始动笔,作品中出现了人物,一旦这些人物按照作家的意志获得了生命,他们就会开始对提纲提出异议,与提纲作起对来。作品开始按其本身的内在逻辑展开。”

“如果作家硬要把作品中的人物不按内在逻辑行动,如果作家迫使他们回到提纲的框框中去,那么他们就开始失去生气,变成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变成机器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每当我思如泉涌地写作的时候,我不知道我的主人公们在五分钟之后将要说些什么。我怀着一种诧异的心情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们走’。”

“作家的作用远非仅仅表现为依样画葫芦地记录下生活所提示的一切。”

素材的使用

帕乌斯托夫斯基并不赞成刻意的去搜集素材,反对纯粹出于需要的动机而去观察,反对把素材硬塞进作品中。

“作家只有生活在这种素材之中(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才行。作家在这种素材中生活,思考、痛苦、欢乐,参与大大小小的事件。而每一天的生活,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记忆里和心灵中留下标记和印痕。”

“千万不要把观察到的素材,哪怕是最成功的素材,不分青红皂白地硬塞到作品中去。一旦有必要,它们自己会进入作品,各就其位的。”

语言的作用

作者热爱自己的母语,称之为充满诗意的、闪光的钻石,认为要掌握这种诗意的语言,不仅要阅读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还要亲近大自然和劳动人民。作者强调语言要用活,使语言充满感染力。

“如果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不能透过他所写的字眼看到它们所包含的内容,那么读者也不可能从中看到任何东西。”

细节的重要性

作者讲了一个贫穷的老人不允许自己的狗向年轻人乞求施舍的故事,细节的描写塑造了老人倔强和自尊、狗的可怜,使故事充满张力,又非常感人。

“没有细节,作品就没有生命。”

“在寻找和确定细节时,必须作严格的挑选、筛洗。”

想像乃是艺术生命力的发端

我不得不用作者的原话来作为概括的小节标题,因为说的太好了。他还说想像是艺术“永恒的太阳和上帝”。

“什么叫想像?”“这是人运用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思想感情的积累,创造出与现实并存的虚构的生活,虚构的人物和虚构的事件的一种本能。”

“想像力乃是大自然的伟大赐予。它蕴藏于人的天性之中。”

作者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小贵族接受了一个航海归来的人的礼物——一枚海贝壳,小贵族由这个贝壳想像那个海边的奇异国度,他放弃了安静的生活,出海去寻访那个想像中的国家,经过好几个月的漫长航行,终于发现了海边一个美丽的国度,小贵族激动的扑倒在甲板上,幸福而死。

想像力激发的生命力,可以彻底的的改变一个人,可以创造出无数美好的事物,没有想像力的世界是单调苍白的,没有想像力的作品,也是单薄苍白的。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6

《金蔷薇》读完了,非常美的一本书,是那种纯粹的语言带来的美。也是一本很有温度的书,字里行间的表达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热情。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想到另一位我喜爱的作家纳博科夫,但事实上我是喜爱他的另外的角色,文学教授和优秀读者,对他所说的读书要“拥抱全部的细节”深以为然,《金蔷薇》就是一本值得去拥抱所有细节的书。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7

本章作者主要讲述自己写作的心得,以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举例,经过反复修改,领悟写作的真谛。写作这件事没有华丽的外衣,开始动笔,就是向自己或是最亲近的人表达情感,包裹得严严实实。始终看不到本真的东西,那又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和保存的呢?觉察一个想法,一个眼神,一刻心情,创作的灵感即可被抓住,题材也就源源不断。学生的知识中,书面知识多于生活知识,优秀的作家恰恰相反。本书作者像高尔基一样“到人间去”,做过各种工作,游历多个国家,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不忘初心,成为文学道路上的领军人。有时候,我在想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常常迷茫不知所措,今天看完这章内容,略有所感:人可以借写作表达品性,或执着,或哀婉,或轻松,或深刻。好的文章、好的舞者和好的画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生活,内心保持纯粹,必将解开团团迷雾。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8

本章节主要谈小说人物跳出提纲的体会。

写作之前一般都会列提纲,提纲越详细,作品反而越没有活性。文章举例反复提到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应该是作者崇拜的对象,他们写小说的灵感可以是地上揉皱的一张纸,选定基本人物和故事情节,就可即兴创作。外国作品欣赏方式不同于中国,他们一本书一般会围绕一个名词展开,人物个性很丰富,表现力也强,直接把想要表达的搬到眼前,而中国作品很注重细节和背后的寓意,需要多番思考才能体会作品的妙义。中西表达方式尽管不同,创作过程却是一样的,先按照之前拟好的提纲进行,但很快这部作品就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充满了人物、事件、光和色,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流畅、平稳的前进,小说的作者把他所珍藏的形象和语言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可是一旦有人物出现,他们获得了生命,就不在遵从作者的提纲,本文作者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说明现实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依葫芦画瓢,反而显得墨守成规。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9

在这个学期里我看了一部叫《金蔷薇》的小说,是一位美丽的作家写的。

它的内容是:一群女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只美丽的白色玫瑰花在花丛中散步,她们在欢笑,在谈心,但是一个叫金蔷薇的女人不幸患了不治之症,这种病只有小朵朵和金追两个人知道,就去问金蔷薇,金追就把它交给了一个老爷爷,可老爷爷不想把自己的病给治好,所以他把小朵朵给了一个老爷爷,可老爷爷一直在找,他们找到一座小屋子了,他们就开始找那座小屋子。老爷爷给了小朵朵两个东西,小朵朵就给老爷爷两个东西,最后他们找到了那座小屋子,那就是金蔷薇的爷爷,他们就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老爷爷看了以后,很开心,可是他不能和金追一起玩,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觉得这个老爷爷是个爱帮助别人的人,他帮小朵朵去找老爷爷,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让小朵朵去找爷爷,让爷爷帮助小朵朵,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也应该学会帮助他人。这本书很好看,你也来看看吧!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10

《金蔷薇》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友情和真爱的故事。书中的男主人公金蔷薇,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人。一次金蔷薇与她的丈夫结婚了,但是金蔷薇没有告诉金蔷薇他们有什么事,她的丈夫是个盲人。金蔷薇知道后,她决定离开这个地方,离开金追求她的妻子和孩子。但是金蔷薇没有想到,她的女儿却因为自己和金蔷薇的关系,没有回来。金蔷薇的儿女们一一都去世了。她的女儿们一一一去世了。金蔷薇的女儿,一一去世了。她的女儿们一一去世了,她的女儿,一一离开了她。金蔷薇的女儿,和她的女儿的女婿,她的女儿,她的女婿。一个一个去世了。金蔷薇在她的女儿们离去之后,去了美国。他的女儿和女婿也去世了。她的女儿在美国,一个去世了。她的女儿在她们的女儿离去之后,也去世了。她女婿的女儿,一个去世了。她的女婿,一个去世了。

在我的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在我家门口的公园玩。我在公园的草坪上看见了一只蚂蚁,它在一块草坪上爬来爬去,有的爬不了几圈,就停下来休息了;有的爬不了几圈,就停下来休息了;有的爬不了几圈,就停下来休息了……有的人看见了就会说:“这些蚂蚁怎么会有这些蚂蚁呢?它们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动物,它们都是生活在大自然的一部分。”可是有一些蚂蚁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为了自己的一方安宁,而去到了大自然的一些地方去,比如说:青蛙和赤雀、小松鼠……它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你看见一块草坪上有几朵小花,一朵小花,可以帮助它们,你能想象一下,有一天,一只小小的蚂蚁从草坪的草丛中爬出来时,你是否会想到,这就是大自然的一个规律,小的昆虫也不例外。

所以,我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不要去伤害它们。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11

几乎每个爱上阅读的人背后都有一位功不可没的鼓舞者,这位阅读的守护者一般也是极度热爱阅读的人。我想感谢下我的“牵引者”燕子,阅读群里,你是很多人的鼓舞者、守护者。对于我来说,燕子还是我写作的鼓舞者和守护者。于我个人所感而言,燕子推荐阅读的《文心》和《金蔷薇》完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写作指导书籍。只需将这两本的书看完,自己立刻就想写作了,这些书仿佛能迸溅出琼浆玉液,使我陶醉,使我受到感染,让我不由自主拿起笔书写……

勃洛克说过:“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抹去偶然性的特征吧。你就会看到生活是美好的……”心流的觉察,在俄国这些文学大师的笔下,尤为精美和纯朴。读完这本书,忽然觉得自己多了鉴赏何为好文的底气,如作者所说,一个好的作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神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到生活中去体验完善并搜集精美的、接地气的真实可用词汇。

“去看”和“看见”并不能等同,看与看见是不同的两件事,只有很少的人才能把两者统一起来。不仅需要睁开眼去看周围的事物,还必须学会怎样才能看见。画家教授作者的两个关于看见的过程,好的眼睛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首先是认识光和色,二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找个画家指导。当我们在观赏美的时候,心头会产生一种骚动感,这种骚动感乃是渴求净化自己内心的前奏,彷佛雨、风、繁花似锦的大地、午夜的天空和爱的泪水,把荡涤一切污垢的清新之气渗入我们的心灵,从此不离去了。高明的审美力首先表现在分寸感,犹如我们想要舒适的自由也必须有界限感。感知觉的“看见”是来源于生活的重要素材,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是以一定的关系联结在一起,进入一定的情节当中。必要时的断舍离让写作更凸显主题。

真实的生活是浩瀚无边的,是错综复杂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了解其整体和所有千差万别的局部。何况,有许多事物,人是无从看到,也无从经历的。渊源于生活的想象,幼时也会反过来主宰生活,对想象的信任是一种力量,使人到生活中去寻找他想象的东西,为其实现而斗争不息,促使人不顾一切地去相应想象的号召,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出他所想象的东西来,尤其是艺术、文学、诗歌更能体现这一点。我们需要阅读和想象来拓宽认知边界。同时,想象也不要过于脱离现实。托尔斯泰说过:“理想中有胜于现实的地方;现实中也有胜于理想的地方。唯有把这两者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完美的幸福”。虚实结合,让作品也更真,真的让人相信、真的感动人。

几乎所有作品形象中的生命是受作者的意识、记忆、想象、经验制约的,是受他整个内心系统制约的。构思的形成和充实是个不间断的过程,每日每时,随时随地,在一切偶然事件中,在劳动中,在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的喜怒哀乐种,不停顿地进行着的。当某一天、某一刻因为外部刺激的感知及在心中激荡着的那股无可名状的欢乐感,交织在一起,化为 一个决心—Do! 我想这种感觉应该就像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也是现在流行说的“心流”、也可以用电影《心灵奇旅》中的火花吧!构思一旦出现,那就开始了新的阶段—酝酿,那接下来就是要用现实生活的内容去充实构思。

人生处处皆素材。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可以让人的思想受到启发,所以不应该轻视任何东西。写小说的人必须力求真实,相信理智的力量,相信人心能解放世界的力量,并且热爱大地。就拿雨来说,雨分毛毛雨、太阳雨、蘑菇雨、疾雨、片状雨、斜雨、骤雨、暴雨….. 然而,抽象地知道某些字眼是一回事,切身体验这些雨,从而领略到一种雨所包含的诗意,弄明白每一种雨有别于其他雨的特征所在,又是另一回事。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形容词的字眼就活了,扎实了,充满了感染力。在日常素材中生活,思考,痛苦,欢乐,参与大大小小的事件。而每一天的生活,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记忆里和心灵中留下标记和印痕。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文字才会得以绽出鲜花,灌满土地的浆汁。

托尔斯泰说过:“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好作品的语言必定是美的,却未必是华丽的辞藻和各种形容词的堆砌。但必须是真的,生活中的真实的我见我闻,从而我手写我心。如何挑选合适的语言让作品清晰易懂、存在下去呢?一是为了掌握丰富多彩而又含意确切的词汇,要多阅读大量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二是来源于主要的、永不枯竭的语言源泉—真实生活中的人们。经作者的用心介绍,对大师级别的高尔基、蒲宁、普里什文等人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向往,也成功祛除了我的畏难之心。书里还有很多警醒我的小细节,标点符号的大妙用。标点符号之所以存在,就算为了要使思想有条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明确,句子易解,意思清楚。标点符号就好像音符。它们把文章连成整体,不让它支离破碎。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将创造过程极为细腻、真诚地讲述给读者听,就如同他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创造观念。

去写作吧!不要让一些无可争议的真理由于自己的懒惰、无知而备受冷遇,这样不能对自己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去生活吧!到生活里去体验大自然、去体验爱!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波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终于一天,筛取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拢来,融拢成金,然后将其锻造成属于“我们的金蔷薇”。从现在开始 ,真实地去感知生活,去尽情想象、构思,化为动力去记录每日生活中的小火花,终有一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12

在看《金蔷薇》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感想,这些感想就是最能触动我心灵的情感,也可能是最真实地感触。

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得了疾病后,医生说他只需要三天三夜就能治愈,可是他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知道,在他身后的人,总是有人关注、关爱他。他的爸爸妈妈都在为他祈祷。可是,一天他突然得了病。他的妈妈就一直不断地去安慰他,可是这三天三夜都没有好的治疗,就在这时,他的妈妈就一直陪着他,直至他康复。

我觉得这篇小说中的那个小朋友就是一个最真实的人,因为他就有这样的心理。他就像他的妈妈一样,不断地去安慰他,让他不要害怕,不要孤独,他就是一个最真实的人。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13

一是创造力与想象力。帕乌斯托夫斯基从小就有读地图的爱好,他说他可以几个小时不离开地图,“就象看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似的。”在读地图的过程中,那些陌生之地的山川森林、海洋岛屿等无不在想象中伸手可触、栩栩如生。成年以后,他常在动身去某个新地方前详尽地研究地图,尽管实际的所见并不完全跟行前的想象重合甚或会大相径庭,但这却使旅行者能够更敏锐地观察它。他曾说:“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不应在障碍面前退却。”在这一点上,作者很是赞赏亚历山大·格林:“这个命途多舛的孤僻的人,虽然遭受了这么多的苦难却仍能始终保持丰富、纯洁的想象力这种伟大的天赋,却仍能始终保持着对人的信任和羞涩的微笑。”面对现实冷酷无情的坚忍,缘于对幻想的热爱天性,格林用他的笔编织了一幅美好未来的理想世界。

  那些想象中没有的东西给他的记忆留下特别强烈的印象。想象可以使作家克服苦难,想象可以使人在废物和垃圾上看到云彩的颜色。人们往往陶醉于格林笔下“诱人的角落里的光明和清凉”,帕乌斯托夫斯基也深深被格林那颗幻想之心所吸引,他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幻想家:“格林的作品几乎全是为幻想辩护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格林。我们知道,我们为之奋斗的未来,产生于人类的不可摧毁的天性——善于幻想、善于爱。”没有想象的参与,艺术品将会毫无生机,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诗人看待生活和事物常常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善于从别人不曾关注过的东西入手,善于探寻一朵小花、一棵小草的秘密,善于在风掠过指尖时尝试着捕捉风的影子。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眼睛,善于提炼独到生命体验的能力,会诗意的生活。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14

 安徒生就有一双诗意的眼睛,他喜欢在旅途中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在普通人看来,一片树叶、一些碎片,除了可以被当做垃圾麻烦我们去清理它们之外,毫无用处。那是因为,普通人的眼睛不善于发现,他们的生活是一种世俗的生活,而不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狄德罗说过,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这就说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和体验,千篇一律的构思和文章不会有什么新意,更不会出彩。

  《夜行的驿车》说的是安徒生在到维罗纳的路上与爱的邂逅,他在夜行的驿车中遇到了三位天真朴质的年轻女孩,他俨如预言家一般对她们的将来做出了期待和想象,赢得了女孩们的倾慕。而当她们中途下车的时候,都一一亲吻了安徒生,此时此刻,作者实际上是在以写作的名义获得了这世界上最珍贵的荣誉,而这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想象。

  二就是使命感,换句话说也可以称作是对时代需求的理解。这能够保证作者的作品在保证其创意的同时能够准确切合时代的需要,而不是纯由想象构成的空中楼阁。“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这种使命来自于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实的花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可见,作家的良心是驱使其内心强大使命感形成的动力,而这种伟大的使命感和承担之心是和作家所经历的苦难休戚相关的。 

金蔷薇读后感简短15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的《一部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中提到一位少女被淹死后的情景。他写到:

  她躺在棺材里,显得说不出的美丽,一双浸湿的沉重的金色辫子搭在两边,惨白的唇上挂着一抹歉仄的微笑。

  有一个老婆婆对我说:

  “你不要看她,亲爱的,不要看。因为这种美看了使人心碎。最好别看。”

  但是我不能不看安菲莎。我生平第一次亲眼看到那比死还强的无限的女人的爱。

  其实,为爱殉情的少女在这个世界并不少见,但令我心灵震颤的是,从那老婆婆的嘴里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因为这种美看了使人心碎”。

  如果,是发生在中国,不论是农村,城镇,我们的老婆婆们或我们会说什么呢?最多,不过摇头叹息说:“可怜啊(如果是四川,就是‘造孽哦’)……”然后议论一番,纷纷散去。会有一个人发觉她的美吗?

  真正的悲悯不是口头表达的同情,那种同情还含有好奇心的满足感,自己高于他人处境的优越感。真正的悲悯是在深深了解并体味他人的苦难,用爱去了解另一个个体。

  “因为这种美看了使人心碎。最好别看”。是的,一个俄罗斯的乡下老婆婆说出这样的话,让我的心热热的酸楚起来,这是怎样的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又是怎样的信仰和荣耀啊。

  《金蔷薇》写于苏共专制时期,但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却在看似谈论文学创作的随笔中,展现了人性在被圣灵的光辉照耀的悸动与震颤。正如《珍贵的尘土》,帕乌斯托夫斯基本人就是那位退伍兵夏米,这个笨手笨脚历经炮火洗礼和生活磨折的老人,为了苏姗娜这个小女孩,他把这些珍贵的黄金微尘收集在了一起,将其铸造成一朵金蔷薇,插在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上……

  《金蔷薇》读后感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这部“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这部用清新隽永的文字写就的“抒情的文艺理论著作”已被许多人奉为经典,令人爱不释手,甚至成了众多文艺爱好者的“枕边之书”了。正如刘小枫在他的随笔《重温<金蔷薇>》中回忆道:“每一代人大概都有自己青春与共的伴枕书。我们这一代曾疯狂地吞噬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中的激情,吞噬着语录的教诲。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切竟然会被《金蔷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给取代了!我们的心灵不再为保尔的遭遇而流泪,而是为维罗纳晚祷的钟声而流泪。”

  也有人为之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我把这本书连续读了两遍,就着魔似的喜欢上了那个叫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苏联人喜欢上了这本《金蔷薇》。我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只觉得似乎自己沐浴在朗月清风中,感到心旷神怡;又似乎漫步在春花遍野的大草原上,顿觉天高路远;更似乎浑身三万七千个毛孔都舒坦极了。”(闻君《金蔷薇:散发沁人心脾的芳香》《辽宁青年》2004年第20 期。)

  和闻君类似的观点,也有人这样赞美过“掀开这本书 , 森林、草原、湖泊的气息扑面而来 , 那样新鲜、强烈和浓郁 , 仿佛重返童年的感受。”(彭程《<金蔷薇>与一个消逝了的夏天 》《光明日报》 2004年04月22日。)

  然而这朵用淡淡的诗意陶醉了所有人的“金蔷薇”已不仅仅是些许关于艺术创作的感想,也不仅仅是一种创作上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她代表了一种诗意的眼光、一种神思的储备、一种真性情、和一种人格境界……这也就是我下面将要论述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应该具备的素质。

  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中居于重要地位。没有艺术家,也就没有艺术的存在。那么艺术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素质与修养呢?这是艺术学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金蔷薇》向我们提供的一种思考。

  首先,艺术家应该具备真性情。

  “所谓真性情,是指人们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它率性而发,因其自然,真挚诚恳,不假矫饰,常常表现为儿童般的赤子之心……”(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正如《金蔷薇》中帕乌斯托夫斯基这样认为“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药茂盛的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而且觉得每个人都有趣极了。”“在孩子看来,每一个大人,不论是提溜着一套发出刨木屑味的木工工具的木匠,还是知道草为什么会是绿颜色的学者,都有几分神秘。”(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几朵木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孩子总是对这个世界抱有很多兴趣,孩子的心境是没有被世俗污染过和左右过的,那是上帝赐予的礼物,那往往最接近自然。所以作者接着又肯定了这一观点,即作家是具备这种赤子之心的:“要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后的漫长的冷静的岁月中,没有丢失这件礼物,那么他就是个诗人或者是个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几朵木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这在其以后的创作中也证实过,没有哪个缺乏童心的人会说“走,咱们瞧雷(复数)去!”(“雷”这个单词在俄语中式不用复数的。)而只有因为打雷而兴奋不已的孩子或者具有童心的人会这样使用,“小男孩把这个词说成复数也有它的道理,因为那天的雷雨铺天盖地而来,一下子四面八方都想起了雷声……使我想起了但丁在《神曲》中所说的‘阳光缄默了’。这两句话都是概念的易位。然而这种易位给予了词汇非同寻常的表现力。”(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钻石般的语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童心的具备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可以使你的思维更加的无拘无束、想象更加天马行空、语言更加脱离庸俗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其实在中国,也早已有人将“真性情”视为创作之重,春秋时代的老子名李婴;现代艺术家、一代高僧李叔同出家之后也自题为婴,他们都希望自己有婴儿的性情。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倡导“童心说”,他认为童心是艺术的源泉,是艺术的基本性格。“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焚书·童心说》)“他的美学标准是童心,天下最美的文章,必然出于童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潘运告:《美得神游——从老子到王国维》,见《李贽论志文出于童心》,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因为童心是真挚的、天性自然、无拘无束。艺术家需要的就是真性情,这使他们保持了对世界和人生的真挚态度、深求兴趣、自由想象与大胆创造。

  宗白华先生也提到过“真性情”的’概念,在《美学与意境》中,他以赞赏与企羡的口吻谈到近代艺术家的“一往情深”:

  晋人艺术境界造诣极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真性情”,除了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一书中的定义之外,还应包括一层含义,那就是“爱”。即除了孩童般的赤子之心之外,艺术家还应具有“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言,但是,大爱却是人之善所体现,也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真性情”之一。正如银川市文联主席郭文斌所奉承的那样“一个正直的文化人应该向这个世界发出正直的声音,那就是爱,没有区别的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也说过“作家心里要多有点爱,这样生活会更美,世界就会更和谐。”这也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借《夜行的驿车》中的安徒生的温馨理想,表达出来的深深爱意,一种伟大的奉献之爱一样。安徒生为了想象中的爱而放弃了现实中的爱,为了给世人带去童话的欢乐,安徒生放弃了幸福。“为了这些童话,我断送了自己的幸福,我错过了时机。”如果说,安徒生为了大爱而奉献了自己的小爱,那么帕乌斯托夫斯基奉献给世人清新隽永的散文诗篇,亦是他饱经苦难洗礼的爱的箴言。

  这在《金蔷薇》的开篇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我之所以决定将理论著作由一开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改为现在的《金蔷薇》,也正是因为自己深深地被它的第一篇文章《珍贵的尘土》所打动了。那是一种默默的祝福和牺牲自我的爱的主题!夏米为了苏珊,那样的怀着一腔坚韧的爱与理想去寻觅、积攒、打造一朵金蔷薇,正如艺术家为读者孜孜不倦地创作一件又一件艺术品一样,从点点滴滴积聚起的尘土,从四面八方凝聚起来的丝丝素材,再融入艺术家的爱,这样一件光彩照人的艺术品就诞生了,诞生于大爱之中,诞生在有机的组合之下……

  其次,艺术家应该具备人格品质。

  这里的人格品质不是指普遍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品质,而是由灵魂深处生长起来的精神之树,它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良心的精神品质、一种敢于挑起苦难之担的刚毅之心。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摩崖石刻》中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摩崖石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这种使命来自于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实的花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同上。)可见,作家的良心是驱使其内心强大使命感形成的动力,所谓一个艺术家,你就必须具备这样的一种良心,即一种和他人的良心一致的良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充分赶到快乐。(萨尔迪科夫——谢德林:“一个作家只有当他确信自己的良心同他人的良心一致的时候,才会充分赶到快乐。”)

  屈原怀沙沉流,“虽九死其犹未悔”,且要留下《楚辞》以完成自己作为一个忠臣和艺术家的使命,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品质?

  鲁迅终生战斗,“我以我血荐轩辕”,也要为振兴中华、探寻救国救民之路而扛起千斤重的担子,以一种良心的使命感将自己无私奉献给文艺事业和与敌人的斗争之中,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气魄精神?

  而这种伟大的使命感和承担之心,是和作家所经历的苦难休戚相关的。身为作家,就要有着“为艺术而受苦”的准备。福楼拜就具有那种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共患难的品格,以至于“他们所遭遇到的一切,作家本人也都如同身受。”“大家都知道,福楼拜在描写艾玛·包法利服毒自杀时,觉得自己身上也出现了中毒的种种征兆,以致跑去请医生急救。”(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似乎无足轻重》,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福楼拜是个名副其实的受难者。”帕乌斯托夫斯基如是宣称,而我认为正是这种受难的精神才得以使他写出好的作品,整天只知道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享乐的贵公子是不会体会到人民的苦难、不会产生能使人感同身受的使命感、也同样很难写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出来。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作家需要苦难的洗礼,但是却必须具备抵抗苦难的顽强毅力和决心,不能被苦难打得一蹶不振。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说“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不应在障碍面前退却。”(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摩崖石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在这一点上,作者很是赞赏亚历山大·格林“这个命途多舛的孤僻的人,虽然遭受了这么多的苦难却仍能始终保持丰富、纯洁的想象力这种伟大的天赋,却仍能始终保持着对人的信任和羞涩的微笑。”(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格林就是一个“总能在陋屋的废物和垃圾纸上,看到云彩的景色”的人。面对现实冷酷无情的坚忍,缘于对幻想的热爱天性,格林用他的笔编织了一幅美好未来的理想世界。这也正是身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品质。

  再次,艺术家还应该具备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体验。

  所谓“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体验”,其实就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诗人看待生活和事物常常和普通人不一样,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需要具备诗人的眼光,善于从别人不曾关注过的东西入手,善于探寻一朵小花、一棵小草的秘密,善于在风掠过指尖时尝试着捕捉风的影子……总之就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眼睛,善于提炼独到生命体验的能力,学会诗意的生活。

  安徒生就有一双诗意的眼睛,他喜欢在旅途中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这些小玩意儿虽然并不起眼,却有一个特点,能够使往事复苏,使安徒生在捡起一块镶嵌瓷砖的碎片、一片榆树叶或者一块小小的驴蹄铁的那一束案件的心情得到再生。”(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夜行的驿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在普通人看来,一片树叶、一些碎片,除了可以被当做垃圾麻烦我们去清理它们之外,毫无用处。那是因为,普通人的眼睛不善于发现,他们的生活是一种世俗的生活,而不是一种艺术的生活、诗意的生活。而艺术家则不同,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说:“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工、天大的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家与工匠。就是说艺术家在事物面前必须有独特的感觉: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特殊印象。”(泰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这就如同“普里什文笔下的一切都闪耀着诗的光辉,就像沐浴在露水中的亮晶晶的青草。一片最微末的白杨树叶都有他自己的生命。”(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狄德罗说过,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这就说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和体验,千篇一律的构思和文章不会有什么新意,更不会出彩。

  最后,艺术家应该具备想象与幻想的思维。

  想象就是刘勰《文心雕龙》里的“神思”,它是指人在头脑中对原有记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构建新的审美形象的心理过程和心理能力。所谓“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所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凭自己的思想驰骋天外、遨游四方……陆机在《文赋》中也提到过想象的概念,即“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想象的丰富性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魅力。《金蔷薇》中有篇文章《夜行的驿车》,说的是安徒生在到维罗纳的路上与爱的邂逅,他在夜行的驿车中遇到了三位天真朴质的年轻女孩,他俨如预言家一般对她们的将来做出了期待和想象,赢得了女孩们的倾慕,作者是借此说明文学创作中“想象”的重要性。而当她们中途下车的时候,都一一亲吻了安徒生,此时此刻,作者实际上是在以写作的名义获得了这世界上最珍贵的荣誉,而这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想象。

  另外,预期想象与现实的差异其实更能使人印象深刻。帕乌斯托夫斯基从小就有读地图的爱好,他说他可以几个小时不离开地图,“就象看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似的。”在读地图的过程中,那些陌生之地的山川森林、海洋岛屿等无不在想象中伸手可触、栩栩如生。成年以后,他常在动身去某个新地方前详尽地研究地图,尽管实际的所见并不完全跟行前的想象重合甚或会大相径庭,但这却使旅行者能够更敏锐地观察它——那些想象中没有的东西给他的记忆留下特别强烈的印象。

  想象还可以使作家克服苦难,就像我们在上文提到的,想象可以使人在废物和垃圾上看到云彩的颜色。人们往往陶醉于格林笔下“诱人的角落里的光明和清凉”,帕乌斯托夫斯基也深深被格林那颗幻想之心所吸引,他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幻想家:“格林的作品几乎全是为幻想辩护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格林。我们知道,我们为之奋斗的未来,产生于人类的不可摧毁的天性——善于幻想、善于爱。”

  那么究竟什么想象呢?

  它可以是维纳斯的断臂之谜、可以是陶渊明的不足为外人道的仙境,可以是“深山藏古寺”那一个老和尚挑水上山的言外之意,可以是“踏花归去马蹄香”那盘旋在马蹄周围的几只蝴蝶的意蕴,可以是浮士德的梦境,可以是红楼梦中的曲曲折折、恩恩怨怨、缠缠绵绵……

  “想象力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二项式定理、特里斯丹与绮瑟的哀史、原子裂变、列宁格勒海军部大厦、列维坦的《金色的秋天》、《马赛曲》、无线电、电灯、哈姆雷特王子、相对论和电影《小鹿斑比》。”(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生命力的发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帕乌斯托夫斯基将其称之为“生命力的发端”;黑格尔将其称之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高尔基将其称之为“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而我国的刘勰将其称之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总之,一件艺术品,没有想象的参与,那将会毫无生机,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透过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我们看到,艺术家需要具备真性情,再加之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敢于挑起苦难之担的刚毅之心,伴随着诗意的眼光,添之以想象的润色,在爱的滋养下,定会盛开出一朵永不衰败、诗意盎然的金蔷薇……

以上是读金蔷薇有感合集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4469.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4年8月26日 下午10:00
下一篇 2024年8月27日 上午6: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