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基础》是一本关于美国政治体系和基本原则的重要读物。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美国政治运作的全面了解,还揭示了美国政治基础对于国家的意义。这本书帮助我们了解了美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原则,如民主、宪法、三权分立等。这些原则是美国政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公正起着关键作用。以下是《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2000字范文 ,和《美国政治基础》心得体会,可供大家参考。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1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尽可能清楚的讲述读《美国政治基础》后,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一)对政治的认识 不得不承认,开篇很吸引人。看到《美国政治基础》这个名字,觉得是磕碎牙才能啃 完的硬面包,但是“第一堂政治课”却让我很吃惊,不单单是生动有趣那么简单,吃惊的是 它的一种诠释方式。 老觉得政治只是一部分人热衷的事务,它从来都是与权力、统治、管理等上层建筑联 系紧密,属于精英们争相角逐而人民坐观其成的范畴。“这位教师运用他的权威,说服并威 胁学生让他马上离开教室”,这就是政治,人人与之有关。 与政治形影不离的是权力,即支配他人按照你的意愿去行事的能力。有命令方必然就 有去执行的一方,也就是被支配、被威胁、被强迫、被改变的一方。于是,“不要被驱使” 的念头督促着各界人士努力的向金字塔尖爬,你挤我、我推你,政治便愈演愈烈。 关于美国政治的自由,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言论自由。“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 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似乎从来没有间断。无论你是在对跟你一样的普 通民这样说话,还是你是在对当权者说话,必须得有一定的权力来保障其他民众自由说话的 权利,而在民主制度下,这样“每个人自由说话的权利”才能够得以保全。 再说说政治基础的约束。新闻参与、监督政治权力的产生,同时自身也受到政治权力 的束缚。文中说到:“也许新闻媒介所发挥的最重要作用是安排议程:把全国性的重要事件 排列好——什么事必须认真对待的,什么是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什么事可以根本不用 管的。”大众传播学中对议程设置的比喻是“探照灯而非镜子”,正式由于这样的媒介特征, 干涉新闻媒介,是媒介传达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而过滤掉那些可能造成损失或伤害的信息,便 成了当权者或各利益集团塑造自身完美形象与打击政治敌手的重要武器。这样的想法必然导 致了钱权势力对公众议程的“横插一脚”,政治局势也在此间瞬息万变。
(二)特殊群体 政治精英 各种政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中对精英的解释是:“获得社会上大部分价值(诸 如财富和尊敬)的那些人。”直白的讲就是手中握有他人需求的资源,并使得他人能够为了 这些资源甘心听命与他。虽说政治精英容易自身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成为绑架国家的机器。 但各种寡头机制的相互抗衡,也成为理性主导各类政治程序的有力工具。 公民通过自治使得社会正常运行是短暂而罕见的,民主政治往往容易带来“多数人的 暴政”,而政治精英是保护民主免于暴民统治的唯一途径。 引用别人的观点:“政治精英就像是开旅游大巴的司机,民众就像那些是乘大巴的乘客, 车的具体行驶当然只能由少数人,只能由娴熟掌握驾驶技能的精英来操作,但这并不代表这 个旅游大巴的整个运行过程就只能是由精英来垄断的,这是因为这个车到底要往哪里开,最 终目的在何方,并不是由被雇佣的驾车精英来自主的,而是由付过费的纳税民众集体决定 的。”就是这个道理。 底层政治 “底层无政治”的精英主义政治观一直影响着大众对于政治的态度。底层政治也是《美 国政治基础》里没有涉及到的方面,新闻周评里关于韩国妓女的问题让我对底层政治有了一 些看法。诚如杨老师说的,处于这样一个阶层,她们需要从无组织变为有组织的团体活动,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利益表达。不是单纯的“团结就是力量”,得有领头人、有共同的利益 目标,进而制定行而有效的交涉日程,把民间的、底层的利益集团组织起来,形成说话有力 量的压力集团。这样的结合是个体通过组织而获得个人所无法得到的利益的重要途径。
其实,精英和大众都在及其所能的追逐权力,只不过他们对于权力的衡量标准有所差 异。政治精英们所争取的政治权力是国家政治的控制、管理、协调,他们的诉求是把握国家 政治的命脉,自我具有绝对的主导权;而相对于他们而言,大众所争取的只是自身合法、合 理的权力体现,他们的政治诉求是很实际的、需要被解决的自身利益。
(三)中国 and 政治 我觉得中国是一个政治权利概念缺乏的国家。 美国政治基础里描述的条条款款是否真的能够给予美国人民真正的自由与约束,通过 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也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毕竟,媒体的不可靠做媒体的最知道。但是, 相比美国,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又有着怎样的悲哀呢?在中国,要想拥有这样的“自由与约束” 就真的很不靠谱。游行示威一类“接近政治”的诉求,在当下中国,终归是会被潜规则和谐 掉。这说明,有些规定或者法令是堂而皇之写着给人民群众看的,“限制”却又让很多权力 不能得到实现,宪法的白纸黑字大多美好而做作。“和谐”两个字从形容词变成动词的频率 越来越高,“和谐中国”就越来越显得可笑。 中国的政治仍然是精英自主的政治体系。虽说一党专制有其自身的可取之处,尤其是 在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或不幸事故的时候,一呼百应,反应迅速而威猛。但单一兵团的禁锢大家都懂。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2
一。美国的法律背景。
既然是说STEM的话就先扯一下美国的法律(Law/Act),政府条令(Regulation)以及执行细则(FOH)的区别。其实黄陀律师比我更有资格,因此有法律的问题可以去问他,不过既然我是搞执法的,就重点说说后者。
一般来说,法律是最薄的。例如我执行的美国1938年公平劳工法(Fair Labor Standard Act 1938),一共59页。A4纸,还是留了N多边的,字体目测14号字? 大家可以想想才有多厚。
然后解释此法的政府条令有多厚? 答案是两本字典厚度(29 CFR0-99:693页,29 CFR 500-899:932页)字体8号。。里面涉及历史上各种判决(从巡回法院到最高法院)以及法律里每句话的解释细则。
上面这俩种是公开内容,所有人都可以去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了看。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部门内部执行细则(FOH),这个是不对外公开的,只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猜猜看,关于上面的法律和条令的劳工部内部解释有多厚? 答案是,标准的档案馆书夹3个,每个在1000页纸左右。。里面更细节的说了本部门对法律和政府条令的各种执行方法。从各种内部标准到根本不予受理,琳琅满目。而且这玩意只是我们执行的十几部法律中的一部。。换到移民局,人家执行的法律更多。也就是说,你光看懂了法律和政府条例是没有用的,如果和部门内部执行细则不符,你仍然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当然,你足够有钱又足够牛X,当然可以去巡回法院乃至最高法院单挑各政府部门。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例如二战前某位大神商人单挑劳工部,愣是打到了最高法院还赢了,导致劳工部专门加了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修正案。
当然这案子大概也就需要6-10年? 话说这哥们在赢了不久好像就在为盟军运送物资的路上葬身海底了。。
说这么一堆,也就是想让某些动不动就说美国法律咋样的同学明白,你觉得你扛着法条就能拿绿卡的纯粹是在做梦哟。即使法律出来了,在政府印好条令,和移民局,劳工部等部门做好相关内部规定并培训好人员前,请耐心等待。。家里有米的话,赶快给黄律贡献点,兴许能加快点速度。。
二,美国的政治背景。
某些理工科同学张嘴民主,闭嘴自由,要不就举着宪法说人人生而平等。问题是有不少人体会,华人很多时候就是二等公民,被欺负么。这里面原因很多,其实核心还是美国的政治背景。美国是合众国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理解里面的含义的国人非常少。以至于人人上很多帖子动不动就是美国XXX,看着就想抽。
什么概念,很多人都把中国的省等于美国的州,殊不知美国的州的权力远大于中国的省。例如婚姻法,枪支法,交通法,州税等都是州管辖范围。而美国有50个州,就等于有 50部婚姻法,51部枪支法(因为有联邦枪支管理条例)50部交通法,50部州税(不算联邦税)而且最重要的是
这些法律是互相冲突的!!!!在一个州的合法行为跨州界就是不合法的!!
例如,如果你是学生,持有中国驾照,那么在纽约以国际驾照名义开车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你开进邻近的麻省,就是非法的!因为麻省不承认一切类型的国际驾照(B1B2旅游商务签证除外)。而无照驾驶是重罪(尤其在出车祸的情况下)最高面临遣返,即使不遣返也会有不良记录。影响未来。再如,美国大部分州的结婚年龄是18岁,少数是16岁,犹他州是14岁!所以你在中国不是合法结婚不等于你在美国不是,具体请参看本州法律
因此同学们下次你看见 如何在美国持枪,如何在美国获得驾照一类的文章,可以直接无视,因为写他们的人本身就把所在州当成了美国。很多中国学生吃亏也在这里。而且,即使是一个州内,规定也会有所有不同哟。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那是因为美国的政治体制是 联邦–州–地方 三层体制。
联邦有国会,州有州议会,地方有地方议会。而三方都有一定的立法权。来规定自己立法范围内的事物。而里面的议员,都是投票选举出来的。听起来很美,很民主,不是么?
学过一点政治的同学马上就会明白,这里面有最大的问题就是多数人暴力问题。
也就是说,当地的主流人口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强加给非主流人口的。同样,少数群体可以靠人口的集中来为自己谋得一两个选区的位置,以达到保障自己的利益的目的。
再拿麻省为例,本身是传统清教徒区,因此州法规定的2点-5点的饮食业宵禁是全州范围内的。即酒吧最晚开到2点,必须关门。而在中国国内,2点可能是夜生活高潮? 而麻省西部小镇的Amherst则更上一层楼,11点就有“噪音控制”即噪声不能超过一定分贝数(没记错的话是80?)这基本禁止了一切KTV等活动,因此说中国学生过来以后未婚的很快会找另一半,已婚的会努力创造人类。为啥,实在是没啥可做的哈。。
由此展开,我们就不难理解各个州之间的巨大差别了。所谓传统蓝州(民主党州)基本以工业,教育,医疗,高科技为主。背景是有色人种和白人的自由派人士,高等教育人士(如教授),信奉工业化时代的政府组织机构。主张全民医保,堕胎选择等对工业生产效率有利的法案。值得注意的是,犹太人大部分是民主党,主要是很多白人仍然不认为犹太人是他们的一份子,所以犹太人需要民主党政治实力保护。此外,民主党对同性恋,非法移民,禁枪等都是大力支持的。而女性的感性也使得她们大多支持民主党。
而传统红州(州)则是基本以农业,能源为主,背景是白人农场主(所谓red neck),白人巨富(例如布什家族)以及有色人种中的宗教主义者及中上产者(例如很多华人中的中上产码农,家庭年收入超过12万5的–差不多是美国顶尖5%的收入群体)。这些年还加入了某些准新纳粹群体和原教旨自由经济主义者等(茶党主力)。因为本身就是农业和能源贸易,他们自然信奉类似亚当斯密的大市场自由贸易,政府不监管等,有趣的是,鼓吹小政府的他们往往是大军队的支持者,同时是持枪权的坚定捍卫者,因此军人和退役军人也往往是支持者。(例如我就是中立偏共和)由于宗教立场等,对堕胎,同性恋都是深恶痛绝。而由于红州多靠美墨边界,受到非法移民占福利,增加犯罪率等影响,因此对非法移民也以打压为主。
而美国两党的斗争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3
可以说是亨廷顿最为文采飞扬的作品了,也足见其天才!
强烈的美国例外论,但是揭示了美国作为一个政治民族的本质,可以说这点最像罗马。60年代被解释为一种觉醒运动,从而与前有的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甚至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二分追溯为清教革命。四种模式的动力多少暗含孟德斯鸠的中道理想;再者也应被理解为个人对政治的态度,cynicism其实最为可憎,这点与Rorty对于文化研究的批判如出一辙,不过两者的区别在于亨廷顿还是同情60年代并相信后来者还有moralism的维度,所以亨廷顿不会将老左和新左对立起来,像Rorty一样只认为前者有实质力量而后者是现今政治的败坏,相反,New Deal反而不如进步一代具有道德激情,而被视为政治谋划。美国社会必须防止两种激进,国内moralism导致的建制摧毁力量,自由国际主义的帝国倾向以及hypocrisy;而犬儒和自我满足也是参与性政治的败坏。
最动人的美国例外论和美国作为应许之地的称誉莫过于:人说美国是谎言,其实美国不是谎言,而是失望,之所以失望,是因为有希望!
六十一轮回,今后十年待在美国可以见证历史。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4
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中,美国政治制度史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公开出版的专著有曹绍廉先生的《美国政治制度史》和《论美国民主》,李道揆先生的《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蒋劲松先生的《美国国会史》等等。在上述著作中,蒋著《美国国会史》是一部专门探讨美国国会制度创设、演变和体制模式的专著;李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则是对美国政治制度和政府的实际运作做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曹著《美国政治制度史》虽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美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但该书出版于80年代初,学术观点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张定河先生的新作《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可以说是集我国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阐述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的一部著作。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阐述了涉及美国政治制度主要内容的宪法、分权制度、国会制度、总统制、司法制度、两党制度、公民权力等方面的起源与演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揭示了美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即:
第一,美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确立,是通过美利坚本民族文明与欧洲外来文明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的。或说经历了“欧洲主义——民族主义——欧美主义”的道路。这种立足于本民族文明、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先进成果,融合为新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与世界发展潮流同步的发展方式,体现了美利坚民族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这又是任何一种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美国政治制度形成之后,并没有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这种调整和变革贯穿于美国建国以来的整个历史进程。这一规律说明了,不断的变革是任何一种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第三,美国政治制度突出了制约和监督机制。启蒙思想家认为,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是产生专制暴政和滋生腐败的温床,绝对的权力只能导致绝对的腐败。殖民地时期的经历使得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接受并发展了启蒙思想家们的分权制衡学说,首创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可以说,这种制约和监督机制是美国政治制度顺畅发展的最有效的保证。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5
美国的历史相当短暂,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却是相当迅猛,经济方面也是可圈可点,但相比中日等国家,他们在民族团结方面却比较弱。提到美国,总给人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党派之争、种族排斥等新闻屡见不鲜,除了所谓人类“自私的基因”之外,想必与其历史发展也有很大关系。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引进的《美国的城市政治》一书,则对美国城市史做了相关探讨,较系统地梳理了城市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政治变革与分化所带来的影响。全书分“美国城市政治的起源:前100年”、“20世纪的城市危机”和“分裂的大都市”三部分共十五章内容,大体上以时间为行文顺序,从较浅显明了的主题逐层细化深入、环环相扣,并用大量精准的数据和表格提供佐证,注重专业性的同时兼顾趣味性,用来入门是非常适合的。
城市,既要完成经济增长的目标,又要调和集团的竞争。全书的两位作者围绕城市这两大“职能”展开讨论,借此抽丝剥茧,让读者看清美国城市发展的来龙去脉。
利益的依存与冲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关注点。首先是随着19世纪后半期移民大潮而出现的机器政党,他们由少数民族选民和擅长动员追随者的新一代政客组成,具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纪律性,成员在里面的等级逐层上升,并且同机器一样听指挥,协同完成一系列任务。他们的出现为被排除在选民之外的族裔开辟了道路,帮移民更好的融入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机器政党为重塑美国城市出了一份力,城市获得了平等的代表议席。
其次是民主党与的两派之争。他们最初因为大、小政府的意见不同而各分战营,其选民基础在南北方与收入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各自利益的变化,两党也一直进行着分化与重组,直到近些年达到政治上的动态平衡。尤其是罗斯福新政时期,除了部分黑人加大了对民主党的支持以外,公共工程和救助措施使广大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收益,因此也让这部分人成了民主党的支持者。而如今看来,虽然两党轮流执政,但其在原则与利益上的分歧却越来越少,所谓唇亡齿寒,从根本上说来,个人自由与政府权力还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整体经济向前发展,利益冲突总不至太大。
而后是城郊分离、住宅区隔离与社区隔离化。种族与族裔隔离是住宅区隔离的根源,就连同在郊区,白人和有色人种的住宅区也不在一起。除了政治、文化上的差异外,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财富差异也比较大。美国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强者有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权力,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强弱者之间的差异也势必将越来越大,私人化社区的目标是创建同质的环境,每个社区都在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努力着。
伴着郊区的兴起、大都市分裂、中心商业区的沉浮,美国城市也在空间与经济重组中跌宕前行。城市的出现与运行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通过提问、论证和结论一系列完整的逻辑链条让美国的城市史明朗起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城市的发展既主动又被动,主动采取一系列变革去平衡经济增长与民主治理的同时,也要随着社会不定时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就像种族冲突与合作是塑造城市政治的强大力量,也会是城市发展中始终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具有反复性,《美国的城市政治》一书注重其时事性和关联性,将城市与政府、个人与社区等处的互相牵制与平衡体现出来,他们之间有为共同利益而产生的情感依赖,也有着为各自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城市正是在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前进。作者通过很多案例分析政治变化中的那些繁荣与落幕,也让读者思考其背后的偶然与必然,而后在看待其他问题时也能够举一反三。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6
昨天早上,读了一遍这篇文章,实在没有找到感觉,原本计划下午再读一遍,然后再分享,然而从10:00开始一直有人来访,直到深夜12:00才散去,昨天计划读第二遍分享的计划无法实现,几天再读,依然觉得本章晦涩难懂,只是分享几点阅读过程中的小体会:
1、”谈论经济,始终是美国政坛上的一种优雅的举止···我们已经学会运用经济领域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问题。”200多年来,经济学一直与这个国家的政治进程保持一脉相承。我理解为美国的政治服务于经济,而经济弥合政治问题。可是,这些难道不是本来如此吗?
2、”每个政治家都必须明白,如何运用经济措施去达到政治目的,如果有人成为一名政客,就必须熟悉如何发现和创建经济联盟。”因为,经济利益能被用于”统一”、”协调”,避免我们的社会被分裂为不同信念、不同意识形态的阵营,不利于国家的团结和政治稳定。我从这可以体会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那是因为各种经济利益集团的协调、妥协,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离开谁都是非常难过的,甚至会造成整个经济的崩溃,谁也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于是经济利益反而促进了世界的和平。
3、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系内部存在一种协调能力,可以实现自我调节,在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产生最佳效果;而马克思认为经济体系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并非政治家所能掌控,因此阶级斗争和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4、有很多经济学家想当然地认为”经济资源是既定的有限的”,然而,现实是经济资源已经被证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通过人类或政治行动几乎无限度的扩展。经济是动态的,经济资源是由人创造的。这种不同的假设会带来不同的政治理念,前段时间有个电影里的主人翁”灭霸”,收集6个戒指,汇聚无穷力量,在弹指间毁灭一半的人类,因为他的逻辑就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是”上帝”赋予的定量,人类要和睦相处,必须减少人口。过去很多战争的假设都是资源的争夺,而没有意识到资源是可以由人创造的。那种依靠掠夺来发展或者国家是依靠掠夺来发展的理念是一个错误的理念,他们不了解经济的.动态型和创造性,如果更多的人理解这个观念,因掠夺而发起的战争会大幅度的减少。
5、1940年,美国和英国给日本的经济制裁加强了主战派的力量,削弱了温和派的影响。这是一个意外的信息,促使我的一些思考:美国对中兴的制裁,是促进中美贸易的平衡还是促成民族主义抬头,加大贸易逆差?造成更大的矛盾?
这篇文章依然有很大的阅读难度,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昨天无意中看到有关高考语文的考试评价,更多的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家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阅读能力其实不仅仅是”阅读能力”,更多的是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一篇文章是很难看懂的。成人学习每天看的都是那些有趣、吸引人的眼球的文章,时间一长,不知不觉退化了我们的阅读能力,”看不懂”有可能意味着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这是今天阅读的一个反思和感悟。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7
美国在大多数的人眼中是一个发达国家,美国人环保意识强。美国人的生活讲规则,讲卫生。但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的问题。
这篇文章就是说的美国的不好,美国是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它就像是黄石公园的岩石,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到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各个部分,记者来美国前买了很多板蓝根,但他朋友说用不着,因为美国的空气好,不会感冒,那里到处是大片草坪,到到处有小松鼠出来溜达。美国的土地也算肥沃,偌大一个公园也就十来棵树却撑开一整片绿荫,树大叶茂,地上成堆的榛子,被行人踩来踩去。要是在中国,果实一定在人们的肚子里。所以几百年移民社会发展到今天,美国在美食上,并没有取得进步,取得一点成就。
我们得低声下气的,好像是环保问题。一个不争气的事实是美国比中国有全球意识,比如美国人环保意识强,记者去美国前页这么认为,美国垃圾已经分类,到处能看到再循环招牌和在循环产品道路干净体面,是啊美国人是爽啊。人人快开车,还落了个环保的好名声,美国环保组织成以台南到晚督促他们限速。他自己家里却到处是塑料袋,超市根本不限。买个笔也给个大袋子。货架上去看看,美国人塑料袋品种之多令人眼花。小到给宠物穿的鞋套,道道可以塞进一个人。塑料袋是他们生活得原始旨。
美国常常批评我们的名誉和腐败的问题。美国本土的名誉气息早就润物细无声,咋看程序完美,管理确实腐败,而且是深入民间成为公众生活得一部。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8
美国的大国地位源于美国人独一无二的创新精神,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许多美国历史决不可缺的名人。
美国人具有丰富的创新。当英国止步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时,美国已经实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用重工业、重型机器代替了人力,不仅节省了劳动力,也使效率大大地提高。不仅如此,以爱迪生为首的美国发明家们发明了成千上万的现代化物品,如飞机、空调、冰箱等。在二战时期,正是美国强大的工业水平和许许多多新式武器救了盟国。
美国的名人多到数不甚数,像中国的毛泽东之类的人物更是不少。独立战争中的华盛顿,南北战争中的林肯,二战中任美国总统并帮助美国度过了经济大萧条的罗斯福,个个都是数一数二的牛人。
不仅如此,美国身处的美洲也是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不但远离欧洲的强敌,也拥有着丰富的金银(加利福利亚州与阿拉斯加州)。当英国、法国、德国、苏联(俄罗斯)在英法百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中大受打击时,美国却幸免于难,自己本土的生产能力有增无减。
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中国,美国的强盛之路还是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创新、工业、培养人才,都是好方法。愿中国也能像美国一样,发展为世界性大国!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9
中国的精英们十分崇拜美国的两党政治,但阳和平教授却告诉我们,美国的国家性质是资本主义,美国的两党政治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说,有人喜欢用选民的成分来判断两党的基本面(阶级性),有人喜欢用两党的宣传来判断两党的政治。按照前者的说法,当今在欧美给资产阶级政客投票的工人群众数量是庞大的,或希特勒上台时给他投票的工人阶级成员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那么以此来判断这些政客们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利益,那是说不通的。后者的错误是把政客忽悠老百姓的宣传和政客真正要实施的政策混为一谈,全然无视西方政客大多数“有奶便是娘”的本性。这些政客私下跟大财团老板交流中所展现出来的底细和政客在忽悠老百姓投选票时所许诺的东西是完全两码事。也就是说,这些人把企业的广告幼稚地当成企业的真貌。阳和平教授的这一分析真是一针见血。
国家性质(国体)决定了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美国的国家性质是资本主义,所以,美国的所有制度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美国的两党——民主党和,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美国虽然名为两党政治,实则是货真价实的一党专政。美国国家暴力的三大支柱是军队、警察和法庭,三者各有分工:军队主要的是对付国外的资本势力,警察主要是对付国内工人阶级的反抗,法庭主要的是处理国内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美国,对外如对中国的遏制,民、共两党是高度一致的,对内,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两党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美国名为两党实为一党的现实写照。
毛主席曾经说过,“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同样,在资产阶级内部也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既然民、共两党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美国的两党选举还有什么意义?由一党执政不就完了吗?还搞什么劳民伤财的选举?而这才正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狡猾之处,他们就是要用民主党与争来争去的选举游戏以迷惑民众,目的是从中为大资产阶级谋取利益。那么这种选举是一场什么游戏呢?我认为这是一场民主党与玩的抓阄游戏。什么是抓阄游戏?就是每人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摸取一个,以决定谁该得什么或做什么,这也是一赌博,愿赌服输,因而表面上很公平。在美国两党的这场抓阄游戏中,民众的选票就如同作阄的纸条,选举结果就像抓阄的结果,这样的游戏,无论怎样选举,都是民主党或当政,都不会让其它政党上台,更不会让共产党上台,这一游戏还可以避免民主党、两党在选举中两败俱伤、同归于尽。这样的游戏结果,无论是对民主党还是对都是能够接受的,被选上的心安理得,落选的也不甚难堪并且以后还有机会。这样的游戏安排,不但美国的资产阶级政党愿意接受,而且就连美国的民众也乐意接受,因为民众们在投票的过程中也仿佛咀嚼到了民主的滋味(中国的许多糊涂虫也很想品尝这种滋味),而这种民主,只有选择民主党和推荐的两名候选人的民主,而没有其他选项的民主,这就是美国式选举的两党政治的本质。
有人崇拜美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认为这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看看当今美国新冠疫情患病人数累计已达850多万人,死亡人数也已超过20多万人,一些州的单日死亡人数还在不断攀升,而此时,美国的权力制衡、自我纠偏机制哪里去了?为何对疫情如此泛滥却丝毫没有发挥有效的制衡呢?另外,美国实行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分层治理,各州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新冠疫情这类公共卫生事务属于内政,以州和地方政府为主进行管理,正是联邦体制本身才形成了‘散装美国’的抗疫格局,这不能不令人唏嘘。就连在一个简单的戴口罩问题上,联邦与州、各州之间,乃至一州之内,规定也是五花八门,不时相互冲突。特别是党争和政治极化的不断升级,已使两党的对立从过去议题导向的互相拆台,升级为逢尔必反的政治恶斗,这种无底线的恶斗产生了美国学者赛斯·D·卡普兰所哀叹的“美国社会凝聚力空前下降”的恶果,这就是被中国精英们所吹捧的美妙的两党政治。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10
从绪论中我了解到了这本书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托克维尔说:“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到的中心是“两种制度,三个因素”.将英国的贵族制度和美国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始终离不开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作者反复提及――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二是法律和制度,三是生活习惯和民情.这三种要素体现出的个性与特殊以至于我们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而是需要选择性地进行借鉴、吸收,逐步完成本土化的过程,寻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制度.来详细说下这三个重要的因素
1、美国在地理环境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所在.北美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有利于美国当地居民以及外来移民依靠劳动开发资源,逐渐创建美好的生活.在这过程中使得美国有了秩序和出现了社会繁荣.
2、在法律和制度方面,美国主要是联邦的形式、新英格兰式的乡镇制度和司法权.美国的联邦制度认为统治美国社会的政治原则,是在各州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托克维尔在考察政治制度时,为了解各州,从新英格兰的乡镇制度着手,认为乡镇制度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础,在这里,每个人是本身利益的最好决定者,是人民主权原则实施的最重要的应用.在美国,权力从个人出发,首先组成了乡镇生活,并且乡镇自由是新英兰地区的基础制度传统.认为“新英格兰居民之爱慕乡镇,并不是因为他们生于那里,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乡镇是一个自由而强大的
集体.他们是乡镇的成员,而乡镇也值得他们经心管理.”并进而分析了县、州政府,重点分析了州政府的立法、行政分权以及行政分权的产生的效果.而司法制度方面,美国的法官是有权宣布法律weixian,这样法院可以纠正民主产生的偏差,以及约束和引导多数的公众运动而又从来不禁止这种运动的.
3、在生活习惯和民情方面,分析了宗教对维护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影响.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国民教育,特别是美国的经验学习对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是有大帮助的,美国人主要不是从书本去汲取实际知识和实证思想,书本知识只能培养他们接受实际知识和实证思想的能力,他们从实际的生活实践中学习.
我想结合中国当前的民主情况谈谈有关民主制度在中国的现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下.
1、在法律与制度方面,中国人民与我国的法律距离很遥远.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法、不懂法.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不是很快.所以人们在于生活中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自制体系来自我约束.
2、地方的自治权:在新英格兰乡镇制度中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这不得不提到我们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一个好的实践蓝本,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我国的其他地区地方的自治性和独立性不够.每个地方政府都是在党中央的政策领导下实施着制度管理,而少了地方政府自制.虽然中央会定期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人民的权力,表面上看上人民当家作主,但是仔细分析下就会发现目前中国的民主制度名不副实,这有表面.
3、人民对于自由观念:美国人民对于自由观念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但中国没有自由的土壤,中国脱胎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那一套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压抑中国人太久,从而对于民主自由等观念失去了敏感性.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11
这本书讲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事……当哥伦布带领着他的船队到达美洲大陆;当五月花号在大西洋上劈波斩浪;当独立战争的第一声炮响。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强盛的国家就此诞生。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原因而成为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的居民强烈不满。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张,逐渐从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南北经济差异也日渐凸显,矛盾日益加重。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发生战争,也就是美国的内战。最终是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并统一全国。在1865年时开始了重建时期,废除了奴隶制度,在1877年时,南部也进行了重建,制订了进步的法令,标志着民主重建结束了。后来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战时又和苏联平分天下。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1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开始了新一代的产业革命。时至今日美国都是个各方面比较领先的发达国家。
在美国的发展中,《独立宣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历过一次次的战争洗礼的无比艰辛的过程,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崇高理想起到了决定作用,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促使美国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我曾经无比叹服这个国家的强大,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所看所闻我发现美国人忒笨喜欢向别的国家挑衅、以自己霸权地位插手别的国家的事情,我知道这肯定和他们的强大很有关系,强大使他们自认为有实力去挑衅别人!这样下去绝对不会有好下场,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过,从这本《美国简史》里,我也体会到,我们要学习他们敢于思考、想像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才能使我们更强大,所以他们的优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英雄不分国度”,他们国家里杰出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相信,我们这个喜爱和平又自强不息、有着顽强意志的国家,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再发挥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的!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12
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的民主是由宗教精神与自由精神结合而成,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成分却在美国变得亲密无间。宗教的影响起源于第一批到达美国的英国清教徒,而美国人对自由的渴望更是与平等的理念以及作为殖民地的外部环境条件分不开。“宗教认为公民自由是人的权利的高尚行使,而政治世界则是创世主为人智开辟的活动园地。宗教在它本身的领域内是自由和强大的,满足于为它准备的地位,并在知道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压服人心来进行统治的时候,它的帝国才能建设得最好。自由认为宗教是自己的战友和胜利伙伴,是自己婴儿时期的摇篮和后来的各项权利的神赐依据。自由视宗教为民情的保卫者,而民情则是法律的保障和使自由持久的保证”。由此可见,宗教和自由的相互支持使美国的民主等到保护与发展。美国社会情况的本质是民主,无论是继承法对于财富的分割,还是教育使人民得到知识的同时又不会发生很大差别,美国社会处处充满着平等,而这种平等的相对性又迫使人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其实,这种制约与反制约在美国社会得到充分的运用。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在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相互排挤与斗争中不断磨合,以至于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想法,好像制度的建立者正是想通过让各方利益忙于相互夺权,而使权力分散,达到民主的目的。从乡镇、县、州到联邦政府,从众议院到参议院,从州法院到联邦最高法院,从立法权、司法权到行政权,所有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权力纷争,组成了一套十分庞杂的政治系统,美国的民主正是在这样的体制之下运行的。这种制度有时候让人感到十分棘手,但仔细想想又很有意思。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到,美国是一个行政分权和政府集权的国家。在自然形成的乡镇组织,州是不能干涉乡镇本身的事务的,所以乡镇保持着很好的独立性,管理乡镇公共事务的权力被分配到几乎各个公民,公民通过选举委员行使他们的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因为“人人都是本身利益的最好裁判者”,人民主权就在地方分权的制度下体现出来。这种分权,在托克维尔看来最弥足珍贵的,是由此产生的政治效果,“在美国,到处都使人感到有祖国的存在。从每个乡村到整个美国,祖国是人人关心的对象。居民关心国家的每一项利益就象自己的利益一样。他们以国家的光荣而自豪,夸耀国家获得的成就,相信自己对国家的成就有所贡献,感到自己随国家的兴旺而兴旺,并为从全国的繁荣中获得好处而自慰。他们对国家的感情与对自己家庭的感情类似,而且有一种自私心理促使他们去关心州”。美国人的这种爱国心是建立在一个个小的乡镇单位的基础之上,我想,只有让公民真正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去,并且让公民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行使的时候,公民们才会对国家管理报以热情,从而对这个国家报以热情和爱戴,这恐怕就是行政分权带给我的启示。行政分权同样的,也会有很多问题,地方权力的分散必然导致软弱,但是正像我前面所说的,任何制度都有它的弊端,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我认为地方分权仍然不失为一种选择。美国在行政上的地方分权与政府的集权显然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乡镇在对内事务保持独立的同时,凡是涉及州的事务,又要听从统一安排。在整个联邦也是如此,各州都有独立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但是立法者又通过联邦把分散的权力集中到一起,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合众国。托克维尔也毫不客气的阐释了他的观点,他说美国的政府集权的程度甚至比当时欧洲的集权主义国家的权力集中程度更令人发指,“每个州不仅只有一个立法机构,而且只有一个可以创造本州的政治生活的政权机关;同时,一般也不准数个县的议会联合行动,以防止它们图谋超越自己的行政职权而干涉政府的工作。在美国,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反对每州的立法机关。不管是特权,还是地方豁免权和个人影响,甚至是理性的权威,都阻止不了它的前进,因为它代表着多数,而多数又自认为是理性的唯一代言人。因此,它可以为所欲为,除了它的意志,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限制它的行动。站在它一方并受它控制的,是负责以强力迫使不满分子就范的行政权的代表”。美国的政府集权在作者看来似乎过分保守以至于难以打破传统,去改革创新。 “中央集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赋予国家的日常事务以秩序严明的外貌,……让整个社会永远处于被官员们惯于称之为良好秩序和社会安宁的那种昏昏欲睡的循规蹈矩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托克维尔在这里的论述中对比了中国,其实他讲得很有道理,当年的中国还沉浸在一片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而强大的中央集权尽管带给中国人康乾盛世,却也使自己停滞不前。这就是高度集权的弊端,容易让人蒙蔽双眼,无法看透真相。从托克维尔的语气中不难看出,政府集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而他也不能说出这样的集权在保持其强大执行力的同时还能够找到与之相类似的替代品。我想,这样的集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无法割舍又不能靠得太近。权力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在美国的社会上演,而给予他们斗争力量源泉的,正是美国人民。
美国的民主其实不具有普世性。而中国,是继续走向集权,还是投靠民主,应该由中国人自己去选择。西方国家之所以仇视标榜社会主义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不可调和,更重要的,是中国向西方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民主,没有资本主义,也可以使人民富强。其实,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是十分智慧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被人看作是没个性,这可真是大错特错。中庸是一种最智慧的处世之道,纵观历史,没有一个走向极致的国家会有很好的结局,中国鼎盛的封建社会印证了如今复兴之路上的坎坷。一个最聪明的国家不是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而是让一切都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存活,存活,因为留的长久才有可能。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13
平民政治是公民参与政治并在政治中体现平民意志的政治。精英政治是精英在政治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支配政权为精英所代表利益阶层服务的政治。读了这本书,我深切的感觉到美国的政治是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的结合,两者在一定基础之上统一于美国的政治体制之中但在具体政治运转中又不断的相互较量,已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当这种制约体系被打破的时候,美国就会出现一定的动荡就会重新进行较量以达到重新的平衡。
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美国在1932年时军事世界排名16位,现役部队人数只有132069人,坦克1000辆(统统过时的),飞机1509架,有唯一的机械化团(当年春天才组建的,由骑兵开路,战马有防芥子毒气的护腿),全国只有一位四星级将军——麦克阿瑟,下边没有三星级将军。美国的军力和他当时的经济实力严重不相符合,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才大规模的征兵和进行军事设备的增添,这中间军费问题一直受到美国国会的限制。这在今天我们看来不可想象,而这中间就恰恰体现了美国式的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的对决。美国人的纳税人意识非常的强,他们要求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要为了国家的正常开销服务,并且开销有理由,不能无故浪费。美国人当时正是认为在军费上开支是一种浪费,尽管美国的精英阶层已经认识到了军事开支的重要性,但平民阶层并没这种认识,所以美国的军费开支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当时不仅仅是美国的军费开支,连其他政府部门的开支也依然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比如,当时艾森豪威尔是少校,经常往国会里跑,但政府并没有给他配备车子,坐出租车的钱也不给,他时常要走到办公大楼门口填写一张申请表,才能领到两张电车代金币,然后在宾夕法尼亚大道等候电车去国会。在1945年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接任富兰克林·罗斯福担任总统时他在谈及他在康涅狄格达到的公寓问题时还在强调说他的家具还要放在那里一段时间,但是本月房租已经支付,如果白宫还没重新布置好,他还要在支付一个月的房租,于此等等,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待政府开支是多么的谨慎和严格,真是让人难以想象,这其中不难看出平民政治在中间所起到的制约作用。但美国的政治精英是不甘这样受到限制的,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时期,总统和政府的权利在不断的增大,军费开支也在和国会的抗衡之中逐渐增加。当然在政府的权利不断增加的同时,美国的政治腐败也越来越多,这在后来又遭到平民的反对从而又进一步被限制。政治精英在政治生活中对平民政治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集体暴政和集体决策失误的出现。有些政策或许会暂时损害人们现在的利益,但长久来看会使大众收益的,并非绝大多数人都能看到的,所以这就需要政治精英进行帮忙选择来不至于走错。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14
从统计数据看,美国白人由于生育率过低(其实是老墨太能生了)每4年人口会减少2%,而有色人口(主要是老墨)会增加2% 而20xx年左右美国白人将降到50%一下成为相对少数。考虑到2%的人口里很大一部分是非法移民及其子女。那么问题就来了 美国是想阻滞这一进程? 还是想顺应这一进程? 想前者,民主党想后者。
看过我大选分析的帖子都清楚。如果说奥巴马08年是被黑人以96%的block vote送进白宫的,那么12年就是被有色人种(主力是老墨)+女人再次送进白宫的。(当然,的表现也太差,不说联合社会中上产,反而去动员神棍们,不输都不行。。)因此投桃报李,在利用总统权力签署了梦想法案(Dream Act)后,现在又要搞对1100万非法移民的大赦活动。要知道,1100万选票及他们的子女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小看的力量。如果这么搞下去,只有越来越没戏。但是明目张胆的反对又不可能,毕竟“平等自由”这张皮还不能不要。
那么要占领道德制高点,就必须提出选择题,即选择A组,还是选择B组的把戏。而STEM同学们,你们就是非法劳工的对立面,B组了。
其实STEM注意最早是我们比尔盖茨同学提出的,比尔盖茨认为美国生产工程师速度远不足以为未来人口的储备。而工程师薪资过低(相比医法商)也使得大量精英流失。因此美国要不政策扶植工科,要不就大量同化外国工科人才。当然,无论遇到了小布什就都是耳旁风了,久了盖茨同学也就不说什么了。
而这个概念可以当武器来用的时候就有价值了。对了,额外说一句,美国联邦立法的程序是:
国会Committee审核修改,提交两院进行投票,必须两院都通过了,最后由总统签字(当然后面还有很多猫腻,节省篇幅就不说了)
拿STEM而言,最早的意向是在00年前后?(具体时间我忘了)到11,12年的两次死亡(一次众议院就死了,一次众议院过了,参议院死了,即使参议院过了,奥巴马也会veto/否决它),这就是前后10年。
可以说,STEM是明知道不会通过而提出来阻击民主党法案的利器。
一方面针对美国现在缺工程人才的现状,占据道德制高点,一方面利用STEM人才比低教育非法劳工牛X的方面吸引票数。最重要的是,STEM群体的收入,都在个人10万,家庭12万5区间左右,恰好是成员的收入空间,也就是说,万一这玩意过了,那么也是为自己的群体增加实力。而民主党自然有对应的方式,答案就是,以华制华。
在美华人的主体分两拨:一拨是穷的,主体是偷渡和亲属移民,一拨是富的,主要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移民。
现在美国国会里的所谓华人议员,基本都是农转非上来的前者。例如赵美心。
那么对于咱不少华人性格了解的同学就自然会明白,所谓老移民的态度了:凭什么老子拼死拼活偷渡来,受苦那么多拿到绿卡公民,你丫读几年书就可以。而这些老移民又恰好是民主党的票仓。。懂了这些再看赵美心前几天在大学录取不看种族的这个提案投了反对票(实际上最吃亏的是重视教育的华人,现在AA规定按种族录取,导致一个大学黑人60分能上的,华人得90分才可以),以及第一个跳出来攻击2011年版STEM法案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如果假设现在突然小宇宙爆发,搞定了民主党上台,那么STEM法案就会通过么? 答案是,希望渺茫。为啥? 因为STEM只是阻击民主党的工具,当目的达到了,还为武器利益着想不是傻帽么?
其实谁都清楚,老墨本身教育程度低,整体在做美国人不做的事情。因此放进来不会对美国白人主流产生威胁(本来就是美国人不做的,例如农场工人)你丫STEM过了,突然来110万教育水平高,辛勤工作,敬业精神比白人高10倍工资要求却低的中国人,丢工作最多的肯定是美国白人中产,到时候就是中韩印一统天下了。
在所谓的民主体制下,政客永远考虑的是下一次的选举,白人和有色人种,那个更可能投自己? 所以国会山上的那批精英不会把这么大笔帐算错的。
所以明知道不会过的东西,还被一帮人当圣旨一样舔,祈祷赶快通过,看着就可怜哈。也许正如唐同学说的,很多人觉的有梦可做还是比在现实里打拼要实在。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15
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国的书,补了很多知识。第一次知道同样作为具有统一意识形态的国家,美国和中国原来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全书逻辑非常顺畅,自洽。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现实之间的鸿沟、实现自由平等与限制权力扩张之间的张力,决定了美国人回应认识失调的不同模式,决定了美国历史的循环往复,决定了美国历史上几次信条激情时期的产生和其如何塑造政治,决定了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如作者所说的,“美国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运用权力加以应对的国内外挑战,却始终不愿给权力穿上合法的外衣”。 值得思考的是,本书写就后几十年的今天,美国走到了怎样的阶段。当曾经的新生儿拥有了自己的历史、传统、习俗等可以代替意识形态维系国家存在的基础,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对于如今的美国又算什么?中国的崛起对世界范围内自由平等内涵的重新定义又有何影响?这些是我们生活在当代的人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读这本书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即使如今的美国相比中国也依然算是一个新生儿,如作者所说,有理想而无理论。我相信中国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答案其实就在中国的历史中。
朋友们,这些就是《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2000字范文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