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描述了该家族七代人的生活历程。这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赞誉。本文将以百年孤独读后感为主题,探讨其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意义。
百年孤独读后感1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mèn]和*,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5]
写作特点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
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把大批*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故事内容错综庞杂,故事主人翁第二代、第三代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在阅读过程当中,如不一一记录人物的复杂关系,会出现幻觉错觉,产生第十章人物已死去,第四十章人物复活的荒诞想法。而作者正是抓住了相同姓名多代复杂关系的延续,一代又一代重复感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5]
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如写普鲁*希奥·阿基拉尔的鬼魂日夜纠缠布恩迪亚一家,便取材于印第安传说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宁也不让仇人安宁的说法;有关飞毯以及美人儿蕾梅黛丝抓住床单升天的描写是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的引申;而马孔多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则是<圣经·创世纪>中有关洪水浩劫及诺亚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间传说往往带有迷信**,作家在采用这些民间传说时,有时把它们作为现实来描写;如好汉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对歌,击败了对手”;阿玛兰妲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等等。有时则反其意而用之,如写尼卡诺尔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后居然能离地12厘米,以*[上帝有无限神力”等等,显然是对宗教迷信的讽刺和嘲笑。
本书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得比较成功且有意义的,应首推关于不眠症的描写。马孔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们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这类例子书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7]
独创新颖倒叙手法
另外,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
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8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这是很深刻的评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与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拉美世界只有博尔赫斯等少数作家可以媲美。而且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学风。魔幻现实主义也被认为是具有创意的写作手法之一。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 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百年孤独读后感2
我喜欢那种看完之后留有余味,能带给我思考的书。毫无疑问,《百年孤独》即是。
“人生而孤独。”没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们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逐渐走入孤独的深渊。布恩迪亚家族,几个世纪以来都重复地陷入孤独之中。书的结尾令我由衷惊叹,极其精彩巧妙,即使之前已经隐隐提到。所以,随着阅读加深,我们会发现这个家族的结局无非就是走向毁灭。虽然最后阿玛兰妲和奥雷里亚诺的活力给人以希望,现在想想那也无非是毁灭前最后的挣扎。一切都还是输给了狂热的爱情。也许这个家族的结局有一部分与爱情有关。虽说爱情是小说不变的主题之一,而书中的爱却让人难以接受,人物成也爱情,败也爱情。羊皮卷破译了,家族也毁灭了,所以读完之后,我突然产生一种想法,这个故事,本就是在影射我们心中的幻象?我们的内心本就是孤独又迷茫的,在经历了狂热,荣耀,屈辱,衰败之后,我们终于得以渐渐看清自己的内心,看清一切事物的实质,也是时候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或心的死亡。所以,百年孤独在我看来也是我们自己的百年孤独,书中的每个人物在我看来也是人生中每个时期不同的心境造就的不同自己。
书中我最喜欢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与生俱来的洞察力,野心和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孤独感都令我赞佩。这就像是正当盛年的我们,带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特质,又努力的去探索新的世界,想发现新的自己。
这本书故事性不是很强,于我而言,读书只读故事未免无聊,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思考,这无疑就是一本好书。
愿我们都能在孤独的人生中发现孤独到极致的快乐,在平庸的人生中成就不平庸的自己。
百年孤独读后感3
今天我们讲《百年孤独》,它的作者是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28年生)。
首先我要画张家谱表。
我想这几乎已成定论了,《百年孤独》是写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的一个家族,其六代人的命运。
我要把这个家族的族谱表画出来,这样大家就基本上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了。
这个家族是由两个人源起,一个叫霍·阿布恩蒂亚,他是生长在某个印第安村庄里的西班牙人后裔,是个白种人,不是土族。
他的妻子叫乌苏娜,乌苏娜的家乡在里奥阿察,哥伦比亚某个靠海边的地方,她们家上几辈遭到了海盗的袭击,为了逃避海盗逃到了布恩蒂亚所在的印第安人村,在那儿安居下来。
他们是这印第安人村历史悠久的两家人,由于他们是烟草公司的生意伙伴,所以他们很早就开始了联姻,传到霍·阿布恩蒂亚和乌苏娜这一代时,他们已经是表亲了,他们两个人是表兄表妹的关系。
他们俩结了婚。
在这两个家族通婚的历史上,已经因为近亲繁殖而发生过生下带尾巴婴儿的事情。
等他们两人结婚的时候,他们便非常怕生孩子。
乌苏娜做了条贞节裤,怎么也不让布恩蒂亚碰她,所以他们多少年来始终没有性交,一直没有生育。
村庄里的人就嘲笑布恩蒂亚,以为他没有生育能力,在嘲笑最激烈的时候,布恩蒂亚把骂他最恶毒的人杀了,然后回家强迫乌苏娜和他发生了关系,他们就有了第一次性交。
而那个被杀的人的鬼魂则不停地对他们进行骚扰,为躲避这鬼魂他们离开了这印第安人村庄,来到了偏僻的小地方马孔多。
他们到了马孔多,开始繁衍生存,慢慢地,马孔多发展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
他们两人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叫霍·阿卡蒂奥;第二个孩子叫奥雷连诺;第三个是女孩,叫阿玛兰塔。
第一个孩子霍·阿卡蒂奥是和他们家的一个养女,叫雷贝卡的结婚,但没生孩子。
和他生育孩子的女人叫皮拉·苔列娜。
二儿子奥雷连诺,和他结婚的女人叫雷麦黛丝,他们也没生孩子,和他生育孩子的也是这个皮拉·苔列娜。
皮拉·苔列娜是从外村过来的女人,她14岁时就委身于一个男人,她一直等着和这人结婚,但这人一直不要她,直等得不耐烦了,她就离开家乡,到了马孔多。
这次爱情给她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她非常非常爱她这个情人,于是她把全世界男人都看成是她的情人,在他们的身上施加她的爱。
当然她也要选择,她认为值得发生了关系的,她才和他们去睡觉。
所以凡是被她挑选上性交的,就像是获得一个荣誉。
很奇怪的,她挑选的对象,基本上都在布恩蒂亚家族周围,或者亲戚,或者朋友,慢慢地就在家族周围形成了一个圈子,几乎大家都是堂兄弟或者表兄弟。
这个女人,就造成这样的局面。
女儿阿玛兰塔没有结婚。
这一代的婚姻生育,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传宗接代都是以通奸的关系,全都是情欲的结果,并且来源于同一个女人,这是布恩蒂亚家的第二代。
接下来呢,霍·阿卡蒂奥生了一个孩子,叫做阿卡蒂奥。
你们会发现他们家里男孩子只有两个名字,一个叫阿卡蒂奥,一个叫奥雷连诺。
奥雷连诺也生了一个孩子,叫奥雷连诺·霍塞,除此,他还和17个女人生下了17个孩子,这些私生子在全书中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我也没有列入家谱表。
然后,在这第三代里,阿卡蒂奥结婚并且生了孩子,他的妻子叫圣索菲娅。
德拉佩德。
他其实是有近亲性交倾向的,他试图和他的母亲皮拉·苔列娜通奸,但皮拉·苔列娜到底觉得不对头了,因此她就把圣索菲娅。
德拉佩德引进了他的生活,使他有了正常的婚姻,并使家族往下传代。
奥雷连诺·霍塞没有结婚,他只做了一件事,和他的姑姑阿玛兰塔近亲性交,但没有造成后果。
现在你们可以看出,从此,传递的任务就交给阿卡蒂奥一个人,他单枪匹马往下传递着布恩蒂亚的家族。
他生了三个孩子,其中是一对双胞胎,男性的,大的叫霍。
阿卡蒂奥第二,小的叫奥雷连诺第二,第三个是女孩子,叫雷麦黛丝。
霍·阿卡蒂奥第二没有结婚,他只和佩特娜·柯特通奸。
奥雷连诺第二是结婚了,结婚的对象叫费兰达。
德卡皮奥,同时他还和佩特娜。
柯特通奸,同他兄弟共一个遍奸的对象,但是他们的通奸都没有生育孩子。
你们可以看见他们现在通奸都没有结果了。
至于女孩子雷麦黛丝,她根本没结婚,也没情人,她升天了,她是个超凡脱俗的美人。
大家看得出来,在这一代里也只有一个人有生育能力,就是奥雷连诺第二,他和妻子菲兰达·德卡皮奥生了三个孩子。
菲兰达·德卡皮奥是个贵族,她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有很多规矩,但没有情欲,她生孩子只不过是她应该生孩子,她对她的三个孩子管束很严,实施着她的教育方针。
大孩子叫霍·阿卡蒂奥,然后是两个女孩子,大女孩叫梅梅,小女孩叫阿玛兰达·乌苏娜。
这个霍·阿卡蒂奥对什么都感到恐惧,脸色苍白,极其厌世,对女人没什么兴趣,所以他没有结婚,也没有通奸,什么也没有干。
梅梅呢,她有一个私生子。
当时有个外国人发现马孔多盛产香蕉,就在这儿开了个香蕉公司,梅梅和公司里的一个工人毛里西奥恋爱,不被母亲允许,生下的孩子只能是个私生子,这孩子叫奥雷连诺·布恩蒂亚。
因为是个私生子,所以被讲究体面的外祖母藏在房里不给人家看见,他从未出过门,他和他的阿姨阿玛兰塔·乌苏娜近亲性交通奸,生了个带尾巴的婴儿,这婴儿最后给蚂蚁吃掉。
他们家的家世就是这样的。
从这张家谱我们基本可以看出,他们的传宗接代都是由于清欲的关系,到了第四代,即奥雷连诺第二兄弟这一代,他们的情欲已经没有生育的功能了。
他们与佩特娜·柯特的通奸,霍·阿卡蒂奥第二无所作为,奥雷连诺第二只是让牲口繁殖。
他们的情欲已经衰退,生育的任务转交给名正言顺的婚姻。
但奥雷连诺第二与费兰达。
德卡皮奥婚姻的结果是,男孩子不生孩子的,女孩子或是生私生子,或是近亲性交。
因此,这个家谱显示出这个家族的繁殖力日益衰弱,几近殆尽。
从这张家谱上,还可以看出一种倾向是贯穿首的,就是向内的倾向、近亲性交的倾向。
尤其是这家的女性都对外人非常排斥,凡是名叫阿玛兰塔的女性,都是近亲性交者。
第一个阿玛兰塔曾有过两次恋爱,一次是和一个意大利的技师。
因为他们家里买了很多现代家用电器,公司派来技师为他们调试自动钢琴时,就和他们家的养女雷贝卡恋爱了。
阿玛兰塔硬是把他们的婚事撬掉,自己和意大利技师好了,可是临到结婚的时候,她又不干了。
这是她的第一次恋爱。
第二次是在军事起义当中结识了一个上校,这上校也是他们家的世交,她又是和上校恋爱到最后一分钟,甩手不干了。
阿玛兰塔总是在走出家门的最后一步时,收住脚步的。
这家族最后的毁灭,就是由于又一个名叫阿玛兰塔的女性,她的近亲性交导致了长尾巴婴儿的出生。
女性成员中还有一条路线,那就是凡是叫雷麦黛斯的,都是那种精致漂亮的,可是却脆弱没有生育力也没有情欲的女性,可是漂亮得出奇,以早夭和升天为结局。
他们家的格局,大家看得出来,都是经过归纳的。
我刚才说过,他们家的男孩,只有两个名字,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他们家的男性基本上都是这个名字,只不过是前面后面加点花头而已。
在这张家谱上也体现出这么一点:这两个名字都各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凡是叫阿卡蒂奥这个名字的,他们的婚姻都具有私通的性质,他们的婚姻都很像私通,私通的对象,又往往是家庭内部成员。
你看第一个阿卡蒂奥,他的妻子雷贝卡,是他们家的养女,这养女是从哪里来的呢?她是乌苏娜娘家的亲戚。
她的父母是乌苏娜的表妹之类的远房亲戚,所以也是他们家的亲戚。
他的情人皮拉·苔列娜也是兄弟的情人,也是和家庭内部成员有关的。
圣索菲亚。
德拉佩德,第二个阿卡帝奥的妻子,她是阿卡蒂奥的生母皮拉·苔列娜引进的,为要转移他勾引他的生母的念头,实际是作他母亲的替身。
再下一代的“阿卡蒂奥”,即霍。
阿卡帝奥第二,就是双胞胎里的一个,他的情人佩特娜·柯特,也是他兄弟的情人,还是和他兄弟共享一个情人。
所以阿卡帝奥这个名字的男孩都有这样的特征,首先婚姻都是私通性质的婚姻,还有就是都和家庭内部成员有情欲关系,通奸也好,婚姻也好,都和家庭内部成员有关系的。
再有一点,即他们具有传宗能力,但是两代以后衰落了,而他们一旦衰落,布恩蒂亚家便走上了下坡路。
所以说到了霍·阿卡蒂奥第二和奥雷连诺第二这一代时,生育任务转到了奥雷连诺第二手中,他的儿子霍·阿卡蒂奥根本对爱情不感兴趣了,布恩蒂亚家便也到了头。
这就是阿卡蒂奥们的命运。
这家男孩另一个名字叫做奥雷连诺,他们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具有很强的行动能力,他们有对外的开拓精神,他们的婚姻都是对外的。
第一个奥雷连诺,他的婚姻是和雷麦黛丝,马孔多第一任镇长的女儿。
第一任镇长代表着马孔多开始进入国家体制,有了行政组织。
这个联姻使奥雷连诺走上了政治舞台,走上政治舞台的结果是把整个马孔多卷入政治风云里面,而使马孔多失去了自然状态,丧失独立和主权,成为一个附属国。
另一个奥雷连诺的联姻是和菲兰达·德卡皮奥,刚才已经说过,菲兰达·德卡皮奥是一个西班牙贵族,她家里规矩很多,讲卫生,讲礼貌,她一进到他们家就订了很多规矩,包括不能随时随地性交,于是这个奥雷连诺就开始通奸。
他和佩特娜·柯特通奸,通奸的结果是带来了牲畜的繁殖。
他们情欲越高涨,牲畜就繁殖得越兴旺,羊啊,牛啊生了很多很多,他把这些牲畜卖了,挣了钱去投资电气和铁路,使得马孔多在经济上开始繁荣起来,吸收了商品经济的因素,资本主义的因素。
尤其是铁路的开通为他们送来了外面的世界,包括送来了一个先生,这个先生一来就发现马孔多盛产香蕉,就在此地开了个香蕉公司。
这个奥雷连诺的行动带来了什么结果呢?带来了马孔多经济上的繁荣,是以破坏自然经济为代价的。
最终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成为经济的殖民地。
因此这两个奥雷连诺,他们的开拓行动的结果是使马孔多失去了独立,一个政治上的,一个经济上的。
由此可见,这个家族的成员,向内发生了关系的,是承担着传代的任务,结果是日渐衰退;而向外发生了关系的,是为改变马孔多和家族的处境,结果则带来丧失的命运。
独立丧失了,变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奴隶,传宗中止了,毁于近亲性交,补充一句,奥雷连诺还有着近亲性交的特性。
因此,这个马孔多的家族走向灭亡就是无可避免的了。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些人物都是担任着规定的使命的,不像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小说里的人物,做什么,说什么,是凭着具体的个别的日常的逻辑推动。
而这里的人物,他们行动的逻辑都是被抽象归纳过的。
这个家族内部的情形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
然后在这家族周围还有着许多外人,这些外人对这家族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些外人中有些是比较重要的。
一个叫梅尔加得斯。
他是个流浪的吉普赛人,年纪非常大,似乎永远不会死,是个永生的人,他给这个家族注入了外面世界的气息。
这是他们家第一代宗祖布恩蒂亚的一个挚友,也是布恩蒂亚的思想、智慧、创造力的源泉。
布恩蒂亚非常善于吸收新的事物,给他灌输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就是这梅尔加得斯。
所以梅尔加得斯死了的时候,他曾经有过一次死亡,在新加坡死的,这时候,布恩蒂亚就丧失记忆力了。
另一个开发他智力的是意大利技师,带来了科学和技术。
当布恩蒂亚丧失记忆时,他苦思冥想,要利用意大利技师教给他的科技制造一种记忆的机器,帮助人脑记往很多东西。
等梅尔加得斯没过多久又复活了回来时,布恩蒂亚的记忆力又恢复了,而最终梅尔加得斯彻底死的时候,布恩蒂亚就疯了,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底下,度此残生。
梅尔加得斯将布恩蒂亚的智力开发的结果是,唤起了布恩蒂亚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非常渴望离开马孔多,无奈他的妻子乌苏娜一定要把大家留住,想尽了一切办法。
她在马孔多造了一座大房子,接待八方来客,外面来的流浪汉总是住在他们家。
她还创造出糖动物的制作,开发了马孔多的自然经济。
总之,她给马孔多制造了歌舞升平的景象,令人留恋。
所以,梅尔加得斯对布恩蒂亚的智力开发给他带来的还是痛苦。
与此同时,他给这家庭留下了一卷羊皮手稿。
这家的每一代男性都躲在房间里研究羊皮手稿,这上面的文字根本看不憧,很难破译,他们一直在研究、研究,直到最后的一代人,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在这家族即将告终的时候,他终于研究出羊皮手稿上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像谶语一样的话,说这个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大树下,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
这就是这家族的历史,是由梅尔加得斯来宣布的。
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最初的一代名叫布恩蒂亚和乌苏娜,他们最怕生出长尾巴的婴儿,有幸避免。
而到了最后一代,生下长尾巴婴儿的两个人,一个叫阿玛兰塔·乌苏娜,一个叫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第一代的名字又重现了,而终于完成了生育带尾巴婴儿的使命。
结局其实是从开局时就决定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4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获得正式授权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莫言,翻阅过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突然觉得它分外珍贵。
说的是孤独,看见别人写的读后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写。不不不,你们都搞错了,不是文艺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发出孤独的感叹,不是非主流们黑白人生的孤独,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间里没朋友的那种孤独。
这种孤独,是一个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人,非一般外物所能改变。是一种追求理想过后,发现这种追求根本没有意义,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带来的那种孤独与彷徨,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也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学而最终精神失常,被捆在树上至死。
最奇怪的莫过于整个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觉,但却一直遗忘东西,不得不在每样东西上贴上标签,杯子、碗、凳子之类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孤独,他们盲目的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历史,却被他们渐渐遗忘。而生活在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经历了六代,但每一代却只是第一代的轮回,改不了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虚无的东西。
但马孔多的女人们却是坚强独立。她们务实勤奋,乌尔苏拉照顾全家,开糖果店赚钱不断修建家;阿玛兰坦热衷于刺绣;蕾梅黛丝则心地善良。而她们都带有传奇色彩:乌尔苏拉活到一百四十岁,阿玛兰坦和死神对话,而蕾梅黛丝则飘上天去了。
马尔克斯的这番回答,正是对马孔多的孤独的解释。
百年孤独读后感5
《百年孤独》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何谓“魔幻现实”?我的理解是,“魔幻现实”并非简单的“魔幻+现实”,而是“魔幻=现实”, 魔幻和现实,其实是同一事物因观察者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认知图景。
以“磁铁”事件为例,“他拽着两块铁锭挨家串户地走着,大伙儿惊异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墨尔基阿德斯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
‘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吉卜赛人声音嘶哑地喊道,‘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他想,这毫无用处的发明倒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黄金……他推着两块铁锭,大声念着墨尔基阿德斯的咒语,一块一块地查遍了整个地区……”
铁器在磁铁的引力作用下位移,这是“现实”,“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以及“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等“任何东西”“都有生命”,被“唤起它们的灵性”,“成群结队地跟在墨尔基阿德斯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则是“魔幻”,它们指向的其实是同一事实,这个事实由因和果两部分构成,因是“两块铁锭”,果是物体活动,“现实”与“魔幻”的分道扬镳,在于连接因果的因果链的差异,前者的因果链是“引力作用”,是“现实”的科学逻辑,后者的因果链是“唤醒生命灵性”,是“魔幻”的童话逻辑。
因此所谓“现实”,是用“现实”的科学逻辑的视角看见因果,解释此因何以致此果的结果,所谓“魔幻”,是用“魔幻”的童话逻辑的视角看见因果,解释此因何以致此果的结果。
“魔幻”的童话逻辑的视角是“蛮荒”世界的马贡多文明的视角,“现实”的科学逻辑的视角是 “文明”世界的“河对岸”文明的视角,然而何以以马贡多文明的视角认知的结果被称为“魔幻”,而以“文明”世界的视角认知的结果却被称为“现实”?这种称谓本身,亦折射出称谓者的视角——称谓者就是我们,我们位于“河对岸”的文明世界,我们是现实中的,基于我们因果逻辑的视角当然是“现实”,相对的,异于我们因果逻辑的视角就成了“魔幻”。
因此,倘若我们站在马贡多文明的立场上来看待现在被我们称之为“魔幻”的,它就是“现实”,而现在被我们称之为“现实”的则成了“魔幻”。
因此小说中“魔幻”的现象,固然是马贡多文明视角认知的结果,而 “魔幻”的称谓,却并非马贡多文明视角认知的结果,而是拥有“河对岸”文明视角的我们对马贡多文明视角认知的结果进行认知的结果。
小结一下,所谓“魔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魔幻”现象,它是“马贡多文明视角的认知;二是将这现象称为“魔幻”,即“魔幻”称谓,它是“河对岸”文明视角对马贡多文明视角的认知的认知。
它们前后相继,完成“魔幻”的认知过程。
所谓“现实”,道理同此。
据说照相技术最初传入中国宫廷时,慈禧太后死活不肯照相,因为她认为相片上的人像是人的魂魄,而照相机就是一个摄魂机器,被它一照,魂就丢了,那还了得?“机器摄魂”,这个“魔幻”现象是慈禧太后的认知,视“机器摄魂”为“魔幻”,这是现代文明中的我们对慈禧太后的认知的认知。
还有三点需要说明。
第一,“魔幻”和“现实”是不同文明的视角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结果,但并非所有事物在不同文明的视角的认知下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能产生不同认知结果的事物是特定的,其特定性在于,其自身的事理逻辑与参与认知的某一种文明的认知逻辑相悖,也就是说,某一种文明的认知逻辑事实上没有能力解释这一事物,而又要强作解释,于是就产生“魔幻”特征,中国人视西方的中国观为“妖魔化中国”,正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事物,通常是他文明之物,所以上述“魔幻”的本质,可以概括为这样两条公式:“魔幻”现象<产生于>a文明视角<认知>b文明之物;“魔幻”称谓<产生于>b文明视角<认知>a文明认知。
进一步概括,可以合并为一条公式:“魔幻”<产生于>己文明视角<认知>他文明之“他”(“他”有时是“文明之物”,有时是“文明之认知”)。
文明之间,有称“魔幻”,乃有“孤独”;化“他”为“己”,使“己”生“他”,乃可相融。
此文明相融之途,正为马贡多的霍塞·阿卡狄奥·布恩地亚所行。
第二,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马贡多世界和慈绪太后在认知场域中都是“低”文明,所以很容易将“魔幻”的认知逻辑视为“低”文明认知“高”文明的专利,这种误解,蕴含着一个危险的偏见:“低”文明不能理解“高”文明,“高”文明定能理解“低”文明。
如果是这样,我的公式就得修改为:“魔幻”<产生于>“低”文明视角<认知>“高”文明之“高”。
但我的公式并不需要修改,这里只有“己”“他”之别,而无“低”“高”之序,反过来,“魔幻”<产生于>“高”文明视角<认知>“低”文明之“低”,这也是成立的。
例如,电影《阿凡达》中,“低”文明的潘多拉星球上,潘多拉人将头发末梢与坐骑的鬃毛末梢接触,即能与坐骑心意相通,潘多拉人集体坐在树下祈祷念咒,即使人起死回生,“高”文明的地球人将这现象作了“科学”解释,这种解释,在潘多拉人看来,就是一种“魔幻”认知了。
第三,“魔幻”与“孤独”,同出一源,源自两个空间在时间中相遇,或谓两个文明世界的相融。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作文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我并非没有注意到,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早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你们是人为痛苦的长期受难者。坚持下去吧,要坚决相信,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
让我们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阿拉巴马去,回到南卡罗莱纳去,回到佐治亚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去,要心中有数,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我们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阿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着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够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山的顶峰响起!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矶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了望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州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百年孤独读后感6
《百年孤独》读后,你对“孤独”二字有什么样的深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
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
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
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
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
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
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
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如书中乌苏拉在十分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向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最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应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
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取,就是选取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向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期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能够将一个昔日以前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好处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此刻读来仍有它的好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
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
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连同《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孤独是自闭的。《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
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马贡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读完书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文章架构,还是内容选择;
无论是叙述方式;
还是表现手法;
无论是典故引用,还是故事编排,无不采用其极,令人匪夷所思。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跌荡起伏,俨然是对读者最大挑衅。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百年孤独,一个很孤独的名字。
全书讲的是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生长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兴衰史。与书名相合,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美是孤独的。在这片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纯洁土地上,却被殖民热潮带来的欧洲人复制“成功”的经历,被硬生生地拖入了永不前进、徘徊停滞的怪圈。
而这就一如马孔多小镇的故事。
从何塞·布恩迪亚夫妇因为斗鸡的出走开始,马孔多小镇的上升期开始了。吉普赛人在这段时间频频来访,为马孔多带来了知识和宗教。何塞和奥雷里亚诺在接触新鲜的金属冶炼、天文观测知识时,都把这些铭刻进了一生的岁月里。在上校最后的日子里,不断溶化又熔铸的小金鱼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妙,像是蛋糕上的樱桃。对更多知识的渴望促使何塞向外面的世界投入更多的幻想,“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就在他开辟大路的路程上,家人都认为他疯了,把他吊在大树上。而那吉普赛先知留下的羊皮卷则隐隐提示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
当马孔多小镇上的人们逐渐增多,房屋逐渐高筑,长子阿尔卡蒂奥从海上归来时,吉普赛人因为超过人类知识的极限而被上帝抹去,不再造访。马孔多进入了下降期。这时开始,由于原来维系家族和睦理解的祖母乌尔苏拉的神志不清,家族陷入了一片混乱。丽贝卡的搬出、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放荡与夫妻不睦、欧洲人以香蕉园为借口的全面入侵、上校的参战及十七个被杀绝的儿子……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全然没有之前的进取之意,变得孤独、自闭。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痛苦而沉郁、不善表达。他们并不是恶劣,而是丧失了心。那截暴风洪水时灾难性的列车后,四年十一月零二天的大雨,还有马尔克斯上校一句孤独沧桑的话语——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自这四年开始,一切都乱了。直到长着猪尾巴的第七代被蚂蚁吞噬,布恩迪亚家族才衰败地终结。“马孔多这个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最引人深思的,显然是洗尽万遍都不肯消褪的孤独。
对于这样的孤独,我曾经有一种出于个人的理解。何塞是家族的第一代,他的出走创造了马孔多。而他却有不可抑制的封闭与自大。上校和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样是这样的人。乌尔苏拉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对变化不顾时好时坏,不是一概消灭就是迫于形势被动接受。别的人的内心深处总藏着莫大的恐惧,恐惧去与他人相爱。缘何孤独?我想是缺乏爱与被爱的力量。
然而对人物再次观察,两个蕾梅黛丝总是给予我震撼。第一个梅梅(上校妻子)并不缺乏这力量,相反,上帝赐予了她过分多的爱。而她却芳年早逝。第二个梅梅(美人儿蕾梅黛丝)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人,在白衣包裹中羽化成仙了。她们与这笼罩在所有人心上的孤独毫无瓜葛,却都离去的如此早。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个人注定不属于这家族。
在经过对作者的演讲、拉美历史的了解之后,我产生了第二种理解。作者说:“拉丁美洲既不渴望,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小卒。”拉丁美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饱受折磨。书中的描写是真实的,五次战争和十七次军事政变是确实存在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鼓励拉美人民转变自己保守、封闭、盲目的思维方式,告别“孤独”,学会爱,团结起来。他渴望一个乌托邦,“一个崭新的无边界的乌托邦将会诞生。在那里,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怎么去死;
爱情将成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
但这鼓励不单单指向拉美人民,我们都应该拥有克服孤独、争取爱、给予爱的勇气。
上校在战役结束的疲惫中叹:“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而我们工作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留住彼时没有孤独、只有满满的爱的心。
每个人由于天生基因、后天经历的不同,其眼里的世界都不尽相同。当一个人把自己眼里的世界,用无论音乐、绘画或者文学等任何形式表现出来时,其他人哪怕再客观,对作者了解再深入,也会根据认知力的局限的或受已有的观点和喜好的影响,对其产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读。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除了阅读《百年孤独》和准备写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对这本书的介绍外,没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没有对作者生活的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有任何的了解。并且,我有我的个性和经历,我具有搞技术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维方式。因此,注定我的这篇文章,不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这本书我连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马行空怪诞离奇又顺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当时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内涵太丰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领略其中一二。我在顶礼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这本书,对其中重复使用的N个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人名,以及错综离奇的人物关系也无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堕入一见钟情的情人的情网,被其富有独特气质和魅力的外表,蕴含太多灼见的思想吸引,难以掩饰倾慕之情,急于了解关于他更多的东西。同时,受书中人物无望的孤独气质影响,我的心仿佛也逐渐冷却冻结。
第二遍,由于是紧接着看的,我依然处于热恋状态,在我亲自赋予情人的闪耀光环中,在其幻景环生、深邃宽广的怀抱中,我又一次忘情畅游,洞察人间细微、领略世间万象。而心中那份孤独,更加冰冷坚硬。
第三遍,还是紧接着看的,但由于见惯和了解的深入,情人头顶的光环已不那么耀眼夺目,热切的心情也逐渐恢复冷静,我才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能力的节奏沥清人物的名字和关系,才可以用心领悟作者每一个表象后隐喻的事实。此时,心中冻结成块的孤独,已到了我不愿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非同寻常的表现艺术,就像梵高压抑迷乱的画作,巴赫深沉悲壮的乐曲那样,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拨通读者大脑中前所未有的神经元连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地随着作者的牵引穿越百年沧桑,阅尽马孔多那个特定时空里,个人情欲的巅峰和心灵的谷底,家族注定的兴旺和无望的衰落,社会暂时的繁荣和实质的倒退,最终看透世相,沦陷于孤独。对于我来说,这种孤独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头、一块冷漠的冰块或一坨坚硬的钢铁,可以刀枪不入但失去了女人柔情似水却具有渗透化解以柔克刚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不是我喜欢的状态。岁月的磨砺虽然也给了我的小心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只是为了呵护内里的柔软、温暖。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比马尔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这些智慧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们喜欢看,能打动人、震撼人,甚至对读者产生更久远实质的影响,需要的是表达的艺术,而马尔克斯恰恰掌握了这门艺术。
百年孤独读后感7
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从带着孤独呱呱落地,到逐渐与这个世界建立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联系,去认识孤独、去逃脱孤独、去享受孤独,最终带着孤独而去。诞生伊始,我们用“哇哇大哭”对来自陌生孤独的深深恐惧做出回应;到稍微熟悉了一些,待在母亲的襁褓里 “嗷嗷待哺”,一个“小把戏”就能把我们逗笑;然后又长大了些,我们与玩具、与卡通书、与动画片为伴,我们试着与孤独相抗,去摆脱,甚至妄图去战胜孤独,却不知道如蚍蜉撼树、螳臂当车般不知量力;再长大一些,我们发明了更多的花样,逃脱孤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锦衣美食、美景佳人,甚至党派政治、战争、宗教伦理也是我们抗拒孤独的产物;再长大一些,我们终于明白孤独是无法战胜的,试着与孤独达成最后的谅解,签下不失尊严的“投降书”。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形态,它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具体表征。我从里面随意挑出几个来进行解读。
先从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起吧,他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天才的孤独”,他是百年小镇马孔多的创建者,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我们看看他都做了哪些疯狂的举动吧,用家中仅有的骡子和山羊与不知从哪里来的吉普赛人换了磁石打算用于挖掘黄金,最终得到的却只有一副十五世纪锈迹斑斑的盔甲;他看到吉普赛人带来的凸透镜,想着用凸透镜的聚光原理发明一种强大的武器,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导致皮肤灼伤溃烂;用简单的航海仪器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这换来的只是妻子的狂躁暴怒,村里人也都认为布恩迪亚已经彻底疯了;后又用梅尔吉亚德斯留给他的炼金炉将家中全部金币与铜屑、铅石熔在一起,最终得到的只是一锅恶臭的浓浆。他始终没有知音,随着钻研的深入,他近乎痴狂,渐渐走进了自我营造的象牙塔,自说自话。最后被家人捆绑在一刻栗子树下,直至带着孤独而死,留下的是他的炼金室以及等待破解的羊皮卷。所以他的孤独,是天才对平庸的孤独,是平庸之人无法理解的天才般的孤独。
这让我想到了为捍卫“太阳中心说”被教会施以火刑的布鲁诺,想起了为捍卫变法之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谭嗣同,想起了固执坚持着自己的产品理念却被董事会赶出了由自己创办的公司的乔布斯。这些人的思想是深邃的、理念是超前的,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理解自己,他们默默承受着属于自己的孤独,时间终会证明他们是对的。
再看第二代人中的阿玛兰妲,她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怨恨、悔恨的孤独”,一生始终周旋在无穷的爱意与无法战胜的胆怯之间的殊死较量。和姐姐丽贝卡恋上同一个男人—钢琴家皮皮,然而这个男人却说要和自己的姐姐结婚。为了阻挠姐姐的婚期,甚至以死亡相逼,本打算毒害姐姐,结果却误杀了怀着双胞胎的嫂子,一尸三命。即使后来皮皮转而追求阿玛兰妲,阿玛兰妲也并没有因为看到自己曾经深恋的男人归来而开心兴奋。她恨丽贝卡,是“既生瑜何生亮”般的怨恨,若没有丽贝卡就不会出现后来这糟糕的一切;她恨自己,让无辜的美丽生命白白逝去,这种恨意直至死去也未能消失殆尽。阿玛兰妲一生都将自己囚禁在“怨恨”与“悔恨”的囚牢里始终无法挣脱,就像在人生晚期被捆缚在栗子树下的布恩迪亚即使绳子脱落也不会动一步,因为心已经死了。阿玛兰妲在恨意中用滚烫火焰灼伤双手,一道缠手黑纱从此与之相伴,终身未嫁,以处女之身孤独终老。在生命的最后,阿玛兰妲仍不忘等待着丽贝卡的死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织着寿衣,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第二代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 “权力的孤独”以及“理想幻灭的孤独”中。《百年孤独》一书最开端就写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上校会回想许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为了“蓝色”与“白色”政治之争发动32场战争却无一成功;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却均幸免于难;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成为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愈加冷酷无情,残暴独裁。最后他发现,他发动的战争未曾改变任何东西,世界依然跟战争前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这让他恐惧,让他虚无。身已迟暮,面对政府的不满仍欲筹措钱财、征集军队再发动新的战争,这换来的只是自己17个儿子的一夜间死亡的噩耗,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气力与这个世界相抗,把自己锁在布恩迪亚的炼金屋里日复一日的重复做着小金鱼,铸好,融掉,再铸好,再融掉,在无止境的重复中获得心灵的片刻宁静。因为“他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除了这些,还有经历了“香蕉大屠杀事件”在死人堆里侥幸逃脱的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也在经历着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他亲身经历广场上抗议香蕉园压迫的三千余人尽遭武装屠戮,尸体装满120余节火车车厢,但事后政府发文罢工事件已得到满意解决,罢工的工人都已经得到更好的安置。这件事发生后大雨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连续不断,带有魔幻色彩的天气描述让我想起了《窦娥冤》里的七月飘雪。最为神奇的是马孔多居民竟然无人知晓此事,仿佛一切从未发生。阿尔卡蒂奥第二即将去世时,还不忘对唯一的玩伴小阿尔卡蒂奥叮嘱道:“你要永远记住那是三千多人,统统被扔进了大海”。
我们一生中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孤独,这种孤独往往只有自己才能深刻感知到。
父母会把自己儿时未曾实现的理想强行灌输到孩子这一辈中,就像《百年孤独》中的费尔南达所经历的那样,她可能是本书中最为可怜的那么一个人了。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她被父母的“女王梦”蒙蔽双眼,吃一块面包都要在长桌上摆上银制器皿,大小便时要用刻着家族纹章的黄金溺盆,行房日期必须严格按照灵修导师划定的时间来。随着她嫁给奥雷里亚诺第二后,她把所有的这些统统带到了布恩迪亚家族,带给了自己的子女,要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最伟大的钢琴家,把儿子培养成为罗马教皇。结果呢,丈夫离自己远去终日与情人相伴,女儿根本就不喜欢弹钢琴只是为了母亲的面子,由于被母亲发现谈恋爱被送到修道院,儿子对当教皇一点兴趣也没有,瞒着母亲早早退了学,后回到马孔多靠着偶然发现的家族遗产过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费尔南达是布恩迪亚家族没落的开始。
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过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邓超饰演的父亲从不强硬灌输着自己的儿子什么,放下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成年人身份用心和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去感受万物,感受自然的芳香、感受历史的气息,并慢慢引导,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如高晓松在节目中说到的,在他家中硕士文凭都算文盲,都是工程领域、建筑领域的大师,而他为了追逐艺术上的兴趣从清华退学去追求自己所要的,因为他心里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母亲也没有坚决阻拦,只是说让他带着他的吉他送他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只要他自己能够在一周之后自己回来就让他去追逐自己所学的,不过有趣的一点是高晓松两天之后就被他表哥带回来了,然而家里人也并没有对他冷嘲热讽,依然为他想办法。我也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到大,也从来没有强加给我什么。
孤独常在,我们要如何理解孤独呢?如何战胜孤独呢?孤独带给我们的就一定是创伤吗?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孤独,其实可能是孤单寂寞。真正的孤独是来自内心的自己不能轻易逃脱的心境罢了,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夜以继日对小金鱼的且铸且毁,就像阿玛兰妲日夜不断织着寿衣静待死神的降临,就像费尔南达沉溺于死板教条之中……孤独其实有时来自于心魔,其实并没有什么,但是你就像被海草困住双脚不能动弹,我们要及时从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中走出来,读书旅行交流,用心感受万物的美好。有时我们也需要利用这种孤独感去创造、去挥发自己的才智、去享受内心的静谧。真正的孤独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完满感,正因内心有独立的世界,与外界的交流无法产生共鸣时就会觉得孤独。人越是觉得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人支持,就越要尊重自己,越要努力向上。以前朋友跟我说:“你不够优秀是因为你不够孤独。”此刻,我好像突然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人虽然不能忍受孤独,但却可以享受孤独。
《百年孤独》当然并不是想传授我们抗拒孤独的一百种方式,作者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的孤独,实则也是在叙说着整个家族的宿命的孤独,反衬出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给众人以深刻启迪与感悟,历史不能再次重演。随着最后羊皮卷的秘密一点点揭开——“家族第一个人被绑死在树上,家族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马孔多也就从这个世界彻底的消失了,毕竟一个忘记历史的国家或民族没有再存在下去的理由了。“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也是作者对美好的期望。这让我想到了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但我们说真正存在至今的文明古国只有古中国,因为只有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头可以上溯至五千年的上古炎黄五帝时期,到第一个封建王朝,再到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延续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借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诉述着曾经的拉丁美洲被排斥于世界之外的愤懑,布恩迪亚家族走向衰落败亡的原因发人深省。如何走出无限循环的的宿命式的孤独呢?我觉得良方是集“包容”、“理解”、“沟通”、“合作”等于一体的深层次的“爱”。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用“爱”来化解孤独,团体与团体之间也可以用“爱”来化解孤独。
拉丁美洲闭塞数百年之久,与世界缺少交流,经济、科技与文明国家相差甚远,差距越来越大,这一切带来的后果就是战争的侵略。中国有没有这样屈辱的历史呢,有的,明清政府自满于地大物博,不屑于也不想与蛮夷之地进行交流,闭关锁国,故步自封,默默承受着自己的一片孤独,最终迫于欧洲强国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香港岛也正是从那时起被一点点割出去的,直到1997年7月1日才正式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本书不仅给拉丁美洲带来启迪,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们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曾经的血淋淋的史实就摆在我们眼前啊!
百年孤独读后感8
《百年孤独》是一本措辞简单的书,甚至简单到带一点冷酷的味道。几个字就能杀死一个人,几句话就终结了一段爱情。马尔克斯能如此不动声色地,把那么多纷繁的故事自然地、毫无痕迹地链接起来。
这里没有政治,没有宗教,不讽刺也不批判,就光讲着一个村庄的故事,却能字字珠心。有时候我甚至感觉是故事里的任务自己在讲故事,因为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而这份鲜活,赋予了这本书另一种魅力,那就是每一个故事都隐隐的带着对历史的嘲弄,或蕴含着让人会心一笑的哲理;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因为一个人想另一个人,而是一个人,没有人去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特别的是,这个家族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那样的充满神话色彩,无论是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还是第七代的奥雷利亚诺,抑或是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经历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有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过,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到让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乌尔苏拉,她是那样的充满活力与激情,在那样一个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经历种种不幸与变革下,在她慢慢变老后,她还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她离去后的这个家庭,在我看来已经是个空巢,没有了核心,可惜她离开人世的方式让我的心中始终留下一个结,那种方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或许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个地方,孤独到没有人去谈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独到没有人在意。这种鲜活的孤独感,是每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我和马尔克斯的共鸣,一种无以言表的孤独,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
百年孤独读后感9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获得正式授权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莫言,翻阅过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突然觉得它分外珍贵。
说的是孤独,看见别人写的读后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写。不不不,你们都搞错了,不是文艺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发出孤独的感叹,不是非主流们黑白人生的孤独,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间里没朋友的那种孤独。
这种孤独,是一个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变。是一种追求理想过后,发现这种追求根本没有意义,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带来的那种孤独与彷徨,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也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学而最终精神失常,被捆在树上至死。
最奇特的.莫过于整个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觉,但却一直遗忘东西,不得不在每样东西上贴上标签,杯子、碗、凳子之类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孤独,他们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历史,却被他们渐渐遗忘。而生活在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经历了六代,但每一代却只是第一代的轮回,改不了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虚无的东西。
但马孔多的女人们却是坚强独立。她们务实勤奋,乌尔苏拉照顾全家,开糖果店赚钱不断修建家;阿玛兰坦热衷于刺绣;蕾梅黛丝则心地善良。而她们都带有传奇色彩:乌尔苏拉活到一百四十岁,阿玛兰坦和死神对话,而蕾梅黛丝则飘上天去了。
马尔克斯的这番回答,正是对马孔多的孤独的解释。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他们的孤独并不是因为不能与人分享快乐,而是由于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可以使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
在此,马尔克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而实际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落后和愚昧为伍。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独,而这样的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这便出现当下小月月、小伙与七旬老伯争抢地铁座位的现象。社会是群体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社会才会和谐。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孤独成了这个家族的徽记,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还有遗传的高高的颧骨,以及骨子里隐藏至深的渴望。
这种孤独不同于中世纪贵族的那种“高贵的忧郁”,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它不是在华丽的客厅里,踱着方步慨叹生命之短暂、蔷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丽目俯察人世的风云无常、世态炎凉。它是对世界本体的一种凄凉的绝望,是低贱的、卑微的,有一种浓灰色的压抑感,有是一种惨淡的幽默。这是一种绝顶的忧郁,无可逃遁甚至无法减轻。
综上所述,百年孤独作为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望本文的百年孤独读后感对你有帮助。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