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读后感,读者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记忆和体验。读后感还可以促使读者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主题和价值观,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相对照,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反杜林论读后感300字左右,仅供大家参考。
反杜林论读后感1
《反杜林论》一书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可见他是要求人权的,他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杜林所描述的平等观实际上就是这种平等观的变形。“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他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从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二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对道德和法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深入它们借以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地区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群体的特性和行为方式。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的口号成为资产阶级维持其利益的借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权的实质。建议更多的人能够阅读恩格斯的哲学名著《反杜林论》,定会受益匪浅。
反杜林论读后感2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我现在读到的中文版(包括三版序言和注释)共380页,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德文本翻译出的。虽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之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相反,作为论战著作,恩格斯的语调活跃,思维敏捷,使读者的精神也跟着恩格斯的论述而振奋。
对于恩格斯和当时的德国社会来说,这部巨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以杜林为首的充满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而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教育和挽救那些受错误思想蒙蔽的同志。就像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开篇第一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夜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股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恩格斯深感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论述以驳倒杜林的错误理论,否则贻害无穷。
在整个《反杜林论》三部分的阅读中,我个人对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有着更多的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也是就政治经济学篇而言的。
杜林学说的经济相关部分充斥着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现在被概括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一旦这种观点大行其道,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产生巨大冲击。恩格斯在这一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立起了自己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编的开始,恩格斯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认为,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然而所谓的“终极真理”是忽视了社会客观历史性的存在。恩格斯用这样一句精彩的话驳斥了杜林:“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接下来,在暴力论部分中,恩格斯指明了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是“第二等”,政治上的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恩格斯在这里有力地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并且批判了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到了本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彻彻底底地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同时阐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杜林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而恩格斯在这个部分进行了精彩的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论的歪曲实属一派胡言。资本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读完这本书,我无不惊叹恩格斯严谨的思路和冷静而不失辛辣的笔调,也让我真正认识到了它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思考恩格斯与杜林思想斗争的过程中,我认为这对我们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认清事情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使用好唯物辩证法这一推理工具,不能犯杜林这种使用了错误思考工具的原则性错误;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恩格斯的质疑精神,勇于用科学的真理表达出我们的看法,不能“唯权威论”,也不能人云亦云。
反杜林论读后感3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可见他是要求人权的,他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杜林所描述的平等观实际上就是这种平等观的变形。“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他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从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二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对道德和法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深入它们借以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地区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群体的特性和行为方式。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的口号成为资产阶级维持其利益的借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权的实质。
反杜林论读后感4
《反杜林论》这本书是俄罗斯哲学家伊万·伊里奇·沃洛申尼采夫于1924年写成的,它是对杜林的《科学的逻辑》这本著名的逻辑学教科书的批判和反驳。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批判精神,而且也启发了我重新审视逻辑学的重要性。
作者首先指出了杜林的逻辑学在认识论上的问题,即杜林所提出的“形式化思维”模型的局限性。形式化思维模型将事物抽象成符号和公式,但是它无法完全捕捉到现实中事物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只有当符号和公式与现实紧密联系并反映现实的复杂性、变化性时,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指导。
其次,作者还通过对杜林的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逻辑学思想的批判,论证了逻辑学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作者认为,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中,逻辑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不仅决定着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方向,而且在个人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此外,作者还指出了杜林的信仰普遍主义的缺陷。杜林将符号逻辑和原则逻辑奉为科学的“头等公民”,否认认识历史和实践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学科的差异,力图将逻辑学作为普遍的、普适的方法论运用于各个领域中。然而,实际上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逻辑学方法,避免建立在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基础上,从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与现实相离甚远。
读完《反杜林论》这本书,我对逻辑学的认识更加深入。逻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现实,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发展和变化。逻辑学不仅涉及到哲学和科学方面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和决策。在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逻辑学的学习和应用非常必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的信息中分析出一条条线索,从而更好地把握事实,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反杜林论读后感5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走向全面反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政党面临困境。反动的资产阶级竭力提倡各种反科学、反理性等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哲学,马克思、恩格斯与之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基础。实证论者杜林疯狂诋毁马克思主义,自吹自擂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达到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反杜林论》一书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多年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成果。也正是在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全面准备的条件下,才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系统阐发。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继《资本论》之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杜林以经验主义方法为基础建立起了自己的平等观。按照从对象到概念再到对象的分析方法,杜林把在历史、道德和法方面所得出的结果看作是“具有真正的不变的真理的性质”,即看作是永恒的真理,这在杜林看来犹如数学上的公理一般简单。
杜林由概念要素论证社会现实。这种方法脱离社会现实,虽然和当时的政治关系与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总体上是对现实的歪曲的反映。此外,杜林把人意志的彼此平等作为平等观的主要内容,认为意志平等是“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社会需要按照平等公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暴力。因为暴力会破坏社会平等关系,“那就发生了不正义的情况。”杜林看到了法律发展中相对独立和静止的一面,但是忽视了法律背后的利益关系。
通过对杜林唯心主义平等观的批判,恩格斯阐明了平等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实质,对平等观进行了科学的界定。首先,现代社会的平等是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恩格斯认为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人合作的经济关系决定了应该平等分配社会产品。而现代平等观念和古代平等观念是完全不同的,现代社会一切成员之间,平等是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这就为工人阶级运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工人阶级不仅追求政治平等,而且是为了社会平等。恩格斯指出了社会平等的重要性,从而把无产阶级平等观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平等区分开来。其次,恩格斯认为平等权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突破任何政治制度障碍,机会平等成为权利平等的主要内容。第三,无产阶级平等是要消灭阶级,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会平等和经济平等的统一,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平等表达地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是真实的平等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我们任何个人或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对真理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人们永远也不可能穷尽绝对真理,达到真理认识的最后完成。在唯物辩证法问题上,《反杜林论》规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即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并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最重要的范畴。它还论述了道德、平等、自由与必然等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这部著作,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了这部著作,我受益匪浅。并且对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能力,暗暗叹服。这部著作不但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且将继续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社会发展科学繁荣。
反杜林论读后感6
《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冠以“科学”的伪装的“杜林论”诞生:杜林着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着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使当时的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着名的理论巨着——《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恩格斯在文中曾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例: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
反杜林论读后感7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对杜林错误思想的批判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部著作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反杜林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杜林错误思想的批判,使得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内涵。例如,在杜林的理解中,物质和运动是分离的,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理解不仅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对现实世界的科学解释。
除了哲学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也同样引人注目。杜林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和批判,暴露了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的认识不足。恩格斯在批判杜林错误思想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总的来说,《反杜林论》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和学习这部著作,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这部著作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参考。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部著作将会继续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启示。
反杜林论读后感8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1876年9月-1878年6月写的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义者杜林的著作。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受的体会是:第一点人在做学问或做事情时要独立思考,思维要活跃或是逆向思维,不要人云亦云,毫无创新。第二点,要认清事情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违反规律去努力,不然最后反而会南辕北辙,离真理越来越远,不过任何事情或是理论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个理论或是学科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的,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和发展。书中的内容理解如下:
它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不同,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 、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价值在于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
它在书中阐明了包括意识 的相对独立 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坚持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简明地业务水平了意识 的起源和本质,批判了杜林“原则在先”、“世界统一于存在”等关于物质和意识上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书中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矛盾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
书中批判了杜林在道德、真理、平等和自由等方面及思维方式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之间关系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关于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包括人类及“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的唯心史观,明确地指出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历史性、阶级性以及社会存在的关系。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上,针对杜林关于离开客观规律的绝对自由的谬论、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虽然从初中就接触到哲学的知识,到现在读大家的作品时,仍觉得吃力,所以理解上可能会有出入,请老师指正。
反杜林论读后感9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走向全面反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政党面临困境。反动的资产阶级竭力提倡各种反科学、反理性等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哲学,马克思、恩格斯与之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基础。实证论者杜林疯狂诋毁马克思主义,自吹自擂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达到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重要的科学著作。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杜林以经验主义方法为基础建立起了自己的平等观。按照从对象到概念再到对象的分析方法,杜林把在历史、道德和法方面所得出的结果看作是“具有真正的不变的真理的性质”,即看作是永恒的真理,这在杜林看来犹如数学上的公理一般简单。
杜林由概念要素论证社会现实。这种方法脱离社会现实,虽然和
当时的政治关系与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总体上是对现实的歪曲的反映。此外,杜林把人意志的彼此平等作为平等观的主要内容,认为意志平等是“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社会需要按照平等公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暴力。因为暴力会破坏社会平等关系,“那就发生了不正义的情况。”杜林看到了法律发展中相对独立和静止的一面,但是忽视了法律背后的利益关系。
通过对杜林唯心主义平等观的批判,恩格斯阐明了平等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实质,对平等观进行了科学的界定。首先,现代社会的平等是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恩格斯认为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人合作的经济关系决定了应该平等分配社会产品。而现代平等观念和古代平等观念是完全不同的,现代社会一切成员之间,平等是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这就为工人阶级运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工人阶级不仅追求政治平等,而且是为了社会平等。恩格斯指出了社会平等的重要性,从而把无产阶级平等观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平等区分开来。其次,恩格斯认为平等权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突破任何政治制度障碍,机会平等成为权利平等的主要内容。第三,无产阶级平等是要消灭阶级,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会平等和经济平等的统一,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平等表达地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是真实的平等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
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我们任何个人或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对真理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人们永远也不可能穷尽绝对真理,达到真理认识的最后完成。在唯物辩证法问题上,《反杜林论》规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即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并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最重要的范畴。它还论述了道德、平等、自由与必然等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这部著作,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了这部著作,我受益匪浅。并且对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能力,暗暗叹服。这部著作不但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
反杜林论读后感10
摘要:《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编著的一部系统而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其中主要以批判杜林的思想为主,从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本文就通过研读本书,对其中一些主要观点结合实际加以阐述,形成一篇读书报告。
关键词:反杜林论 世界模式论 运动观 平等观 法学观
一、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在其后的三十余年间,他们二人共同经历了欧洲革命、1871年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的建立和失败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不断丰富着他们创立的理论。而德国在1871年实现统一以后,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阶级斗争日益加剧。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造出种种体系,以冒充最新的科学来对抗马克思主义,杜林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使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恩格斯于1876至1878年撰写了《反杜林论》,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各种错误。值得一说的是,这部著作表达的不仅是恩格斯个人的思想,同时表达了马克思的思想,是第一部系统而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著作。
二、主要内容
《反杜林论》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恩格斯为该书三次出版写的序言,主要交代写作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引论》,其中《概论》为该书的总论,可以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导论;第三部分是《哲学》编,主要讲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原则;第四部分讲政治经济学,主要讲以生产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历史运动;第五部分讲科学社会主义,主要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必然结论。
以下就将本文中一些主要观点加以阐述:
(一)恩格斯对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批判
杜林的是“世界模式论”的基本类容有三个:1、存在是唯一的。他认为,存在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能在存在之外,只能在存在之中,否则存在就不是包罗万象的。因此,存在是唯一的;2、存在是统一的。杜林认为,宇宙这个概念是是指万物联系为一个统一体,因为宇宙既是唯一的,又是统一的;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思维的综合,杜林认为,从存在的唯一性到世界的统一性是通过思想的综合思考实现的。
恩格斯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林“世界模式论”进行了批判,并阐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统一性并不是来自思维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并不是来自思维的唯一性。恩格斯认为,思维不仅有综合能力,还有分析能力,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因此,只讲综合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其次,思维的综合是对客观世界统一的反映,而非相反,恩格斯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统一的,我们的思维才会对现实世界有统一的反映。这样看来,杜林的错误在于他颠倒了思维综合和世界统一的关系。
2、杜林论证世界统一性的方法是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一致的。恩格斯指出:“杜林先生为了用存在的概念去证明上帝不存在,却运用了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法,本体论”。本体论论证法是一个三段论:
上帝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概念。
最完美的东西一定是存在的。
所以,上帝必然真是存在。
杜林则把唯一的存在作为一个概念来思考,认为被思考的存在概念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也是统一的。
3、杜林关于世界统一存在的命题是折衷主义的。当我们不是把存在作为意识的对立面,而是在单纯的意义上说到存在时,它至表示有而不是无,这种存在只是一切对象的共性。在杜林看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存在着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恩格斯认为,这种对存在的不加分析的认识,不但抹煞了事物质的多样性,而且掩盖了存在这个概念是物质性还是精神性的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会有不同的回答,因此它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
基于以上观点,恩格斯论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其一,世界的存在是它统一性的前提。即必先存在,然后才能够统一,世界的存在和世界的统一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我们既不能离开世界的存在谈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又不能离开统一性谈存在问题,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内在差别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有着共同的统一基础。
其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一个与意识相对立的的,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也就是说,世界的统一性是指世界的客观存在性。
其三,世界物质统一性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已经证明并还将证明的科学论断。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史表明了人类的认识在每个阶段上都有其认识界限,认识的发展史就是这个界限不断被打破的历史。每一次打破,根据已取得的科学成果,都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事求是思想的哲学理论依据。它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恩格斯对杜林运动观的批判
杜林在运动观上有两个基本错误:一是吧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二是把物质和静止割裂开来。在他看来,宇宙天体的演化先是有一个绝对不动的宇宙介质状态,后经过一个从静到动的桥,才开始有了运动,并且其中不能有任何矛盾,否则就是荒谬,不是科学的真理。
恩格斯则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可能找出一个不运动的物质,物质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它的存在。同时,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恩格斯将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它们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而杜林将其归结为机械运动一种形式,这就抹煞了事物之间质的差异性和联系的普遍性。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三)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杜林认为平等公理是两个人的意志“彼此完全平等”,而如果两个人之间“一方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就会出现暴力,于是就出现了不平等。暴力是不平等的根源。
恩格斯通过系统考察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思想。
第一,平等观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着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平等要求也不断变化,所以,平等的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第二,在阶级社会中,平等观念是有阶级性的,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质是消灭阶级。
在当今的中国,“平等”、“公平”的呼声越来越多,同时,国家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体现。我认为,首先,我们离马克思所说的“事事平等”还是差很远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追求机会上的平等,例如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享受医疗资源、社会福利的权利等;其次,我们国家应该不断健全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尽最大可能保证公民平等。
(四)恩格斯对杜林法学观的批判
杜林的法学观认为,无论是民法还是刑法都是由暴力产生的,民法是“以暴力为基础的所有制”决定的,刑法是以“复仇”这种天然基础决定的。
恩格斯揭露,杜林的这种观点既是在法领域的无知,同时是在法的领域的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认为,第一,法律制度不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所有制,反之,它是由一定社会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决定的。第二,法律不是由暴力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第三,暴力不是所有制的基础,反之,经济原因是暴力发生的根源。在社会历史观上,夸大暴力的作用,把法律制度和设施归之于不正义和复仇,而不是从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经济关系去说明暴力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就会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
三、结语
《反杜林论》作为一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向我们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通过研读,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收获将会指导我们以后怎么为人处世、处理问题,并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以上是反杜林论读后感300字左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22906.html