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安藤忠雄论建筑》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安藤忠雄的建筑思想和实践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他的设计理念和对于建筑的本质的理解。通过借鉴书中的思想和经验,为推动建筑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范文大全,和《安藤忠雄论建筑》心得体会合集,可用大家参考。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1
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xx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2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 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 5 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 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 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 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 书中有一条主线:20 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 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 行思考。与国匠城 20xx 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 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 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 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 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 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 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 20 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 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 40 多岁甚至 50 多岁时通关了, 我也能在未来 10 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 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此书应是我从事与建筑息息相关行业以来第一次详细阅读的有关建筑 理论的书。以前对建筑的泛泛理解在此书中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毕竟还 没有来得及完全阅读,只是在〈序〉中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幼稚的思想。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3
安藤忠雄,这个名字代表了日本建筑界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和视角。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建筑本身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对于环境、社会和历史的深思熟虑。他的作品是一种有力的挑战,对于我们既有的对于建筑的理解,也是一种超越,超越了建筑本身,向我们展示了建筑的无限可能。
安藤的设计理念独特而深刻。他主张建筑应与环境和谐共存,同时又强调建筑应对抗环境,通过人的体验和感知来揭示建筑的本质。他的设计风格以简洁、实用和功能性著称,同时也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他的建筑是一种有力的宣言,表明了建筑不仅可以是生活的容器,也可以是历史的见证,是环境的参与者,也是社会发展的记录者。
安藤的设计始终保持着一种挑战性。他常常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巧,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他的设计是一种超越,超越了建筑的本身,成为了人与环境、历史、社会的桥梁。他的建筑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超越。
安藤忠雄的建筑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激发我们对于建筑、对于环境、对于历史的思考的力量。他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对于我们生活的挑战和超越。通过他的建筑,我们能够看到建筑的无限可能,能够看到我们自己对于建筑的理解和期待。
总的来说,安藤忠雄的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表达,一种有力的挑战,一种超越了建筑本身的超越。他的建筑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激发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力量。他的设计是一种启示,告诉我们建筑不仅仅是生活的容器,更是生活的表达,是人与环境的桥梁,是历史和社会的见证。通过他的设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建筑,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4
我时常思考建筑的意义,建筑师的意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安心做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也时常被所谓的物质生活烦心不已,不清楚自己算是什么角色,建筑师应该承担什么角色,我们习惯了卑微地服侍业主,我们习惯了被牵着鼻子做设计,真正的建筑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却很少思考,我们也许并没有感动自己,只是一味的屈服生活而已。
我从来不否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和特质去创作,但是我们却缺少质问自己的勇气,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设计,我们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勇气,在建筑领域持续地创作,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创作的建筑能够激起社会和世界的思考,大概中国人的困顿和苦闷是相通的,金钱和财富地位才是他们最急需的,什么理想,什么抱负,什么职业规划,只是一个伪命题而已,清晰地认识自己,认定自己终身的职业精神恐怕是极其难得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安藤说做过一个调查,同年级60个人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自己成为建筑师,但是他说实际上不大可能大家都成为建筑师,诚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建筑师,但是如果想在设计这条路上深耕到底,没有深挖设计的职业精神是万万不行的,这也是当代建筑师普遍缺乏信仰的根源,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设计源动力是什么,我们只是跟着这个时代,被时代禁锢玩命工作而已,仅此而已。
安藤说我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自由的思考,诚然,创作源于自己的思考,自由的创作,自由的思考才是成为建筑师的必经之路,人生在世,我们很少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中国人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接受别人的安排,接受别人的指导,但凡脱离了别人的安排,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也无从下手,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建筑师必须在空暇时间去思考,如果利用建筑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进行创作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仅仅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自由的思考才是建筑师成长的关键。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5
初读这本书,我带着这样的一个目的:寻找存在的意义。为什么有这样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我想知道作为一个建筑行业的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书内容丰富,蕴含颇深,如果只是仓促读之,恐怕收获不大,须细细体会。本书大概400余页,不算薄,然而书中倒是有很多留白和照片,这样的排版刚好给了读者喘息的间隙。在叙述中安藤的语言很平实,但充满了“压倒性的力量”。对于我这样经验鲜少的理工科读者,本书初读颇为枯燥,冥思苦想地边读边细思之,方觉其中若干滋味。在建筑设计界,无论哪个派系,哪个时期,随处都有日本建筑师的身影。然而在我了解的建筑师当中,最与众不同的非安藤忠雄莫属。我想凡是立志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青年都会从这本书中受益,特别是对于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的年轻人更具参考价值。
安藤先生从小家境贫寒,在木工房里打工为生,也因此对肌理有着深深地热爱,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学过木工,当过拳击手,高中毕业自学建筑,最后与建筑互相成就。《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详细叙述了他成长为一名建筑师的全部过程。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讲述了自己二十多岁时的生活经历、苦恼以及如何思考建筑、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全过程。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强调要真实地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建筑,强调建筑的真实性。他的建筑以质朴的混凝土箱式风格最为著名,重视在简洁的空间中表达丰富的内在精神,以及注重自然和居住生活共存的一种生活体验。他的建筑和他人一样,强硬顽固,同时又沉静柔和。
对于团队他这样描述:“我们并不是一个由指挥官与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职责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或许安藤选择的游击式的人生观是他意识的表白:此生要像一个战士一样,建筑便是战场。对于年轻人他说:“二十几岁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正在探索和塑造自己,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对以后的人生能否按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身处二十几岁的年纪,我应该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无论追求什么,只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心,然后慢慢享受这个过程。
读过安藤忠雄先生的文章后,感慨颇多,我作为一个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中层管理干部,身为一名建筑行业的工作者,我认为建筑是诗意的。正是因为有了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才使得建筑的美感整体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我也很庆幸,在中建三局这么多年的工作,让我更加对三局这个国内建筑顶尖企业的热爱与日俱增。我从一名学生来到三局,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爱人,成家立业。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和同事们一道见证了企业的成长,中建管理公司也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小监理部发展成为今天武汉监理行业十强企业,我们内心还是自豪的。在这里,我真正找出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生活就像建筑,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有一种感情是互勉互利共成长;有一种动力是居安思危不进则退。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6
作为日本建筑学界的“前资深异类”,安藤忠雄一直以“游击队”的形式对抗着都市以及僵死的学院派,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清水混凝土风格。在其作品中到处显示着他认为建筑必备之三要素:可靠的材料、几何形式、自然,这些元素好像一个个路标,指引着我们在不同时空的建筑中认识一个建筑家;也通过他的自传来了解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伟大灵魂。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7
很久没有这么强烈的写读书笔记的冲动了。上一次我记得是看《建筑的永恒之道》
也许是因为我正好遇到了当年年轻的安藤所遇到的困难吧。
曾经在uia大会截获过安藤的签名,而他也是我长久以来非常喜欢的建筑师,或者是因为喜欢柯布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日本在学习西方和自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人太具有可学习性。
当看到年表,我突然发现安藤已经71岁了。这位曾经以自学成才的青年建筑师而著名的老人,看起来那么熟悉以致厌烦,当看完这本自传以后却几乎重新发现了一个安藤忠雄。
看完这本书,深感收益良多,键入笔记以供记忆和分享。剧透严重,愿意看书的同学不必看了,原书绝对值得买来细读。确实不愿看书的可以往下看。
怀抱着“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信念,努力将每个项目做到尽善尽美。
存活于如此严苛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自我创造的意愿和勇往直前的热情。(是自我创造,不是创造别的。)
要维持这种事务所的体制和运营,在现有规模的建筑物中,目前的人数(25人)应该已是最大极限了。
社会的观点也普遍认为,不具备某种程度的组织是无法承揽建筑项目的,建筑师只有“有自己的建筑团队”才会被认可,并收到信赖。
建筑师当然拥有杰出的个人艺术才能,但是仅凭此并非就能带好团队。
每天都在事务所的地板上打滚(啧啧。)边望着天花板边读书,天马行空的幻想着不存在的设计。
我们并不是一个由指挥官与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责任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
我与负责的人一对一沟通。我与员工之间不能有认识上的差异。
(对员工)常常动不动就拳打脚踢(。)但是我没有因为设计感太差而骂过他们。
重要的是——有没有为使用建筑物的人们着想?有没有实现当初的承诺?
因为我们用别人的资金来建造对此人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一栋建筑,所以需要我们相当的觉悟与责任感。
在设计事务所成立的第二十年,以二十五名左右的人数稳定下来,直至现在。
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除了从创业之初就一直共事的几名资深员工,大约以五到十年的循环进行人力汰换。
对前来事务所的学生要遵守亮点。第一,在他们的名字后面一定要加上先生/小姐的称呼,不可因为对方是晚辈就抱着傲慢无礼的态度。另一点是,请学生们工作时,务必牢记他们是为了学习而来到事务所的。必须将身负未来的学生,当成社会的贵重资产来守护与培养。
对被收编工作追着跑的工作人员来说,接触学生的新鲜想法似乎也是一种良性刺激。
我们这种小小的事务所也能运用互联网,处理大规模的项目或是国外的建筑设计。
最为重要的是,身为专业工作者的自觉与个人的能力。
每时每刻都要掌握计划执行的情况。
因为我认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且思考模式相异的人们交手的经验积累,正是他们在自立门户之前,屈身在我事务所的最大意义。
守时、守信、不说谎、不找借口。
要求小孩要能自我思考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独立自主。
感受不同材料的材质,惊奇于制作东西的方法,体验不受外形限制,从物体的形成来思考的自由。
现在回想起来,成为工匠与成为建筑家,对自己而言究竟何者才是幸福呢?我无从得知其中的答案。
高中毕业后。以打工的方式开始工作,从做家具、室内设计到设计建筑。偷偷旁听建筑系的课程,。到处收集、购买了大学建筑系用的教科书,计划在一年内读完。在打工时,我也趁午休时间边啃面包边读书,晚上也舍不得睡觉,继续翻书看,就这样硬是达成了目标。坦白说这些书的内容我有一般看不懂,也搞不懂有些内容是否真的有必要放在书里,但还是从中隐约掌握到大学建筑教育属于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这并非一无所获(靠,这是大收获啊。)
一次又一次的描绘着柯布西耶的建筑线条,几乎是到了记下所有图面的程度。(一般的建筑学生哪里能做到这样。)
遍览日本近代建筑巨擘丹下健三的建筑,我得到了超乎预期的感动。各地的古老建筑当地传统民家的住宅深深吸引着我。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8
安藤对清水混凝土情有独钟。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混凝土是一种可以吧建筑家的想法有如表情般展现与外在、具有多样的材料。”对建筑不加修饰,以如此骨感的方式呈现,可以让观众不受外在装饰的影响,直面设计本身,或许这样更能读懂设计者;另一方面,混凝土本身具有耐震、耐热、极具表现力的特点,“语气用特殊工法展现自己的特色,不如以平常的方式做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虽然困难,却让创造怀有梦想。”越是平常的食材,就越是考验厨师的能力,建筑也如此。安藤的特色还在于他对光影的理解,光之教堂便是一个极成功的案例。“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他认为光影不只是建筑里的明暗关系,更是人生中的经历,是生命不断拼搏、战斗的姿态。
安藤是一位建筑家,但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使他的目光转向社会,建筑里表现着对不同时期社会的思考。他关注儿童建筑,关注弱势群体……出于这些初衷,他的很多建筑设计都是无报酬的,他甘愿奉献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9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讲到的是功能,接着是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待建筑,然后是从物质技术方面来看待建筑。在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混搭,应该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也即是二者精华的重现。从物质技术方面来看待,功能对于结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结构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但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结构上的更新与进步,艺术的浪漫情怀碰上技术的实用,唯一的结合点,就是而且也只能是功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容、和形式这三者之内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制约而造成的。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式的建筑很有信心,是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是现在正处与一个相对的低谷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建筑,以及国力日益提升后,建筑必定能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美的规律”这一章节,指出形式美规律和审美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应当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而后者则是随着民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较为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形式美的规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在这一学期学习建筑学的一些初步的东西的时候,我也深有体会,比如做立方体切割模型的时候,就要做到保留切割的体块几何形体的完整性。
书中也有讲到韵律与节奏,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爱好节奏与有着密切的联系。连续、渐变、起伏、交错,适当的运用这些韵律,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韵律美在建筑中的体现极为广泛、普遍,不论是建筑或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是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而就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书中“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这一部分。从近代到本世纪末的近两百年历史中,建筑的审美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这就是: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学;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解构等建筑流派的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 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像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这本书讲叙从各个角度分析建筑,也提出了建筑学发展的本质联系,让我对建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10
本书的总论依然在延续一个不变的话题,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我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两者同样重要,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建筑学中也很适合。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带来了建筑的新发展。但终究技术还是处于次要地位,因为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11
到北京,我们要去看故宫和长城。在苏州,总还是那些园子让人百看不厌。这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城市的胎记,被每个行旅者纳入记忆的收藏夹。暂留一座陌生的城,谁都想在匆匆中感觉她的气息、性格和风格,最直接方便的方式莫过于走近这些建筑。
然而,建筑的内涵是什么?答案显然不会在目光的悠忽流连中找到。安藤忠雄是日本的著名建筑师,一辈子与建筑打交道,也终生盘问这个问题。《建筑与我的梦》,收集了他的几篇讲座,安藤忠雄藉此解释“建筑”对于每个都市人的意义所在。
生于1941年代的安藤,对建筑的灼见并非是“古典建筑”,而在与现代人休戚与共的“现代建筑”上。跟很多科班出身的建筑大师不同,他的建筑之道完全自学而成。安藤忠雄24岁时,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一路体会各地独特的建筑。这一趟出国游,他虽未遂愿地见到勒.柯布西耶,却听到了内心的召唤,从此与建筑难分。
如今,安藤忠雄的建筑早已走出日本国门,被国际建筑间公认为“没文化的日本建筑鬼才”。然而,这仅是一句戏言,安藤忠雄让我喜欢的原因在“建筑外”,正是他的“有文化”。《建筑与我的梦》中,他回眸一生的过从,建筑界的贝聿铭,设计界的三宅一生,还有很多诗人和作家。正因此,他的建筑研究从不狭隘,始终嵌入大文化的范畴,如此的背景成就了他一幢幢“凝固的诗”,也助其形成了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独特人格魅力。
太多自学成才的文学家佐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安藤忠雄亦因内心逃不脱与建筑的紧张关系而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我读《建筑与我的梦》,感觉这本书的意义诚如建筑家在后记里的告诫:“希望年轻人从现在起就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安藤忠雄讲述自己和其他人的建筑,却弦外之音地告诉每个读者他是一个时时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我想这才是安藤忠雄的伟大,他的跨领域性让人重新凝思一个建筑家也许就是一个思想家。
他回味24岁的那趟孤旅,明确地告诉读者于彼时他已经确定人生的远景:只为建筑。这样的感悟对每个年轻读者或是眼前的浮躁之世都颇具启示意味。而对于三十六岁的我更有一种醒脑之用,不免要定睛到自己的24岁,那时候我在干什么。如果其时我遇到安藤忠雄,眼前的我又是谁?成功者往往如安藤忠雄,在二十多岁就早早奠定人生发展的基石。
安藤忠雄27岁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建筑研究所,1969年的日本,年轻的建筑师对自己的城市每每有新鲜的意见,却总是被各大公司的老板拒之门外。然后,在《建筑与我的梦》中,安藤忠雄因被“建筑梦”蛊惑,他牢牢不移初念,一次次闭门羹不足打杀他进军建筑界的勇心。终于,1976年他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彰显其设计风格。不久,他接连发表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攒得国际上的好名声。这些以“建筑”缔造的人生美景背后,不是梦的召引砥砺出安藤忠雄的“坚韧”吗?
走过越来越相似的城市,看过太多同质无变的高楼,我们对安藤忠雄所在的日本无比觊觎和妒忌。因此,针对高楼处处拔地而起的中国当下,《建筑与我的梦》更应作为畅销书推荐给那些平庸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大佬们阅读。安藤忠雄考虑建筑,更着意考虑每个城市独具的历史、风土、地域等等问题。就如住宅,采光、材料、公共部分或室外空间的建筑问题外,他还进入人的行为、风俗和习惯等问题,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文学家笔底的作品从来不是死的,安藤忠雄也认为建筑从来不是一件死东西。他所设计的直岛现代美术馆、小筱住宅、光之教堂或双生馆茶室,每种都是有表情有气韵的活物。他们镶附不同的城市皮肤上,与屋顶的光影、毗邻的大海和走入的信徒不时地暗语,这种无言的诉说正是各种建筑不同的气息,也是各自不同的的“生命体征”。大阪车站广场工程,安藤忠雄执意将大阪车站前广场进行绿化,建设一大片“森林”,让每个来访者、回归者、旅行者们畅想或疏导心情。这是就“建筑”的等待功能,它先于森林而立,最终会被森林庇护。可以想见,这样的森林车站会留给每个行者什么印象,森林错觉背后应该首先收获一份内心的感动吧。
回到我们的住处,看看自己的“家”,无非是无数方盒子中的一个。无数的方盒子同化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表情和性格时,也让我们只能从没拆完的几幢老建筑中徒添一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前鳞次栉比的高楼被“香港”指代,现在却被上海、南京等无数大小城市淹没。多数的城市规划师早已将安藤忠雄的教谕抛之脑后,甘愿成为一个个无聊的流水作业者,将一座城恶意轻率地复制到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也许是我对所居小成的厌恶真因,一条条真正的老街,一处处真正的老民居在资本运作中轰然而塌,荒谬地被与历史完全断脐的“文化老街”和“某老民居”所替代。这种现象在安藤忠雄那儿被解释为“现代人无视时间、地点地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
试问,如果在这个貌似严格管理下的社会中,建设者考虑保留一点“人的自由”,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一定不会这般呆滞到无趣。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12
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13
建筑创造离不开旅行,到处去考察建筑,我想安藤成为一流建筑大师不是没有原因的,从一个非科班出身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顶级建筑师,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是必然结果,立志从事建筑设计,主动学习建筑课程,周游欧洲,考察世界建筑,一项一项的工作计划和强烈的设计夙愿是他成功的关键,这也是激励现代建筑师如何成长的实例,建筑师离不开的真真切切的现场考察,只有现场去感受空间,感受尺度,感受光、风,甚至一场大雨淋漓之后的静思也是缺一不可的,建筑师的成长离不开旅行,更离不开独立的思考,诚然我们缺少时间,我们经常被大量固化的工作导致了我们学习的缺失,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我时常感概做设计不知为何,也不知道能在建筑行业坚持多久,有时候总想放弃,安藤也说自己每隔半年就想放弃一次,我想大概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心境都大抵相通,境遇类似,谁都被社会消磨得品性殆尽,坚守的东西也都无影无踪。但是我们时常又不想真正做一些令自己感动的东西和设计呢,三十五岁的年纪,我却穷极了初心,重新品读设计,只为了最初的梦想和人生执念,好设计必须感动自己,自由的思考才能走得更远,并不是没人都能做安藤,但是我们也得告诉自己,设计必须感动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14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生命。建筑与人分不太清又合而为一,虽然“不疯魔不成活”,但终究随着人动。建筑家通过阅历、感受,然后进行艺术的表达,才能让观者像是被挑动了一下心弦,心跳慢了半拍,眼睛失神的望着一座断桥、一座家宅,眼前一切都失神不见,勾起对残缺的遗憾和对家的温存的感念。
我们通过对外界的感知,不断地认识自己,又撷取其中的一片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安藤忠雄的成长就像垒砌的一块块生石灰原料,他的生命就像一台隆隆的永动机,用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把他们绞碎融合,在自己不同的成长阶段建起了一座座清水混凝土的界碑。在他的建筑和自传中,他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解嘲,极少有疑虑,看不到优越感、自豪感,只是像铁的战车,在阴影中一意孤行地搏命前进,不容任何退缩,那些阻挠、困难、压力,即使是“连战连败”也不曾困扰他。
除了强硬之外,安藤忠雄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自己身为建筑师的另外一面,他对光、影极为敏感,对空间、温度、气候的考虑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深入。像他的“住吉的长屋”,在窄长的空间里分出三部分,中间是内院,两端是居室,不设空调,下雨时,住家要打伞才能去厨房,人在建筑里被安藤放到了次要的位置。“热了就脱一件”“冷了就穿一件”,使用者的舒适让位给了自然、光和空间形成的独立的小宇宙。
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在安藤的建筑与自然的对话中,包含抽象的自然、包被的自然、渗透的自然、移入的自然等。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15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的差别。如果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朋友们,这些就是《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范文大全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